如何理解设计美学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如何理解设计美学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如何理解设计美学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如何理解设计美学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技术与艺术即古代文献中所说的“技”与“艺”。在古代,技与艺是一体的。技术与艺术一体的现象一直延续到近代。技术和艺术的概念是一种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所涵盖的内容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直到18世纪,艺术才划分为优美艺术和实用艺术两大类。英国的美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对艺术和技术作了严格区分,并对技艺作了如下的解释:一,技艺总是涉及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区别,两者清楚地被看作是相互区别而又彼此关联的东西“手段”泛指被用来达到目的的东西,如:工具、机器、燃料等。二,技艺涉及到计划与执行之间的区别。执行的结果必须在获得之前就已经设想和考虑了,工匠在制作之前就应该知道要制作什么东西。三,在计划过程中,手段与目的以某种方式彼此相关,在执行过程中,它们以相反的方式相关。在计划中,目的先于手段,目的是通过手段而达到的。四,存在着原料和成品或制造物之间的区别。一种技艺总是要运用在某种东西上。经技艺加工的东西,开始是作为原料,最终是作为成品。五,存在着形式和物质之间的区别。原料和成品一样,都是物质,但是它们的形式是不同的。把原料说成是未加工的,并不意味着它的那种形式而已。

技术和艺术都是具有生产形态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实践活动,是把主观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物质的对象化过程,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是在社会关系中完成的。作为生产形态,两者分属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同领域。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它要通过某种物质媒介把艺术意象客观化和物质化。这种物质构成物便是艺术作品,它是精神内容的传达媒介和物质载体,因此只具有精神功能。而技术活动是一种物质生产过程,它的产品首先具有物质的、实用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某种精神的功能。

技术和艺术在于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技术具有改造自然的作用,通过人工自然的创造,发挥着替代和延伸人的自身功能、调节和控制人的生命过程,创造出适应于人的环境等。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直接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艺术活动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人格和情操、改善心理素质和丰富生活情趣起着润物无声的效应。因此,技术产品对于不同的接受者具有同一的物质效应,而艺术品对于不同的接受者却可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体现了精神世界的特殊复杂性。

无论是技术产品或艺术作品,它们的构成中都包含着人的主体因素和外在的客体因素。主体因素只有以客体因素为媒介,才能获得自身的具体性和表现性。技术的主体因素是由人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组成的,其客体因素是由工具、能源和材料等组成的。艺术中的主体因素则更侧重于形式感受、情绪体验和思想情感等。

技术和艺术都包含知识的成分,知识来源于人的实际经验,并上升为一种科学认识。技术对于科学知识的依赖程度远高于艺术。艺术与科学知识的关系,正如我过当代艺术家张仃所说:围绕“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从文艺复兴到现在,五六百年间,产生了艺术解剖学、透视学、构图法、色彩学等技术科学,都是为绘画创作服务的;而真正有经验的画家,只是参考或借助于这些技术科学,并不完全依靠它。绘画创作本身,主要是依靠艰苦的创作实践。”

技术能力和艺术技巧之间有某种相同之处。正如《庄子.养生主》之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所表明的:庖丁替文惠君宰牛,动作娴熟,全然合于韵律和节奏。“奏刀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问他技术何以达到如此地步?庖丁说:他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越了技术。他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不过浑然的整牛,三年以后就不再是浑然的整体了。到了现在,已经心领神会,摸清规律而不用再看了,解剖起来游刃恢恢而宽大有余。

艺术技巧论的观点认为: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即所谓技巧。他获得这种技巧就和工匠们一样,部分是通过个人经验,部分是通过分享他人的经验,于是别人就成为他的老师。当然,单凭由此取得的技巧本身并不会使一个人成为艺术家。因为一个技师可以造就,而一个艺术家却是“天生”的。伟大的艺术力量甚至在技巧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出优美的艺术作品;而如果缺少这种力量,即使最完美的技巧也不能产生出最优秀的作品。但是同时,没有一定程度的技巧性技能,无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也产生不出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技巧越高,艺术作品越好。最伟大的艺术力量要得到恰如其分的显示,就需要有与艺术力量相当的第一流的技巧。

总之,设计美学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班级:10美学国画姓名:杨清清学号:24号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戏剧、建筑,甚至音乐、舞蹈,都是以一种相对整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示出来的,除了建筑和工艺这些特殊的形式之外,艺术主要诉诸人们的精神。艺术创作很少来自于直接的功利性。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审美既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然而,美是有相对性的。美的相对性是美和审美的辩证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绝对性之间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美的相对性具有三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对美的表现有程度的区别,这种表现程度的差异性是以对象自身属性为基础的;其二是指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即使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也有程度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美感的相对性;其三是随着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审美活动的逐步深化,主体的审美情趣将呈现出多层次、多趋向的状况,因而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美的相对性的三种情况在美学史上的均被注意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谓“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意识到美本身的相对性,中国古代关于人体美的标准变迁如“环肥燕瘦”也显示出人们对美的相对性的思考。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

浅谈“艺术美学”

浅谈“艺术美学” 摘要:“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有30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 理论学科”。然而,笔者认为传统的“文艺美学”教程存在难以服众的悖论,也起不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大量枯燥无味、累赘拗口的抽象概念扼杀了学生的五彩斑斓的思维意识,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审美。用“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更好地代替“文艺美学”,此外文章还表达了笔者对当下一些审美观点的批驳。 关键词:文艺美学;艺术美学;谬论;鉴赏;个性化,不确定性,精神性;暴力美学;战争艺术 一、什么是艺术美学?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文艺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学科观点,具有文艺学和美学的双重特色。 实际上,“文艺美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存在争议。因为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文学理论教程》中,第一章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 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艺学”这个词是建国后 从俄文中翻译过来的,应理解为“有关文学这门艺术的学科”。 由此看来,文艺美学应该是研究文学审美的学科。然而事实是,“文艺美学”这门学科是“研究艺术与艺术活动的审美审美特性和独特的美学规律的学科”(周来祥《文 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美学规律》),研究对象十分宽泛。 所以说,当初就不应该提出“文艺美学”这样一个让人困惑的概念,叫做“艺术美学”甚至“艺学”也许更好些。如果叫做“文艺美学”,那就应该把研究范围控制在 文学这一门艺术内。这样的话,概念更加清楚,理解起来也不会有争议。接下来的文 章中,笔者会用“艺术美学”替代“文艺美学”这个概念,以明晰读者的思路,让大 家知道研究对象是包含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即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戏 剧、电影、建筑等八大艺术)。 艺术美学,是艺术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及其规律的学科。而美学,则是把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作为研究主题的学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艺术美学的 定义:“艺术美学是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 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引自百度百科“美学”概 念) “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用概念性的词语来定义,但“艺术美”是无法定义的,尤其是“美”这个字,人们无法诠释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 中国学者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 美是表达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创造美的劳动 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笔者不认同上述观点,因为自然之美是无法用“劳动”解释的。简单说,“美” 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一种感知属性。离开人类,“美”字无从说起。世界是

浅谈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汉师0701 张纪红 1502070126 “美”是一个神圣的词,生活中因为有了美而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美”又是一个抽象的词,美的事物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方面,那就是美的内涵必须以可感的存在形态显现出来,必须具有感性形式方面的规定性。这种感性形式的表现就是艺术,而对艺术的感知就是审美。艺术和审美是“美必不可少的两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审美是对艺术价值的判断。 艺术的形式千千万万,但并不是说任何有生命的事物都能对艺术产生审美活动,对艺术的价值进行判断。 首先,动物不具有审美活动,因而就无所谓欣赏艺术。但是有些人却从中提出了疑义,认为动物具有审美活动。例如,达尔文就持动物具有审美活动的观点,他通过对飞禽走兽的观察,证明说:“如果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之前尽心竭力地炫耀他的漂亮羽毛,同时没有这种装饰的其他鸟类却不能进行这样的炫耀那就不可能怀疑雌鸟对其他雄性配偶的美是赞赏。因为到处的妇女都是用鸟类的羽毛来打扮自己,所以这等装饰品的美是毋庸置辩的。”显然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达尔文观察到的鸟兽虫鱼的所谓的“审美活动”,不过是它们繁衍后代而进行求偶的性感活动。雄性鸟类向自己的雌性伙伴展示自己的羽毛和歌喉,同雌性鸟类施放某种气味一样,都是基于求偶的性感活动。所以动物是没有审美活动的,材料中也暗示了动物不会为了无关紧要的光线所激动,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只有人类才具有审美活动,才会对艺术价值进行肯定。动物不仅感受不到人类及其社会生活的美,也感受不到自然界其他事物的美,既不会欣赏风景,也不会欣赏对人来说比它更美的别的动物。它们对同类动物的取舍仅限于本能。所以“动物只为生命所必须的光线所激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所以“人却更加为最遥远的星辰的无关紧要的光线所激动,只有人,才有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和热情。” 由上我们知道,在艺术价值的判断上,动物对艺术无法进行判断,所以动物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能依据审美活动对艺术价值进行判断,进行取舍。 二、审美大于艺术。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艺术并不是指所有的事物,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能够引起我们的审美活动,对这些零散的事物产生不同的情绪。然而艺术的范围却不那么宽广,它更侧重于人类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能够引发人们审美活动的事物,如舞蹈、绘画、文学、音乐等等,它属于人文科学。 艺术与科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艺术是主观的情感上的表现,而科学则是客观的,理性上的表现。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与艺术趋向统一。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趋向,引起了美学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喀什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形式: 学号: 姓名: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同时也开创的新时代散文的大门,让更多的人会来喜欢和阅读他的散文。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孰不知余秋雨,余先生散文迷更是遍天下。从小看余先生的文章,就有种逸群脱俗的意味,加之先生的艺术方面的造诣,其散文更是充满了艺术魅力。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 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 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

浅谈艺术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艺术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学科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学科,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虽然艺术生活对社会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但归根结底,艺术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与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 浅谈艺术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艺术学科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艺术的审美作用,是指艺术及其具体作品,能促进艺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和满足的功效。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欣赏着产生极大地审美心里震荡和情感波动,让人真正体会和认识到“春夏秋冬皆有情,酸甜苦辣都是歌”的艺术魅力所在。 音乐舞蹈对人的情绪、情感有着巨大的诱发和感染力。优美的旋律和舞姿能激发欣赏者的美感,从而引导欣赏者提高审美能力,陶冶美德情操,净化胸襟和心灵。一幅好的画不但能使人悦目,而且会给人以理、知的满足,使人更好地认识自然美、生态美、阳光美、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热爱自然、社会的思想情感,并使人在美的享受中更加热爱生活,去热爱、保护自然环境。 审美享受虽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但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多少会受到影响,受到教育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毫不夸张的说,审美活动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社会充满和谐,让人类向往美好。 二、艺术学科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理解。 认识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艺术的认识作用:一方面是指艺术活动过程中能促进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时,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创作意图的功效。另一方面是艺术作品能促进欣赏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同样获得对主观世界的了解、把握和启发作用。 我们可以从周口店遗存的石器或阿尔塔米拉的洞窑壁画中认识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可以从马王堆汉墓帛画中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信仰和统治阶级

浅谈美学

浅谈美学 当我们凑在一起讨论美学问题时,个个都是滔滔不绝,可是,当我们被问到一个非常 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美——时,我们大多数人却顿时鸦雀无声。这是一个研究美学时很 容易碰到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无法回答,那到底什么是美呢?即美得本质是什么呢?下 面我将阐述自己的观点。什么是美?即是要解决美的本质问题。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最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美学史上历来有不同答案。但这些能称为美学思想的回答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美的本质,是从 现实的美的事物中抽象出美之为美的共性。人类关于美的本质、美的感觉、美的定义、审 美活动等问题进行的讨论和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美 有许多论述。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记叙了苏格拉底最先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 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最后承认未能最终解决美的问题,以“美是难的”结束。苏格拉底或是柏拉图都不是西方美学的真正源头。西方美学的真正源头是比他们早一个世 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宇宙美学理论以对数学、音乐和天文学 研究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数是宇宙的本源,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距离 越大的天体运动越快,并发出高昂的音调;距离越小的天体运动越慢,并发出浑厚的音调。和距离成比率的音调组成和谐的声音,这就是宇宙谐音。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毕 达哥拉斯对数,和谐与物理现象相互联系的感悟和研究是从音响开始的。 传说毕达哥拉斯在路过一家铁匠铺时,听到铁锤打击铁砧的声音,辨认出了四度、五 度和八度三种和谐音。他猜想是由于铁锤重量的不同导致了声音的不同,并通过称量不同 铁锤的重量确认了其间的关系。随后,他又用不同长度的弦的振动实验发现了弦长与和谐 音的关系。可以说,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发现声音与数字比例相对应的人,从而率先建立 了日后成为西方音乐基础的数学学说。毕达哥拉斯堪称西方美学的开山鼻祖,他提出了美 是数的和谐的理论观点,为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 中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认为“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 一种关系”。休谟认为对于美决定性东西还在于“人性本来的构造”、习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康德《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判断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 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是“惟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黑 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 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 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和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为美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美” 是中国古代人把羊与大两个汉字字组合在一起造出来的新字。“美”的字面含义是饲养的 羊肥大了,具有满足人生存所需食物需要的性质和能力了。汉字“美”的字面含义同我在“美的哲学定义”中关于“美”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完全相同。 在中国古文书籍里,清楚地记录着许多中国古人关于美的本质、美同其他具体事物关 系的正确看法和观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美的本质问题,中国学界展开了一场 大讨论,形成了一些基本观点。一是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认为美完全是主观的,美 作为一种意识与客观对象无关。二是以吕荧为代表的社会意识说,认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现象”。三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典型论,认为美是客 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典型就是美”。四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客观和主观统一说,认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五是 以李泽厚、刘纲纪等为代表的客观社会说,认为美既有客观性,也有社会性,是“客观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而美的本质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感性物质层、中介表象层、自我呈 现层、打我呈现层,综述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美的的本质是非功利性主体的对象化 与自我确证的统一。也就是说美是主题在非功利性条件下的对象化与自我确证的统一,是

浅谈设计美学的内容及特征

浅谈设计美学的内容及特征 摘要: 设计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科学美和装饰美。设计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艺术门类,因而,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设计美学与设计艺术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是从审美的角度理解设计。设计美学把美学应运于生产技术领域,使美学与技术达到和谐统一。在设计历史和未来的设计中,都具有其独特的设计审美的特征。 关键词: 设计美学、设计、审美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美是通过事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感性直观性。设计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探讨设计领域中美学问题的一门应用美学,它把美学运用于生产技术领域,使艺术美与技术美达到和谐统一。要准确把握设计美学的涵义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来找寻答案,来更好的服务于作为主体的人。 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产生于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它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设计作为人类创造事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改善人不良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产工具以及人自身。终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从人类文明的起源看,设计和艺术是同步的,设计与艺术本身在历史发展中是同源而异流。后来设计注重生活的器具,而艺术却重视人类的心理。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审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设计艺术的所有领域,从产品到设计计划、构思过程、设计方法到设计的技术、制造;从物的使用功能到设计的文化品位、表现形式风格等;从造物的形态到造物的思想与理想;从审美时尚到市场消费等多种价值尤其是审美价值和研究。 设计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科学美和装饰美五个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