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神奇本领

植物的神奇本领
植物的神奇本领

植物的神奇本领

植物对人类有着卓越的贡献。它为人类及动物提供氧气,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可供人类及动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植物是地球这个生太圈的食物链的主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不仅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产的原料,而且科学家逐渐发现,植物在报警、探矿、天气预报等方面也都有着独特的才华。

植物可当见证人。近年来,植物学家通过现代科技,发现了植物的一个奇特现象:每当有凶杀案件发生在植物附近的时候,植物会产生一种反应,记录下行凶的全部过程,成为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现场“目击者”。美国植物学家、犯罪研究中心的巴科斯塔博士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房间里,有秩序地进入6人,其中一人将一株植物的茎折断了。然后,他把未被折断的那株接上电极,再唤那6个人鱼贯而入。当那位“毁其同胞的罪犯”进来时,植物的“感情波动”使曲线剧烈地跳动起来,仿佛在说:“就是他!”这位博士还多次进行了这样的试验:他在一盆仙人掌上安上特殊装置,组织几个人在附近“搏斗”。结果接在仙人掌上的电流会把仙人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反应记录,全部变成电波曲线图。这位博士还发现,植物这种特殊的“语言”都有一定的规则和内容,并可以从一定的符号反映到记录纸上,这些符号就是通过电波曲线来判读“植物语言”,从而了解博斗的全部过程。由此,美国科学家们预言:无需多少年,世界各国的间谍案和凶杀案的侦破,都需要植物充当“目击者”而出庭作证。由

“植物语言”学家充当法官的翻译,译出植物记录下的凶杀过程,为判断死者是自杀或他杀提供重要线索,进而顺藤摸瓜,抓到真凶。

1983年5月25日,日本的岛山英雄向有关部门发出将有大地震的预报,结果,26日下午日本海中部即发生了7.7级大地震。实际岛山英雄这次地震预报依据的不是什么先进仪器,而是一种名叫芙蓉树(即合欢树)的植物。芙蓉树为什么能预测地震呢?原来凡是植物的体内都有微弱的电流存在,并在植物根部周围形成复杂的电流环。地震前,地球出现物理化学变化和电磁变化引起了芙蓉树电流环的变化,因而,芙蓉树便有明显的电位变化。岛山英雄教授数年的记录结果表明,芙蓉树遇到打雷、火山活动前,都会出现显著的电位变化。

印尼爪哇岛上的潘格兰格山上有一种报震花,能预报火山爆发。每当火山爆发的头一天,这种花便突然开放。岛上居民见到这种花开放时,就搬到安全地方去避难。

我国广西新城县龙顶村,有一棵150年的青枫树。晴天,树叶呈深绿色;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成红色;雨后转晴,树叶又恢复原色。根据树叶的变化,人们便可预测天气是晴还是阴。所以青枫树素有气象树之称。

还有许多花草树木也能预报天气。安徽省和县大滕村,有一棵400多岁的朴树,它如在谷雨前发芽,芽多叶茂,当年将雨多水大,易成涝灾;如与其他朴树一样按时令发芽,树叶有疏有密,当年基本上风调雨顺;如果推迟发芽,叶子又尖又稀,当年将有旱情,发芽时

间越迟,旱情越重。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有一种雷雨花,每当风雨将要来临之前,它便精神抖擞,含苞欲放。风雨降临,便迅速开放,而且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亭亭玉立。

植物是大气监测的“新哨兵”。一棵树的叶子干枯了,一棵青草发黄了,一朵花儿枯萎而凋谢了……这表明什么呢?除了人为的伤害和风雨、干旱之外,就是大气污染的结果。科学研究表明,构成植物的细胞是个灵敏的“活仪表”,它能根据电位差或原生质的运动测定周围环境中有害物质含量,鉴别所有各种毒物的有害作用。比如,紫花苜蓿、大麦、棉花等对二氧化硫的污染就最为敏感,当它们受到低浓度的二氧化硫污染时,叶绿素受到破坏而变成淡黄色并留下斑点,而叶脉仍能保持绿色。当受到高浓度二氧化硫污染后,叶子便全部变色,叶脉间和叶脉都会变成灰白色。因此,发现苜蓿、大麦等的上述变化,便可断定出二氧化硫的污染程度。乙烯浓度接近1ppm时,就会危害植物。一般危害能造成落叶、落果及发生偏向生长或幼枝弯曲等现象,并不出现枯死症状。树皮更是一种优良的生态系统监测仪,目前,一些国家用一些树种的皮来对空气中放射性核素散落物的污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

植物还是探寻矿藏的“新助手”。许多植物具有吸收金属矿物的本领,对这些植物的根、茎、叶和花粉进行化验,便可获悉植物下的矿藏资料。

植物的上述新本领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开拓出来。

人或动物的生存与植物的关系

人或动物的生存与植物的关系 楚雄市环城小学六(2)班陈阳晶指导教师周晓丽 不久前,我们家搬进了现在的新房子。刚搬完家,叔叔、阿姨们就送来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成了植物园了,换摆那么多植物干嘛?”爸爸笑着说:“植物能造成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都离不开它们|,离开它们都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为什么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了两只小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园溜溜的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然后用薄膜把鱼缸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里面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壁绕着缸低快速地往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轻轻拿开,捉出第一只小老鼠,又搬入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薄膜。我不停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有烟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老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个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

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到图书馆查阅了很多科技书籍,又到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出以下几点:①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丝尚存。但如果没有氧气,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②动物与植物的呼吸,植物的燃烧,也都需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一天天减少吗?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制氧场,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③有人做过统计,1公倾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树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用完。

珍稀动植物

24、珍稀动植物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倾听并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2、通过了解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了解我国珍稀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及措施。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课前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珍稀动植物的资料。你知道“珍稀”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珍稀是珍贵稀少的意思)那么珍稀动植物呢?(学生回答:珍贵稀少的动植物) 2、同学们真是了不起,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认识 这些珍稀的动植物。板书:珍稀的动植物 (二)我国有哪些珍稀动植物 1、课前我们让没个小组的同学查找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2、那个小组的同学来告诉我们大家你们小组找到了哪些珍稀动植物?(你们小组来告诉我们大家) 3、学生交流(还有补充的么?还有那个小组搜到了不一样的资料) 4、小结: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共享成果,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接下来看看老师小组找到了哪些珍稀的动植物。一起来看大屏幕。(看了这些资料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告诉我们大家)学

生交流。 (三)探究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 1、珍稀动植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还有很多的动植物已经濒临灭绝,这是为什么吗?板书:濒临灭绝(现在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2、学生交流(写信的形式录像资料的形式) 3、大家刚才列举了的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原因,现在看看我们小组查找的资料。请看大屏幕。 4、小结: 植物濒临灭绝的原因我们可以简单第归纳为三大类:动植物自身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的原因。这些原因导致许多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所以在生活中很难看到它们,因此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保护珍稀动植物迫在眉睫,保护动植物人人有责。 (四)国家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措施 1、保护珍稀动植物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它们,同学们在课前查找了这方面的资料,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每个人巡视不认真的点名拿走小红旗) 3、我们小组也查找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4、那个小组的同学来说说你看了以后知道了什么。 2、小结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同学们都非常的关心动植物和科技的发展。保护动植物的方法有 (1)建立自然保护区

关于动植物的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资料 七年四班王亚超 猪笼草是猪笼草属全体物种的总称。其属于热带食 虫植物,原产地主要为旧大陆热带地区。猪笼草拥有一个 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笼,捕虫笼呈圆筒形,下 半部稍膨大,笼口上具有盖子。因为形状像猪笼,故称猪 笼草。在中国海南,其又被称作雷公壶,意指它像酒壶。 猪笼草因原生地土壤贫瘠,而通过捕捉昆虫等小动物来补充营养,所以其为食虫植物中的一员。 据英国《太阳报》17日报道,日前科学家们通过 对120多种猪笼草历时三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一种巨 型肉食猪笼草。这种草长着拖鞋一样的嘴巴,能够把老 鼠等啮齿类动物诱入口中,然后分泌出像酸一样的酶, 把老鼠分解得毫发不留。 分布范围 猪笼草是存在于旧大陆热带地区的藤本植物。猪笼草以其原生地海拔的不同。以海拔1200 m为标准,分为低地猪笼草和高地猪笼草。低地地区的气候全年常炎热潮湿,因此低地猪笼草对温差没 有过多的要求;而高地地区的气候全年则为白天温暖, 晚上凉爽,因此它们的健康生长需要一个温差较大的 环境。蓝姆猪笼草(N. lamii)是原生地海拔最高的 猪笼草,其生长的地区海拔超过3520 m。

生活习性 大多数猪笼草生活的环境其湿度和温度都较高,并具有明亮的散射光。一般为森林或灌木林的边缘或空地 上。少数物种,如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其较 喜生长于茂密阴暗的森林中。大部分物种适应了生长于 类似草原物种的草类种群中。猪笼草生长在偏酸性且低营养的土壤中,通常为泥炭、白沙、砂岩或火山土壤。但也有例外,如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能在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土壤中健康成长,白环猪笼草(N. albomarginata)可以在沙滩的高潮线附近生长。部分猪笼草还会成为岩生植物生长于岩壁上。同时,如无刺猪笼草(N. inermis)甚至可以不接触土壤,而作为附生植物附生于树木上。 捕虫笼的两种形态 除了风铃猪笼草(N. campanulata)之外,大部分 猪笼草会产生两种形态的捕虫笼。这种差异有时会非常 的巨大,如莱佛士猪笼草(N. rafflesiana)的上位笼 和下位笼。靠近地表的节间距未增大的茎会产生下位笼 (lower pitcher),而上部节间距已增大的茎会产生上位笼(upper pitcher)。下位笼外形较胖、较圆且较 大。上位笼则较长、较细、偏向于漏斗状。大部分猪笼 草的上位笼的颜色都比其下位笼来得浅,且花纹少。下 位笼和上位笼的显著差异是为了吸引和捕食不同类型的 昆虫而准备的。如果有些笼子的形态处于下位笼和上位 笼的中间型,则称之为“中位笼”。

一 成都市内主要动植物及分布情况.

一成都市内主要动植物及分布情况 (一)总体情况 成都从低到高分布着低山常绿阔叶林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和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6大植被垂直带. 拥有脊椎动物578种,其中兽类114种,鸟类384种,两栖类24种,爬行类29种,鱼类7种;拥有植物3390种。成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通过多项生态建设措施,成都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保护和进一步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珍贵的飞禽走兽,蝴蝶也成为成都的一张风景名片。赤顶大粉蝶、黑脉金斑蝶、枯叶蛱蝶……据悉,成都拥有512种蝴蝶,占四川蝴蝶已知种类的73%,其中属于国家或者国际保

护的珍稀物种达34种。由于植被保护良好,各大风景区成为蝴蝶分布的集中区域,其中,天台山风景区就有蝴蝶312种,西岭雪山也有蝴蝶309种。 (二)具体情况 海拔4000米以上为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分布有苞叶雪莲、绵头雪兔子、长鞭红景天、流苏虎耳草等植物,还有岩羊、高山姬鼠、藏雪鸡、雪鸽等动物。 海拔3400—4000米为高山灌丛草甸带。在本地带的阴坡,主要分布以小叶杜鹃组成的常绿针叶灌丛,以蔷薇、花楸组成的落叶阔叶灌丛,和以多种箭竹组成的竹类灌丛;阳坡则主要分布以羊茅、剪股颖、委陵菜等组成的高山草甸。牛羚、岩羊、马麝、毛冠鹿、林跳鼠等兽类和绿尾虹雉、秃鹫、血雉等鸟类在此栖息。 海拔2400-34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带。分布有大熊猫、金丝猴、、云豹、豹等动物。有以红豆杉为代表的珍贵的植物。 海拔2000—2400米为亚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分布有铁杉、云南铁杉,代表阔叶树种有糙皮桦、扇叶槭、青榨槭、灯台树等针叶树种。重要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小熊猫、云豹、黄喉貂、黑熊、林麝、毛冠鹿、竹树等兽类和红腹角雉、雉鸡、大山雀、虎纹伯劳等鸟类。

人类与动植物

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 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植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植物就不可能有人类。同时,由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与动植物有关,离开了动植物,人类就无法很好地生存。----《环境中的生物链》 当前大多数的环境问题,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错误行动。 我们把征服自然看做是人类的进步,这就意味着常常因为我们的错误认识而破坏了动植物世界。---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 关键词:动植物生物链生存关系 Summary:Scientists believe the future human existence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day's earth in ecological aspects has overload. In the new century, mankind must a mor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water, energy, raw materials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In modern life, plants and animals with human relations can say is inseparable. People were also found in plants and animals from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life. ----from INTERNE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 important 土地沙漠化、海洋泛赤潮、水资源枯竭及水污染、南极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地球变暖、酸雨的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步步紧逼、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洪涝灾害、干旱灾难、大气污染、人口爆炸、生态失衡……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忧心忡忡、惴惴不安,每天各种各样的有关环境方面灾难性的消息报道令人类惶惶不可终日,大有坐在即将喷涌爆发的火山顶上等待一蹴而灭的恐惧、惊愕。有关环保和诵之物保护方面的话题及行动,成为人类的世纪话题之一。 在现代的生活中,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人们从中也发现了动植物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1)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丰富的动物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物质宝库。时至今日,仍有靠猎取动物为生的民族,如巴西东南部游牧的高楚人。有许多国家,动物资源是维持国计民生的支柱。澳大利亚一向以“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而著称。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多少世纪来一直是阿拉伯人赖以取得衣食的重要来源。

动物和植物的区别

动物和植物的区别 科学家归纳出动物和植物有四大方面的不同。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在同一个地方生长、开花、结果,也就是说原地不动地度过一生.当然这中间也有少数例外,如随水漂流的小型水生植物。与植物相反,绝大多数动物为了觅食、避免敌害等原因,经常跑来跑去处于运动状态。 植物从小到大,各种器官一直在发生不同的增减变化,例如在幼小时期只有根、茎、叶,成年之后长出了花朵,花朵凋谢后再结出果实种子。而大多数动物(低等动物除外)不论老幼,五官四肢等各种器官不增不减,仅仅是体积大小的不同.例如刚生下来的小狮子或小老虎,已经具备了与父母同样多的器官。 从两者的生活习性上说,植物有个十分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除了少数寄生和腐生植物外,它们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自己制造“粮食”,养活自己。而动物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只能依靠吃植物或捕食其他动物来养活自己。 植物与动物的区别,还有一条十分严格的标准.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细胞就会发现,植物的细胞都有一层又厚又硬的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只有细胞膜,却没有细胞壁。 1.你能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括号里。 (1)jījǐ 几()乎茶几()几()个 (2)zhōng zhòng 中()间中()国打中() (3)fā fà 白发()发()生发()展 (4)zhǒng zhòng 种()地种()田种()子 2.你一定能为下列同音字找到它合适的朋友。 飘漂 (1)()流()走()落()扬 壮状 (2)()士形()()大()元 3.你一定能为这些词语牵手,使它们成为好朋友。 结出作用 避免果实 寻觅敌害 光合食物 4.你一定能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1)动物和植物有()方面的区别。 A.两 B.三 C.四 (2)动物器官不增不减,只是()发生了变化。 A.体积 B.样子 (3)除了少数寄生和腐生植物外,植物都能进行()作用。 A.光合 B.氧化 (4)动物细胞只有(),没有()。 A.细胞壁细胞膜 B.细胞膜细胞壁 5.你一定能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是六年级苏教版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认识了生命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重在研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使学生了解它们的适应环境的本领,进一步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渗透了环境对生物的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多具有重要影响。 二、说学情 1、已有知识水平: (1)、学生对生物世界有天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动物世界》、《十万个为什么》等节目和书籍,及语文学科中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不陌生,但认识很凌乱,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 (2)、“认识生命世界”、“显微镜下的世界”等的学习,让六年级的学生对部分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动物的多样性,也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基础。 2、已有的科学技能: (1)、《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土壤与生命》、及对蜗牛、蚕等小动物的观察研究过程中,学生对小动物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并且培养了喜欢动物的情感,与动物产生了亲近感,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探究经验和情感基础。 (2)、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提出并选择问题,如何交流与质疑,如何提出假设与实验,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探究能力与实验验证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同类生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事例; (2)知道一此生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3)认识动植物有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书刊、影视等媒体搜集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2)能将动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联系,探究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3)学会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 (4)能对动植物生存本领进行评议,并有所启发与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动植物生存本领的神奇与伟大; (2)动植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珍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生物一些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 学习难点:学会分析各种生物本领的作用,认识动植物有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 五、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生本教学的体现,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课前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课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获取、整理、交流、

《第1节 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教案

《第1节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区别我们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制定可行的校园观察计划。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进一步描述身边的生物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3、情感目标: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方法: 交流活动法、观察法、小组协作 教学用具: ppt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我们身边动植物的类别和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地球上有山川、河流、江海湖泊以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那在这些地方中有形形色色的生物生存着,那这些生物包括哪些呢?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今天主要看看我们身边的动物和植物。 (一)我们身边有多种多样的植物 讲解:大自然中的植物多种多样,不同的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植物,植物可分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几类。结合图片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我们身边有多种多样的动物 讲解:结合一些图片讲解我们身边的动物的分类,重点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怎么区分。提问:给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同学们回答应该是哪类动物。 活动:观察校园内或学校附近的植物和动物。 目的要求:1、识别校园内或学校附近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举例说出它们的生活环境。 2、尝试画观察路线草图和做观察记录。 过程:1、将全班分组(约4-5人一组)推选组长,选定区域做观察对象。 2、选定观察路线和重点观察点。 3、各组展开活动按照路线观察并绘制观察路线草图和记录结果。 4、各组成果交流,教师将收集的资料展示。 讨论:1、通过观察身边的动植物,你获得了哪些生物方面的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绘制观察区域示意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3、你从其他组绘制的观察区域示意图以及汇报中学到了什么? 结论:我们身边的动植物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三)检测与评价 1、观察一种开花的植物,尝试画花的简图。 2、观察一种动物,说说它与其它生物油什么关系。 (四)阅读资料 市花市树的选择条件。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8石头上的植物教案苏教版

8 石头上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认识一些在石头上生活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 2.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适应石头环境的生存本领:超强耐旱力。 科学探究: 1.能在观察图片的时候提取部位信息,发现一些植物生长在石头周边的什么环境里。 2.能将观察结果与卡片资料相结合,在分析现象和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青苔适应石面环境的结构特点。3.通过提取阅读资料中的信息,知道卷柏具有适应石缝环境的超常耐旱能力以及对它生存的意义。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石头上的植物,阅读青苔和卷柏等植物特点的资料,观察青苔的结构特点。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探究石头上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3.形成热爱自然的感情,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借助工具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2.能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制作)等科学方法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了解石头上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教学难点】 知道石头上植物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及其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手持显微镜、青苔、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牙签、烧杯和清水,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植物一般生长在哪些环境?(土壤、沙漠、水里等——本单元前两课) 大多数植物生长在土壤里,也有一些植物能生长在沙漠、水里以及寒冷的地方,那么石头上能长植物吗?2.课件示图,提问:这些植物长在哪里?(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石头表面、边缘、石缝) 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认识石头上的植物。(板书课题:8 石头上的植物)。

珍稀动植物资料

中国珍稀动植物资料 1.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例如:我国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1800多种,其中爬行类300多种,鸟类1100多种,兽类400多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0%。淡水鱼已见记载的近600种,海产鱼1500多种,也占世界鱼类种数的10%左右。此外,还有许多世界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如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植物中的银杏、水杉、珙桐等等。 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认识,使我国在这方面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滥捕乱杀而基本绝灭的鸟兽就有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白鹤、黄腹角雉等近10种;长臂猿、坡鹿、虎、白鳍豚、儒艮、扬子鳄、象等20种野生动物也正处在绝灭的边缘。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也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 野生生物的灭绝也是普遍的国际问题。据近两千年来记录的统计,有110多种兽类和130 多种鸟类,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当前,全世界有25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2.我国部分珍稀动物简介 (1)大熊猫:亦称猫熊。哺乳动物。体肥胖,形似熊,长约1.5米,肩高约66厘米。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喜食竹子,有时也吃小动物。善于爬树,性孤独,不群栖。仅产于我国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2)朱鹮:鸟类。雄鸟体长近80厘米,雌鸟稍小。羽毛多是白色,有的部位粉红色,颈部有若干延长而下垂的柳叶形羽毛,额、眼周、头顶、嘴基部、跗跖及裸露的下胫为红色。生活于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栖于高大乔木上,以蟹、蛙、小鱼、田螺、甲虫等为食。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3)金丝猴:亦称仰鼻猴。哺乳动物。体长约70厘米,尾长与体长相等或更长些。背部有发亮的长毛,脸两侧、胸及后腿毛赤色。生活于2500米~3000米高山密林中,群栖,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4)白头叶猴:哺乳动物。体长约50厘米,头小,尾较体长,四肢细长。头白,有毛冠,体背的毛较腹面长而密。生活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中,群栖树上,很少下地,以野果、叶、花等为食。产于我国云南、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黑叶猴,也是一类保护动物。) (5)羚牛:亦称扭角羚。哺乳动物。长1.7米~2.2米,肩高1米~1.3米,重可达350 公斤。尾较短,雌雄均有短角。全身棕黄色或深棕色,眼周黑色。一般栖于3000米~4000米高地,夜出觅食,吃青草、树枝、竹笋等。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6)白鳍豚:又称白暨豚。哺乳动物。体长1.5米~2.5米,头圆,嘴长,约30厘米。体背面淡蓝灰色,腹面白色,鳍白色。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我国特

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动物、植物和我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动物、植物和我们(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动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维系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人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懂得遵守公德,如何爱护动植物。 情感:对破坏植物,残杀动物的行为表示气愤,激发关心热爱动植物的情感,唤起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爱护动植物,不做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的事,积极主动参加各种保护动植物的公益活动。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做幻灯片。 学生:1、课前分组调查我喜欢的动物和植物,做好资料卡,样子如书所示。2、并把自己喜欢的动物或者植物画下来。3、了解动植物面临的生存危机或者人为破坏。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动植物图片(可以让小朋友喊出它们的名字) 一、图片导入 能说说你刚才看到的吗?是的,五彩缤纷的自然王国里有许多动植物,这节课我们继续和这些可爱的动物植物来交朋友。揭题,读题。 二、我喜欢的动物和和植物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动物、植物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它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生命。 1、小朋友,在那么多动植物中,你最喜欢什么动物或者植物呢?简单说说为什么。 2、小组交流:我们课前已经对自己喜欢的动植物进行了观察了解,还认真地做了资料卡。拿出你的资料卡,在小组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动植物吧。要求,一个小朋友说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听,更多地了解一下其他小朋友喜欢的动植物,好吗?(物色) 3、课堂交流:谁愿意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喜欢的植物?(对他介绍的哪点特别感兴趣?感谢给我们带来……) 4、介绍的真棒!奖励大家做个游戏,叫作是“动物模仿秀”你可以通过模

仿你喜欢的动物的行走的样子、神态、叫声,来让小朋友猜,行吗? 表演后,结合资料补充介绍。(你也喜欢**吗?有没有补充?) 5、看来小朋友对喜欢的动植物的了解还真不少。考考你们,怎么样?(A\B\C) 随机展开:为什么选A?你怎么知道的?(爱看书的孩子;会观察的孩子;聪明的孩子善于从生活(电视)中获得知识) 6、小结引入:动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有了它们,我们的地球家园才变得生机勃勃,五彩缤纷。那如果没有了这些可爱的动植物,我们的地球将会变得怎么样呢?(指名答)是啊,没有了可爱的动植物,我们就看不到春天百花争艳,秋天的果实累累;听不到枝头的鸟叫,池塘的蛙鸣;这真可怕,我们可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是现在正有许多动植物面临着生存危机,看—— 三、动植物面临的危机: 1、出示资料。北极冰山融化速度加快 2.7万北极熊生存堪忧 你对此有所了解吗?说说 北极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全世界约有2.7万头北极熊。 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北极周围地区的冰山正在消失,这无疑威胁到了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因为北极是它们唯一的自然栖息地。并且它们的食物也越来越少,因为它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同样生活在冰山上的海狮。所以它们的命运令人担忧。(小朋友知道为什么全球气温升高吗?(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过多,再加上人类砍伐树木,导致大片森林受损,能被树木吸收的二氧化碳少了,于是这些废弃就在地球上空形成厚厚的废气层,就像……) 2、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面临着怎么样的生存危机呢?(补问:它们为什么会面临生存危机吗?)(人为破坏,环境变差)世界上很多物种正以非常快的速度消失。(图片)像这些一级保护植物、动物——正濒临灭绝,如果我们再不注意环境保护,若干年之后,它们将在地球上消失,我们再也见不到这些可爱的动植物了。 3、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我们人类可以怎么爱护呢?) 结合学生回答渗透: (1)爱护自然环境——植树造林,我们国家把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为呼吁人民群众爱护大自然,设立了很多节日:植树节(3、12)爱鸟周(4、10

常见的动植物

常见的动植物 【知识要点】 一、常见的动物: 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否有应激性、能否生长、是否需要营养、能否繁殖、能否呼吸、是否进行物质交换等。 2、植物与动物的主要区别:(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动物——直接摄取食物;植物——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植物自养,动物异养 1、(动物)分类时,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进行;由于分类的依据不一样,分类结果也不 一样。 2、鱼、鸟、人等动物身体背部都有一条脊柱,它是有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称为脊椎 动物。 3、脊椎动物按从低等到高等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鱼类:○1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分头、躯干、尾,体表有鳞片;身体呈流线型,用鳍游泳,用鳃呼吸,体温不恒定,水中体外受精。 ○2例子:海马、鲨鱼都是鱼。淡水鱼:鲢鱼、鳙鱼、青鱼、草鱼(四大家鱼)。海水鱼:黄鱼、带鱼、鲨鱼。 两栖类:○1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兼用 皮肤呼吸);体温不恒定;水中体外受精。 ○2例子:大鲵(娃娃鱼)、蝾螈、蛙。 爬行类:○1主要特征:体表覆盖鳞片或甲,腹部贴地爬行;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属于变温动物;体内受精。 ○2例子:龟、蜥蜴(变色龙)、蛇、恐龙、鳖、鳄鱼。 ○3毒蛇和无毒蛇的主要区别:有无毒牙和毒腺 外形区别:毒蛇头部呈三角形、颈部较细、尾部骤然变细的蛇常常是毒蛇。 被毒蛇咬伤,要立即根据齿痕来判断是否被毒蛇咬伤 鸟类:○1主要特征:体表有羽毛,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翼,骨骼愈合,薄、中空,胸肌发达、脑发达,体温恒定。 ○2例子:企鹅、鸡、鸭、鹅等。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 ○1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和哺乳;体温恒定。 哺乳动物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胎生、哺乳。 2.例子:穿山甲、鸭嘴兽、蝙蝠、鲸、白鳍豚、袋鼠。 4、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身体由单细胞构成。(草履虫、变形虫) 扁形动物背腹扁平。(涡虫、血吸虫) 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状。(水母(海蜇)、水螅、海葵、珊瑚虫) 棘皮动物:体具棘皮。(海星、海参、海胆)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一般具贝壳。(蚌、螺、蛤、蜗牛、乌贼、章鱼) 环节动物:身体有很多环节。(蚂蟥(水蛭)、蚯蚓) 线形动物:身体线形,不分节。(蛔虫、松材线虫、蛲虫) 节肢动物:无贝壳,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具有外骨骼。

动植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生命起源期末作业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08生物技术 P081412807 姜震

一平方米区域内的动植物生存竞争观 察 生存竞争是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个体相互竞争,来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自然现象。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它是推动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也称为生存斗争.包括种内竞争(同种个体间的竞争)、种间竞争(异种个体间的竞争)和生物个体与生态环境的斗争。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出现的竞争。种内竞争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主要原因生物的高度繁殖力是生存竞争残生的重要原因。 本次观察发现该区域内存在的植物有丁香花,苜蓿,三叶草,稗草,灰菜,牵牛花,刺儿菜和蒲公英八种植物,并且发现还有黑色蚂蚁,黄色蚂蚁,蜘蛛,小飞蛾,苍蝇和蜜蜂等六种地表面生存的动物。 丁香花属植物是阳性树,植株高2米左右,叶对生。花两性,呈顶生或侧生的圆锥花序。其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在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生长较好。花冠为总状花序,属于无限花序列。 苜蓿为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多分枝。茎通常直立,近无毛,高10厘米左右。复叶有3小叶,小叶倒卵形,长1-2厘米,宽约0.5厘米,顶端圆,中肋稍凸出,上半部叶有锯齿,基部狭楔形;托叶狭披针形,全缘。苜蓿对干旱的耐受能力极强,主要决定于生长季节的长度、对土壤的适应性,阳光是否充足,尤其是生长季节降雨及灌溉的数量和分布。 三叶草又名车轴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低矮,高30~40厘米。直根性,根部有与根瘤菌共生的特性,根部分蘖能力及再生能力均强。分枝多,匍匐枝匍地生长,节间着地即生根,并萌生新芽。复叶,具三小叶,小叶倒卵状或倒心形,基部楔形,先端钝或微凹,边缘具细锯齿,叶面中心具“V”形的白晕;托叶椭圆形,抱茎。三叶草耐寒性强,气温降至0℃时部分老叶枯黄,主根上小叶紧贴地面,停止生长,但仍保持绿色。因此,绿期很长。对土壤要求不严,可适应各种土壤类型,在偏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喜温暖、向阳、排水良好的环境条件。干旱情况下生长缓慢,高温季节有部分枯死现象。耐修剪、耐践踏,再生能力强。高强度践踏或碾压后,3~ 5d即可恢复。在强遮荫的情况下易徒长,造成生长不良。抗有害气体污染和抗病虫害能力强。

植物对生存环境的影响

植物对生存环境的影响 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绿色植被中,森林有地球之肺之称。 这是因为森林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制造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气。 树木是氧气制造厂、树木是粉尘过滤器、树木还是天然蓄水库和天然空调…… 树木带给我们无穷无尽好处……保护森林和植被 一、森林的作用 1、制造氧气: 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氧气的生产者。通常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的氧气。 2、树木能保护土壤,涵养水源; 森林地表枯枝落叶腐烂层不断增多,形成较厚的腐质层,就像一块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水、延缓径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阻载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森林植被的根系能紧紧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冲刷,制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 4、森林能涵养水源; 3、大量树木能调节气候,减弱热岛效应; 森林浓密的树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阳辐射能,减少地面增温。冬季森林叶子虽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干仍能削减吹过地面的风速,使空气流量减少,起到保温保湿作用。据测定,夏季森林里气温比城市空阔地低2-4℃,相对湿度则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气温要低10-20℃。由于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断的吸取深层土壤里的水分供树木蒸腾,使林正常形成雾气,增加了降水。通过分析对比,林区比无林区年降水量多10-30%。国外报导,要使森林发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其绿化覆盖率要占总面积的25%以上。 4、树木能净化城市空气; 随着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中混杂着一定含量的有害气体,威胁着人类,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害气体。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领,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叶面积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种大的多。据测定,森林种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动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实验证明,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吸收各种有毒气体,使污染的环境得到净化。 例如,一公顷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美人蕉、月季、丁香、菊花以及银杏、洋槐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硫。 5、树木群能消除城市噪声。 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分贝;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分贝,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分贝。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消减噪声7-10分贝。要使消声有好的效果,在城里,最少要有宽6米(林冠)、高10米半的林带,林带不应离声源太远,一般以6-15米间为宜。 6、过滤尘埃:

果糖 半乳糖 乳糖在动植物细胞的分布状态

在高中《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涉及果糖、半乳糖和乳糖知识,很多教参中将这些糖类进行分类,多数教辅资料都认为果糖只存在于植物,半乳糖和乳糖只存在于动物,是这样的吗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1 果糖 果糖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酮糖,以游离状态与葡萄糖和蔗糖一起存在于果汁和蜂蜜中,或与其他单糖结合成为蔗糖等寡糖的组成成分。食物中的糖经消化后以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单糖形式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进入血液[1]。 果糖通过己糖激酶催化变成6 -磷酸果糖,或者在肝中通过果糖激酶催化果糖生成1 -磷酸果糖,然后经过一系列过程进入酵解途径[1]。但一般细胞果糖含量比较低,只有在脂肪组织中果糖含量比葡萄糖含量高。 所以果糖大多存在于植物中,也可以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2 半乳糖 半乳糖是乳糖、蜜二糖等糖的组成成分,也是某些糖苷以及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的组成成分,主要存在于动物中,但也可存在于植物中。植物细胞壁的成分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几种大分子构成,其中半纤维素是由木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等组成的高度分支的多糖,通过氢键与纤维素微原纤维连接,半乳糖主要以半乳聚糖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2]。少数植物的果实,如常春藤( Hedera) 果实中,也存在游离的半乳糖[3]。 3 乳糖 乳糖存在于几乎所有研究过的哺乳类乳汁中,含量约占5%,但有少数例外,如加利福尼亚海狮( Zalophuscalifonianus) 乳汁中所含的是葡萄糖,而不是乳糖。但乳糖也存在于植物个体中,如连翘属( Forsythia)花的雄性器官中含有乳糖,

并已从人心果树( Archrassapota) 的成熟果实中获得乳糖[3]。综上所述,果糖、半乳糖和乳糖都可以存在于动物和植物细胞中

环境保护对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环境保护对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齐子轩六(2)班 科学家在迄今最大规模的同类研究中,对过去20年中11000种以上的鸟类和蝴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鸟类落后于正常的气候带,平均达到了212 公里,而蝴蝶则是135公里 在首次发布了部分数据的同时, 科学家揭示了随着较高的气温北移, 物种是如何跟不上变化的。 根据专家在《自然》杂志中的描 述,一些鸟类,比如斑姬鹟无法适应 渐渐升高的气温,而且没有自然而然 地向北迁移到较为凉爽的地区。 自1995年以来,英国斑姬鹟的数 量已经减少了一半,研究人员认为,由于气温升高,这类鸟的生殖繁育能力较过去在下降。其他鸟类,例如金鸻,由于传统的食物来源消失了,目前濒临灭绝。鸻的主要食物来源——大蚊在气温升高后难以生存下来。 专家认为,面临生存威胁的物种只是冰山的一角。在跟踪监视之列的大约是9400种鸟类和2100种蝴蝶。之所以选择鸟和蝴蝶,是因为关于它们有大量的数据资料。有关英国蝴蝶的史料记录从15世纪开始就有了。科学家认为其他动物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科学家还发现鸟类和蝴蝶数量之间的差距在拉大,而这对鸟类的食物供应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为很多鸟类的主要食物就是毛虫。 先前的看法是,鸟和蝴蝶会迅速对气候变化作出回应,因为它们拥有长距离飞行的能力。目前,还不清楚该现象将会怎样影响更大的生态系统。 英国保护蝴蝶协会的追踪监测项目负责人汤姆·布雷勒顿说:“所有的动物都应生活在气候适宜的空间。目前,气候带在向北移动。我们发现的情况是,我们正在失去适宜在凉爽环境生存的蝴蝶。” 致力于气候变化研究的英国鸟类协会首席生态学家詹姆斯·皮尔斯-希金斯指出:“有些动物在气温高的环境中会患病死亡,尤其是一些可能受干旱影响的动物。如果冬天太过暖和,有些昆虫难以适应,比如需要冬眠的成年动物。如果天气寒冷、环境潮湿,它们就会发霉死去。不同的动物对气候条件的要求非常不同。而该研究关注的就是广泛而整体的系统。”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石头上的植物》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 8.《石头上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头上的植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的第4课。本 单元四课是按照“从总到分”的结构来安排的。本课首先通过观看图片,了解一些长在石头 周边的植物的具体生长环境。接下来观察青苔,知道它是否具有根、茎、叶。具体观察青苔的根和叶,了解青苔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只起固定作用。知道叶子和茎吸收水分和养料。通过对比实验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能对长在石头上的植物有科学的认识,知道它们能适应所在的环境都有其特殊的生理结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然后通过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知道卷柏具有极强的耐旱本领。 【学情分析】 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知道生活在石头上的植物有青苔,而对于其他长在石 头上的植物了解不多。对于青苔的根、茎、叶部分几乎没有学生观察过。学生只知道有些植 物能生长在石头上,但并没有关注到长在石头上的植物也是有区别的,有的生长在石面,有的则生长在石缝。关于卷柏这种植物及其超级耐旱本领,学生了解更少,需要通过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进行补充。因为本单元的名称是“植物与环境”,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植物的生长也改变了环境。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来,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学习目标目标: 1. 知道石头上的植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外部特征。 2. 用放大镜或手持显微镜观察青苔的根茎叶,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等)描述青苔的外部特征。

东北常见动植物名录

目录 景区常见动植物名录 (1) 一、植物 (1) 二、动物 (6)

景区常见动植物名录 一、植物 1.红松:红松是名贵而又稀有的树种,在我国只分布在东 北的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松科, 松属。常绿针叶乔木。幼树树皮灰红 褐色,皮沟不深,近平滑,鳞状开裂, 内皮浅驼色,裂缝呈红褐色,大树树 干上部常分杈。心边材区分明显。边材浅驼色带黄白,常见青皮;心材黄褐色微带肉红,故有红松之称。 2.樟松: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优良造林树种之一。 树干通直,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樟子 松是阳性树种,树冠稀疏,针叶多集中 在树的表面,在林内缺少侧方光照时树 干天然整枝快,孤立或侧方光照充足 时,侧枝及针叶繁茂,幼树在树冠下生 长不良。樟子松适应性强。在养分贫瘠的风沙土上及土层很薄的山地石砾土上均能生长良好。

3.榆树:树冠近球形或卵圆形。树皮淡灰色,粗糙,不规 则纵裂。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 径1米[1],在干瘠之地长成灌木状。 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 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 4.柞树:栎树,也称橡树或柞树,是壳斗科的一个属—— 栎属。它们分布在北半球温和地区, 主要是北美洲。栎属植物是夏绿或常 绿乔木,少数为灌木。栎树的果实橡 子特别容易为人所识别,是一种坚果。 果实为一杯状外壳所保护,被称为壳 斗。单叶互生,深裂叶,边缘平滑或锯齿状者少见。 5.杨树:通常指杨柳科,杨属一类的泛称,又分为五个派: 胡杨派、白杨派、青杨派、黑杨派、 大叶杨派。乔木,树干通常端直;树 皮光滑或纵裂,常为灰白色。杨树小 枝具顶芽与芽鳞2枚以上。单叶互生, 卵形或近圆形。荑花序,雌雄异株,不具花瓣,有环状花盘及苞片。苞片顶端分裂,雄蕊多数。蒴果小,具冠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