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 篇一: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13 古诗两首 所见(清.袁枚)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 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 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 了, 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 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 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 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 个生字,能 准确组词。 2、 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 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 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 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 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 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设计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 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 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 解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 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 1 / 7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 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牧:(儿歌)骑牛写文章,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做动作记忆,拓展提手旁的字:捉、抓、拉、推?? 蝉:看蝉图听蝉声,明白蝉就是知了 —— 幻灯片播放立:做动作‘两脚脚尖点地,胳膊 伸平’,请生观察“立”字和 身体的相似处 头 胳膊 脚尖 地面 【设计意图:四个字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的 兴趣,且识字过程形象、生动。】 巩固识字:(1)任意指读。(2)小黑板出示词语领读: 所有牧童放牧所以捕鱼 捕蝉关闭闭口 一所房子卫生所 6、读出节奏。(幻灯片播放) 所见 (清)袁 枚 牧 童 / 骑 黄 牛, 歌 声 / 振 林 樾。 意 欲 / 捕 鸣 蝉, 忽 然 / 闭 口 立。 (师示范,生练习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 过渡: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 像坐在摇篮里,哇!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 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 密密的树林。 (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 (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 2 / 7

(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 、集体朗读 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 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 了呀?” 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 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图的能力,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 捕:捉 鸣蝉:鸣叫的知了 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 想捉回家)害怕(怕惊动蝉,蝉吓跑了怎么办) 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 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集体朗读、指名比赛评比、男女生比赛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7、带着对古诗的理解,集体朗读古诗。 8、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从哪知道的? 四、指导背诵古诗 1、一边做动作,一边想着古诗中的故事背诵。 【设计意图: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背诵。】 2、展示背诵(指名背诵: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自己当成牧童) 3、集体做动作表演背诵。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2、同学们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谁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 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黑板上贴上蝉的图片) 篇二: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篇一: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小学语文《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 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 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 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隔学生 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想象是通往诗 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 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 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 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于是, 整首诗不再是 20 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 3 / 7

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 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 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 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真正达到 了物我一体, 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针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 本课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 在前几组的教学中已积累了很多学习生字的方法,针对本课生字少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当小老 师来教认字方法,也可以在学习古诗时纠正个别发音强化认字,了解诗意的过程中学会组词, 学会词语的灵活运用,积累语言。 2、古诗教学学生毕竟见得少,所以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 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 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篇二: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当我再重新审视古诗《所见》的教学时,心 中有了许多的想法。 这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古诗还是初步接触。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所见》这 首诗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认识“所、牧”等 6 个生字,会写“诗、林”等 6 个字,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那 么,怎样把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融于一节课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 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但这四大块并不是独立成块的,而是互相融 汇,只不过有时是突出了生字的认读,有时是突出了朗读的感悟,有时突出了对诗意的理解, 有时又注重了拓展学习。 当然,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 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纠正 字音后,读正确。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第三步自由朗读,指 导划出节奏及韵律, 读出语感。 第四步的读,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 读出夏天的有趣, 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 评,学生将读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诗意,是我的最大启发。这首诗要感悟牧童“意欲捕 鸣蝉”的情趣,我认为可以扣住“歌声振林樾”的“振”字进行理解,为什么牧童歌声响亮?(因为 牧童高兴、活泼可爱。)那为什么又“忽然闭口立” 呢?(因为牧童要捉知了,怕惊吓了知了。)一幅天真可爱的牧童捕蝉图就展示在了学 生眼前。 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创设了学古诗 的意境;在学完《所见》后,又展示了课外的一首描写小孩童趣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加深感 悟童趣;课外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 而学古诗,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篇三: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 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 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学这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是: 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诗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 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捕蝉的 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 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 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 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这样做 4 / 7

的: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 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 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课文插图,把学生带到绿色的树林中,林荫小道上,牧童和黄牛是那样的充满田 园的气息,感受着初夏的新绿和泥土的芬芳,学生的情绪瞬间萌动起来。 2、借助录音带,播 放《快乐的小牧童》,在悠扬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缓缓走来,一下子让学生融入 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3、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走在这林荫小道,你仿佛听见 什么?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说,听到了牧童的歌声,还有的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继续追问,还 有耳朵灵敏的同学还听到什么?学生们楞了一会儿,马上就有人回答说,听到了黄牛的叫声, 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听见山涧溪流的哗哗声。他们在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 中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骑牛,玩耍。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 出情,诵出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完成对它的全 方位理解体会。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 完成的。通过集体吟诵,男女声吟诵,师生吟诵,分组吟诵,表演吟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 反复回环吟诵中,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蝉又生怕吓 跑蝉儿的忧虑以及“忽然闭口立”的机灵;在吟诵中,孩子们将自己化为牧童,真真切切地领会 了农村孩子乡间生活的乐趣。 篇三:《所见》教学反思 12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是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 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依教参所说,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 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看图导入的方式,从课文的 插图入手,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而识记了“牧童”、“蝉”等生字,然后导入课题,通过给“见” 字组词,理解“所见”即是诗人所听见的和所看见的。我觉得这一部分的设计很符合孩子们的实 际学习情况,看图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古诗也显得很自如。 在教学本诗生字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从词到字的认读,本以为很简单的六个生字,学 生们应该很容易记住, 可是这节课上下来, 我觉得孩子们对“捕、 所”两个字的识记依然不扎实, 可见我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完成识字的这一目标。经过反思,我想应该是本节课环节设计 有点多,导致时间紧张,没能很好的巩固识字。此外,在理解感悟古诗的这一环节中,进行朗 读指导时也有欠缺,对一动一静的体会还不够深刻,所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体来看, 上完这节公开课让我对我班的听讲纪律、 发言以及课堂常规方面都有所了解, 也从其他老师那里获得了一些反馈。在课堂组织、重难点把握等方面我还需进一步加强。
5 / 7

6 / 7

7 / 7

《所见》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板块结构式) 教学概况:古诗《所见》是语文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四言绝句,写的是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他一路行一路唱,欢乐的歌声响彻整个树林。可是蝉叫声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想把蝉儿捉住,所以停止了唱歌。诗人先写小牧童的骑着黄牛唱歌的动态,后写小牧童停止唱歌,屏住呼吸的静态,这从动到静的变化,简短的四行诗,把小牧童天真烂漫、逍遥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教学,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语言美和音乐美、意境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达到积累祖国语言,增厚文化底蕴,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对古诗教学的要求,产生了如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烂漫。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古诗美好的意境。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关键项目、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环节一:正所谓“入境始于亲,”本环节的教学导入看似简单,但教师要求背诵积累耳熟能详的古诗,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情感,唤起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环节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以读准字音为基础,没有正确的朗读就没有有感情的诵读,所以读准字音是为后面的读通读顺,有感情的朗读做好铺垫。 环节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式,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的成败与否的第一个标准是看全班同学是否熟读了课文。”所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而读通读顺古诗又是实现入情入境吟咏诵读古诗这个目标的前提。所以本环节的教学设计

幼儿园所见教案

幼儿园所见教案 【篇一:幼儿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 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 (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建议改为:(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通过教师讲解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3)初步探索创编歌词,提高幼儿演唱兴趣?,(前半段是发展目标,后半段是教育目标)分析: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来看,教师安排此次小班音乐活动是混乱的,一会儿从教师的教这一角度出发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教学过程预设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 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 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 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个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 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 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 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 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能够吃,皮能够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附板书)

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附板书) 导语:《夜书所见》是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教案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所见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 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yùchánhūbì (1)出示生字词卡:振欲蝉忽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 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一、课题: 小班古诗活动《所见》。 二、教材简解: 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四、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 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 五、活动准备: 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六、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七、教学过程: 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 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 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 师:牧童啊听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们觉得接下来他会怎么样? 幼儿回答,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揭晓接下来发生的事: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想去捉蝉,但是要轻轻地去捉(师:为什么要轻轻地捉?)因为蝉听到动静会飞走(师边说边做轻轻地动作) 师出示相关头饰,请个别幼儿扮演牧童,个别幼儿扮演蝉,师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感受快乐。 2.理解古诗内容,并学会朗诵。 1)师: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看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回去就写了一首古诗,老师把这首古诗藏在了四幅画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2)分句解释,加深幼儿古诗的理解。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

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导入、了解诗人及其背景;第二,初读,整体感知;第三,品析词句,感悟诗情;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精品教案三篇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精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 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 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产生了几点疑问: 一、重阳节为什么叫“老人节”,什么时候产生这个称谓的? 二、“山东兄弟”指谁? 三、“重阳”是指天还是节日?

四、重阳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九九重阳这一天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关于重阳的诗歌比较多。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此诗是王维17岁时旅居长安所作。九月九日,橘红橙绿,黄菊盛开,金桂飘香,红叶流丹。正是游览的好季节。但王维写此诗时才17岁,并不是“老人”,所以唐朝应该不是叫“老人节”。宋李清照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看来宋朝同样很注重重阳节的。而毛主席词《采桑子重阳》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人生易老、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但“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 在我们这儿,是不时新过重阳的,只有一些单位挂一两幅标语了事。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没有山,登高是没有的,菊花也少有人种,菊花酒没有听说过。这里是洋河酒的家乡,正流行的“蓝色经典”就盛产于此。茱萸也没有人能说清是什么。在我印象中,唯一能和重阳节沾上边的,就是我们这有个“重九诗会”,那一天,不少道中之人在一起觞咏之间,畅叙友情,写诗作词,自娱自乐。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词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夜书所见》在

《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一、课文概述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快乐的夏天”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

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 《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容易理解,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我先向学生介绍古人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光滑,才能照出清晰的样子,最后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块磨砂玻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月光下的湖面和没有打磨的铜镜以及这个磨砂玻璃都是朦朦胧胧,这样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个比喻句,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强调了学习古诗,要知道作者的观察点,有学生问:“这首诗的观察点在哪儿?是‘孤帆’上还是江岸边的某处?”对此我没有及时让学生依托文本,

一年级语文 《所见》教学实录

《所见》教学实录 一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三、初读: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所见》这首诗,自己解决生字问题。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自己拼读; b、指名领读; c、生字描红;

d、交流书写注意点; e、组词理解生字。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四、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呢? 学生自由地读了一遍,然后停了下来。 师:多读几遍才能想象得更丰富更具体。 学生又读了几遍,然后渐渐停了下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牧童骑黄牛”。 师:读了这一句,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在向我们走来。 师:能说一说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吗? 生:这个牧童十岁左右,他戴着草帽,光着脚丫。 师:能说说是一头怎样的黄牛吗?生:是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牛,它的肚子吃得饱饱的,全身的毛很光洁。 师:你看到牛在走的时候,身体的哪个部分在动来动去的?你听到牛走路的脚步声了吗? 生:黄牛边走边甩尾巴,脚步声是哧通哧通的。

师:能把刚才想象到的内容连在一起来说一说吗?大家可以先自由地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后,有人举手,指名学生具体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现的情景。 师:接下来谁来读读第二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歌声振林樾”。 师:知道“林”的意思吗? 生:是树林。 师:知道“樾”的意思吗? 生: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师:我们可以把“林樾”理解成是一片绿树成阴的树林。想象一下,这里都有哪些树呢?他们长得怎么样呢? 生:这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这里有挺拔的杨树,有婀娜的柳树,有像绿色宝塔一样的水杉,有正挂着一串串白花的槐树,还有些我们说不出名字的树。 师: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小树林,感受一下,阳光怎么样?风又怎么样呢?生:这些树长在一起,枝繁叶茂。挡住了阳光,走在里面有凉快的感觉。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树叶轻轻摆动。 师:牧童骑着黄牛行走在林间小道上,他的歌声在树林中回响。诗句中哪个字的意思与“回响”对应? 生:振。 师:我们一般在什么心情下唱歌?

诗歌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结合自己多年对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操作: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晶龄《从军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3、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 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词奏响”创新“的凯歌。篇二:诗词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学生鉴赏古代诗词的自主学习方法探究反思李荣 诗歌作品的鉴赏须从何处入手:开展古代诗词的探究学习,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语文课程要利用古代诗词文学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通过诗词阅读鉴赏活动,在学习品味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诗词一般的知识和鉴赏的

日记教学反思

日记,想说爱你不容易 ——低年级日记指导心得 童年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是充满灵性的天地。 在儿童的眼里,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样样事物都罩着神奇的色彩,山是仙山,水是灵水,星星眨着眼,月儿开口笑;在儿童眼里,小鸟鸣叫是在唱歌,花儿怒放是在冲着他笑,树枝摆动是在向他招手;在儿童眼里,小鱼可以做梦,萤火虫可以有烦恼,雪花可以有翅膀,小泡泡可以在天上自由玩耍……孩子好奇的目光把世界照耀得美妙无比。每每与孩子们相处,都有将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的冲动,奈何每日忙碌的工作节奏,无暇顾及这个美好的愿望,终有一日豁然开朗,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他们成长的足迹,岂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于是经过酝酿,本期开始着手进行探索,现将点滴收获整理下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兴趣引路,我手写我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学后,我要求家长协助孩子们准备一个“小本本”,规定每周让孩子们最少写两三篇日记,并告诉孩子们写自己想说的话,每篇一两句、几句都行,也可以画画、贴图,再写上自己想说的一两句话,还可以把自己每天的经历或感兴趣的事说一说,不会写的字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万事开头难,第一次的日记写作课,上课铃响之后,我满面笑容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开始上课了,我一言不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段话:“今天上午的语文课上,教室很安静,全班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发言也十分积极精彩,纪律一直很好。我心里很高兴。”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不明白老师要干什么,个个心里很纳闷儿,也充满好奇。我不动声色,接着在上方写上日期、星期几及天气,然后告诉大家这是我的心里话,也是我的一篇日记。然后我又写

优质课教案《所见》

《所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能与课外的古诗积累有机、随机关联。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学习过程 暖场:看图猜古诗。 一、诵诗句而临其境 1.回顾已学古诗中小朋友的趣闻趣事。 (1)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2)村居(高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4)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2.诗歌中展现的童真童趣,真有意思。如果得空闲,我们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识字1),“傍桑阴学种瓜”,“趁东风放纸鸢”,也可以选择“追黄蝶”“学垂纶”。而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去“捕鸣蝉”。 二、解诗意而知其蕴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suǒbìlìbǔchán mù lín yuè 所闭立捕蝉牧林樾 1.拼读生字。“所、闭”组词赛。 2.自由读古诗,跟读。 3.骑着黄牛的牧童在干什么呢——歌声振林樾。理解“林樾”。(再读) 4.骆宾王写过鹅的歌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里的“歌”是“唱歌”的意思。我们也听过采莲姑娘唱过歌。王昌龄《采莲曲》: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里的“歌”是“歌声”的意思。牧童唱歌,是轻轻地哼唱,还是放声高歌——理解“振”。 5.牧童唱得自由自在,唱得轻松畅快。读出这种感觉。 6.“忽然闭口立”。立(一字组多词)。除了牧童“立”,还有“蜻蜓立”。《小池》(杨万里):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 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应当是“生”字好。 2.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师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共同的体验,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彩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彩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所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彩,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小学语文一年级 《所见》教案设计

《所见》教案设计 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通过自由谈话,激发上课热情] 师:夏天有趣的事可真多,可以放牛、可以捉鱼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板书课题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大家想知道大诗人袁枚看见了什么吗?(出示挂图)请认真观察图,听老师读这首诗。 [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结合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有趣的画面? 生:牧童、黄牛、蝉……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多有趣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自读情况 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平舌音:所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机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抓住字词,扎实训练]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