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表格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表格

名称眶下间隙解剖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表情肌之间。上:眶下缘下:上颌骨牙槽突,内:鼻侧缘;外:颧骨颊部皮肤和黏膜之间的颊肌周围的间隙。上:颧骨下缘下:下颌骨下缘前:颧骨下缘至鼻唇沟经口角至下颌骨下缘的联系后:浅-咬肌前缘深-翼下颌韧带颧弓上方,颞肌分为浅和深两个感染来源上颌前牙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和牙槽脓肿,上颌骨骨髓炎,上唇,鼻侧化脓性炎症扩散上下颌磨牙的根尖周脓肿或牙槽脓肿,颊部皮肤黏膜溃疡继发感染,颊,颌上淋巴结验证扩散临床表现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发红,发紧,水肿,鼻唇沟消失。脓肿形成眶下区波动感,龈颊沟肿胀,压痛,波动感,激惹眶下神经脓肿位置:颊部皮肤下或粘膜下,肿胀和脓肿范围局限波及颊脂垫时,

发展迅速,引起多间隙感染扩散途径治疗上:框内口内上颌尖牙和前磨牙唇侧口腔前庭黏膜面静脉,内眦静转折处切口;脉,眼静脉向颅内扩散颞下间隙,颞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眶下间隙口内切口:口腔前庭,下颌龈颊沟之上切开颊部皮下脓肿:皮肤广泛性颊间隙感染:下颌骨下缘1-2cm做切口,平行。颊间隙颞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颊间隙感染扩散而导致。耳源性感染,如中耳炎,颞乳突炎,颞部疖痈以及颞部损伤感染相邻间隙感染,上颌结节,卵圆孔,圆孔的阻滞麻醉感染,上颌磨牙的根尖周感染或拔牙后的感染扩散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牙槽脓肿化脓性腮腺炎邻间隙感染单纯或者多间隙感染,肿胀可局限于颞部或者搏击腮腺咬肌区,颊部,眶部,颧部等。凹陷性水肿,压痛,咀嚼痛和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脓肿形成后,浅部波动感,深部需穿刺。长期位于颞骨表面可造成骨

髓炎。颞下颌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颊间隙,颅内继发于其他间隙感染的治疗其他间隙后炎症可消退。形成脓肿后,切开:浅部,颞部发际线内做单个皮肤切口。深部,两个以上的切口和颞肌纤维方向一致的直切口。怀疑有颞骨骨髓炎,沿颞肌附着作弧形切口。若果为多间隙感染,还应在下颌下区做切口行,上下贯通式引流。骨髓炎,去死骨。大量抗生素,不缓解,形成脓肿后引流:口内:上颌结节外侧前庭黏膜转折处切口,血管钳沿下颌支冠突内侧向后上分离至脓腔口外:沿下颌角下作弧形切口颞下间隙前:上颌结节和上颌颧突后:茎突,内:蝶骨翼突外板外:下颌支上分和颧弓上: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翼外肌下缘咬肌和下颌支外侧骨壁之间。前:咬肌前缘,后:下颌支后缘上:颧弓下缘下:咬肌在下颌支附着外观不明显,常伴有深压痛,张口受限。若出现:同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眼睑水肿和头痛恶心等

时警惕海绵窦静脉炎以下颌支和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肿胀,变硬,压痛,张口受限。不易触及波动感。压痛点局限或有凹陷性水肿颞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颊,翼腭间隙,框内,颅内,海绵窦咬肌间隙最常见颊间隙,翼下颌全身应用抗生素,脓肿形成时,常用口外切间隙,颞间隙,口引流,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颞下间隙缘2cm处切开,切口长3-5cm。冲洗后填入盐水纱条,次日换敷料抽去纱条,置引流管,若有边缘性骨髓炎,脓液减少后,尽早刮除,注意咬肌表面附着的死骨,拔出病源牙名称翼下颌间隙解剖下颌支内侧骨壁和翼内肌外侧之间。前:颞肌和颊肌,后:腮腺鞘,上:翼外肌下缘,下:翼内肌附着的下颌支处,呈底朝上的倒三角形感染来源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磨牙根尖周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消毒不严,下颌智齿拔牙创伤过大,邻间隙临床表现先牙痛,然后张口受限,咀嚼食物和吞咽疼。检查

见翼下颌皱襞水肿,下颌支后缘稍内侧可有轻度肿胀,深压痛,难处及波动,感染扩散,形成多间隙感染扩散途径颞下间隙,颞间隙,下颌下,颊,舌下,咽旁,咬肌间隙,颅内治疗初期全身抗感染,脓肿形成,少用口内切口,因为张口受限,口内切口:下颌支前缘稍内侧,翼下颌皱襞少外侧,纵行2-3cm。口外切口:分离暴露下颌角下缘,切开部分翼内肌附着及骨膜,冲洗,盐水纱条填塞,次日换引流条肿胀最明显处,平行于下颌体平行切开,注意舌神经,舌动脉,下颌下腺导管,容易向后方扩展,形成下颌下间隙感染,及时做下颌下区切开引流穿刺口内:翼下颌皱襞内侧进入咽上缩肌和翼内肌之间。切开:张口无明显受限者,同穿刺位置口外:下颌角为中心,距离下颌骨下缘2cm做长5cm的弧形切口。形成脓肿一般范围较广,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织炎则脓肿局限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切开时必须分离淋巴结的包膜。切口:下颌骨体

部下缘以下2cm平行于下颌骨下缘舌下间隙舌和口底粘膜之下,下颌舌骨牙源性,口底粘膜损肌和舌骨舌肌之上,前和两伤,溃疡,舌下腺和侧:下合体的内侧,后:舌根下颌下腺导管的炎症单侧或者双侧的舌下肉阜或颌舌沟区咽旁间隙,翼下口底中行,粘膜充血,舌被推向健侧,颌间隙,下颌下语言,吞咽首先,波及后部,呼吸张间隙口受限,形成脓肿有波动,腺源性来源,导管口可有脓液咽侧壁红肿,腭扁桃体突出,肿胀可波及同侧软腭,腭舌弓和腭咽弓,腭垂推向健侧,吞咽困难,进食困难,张口受限,喉水肿可有声音嘶哑等常以下颌下淋巴结炎为首要症状。下颌下区丰满,有明确边界的淋巴结肿胀,压痛。向外扩散形成蜂窝织炎,表现:下颌下三角肿胀,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皮肤紧张,压痛,凹陷性水肿,脓肿形成后,可有波动。感染向舌下间隙扩散,口底后部肿胀,舌疼痛,吞咽不适进展慢,早期局限于淋巴结的肿大,症状不明显,

扩散引起蜂窝织炎,皮肤充血,发红,压痛。脓肿形成,波动感,凹陷性水肿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舌下,下颌下,咽后间隙,颅内舌下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颏下间隙,颈前间隙咽旁间隙咽上缩肌和翼内肌和腮腺深下颌智齿冠周炎,腭叶之间,前:翼下颌韧带和下扁桃体炎,腮腺炎,颌下腺上缘,后:椎前筋膜,耳源性炎症,颈深上淋巴结炎,邻间隙下颌下三角内,内部有下颌下下颌智齿冠周炎,下腺和下颌下淋巴结,面动脉,颌后牙根尖周感染,面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牙槽脓肿,下颌下淋巴结炎,化脓性下颌下腺炎下颌下间隙只有口外切口颏下间隙舌骨上区,颏下三角为界多来自淋巴结炎,下唇,颏部,舌尖,口底舌下肉阜,下颌前牙和牙周组织的炎症,溃疡,损伤舌下间隙,下颌颏下肿胀最突出的地方做横行切口,分开颈下间隙阔肌达颏下间隙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表格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表格 名称眶下间隙解剖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表情肌之间。上:眶下缘下:上颌骨牙槽突,内:鼻侧缘;外:颧骨颊部皮肤和黏膜之间的颊肌周围的间隙。上:颧骨下缘下:下颌骨下缘前:颧骨下缘至鼻唇沟经口角至下颌骨下缘的联系后:浅-咬肌前缘深-翼下颌韧带颧弓上方,颞肌分为浅和深两个感染来源上颌前牙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和牙槽脓肿,上颌骨骨髓炎,上唇,鼻侧化脓性炎症扩散上下颌磨牙的根尖周脓肿或牙槽脓肿,颊部皮肤黏膜溃疡继发感染,颊,颌上淋巴结验证扩散临床表现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发红,发紧,水肿,鼻唇沟消失。脓肿形成眶下区波动感,龈颊沟肿胀,压痛,波动感,激惹眶下神经脓肿位置:颊部皮肤下或粘膜下,肿胀和脓肿范围局限波及颊脂垫时,

发展迅速,引起多间隙感染扩散途径治疗上:框内口内上颌尖牙和前磨牙唇侧口腔前庭黏膜面静脉,内眦静转折处切口;脉,眼静脉向颅内扩散颞下间隙,颞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眶下间隙口内切口:口腔前庭,下颌龈颊沟之上切开颊部皮下脓肿:皮肤广泛性颊间隙感染:下颌骨下缘1-2cm做切口,平行。颊间隙颞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颊间隙感染扩散而导致。耳源性感染,如中耳炎,颞乳突炎,颞部疖痈以及颞部损伤感染相邻间隙感染,上颌结节,卵圆孔,圆孔的阻滞麻醉感染,上颌磨牙的根尖周感染或拔牙后的感染扩散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牙槽脓肿化脓性腮腺炎邻间隙感染单纯或者多间隙感染,肿胀可局限于颞部或者搏击腮腺咬肌区,颊部,眶部,颧部等。凹陷性水肿,压痛,咀嚼痛和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脓肿形成后,浅部波动感,深部需穿刺。长期位于颞骨表面可造成骨

第五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打印本页第五章口腔颌面部感染[题目答案分离版] 字体:大中小 一、A1 1、关于下颌升支边缘性骨髓炎X线表现下属哪项是错误 A.病灶区大量死骨形成 B.升支部位弥漫性密度增高 C.病灶区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灶 D.骨质增生为主 E.CT横断面图像可显示骨膜下成骨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第五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 2、根据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行径,颌下区的手术切口应 A.低于下颌骨下缘0.5~1cm B.高于下颌骨下缘0.5cm左右 C.低于下颌骨下缘1.5~2cm D.平齐下颌骨下缘 E.低于下颌骨下缘2cm以下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常用的下颌下切口,宜在下颌骨下缘下1.5cm左右,如此可避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该支在下颌骨下缘0.3~1.4cm处斜行向上)。 3、下列哪项不是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 A.病程发展缓慢,可在放疗后十余年才出现症状 B.死骨分离速度缓慢 C.死骨与正常骨界线清楚

D.骨面暴露部位长期溢脓,久治难愈 E.可形成口腔和面颊部洞穿缺损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放射性颌骨坏死病程发展缓慢,往往在放射治疗后,数月乃至十余年始出现症状。发病初期呈持续性针刺样剧痛,由于放疗引起黏膜或皮肤溃疡,致牙槽骨、颌骨骨面外露,呈黑褐色;继发感染后在露出骨面的部位长期溢脓,经久治而不愈。病变发生于下颌支时,因肌萎缩及纤维化,可出现明显的牙关紧闭。放射后的颌骨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再生能力低下,致死骨分离的速度非常缓慢,因此,死骨与正常骨常常界限不清。口腔及颌面部软组织,同样受到放射线损害,局部血运有不同程度障碍,故极易因感染而造成组织坏死,形成口腔和面颊部的洞穿缺损畸形。放射性颌骨坏死病程长,患者全身呈慢性消耗性衰竭,常表现为消瘦及贫血。放射性颌骨坏死与化脓性骨髓炎不同,虽已形成死骨,却无明显界限,而且是慢性进行性发展。 【该题针对“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知识点进行考核】 4、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是 A.牙源性 B.腺源性 C.损伤性 D.血源性 E.医源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口腔颌面部直接与外界相通,解剖结构、温度、湿度均适于细菌的滋生与繁殖,颜面皮肤的毛囊、汗腺与皮脂腺也是细菌寄居的部位,在局部遭受创伤、手术或全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均可导致感染的发生。病原菌通过病变牙或牙周组织进入体内发生感染者,称牙源性感染。牙与颌骨直接相连,牙体及牙周感染可向根尖、牙槽骨、颌骨以及颌面部蜂窝组织间隙扩散。由于龋病、牙周病、智牙冠周炎均为临床常见病,故牙源性途径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 【该题针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知识点进行考核】 5、急性冠周炎早期局部治疗应首先采用 A.拔除患牙 B.龈袋烧灼 C.龈袋冲洗上药 D.切开引流 E.开髓引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急性冠周炎早期,一般无明显全身反应,患者自觉患区胀痛不适,咀嚼、吞烟、张口活动时疼痛加剧。检查可见阻生牙和磨牙后区肿胀、冠周袋内有脓性分泌物炎症进一步发展,累及咬肌和翼内肌,出现下颌角区肿胀,伴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甚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讲义

口腔颌面部感染 知识内容细讲 概论 口腔内有多种非致病菌与致病菌寄宿 颌面部存在多个窦腔,颌骨周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 病灶牙为感染发生提供了特有的条件 1.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与感染的关系 危险三角

2.感染途径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急性: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慢性:炎性浸润块,开口受限、瘘口 2)全身症状 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化验: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核左移 4.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大多能作出正确诊断。如诊断及时、治疗得当,对缩短病程、防止感染扩散和恶化均有重要意义。

5.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 手术治疗:切开引流(指征、要求、目的)、清除病灶 全身治疗 目的: ①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 ②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 ③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④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指征: ①疼痛加重,搏动性跳痛,皮肤表面发红、光亮;触诊时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穿刺有脓。 ②急性化脓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③儿童颌周蜂窝组织炎已累及多间隙感染,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者。 ④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发红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 要求: ①切口在脓腔的重力低位。 ②切口瘢痕隐蔽,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尽力选用口内引流。颜面脓肿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③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 ④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下颌智牙冠周炎 病因:盲袋 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牙冠周炎最常见。上颌第三磨牙亦可发生冠周炎,但发生率较低,且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治疗相对简单。 智牙冠周炎常以急性炎症形式出现。 初期,一般全身无明显反应;患者自觉患侧磨牙后区胀痛不适,当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如病情继续发展,局部可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反射性痛。当炎症遍及咀嚼肌时,可引起肌肉反射性痉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甚至出现“牙关紧闭”。由于口腔不洁,表现为口臭,舌苔变厚,龈袋处有咸味分泌物溢出。 全身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及大便秘结、白细胞总数稍有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 慢性冠周炎在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仅局部有轻度压痛、不适。

口腔颌面部感染

关于脓肿切开引流的指征正确的是()。 A.只有在出现波动感后才能切开引流 B.结核性淋巴结炎应早期切开 C.抗菌素治疗无效且中毒症状明显时应切开引流 D.儿童颌周多间隙感染即使影响呼吸也应尽量避免切开 E.局部压痛明显凹陷性水肿但穿刺无脓液时不应切开 以下眼睑、鼻旁区肿胀为主要表现的间隙感染为()。 A.眶下间隙 B.翼颌间隙 C.咬肌间隙 D.咽旁间隙 E.颞下间隙 智齿冠周炎治疗重点为()。 A.局部治疗 B.抗生素应用 C.全身支持疗法 D.切开引流 E.龈瓣切除 患者男性46岁,口底多间隙感染,肿胀明显,可及捻发音及波动感,主诉呼吸困难,下列处理正确的是()。 A.加大抗生素剂量

B.局部xx C.穿刺抽脓 D.广泛切开引流 E.气管切开 慢性智齿冠周炎的临床表现中正确的是()。A.常见全身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 B.常伴有头痛全身不适 C.可发生食欲减退和大便秘结 D.常无明显症状,仅局部轻度压痛不适 E.常出现白细胞增高,中性白细胞比例上升 关于颌面部间隙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颌面部间隙为潜在的间隙 B.颌面部间隙感染为原发性感染 C.常见为牙源性和腺源性感染 D.以化脓性感染为主 E.感染沿神经血管扩散可引起颅内并发症 用于冲洗智齿冠周炎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是()。A.0.05%~ 0.12% B.0.1%~ 0.3%

C.0.3%~ 0.5% D.1%~3% E.5%~10% 关于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哪项是错误的()。 A.感染多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 B.主要破坏骨皮质 C.临床多系局限型 D.病变多位于下颌升支部 E.颌骨增生不明显,骨破坏严重 易造成严重xx受限的间隙感染为()。 A.眶下间隙 B.颌下间隙 C.咬肌间隙 D.舌下间隙 E.颏下间隙 关于口腔颌面部感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呼吸道感染,可造成区域性淋巴结炎 B.成人较儿童更易发生腺源性感染 C.口腔颌面部感染可借备注循环扩散至邻近间隙D.“危险三角区”的感染处理不当可造成上呼吸道梗塞

口腔颌面部炎症临床分析及综合处理

口腔颌面部炎症临床分析及综合处理 【摘要】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炎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6例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多发于儿童与青年人,以颊间隙感染和牙源性感染为多主,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口腔颌面部炎症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应根据其临床特点,采取全身抗炎治疗、支持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的综合处理。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炎症;多间隙感染;临床分析;综合处理 口腔颌面部炎症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指颌骨周围软组织化脓性炎症,主要包括颊间隙感染和牙源性感染,如不及时有效治疗,感染进一步扩散易引起严重并发症[1]。现将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至2009年收治的76例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6例,男39例,女37例;年龄7~59岁,平均37.2岁。其中8~28岁构成比最高,占患者总数的47.4%;病程9~43 d,平均19 d;患者多以颊面部间隙感染者居多,共37例(18.7%),其他依次为眶下间隙感染16例(21.1%),嚼肌间隙感染12例(15.8%),颌下间隙感染8例(10.5%),口底感染3例(3.9%)。病因为牙源性感染43例(56.6%)、损伤性感染13例(17.1%)、腺源性感染10例(13.2%)、医源性感染6例(7.8%)、血源性感染6例(5.3%)。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综合治疗,根据抗菌药物及人体的敏感性,以选用针对性抗生素为主,同时加强支持疗法,调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1.2.1 抗生素治疗一般病例青霉素及甲哨唑,严重病例用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的则联合用药。 1.2.2 脓肿切开引流术炎症已化脓并形成脓肿,具备切开适应证的在2 h内行内外切引流术,术后进行彻底清创、引流处理后,用3%双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最后用庆大霉素8万U加0.9%生盐水30 ml再反复冲洗,置碘仿纱条、橡皮条、乳胶管等引流。 1.2.3 清除病灶对冠周炎和龋病引起者在炎症控制后及时拔除患牙。 1.2.4 全身支持疗法加强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代谢平衡,增强全身抵抗力,高热患者用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物治疗。 1.3 检测项目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血液、肝功能、痰及脓培养检查。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1例临床分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1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1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该病感染的病因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感染部位主要为颌下间隙感染。41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或症状缓解。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应采取全身抗炎、支持疗法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系指口腔、咽喉、面部及颈部软组织感染化脓性炎性反应[1]。主要临床表现为感染局部肿痛,病情严重者甚至出现高热、白细胞计数改变等症状。现对湖北省咸丰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1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1例患者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范围为8~73岁,平均46.8岁。感染部位:颌下间隙感染12例,咬肌间隙感染9例,翼颌间隙感染6例,眶下间隙感染4例,舌下间隙感染1例,颏下间隙感染3例,咽旁间隙感染2例,颊间隙感染3例,多间隙感染1例。 感染病因:牙源性感染32例,腺源性感染7例,损伤性感染1例,医源性感染1例,血源性感染0例。对病例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溶血性链球菌14例、大肠杆菌5例、厌氧菌3例、绿脓杆菌1例。药敏试验均找到敏感抗生素。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综合治疗方法[2]。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局部脓肿的形成。选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静脉滴注控制感染,以维持电解质平衡,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增强抵抗力。病情严重者可选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应用。对病情不严重者可采用局部治疗。炎性病灶已化脓并形成脓肿,或脓肿已自溃而引流不畅时,应及时行切开引流术或扩大引流术[3]。对有并发症患者的治疗除加大抗生素剂量外,均采用对症治疗。 清除病灶:因冠周炎、龋齿引起的感染患者,炎症控制后及时拔除患牙。龋齿、根尖严重病变或残根无保留价值的病灶牙在炎症治愈后早期拔除。 3 结果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摘要】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经验,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回顾 性分析我科在2009-2012年所遇到的6例间隙感染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并 及时合理大量应用抗生素。结果 5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结论口腔 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引起败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早期的发现、及时合理的抗 生素应用、充分的引流对感染的控制及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间隙感染切开引流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52-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很常见,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感染多为需氧与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也可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 性感染,或厌氧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过程与转 归受病员的抵抗力、细菌的毒力和治疗措施三方面的影响,如延误治疗,可引起 全身并发症,形成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30-40%[2]。所以正确的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非常重要。回顾2009年—2012年我科治疗的口腔颌 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6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中,男性2例,女性4例,治愈5例,死亡1例,治愈率83.3%。 1.2 病例选择 女,4岁,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右侧颌下淋巴结炎,导致右侧颌下脓肿。查体:体温38.5℃,右侧颌下区明显肿胀,皮温升高,有波动感; 女,47岁,因46残冠反复根尖周炎症引起右侧颌下间隙、咬肌间隙及翼内间隙 感染。查体:体温38.7℃,右侧面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张口度约一横指,右面 部肿胀,变硬,压痛(++)。 女,50岁,因左侧腮腺慢性炎症急性感染化脓引起左侧腮腺区脓肿波及咬肌间隙。查体:左侧面部肿胀,压痛明显,未及波动感,轻压左侧腮腺区可见导管口有脓 性液体溢出。 女,52岁,因13、14残根根尖化脓性炎症引起眶下间隙感染。查体见眶下区肿胀,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局部皮肤发红,张力变大,眼睑水肿、鼻唇沟 消失,眶下区可扪及波动感。 男,63岁,因颌下腺导管结石慢性炎症急性发作引起口底蜂窝织炎。查体:体温39.1℃,见颏下区及双侧颌下区软组织的广泛性水肿,皮肤表面略粗糙而红肿坚硬。 男,68岁,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47松动Ⅱ°,牙周脓肿引起颊间隙感染、翼内间隙感染、咬肌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口底间隙及咽旁间隙感染。查体:体温39,3℃,寒战,呼吸短浅,吞咽困难,右侧面部及颌下区肿胀明显,波及颈部,有凹陷性水肿,可扪及捻发感,皮肤紧张,表面红肿坚硬,压痛(+++), 下唇麻木。 1.3 治疗方法 本组6例患者,4例来源于牙源性感染,2例来源于腺源性感染。血常规检查均有白 细胞计数增高。所有患者在足量应用抗生素(头孢一代+替硝唑)的同时于脓肿 部位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放置引流条充分引流脓液,每日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感染(总结重点)

口腔颌面部感染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1)口腔、鼻腔、鼻窦、毛囊、汗腺、皮脂腺——细菌滋生与繁殖的场所 2)牙源性感染——发病率较高 3)颌面部筋膜间隙和表情肌及唇部的生理性运动——感染扩散 4)颌面部血液循环丰富——抗感染能力比较强;鼻唇部静脉常无瓣膜——感染颅内扩散;5)面部丰富的淋巴结——区域性淋巴结炎 【感染途径】: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血源性、医源性 【临床表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黄色粘稠脓液;链球菌为淡黄或淡红色稀薄脓液,有时由于溶血而呈褐色;绿脓杆菌脓液为翠绿色、酸臭、稍粘稠;混合感染脓液则为灰白、灰褐色,腐臭;放线菌脓液中可有黄色硫磺颗粒;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的局部皮肤弥漫性水肿,呈紫红色或灰白色,无弹性,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由于组织间隙有气体产生可触及捻发音。【治疗】:局部治疗——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减少局部活动度,避免不良刺激 手术治疗——脓肿切开和清除病灶 全身治疗——抗生素的应用 二、★脓肿切开引流的目的、指征及要求 ■目的——排脓、减张、避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预防扩散 ■指征: 1)局部疼痛加重,并呈搏动性跳痛;炎性肿胀明显,皮肤表面紧张、发红、光亮;触诊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或深部脓肿经穿刺有脓液抽出者 2)口腔颌面部急性化脓性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同时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者3)颌周蜂窝织炎,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者 4)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 ■要求:1)切开部位应在脓肿最低处。2)切口瘢痕隐蔽,皮纹一致。3)切至黏膜下或皮下。 4)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向颅内扩散。 三、智齿冠周炎pericoronitis 是指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齿冠周炎最常见。

口腔颌面部感染

第六章口腔颌面部感染 一、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冠周炎、常见间隙感染(咬肌间隙、颊间隙、颞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下颌下间隙)、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2.熟悉颜面部疖、痈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其并发症防治和舌下间隙、眶下间隙、颞下间隙和口底蜂窝织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3.了解颌面部间隙的解剖特点,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等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定义感染(infection)是微生物对宿主异常侵袭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类疾患,表现为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除由外环境中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外,大多数感染是由于宿主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平衡失调所致。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共性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因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使感染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其特殊性。 (2)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A.口腔颌面部为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起始端,是细菌最常寄居的部位。易发生各种 感染。 B.口腔颌面颈部具有众多互相通连的潜在性筋膜间隙,感染易于扩散和蔓延。 C.颜面部血循丰富,加之静脉瓣膜稀少或缺如,直接或间接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 感染可扩散至颅内。尤以两侧口角至鼻根联线内的三角区发生的感染,易循内眦静 脉扩散至颅内,而被称为面部“危险三角区”。 D.牙和牙周组织容易罹患病损,且与颌骨关系紧密。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特 有的感染。 E.面颈部有丰富的淋巴结,感染可循淋巴管引流途径扩散,导致区域性淋巴结炎。 F.口腔颌面部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需氧菌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等厌氧菌。以化脓性感染 为主,偶见特异性感染。 G.口腔颌面部为身体外露部位,易受各种损伤而继发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关键词】观察护理 [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1]。是颌面外科常见的疾患,最主要的感染源是牙源性、腺源性。本组46例患者,好发年龄青壮年,临床上通过细致观察、周到护理,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感染;观察护理;康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产生的细菌性疾病。间隙内充满脂肪或疏松的结缔组织,感染累及潜在的间隙内的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组织炎、脂肪变性、坏死、形成脓肿,甚至沿血管、神经扩散,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纵隔炎、败血症。本组46例,对全身治疗,局部切开引流、局部病灶处理,整个过程中细心周到的临床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口腔科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住院患者4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15岁,好发年龄20岁~48岁,合并糖尿病10例。有2例均为糖尿病合并纵隔脓肿、败血症,转胸外科治疗死亡。本组中,颌下间隙感染18例,蜂窝组织炎12例、嚼肌间隙感染11例,颌下间隙感染2例,其他3例。 2 临床表现及治疗 颌面部间隙感染共同临床症状:起病急,病程短,体温升高,有牙痛史,不洁拔牙病史,局部红、肿、热、痛,张口受限,病情迅速发展,出现全身症状明显,体温39 ℃~40 ℃,局部肿胀严重,白细胞总数升高,影响进食、呼吸困难等。 3 病情观察及护理 3.1 观察呼吸的变化 呼吸与口底、颌下、咽部肿胀有关,护士应备齐用物,必须时气管切开,因为口底组织疏松间隙感染时压迫呼吸道,舌体抬高引起吞咽疼痛,呼吸困难,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卧位舒适。有1例患者因牙痛5 d,伴张口受限,不能进食水,急诊入院。当时39 ℃急性痛苦面容,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急行局部颌下脓肿切开,分泌物恶臭,给予消炎治疗,第2日8时体温40 ℃,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急行气管切开术,术后拍片,右胸内积液,纵隔脓肿,转胸外科治疗,最后死于败血症。 3.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要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伤口情况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救治患者,防止恶化[2]。有1例患者颈部伤口渗血多,经医生查看伤口,有分泌物,坏死组织,侵蚀血管引起出血,及时止血处理,转危为安。对有糖尿病的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如:口渴、疲乏、恶心、饥饿感、心率加快、昏迷等低血糖反应,本组有10例,住院以后查血糖高,进一步诊断为糖尿病。

颌面部间隙感染例临床分析

颌面部间隙感染例临床分析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部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口腔、颌骨周围组织等部位。该病主要以局部肿胀、疼痛、发热等为临床表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例临床分析对该疾病进行探究。 一、病史摘要 女性,51岁,主诉左侧颌部肿痛发热2天。患者询问发现2天前左侧口腔有牙疼,至今未去医院治疗。患者体温38℃,左侧脸颊部肿胀明显,嘴唇略向左移位,口腔内炎症明显,左后牙龈部肿胀,疼痛明显。怀疑诊断:左颌面部间隙感染。 二、治疗经过 1.制定治疗方案 疾病诊断后,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本例患者采取了局部运用药物和全身性抗生素治疗。给予卡那霉素0.5g ivgtt 入院。局部口服阿莫西林颗粒1000mg加黄连素两次口服,保 持口腔清洁,多饮水。 2.治疗效果 经过2天治疗,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面部肿胀有所下降,体温恢复正常。继续观察治疗,连续使用抗生素7天,局部药物5天,患者病情完全缓解,恢复正常饮食。 三、治疗分析

1.局部及全身治疗的优点和缺点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局部和全身治疗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局部应用药物能直接进入病变部位,药效稳定,能够快速缓解局部症状;而全身性抗生素治疗能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并能预防病菌的扩散和转移,从而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但局部治疗单一,只能针对局部症状,治疗效果较慢;而全身性治疗需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常伴随药物副作用等不良反应。 2.治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针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避免自行处理口腔问题,尽早向医生寻求帮助。 (2)及时处理口腔疾病,减少发病风险。 (3)治疗前进行病原学检测,确定病原体敏感性,有助 于提高治疗效果。 (4)在治疗期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给病人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助于加速治愈。 综上所述,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治疗应及早、充分、科学、合理,多方位施治,并注意预防及时治疗口腔疾病,来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和治疗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探讨磁共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分析10例患者MRI影像学表现。结果: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8例为蜂窝织炎,2例为脓肿。蜂窝织炎患者其MRI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模糊、欠清,病变于T2WⅠ上多呈低、等信号,在T2WⅠ上则多呈高信号;脓肿患者其MRI影像学表现为边界较清及清晰,T2WⅠ信号均为明显高,且于增强T1WⅠ上也具有显著的强化表现。结论:依据MRI影像学表现可清晰区分蜂窝织炎和脓肿,了解病变位置及病情进展程度,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MRI;影像学表现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为发生于软组织的一种非常见病症。临床多以患者典型炎症表现为判定依据,如:张口受限及面部红肿等,故而确诊并不困难。但是实质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症临床正确定位病灶区却难度较大,究其原因,还在于口腔颌面部组织结构复杂且交通广泛,由此造成深在感染难以于常规诊断过程中被察觉[1]。针对此,现阶段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采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超声进行检查。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以探讨其于该病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0例,回顧性分析其临床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主诉口腔疼痛感强烈,临床皆表现为张口受限及面部红肿、发热等。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4至75岁,平均年龄(47.3±2.5)岁;病程7天至35天,平均病程(18.5±3.6)天;感染位置:3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牙源性),2例颞下间隙感染(牙源性),翼下颌间隙感染(牙源性)、咬肌间隙感染(牙源性)、舌下间隙感染(牙源性)、下颌下间隙感染(腺源性)及颊间隙感染(牙源性)各1例。 1.2检查方法 1.2.1检查方法 应用西门子MAGNETOM Verio 3T Tim磁共振仪进行MRI检查。扫描参数:建立层厚:1.2毫米,视野:230毫米×230毫米,TR:28毫秒,TE:20毫秒,采集时间:0.5:0.5秒,FA:15度。作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成像。如有必

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两例病例分析

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两例病例分析 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常见牙源性感染,及时诊断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当因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延误治疗时间等因素时会发展成 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产生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抗生素;脓毒血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也逐渐得到提高,这种情况下,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导致的脓毒血症甚至死亡的病例在临床上很少见。我科自2009 年以来收治的重度颌面间隙感染病人2例,现在报告如下: 病例一 患者张某,男,49岁,因“右颌下区肿痛十余天”,于2009年8月5日晚5时来我院治疗。 病史:十余天前自觉右下颌后牙疼痛,在某个体诊所打针消炎治疗,效果欠佳,疼痛加剧, 肿胀加重伴张口受限,下后牙疼痛加剧,下颌部腮腺区肿胀,皮肤呈暗红色。近日来低热、 乏力,无咳嗽,大小便正常。 临床检查:神志尚清,表情淡漠。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眼球固定,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心率120次/分,脉搏细弱。身体消瘦,体温38℃。右侧面部及颌下区弥漫 性肿胀,皮肤表面张力大,色暗红。凹陷性水肿,右下颌角处可触及波动感,张口度约1cm,口内恶臭。辅助检查示:WBC16.4×109/L,RBC4.87×1012/L。 入院治疗:入院即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激素,营养支持治疗。半小时后心跳停止,紧急心肺 复苏,气管切开,5分钟后心跳恢复,半小时后自主呼吸恢复,血压回升,给予抗炎、降温、大剂量补液,扩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右下颌紧急切开后排出约60ml恶臭脓血。晚11时患者血压逐渐下降,给予升压,心肺复苏,抢救无效,于晚11时40分钟死亡。 确诊为:1、感染性休克2、脓毒血症3、右颌下间隙感染 死因:心肺功能衰竭。 病例二 患者孙某,男,76岁,因左下后牙及左面部肿痛10余天,于2010年7月3日上午10时入院。 病史:10天前左下后牙肿痛,在个体诊所静滴抗炎治疗,具体用药及药量不详,效果欠佳,肿胀加重。有哮喘病十余年,长期服用抗哮喘药物六余年,无药物过敏史。 入院检查:神志清,痛苦面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呼吸急促,脉搏84次/分,率齐。双肺呼吸音过清,可闻及哮鸣音,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双下肢胫前及踝部呈 明显凹陷性水肿。左侧面部自颊侧至左耳垂及左下颌区呈弥漫性肿胀,色暗红,皮温高,触 痛明显,张力高,凹陷性水肿,下颌角区触及波动感张口度约1cm,左下第4牙叩痛重。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ST-T改变。胸透示左下肺部炎症。曲面断层片示左下第4根尖周密度降低影象。 入院诊断:1、左面部颊间隙嚼肌间隙咽旁间隙颌下间隙感染 2、脓毒血症 3、肺气肿 4、感染性休克 5、心衰IIo 入院治疗:入院后给予抗生素、激素及营养支持疗法,并请心内科呼吸内科会诊。下午2时行“左面部多间隙感染脓肿切开引流术”,有脓血约50ml流出,腥臭。常规术后医嘱, 心电监护。晚6时患者咳痰咳不出,突然窒息,面色青紫,呼吸心跳停止,小便失禁,抢救 无效死亡。死因:窒息,心肺功能衰竭。 讨论 口腔颌面间隙由于特殊构成与相互连通,感染进人间隙后很容易在其中扩散,感染多为继发性的,常见是牙源性感染或腺源性感染。感染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在脂肪结缔组织变性

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因素分析

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探析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1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口腔科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2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对其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100例患者中107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5.10%,其中感染部位有呼吸道59例(55.14%)、手术伤口25例(23.36%)、胃肠道11例(10.28%)、皮肤及软组织4例(3.74%)和其他部位感染8例(7.48%),其中呼吸道的感染率最高。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与性别、抗生素使用种类无关(P>0.05),与年龄、住院天数、切口类型和麻醉方式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切口类型是独立高危险因素(P<0.05)。结论口腔领面外科发生术后感染的概率较高,其中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规范和熟练的术中、术后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口腔颌面外科术;感染因素;预防措施 口腔颌面外科不仅包括正颌外科、颞下颌外科、牙和牙槽外科和外伤性外科,还包括显微整形外科和头颈肿瘤外科等[1]。口腔颌面部具有丰富的血液循环,组织再生修复能力较强,抗感染能力较大,手术后创伤愈合较容易,然而口腔颌面术后出血也相应较多,将会引起组织血肿、水肿,这均是感染的诱发因素。由于颌面部具有较多的附属器官包括皮脂腺、毛囊、内牙和扁桃体等,这些附属器官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术后感染是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在呼吸道、手术切口或者口腔等部位[2-3]。有研究表明,规范和熟练的术中、术后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率[4]。本研究探析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感染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9月~2014年9月口腔科收治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2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90例,女810例,年龄3~82岁,平均(45.65±3.42)岁,感染患者病症类型:唇腭裂患者351例,口腔颌面部肿瘤801例,口腔颌面部感染286例,口腔颌面部外伤417例,其他口腔病种245例,手术前均无其他感染症状。 1.2 诊断标准 感染标准参照原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5]。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切口涉及无菌(Ⅰ类),污染(Ⅱ类)和感染(Ⅲ类)3种。 1.3 研究方法

口腔颌面部感染试题

口腔颌面部感染 [单项选择题] 1、患儿男,12岁。口底部广泛性水肿2天。检查:水肿范围上及面颊部,下至锁骨水平,皮肤灼热,红肿发硬,压痛明显,呈凹陷性水肿,并可扪及捻发音。此病的诊断应是() A.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 B.口底多间隙感染 C.颈部多间隙感染 D.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 E.双侧下颌下间隙感染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的特点:口底、面颊部、颈部下至锁骨水平广泛水肿,皮肤红肿坚硬,有可凹性水肿,并可扪及捻发音。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与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区别主要是前者以厌氧、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肌肉腐败坏死,皮下组织明显软化,有气体存在,因此触之有捻发音,其次肿胀范围广泛、坚硬,因此D正确。本题选D。 [单项选择题] 2、患者女,35岁。右下颌智牙反复肿痛伴开口受限2个月。抗感染治疗有效,但不能根治。检查见右咬肌区弥漫性肿胀,无波动感。应诊断为() A.翼下颌间隙感染 B.颞下间隙感染 C.下颌支边缘性骨髓炎 D.下颌骨硬化性骨髓炎 E.下颌骨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边缘性骨髓炎多发生在下颌骨,多由于下颌智牙冠周炎波及咬肌间隙而继发。符合此患者症状,所以C正确;颞下间隙感染常由上颌磨牙根尖周感染引起,不符合此患者情况,所以B错误;翼下颌间隙感染常不会发生弥漫性肿胀,此患者不符,所以A错误;下颌骨硬化性骨髓炎不会发生弥漫性肿胀,所以D错误;中央性颌骨骨髓炎不会由智牙冠周炎引起,所以E错误。故本题选C。 [单项选择题] 3、患者男,62岁。有多年糖尿病史,左眶下间隙感染1周,肿胀,疼痛明显,分析疼痛的原因是() A.毒素刺激骨膜

4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4页文档资料

4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 口腔颌面颈部的筋膜间隙数量众多,连通复杂,毗邻涉及语言、吞咽和呼吸等的重要功能结构,感染可局限于一个间隙,也可沿间隙之间相互通连的脂肪结缔组织而播散蔓延,甚至波及颅内、纵隔等处,而威胁生命[1]。选取临床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病例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10~85岁,平均50岁。牙源性感染33例,腺源性感染11例,损伤性感染3例,血源性感染1例。颌下间隙感染11例,咀嚼肌间隙感染15例,眶下间隙感染6例,翼下颌间隙感染5例,颊间隙感染5例,咽旁间隙感染2例,多间隙发生感染6例。 1.2 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均显著升高,1 2.5~ 20×109/L,中性粒细胞占75%~92%。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经药敏实验皆找到敏感抗生素。 1.3 方法:静养休息,注意全身营养支持,应予心电监护,并注意监测和维持呼吸和水电解质平衡,以减轻中毒症状。根据脓、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时并有针对性地给予足量抗菌药物。局部注意保持清洁、制动,避免不良刺激,以防感染扩散。急性期局部外敷中草药可起到散瘀、消肿、止痛或促进炎症局限的作用;已有脓肿局限倾向时,可促使炎症消散或加速形成脓肿及排脓。外科手术切开排脓、清除病灶。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解释颌面部间隙感染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注意事项以及该疾病治疗的时间。教会患者增强自身抵抗力战胜疾病的方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做到关心、细心、爱心,让病人信任医护人员,鼓励病人安心养病,争取早日康复。反复地换药、疗效不明显,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等。而心理护理对感染术后患者尤为重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因此,心理护理在临床上愈来愈受到重视。 2.2 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少渣食物。反复地换药、疗效不明显,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等。而心理护理对感染术后患者尤为重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因此,心理护理在临床上愈来愈受到重视。 2.3 术前准备:急诊全麻手术,术前至少禁饮食4小时以上;急诊局部麻醉手术:术前禁食即可。术前清洁口腔[2]。术前排空大小便。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有无药物或其他过敏史、患者有无全身疾病等。必要时术前进行麻醉药物或抗生素等药物过敏皮试试验。对于舌下间隙感染、咽旁间隙感染、下颌下间隙感染、颏下间隙感染、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术前应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和负压引流装置。检查患者口腔黏膜及口腔情况、有无假牙等,并协助患者用漱口液漱口,消毒术区,并准备麻醉药物。 2.4 术后护理:(1)全麻术后护理:了解麻醉和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切口和引流情况;患者神志意识观察。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床挡保护防坠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2)体位:全麻清醒前,去枕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试题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感染(一) (总分:97.00 ,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B}} 名词解释{{/B}}(总题数:10,分数:20.00) 1. 感染(infection) (分数: 2.00 )正确答案:(感染是指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及侵袭,在生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解析: 2. 智牙冠周炎(pericoronitis) (分数: 2.00 )正确答案:(是指智牙(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临床上以下颌智牙冠周炎多见。) 解析: 3.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 (分数: 2.00 )正确答案:(位于下颌下腺所在的由二腹肌前、后腹与下颌骨下缘形成的颌下三角内的 间隙,称为下颌下间隙。)解析: 4. 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 (分数: 2.00 )正确答案:(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壁之间的间隙,称为翼下颌间隙。)解析: 5. 咬肌间隙(masseteric space) (分数: 2.00 )正确答案:(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壁之间的间隙,称为咬肌间隙。咬肌间隙感染为最常见的颌面间隙感染之一。) 解析: 6. 口底多间隙感染(cellulitis of the floor of the mouth)(分数: 2.00 )正确答案:(口底多间隙感染指双侧颌下间隙、舌下间隙及颏下间隙同时发生的广泛感染。)解析: 7. 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 (分数: 2.00 )正确答案:(由细菌感染以及物理或化学因素,使颌骨产生的炎性病变,称为颌骨骨髓炎。颌骨骨髓炎包括骨膜、骨密质、骨髓及骨髓腔内的血管、神经等整个骨组织成分发生的炎症过程。)解析: 8.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 of the jaw in the neonate) (分数: 2.00 ) 正确答案:(新生儿颌骨骨髓炎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 3 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型颌骨骨髓炎,主要发生于上 颌骨,下颌骨极为罕见。感染来源多为血源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多见。) 解析: 9. 疖(furuncle) (分数: 2.00 )正确答案:(面颈部单个毛囊及其附件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为疖。)解析: 10. 痈(carbuncle) (分数: 2.00 )正确答案:(面颈部多个毛囊及其腺等附件同时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为痈。)解 析: 二、{{B}} 填空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 11.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途径有____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分数: 2.00 ) 填空项1: 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血源性医源性) 解析: 12. 炎症初期局部的临床表现为____ 、_____ 、_____ 、 ____ 。

颌面部感染病例

病例一 病员:张××,性别:男,年龄:41岁,职业:农民 主诉:右面部肿胀流脓4月余 现病史:4个月前,右上大牙因疼痛而拔除,拔牙2小时后,右面部不慎被锄头柄碰伤,微痛,皮肤未溃破,也未流血。第二天右面部开始肿胀、热痛。10天以后在当地“乡社医院”作切开引流,放出少许脓液,肿胀并未减轻,反而加剧。又用中药外敷,肿胀开始消退,但未完全消失。1月后口内右上牙龈处开始流脓,右面部也出现了3个瘘孔向外排脓,入院20天前,右上唇开始麻木,感觉迟钝,患病以来全身情况好,食欲正常,既往体健。无特殊。家族史,既往史,略。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 T37℃P62次/分R18次/分BP118/76mmHg 胸部、腹部、脊柱四肢、神经反射正常 颌面外科情况: 面部左右不对称,右面部上起眶下缘、下至鼻翼,内起鼻梁,外至颧突处为红肿压痛,眶下缘外侧有瘘管,深1cm,可探及骨面,颧部有一溃疡面约1.5×2.5cm2大小,有突起之肉芽组织,该处有深达5cm探及软组织未达骨面,鼻尖、上唇偏向左侧,右上唇感觉迟钝,张口度正常,口腔卫生欠佳,765|缺失,8|叩痛+++,松动+,4-1|叩痛+-++,松动+-++,右上颌骨X 线片检查(华氏位及上颌骨正侧位咬合片)。 右侧眶下缘有病理骨折,靠内分有死骨形成,在眶下缘之颧部有0.3×0.2cm2大小透光度增加区,近颧部下部有0.5×0.4cm透光度增加区,右侧上颌窦边缘不清浑浊,右侧鼻腔较左侧狭窄。思考题: 请提出诊断及诊断依据,并提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意见。 答:1.诊断及诊断依据:(1)右侧眶下间隙感染诊断依据:面部左右不对称,右面部上起眶下缘、下至鼻翼,内起鼻梁,外至颧突处为红肿压痛。4-1|叩痛+-++,松动+-++ (2)右侧上颌慢性边缘性骨髓炎诊断依据:右侧眶下缘有病理骨折,靠内分有死骨形成,在眶下缘之颧部有0.3×0.2cm2大小透光度增加区,近颧部下部有0.5×0.4cm透光度增加区,故可判断为骨髓炎;眶下缘外侧有瘘管,深1cm,可探及骨面,颧部有一溃疡面约1.5×2.5cm2大小,有突起之肉芽组织,可知为边缘性骨髓炎,并且面部有3个瘘孔长期未愈,可知为慢性边缘性骨髓炎。 (3)右侧眶下缘病理性骨折诊断依据:右上颌X线片检查右侧眶下缘病理性骨折(4)右侧上颌窦炎诊断依据:右侧上颌窦边缘不清浑浊,右侧鼻腔较左侧狭窄 2.进一步检查:CT、MRI、细菌学培养、药敏试验 3.治疗意见:(1)药物治疗:根据临床表现,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同时注意全身必要支持疗法。 (2)外科治疗:切开引流排脓,拔除病灶牙。死骨摘除及病灶清除术,切除瘘管,刮除脓性肉芽组织。上颌骨手术同时行上颌窦根治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炎性组织,术后应配合抗菌药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