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出血

血栓

止血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血液凝固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管按管径分:

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

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

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内皮细胞和中膜

)合成酶和ADP酶。

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

2

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

参与小血管的收缩

激活血小板

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

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

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

何谓异质性?

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

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

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促进内皮更新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TGF):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具有相

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1)血小板的结构:

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血小板表面最主要的结构就是细胞膜及其组成成分膜蛋白和膜脂质。

①血小板表面结构:

膜蛋白:糖蛋白(GP)是主要的膜蛋白成分,含量最多:GPⅡb/Ⅲa复合物,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关,第二GPⅠb/ Ⅸ复合

物,与血小板的黏附功能有关,再者GP Ⅰa/Ⅱa复合物,它是胶原的受体。

膜脂质:磷脂最多,占总脂75%-80%,胆固醇:20%-25%,糖脂:2%-5%,

磷脂,磷脂主要由鞘磷脂(SPH)和甘油磷脂组成,后者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PI)以及少量溶血卵磷脂等。各种磷脂在血小板两侧成不对称分布。在血小板未活化时,SPH、PC、和PE主要分布在质膜的外侧面,而PS主要分布在内侧面,血小板被激活时,PS 转向外侧面,可能成为血小板第三因子(PF3)。

②血小板骨架系统和收缩蛋白

是指膜内侧面的微管、微丝和膜下细丝,也称作血小板溶胶—凝胶区。

微管:非膜性管道结构,呈环形排列于血小板四周。维持血小板的形状。

微丝:实心细丝状结构,主要含有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肌动蛋白和

肌球蛋白构成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参与血小板收缩活动、伪足形成和释放反应。

膜下细丝:结构与作用与微丝相似。

③血小板细胞器和内容物

细胞器最主要的是一些颗粒成分:

α-颗粒:是血小板中可分泌的蛋白质的主要贮存部位。其成分有: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是血小板特意的蛋白质,它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产生PGI

,间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当血小板被激活,β-TG从α-颗粒中释出,2,

使血浆中含量增高。

血小板第四因子(PF4 ):是血小板又一特异的蛋白质,其作用是中和肝素的抗凝活性,促进血栓形成。

凝血酶敏感蛋白(TSP):不是血小板特异,但是促血小板聚集。

纤维连接蛋白(Fn)

血小板源(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碱性糖蛋白,来自巨核细胞,其作用是刺激DNA合成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化,增强细胞对

2/9

低密度脂蛋白的反应性,最终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板块的形成。

δ-颗粒(致密颗粒):含ATP,较多的Ca2+,80%的ADP贮存在致密颗粒中。5-HT 储存于致密颗粒中,当血小板受到凝血酶刺激时,其释放到血浆,促血小板聚集和收缩。

γ-颗粒(溶酶体)数目较少,含有很多种酸性水解酶及组织蛋白酶,是血小板的消化结构.

其他:线粒体、糖原颗粒、过氧化物酶小体、内质网、小泡、高尔基膜囊

④血小板特殊膜系统

开放管道系统(OCS)是血小板膜凹陷于血小板内部形成的管道系统,是

血小板与血浆中物质交换的通道。

致密管道系统(DTS)不与外界相通,调控血小板收缩和释放反应。

血小板的活化及其分子基础

循环中的血小板90%以上是静寂的,保证了正常人不会因PLT过度活化而引起血栓性疾病。若发生出血或受到体内外多因素的影响,PLT迅即活化,发生形态改变,释放大量内容物的同时,其表面也会表达一系列特殊成分进行适度的止血反应或过强的血栓形成演变。

血小板活化主要依据:

血小板的形态的改变:由静寂的圆碟形变成多角形或多伪足形。

血小板表面特殊蛋白的表达:GPⅡb/Ⅲa复合物和P选择素在血小板表面的双

重表达,已成为观察血小板活化的最可靠的指标。

血浆血小板特异产物水平增高:当血小板被活化后,血浆中、PF4

和血栓烷A2

较稳定的代谢产物血栓烷B2水平明显增高。

(2)血小板参与止血通过三个步骤:

首先,血小板与胶原物质粘着,以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内皮外流。

其次,加速内皮损伤处的凝血因子活化,使Fib在损伤处沉着。

最后,释放的血小板的内容物,活化更多的血小板,并促使血管收缩以利伤口的愈合。

血小板活化的分子基础

血小板收缩的基础

血小板表面物质表达基础

血小板代谢基础

(3)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一)粘附功能:指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组分或其他物质表面的能力。受损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时,血液中的vWF、内皮下成分和血小板表面表达的多种糖蛋白受体如GPⅠb/ Ⅸ结合,导致血小板粘附反应。该种功能首先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随后可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释放血小板,内的活性物质,参与二期止血,并形成较牢固的止血栓子。

(二)聚集功能: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该功能是形成

3/9

血板血栓的基础,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的保证,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激活的血小板以其GPⅡb/Ⅲa复合物与Fg结合,血小板发生聚集

血小板聚集有两种类型:

第一相聚集(初级聚集):指由外源性致聚剂诱导的聚集反应

第二相聚集(次级聚集):指由血小板释放的ADP诱导的聚集

(三)释放反应:体内血小板活化后或体外血小板被机械或诱聚剂等激活后,血小板贮存颗粒中的内容物通过OCS释放到血小板外的

过程称为释放反应。释放的产物最主要的是两种特异蛋白类物质β-TG 和PF4。

常用的诱导剂有ADP、肾上腺素、5-HT、花生四烯酸、凝血酶、胶原等。诱导剂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相应受体,释出Ca2+促进肌球蛋白聚合形成微丝。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相互作用,收缩蛋白使储存颗粒移向中央,储存颗粒膜与OCS膜融合,颗粒内容物经OCS 向外释放。

(四)促凝作用:指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的过程。

PF3的促凝活性血小板的PF3在血小板活化后暴露于血小板外衣上,完成因子Ⅹ和因子Ⅱ的活化,参与凝血因子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和Ⅹa-Ⅴa-Ca2+-PF3复合物的形成。

接触产物生成活性(CPFA)血小板受ADP或胶原刺激时,CPFA 从血小板膜磷脂成分释出,激活因子Ⅺ,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

胶原诱导的凝血活性(CICA)血小板受ADP或胶原刺激时,CICA从血小板膜磷脂成分释出,激活因子Ⅻ,参与始动凝血反应。

α-颗粒中凝血因子的释放血小板激活时,α-颗粒中所含的FⅤ、Fg和FⅪ等均可释放至血浆,参与凝血过程。

(五)血块收缩:血小板具有使血凝块收缩的作用,其机制是:激活的血小板由于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的相互作用,使血小板伸出伪足。当伪足向心性收缩,纤维蛋白束弯曲,存留在纤维蛋白网间隙内的血清被挤出,血凝块缩小并得以加固。血凝块的收缩,有利于伤口的缩小和愈合。

(六)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能充填受损血管内皮细胞脱落所造成的空隙,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过程,故能增加血管壁的抗力,减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

三血液凝固机制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为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为凝血。

1、凝血因子的一般特性

14个凝血因子,除FⅣ(Ca2+)外都是蛋白质。13个在血浆中,组织因

子(Ⅲ)位于组织液中。

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包括FⅡ、FⅦ、FⅨ、FⅩ

接触凝血因子:包括FⅪ、FⅫ、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丝氨酸蛋白酶活性FⅡ、FⅦ、FⅨ、FⅩ、FⅪ、FⅫ、PK

4/9

具有转谷氨酰胺酶活性FⅩⅢ

辅因子TF(FⅢ)、FⅤ、FⅧHMWK vWF

2、凝血机制

凝血是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结果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凝血过程分为:内源凝血途径,外源凝血途径,共同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1)、FⅫ的激活:FⅫ的激活不是体内凝血的一个环节,却对纤溶系统的激活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FⅫ、PK、和HMWK不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而FⅪ可直接被凝血酶所活化)。FⅫ的缺陷或FⅫ体内活化的障碍或降低体内纤溶活性,导致血栓性疾病。

激活FⅫ通常有:

体内:胶原、微纤维、基底膜、长链脂肪酸

体外:玻璃、白陶土、硅藻土

酶类激活:激肽释放酶、纤溶酶、凝血酶、胰蛋白酶。

FⅫa主要作用:激活FⅦ、FⅪ、激肽释放酶原(PK)、纤溶酶原(PLG)。(2)、FⅪ的激活(有凝血酶、FⅫa)

FⅪa的作用:激活FⅨ为FⅨa

(3)、PK的激活(FⅫa)

激肽释放酶(K)作用:激活FⅫ、FⅪ、FⅦ;使HMWK转变成缓激肽;使纤溶酶原PLG转变成纤溶酶PL

(4)、HMWK的作用:

是接触反应的的辅因子,参与FⅫ、FⅪ的激活,生成的缓激肽有

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降低血压的作用。

(5)、FⅧ的作用:

被凝血酶激活成FⅧa,后者与FⅨa、Ca2和磷脂(PF3)结合,形成FⅨa-FⅧa-Ca2-PF3复合物,此复合物有激活FⅩ的作用。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TF释放到TF-Ⅶ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1、组织因子的释放:TF是一种跨膜蛋白,N端位于胞膜外侧,是FⅦ的受体,可与FⅦ或FⅦa FⅦa结合,C端插入胞质中,提供凝血反应的催化表面。

2、FⅦ的激活:组织受损,TF释放入血与FⅦ结合,分子构型改变,暴露活性部位变为活化FⅦ(FⅦa),还可被酶(FⅩa、FⅨa、FⅫa、凝血酶、K等)激活,TF-Ⅶa- Ca2+ 复合物的形成,激活FⅩ和FⅨ使内外源凝血途径相通。

共同凝血途径是指从F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后的共同凝血阶段。

1、凝血酶原酶的形成:(1)FⅩ的激活:FⅨa-Ⅷa-Ca2+-PF3和TF-Ⅶa-Ca2+

复合物激活FⅩ为FⅩa (2)Fⅴ的激活: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被激活为Fⅴa,为FⅩa的辅因子。在Ca2+的参与下,凝血酶原酶形成(FⅩa-Fⅴa- Ca2+-PF3)。

2、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原酶使凝血酶原(PLG)裂解为片段1+2(F

)。

1+2

5/9

而片段1+2被凝血酶自身水解,裂解为片段1(F1)和2(F2).

3、纤维蛋白的形成:

(1)纤维蛋白的形成:其一,FM的形成。在凝血酶作用下,Fg 的a(A)链上精(16)-甘(17)键和(B)链上的精(14)-甘(15)键先后被裂解,

分别释出纤维蛋白肽A(FPA)和B( FPB)。此时Fg分别转变成纤维蛋白Ⅰ

(Fb-Ⅰ)和Ⅱ(Fb-Ⅱ),二者形成FM。其二,FM的聚合,以氢键聚合为

SFMC(可溶性FM聚合物),不稳定。其三,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SFMC在F

ⅩⅢ和Ca2+作用下,形成不溶性FM聚合物即Fb

(2)FⅩⅢ的激活:FⅩⅢ在凝血酶和Ca2+作用生成有转谷氨酰胺酶活性的FⅩⅢa,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发生交联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图示:

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

Ⅻ→Ⅻa Ⅲ(TF)

↓↓

Ⅺ→Ⅺa Ⅶ→Ⅶa

↓Ca2+ ↓(Ⅱ、Ca2+)

Ⅸ→Ⅸa TF-Ⅶa-Ca2+

(Ⅷ→Ⅷa、PF3 、Ca2+)

FⅨa-Ⅷa-PF3-Ca2+

ⅩⅩa

(Ⅴ→Ⅴa、)

↑ Ca2+

Ⅱa PF3

Ⅹa-Ⅴa- Ca2+

Ⅱ→Ⅱa

Fg FM

FPA+FPB

SFMC

ⅩⅢⅩⅢa Ca2+

Ca2+ SFM

6/9

四血液凝固调节系统

细胞抗凝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肝细胞:吞噬、清除、摄取、灭活激活的凝血酶及促凝物质

体液抗凝作用

(1)抗凝血酶(主要是AT-III):

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分子中有肝素结合位点和凝血酶结合位点。抗凝机制:肝素与AT-III结合,引起AT-III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活性中心,后者能够与丝氨酸蛋白酶(FⅡ、FⅦ、FⅨ、F

Ⅹ、FⅪ、FⅫ、PK)等以1:1的比例形成复合物,从之失去活性。

(2)肝素辅因子II(HC-II):灭活IIa、Xa

(3)蛋白C系统:

包括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TM)及活化蛋白C抑制物。(与TM

结合),PC和PS均由肝脏合成,是依赖VitK的抗凝物质。TM由血管内皮

细胞合成。抗凝机制:凝血酶和TM结合形成复合物,使PC活化成APC。

APC与PS结合可灭活Va、VIIIa ;激活纤溶系统;增强AT-III与凝血

酶的结合。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抑制VIIa 、 Xa

(5蛋白Z(PZ)和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ZPI): PZ是VitK依

赖的糖蛋白,DIC、肝病,骨髓纤维化以及新生儿的PZ水平都是很低的。凝血酶可以与

PZ结合也可以将PZ裂解。ZPI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在血液凝固或血栓

形成时会大量消耗。

(5)其他:α-抗胰蛋白酶,α-巨球蛋白和C1-抑制剂(C1-INH)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定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是指纤维、纤溶酶原经特异性激活物

使其转化为纤溶酶以及降解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的过程。

作用: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溶解而保持血管畅通,防止血栓形成或

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血流复通。纤溶系统异常表现为纤溶活性增高引起的出血以及活性降低而引起的血栓形成。

组成:

1 纤溶酶原(PLG):由肝脏合成,当血液凝固时,PLG大量吸附在纤维蛋白网上,在t-PA或u-PA的作用下,被激活为PL,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2 纤溶酶原激活物(PA):

(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有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激活PLG在纤维蛋白上进行。

(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有肾小管上皮细胞核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可直接激活PLG而不需要纤维蛋白的辅助。

3 纤溶酶(PL):为丝氨酸蛋白酶,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解多种凝血因子;使PLG变成PL;水解补体等。

7/9

4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1)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有PAI-1和PAI-2,能特异性与t-PA以1:1

的比例结合,从而使其失活。

(2)a-抗纤溶酶(a2-AP):由肝脏合成,,与PL以1:1的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PL的活性;FⅩⅢ使a-抗纤溶酶以共价键与纤维蛋白结合,减弱了纤维蛋白对PL作用的敏感性。

纤溶酶原激活途径:

外激活途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t-PA、u-PA裂解PLG形成PL 的途径。此为原发性纤溶的理论基础。

内激活途径:由 XIIa、IIa、K等裂解PLG为PL,此为继发性纤溶的理论基础。

外源激活途径:UK、SK 此为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作用:

1 碎片X(X):与Fg和FM结构相似,可与之竞争凝血酶,并可与FM 形成复合

物,阻止FM的交联。

2 碎片Y(Y):可抑制FM的聚合和(或)抑制FM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

3 碎片D和E(E):D抑制FM的聚合,E(E)竞争凝血酶而具有抗凝作用。

4 A、B、C、H:可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时间(CT)

纤溶酶主要作用有:

①降解Fg和Fib

②水解各种凝血因子(Ⅴ、Ⅶ、Ⅹ、Ⅺ、Ⅻ)

③分解血浆蛋白和补体

④可将单链t-PA、单链u-PA转变为双链t-PA、双链u-PA

⑤将谷氨酸纤溶酶原转变为赖氨酸纤溶酶原

⑥可降解GPⅠb、GPⅡb/Ⅲa

⑦激活转化生长因子,降解纤维蛋白连接蛋白、TSP等各种基质蛋白质。

Sunday, August 14, 2011

8/9

9/9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7年练习题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2017 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一、A1 1、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是()。 A、因子Ⅺ B、因子Ⅻ C、因子Ⅶ D、因子Ⅲ E、因子Ⅴ 2、下列哪项叙述不符合凝血过程()。 A、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的过程 B、凝血的最终结果是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C、内外两条凝血途径的根本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因子不同 D、血小板参与内源性凝血 E、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因子Ⅺ被激活到Ⅸa-Ⅷa-Ca2+-PF3复合物的形成 3、接触系统的凝血因子是指 A、因子Ⅱ、Ⅶ、Ⅸ、Ⅹ B、因子Ⅱ、Ⅴ、Ⅶ、Ⅹ C、因子Ⅷ、Ⅸ、PK、HMWK D、因子Ⅻ、Ⅺ、PK、HMWK E、因子PK、Ⅶ、Ⅺ、Ⅻ 4、PS为凝血酶原的激活剂,而促进了血栓的发生,PS的意思是()。 A、脂质和钙的运动 B、糖蛋白和蛋白质的运动 C、血小板花生四烯酸 D、磷脂酰丝氨酸 E、脂类及膜蛋白 5、下列哪项说法不符合接触系统凝血因子 A、接触系统因子包括Ⅻ、Ⅺ、PK、HMWK B、可以被酶类或表面带负电荷的固体物质激活 C、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均有出血现象 D、接触系统因子缺乏,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倾向 E、活化的因子可激活其他因子,并可参与纤溶、补体系统激活 6、血液凝块的收缩是由于 A、纤维蛋白收缩 B、PF3的作用 C、红细胞的叠连 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GPⅠa/ Ⅱa复合物

7、内源性激活途径一般开始于 A、损伤组织因子Ⅲ B、血小板聚集 C、接触激活因子Ⅻ D、磷酸脂粒表面阶段 E、凝血酶原激活 8、下列对凝血酶敏感的是 A、因子Ⅰ B、因子Ⅴ C、因子Ⅷ D、因子ⅩⅢ E、以上都是 9、启动外源性激活途径的物质是 2+ A、Ca B、因子Ⅲ C、因子Ⅶ D、血小板因子Ⅲ E、因子Ⅻ 10、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 A、凝血酶原含量减低 B、疑血酶原活性减低 C、巨球蛋白血症 D、组织液混入血浆 E、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11、不属于凝血酶特点的是 A、是丝氨酸蛋白酶 B、能水解纤维蛋白原 C、激活血小板 D、激活抗凝系统的蛋白 C E、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活性 12、vWF的主要作用是 A、介导血小板的黏附作用 B、介导血小板的聚集作用 C、介导血小板的收缩作用 D、介导血小板的释放作用 E、下调FⅧ的合成 13、血小板的何种功能保证了血管受损时血小板参与一期止血 A、黏附

2020年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代码:379]基础知识真题精选

2020年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代码:379]基础知识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1、 能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合的CD分子是 A.CD B.CD C.CD D.CD E.CD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能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合的CD分子是CD。 [单项选择题]2、 终尿中的蛋白质含量为 A.30~130mg/24h B.100~200mg/24h C.200~300mg/24h D.300~400mg/24h E.500mg/24h以下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正常情况下,终尿蛋白含量很少,仅为30~130mg/24h。一次随机尿中蛋白质为0~80mg/L,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 [单项选择题]3、 棒状小体(Auer小体)出现可见于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缺铁性贫血 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E.严重感染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Auer小体是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呈紫红色的细杆状物质,它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见到Auer小体就可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单项选择题]4、 关于标本采集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便检测应选取有黏液,血液部分 B. 痰液检查防止唾液混入 C. 采取末梢血防止组织液混入 D. 脑脊液穿刺时应防止外伤性血液渗入 E. 输血患者输液完毕后至少半小时后,方可采取血液标本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 输血患者输液完毕后至少1小时后,方可采取血液标本。 [单项选择题]5、 关于血小板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形成血小板团即血小板的黏附功能 B.PGI是腺苷酸环化酶的重要抑制剂,可促进血小板的聚集 C.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不需要Ca的参加 D.血小板激活时,α颗粒所含的FV、Fg、FⅪ等均可释至血浆,参与凝血过程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四)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第十一章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一、选择题 1.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包括 A.I、Ⅱ、Ⅶ、Ⅵ B.Ⅱ、Ⅶ、Ⅸ、Ⅹ C.Ⅱ、Ⅴ、Ⅶ、Ⅵ D.Ⅱ、Ⅴ、Ⅹ、Ⅵ E.Ⅱ、Ⅲ、Ⅴ、Ⅹ 2.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凝血活酶都需要什么因子A.Ⅷ B.Ⅵ C.X D.Ⅶ E.Ⅵ 3.凝血酶原时间(PT)检查有助于诊断 A.内凝系统因子缺乏或异常 B. 外凝系统因子缺乏或异常 C.凝血第三阶段因子缺乏或异常 D. 纤溶亢进 E. 有抗凝物质存在 4.血友病A是下列哪种因子缺乏 A.Ⅷ:C. B.Ⅶ C.Ⅳ D.Ⅸ E.VWF 5.治疗血友病A. B首选 A.库存全血 B.VitK

D.新鲜血浆 E.基因治疗 6.女性,18岁,实验室检查:PLTl20×l09/L,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1min,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十),血块收缩时间正常,患者哪方面异常 A.血小板功能异常 B.血管壁功能障碍 C.血液凝固障碍 D.血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E.纤溶亢进 7.男性,18岁,转移性右下腹痛4小时,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出血不易止,查PLT计数正常,BT、PT、TT均正常,CT延长,APTT延长,可被正常血清纠正而不被硫酸钡吸附血浆纠正,你考虑 A.Ⅷ因子缺乏 B.Ⅸ因子缺乏 C.Ⅶ因子缺乏 D.vWF缺乏 8. 凝血过程分为三期,其共同途径是指下列哪期? A.第一期 B.第二期 C.第一、二期 D.第二、三期 E.第三期 9.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始动因子是: A.因子Ⅷ B.因子Ⅺ C.因子Ⅶ D.因子ⅩⅢ E.因子Ⅸ 10. 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是 A.因子Ⅻ

第二十八章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一、A1 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 A、Ⅻ因子被激活 B、组织因子(Ⅲ因子)激活 C、Ⅷ因子被激活 D、Ⅹ因子被激活 E、Ⅶ因子被激活 2、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收缩反应增强 B、血小板被激活 C、促止血物质释放增多 D、局部血黏度降低 E、凝血系统激活 3、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 A、因子Ⅻ被激活到因子Ⅹa形成过程 B、因子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C、因子Ⅶ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D、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 E、因子Ⅱ被激活到Ⅹa形成过程 4、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因素中作用最强的是()。 A、凝血酶 B、花生四烯酸 C、胶原 D、肾上腺素 E、ADP 5、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黏附功能 B、聚集功能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E、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6、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E、NaCl的浓度 7、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 A、因子Ⅰ B、因子Ⅲ C、因子Ⅴ D、因子Ⅶ

E、因子Ⅸ 8、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收缩反应增强 B、血小板被激活 C、促止血物质释放增多 D、局部血黏度降低 E、局部血黏度增加 9、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下列哪项无关()。 A、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 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C、血浆纤维蛋白原 D、血浆钙离子 E、TXA2 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 B、切变率降低 C、纤维蛋白原减低 D、温度增高 E、中度贫血 11、做PAgT时,试验前1周内病人禁服阿司匹林类药物其原因是()。 A、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其聚集 B、阿司匹林促使血小板释放反应,抑制其聚集 C、阿司匹林根本不影响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其聚集 D、阿司匹林可减弱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聚集 E、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促进其聚集 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 A、凝血酶 B、膜蛋白酶 C、糜蛋白酶 D、纤溶酶 E、α1抗胰蛋白酶 13、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起动因子()。 A、Ⅺ因子 B、Ⅴ因子 C、Ⅲ因子 D、Ⅱ因子 E、Ⅻ因子 14、正常共同凝血途径中,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因子Ⅸa,Ⅷa,PF3,Ca2+离子形成复合物 B、因子Ⅲ,Ⅶa,Ca2+离子形成复合物 C、因子Ⅹa,Ⅴa,PF3,Ca2+离子形成复合物 D、因子Ⅸ,Ⅷ,Ⅱ,磷脂,Ca2+离子形成复合物 E、因子Ⅻa,Ⅸa,PF3,Ca2+离子形成复合物 15、血小板黏附功能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习题汇总

第四篇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 第一部分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出血时间 2.血小板聚集试验 3.血小板生存时间(PST) 4.活化蛋白C抵抗 5.过敏性紫癜 6.原发性纤溶 二、简答题 1.简述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原理。 2.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有哪些疾病? 3.何为血栓前状态?有何病理性变化? 4.简述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5.简述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三、论述题 1.何谓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2.何谓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有哪些?其筛检试验在临床应用时分哪几种情况? 3.试述血友病的实验诊断步骤。 4.试述肝病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 5.何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如何分型?哪些指标对本病具有肯定性诊断价值? 6.诊断DIC的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各有哪些? 7.试述血友病A 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步骤。 四、病例分析题 患者,男性,12岁。2天前,剧烈运动后,右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入院。3年前患者双膝关节不明原因的红、肿伴疼痛,被认为是关节炎,治疗后痊愈。患者自幼常有9鼻出血现象。检验Hb 120g/L;BPC200×10/L;CT: 15min(普通试管法,正常对照10min);BT 3min(正常对照为4min);PT:14s(正常对照为13s);APTT: 62s(正常对照 35s);TT 16s(正常对照为18s)。 1.根据以上资料,该患者初步诊断是什么? .如需最终确诊,还需要哪些资料和实验室检查?2 五、选择题 【A型题】11.出血时间测定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试验,主要原因是 A.临床灵敏度偏低B.临床特异性不高 C.BT测定器太昂贵D.操作复杂,皮肤切口稍大 E.只能筛查血管性出血性疾病 2.出血时间缩短的疾病可见于 A.血管性血友病B.血小板减少症 C.血小板功能缺陷症D.DIC

血栓形成与止血的分子机理

血栓形成与止血的分子机理 血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身体各部位所需的血红蛋白和血浆,但 是当人体器官受到损伤或切伤等情况时,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会 启动机制进行止血。止血的分子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形 成血栓,另一个是栓塞过程。 血栓的形成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人体自保的一种反应。当血管 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粘附在损伤的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聚集,从而筑起一个临时的堤坝,防止血液流失。然后,根据血管的类型,血栓蛋白就会在堤坝的基础上堆积出一个不同的血栓,这个 血栓将血流束缚住,防止过多的血液流失并促进伤口的愈合。 血栓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凝血酶的作用而实现的。当血管损伤时,凝血酶一级蛋白(即血友病的致病原因)被释放出来,并同时激 活凝血因子的转化,并在血液中形成一个具有血小板和红白细胞 的钩针。这个微小的固体结构被称为纤维素聚集,血小板与它相 互作用,并释放血栓素,这是一种强烈的血栓形成剂。凝血酶可 以被抑制,当血栓开始形成时,基于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些物质 被释放,引起活化蛋白C的激活,这个活化蛋白C继续作用于凝 血因子Va,从而抑制凝血活化。

除了血栓形成,另一种形成的止血机制是栓塞。当血管受到切 伤或创伤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I和II被激活,它们可以相互 作用并形成一种在线原血栓形成中所呈现的纤维聚集,而且加速 血栓形成。这个过程特别紧急,因为血栓形成可能无法迅速起效。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血液中的许多血管收缩剂释放出来,并促进 栓塞形成。这种紧急止血液的机制在剧烈运动和大打出现时特别 常见。 总之,人体的止血机制是相当微妙而有机的,在生理和病理情 况下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血栓形成和止血的分子机制,对 于治疗血栓病、减少手术和其他外科疾病的风险,以及预防心脏 血管疾病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体 生理调节机制的复杂性,有利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 出血 血栓 止血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血液凝固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血管按管径分: 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 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 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内皮细胞和中膜 )合成酶和ADP酶。 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 2 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 参与小血管的收缩 激活血小板

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 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 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 何谓异质性? 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 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 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促进内皮更新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TGF):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具有相 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1)血小板的结构: 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血小板表面最主要的结构就是细胞膜及其组成成分膜蛋白和膜脂质。 ①血小板表面结构: 膜蛋白:糖蛋白(GP)是主要的膜蛋白成分,含量最多:GPⅡb/Ⅲa复合物,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关,第二GPⅠb/ Ⅸ复合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机体止血与抗凝之间的平衡示意图 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 要点1: 血管壁的结构 参与止血作用的血管主要是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和微循环血管,这些血管的功能和组织结构虽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均可分为内皮层、中膜层和外膜层三部分。 (1)内皮层:由单层内皮细胞连续排列构成。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weibel-palade body)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等等。 (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过程的作用。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 要点2: 血管壁止血功能 (1)收缩反应增强 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2(TXA2)、5-HT和ET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黏度增高,有利于止血。 (2)血小板的激活 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 (3)凝血系统激活 小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有利于止血。 (4)局部血黏度增高 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和Ⅻ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血流减慢,有利于止

智慧树答案出血与血栓疾病实验室诊断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 1.“瀑布学说”被世界公认是在血栓与止血研究哪一个阶段?答案:第二阶段 2.历史上,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开始于哪种疾病?答案:出血性疾病 3.出血与血栓疾病实验室诊断的学习内容分哪几个部分?答案:基础理论;检验 方法学;临床应用 第二章 1.关于血管壁哪项是正确的()。答案:直径大于100μm的血管称为大血管 2.生理性止血机制主要包括()。答案: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及纤维蛋 白凝块形成与维持 3.对血管收缩的论述正确的是()。答案:是血管参与止血最快速的反应 4.血管壁与血小板作用可形成止血所需的初级血栓,完成机体的()。答案: 一期止血 5.下列哪组物质是由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答案:抗凝血酶、血栓调节 蛋白、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6.下列哪些物质减少使抗栓功能减弱()。答案:PGI2、t-PA和抗凝血酶 7.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描述错误的是()。答案:内皮细胞vWF合成和 释放减少 8.关于正常的止血过程,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答案:血小板粘附在内皮 细胞上形成红色血栓 9.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缩血管物质()。答案:激肽 10.关于一期止血正确的描述是()。答案:主要由血管和血小板共同完成 第三章 1.出血时间测定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试验,主要原因是()。答案:操作复杂, 皮肤切口稍大 2.出血时间延长可见于下列疾病,但除()外。答案:血友病 3.出血时间测定器法的参考区间是()。答案:2.5-9.5分钟 4.血块收缩不佳的指标为()。答案:血块收缩率小于45% 5.血浆D-Dimer升高最显著的疾病是()。答案:深静脉血栓形成 6.测定凝血酶时间(TT)时,加入“标准化”凝血酶的作用是()。答案:保证 凝血酶的浓度处于一定的水平 7.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试验是()。答案:PT、APTT 8.出血时间缩短常见于()。答案:血栓性疾病 9.鉴别原发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最佳的两项试验是()。答案:血浆D-Dimer和 血浆FDP定量 10.血小板聚集试验的质量保证要求不允许()。答案:选用EDTA作抗凝剂

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isth)标准

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isth)标准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ISTH)是一个致力于研究和推进血栓和止 血领域的国际性学会。该学会于1969年成立,总部设在美国。ISTH的宗旨是促进对血栓和止血机制的理解,改善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 治疗,并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学术交流。 ISTH标准是指ISTH制定的一系列科学标准和指导原则,旨在规范血栓和止血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这些标准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 实验室和药物研发等相关领域,对于保障病患安全和提高治疗有效性 至关重要。 ISTH标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血栓研究标准:ISTH制定了一套在研究中评估血栓形成和溶解 的方法和指标。这些评估标准包括了血栓形成的速度、血小板聚集的 程度以及血液中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含量等。 2.凝血因子检测标准:ISTH制定了临床实验室中血液凝固和止血 功能测定的指导标准,包括用于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标准试剂和方法。

3.抗凝治疗标准:ISTH标准也涉及了抗凝治疗领域。该学会制定 了评估抗凝药物疗效的方法,包括抗凝药物的浓度测定、血栓形成速 度和凝血功能评估等。 4.凝血异常诊断标准:ISTH为凝血异常的诊断和分类制定了一套 国际统一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医生确定血液凝固异常的类型和程度,并为治疗和管理提供指导。 5.外科手术相关标准:ISTH也制定了在外科手术中预防、诊断和 治疗血栓形成和止血异常的指导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 的血栓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ISTH标准的制定经过了国际专家的共同努力和广泛的学术讨论。 这些标准不仅反映了当前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也为临床医师和科研 人员提供了可靠的指导。ISTH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提高疾病的 预防和治疗水平,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ISTH)标准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指导,对血栓和止血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ISTH标准的制定 和应用有助于推进该领域的发展,并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

CAIVD蓝皮书血栓与止血诊断

CAIVD蓝皮书血栓与止血诊断 【caivd蓝皮书】血栓与止血诊断 编者按:作者:谢永华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体外诊断产业发展蓝皮书》编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栓组副组长2021-2021年度上海医疗器械行业领军人物第一章血栓与止血诊断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第一节概述 血栓与止痛确诊就是通过对各种因子的检测,从相同方面、相同环节介绍其发作原因及病理过程,对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展开分析。近年来,随着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在人类疾病谱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技术的发展,血栓与止痛实验室检测发生了许多代莱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并在全国逐步普及。 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用于血栓病和出血病的实验诊断项目日新月异,从筛选试验、确诊试验到分子生物学的基因检测、突变基因和异常蛋白的功能研究等,趋向更加简便、特异、系统和全面。第二节发展历史 血栓与止痛就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牵涉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在20世纪上半叶,血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变及出血性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细致,辨认出血栓形成及其理论似乎较病变及病变 性疾病更为重要,因为它在许多非血液疾病,尤其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一些疾病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50年代取得了绝大多数血栓形成机制和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的过程重要研究成果,于同时期提出了著名的内源性和外源性血液凝固通道理论,并将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用于临床,其它口服抗凝剂也随后应用于静脉血栓和肺动脉血栓的治疗。到70年代,各种临床凝血测试方法的应用使大多数出血性疾病得以诊断和分类,对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研究发展使血栓与止血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因此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学科的发展。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分子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学、蛋白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血栓与止血学科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应用。许多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得到阐明,研制成功不少止血、抗凝和溶栓新药,并出现了许多新的诊断技术,在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治疗领域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第三节血栓与止痛确诊技术发展与应用领域 随着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和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血栓与止血的检测技术和手段日趋先进和自动化,在临床血栓与止血疾病诊断中更加简便、快速、特异。现将血栓与止血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临床应用总结如下:一、血栓与止血检测技术1、物理学方法利用物 理学原理结构的特定仪器对血栓与止痛有关的血液成分展开轻易或间接检测的方法,通常存有三大类:显微镜法、血液流变学法和流式细胞之术。目前常用的方法包含手工展

血栓和止血检测的临床应用

血栓和止血检测的临床应用 血栓和止血涉及机体的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等诸方面的功能,其缺陷可以引起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虽然相关的检测目前已经开展得相当广泛,如何使这些检测指标在临床监测中发挥作用,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是检验医学工作者面临的任务。 一、血栓和止血检测在出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出血病由一期止血缺陷和二期止血缺陷导致,前者主要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导致的出血,而后者主要是由凝血、抗凝缺陷所导致。 1. 一期止血缺陷参与一期止血的有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等,其数量和质量异常均可以导致出血。常用的筛选试验是出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的延长可伴有血小板计数升高、正常或降低,均是出血病的实验室检查表现。血小板计数增高,部分患者患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terative neoplasms, MPN),一些伴有JAK2 V617F突变,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可有出血、血栓或无明显临床症状。血小板计数减少最多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 ITP)患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内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的抗体所致。ITP的诊断目前多是排除性诊断。使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上的自身抗体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相当多的患者出血时间延长合并血小板计数正常,此时不能忽视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存在。前者较多见的是血小板无力症,后者常见于各种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筛选试验阳性结果,往往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1)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相关检测主要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 vWF:Ag)、瑞斯托霉素辅因子、凝血因子Ⅷ 活性(factor Ⅷ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教学大纲(适用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本科)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本科) 目录 课程介绍…………………… 造血检验及造血检验技术………………………………………… 第一章造血及造血调控 第三章造血检验技术 白细胞检验技术及疾病应用………………………………………… 第五章白细胞检验技术 第六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检验技术 第九章白细胞疾病应用 红细胞检验技术及疾病应用………………………………………… 第四章红细胞检验技术 第八章红细胞疾病应用 血栓与止血检验技术及疾病应用…………………………………… 第二章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第七章血栓与止血疾病检验技术 第十章血栓与止血性疾病应用

一、教学计划表 二、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卫健委“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夏薇、陈婷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年8月第1版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陈婷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书书目: 书名:邓家栋临床血液学 作者: 邓家栋,杨XX等 出版社: XX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1年 书名: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血液肿瘤的WHO分型2008) 作者: 主译周小鸽陈辉树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 书名: 血栓病临床新技术 作者: 王鸿利,王学锋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年:2003年 四、成绩评定办法(成绩构成、各部分比例、考核方式等)总分:100分 成绩构成成绩比例考核方式 基础理论知识 40% 笔试 阶段性理论 15% 笔试 病案讨论 15% 现场汇报 实验考核 20% 形态学考试 平时成绩 10%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

《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linical Hematology Examinations 总学时:120 讲授学时:56 实验学时:64 学分:5.5 先修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开课单位:医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疾病为研究对象,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综合性学科。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红细胞检验、白细胞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相对应的实验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新进展及新技术,同时掌握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医学知识、血液学变化特征及相关检验项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断、临床意义和临床应用评价等,为今后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内容: 1.1血液学概述 1.2血液学的发展史 1.3血液学与临床疾病、检验的关系 1.4学习血液学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目的、任务,理解血液学、临床血液学、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概念、相互关系及各自的研究内容与范畴。 2.了解血液学发展历史和血液学研究进展概况。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二章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5学时) 教学内容: 2.1造血器官 2.2造血微环境 2.3造血干/祖细胞及骨髓间质干细胞 2.4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1.5造血的调控 1.6细胞凋亡与自噬 教学要求: 1.掌握造血、造血器官、胚胎期造血与出生后造血及髓外造血的概念。 2.掌握人体的造血阶段与分期,胚胎期造血的特点。 3.掌握干细胞、胚胎干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4.掌握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概念、种类和生物学特征。 5.掌握各系血细胞的发育成熟及其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6.掌握造血微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其作用。 7.理解造血调控的基本形式,参与造血(正、负)调控的主要细胞因子及其作用。 8.理解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9.了解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临床应用。

凝血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WORD

凝血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 由于血栓与止血实验的特殊性,故迄今为止仅有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 等三项实验有了标准化的试剂(如PT)、标准品(如Fg)、质控品和统一的报告形式等,其他,如血小板功能、抗凝因子和纤溶因子等检测尚缺乏成熟的标准化方案。本文就经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或美国国家临床生化室标准委员会(NCCLS) 等国际组织以文件形式公布的PT、APTT和Fg三项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作一简介。 一、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所谓血栓与止血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质控),是指采用统计学原理,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对血栓与止血实验室的技术、操作、仪器、试剂等项的质量水平,进行合理的检测、评价和指导改进,以堵绝误差,提高质量而言。 血栓与止血实验质控的目的,在于提高血栓与止血实验的可靠性。可靠性首先取决于检测结果的精密度(主要靠实验室内部质控保证),其次取决于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主要靠实验室 外部质控保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在于: 1.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实验结果若为假阳性就会造成误诊、误治;若为假阴性就 会造成漏诊、漏治;实验结果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患者的病情和疗效的判断。 2.提高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效率和价值# 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的形式就是进行各种实 验.实验可靠性好,就能揭示血栓与止血的客观规律,甚至可带来重大理论突破及(或)社会、经济效益;若实验可靠性差或有错误,则不仅费时、费力,徒劳无功,还会造成假象或错误理论. 3.有助于人群健康调查和建立血液学参数的正常范围#为了解一定人群的健康水平,建 立具有广泛意义的血液学参考值的范围须进行较大规模人群的健康调查,健康调查必须要有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作保障,不然会导致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故质量控制对群体医学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血栓与止血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血栓与止血医疗水平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因此,应倍加重视。 二、凝血酶原时间(PT) (一)PT的标准化问题 自从1953年Quick建立了PT测定方法以来,至今仍然是检查外源凝血系统诸因子及相关抑制物的重要筛选试验,并且是监测口服抗凝药治疗的主要手段。 PT测定受很多因素影响,诸如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器材,储血容器的性质,抗凝剂的种类和用量,标本的运送和储存条件,孵育温度及时间,凝血活酶试剂的种类和质量(敏感性)以及判读终点的方法等,均会影响测定结果。此外,报告结果的方式也必须统一,特别是用于监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时。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使方法标准化和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 早在1973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四届血栓与止血国际会议上,由ICSH和ICTH联合成立了口服抗凝药控制专家组(Expert Panel on Oral Anticoagulant Control),要求该组制订推荐一个PT测定标准化方案。经过多个实验室的协作研究,在1975年该专家组提出了第一个人血一期凝血酶原时间试验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 for the one-stage prothrombin time test on human blood)并于1976年发表(编号ICSH—EP14/1:1975)。该文件重点是讲标本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9)讲义第二十章_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二十章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一、一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 二、二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 三、血管壁检验 四、血小板检验 五、凝血因子的检测 六、抗凝物质测定 七、病理性抗凝物检测 八、纤溶活性测定 九、血液流变学检测 一、一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 1.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 (1)原理:测定在皮肤受特定条件外伤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即为出血时间。 BT反映了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包括内皮下组织与血小板黏附(通过vWF的作用)、血小板 第 1 页共14 页

的聚集和释放等反应,以及PGI2 与TXA2 的动态平衡。 (2)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症;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贮存池病;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如尿毒症、药物影响、异常蛋白血症、骨髓增生性疾病;血管性血友病如艾 -唐综合征。 病;遗传性血管周围结缔组织 一般凝血因子缺乏出血时间不延长,但某些严重的因子缺乏(如因子Ⅹ和Ⅺ)及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可 以延长。 出血时间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 病。 ,以免 发生出血。 此外,出血时间还广泛用于外科手术前的出血筛选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控 (3)注意事项:试验前一周患者应停服阿司匹林、噻氯吡啶等抗血小板的药物。 2. 束臂试验(tourniquet test 或capillary fragility test ,CFT) 内 新出 围(1)原理:通过前臂局部加压,使静脉血流受阻,给毛细血管以负荷,观察前臂皮肤一定范 现的出血点数目,来估计血管壁的完整性及其脆性。 (2)临床意义:新出血点的数目超过正常为阳性,见于: ①血管壁结构和(或)功能缺陷,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及其他 血管性紫癜。 ②血小板的量和(或)质异常,如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遗传性) 共14 页 第2页

临床检验基础血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

血液标本 全血:用于细胞计数、分类、形态观察 ; 血浆:全血去除血细胞,用于血栓止血检测 ; 血清:全血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用于生物化学、免疫学检测等。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微量检测 部位: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 况而定 所用器材:采血针、吸管, 简要步骤: 1、准备材料; 2、选择采血部位; 3、按摩皮肤; 4、消毒皮肤; 5、针刺皮肤; 6、拭去第一滴血; 7、吸血; 8、止血; 9、稀释血液。 二、静脉采血法: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部位:主要是肘静脉。还可以在: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采血器材: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 简要步骤: 1、准备试管; 2、标记试管; 3、消毒双手; 4、选择静脉; 5、检查注射器; 6、扎压脉带; 7、选择进针部位; 8、消毒皮肤; 9、穿刺皮肤; 10、抽血; 11、止血; 12、放血【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时应规范操作,以减少误差;毛细血管采血时应避开伤损部位,避免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宜太长;动脉采血后应立即与空气隔绝,阻止血气交换;容器要洁净干燥,避免强力振荡引起溶血;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抗凝的标本其比例要准确,必要时需修正;尽量避免输液时采血,因可干扰测试结果 抗凝: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一、草酸盐, 抗凝原理: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沉淀; 使用方法:草酸钠 0.1mol/L 和血液 1:9。优点:溶解性好,价廉。 缺点:①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②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 的使用。 使用范围:逐步被淘汰。 二、柠檬酸钠(枸橼酸钠),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配成 109mmol/L 的浓度和血液 1:9(用于凝血试验); 106mmol/L 的浓度和血液 1:4(用于血沉)。 优点: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缺点:血液中溶解度低,抗凝作用较弱。使用范围: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三、乙二胺四乙酸( EDTA )盐,抗凝原理: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 15g/L EDTA 和血液 1:10。 优点:对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影响小。 缺点:影响血小板的聚集。 使用范围:全血细胞分析和血细胞比容测定,但不适用于出凝血实验和血小板功能。 四、肝素, 抗凝原理:加强抗凝血酶作用,阻止凝血酶形成。 使用方法:肝素钠 1g/L与血液1:10。

血栓知识及溶栓药

第一节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知识 字体[大][中][小]人类机体存在着复杂而完善的止血、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其精细的调控机制。这样,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既不会出血,也不会凝固而形成血栓。但是,一旦上述系统及其调控机制受到破坏,便可引起出血或血栓形成。近年来,由于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使用,使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实验室检测及其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节就血栓与止血领域及其同实验室检测相关的基础理论和进展包括血管和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血液凝固、抗凝血、纤溶及其相互作用与关系作一概述。 一、血管及血管内皮 (一)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血管分为动脉(artery)和静脉(vein),其管壁基本结构分为3层,即内膜(tunica intima)、中膜(tunica media)和外膜(tunica adventitia)。血管壁主要由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组成。完整的血管壁对防止出血或血栓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当血管壁的结构发生缺陷或受到损伤时便会引起出血或血栓形成。在参与止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血管是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和微循环血管。 2.血管的功能随着心血管内分泌概念的提出,对血管在人体功能的调节以及在多种疾 病发病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认为,血管是一种复杂而完整的器官,它能合成分泌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调节多种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与功能。但是,必须清楚,血管的基本功能是其止血功能,包括:①血管壁的屏障与选择性通透作用;②收缩功能;③血管壁的抗血栓作用;④血管壁的促血栓作用。 血管的止血功能通过以下环节实现:①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与促栓功能;②血管中层与外层的胶原,即存在于血管基底膜中的胶原(主要是Ⅳ型)及中层外间质中的胶原(主要是Ⅰ及Ⅲ型)在血管受损时暴露,并作用于血小板使其聚集;③组织因子,即血管受损时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分泌大量组织因子,可启动凝血机制而参与止血;④血管收缩,即血管受损后,血管平滑肌通过轴突反射使血管收缩,致受损血管的伤口缩小,血流减慢,有利于血液凝固和止血。需要提出的是,血管的止血作用必须在血小板、凝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受损血管处形成止血血栓而停止出血。 (二)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在血栓与止血中的作用 1.结构与基本生理功能血管内皮细胞为单层扁平上皮,覆盖于血管内腔表面,其游离 面与血液相接触。血管内皮细胞被覆于血管壁内表面的机械屏障膜,是维持血液流动状态的重要条件,也是机体重要的代谢和内分泌器官之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基本生理功能是防止血管内的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可合成、分泌与表达多种抗血栓物质,包括:①抑制血小板活化的物质,如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前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