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

一、前言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人体营养,预防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包含相互密切联系的两门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预防医学领域内的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及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以维持、促进健康的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宏观的、社会性措施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而食品卫生学则是研究食物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宏观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要加强科学思维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立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根据我院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学科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6学时,实验教学44学时。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营养素、营养学、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食品卫生学的概念。

2.熟悉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营养素生理需要量。

3.了解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发展;我国已取得的成就和今后任务。

教学内容:

营养、营养素、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进展,我国已取得的成就和今后任务。营养素生理需要量的概念。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和应用。

第一篇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人体构成(自学)

第二节蛋白质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要氮损失、氮平衡、必需氨基酸、限制氨基酸、氨基酸

模式、蛋白质的互补作用;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及缺乏症;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2. 了解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教学内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的概念、种类、人体需要量和氨基酸模式。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第三节脂类

目的要求:

1.掌握脂类的营养学意义;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功能及来源。

2.熟悉膳食脂类营养价值评价;脂肪酸的分类及功能;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3.了解类脂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

脂类的分类和营养学意义。脂肪酸的分类及功能,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生理功能及缺乏鉴定。类脂及其功能。膳食脂肪的营养学评价,脂类的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第四节碳水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膳食纤维的概念、分类及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分类及营养学意义、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2.熟悉乳糖不耐受症;血糖指数的概念及应用。

3.了解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教学内容: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常见的单糖、双糖及多糖,食物来源及营养学意义。膳食纤维的概念、分类及生理功能。乳糖不耐受症,血糖指数的概念及应用。

第五节能量

目的要求:

1.掌握能量单位和生热系数;人体的能量消耗及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能量的供给量及合理膳食能量分配。

2.熟悉人体一日能量需要量的确定方法。

3.了解能量摄入的调节机制。

教学内容:能量单位千卡、焦耳、千焦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人体的能量消耗及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人体一日能量需要量的确定:计算法和测量法的原理和方法。能量摄入的调节机制。人体对能量的需要量和供给量、食物来源。蛋白质、脂肪、糖水化合物的生热系数和膳食中适宜比例。

第六节矿物质

目的要求:

1.掌握矿物质、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主要生理功能、在人体的分布和含量组成;掌握钙、铁、锌生理功能、影响吸收的因素、缺乏与过量、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2.熟悉矿物质的特点;碘、硒的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食物来源。

3.了解铜、氟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食物来源。

教学内容:

矿物质、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矿物质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钙、铁、锌、碘、硒、铜、氟的生理功能,影响吸收的因素,缺乏与过量,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第七节维生素

目的要求:

1.掌握维生素的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维生素A、D、E、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叶酸的生理功能、缺乏病、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

2.熟悉维生素A、D的吸收与代谢;维生素A、D、E、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叶酸的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3.了解维生素A、D、E、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叶酸的理化性质。

教学内容: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维生素A、D、E、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叶酸的理化特性、吸收与代谢、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机体营养状况评价、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

第二章植物化学物

目的要求:

1.掌握植物化学物的分类及生物学作用。

2.熟悉多酚类化合物、硫化物和皂甙类化合物及异硫氰酸盐类化合物的食物来源及生物学作用。

3.了解植物化学物的代谢、多酚类化合物、硫化物和皂甙类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

教学内容:

植物化学物的分类、生物学作用、代谢、对人体健康作用的研究方法。多酚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皂甙类化合物、异硫氰酸盐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学作用。

第三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的营养价值概念、营养质量指数、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类、奶及奶制品、蛋类的营养价值。

2.熟悉加工、烹调和储存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教学内容:

食品的营养价值,营养质量指数,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评定食品营养价值的意义。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类、奶及奶制品、蛋类的营养价值。加工、烹调和储存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四章特殊人群的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孕妇、乳母、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与合理膳食原则;母乳喂养的优点、婴儿辅助食品及添加原则。

2.熟悉妊娠期营养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婴幼儿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断乳过渡期喂养。

3.了解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合理膳食。

教学内容:

妊娠期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妊娠期营养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妊娠早、中、晚期的合理膳食。哺乳期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合理膳食及哺乳对乳母健康的影响。婴幼儿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的优点,断乳过渡期喂养。婴儿辅助食品及添加原则。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和合理膳食原则。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合理膳食。

第五章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膳食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关系及营养防治原则;分子营养学的概念;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2.熟悉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发展史;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维生素D、铁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素对基因组结构和稳定性影响的机制;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钙吸收及骨密度的影响。

3.了解营养与癌症;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肥胖的定义、诊断及流行病学。

教学内容:

营养与肥胖:肥胖的定义、诊断、分类、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及营养防治原则。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膳食中营养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营养防治原则。营养与高血压:营养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营养防治原则。营养与糖尿病:影响糖尿病发生的营养因素,营养防治原则。营养与癌症:膳食中的致癌和抗癌因素,营养防治原则。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基础:分子营养学的定义及发展,基因表达的概念,碳水化合物、胆固醇、维生素D和铁等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第六章社区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调查和社会营养监测的概念、营养调查内容及结果的分析评价;膳食调查方法及优缺点;社会营养监测的分类、资料来源与检测指标;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概念和具体要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和应用;食品强化的概念、目的和要求。

2.熟悉社区营养的概念、目的、任务和内容;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方法;营养教育的概念、目的、内容和方法。

3.了解膳食结构类型;中国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我国现行的营养政策;营养标签与标识。

教学内容:

社区营养的概念、目的、任务及内容。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方法。社会营养监测与营养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指标及其结果的应用。食物结构、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食品强化的概念、目的和要求。营养教育。营养标签与标识。营养政策措施。

第二篇食品卫生学

第七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第一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污染的概念及食品污染物;食品的细菌菌相、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概念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水分活度的概念;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条件;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原因、化学过程、鉴定指标、卫生学意义及处理原则;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霉菌产毒的特点和条件;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性质、产毒条件、对食品的污染、毒性、预防措施。

2.熟悉污染食品常见的微生物种类;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概念及食品卫生学意义;食品辐照的用途、优点及卫生安全性。

3.了解黄曲霉毒素的代谢途径与代谢产物;镰刀菌毒素、展青霉毒素、黄变米毒素。

教学内容:

食品污染概述:食品微生物污染的种类、来源、途径。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条件。食品的细菌污染:食品中的细菌菌相、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的概念与食品卫生学意义。食品的腐败变质: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原因、化学过程、鉴定指标、卫生学意义及处理原则。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化学保藏、低温保藏、加热杀菌保藏、干燥脱水保藏和食品辐照保藏。霉菌与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霉菌、霉菌毒素的概念。霉菌产毒的特点和条件,霉菌和霉菌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性质、产毒条件、对食品的污染、体内代谢、毒性、预防措施。镰刀菌毒素,展青霉毒素,黄变米毒素。

第二节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

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概念和来源;食品中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毒性、食品贮藏和加工过程对农药和兽药残留的影响、控制农药残留的措施;N -亚硝基化合物的来源、致癌性及预防措施;苯并(a)芘对食品的污染、致癌性及预防措施;杂环胺的来源、毒性及预防措施;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问题。

2.熟悉兽药残留的概念、来源、毒性和预防措施;二恶英的来源、毒性及预防措施;有毒金属污染食品的途径、毒性作用特点和控制措施。

3.了解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毒性;氯丙醇和丙稀酰胺的来源、毒性及预防措施;涂料、复合包装材料、橡胶、陶瓷、搪瓷、金属的卫生问题。

教学内容:

农药、兽药的分类、残留及来源。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氯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特点及其毒性。兽药残留的毒性。有毒金属污染食品的途径、毒性作用特点和控制措施。N-亚硝基化合物的结构、种类、来源、体内合成与代谢、毒性、预防措施。苯并(a)芘、杂环胺、二恶英对食品的污染、毒性及预防措施。塑料的卫生问题,聚乙烯、聚丙烯、氯乙烯的卫生问题,橡胶、涂料、陶瓷、搪瓷、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的卫生问题。

第三节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及其预防

目的要求:

1. 熟悉食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食品中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及控制措施。

2.了解食品的杂物污染及其预防。

教学内容

污染食品的杂物分类、来源及预防措施。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向食品转移途径、预防措施。

第八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

目的要求:

1. 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使用要求。

2. 熟悉我国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甜味剂、漂白剂、护色剂的作用机理、适用范围、限量标准。

3.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卫生管理。

教学内容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分类、使用要求、卫生管理及我国常用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甜味剂、漂白剂、发色剂等的作用机理、适用范围、限量标准。

第九章食品新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

目的要求:

1. 掌握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和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

2.熟悉食品新技术的内容;膜分离食品、微胶囊化食品、微波食品、超高压食品、酶工程食品可能存在的卫生学问题。

3.了解食品新技术的发展;膜分离技术、微胶囊化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技术、酶工程技术。转基因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

教学内容

膜分离技术、微胶囊化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技术、酶工程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简介及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

第十章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粮豆、蔬菜、水果、畜禽肉、蛋类、鱼类、奶及奶制品、酒类、食用油脂的主要卫生问题;屠宰后肉类的理化变化;炭疽、口蹄疫、囊虫病、旋毛虫病畜肉和情况不明死畜肉的处理;病畜奶的处理和奶的消毒;油脂酸败、平酸腐败、胖听的概念、原因、处理和预防。

2.熟悉粮豆、蔬菜、水果、畜禽肉、蛋类、鱼类、奶及奶制品、酒类、食用油脂的卫生管理;罐头食品、冷饮食品的卫生及管理。

3.了解保健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卫生及管理。

教学内容:

粮豆、蔬菜、水果、畜、禽、鱼类、奶及奶制品、酒类、食用油脂、罐头食品、冷饮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卫生及管理。

第十一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目的要求:

1.掌握食源性疾病的概念;食物中毒的概念、分类、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沙门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中毒症状及预防处理原则;亚硝酸盐中毒的毒物来源、中毒机制、中毒症状;食物中毒的诊断及技术处理总则。

2.熟悉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程序;河豚鱼、含组胺的鱼类、毒蕈、含氰苷类植物、砷、有机磷等中毒的原因、症状、急救治疗及预防措施。

3.了解蜡样芽孢杆菌、李斯特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霉变甘蔗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四季豆中毒、鲜黄花菜中毒的原因、症状、处理与预防。

教学内容: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分类。食物中毒的概念、分类、流行病学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分类、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沙门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腊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特点、中毒机理、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有毒动植物中毒:河豚鱼、含组胺的鱼类、麻痹性贝类、毒蕈、含氰甙类植物等中毒的有毒成分、中毒机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急救与治疗、预防措施。化学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砷、有机磷中毒的毒物来源、中毒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防措施。赤霉病麦、霉变甘蔗等中毒的原因、流行病学特点、中毒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防措施。食物中毒调查处理:食物中毒的诊断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程序。

第十二章营养毒理学(自学)

第十三章食品安全及其评价体系

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安全的概念;危险性分析的概念和内容;风险评估的含义、内容和应用;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危险性特征描述的概念和内容。

2.熟悉国内外主要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3.了解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的概念,国内外主要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含义、内容和应用。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危险性特征描述的概念和内容。国内外食品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食品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因素。

第十四章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技术指标与健康意义;食品中有毒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和HACCP的基本概念;HACCP系统的内容。

2.熟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概念、体系和内容、食品安全法律规范、食品安全标准、HACCP系统的应用。

3.了解食品市场和餐饮业的监督管理。

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概念、体系和内容。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构成和基本内容、基本工作方法。食品安全标准概念、性质、意义和分类。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技术指标与健康意义。食品中有毒物质限量标准的制定。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概念、分类、内容及应用。HACCP系统的概念、特点、内容及应用。食品市场和餐饮业的监督管理。

三、教学时数分配

表1理论课教学时数分配表

课程内容理论学时

绪论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人体构成

第二节蛋白质

第三节脂类

第四节碳水化合物

第五节能量

第六节矿物质

第七节维生素

第二章植物化学物

第三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第四章特殊人群的营养

第五章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

第六章社区营养

第七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第一节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第二节食品的化学污染及其预防第三节食品的物理污染及其预防第八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

第九章食品新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第十章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第十一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十二章营养毒理学

第十三章食品安全及其评价体系

第十四章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总计2

0 2 1 1 1 2 3 1 0 4 3 2

4 4 1 2 1 4 4 0 1 3 46

四、主要参考书及文献

1.孙长灏.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葛可佑.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高永清,吴小南,蔡美琴.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 邱礼平.食品安全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编写者:周波、徐超、郭连莹)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营养:是指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或代谢后,或参与构建组织器官,或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必要的生物学过程。 2、食品卫生学是指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宏观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3、人体构成:体脂、细胞内外的水和电解质、骨骼、肌肉、血液。 4、体重、身高或腰围:判断是否肥胖。 5、测定骨密度评价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6、生化指标判定机体是否营养不良。 7、测定人体蛋白质含量诊断是否蛋白质营养不良。 8、预测发生营养相关疾病的可能性及评价营养相关疾病治疗措施的有效性。 9、基础代谢率:是测定能量代谢的关键指标。BMR与人体构成指标如非脂肪成分、体重、体表面积密切相关。 10、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11、必须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12、其中9种氨基酸为必须氨基酸,他们是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13、条件必须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成。 14、非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可以自身合成。 15、氨基酸模式:就是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16、这类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接近,营养值较高,不仅可维持成人的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蛋白质被统称为优质蛋白质(或称完全蛋白),如动物性蛋白中的蛋、奶、肉、鱼蛋白质以及大豆蛋白等。 17、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其中含量最低的称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18、大米和面粉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最少。 19、不同食物间互相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叫蛋白质互补作用,如肉类和大豆蛋白可弥补米、面粉蛋白质中赖氨酸不足。 20、蛋白质的功能: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供给能量。 21、蛋白质消化从胃开始,吸收主要场所小肠。 22、摄入蛋白质的量和排出蛋白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氮平衡。 23、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时为零氮平衡,即B=0。 24、B>0,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妇女怀孕时,疾病恢复时以及运动和劳动需要增加肌肉时等均保证适当的正氮平衡。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及复习题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绪论 教学目标: 1、掌握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概念。 2、熟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3、了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教学目标: 1、掌握蛋白质的组成和必需氨基酸,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的方法,蛋白质的供给量和食 物来源,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种类及生理功能,热能的重要意义、人体热能的需要。掌握钙、铁、锌、碘的营养功能、缺乏病,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的营养功能和缺乏病。 2、熟悉脂类的分类及功能,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生理功能,热能供给量及适宜比例。熟悉 影响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吸收的因素和食物来源。 3、了解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代谢和供给量,热能单位、食物的产热系 数。了解矿物质的概念、供给量,维生素的分类、特点命名,各类维生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水平鉴定。 第二章特殊条件人群的营养 教学目标: 1、掌握孕妇营养生理特点及对营养需要,孕妇营养不良对胎儿的影响,乳母泌乳生理及营 养需要,母乳喂养的优越性,老年人对营养的要求。 2、熟悉婴幼儿营养需要特点及常见的营养缺乏病,老年人易患的营养性疾病及预防。 3、了解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学龄前、学龄与青少年营养,了解高温、低温环境人群的营养,、了解职业性接触有毒物质人群的营养。 第三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教学目标: 1、掌握谷类、豆类、蔬菜、水果、肉、奶类食物的化学组成,营养价值及影响其营养价值 的多种因素。 2、熟悉鱼、禽类食物的化学组成,营养价值。 3、了解野菜、野果、蛋类的营养价值。 第四章社会营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的概念,掌握营养调查的概念,掌握膳食营养计算与评价,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2000年制定,2003年修订) 课程编号:200020 英文名: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前置课: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后置课:食品分析、食品工艺、粮油分析、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食品化学与技术 学分:2学分 < 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王素雅、鞠兴荣 选定教材: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课程概述: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际是两门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即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概括地说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而食品卫生学则是研究食物中含有的或混入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安全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虽然它们共同的研究对象是食物与人,但它们的研究内容和实践应用各不相同,因而实际上是两个学科。营养学的内容包括:食物中的各类营养素以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人体的营养需要量、宏量营养素的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特殊人群的营养需要及其膳食指南、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的有关理论、技术和社会措施等社区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问题、各类主要食品在生产、加工、储藏中的有关卫生问题、各种性质的食品污染物、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为保证食品卫生质量而进行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 本大纲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或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2)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本概念、术语,为学生今后的自学奠定基础;(3)普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科学合理进行食物搭配和摄取,理解营养卫生与疾病的关系,理解营养卫生与机体健康的关系;(4)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去分析与解决生活过程遇到具体的饮食、卫生问题;(5)使学生初步具备营养膳食平衡的宣传的能力,以便能够对一般性有关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需要帮助人群进行指导;(6)为学生今后从事营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使受教育人群能正确运用营养科学知识和营养与健康关系于饮食实践中,采取合理的膳食模式,使多种膳食危险因素下降,以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7)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有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奠定基础。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网上辅导教案 目录 课程简介 绪论 第一篇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蛋白质第一节蛋白质 学时分配:3学时 学习重点: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食物蛋白质来源 基本概念: 1.必需氨基酸:有9种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 2.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成,如果膳食中能直接提供这两种氨基酸,则人体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可分别减少30%和50%,故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 3.氨基酸模式: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4.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其中含量最低的称第一限制氨基酸,余者以此类推。 5.蛋白质互补作用:为了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以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叫蛋白质互补作用。 6.氮平衡:是反应机体摄入氮和排出氮的关系。其关系式:B=I-(U+F+S),B:氮平衡;I:摄入氮;U:尿蛋;F:粪蛋;S;皮肤等氮损失。 基本要求: 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是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物质和提供能量。

2 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一)氨基酸和肽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以肽键连接在一起,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次序和空间结构的千差万别,就构成了无数种功能各异的蛋白质。蛋白质被分解时的次级结构称肽,含10个以上氨基酸的肽称多肽,含3个或2个氨基酸分别称3肽和2肽。 (二)必需氨基酸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根据来源分别称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成人体内必需氨基酸有8种,即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儿童为9种,即上述8种加上组氨酸。 (三)氨基酸模式和限制氨基酸 人体蛋白质以及食物蛋白质在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上存在着差异,在营养学上常用氨基酸模式来反应这种差异。其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为1,分别计算出其它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当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越接近时,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也越高,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相对越高。反之,食物蛋白质中限制氨基酸种类多时,其营养价值相对较低。 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蛋白质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小肠。由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使蛋白质在小肠中被分解为氨基酸和部分2肽和3肽,再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代谢。机体每天由于皮肤、毛发和粘膜的脱落,妇女月经期的失血等,以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损失约20g蛋白质,这种氮排出是机体不可避免的氮消耗,称为必要的氮损失。理论上只要从膳食中获得相当于必要的氮损失的量,即可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维持机体的氮平衡。当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时,为零氮平衡。如摄入氮多于排出氮,则为正氮平衡。而摄入氮少于排出氮时,为负氮平衡。 四、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品质的鉴定,新的食品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指导人群膳食等许多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各种食物,其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模式等都不一样,人体对不同的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程度也存在差异,所以营养学上主要从食物蛋白质含量、被消化吸收的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全面地进行评价。常用的指标有: (一)蛋白质的含量 虽然蛋白质的含量不等于质量,但是没有一定数量,再好的蛋白质其营养价值也有限。所以蛋白质含量是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一般使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食物中的氮含量,再乘以由氮换算成蛋白质的换算系数,就可得到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食品营养与卫生 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餐饮业作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我国人民的营养状况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及就餐方式也导致了国民慢性疾病的增多。该课程以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旅游企业及餐饮业的相关基础理论,对酒店及餐饮行业配餐等进行相关指导,是研究酒店营养配餐及安全卫生知识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掌握食品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知识,旨在让学生掌握酒店营养配餐,为餐饮原料的选择和菜肴风味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对烹饪过程中营养素的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为推广科学配膳、平衡膳食提供理论上的科学指导。为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酒店餐饮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酒店营养配餐和食品卫生学知识。教学内容共分七章,分别为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概述、营养学基础、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膳食与健康、营养学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不同地域及国家的饮食风俗、酒店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等。以上都为讲授内容,其中营养学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包括酒店营养菜肴配餐方法、营养食谱的设计和宴席菜谱的设计是实验内容。选讲内容包括特殊环境下人群的营养与膳食和不同地域和国家的饮食风俗。 (四)教学时数 1、时数:2学时/周,总计:3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2学时,实践操作演练4学时 2、进度: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进度表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学法为主,并采取多媒体演示、案例教学,讲座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按要求事先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课堂上经常交换、交流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六)考核内容 期末课程论文(60%)与平时成绩(含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测验及小组作业等成绩,共占40%)结合。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了解、区分、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应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时代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越来越关注,“营养、卫生”成为人们挂在嘴边的话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人们时不时地想象自己的膳食是否合理,是否能控制自己的体重、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在课程内容的安排符合市场的需要和消费者心理,能满足一名烹饪或旅游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础理论,并能运用于指导各类人群的合理营养与膳食,检验监督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先修课程为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与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关系密切,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理论体系、工作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又由于这两门学科,都涉及食物和饮食,故这两个学科又是密切联系的。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绪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的发展历史 3)熟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当前主要工作任务 2、教学内容 4)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5)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主要工作任务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无 4、本章思考题 简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主要工作任务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蛋白质的营养学意义,熟悉氮平衡及必需氨基酸概念,掌握食品蛋 白质质量评价方法,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了解脂类的分类与营养学意义,掌握必需脂肪酸概念及其生理功能,熟 悉膳食脂肪营养价值评价,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3)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营养学意义,熟悉其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4)掌握三大营养素的能量系数及人体的能量消耗 5)了解无机盐与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种类, 掌握钙、铁、锌的生理功能,代谢特点,缺乏症及其食物来源 6)了解维生素的分类及特点,熟悉维生素A、维生素D、硫胺素、核黄素、 烟酸、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掌握其缺乏症、营养水平鉴定及食物来源2、教学内容 1)蛋白质 2)脂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 一、前言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人体营养,预防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包含相互密切联系的两门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预防医学领域内的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及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以维持、促进健康的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宏观的、社会性措施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而食品卫生学则是研究食物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宏观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要加强科学思维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立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根据我院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学科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6学时,实验教学44学时。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营养素、营养学、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食品卫生学的概念。 2.熟悉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营养素生理需要量。 3.了解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发展;我国已取得的成就和今后任务。 教学内容: 营养、营养素、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进展,我国已取得的成就和今后任务。营养素生理需要量的概念。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和应用。 第一篇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人体构成(自学) 第二节蛋白质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要氮损失、氮平衡、必需氨基酸、限制氨基酸、氨基酸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 了解食品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 理解食品的加工与保存对营养的影响 - 培养学生的饮食调理能力和健康意识 教学内容 1. 食物营养学基本理论 - 营养的概念与分类 - 营养素的种类和功能 - 膳食指南和食物金字塔 2.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结构与作用 -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种类与作用 - 水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性 3. 食品加工与营养

- 不同加工方法对食物营养的影响 - 食物储存与保存对营养的影响 - 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安全 4. 饮食调理与健康 - 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 - 平衡膳食的原则和方法 - 常见疾病与饮食调理 5. 食品营养学实践 - 食物营养评价方法 - 食物营养标签的解读 - 膳食计划的制定与评估 教学方法 -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食品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实例演示:展示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其作用 -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加工与保存对营养的影响 -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制定膳食计划和营养评价 -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解读食物营养标签和制定膳食调理方案

教学评价 - 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 作业与考试:设计问题测试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制定的膳食计划和营养评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参考教材 - 食品营养学教程(第三版),作者:XXX - 食物营养学(第四版),作者:XXX - 营养学引论,作者:XXX 以上为《食品营养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旨在培养学生对食品营养学理论和实践的全面理解与应用能力。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认识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标准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食品营养与卫生学 课程编码:310170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开课部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规定课时:64课时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生物技术及应用技术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是培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整体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与实际工作及生活紧密联系、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食品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两方面的内容。食品营养学主要论述各种营养素的功能、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营养与人体健康及食品加工对食品营养素的影响。食品卫生学重点叙述食品卫生学的意义,食品污染的基本知识及防治污染的措施,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以加工良质食品及食用安全为主线,使学生了解我国食品工业生产技术,并掌握食品加工厂的卫生要求。 2. 课程定位 本课程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能力定位。在教学中,尤其注意与中职教育的区别。基于生物技术应用的专业特点,按照食品、药品检验工作的流程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检验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方法能力和职业意识,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培养具有扎实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应用和实践能力,达到输出能够面向生物医药及食品加工行业,从事药物成分分析、保健品功效宣传、食品质量检测等岗位,具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作适应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前导课程:基础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应用化学、食品理化检验。 后续课程:食品药品管理法规。 3.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职业分析,归纳出食品营养与卫生等13个典型工作任务,再通过教学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载体构建为4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文档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文档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案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营养与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基本知识,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食品营养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作用。 2、掌握食品卫生的基本知识,了解食品污染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 3、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食品,合理搭配营养,保持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兴趣和关注,提高生活品质。 三、教学大纲 1、食品营养基本知识 1、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常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2、能量平衡与健康关系,营养素的摄入与需要量。 3、食物标签与食品营养信息。 2、食品卫生基本知识 1、食品污染来源及危害,食品添加剂种类和作用。 2、食品保存方法,食品中毒预防措施。 3、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3、食品营养与卫生实践应用 1、健康饮食原则与食谱示范。 2、营养补充与保健品选择。 3、食品采购与烹饪技巧。 四、教学流程 1、导言:介绍食品营养与卫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食品营养基本知识:通过PPT、案例分析等方式讲解常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能量平衡与健康关系,营养素的摄入与需要量等。 3、讲解食品卫生基本知识:通过PPT、案例分析等方式讲解食品污染来源及危害,食品添加剂种类和作用,食品保存方法,食品中毒预

防措施等。 4、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理念,互相交流学习。 5、课堂互动: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解答。 6、课堂练习:通过PPT、习题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7、总结与回顾: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重点难点,提醒学生注意巩固复习。 8、布置家庭作业:根据所学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务,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练习 1、选择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设计一些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常见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等内容的掌握情况。 2、简答题:设计一些简答题,让学生回答自己在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疑惑或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3、实践题: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践题,比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为自己或家人制定一份健康食谱,或分享一些实用的食品保存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大纲

****技工学校 实施性教学大纲审批表 专业名称:烹饪(中式烹调)课程名称:食品营养与卫生制定: 审核: 审批: 二0二二年二月二十六日

食品营养与卫生实施性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适用于技工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烹饪方向)专业,为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食品营养基础知识和食品卫生知识两个部分,主要讲授各种营养素在人体中的功能、人体缺乏中毒症、影响吸收的因素,推荐营养素需要量和主要来源,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食品污染途径及预防措施,食物中毒的发病机理及预防,食品卫生标准与管理,各类食品的营养与卫生要求。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较为全面而系统掌握各种营养素在人体中的功能、人体缺乏中毒症、影响吸收的因素,推荐营养素需要量和主要来源,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食品污染途径及预防措施,食物中毒的发病机理及预防,食品卫生标准与管理,更有利于提高识别能力及烹饪运用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1.基本内容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 第二节热能 第三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第二章各类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第一节烹饪原料营养价值概述 第二节植物性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第三节动物性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第四节加工性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第三章平衡膳食与营养食谱设计第一节平衡膳食 第二节营养食谱设计 第三节特殊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第四节营养干预 第四章合理烹饪 第一节合理烹饪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营养素在烹饪中的变化 第三节烹饪对营养素含量的影响第五章食品卫生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微生物的有关知识

第二节食品的腐败变质 第三节食品污染 第六章各类烹饪原料的卫生 第一节植物性烹饪原料的卫生 第二节动物性烹饪原料的卫生 第三节加工性烹饪原料的卫生 第七章食源性疾病 第一节食物中毒 第二节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第三节食物过敏 第八章饮食卫生管理 第一节食品卫生法规相关知识 第二节饮食业的卫生制度 第三节饮食业的卫生要求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营养素的组成、分类及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熟悉不同人群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各种营养素的食物来源以及在烹饪中的作用;熟悉人体热能的食物来源及需要量,掌握热能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类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科学配膳;能够根据不同原料的营养特点采取不同的烹饪方法,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了解平衡膳食的概念、意义及特殊人群的营养与膳食;掌握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掌握营养食谱的的设计、膳食营养核算的方法及营养干预的措施;了解合理烹饪的概念和意义;了解食物中营养素与烹饪的关系,理解烹饪方法对食物中营养素含量的影响;掌握合理的烹饪加工措施。了解微生物的分类,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了解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掌握预防食品腐败变质和预防食品污染的措施;了解加工性烹饪原料的卫生要求;掌握各类烹饪原料加工、储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卫生问题和预防措施;掌握各类烹饪原料的感官鉴定标准,能够对常用烹饪原料进行加工、管理和鉴定。了解食物中毒的相关常识,掌握常见食物中毒的分类及预防措施;了解与饮食相关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了解食品过敏的原因、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Z0706003 一、课程说明.课程代码 ZZ0706003.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能力.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酒店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类营养素的功能、食物来源、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有关营养性疾病防治、膳食改善及相关措施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各类食品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污染途径、危害性、预防措施,有关法律及管理办法等有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过程中遇到具体的饮食、卫生问题,满足酒店管理专业的需求。 1.学时与学分 学时为30,学分为2.0。 2.建议先修课程 食品原料学、食品烹饪学、营养配餐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计划学时:4 基本要求: (1)掌握营养、营养素、合理膳食的概念及营养素的种类2)了解营养学发展概况 (3)掌握分子营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4)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 (5)理解人体能量消耗的组成,基础代谢的定义及影响因素(6)运用所学进行人体营养状况评价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营养学的概念、营养素种类(2)教学难点:营养素的功能 基本内容: (1)营养学基础概述(2)分子生物学、流行病理学在营养学中的作用 (3)各类营养素概述思考题: 1、简述营养学的定义、营养素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2、如何理解分子营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 3、简述营养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研究FI的。

4、简述六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食物来源。 5、何谓食物热效应?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是什么? 6、什么是转基因食品?人类为什么要进行转基因动植物研究?你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争议? 第二章食物生物活性成分计划学时:2 基本要求: (1)掌握食物生物活性成分的概念、种类(2)掌握食物生物活性成分具有的主要生理功能(3)熟悉常见的食物生物活性成分及食物来源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食物生物活性成分的概念、生理功能(2)教学难点:食物生物活性物质概念、分类 基本内容: (1)食物生物活性成分概述(2)常见食物生物活性成分 思考题: 1、食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种类及来源是什么? 2、食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第三章食物营养价值计划学时:4 基本要求: (1)掌握食物的营养价值、营养质量指数的定义 (2)掌握谷类、豆类、坚果类、油料、蔬菜、水果、肉类、鱼类、乳及乳制品、蛋类的营养价值 (3)熟悉各类食物的特殊营养成分及特点 (4)熟悉食物加工方式对其各类营养价值的影响 (5)了解不同类食物的保藏方法 (6)了解食物成分数据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2)教学难点:食物营养价值的评定 基本内容: (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定及意义 (2)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3)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因素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81(理论课46学时,实验课35学时),4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主要是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它由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门密切联系的学科组成。其中医学营养学是研究机体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对人类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主要内容包括:(1)营养学基础,如人体需要营养素的种类、生理功能与缺乏症、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等;(2)食物的营养价值与生物活性成分,如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及所含生物活性物质的种类、数量及其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3)公共营养与特殊人群的营养,包括营养调查、营养监测、营养干预、孕妇和乳母的营养、儿童和老年人的营养以及其他特殊人群的营养等;(4)临床营养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营养,主要有病人营养状况评价、病人膳食管理、肠内与肠外营养、营养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癌症等)。另一部分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中含有的或可能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安全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等;(2)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和调查处理;(3)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共同的研究对象是食物与人类健康,研究方法既有实验研究也有人群流行病学分析与饮食营养干预。教学大纲所列的理论课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教学方法有导读、文献检索、实验与讨论、演讲与答辩、网络教学、读书报告撰写及自学等有多种形式。 课程目的:理论课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灵活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实验课重点要求实际联系理论,巩固理论知识,拓宽思维,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中一门重要课程,它包括两门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两门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营养、食品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充分认识本学科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全面、系统地掌握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为改善人民营养状况,保障食品卫生与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增进人民体质做出贡献。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绪论 1、目的要求熟悉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了解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科研究进展以及今后面临的工作任务。

2、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一般介绍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学科研究进展以及今后面临的工作任务。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1、目的要求掌握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的方法,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种类及生理功能,热能消耗的内容。掌握各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生理功能以及缺乏或过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熟悉脂类的分类及功能,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生理功能,热能供给量及适宜比例。熟悉各类维生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水平鉴定.了解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代谢和供给量,热能单位、食物的产热系数。了解矿物质的概念、各种矿物质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维生素的分类、特点命名及食物来源和供给量。 2、教学内容重点讲解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食物蛋白质营养物质和维生素的生理功能以及缺乏或过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详细讲解脂类的分类及功能,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生理功能,热能供给量及适宜比例。熟悉各类维生素的理化性质、营养水平鉴定。一般介绍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代谢和供给量,热能单位、食物的产热系数。了解矿物质的概念、各种矿物质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维生素的分类、特点命名及食物来源和供给量 第二章植物化学物 1、目的要求熟悉植物化学物的分类及生物学作用。熟悉黄酮类化合物、大蒜、大豆皂甙的结构类型、化学成分及生物学作用。 2、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植物化学物的分类及黄酮类化合物、大蒜、大豆皂甙的结构类型、化学成分及生物学作用。 3、教学方法和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1、目的要求掌握谷类食品的营养素组成特点及营养价值,大豆的营养价值及抗营养因素。熟悉其他各类食品的营养素组成及分布。了解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指标及意义。了解加工、烹调、储存条件等因素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2、教学内容重点讲解谷类食品的营养素组成特点及营养价值,大豆的营养价值及抗营养因素.详细讲解其他各类食品的营养素组成及分布。一般介绍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指标及意义,加工、烹调、储存条件等因素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3、教学方法和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第四章特殊人群的营养 1、目的要求掌握孕妇、母乳的营养需要;孕期营养不良对胎儿的影响;母乳喂养的优点。掌握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营养需求及合理营养原则,病人膳食的调整和控制原则.熟悉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的生理特点.熟悉膳食营养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发生的影响。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代谢特点。了解运动员的营养需求及膳食特点 2、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孕妇、母乳的营养需要;孕期营养不良对胎儿的影响;母乳喂养的优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营养需求及合理营养原则,病人膳食的调整和控制原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大纲 Food Nutriology and Hygiene 课程代码:P0150810 总学时(理论):24 学分: 1.5 课程性质:校设选修课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面向对象:非食品专业先修课程: 开课主管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学科。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门课程实际上包含两门学科——这两门学科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即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Food Nutrition)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食品卫生学(Food Hygiene)是研究食物中含有的或混入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安全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及一些基本营养素的摄入量计算和食谱的编制方法。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以后健康的生活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和了解食品营养学和卫生学的最新国内外进展。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人体需要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能量(人体热能);动物性、植物性等多种食品的营养价值与特殊功效;营养学与烹调,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中外具代表性国家膳食结构与特点;食品污染,食品的腐败变质,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卫生与安全,消化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食源性疾病的分类、产生原因和事故处理,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动物、植物食源性疾病,其他方面食源性疾病,食物过敏;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各类食品的安全,食品标准,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体系,等内容。 三、课程教学学时安排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教案标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和需求。 3. 了解食品卫生的重要性,学习正确的食品存储和处理方法。 4. 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食品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 1. 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a) 什么是营养?为什么营养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b) 什么是食品卫生?为什么食品卫生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c) 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2. 不同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和需求。 a)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作用和来源。 b)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特殊人群对营养的需求差异。 3. 食品卫生的重要性和正确的食品存储和处理方法。 a) 食品中的常见细菌和食物中毒的原因。 b) 食品的储存和处理原则,如冷藏、烹饪、消毒等。 c) 食品安全的标识和认证机构。 4. 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食品安全意识。 a) 如何选择均衡的饮食,避免偏食和营养不良。 b) 如何正确阅读食品标签,选择安全的食品。

c)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食品卫生,避免食物中毒。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食品标签阅读、食品存储和处理的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识。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提供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 2. 多媒体资料:展示食品卫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食品卫生的重要性。 3. 食品标签样本:提供不同食品的标签样本,让学生实际操作和阅读。 评估方法: 1. 课堂测验: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测验,检查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程度,考察他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教学扩展: 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邀请营养学家或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 Food Nutrition and Hygiene 一、概述 1、课程定位与性质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包括两门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两门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预防为主的观点,深入理解食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掌握食品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人民营养,预防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进人民体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现实营养与食品卫生问题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能力,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程适用专业、年级、开课时间 本课程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第四学期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2、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食品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要求: 1.掌握营养、营养素的基本概念。 2.掌握营养素的种类及主要功能 3.了解食品营养学与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食品营养卫生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重点、难点: 1.营养、营养素的概念 2.营养素的种类及主要功能 3、第二章营养学基础6+4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蛋白质 第二节脂类 第三节碳水化合物 第四节能量 第五节矿物质 第六节维生素 第七节水 第八节膳食纤维 教学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模式的概念,蛋白质的互补作用的概念和营养学意义;了解食品蛋白质的营养评价方法,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2.了解脂类的分类;掌握脂类的生理功能,必需脂肪酸概念及其生理功能;了解膳食脂肪的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3.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掌握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了解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4.了解能量的食物来源及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掌握三大营养素的能量系数及其功能比

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071012 《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Scieuce of Food San itati on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蜂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先行、后续课程情况:先行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后续课:食品营养学 学分数:2.0 主讲教师:黄启超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懂得研究各类食品污染与控制、卫生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需要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微生物知识为基础,要求懂得各类食品污染与控制、 卫生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基本要求:学习和了解食品卫生学的历史、食品卫生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学习和掌握食品卫生、食品卫生学的概念和分支学科与主要内容。 2)基本知识点:食品卫生、食品卫生的概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基本概念:食品卫生、食品卫生学 2 )基本理论:食品卫生学与各分支学科的关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食品卫生学与各分支学科的关系 2)难点:食品卫生学与各分支学科的关系 4•实验:无 5 •习题课安排:无 第二章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基本要求:学习和了解生物有害因素污染食品对健康的影响,学习和掌握生物有害因素污染食品的途径及预防措施。 2)基本知识点:生物有害因素污染食品的途径及预防措施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基本概念:食品的腐败变质、细菌总数、大肠菌值、黄曲霉毒素、寄生虫 2)基本理论:细菌、霉菌、致病性微生物、寄生虫污染食品的途径及预防措施;食品的腐败变质的原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