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津》、《观书有感》教案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津》、《观书有感》教案

第一篇: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津》、《观书有感》教案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说明〔题解〕

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是一个简缩的陈述句,意思是:在冬天的夜晚,我用读书生发的感悟教育儿子子聿。“示”,指示、训示,把一种事物或道理指出来或讲出来,让人知道。“子聿”,陆游共生6子,子聿是他最小的儿子,即陆子聿,字怀祖,官居溧阳令、知严州。庆元五年(1199),陆游住在山阴。一个冬日的夜晚,陆游在书房入迷地啃读诗书,受书的启迪,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诗。诗共8首,本课选的是第3首。现再介绍两首如下:“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传旧典刑。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

“世间万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余。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生于“淮水之湄”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风气的士宦家庭。此时,正值金兵南侵,他随家逃难。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他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决心抗金,收复中原。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先后共9年。以后做过几任地方小官。他一生屡遭“主和派”打击。从1189年底被罢官到去世,大都在山阴三山故居度过。这一段虽闲居家中,但他报国信念不衰。宁宗嘉定三年(1210)春,86岁的老诗人与世长辞。陆游写作勤奋,一生写下1万多首诗,现存9000多首,是我国古代诗人写诗最多的一个。诗存入《陆放翁集》。其诗激昂悲壮,语言明朗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蕴涵深刻哲理的诗,诗人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做学问一方面应该终生不遗余力地刻苦努力,另一方面要亲身实践,

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本诗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句),谈做学问应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第二部分(第3、4句),谈做学问应该深刻理解,亲身实践。〔语意理解〕

“古人学问无遗力,”

诗句的大意是:古人认真读书,努力做好学问,都是竭尽全力从不懈怠的。这句以古人为例,说明读书学习必须尽心竭力。这是对古人善学者刻苦学习精神的赞扬。显然诗人在写这句诗的时候,想到了许多古代大学问家勤奋刻苦读书的生动事例,然后采用分析和归纳法,提取出他们所以成功的精髓。这是有针对性的。年轻人大都贪玩,比较懒惰,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长者、老者,有责任教导孩子养成刻苦做学问的品格。“遗”,即保留。“无遗力”,没有保留,竭尽全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诗句的大意是:在年轻的时候,不断地下工夫钻研,直到年纪大了才会有所成就。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以古人为例,说明读书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但要下工夫潜心钻研,而且要坚持不懈。年轻人另一个弱点就是急功近利,没有耐性和韧性。做学问,不免枯燥、艰苦,长期学习年轻人会生厌学之心,便不再认真努力了。诗人在这里语重心长地告诫孩子,“少壮工夫”很重要,一定要“励志”,趁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切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少壮不努力”,终会“老大徒伤悲”。“少壮”,年轻力壮。“工夫”,本意指时间,在这里指下工夫努力学习。“始”,在这里作副词“才”用。“始成”,才有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 诗句的大意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还是肤浅的,也就是不要满足字面上的明白。这是从反面谈做学问的要则,是诗人总结历代文人读书学习教训而得到的理性认识。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只知道在读书中冥思苦想,只迷信书本,认为书上的知识都是真理,这是很糟糕的。年轻人要向前辈学习,一定要克服前人做学问的弊端,从故纸堆里钻出来。“纸上得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

诗人用借代法,借“纸”代“书本”。“终”,到底,毕竟。“浅”,肤浅,浅薄,没有深刻体验所致。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句的大意是:要更深地学得知识,懂得道理,必须亲身实践。第3句是否定,这句是肯定,两句联系在一起,点化了做学问的诀窍。诗人认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书本知识是前人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否真正理解,是否符合实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算得真正有学问。诗人从“知”和“行”的关系着笔,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确是真知灼见。“要躬行”,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习过程要“躬行”,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学到知识后还要“躬行”,用亲身实践,将知识夯实和升华并化为己有。“绝知”,彻底而深刻地理解。“躬行”,亲身实践。〔写作特点〕1.说理令人信服。2.语言平易流畅。

观书有感

教材说明〔题解〕

这是宋代大诗人朱熹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朱文公文集》。“观书”,就是看书,读书。“有感”,产生了感想,有了感悟。诗题表明,本诗表达诗人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朱熹还有一首《观书有感》七言绝句,讲的是读书过程中积累与贯通的关系。全诗如下: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他是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大诗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薄,以后在中央和地方做过不少年官。绍兴四年(1193)入朝为官,仅40天便因冒犯权贵而被罢免。以后的40年,过着讲学著书的生活。朱熹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反对议和。他是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思想家,对文学艺术也有极高的修养,对经学、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研

究。朱熹一生写了许多诗歌,流传下来的约1200首。他的诗题材广泛,涉及社会民主,写景咏物等方面。著有《四书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即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才能进步不已。本诗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句),写方塘澄碧荡漾的喜人景象,喻写读书学习之美妙。

第二部分(第3、4句),议论塘水长久清澈的缘由,喻写持续学习,汲取新知。〔语意理解〕

“半亩方塘一鉴开,”

诗句的大意是: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塘水明澄清澈犹如一面明镜打开。起笔就使用一个比喻,把池水盈盈的方塘比喻成刚打开的镜子,这恬静而幽雅的景致让人立刻展开想象的翅膀。“亩”,地积单位,1市亩等于60平方丈,合666.7平方米。“鉴”,镜子。古时候的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再打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方塘”一说在南溪书院内,是朱熹幼年读书处,在今福建三明东邻的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另说,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有朱熹的旧居紫阳楼,这里也有“半亩方塘”。就全诗看,这句诗是以镜喻塘,以塘喻书,“鉴开”,即开书,开书即读书。

“天光云影共徘徊。”

诗句的大意是:这如镜的池水里荡漾着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彩。这句承接前句描绘池水中的自然风光和画卷。因为池水如镜,才可能映照天光云影。这一映照,水中的景象就美起来了,有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灿烂的阳光,而且闪耀浮动,真是情态毕现。“天光”,天空中明亮的光辉。“云影”,云的影子。“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本处指来回闪动。就全诗看,本句诗以方塘映照之美,喻写读书学习之妙。读书的妙处在于:书中有浩瀚的知识可供学习;读书学习能让人领略到美好的境界,进而滋润心灵,焕发神采,浑身充满生机和活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

诗句的大意是:我忍不住地问,池塘啊,你怎么会这样清澈见底?这是设问,下句做了回答。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灵感顿生,思想进入到新的层次,要探寻池塘美景的根源,于是提出了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观美景,人们大多陶醉其中,而诗人的思维却独辟蹊径,去探源求本。发别人所未发,想别人所未想,这就是创新。诗人这一句设问,引出了下文,引起读者对诗的关注。“渠”,古汉语中的代词,相当于“它”或“他”,本诗代指“半亩方塘”。“那”,就是“哪”。“那得”,怎么会。“如许”,如此,这样。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句的意思是:因为上游源头不断有活水补充灌注进来。这句诗直白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显然诗人的视点和思维点,已不在这“半亩方塘”,已飞到遥远的水的源头,在那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这个方塘并非无源之水,而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是那里给它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清水。诗人在这里借池水永远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喻写要心灵澄明,学问厚重,就得不断地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本句诗因其哲理性而为人们所喜爱,流传久远,并被概括成一句成语“源头活水”。“为”,因为。“活水”,流动不息的水。〔写作特点〕

1.诗题为《观书有感》,而全诗却无一个“书”字,也无一处写观书,就是写景和由景引发的问答。2.说理富有情趣。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

3.认识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含着的求知的道理。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陆游和朱熹的生平材料,互相交流交流。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1.指导中要注意的问题。

这里选编的两首古诗都是与单元专题有关的,每首诗的后两句都是富有哲理的话语,广为流传。理解诗中蕴涵的道理,是阅读两首诗的重点。教学时,一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为学生自主理解古诗打好基础;二要让学生课前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这对于理解诗意有重要意义;三要本着课上学一首,由一首带多首,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说理诗”,沟通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联系;四是对于诗中蕴涵哲理的句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体现了学用结合。

2.指导过程。

(1)激趣导入(以背古诗开课,激发学生兴趣),板书课题。

(2)复习阅读古诗的方法:①解诗题,知作者;②抓字眼,明诗意;③多诵读,悟诗情。

(3)自主合作,学习古诗,看能否读出诗中蕴涵的哲理。

(4)组织交流自学情况。如《观书有感》的交流:

①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②交流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③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④引导学生质疑,引入对哲理的理解。

教师可以启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让学生明白: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那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⑤小结: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

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⑥体会诗句的运用。

可以启发: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

请学生举一举生活中运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例子,讨论交流。

(5)阅读总结。

3.积累内化。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分别写一段话,用上两首诗中含有哲理的句子。

4.拓展延伸。

请学生收集其他“哲理古诗”,阅读并背诵。

资料

〔陆游(1125—1210)〕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战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婉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

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出生于福建南平龙溪。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巨星。

朱熹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等。他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又建紫阳鹅湖书院,从事教育50余年。

朱熹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朱熹的学说,在他晚年被斥为“伪学”。庆元四年(1198),宋宁宗下诏要求伪学之徒改视回听,并订立《伪学逆党籍》。列入党籍者从宰相到士人共五十九名。致使朱熹的门人故交都不敢再与他交往。朱熹处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但他仍坚持讲学,直到1200年死时,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1209年,朱熹才被恢复名誉。宝庆三年(227),宋理宗下诏,特赠朱熹太师称号,追封信国公,并提倡学者习读朱熹著作。从此,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

第二篇:《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模版)《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武进区芙蓉小学

刘亚华

徐君

[课题]《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材简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

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联系具体的事例讲出自己的理解。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小练笔,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试图恰当运用老教材,努力落实新理念: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教学伊始,让学生背诵古诗,引出陆游及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这首诗,在学生已有的对陆游的感知基础上教师继续介绍:陆游不但爱国,而且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基于这一理念,我的设计有一条清晰的思路,但同时也富有弹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拓展课堂,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这首诗的蕴含就是要让学生多读书多实践,在课堂解诗过程中,我让学生拓展成语拓展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4、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激发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课内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设计思路]

从课题入手,了解诗人,整体感知古诗,解词析句了解整首古诗之内蕴,最后拓展练笔及搜集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2、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

3、谈话揭题:

陆游不但爱国,而且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1)师生一起读题目。

(2)讨论交流: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相机理解“示”、“子聿”。)(3)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指导读好诗歌题目。

(4)教师导思: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不顾,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这《冬夜读书示子聿》之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

(5)学生猜测、交流。

过渡:刚才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好像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3)教师激励:会读诗的人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你再读读。(4)再次听读检查。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只有掌握了关键词语的意思,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出示全诗,点击关键词)。

三、深入理解,感悟领会。

(一)学习第一、第二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这两句诗中,你理解了哪几个关键词?(1)“遗”: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追问: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继续追问: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

(2)“始”:才;(3)“工夫”:时间、精力。点拨: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板书:持之以恒)

2、连起来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提问小结:陆游训示子聿什么?(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读书)

(二)学习第三、第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过渡:陆游除了告诉子聿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读书,他还想训示子聿什么呢?出示第三第四句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1)“纸上”代指书本知识。(2)“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3)“躬”,亲自;“躬行”,亲自实践。

3、再读3﹑4两句,从中我们知道了陆游到底还想训示子聿什么——“亲自实践”。

4、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

5、追问: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6、教师启发: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7、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学生交流,师生评价。)(三)综合理解,熟读成诵

1、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

2、巩固练习(填空):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__________的精神,一个既有_________,又有_________的人,才是真正

________的人。(相机板书:学问)

3、全诗熟读成诵。

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

四、读写结合,深化诗意。

1、师:诗歌我们读熟了,背得出了,诗歌的意思我们刚才也进行了讨论学习,但不知大家到底掌握了多少,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你有信心吗?

2、下发作业纸,让学生对照插图,结合诗句意思,尝试完善剧本。

3、学生交流完善的剧本,师生评价。

五、作业超市: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搜集背诵陆游的其它几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3、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4、从课前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中确定一句你最喜欢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第三篇: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

《冬夜读书示子聿》导学案

樊大伟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遗”“少壮”“老”“功夫”“始”“纸上”“终”“浅”“绝知”“躬行”。并能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能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难点:能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约8分钟,朗读古诗,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自由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试读全诗,把全诗读通读顺。

合作探究:(约11分钟,和同学交流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我能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学问()无遗力()始()少壮()功夫()纸上()终()浅()绝知()躬行()

2、我会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从第一行我体会到学习要做到(),从第二行我体会到学习还要做到(),这样才能有所成;从第三行我体会到刚有()还不行,从第四行我体会到学习还得注重(),这样才能真正有学问。

4、想象作为一位年长的父亲,陆游的心里可能想到了什么才对子聿说这番话?用什么语气?我的疑惑:

我还有以下疑惑,想在课堂上交流: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背诵古诗。

2、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遗”“少壮”“老”“功夫”“始”“纸上”“终”“浅”“绝知”“躬行”等词语,培养自学理解能力。通过连词义成诗义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3、通过朗读理解古诗,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感悟语言特有的魅力,体会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20分钟)

预习导入:诵读本学期学习的《示儿》一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约8分钟,朗读古诗,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自由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试读全诗,把全诗读通读顺。

合作探究:(约11分钟,和同学交流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我能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学问()无遗力()始()少壮()功夫()纸上()终()浅()绝知()躬行()

2、我会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3、从第一行我体会到学习要做到(),从第二行我体会到学习还要做到(),这样才能有所成;从第三行我体会到刚有()还不行,从第四行我体会到学习还得注重(),这样才能真正有学问。

4、想象作为一位年长的父亲,陆游的心里可能想到了什么才对子聿说这番话?用什么语气?我的疑惑:

我还有以下疑惑,想在课堂上交流:

(二)上课(40分钟)

3、展示交流

(1)背古诗《示儿》板书课题。

(2)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简介作者。(3)点名朗读古诗,点评,指导朗读。

(4)指名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学问、无遗力、始、少壮、功夫、纸上、终、浅、绝知、躬行,互相补充。

(5)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点评,补充。(6)学生展示:从第一行我体会到学习要做到(),从第二行我体会到学习还要做到(),这样才能有所成;从第三行我体会到刚有()还不行,从第四行我体会到学习还得注重(),这样才能真正有学问。

(7)想象说话。

4、积累拓展:

(1)想象: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牛角挂书的画面。(2)讨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做学问要花“功夫”。(3)积累关于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丝不苟

5、总结提升: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古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

古诗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吗?说一说。

6、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通过查资料,请教等方法,写出3条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四篇:特级教师执教《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堂实录古诗词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堂观察

文章作者:王树华陈刚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0•11C 2011-1-26 15:01:27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今天上课,首先请同学们看一句诗。(投影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要想看到更远处的风景,就必须再向上登一层楼。

师:诗句背后隐含着什么意思?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很经典!还有什么意思?

生:也指追求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努力。

师:再请看一句。(投影出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虽然,有一只船沉了,还有很多船浩浩荡荡!一棵树病了,还有很多树木长得很茂盛!

师:再清楚一点。

生:在一艘沉船的旁边有千万条船驶过。

生:这里的树枯了,还有很多的树长得十分茂盛。

师:隐藏的含义是——

生:看人不能看外表,要看内心。

师: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不是太准确。

生:不要看到别人失败了,就失去做事的信心。

生:不能遇到挫折就灰心。

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生:不要只看事情的一面,永远要朝前看。

师:说得都有道理,再看一句。(投影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怎么理解?

生: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深山之中。

生:告诉我们观察要全面。

师:说具体点。

生:不管对待什么事下结论时,一定要走出事外,全面观察,客观分析。

生:用一句俗语说,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说得好!像这样的诗很多,表面讲的是一件事、一处风景,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叫哲理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二、尝试自读

师:读一读这两首诗,看能读懂多少?(生默读静思)

师:感觉朦朦胧胧有点懂的请举手。(有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请讲一讲,有哪些不懂?

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半亩方塘一鉴开。

生: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啊,全不懂,(生笑)不过还好,你懂前面,他懂后面。不懂的怎么办呢?

生:反复读。

生:问问周围同学,互相帮助。

师:都是好方法,实在还不懂的可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金钥匙”(注:“金钥匙”指这两首诗部分字词的注释和作者简要介绍),想尽办法把诗读懂。

(生自主学习——读,思,问,查。)

三、交流讨论

1.“无遗力”。

师:现在你懂得了什么?先说说《冬夜读书示子聿》吧。

生:“少壮工夫老始成”意思是说一个人学知识,青少年下了工夫,到老了的时候才见功夫。

师:这话像绕口令,不知道你说的两个“gōngfu”是否分清?前面的“gōngfu”这两个都可以,(板书:工夫功夫),后面一个是这个“功夫”。

生:年轻的时候下了苦工,到老了才见成效。

师:这样说清楚多了!

生:青少年时多读书,老的时候才会出成绩。

生:“古人学问无遗力”的意思是古人在求知的过程中是不遗余力的,尽全力的,毫无保留的。

师:好,连用三个词说明古人做学问十分刻苦,由‘无遗力’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生:竭尽全力。

生:争分夺秒。

生:废寝忘食。

生:不遗余力。

师:这个成语与这句诗有关联,还想到哪些成语故事呢?

生:囊萤映雪。

师:车胤与孙康的故事。

生:凿壁借光。

师:匡衡借光苦读的确不遗余力。

生:头悬梁,锥刺股。

师:对,也可以说“悬梁刺股”,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古人学习的刻苦勤勉。

师: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这些都在讲“古人学问无遗力”,现在我们再读这句时,就变得丰富多了。一起再读这句诗。

生: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2.“纸上”与“躬行”。

师:继续交流。

生:“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要想深入彻底地了解,一定要动手实践。

师:“躬行”的“躬”什么意思?

生:亲自。

师:躬行就是——

生:亲自实践。

师:(板书“纸上”)“纸上”什么意思?

生:书本上。

生:就是我们在书上看到的。

生:通过书本知道的。

师:现在我们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者听别人说算不算“纸上”?

生:算。

生:不算。

师:到底算不算?陆游写这首诗时可没有广播、电视、网络哟。

生: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看书,得来的都是肤浅的,都可以算是“纸上”。

生:“纸上”与“躬行”相对,只要不是亲自实践的都是“纸上”。

师:对,上网、看电视、听别人说也是“纸上”,这些可能都很肤浅。

(板书“纸上浅”)

师:与“浅”相对的是什么?

生:深。

师:与“肤浅”相对呢?

生:深刻。

师:诗中哪个词表示这个意思?

生:绝知。

师:(再板书“绝知”“躬行”)我在这两个词之间加个箭头,箭头朝那边?

生:向右,哦,不对,向左。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一个人亲自实践了之后,才会彻底地知道。

形成板书:纸上→浅

绝知←躬行

3.编故事。

师:读到这儿,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幕,(出示:冬天的一个夜晚,外面是,书房内,陆游和子聿正在灯下读书……)想一想,下面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冬天的一个夜晚,外面是寒风呼啸,书房内,陆游和子聿正在灯下读书,子聿大概是困了,张大嘴巴,伸了个懒腰。陆游说:“做学问是要竭尽全力的,少年时候下了苦功,到老了才会有成就。”子聿点了点头,又接着看起书来。陆游又语重心长地说:“子聿啊,从书本上读到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要想彻底地弄懂,自己还得亲自去实践。”子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师:没了?

生:没了!(生笑)

师:这个“似懂非懂”用得好!你们懂不懂?

生:懂。

师:还有谁来讲,要有点变化。

生:冬天的一个夜晚,外面是滴水成冰,(师:呵,这么冷!)书房内,陆游和子聿正在灯下读书。夜已深了,子聿伸伸懒腰说:“爹,我们休息吧!”陆游看了看儿子,没有说什么,拿起笔来“刷,刷,刷”写了几句,递给子聿,子聿一看,上面写着:“古人学问无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1 一、说教材: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假如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渐渐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展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说明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说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 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老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如今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形式。打破古诗死记硬 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到达自悟自得。这节课是在预习的根底上进展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出示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形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的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富有哲理的小诗。它明写秀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打破古诗常规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思路】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拟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观书有感》教学方案

《观书有感》教学方案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教育子女的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笔者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古诗不同于白话文,它讲究韵律节奏,对仗工整,寥寥数字却表达出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本课的教学,笔者有效利用了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从图到找到相应的诗句。学生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习,“天光”、“云影”、“方塘”等诗中景便一下子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并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一鉴开”和“徘徊”两个词语不能正确理解,此时教师那么很好的发挥了主导作用,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很快理解了词语,并且使得学生脑海中静止的画面,更加的栩栩如生,水如明镜般清澈,云影来回闪耀,动与静有机的结合,学生对于诗文的意思水到渠成。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教育子女: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汲取知识的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更加的聪明。但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是四句古诗中,作者却只字不提“读书”、“学习”,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是不是文不对题呢? (学生陷入沉思,片刻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朱熹是著名的诗人,他一定是将所要表达的意思隐含在诗句中。 师:表达某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开门见山,也可以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将含义蕴藏于文字中,由读者去开掘,这样更加耐人寻味。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寓意藏于何处呢? (学生再次陷入沉思,许多同学将古诗朗读了一遍又一遍) 生:我们读书学习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中,还应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就像诗中所说要有“源头活水”。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受其启发,更多的同学举起小手) 生:在上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陆游告诫儿子要想学到更多的学问,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勤于实践。我认为在《观书在感》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也应该如此。 生:社会是一本无字的大书,我们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课堂上,应放眼课外的世界,这样才能使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如同半亩方塘的水一样,保持清澈明净。 师:同学们刚刚说得真好,“亲身实践”、“放眼课外”、“走向社会”这些都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就如同诗中所说的那样,它就是“半亩方塘”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的向书本、实践求取知识,获得营养,人的精神生命才能更加的丰盈、充满活力。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之《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 教材简析:《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探究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能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人学习的精神,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复习剧本,了解剧本常识。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陆游图】他是南宋诗人陆游。不久前我们刚学过他写的一首爱国诗《示儿》【出示《示儿》】 2、“示”(板书)的意思是——(指示、告诉)他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3、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至死都念念不忘祖国统一,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情怀的同时也希望儿子做一个爱国爱民的人。齐背。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给儿子的诗——【出示并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读题。子聿yù是个人名,他是陆游最疼爱的小儿子。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77岁高龄了。在800多年前的那个寒冷的冬夜,他想告诉儿子什么呢?读读诗就知道了,请把诗读准确,读通顺。 5、指读。齐读。【出示标号节奏的诗】 二、初步交流 诗会读了,意思理解吗?哪些字词有困难?相机板书,帮助解决。 三、逐句讲解 1、这首诗说了哪一方面的事?【板书:做学问】怎样才能读好书、做好学问呢?细细朗读,好好琢磨,做做批注。 2、指名交流: 【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板书:勤】哪儿告诉你的?(“无遗力”)“遗”意思是——(遗留、留下),【点红“无遗力”】(不遗余力),生活中有许多词语都可以表示“无遗力”的意思,有哪些?(用尽全力、全力以赴、毫无保留……) ①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全力以赴的,这就是——(读第一句) ②许多成语中都体现了做学问的“勤”、不遗余力,有哪些?(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出示成语】齐读 (2)读好书、做好学问还需要什么?【板书:恒】 ①哪儿告诉你的?【点红:“老始成”】“始”:才。“成”:成就。(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 ②述:是的,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他就告诉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读——(引读第2句) ③述:学知识就像造房子,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句俗语叫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津》、《观书有感》教案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津》、《观书有感》教案 第一篇: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津》、《观书有感》教案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说明〔题解〕 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是一个简缩的陈述句,意思是:在冬天的夜晚,我用读书生发的感悟教育儿子子聿。“示”,指示、训示,把一种事物或道理指出来或讲出来,让人知道。“子聿”,陆游共生6子,子聿是他最小的儿子,即陆子聿,字怀祖,官居溧阳令、知严州。庆元五年(1199),陆游住在山阴。一个冬日的夜晚,陆游在书房入迷地啃读诗书,受书的启迪,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诗。诗共8首,本课选的是第3首。现再介绍两首如下:“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传旧典刑。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 “世间万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余。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生于“淮水之湄”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风气的士宦家庭。此时,正值金兵南侵,他随家逃难。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他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决心抗金,收复中原。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先后共9年。以后做过几任地方小官。他一生屡遭“主和派”打击。从1189年底被罢官到去世,大都在山阴三山故居度过。这一段虽闲居家中,但他报国信念不衰。宁宗嘉定三年(1210)春,86岁的老诗人与世长辞。陆游写作勤奋,一生写下1万多首诗,现存9000多首,是我国古代诗人写诗最多的一个。诗存入《陆放翁集》。其诗激昂悲壮,语言明朗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蕴涵深刻哲理的诗,诗人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做学问一方面应该终生不遗余力地刻苦努力,另一方面要亲身实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注释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其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 注释 示:教导。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遗:保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开始。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浅:肤浅,浅薄。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躬:(gōng)亲自行:实践。躬(gōng)行:亲自实践。 诗意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 中心思想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其中第一首尤为脍炙人口。 诗意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的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5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 作品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六年级语文七单元单元备课

集体备课教案 学校小学主备 人 学科语文版本苏教 版 总课时13 年级六年 级 上 (下) 册 上册单元七课题22—2 5课型新授课第七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继本册教材“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 “奋斗与生存”、“民俗民风”、“景物聚集”“名人风 采”、之后的又一组很具感染力、可为学生楷模、回忆学 习历程来介绍“读书有方”为主题的课文。 本单元共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 然的文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篇课文及一个写 读后感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也可写从读课外书中得到的 启示习作(7)和一个练习(7)。 《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陆游写的《冬夜读书示 子聿》,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 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 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 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 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 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 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 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参与备课人简

《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朱熹写的《观书有感》,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三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三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之一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这一环节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随之学生的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诗歌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

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三、始终关注诵读,读中提升。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如在学生理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之后,我请一名同学朗读,我听出来她特意强调了“老”和“工夫”这两个词。这不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吗?我在赞美她读得好的同时请她说说重读这两个词的原因,学生对做学问的“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又一次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之二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在这堂课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我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教学伊始,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观书有感古诗的意思其二

观书有感古诗的意思其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二、不要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迷惑,还要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方能称为真正的读书。古人云:“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可见练字、习作的重要性。古人又云:“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遭。”意思是说动笔抄写几遍,不如亲自动手抄写一遍,手动才能脑记,手动才能心灵,手动才能应用。三、多读课外书,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面,拓展知识层次,这样才会使你的文章更有深度,内容更丰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都拥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并加以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幸福快乐的,童年的快乐、童年的幸福应当建立在充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基础上,而不应当建立在对知识的被迫学习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读书能让你增长知识,扩大你的视野。读书不但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 三、在阅读过程中,要把读书变成一种习惯。因为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所以,在养成阅读习惯之前,必须先明确目标,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

趣,使学生感到读书是一件乐事,才能进一步培养其阅读习惯,教师要在讲授新课时多给学生讲述名人读书的故事,如鲁迅小时候经常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培养他爱书的兴趣和好奇心。如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天生就是学习者。”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比如:对于每篇文章后面的问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做些收集整理工作,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为了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提高效率,可以编制一些检查的表格,或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学生产生阅读欲望的评价项目等等。总结归纳起来,主要靠调动积极因素诱发求知需求;根据任务寻找最佳途径,获取信息资源;通过互动交流形成共鸣,启迪智慧;凭借创造力激发创新,运用综合方法学习语文。

(2019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 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 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说课稿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观书有感》说课 柳江县进德中心小学韦媚媚 尊敬的各位导师、各位同行: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一、说教材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生字,了解“鉴”字的演变和字源。 2.过程与方法: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歌蕴含的哲理 三、说教法 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四、说学法 解诗题,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④乐诵读,勤积累。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观书有感》。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3.入诗境,悟诗情; 4.乐诵读,勤积累。(三)知诗人 1.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号晦庵。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2.作品简介《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本课学的是其中一首) 作品信息 【名称】观书有感 【年代】南宋 【作者】朱熹 【体裁】七言绝句 (四)解诗题 1.写诗题; 2.读诗题; 3.解诗题

小学六年级《冬夜读书示子聿》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冬夜读书示子聿》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二、教学流程 1、“温故然后才知新”--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本节课由学校开展的“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一辈子”古诗文诵读活动引入,我先检查学生背诵咏物诗、思乡诗、边塞诗、送别诗的情况,然后自然过渡到今天要学的说理诗,揭示课题,介绍作者。接着复习本学期学习的陆游的爱国绝唱、临终遗嘱《示儿》、今天我们学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写对子女的教育。这一设计旨在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2、“可不能作诗也会吟”-—理解诗意,读熟诗歌; 陆游在冬夜读书时,产生了哪些感想呢?他要用诗来教育儿子明白得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推测一下、分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出示整首诗,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接着弄明白关键的字词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一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

作的精神。 3、“打破沙锅问到底”-—深入理解,感悟道理; 为了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真正明白 得诗人从自己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道理、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由“无遗力”,您直截了当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2、请您举例说说古人追求学问是如何不遗余力的? 3、您明白有哪些人,是“少壮工夫老始成”的? 4、在我们往常学习的文章中,也有不少是讲亲自参加实践,才取得成功的,或者是由于实践少,而失败的,请您说说有哪些? 5、有哪些名言警句是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 6、陆游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教育儿子如何读书学习呢? 4、“不动笔墨不读书”—-图文对比,练写剧本。 我准备把未完成的剧本发给学生,让学生填写、表演。这一巩固性的练习,既能检查学习效果,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重点体现,难点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明白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教学这首诗时,我在放手让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寻觅诗 句中的成语,请看我准备的视频、图片,有关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名言警句(播放《悬梁刺股》视频、勤奋的成语和名言警句)、如此既复习了旧知,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陆游诗词赏析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陆游诗词赏 析 游山西村 【题解】 见《剑南诗稿》。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因极力支持抗战派将领张浚北伐,遭到朝廷投降派的排挤,自降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罢官归乡,居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就是作者于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三山村时写的。诗中记一次邻村之游,描写了山阴农村的美丽风光、热闹的节日气氛以及农家的纯朴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农家的深厚情谊。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题解】 见《剑南诗稿》。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境》是入蜀孔道,又是历史名胜,历代诗人题咏甚多。乾道八年(1172)冬,作者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赴成都途经此地,即吟此诗。关于其诗索解,或认为作者终生志在恢复,这时是从汉中前线调往后方成都担任闲官,故诗里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作者并非向往当个诗人,而是不甘心于只当个诗人,内涵深婉,意在言外。剑门,山名。 【原文】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舍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病起书怀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是时,游在成都,被人攻讦而遭弹劾罢官,遂躬于田亩。春末夏秋之际,作者生病,虽生活愈加清贫,仍不忘恢复之意。于是病愈即写《病起书怀》二,以表其矢志不渝之爱国情。 【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关山月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淳熙四年(1177),时作者被弹劾罢官闲居成都,距宋、金达成“隆兴和议”近十五年。诗中揭露“和戎诏下十五年”来将军们“朱门沉沉按歌舞”的荒淫享乐,抒写士兵们以死报国的“壮士心”被白白消磨的悲愤,和“遗民忍死望恢复”的迫切愿望,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求和苟安政策的愤怒谴责。《关山月》,原为汉乐府《横吹曲》篇名。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沈沈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士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夜泊水村 【题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设计 (2)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设计 一、《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即为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22课,分别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观书有感》。 文本解读,是提高我们语文老师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设计教材的有力途径。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们的一贯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读熟古诗,逐字理解意思,逐句说出大意,然后再背诵古诗,背诵大意,背诵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已。 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方式无疑是被动的,填鸭式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古诗的文学知识,没有情感的体验,没有换位的思考。这样的课堂缺失了一种灵动之美,一种思考之美,一种涵咏之美,显然与我们当前的教学理念是相悖的。为了突破古诗教学的藩篱,走一条情感与思维、积累与创新的教学之路,课前细心地解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始,我抛开所有的教辅资料,自己一遍遍的吟诵着两首古诗,不管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读者的角度,总觉得两首诗简简单单,第一首就是介绍陆游教育自己孩子子聿的读书的事情,第二篇就是朱熹的读书感受。当我以学生的身份再来读时,从两首诗中读出了一番乾坤——在以孩子的身份对其间的字词进行追问时,追问出了一片柳暗花明的世界。 例如,在第一首诗中——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从题目开始,我一次次追问:子聿是谁?为什么陆游单单对子聿说这些?陆游有几个孩子?陆游以怎样的心情和语气对子聿说这些话?陆游还有哪些教育子女的故事?——对题目的追问中,我通过查阅网络和相关的资料,知道了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写下了大量的优秀的爱国的诗篇,除此之外,还写下了大量教育子女的优秀诗篇,其中,《冬夜读书示子聿》,他一气呵成八篇,这是他的名扬千古的一篇。 再看具体的诗句,继续追问——“古人”,你知道哪些古人做学问的故事?“无遗力”是什么意思?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些和他相近的四字词语?“少”“壮”两个字你想到了哪些与 读书做学问有关的名言或者警句?”“纸”这个字你想到了那个历史故事?“觉”和“绝”分别是什么意思?由“知”和“行”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从28字的诗句中解读出了一串成语:“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就是孜孜以求,就是持之以恒,就是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坚忍不拔,就是孜孜不倦,….l..解读出了一串警句:由“少”和“壮”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

2022年《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3篇

2022年《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3篇《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能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今日古诗:《劝学》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诗人的名字。有这样一位诗人,你知道是谁吗? 【课件出示】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交流:陆游【课件出示】 2、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他写的一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生背诵,师板书:示儿)【课件出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1、对比一下,这两首诗从题目上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师讲解:子聿,陆游的幼子。) 交流:相同点:都有“示”字,都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 不同点:“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示”不仅有“把事物摆出来给儿子看”的意思,更含有“指示、训示、教育”的意思。【课件出示】 2、从题目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交流)时间:冬天的一个夜晚;诗人在读书时生发了感想…… 3、小结:题目告诉我们,诗人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写了一首诗来教育小儿子。 4、再读课题。 过渡:陆游教育小儿子子聿了些什么呢? 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1 一、设计思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法作品、投影仪、《悬梁刺股》Flash 六、教学过程 (一)�p轻松谈话,巧妙揭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书法作品,(先出示后粘贴于黑板)你觉得这上面的字写得怎么样?(生畅所欲言)它是顾老师的一个学生写的,几年前,这个学生就特别喜欢欣赏字帖,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反复阅读字帖,但是她写的字却

非常难看。有一天,我送她一首诗,读过之后,她恍然大悟,从此,这个同学变了,再后来,她就能写出今天这样的作品呢! 1.这首诗是什么呢?就是她所写的内容,有这么神奇吗?赶快读读吧!(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2.对于这首诗,你最想提什么问题呢?(预设:作者是谁?诗题是什么?) (二)�p自主合作,共同探讨,理解诗句内涵。 1.出示“范字”,再次朗读(指名读,齐读) ⑴简介作者陆游 ①本学期你曾学过陆游的什么诗,你对陆游有哪些了解? ②老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 2.解题 ①师生一起读题目 ②讨论:题中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3 反复诵读,力争会背。 ①自由读背 ②领读、齐读。 ③分组读(会背的则背) ④学生闭目轻诵 ⑤指名背、齐背 ⑥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 -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第一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

久没有人来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抽出了短芽,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第二篇: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简介]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通过注解,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4、通过多首陆游教子诗的教学,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重点、难点] 能联系实际,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