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哲学生活第二课练习题

(完整版)哲学生活第二课练习题
(完整版)哲学生活第二课练习题

项城三高高二段哲学生活第二课练习题

命题:刘强

1.下列说法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

A.分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B.水是万物之源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人的生活就是追求物质的满足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3.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

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是人的主观经验的产物。

下列观点与其相一致的是( )

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D.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5.下列观点中,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的观点一致的是( )

①“吾心即是宇宙”②“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人甚至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④“气者,理之依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

B.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决定人的思维

C.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7. 王充认为,“一天一地,并生万物, 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

下列对王充和叔本华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有( )

①王充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叔本华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③王充的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④叔本华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下列选项与“未有这事,先有这理”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我思故我在

B.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C.吾心即宇宙

D.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9.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10.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源和关键。

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①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③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④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心灵极为丰富。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他们的旷古愁思。

这说明( )

A.存在离不开思维

B.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

C.存在决定思维

D.思维再现存在

12. 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13.“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14.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观点中与贝克莱的观点同属一个哲学派别的有( )

①心外无物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③理生万物,理主动静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

16. 如今许多企业在招聘时,不看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是看属相、星座、血型等。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是( )

①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②坚持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④主观臆造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7. 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温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

这种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8.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9.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

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下列选项能够恰当反映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依次排序是( )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②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③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①→④

2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在尊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体现了( )

A.存在决定思维

B.思维影响着存在

C.思维与存在不能分离

D.思维与存在同是本原

22.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表明(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C.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23.漫画是一幅常见的励志字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救世主存在,但不能救所有人

B.救世主不存在,人才是世界的主宰

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D.唯心主义对人类毫无意义

24.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

上述观点( )

A.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B.既是唯物的,又是唯心的

C.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D.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25.宋代的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这一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

26. 在黑格尔看来,理念、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绝对精神正是由于自身的发展才产生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上述材料表明,黑格尔是典型的( )

A.主观唯心主义者

B.客观唯心主义者

C.经验论者

D.唯理论者

27. 法国一家天文学研究机构和德克萨斯大学的天文学家,在星际介质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有机分子:蒽。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 A.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B.不可知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D.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28.我国的许多典故中包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下列成语中正确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是( )

A.掩耳盗铃

B.望梅止渴

C.画饼充饥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9.“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

这种观点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

D.辩证唯物主义

3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

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

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唯心主义

项城三高高二段哲学生活第二课练习题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三种基本形态的理解。题干考查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A项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项追求物质的满足与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不是一回事。

2.答案:C

解析:本题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为切入点,考査学生对唯心主义的正确判定。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它们虽有不同表现,但在世界本原问题的认识上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A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是不可知论的表现,只有C能满足题干要求。故选C。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哲学派别划分依据的理解和掌握。英语儿歌将“星辰闪耀”“常春藤缠绕”的原因归结为上帝创造,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是宗教精神的体现;而科普作家将其归结为自然界中本来就客观存在的物理运动,是唯物主义的表现,是科学精神的体现。①③入选;②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主观唯心主义。“一切外部的事物都是人的主观经验的产物”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符合题意;A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C,D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均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B。

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②符合题意;“人甚至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气者,理之依也”分別属于相对主义或诡辩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④排除。故答案选A。

6.答案:C

解析:“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话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从主观思想“信”与“不信”出发,因此可先排除A、B两项;D项不能直接表达题中观点,故排除D 项,选C。

7.答案:A

解析:王充的观点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气”,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体现,叔本华的观点是把世界的本原看成人的表象, 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故

①②正确。

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客观唯心主义。题意强调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符合题意;A,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B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排除。故答案选D。

9.答案:B

解析:“我思故我在”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ACD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

考点: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点评:

本题是学生运用教材基础知识解答问题,只需回忆书本知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现。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熟记基础知识很关键。本题难度较小。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只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也不只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排除③④。①②中的“基本”与题干中的“根源和关键”相对应。答案为C。

11.答案:C

解析:A、B、D表述错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映存在,思维是存在的主观映象,思维离不开存在,存在可以脱离思维。“自然界中的……诱发他们的旷古愁思”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选C。

12.答案:A

解析:“新发现”说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A 切题,答案选A。B为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切题。题干不涉及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故排除C。D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而非对世界的惊异。

【点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也就是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要注意区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与“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两者的不同。前者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后者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13.答案:C

解析:材料“气化流行······谓之道”,强调宇宙是运动不止的物质世界, 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与此哲学观点相通。故选C。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这一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与迁移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贝克莱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派别,然后再对照题肢中的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对比,选出属于同一个派别的选项。①是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②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④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因此①③符合题意要求。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不足之处,只有D项道

出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缺点。故本题选D。

16.答案:C

解析:①③不为材料所体现。

17.答案:B

解析:

18.答案:A

解析:A选项观点符合题意,题中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说明这种哲学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故入选。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哲学上没有主观主义观点,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朴素唯物主义,而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

题中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故排除。

19.答案:D

解析: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陆九渊把“心”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④符合题意,选D。②③均不符合陆九渊的

思想,排除。

20.答案:B

解析:

21.答案:A

解析:“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的是存在决定思维,故A正确切题。

22.答案:D

解析:有的唯心主义者也同时是不可知论者,A错误。B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仅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C错误,凡是认为世界的

本原是物质的就是唯物主义。

23.答案:C

解析:漫画体现的是一种面对客观世界自立自强的积极态度,体现的是唯物主义观点,故C正确且切题。

2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解。题干中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而不是原子,排除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是二元论,排除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复杂

的问题简单化了,排除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正确答案为C。

25.答案:A

解析:材料指出万物由心而发,体现了世界源于人的主观精神,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合乎题意;B、C、D与题意不符。

26.答案:B

解析:题中强调绝对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黑格尔是典型

27.答案:B

解析:A观点错误,C、D与材料主旨不符。

28.答案:D

解析: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应是存在决定思维,掩耳盗铃和望梅止渴及画饼充饥都没有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故ABC项错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本题选D项。

29.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观点认为事物的存在取决于我们的感觉,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

30.答案:B

解析:

第1单元第2课第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习导航] 情景导入学习目标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 他们迷信佛教,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官员范缜挺 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 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 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范缜与名流们的争论涉及哲学上的什么问题?研 究这一问题有何意义?学习本框,你将豁然开朗! 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重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 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自身实际,说明生活中必须面 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教材P10“探究问题” 提示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

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提示:(1)×(2)×(3)× 教材P11“探究问题” 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等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订必须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订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点一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背景材料】 材料一观察漫画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同步练习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XX年3月29日,从巴西开始,沿大西洋、北非、中东、中亚这一1.45万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人们观测到了日全食这一罕见的天象。据此回答1—2题。 1.据科学家预测,下次日全食将在20XX年8月1日出现。这一事实说明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C.物质世界具有可知性D.世界依赖于人主观精神而存在 2.在我国古代,人们把日全食视为不详之兆,如今,人们则对此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这说明 A.认识受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B.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C.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世界随人的认识而变化 3.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②唯心主义的态度③客观的看待事物④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主要体现了 A.思想决定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形成的,回答5—7题。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6.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导学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学法指导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也有其进步、正确的因素,不能绝对地说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以往的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比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就其根本观点来说是正确的,但它把具体的物质当成世界的本质,则是错误的。因此,不能说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基础梳理 和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的问题展开的。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本原的,是派生的,先有后有, 决定。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详见互动探究)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本原的,依赖于,不是决定,而是决定。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详见互动探究) 互动探究 探究一:阅读教材第12页第一个方框中的内容,探究问题 探究二:阅读教材第12页第二个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3、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你知道是哪三种形态吗? 4、上述材料中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5、阅读教材第12页最后三自然段,完成下表。 探究二:阅读教材第13页第一个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王守仁认为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你认为他的观点对吗? 2、王守仁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王守仁的观点“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

《南水北调》 (刘铁军摄)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1世界的物质性 4.1.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圣经·旧约·创世记》上 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 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 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 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 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 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 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 休息日。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 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 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古希腊哲学家在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 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⑴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 、“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⑵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必修四(哲学生活)第2课练习

一、选择题 1.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下列与此观点类似的是() A.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 B.眼开则花在,眼闭则花谢 C.我思故我在 D.理在气先 解析:本题考查了哲学的派别问题。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A 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D。 答案:D 2.有哲学家认为,绝对精神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下列选项中,与这种观点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A.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B.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C.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解析: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知识。题干材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A项把“元气” 作为世界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项把“理”作为世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描述了运动和静止的联系,与材料不符合。D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B 3.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德国的费希特则认为,自我意识或精神自我的创造性活动是经验的唯一源泉。这两种思想都() A.认为客观事物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C.否认思维决定存在 D.否认存在决定思维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材料中的柏拉图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费希特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两种思想均否认存在决定思维,故选D。 答案:D 4.《三国演义》中,为了除掉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了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董卓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曹操的机智体现了()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标解读】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A 【小高考题范例】 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 例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应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预习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 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 二是的问题,即。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与。 3、人类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二

是。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 4、之所以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序列问题】 1、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哲学,那你认为哲学应该研究哪些问题呢?能否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呢?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么?为啥呢?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几方面内容?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么?为什么? 4、你认为我们人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你是怎样评析这句话的—“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5、请总结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小试牛刀】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 A.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唯心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本标志 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第二课2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复习学案 知识盘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栝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与人的主观精神),二是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释疑解难: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两对概念一一对应。)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地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决定谁呢?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即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称之为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即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哲学就依此划分成了两大阵营。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认为思维(意识)可以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思维(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属于不可知论者。对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真理与追真理 一、选择题: 1.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B.反思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目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桩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据此回答3-4题。 3.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4.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 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 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 联系 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6.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 7.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解析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例题:(2015年山东文综政治34)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是指大凡不廉洁的人没有什么东西不拿, 不知羞耻的人没有什么事不做,这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适合题意;联系是普遍的,但是有条件的,A是错误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是错误的;D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世界观与方法论 【名师点睛】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

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对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要明确,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9).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以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谈到哲学时说的话为背景材料,注意关键词,“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因此他这么讲的原因主要在于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其它的说法与材料不符合,因此,本题选D。 【名师点睛】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2、(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4).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人们重视家庭的团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受其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浓厚的“尚圆”思维,讲究圆满、圆融、圆通,花好月圆、团团圆圆等也成为普通中国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见()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变革有深刻影响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4课练习题 (2)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①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②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③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④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5.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 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 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 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7.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3课时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目标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 (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 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重点)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但这个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吗?神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举例】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 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do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学设计 学科:高中政治 课程内容:《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学时:一课时 使用年级:高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 一、章节名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 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内容。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哲学的基本派别。围绕着这个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二、教学目标 识记:唯物主义含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含义及其 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 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意义。 运用: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来分析唯物 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

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五.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 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事先收集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论、漫画、情 境材料。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 (二)教学方法: 自学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比较法、讲授法。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既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和完全均衡,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既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又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提东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选考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这一问题包括( ) 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选B。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②③入选。 2.面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回答是不同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 A.对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作出了解释 B.对物质与意识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的特殊性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D.对人的意识的解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解析:选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物质与意识何者是本原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也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B正确。 3.庄子说:“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庄子的观点( ) ①否定了意识的本质②否定了意识的作用③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看到了意识的反作用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选C。在题干中,战国时期庄子说“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庄子的观点否定了意识的本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①③符合题意;庄子的观点并未否定意识的作用,②不选;庄子的观点并未涉及意识的反作用,④不选。

4.(2020·湛江调研试卷)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宋朝朱熹提出了先知而后行的观点;明代王阳明批判先知后行的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是行之始”;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批判了朱熹和王阳明的知行观,建立了新的知行观:行是知的基础,又是知的目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朱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 ②知行观的演变符合辩证法的本质 ③王阳明的知行观否认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④王夫之的知行观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C。朱熹认为先知而后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①错误;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知行观的演变符合辩证法的本质,②符合题意;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他的观点否认了实践的决定作用,③符合题意;王夫之的知行观属于唯物主义理论,但不是辩证唯物主义,④不选。 5.(2020·衡水开学联考)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种思想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解析:选B。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例如上帝、神等作为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佛家认为佛光是救世之光,所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入选。 6.(2020·成都摸底)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万物最初的原因和最内在的本质,其存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自然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它是纯逻辑概念的自我推衍;第二阶段,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第三阶段,绝对精神自我否定,转化为精神并返回自身。黑格尔的观点( ) 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 ②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 ③统一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④与“理生万物”观点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2第二课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入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2.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 哲学应该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 类认识的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 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论。 专家点评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在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2.1.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灶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主观题训练

主观题训练 2017.11.18-19 1.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2.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变追求。 某贫困县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西甜瓜等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每年提供1000万元以上的贴息贷款扶持,大力推进特色农业项目开发和基地建

设。该县拿出数百万元扶贫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搞好果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二十多家农字号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延长产业链条。 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该县做法给贫困地区脱贫带来哪些启示。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主观题训练参考答案 1.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4分)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