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感受双符号键》评课稿

三下《感受双符号键》评课稿
三下《感受双符号键》评课稿

任务驱动思维碰撞

----《感受双符号键》评课稿

义务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金鑫老师执教的《感受双符号键》一课,完美地体现和演绎了“以学生兴趣需求为起点,以任务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新知”的开放而灵动课堂。金老师精心巧妙地通过两个随堂任务和拓展训练,不仅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更重要地是随堂任务创设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展示其创造力的情境,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而感受到无尽的喜悦和快乐。

本课的教学内容虽然不难,其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易达到和完成,而三维目标中的价值情感目标却是比较难达到和难以用量化标准去权衡,但是金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的迸发、感受到了学生收获的快乐。如果一堂课在不同层次上从三个维度达到了教学目标,可以说这样的课堂不仅成功而且分外精彩,经得起推敲,值得揣摩和学习。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说课堂的亮点和精彩之处:

1.从教材处理方面说:教材处理灵活、准确,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材料的选取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紧密相连。

在如何突破教学难点上,金老师没有使用教材上的素材,而是从如何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苹果公司标志、生日贺卡、利用字符设计丰富的表情图案、将最满意的表情图案写在叶子上、将最能代表此刻心情的表情图案设置为电脑桌面跟大家分享此刻心情等巧妙的处理,不仅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更是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表达情感的情境。现在的小学生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土著民,对网络用语早已有所接触并且对之富有浓厚的兴趣。金老师在教材处理上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2.从任务设计方面说:任务设计关注学生起点和兴趣,以暴露学生困惑和困难为起点,体现了任务设计的价值。

集团层面推行以任务导学为模式的高效课堂,存在这样的争论即为什么任务型课堂是高效的?其关键因素就是在这个课堂任务的设

计上。可以说,任务设计的价值决定着现代课堂的效果。任务的设计不应该是讨论学生已会的知识,而是能暴露学生的学习困难,从而引起孩子智慧碰撞的,这样的任务才是有价值的。金老师的前置性任务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而两个随堂任务的设计(1)利用键盘符号设计字符图案,体现了任务的开放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2)将自己最满意的图案输入电脑,在布置这个任务时,金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班里个别同学可能之前接触过很快就完成了,而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要借助shift键才能实现,这个学习困难就暴露出来了。先暴露学习困难,再找寻各种途径求助书本、求助同伴等方式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处理加深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拓展任务的设计即字符图案设定为电脑桌面,很好地满足了小学生将自己想法大胆表达出来的展示欲望。所以说,金老师的任务设计遵循了学生最近发展区,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挑战性把握十分到位。

3.从教学过程方面说:教学环节紧凑富有层次感、各环节过渡自然,课堂进度把握合理到位。

以一张苹果产品的标志图片作为课堂导入,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完成了“猜一猜、说一说、拼一拼(单词)、输一输(动手用键盘输入单词)”,从而顺利地过渡到键盘分区的认识和探讨。在用课件展示生日贺卡及愿望的半命题时,学生使用数字键完成了生日输入100分,从而又自然地过渡到了“观察与发现”环节即认识键盘区的双符号键,在该环节学生通过求助书本认识到了双符号键的与众不同。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对键盘分区认识,学生在两个随堂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了如何使用键盘输入字符图案操作技能知识的建构,从而顺利地完成和突破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4.从学习效果方面说:学生求知欲浓厚,学生展示环节惊喜不断。

如何评价堂课,其关键是看学生。在金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在任务的驱动下去解决问题,完成了新知的建构。无论是在导入环节还是教授新知环节,金老师向学生的提问和追问,让我们欣赏到了三年级学生的智慧。特别是在最后作品的展示环节,有很多孩子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其中一位小朋友展示了自己设计的伤心的表情,因为课前有个小朋友推倒

了他,所以他很不开心。而另一位小朋友展示了他设计的愉快的表情,因为今天自己学会了使用电脑设计表情等等。从孩子举起的高高的小手的数量、小朋友举手的兴奋的表情,还有他们展示的内容,让我看到了金老师的课给学生带来的触动和愉悦,当然更感动于学生的回答和展示时的精彩。

金老师灵动而开放的课堂,富有启迪和智慧。但是在某些环节处理上还把握地不到位:(1)小组合作停于形式:让学生讨论操作的过程中,要求以小组合作,虽然有小组的分配,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作用不明显,没有小组分工和展示等环节。(2)缺乏板书:在新授阶段,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演示操作边讲解,由于知识点较多,学生难以马上消化,建议教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板书,对课堂重难点知识进行小结归纳,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掌握知识。(3)对学生的点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回答说明了他发现了什么,摸索到什么,但是这往往带有错误性,这时候教师的讲解显得尤为重要。以上仅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自己的想法,初入教育行列,看法学识短浅,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并不吝指出。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 教案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27*青山处处埋忠骨) 2、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有一次记起那场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了解课文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景,催发学生的情感]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从整体把握文本,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集体备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一、说体系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本课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和常人情怀。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三、说流程 (一)导入明标 借助多媒体视频导入课文。(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二)出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1.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2.生齐读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三)自学质疑 自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并随笔记下自己的感受。 (四)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情朗读。(学生能通过朗读能找到一些描写,体会出主席的悲痛心情,所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五)训练拓展 小练笔: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体会到的情感,联想画面,运用文中的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小练笔,这既是情感的抒发,也是一个课堂反馈。 四、说效果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我把握住高年级略读课的教学要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讨论,引导学生着重感受毛主席的常人情怀和伟人胸怀,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比较理想,达到了一课一得的目的。 五、说反思 本课文章蕴含的情感饱满、深厚,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主要采取以点覆盖的朗读方式,学生对于情感的细腻体会还是稍有欠缺。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尺、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量一量,想一想,填一填。 2.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二、探索新知。 1. 出示书签的图片。 同学们能画出每张书签的边线吗? 同学们,沿着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2.打开教材39页,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 求周长就要先测量出各边的长度。 3.教材第39页“试一试”。出示树叶。

一只小蚂蚁想围着这片树叶爬一圈,你知道它应该怎样爬吗?请你在叶子上画出来。 你知道自己画的这条线的长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测量的?要注意什么?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与练习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3.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4.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相对比较弱,而学生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本节课利用学生们喜爱的书签和熟悉的篮球场导入新课,让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和说出长方形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借助指出书签一周的边线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先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 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最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这样理解以后学生更容易接受。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认识周长》公开课教案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物品、图形、直尺、软尺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树叶的一周 师:上学期咱实验小学召开了盛大的运动会,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组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请看:军乐队的号角、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飞舞的彩色气球!这些场景你们还记得吗?看来同学们的印象都还很深呢。 你知道吗?其实昆虫界的小动物们也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呢?想不想去看一看 师:瞧,手势,PPT 这里有三只可爱的小昆虫,正在举行爬行比

赛呢?想邀请我们做小裁判,可以吗? 生:可以 师:要当裁判当然要了解比赛规则,齐读比赛规则1.再来2 师:我们一起喊开始 ,预备!生:开始 师:公正的小裁判们,到底谁夺得了这场比赛的冠军呢? 生:蚂蚁。师:你们都同意吗?谁来说一说为什么? 生1:直接说出来蚂蚁的爬行路线 因为只有蚂蚁是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周—— 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你说的可真好。师重复一遍问大家同意吗?也就是小蚂蚁跑了一周板书一周。再问为什么这两个小昆虫的爬行路线不是叶子的一周呢,谁来说一说 生2:因为只有蚂蚁准守比赛规则——也就是怎么爬的——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周(板书一周) 生3:瓢虫没有爬完——那怎样才是爬完叶子的一周——从哪到哪。“这”是开始的地方,开始的地方叫什么,起点,也就是从哪到哪,说不出来直接说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 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师1:生1说完,小青虫也是从起点回到起点了呀?为什么他的爬行路线不是叶子的一周呢?生:因为它爬的是叶子的里面,也就

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27、《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上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⑵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⑶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走近毛泽东,让学生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物产积极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你对“抗美援朝”的了解。 2、由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新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自由默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感受大致分两个方面:个人情感‘悲痛’等;思想品质方面‘胸怀宽广,无私’等) 3、重点把握以下语句。

A、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B、“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拿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 C、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D、秘书将电报纪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E、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深爱他的儿子,老来丧子,使他悲痛欲绝-----常人的情怀。) F、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的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7.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案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陈炳强 教学目标 1.认识 8个生字,理解“勋鉴、殉职、志司、踌躇、喃喃”的意思。 2.通过抓关键词来提升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心胸和无私襟怀。 4.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认识这人吗?(毛主席)1949年10月1日,他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他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开国元勋,第一任国家主席。然而,在举国欢庆的第二年,他在一封电文稿上忍痛签下了这样的诗句——(齐读)释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检查预习 1.校对自然段,问:全文有几个自然段?(10个)错的更正。 2.出示词语:拟定勋鉴殉职 奔赴踌躇黯然 (生读、女生齐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生读、男生齐读) 3.“忠骨”在本文中指谁?(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他是在什么中牺牲的? (1)抗美援朝的资料(学生浏览):1950年6月,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发动朝鲜战争,且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直接威胁到我国安全。10月8日,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3年的顽强抗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但是,战争异常惨烈,有几十万的志愿军战士长眠在了朝鲜。 (2)课文中哪个自然段也有介绍?出示第3自然段。 谁的眼睛尖,哪个与“牺牲”的相近?(殉职)但两有一丁点儿的不同,知道吗?教师:通过找近义词来理解意思,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志司”呢?志愿军司令部。(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也是一种方法)“勋鉴”呢?出示,学生读一遍。(对付这些挺生僻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的方法)主席是开国元勋,难怪彭总电报中用“勋鉴”。 4.得悉爱子殉职的消息之前,毛主席已有5位亲人为了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出示:——1929年8月,堂妹毛泽建(衡山游击队长)在湖南衡山县马王庙英勇就义。 ——1930年11月,妻子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健杀害。 ——1934年4月,二弟毛泽覃(任独立师师长)在掩护战友撤离时,倒在了血泊中。 ——1942年9月,大弟毛泽民(任民政厅厅长),后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 ——1946年8月1,侄儿毛楚雄被胡宗南扣押活埋,就义时年仅19岁。 毛岸英的牺牲,对主席来说,如同什么?(掉入万丈深渊、晴天霹雳待)板书:失子之痛 三、深入研读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 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 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毛主席的伟人胸怀 和常人情怀。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借助多媒体视频导入课文。(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 内容和情感。) (二)出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1.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2.生齐读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三)自学质疑 自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

并随笔记下自己的感受。 (四)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情朗读。(学生能通过朗读能找到一些描写,体会出主席的悲痛心情,所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五)训练拓展 小练笔: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体会到的情感,联想画面,运用文中的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小练笔,这既是情感的抒发,也是一个课堂反馈。 四、说效果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我把握住高年级略读课的教学要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讨论,引导学生着重感受毛主席的常人 情怀和伟人胸怀,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比较理想,达到了一课一 得的目的。 五、说反思 本课文章蕴含的情感饱满、深厚,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主要 采取以点覆盖的朗读方式,学生对于情感的细腻体会还是稍有欠缺。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案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案 巨口铺中心小学黄慧 教学内容: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 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维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显示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周长的含义,懂得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物体的周长。 难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树叶一片,绳子,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 谈话引入。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猜猜是谁呢?他们在森林里做什么呢? 2. 说一说。 讨论:蚂蚁是在爬树叶的哪个地方? 小结: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圈,也就是树叶的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长。 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认识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 教学例题。 出示课本P39:你能指出这些书签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 2.你能指出这些物体的周长吗?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课件展示黑板,桌子,尺子,数学书,请指出他们的周长。 2. 考一考。 (1)角有周长吗? 结论:角没有周长。 板书:什么样的图形有周长?封闭图形有周长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教学时我努力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比如:我在课前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录像,并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播放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人数,联系主席的决定,体会到一个博大胸怀的主席。 了解时代背景后,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然后,让孩子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再配乐朗诵描写毛主席复杂心情的语句,催人泪下的语句配上凄美的音乐,使的孩子们感受颇深。再让孩子来体会毛主席的动作及决定,主席那博大无私的胸怀便“水到渠成”地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

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孩子对句子的领悟进步很大。可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所以,下阶段我应多加强朗读训练。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博大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我觉得在这块的处理比较好,首先让学生找到这样的句子,前面已经有了读的基础,初步感受到了主席的情感,再理出这些句群,体会作者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我还将之与作文指导联系起来,让学生课内运用作者的方法来写一写主席在这天晚上的一系列表现。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练习题 1、用一根长3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如果它的长的11厘米,宽是()厘米。 2、用一根长32米的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它的边长是()米。 3、把一个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画出图形) 5、把两个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6、长方形的长增加5厘米,宽增加2厘米,周长增加()厘米。 7、正方形的周长增加了12厘米,则边长增加了()厘米。 8、正方形的边长增加了2厘米,则周长增加了()厘米。

9、长方形的长增加3厘米,宽增加1厘米,周长增加()厘米。 10、一个长方形长是12厘米,长是宽的2倍,则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1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若把这个正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画出图形) 14、用8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厘米或()厘米。 13、一个边长6厘米才正方形剪成两个长方形后,周长增加了()厘米。 14、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倍。 15、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边长是()。

16、用6根长3厘米的火柴棒摆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 17、正方形的边长增加2厘米,周长就增加()。 二、计算。 1、填表。 三、解决问题。 1、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50米,宽比长短14米,小明沿着篮球场跑5圈,要跑多少米? 2、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宽12米,长是宽的2倍,这块试验田的周长是多少米? 4、一块长方形草坪,长48米,宽27米,小红沿草坪边缘跑了3圈,她跑了多少米?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及反思】青山处处埋忠骨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及反思】青山处处埋 忠骨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物产积极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你对“抗美援朝”的了解。 2、由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新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自由默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感受大致分两个方面:个人情感‘悲痛’等;思想品质方面‘胸怀宽广,无私’等。 3、重点把握以下语句: ⑴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⑵“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拿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 ⑶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

限的眷恋。 ⑷秘书将电报纪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⑸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深爱他的儿子,老来丧子,使他悲痛欲绝──常人的情怀。 ⑹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的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说课稿《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来说说我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说教材】一、教材简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二、教学目标本课中,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殉职”、“踌躇”等词语的意思。(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3)围绕主席“常人情怀,伟人胸怀”想象晚上写批示时神态、动作、心理的内容,并写一小段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2、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说学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四个环节: 一、身临其境,走入那个年代。导入新课后,我就给同学们放映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音像资料。通过课件,不但使学生充分了解写作背景,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基调,为帮助学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称“忠骨”埋下伏笔。 二、披文入情,领略伟人风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分成三步,环环紧扣,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从“巨大悲痛”的细节描写中,感受主席常人情怀: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来品味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课文就是通过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现主席悲痛欲绝的心情的。 2、从“痛苦抉择”的感人形象中,感悟主席宽广的胸襟。 3、从“艰难抉择”的矛盾心理中,感悟主席伟人风采。 三、拓展延伸,活化伟人形象 课文的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透过这一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让学生想像写一个片断,抓住主席的动作、神态等,把那一个难眠之夜的情景,具体描写出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主席当时的矛盾、痛苦的心理。 【说板书】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我设计的板书左边写课题,右边分成三块:闻噩耗──悲痛常人情怀做抉择──艰难写批示──忍痛伟人胸怀这样既简洁明了,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苏教版三上《认识周长》教案

认识周长 启东市近海小学江帼英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课时。P39-40的例题及相应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出规则或不规则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 树叶、线、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昆虫运动会今天开始了,昆虫选手们都在奋力拼搏,一个个都想争取好成绩呢。有一个比赛吸引了老师的注意力,咱们一起去看看。孩子们,你们知道到底哪位赢了吗?为什么?(强调边线和一圈两个词) 2.说明:小蚂蚁从这个点出发,沿着树叶面的边线走,又回到了这个起点,这才是走了树叶面边线的一周。 3.明确:树叶面边线的一圈就是一周。(强调:边线、一圈) 二、明确“周长”的含义 1.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描一描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指指说说课桌面边线的一周在哪。(2)拿出数学书,指一指数学书封面边线的一周。比划给同桌看。 (3)书桌面、黑板的面边线的一周在哪呢? (4)你能描一描这些图形的的一周吗? 2.明确:树叶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4.说说刚刚指一指的物体面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三、辨一辨,深化理解“周长” 1.孩子们,让我们回到比赛现场,第二激烈的比赛即将开始了,它们决定再次一决高下。我们继续看比赛。(改变树叶的形状,继续比赛) 2.第二场谁赢了?为什么? 2.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您能指指角的周长么?为什么? 明确: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毛毛虫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后面一个图形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怎么办呢? 全班交流测量方法后小组合作完成。 总结方法:化曲为直。 五、全课小结 生生交流本课所得。

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是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 探索测量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周长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因为这几节课是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周 长的基础,因此学生的理解十分重要。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设计了指一指、试一试、画一画、围一围、走一走等方式,让学生在手动、脑动,变单一为丰富,让学生感受数学、训练思维。 理解周长的三个步骤:1、用彩笔画一画边线。由小蚂蚁爬树叶引出认识边线;2.学生 自己尝试用彩笔描一描一周边线,感知一周边线;3.用手指指一指树叶的一周的线,再指 一指别的物体的周长。从而通过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因而认识周长。而在 认识周长的过程中,再次分层,由具体事物的周长,抽象到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能逐层了解,清晰概念。4、让学生走一走,走出地面上图形的周长教师提前画好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 通过这些方式的活动,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很到位。看来要想学生掌握的好,只有话静 态为动态、变观察为探索,才能够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老师才 能高效的达成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 上展开的,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 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 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本节课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周”字,请学生说这个字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 已有语文知识经验的基础,很快就说出:“周就是一周、一圈的意思。”我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有关。”接着,我又在“周”字的后面加了一个“长”字,问学生:“那你知道“周长”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学生很自然的答道:“那 就是一周、一圈的长度。”看来,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怎样帮 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呢?这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树叶的周长、用绳子围一围课桌的 周长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实物外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的第三个步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这个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不封闭 的图形,问:这个图形有周长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没有,因为它没有封起来。”从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观摩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观摩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四、教学准备 乐学稿、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诗句引入 1.清代诗人龚自珍写过这样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通过课前的预习,知道它的意思吗?指名学生回答。 2.1950年11月25日,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的卧室,就放着一张毛主席签了字的电文稿,上面也写着这句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标题也用了这句诗。读课题,这句话里忠骨指的是谁? 3.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毛岸英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学习词语 1.指导读好“拟定、奔赴、踌躇、殉职。” 2.理解“勋鉴”的意思。 (三)读懂电文,提出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主席收到的三封电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电报的主要内容。

2.指名说说三封电报的主要意思。 第一封: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执行任务时光荣殉职。指导学生通过理解“殉职”,了解毛岸英是保卫朝鲜牺牲的,也是保卫祖国牺牲的。 第二封:彭老总请求破格运回遗体。指导学生通过理解“破格”,了解志愿军战士牺牲后都埋葬在了朝鲜这一历史。并从中体会彭老总对主席的体贴与尊敬。 第三封:金日成请求将岸英的遗体埋葬在朝鲜。 指导学生从:“岸英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朝鲜首相要把中国烈士葬在朝鲜”中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烈士的敬仰。 3.毛泽东最后的决定是什么? (四)自主读文,深入感知 1.这是一个怎样的决定呀?用心读课文,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完成填空,并从课文描写毛泽东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的句子中,和小组同学交流你这样填写的理由。再邀请小组成员一起读一读感受

《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预学目标】: 1.会读、会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习、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预学设计】: 一、预学任务: 1.查找抗美援朝、毛泽东、毛岸英的相关资料。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3.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划出能体现毛泽东心情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人物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1.凭借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课文至少三遍,读准、读通。) 2.我新认识的字有这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理解的词语、句子:(请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勋鉴”的意思是“殉职”的意思是 “踌躇”的意思是“黯然”的意思是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 三、我来闯关: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金日成首相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因为 3.彭老总请求破格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这是因为。 4.毛泽东虽然深爱自己的长子,想和他见上最后一面,但最终还是。 5.划出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写上自己的体会。 6.文中有那些描写人物的好方法? 《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 【导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有感情的朗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里描写。 3.围绕主席“常人情怀,伟人胸怀”想象晚上写批示时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并写一小段话。 【导学重点】: 品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里描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导学难点】:了解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年级语文下册10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1(2020年春季)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一、教学效果 1.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比如:我在课前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录像,并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播放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人数,联系主席的决定,体会到一个博大胸怀的主席。 2.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在课堂上,我一再鼓励学生朗读。诸如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情感。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伟人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 二、成功之处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哀,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身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我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忽略细节描写,其实就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课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小练笔,写一些人物作文。 三、不足之处 遗憾在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教学“喃喃”时,学生品词不到位的情况下,忙于赶教学进度,而匆匆放弃;遗憾自己在许多问题的表述上,不够清晰简明;遗憾自己的教学机智太差,以致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匆匆下课,没有给予学生一个简单明了而具有启发作用的总结…… 四、改进措施 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课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魂(简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拟”,应读“nǐ”, 不要读

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 ú”, 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 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