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重点1

购买支出是指政府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购买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又称消耗性支出。
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政府在付出资金时,并没有相应地获得任何回报。
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
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
黄宗熙定律是每次经过农村税费改革,农民的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会上升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原先改革目的反面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绿色税收”是环境税收的一种形象比喻,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征收的各种税和采取的各项税收措施。
国际税收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权益的税收活动
税收饶让是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规定的税率补征
简答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政府投资的特点
政府投资是政府作为特殊投资主体,为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利用财政支出对一些特定的社会经济部门和需要进行的投资活动。非政府投资是指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投资。
特点:(1)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量的。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地位,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和社会筹资规模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而且由于要追求盈利,一般主要从事周期快、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政府财力雄厚,而且

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企业囿于一行一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4)政府经济是调整经济的主要手段
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和优点:即税负相对公平;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课税有弹性。
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同其他税类对比而言,商品课税有课征普遍;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的特征。
国家预算原则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即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和年度性。
财政平衡是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理解:就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而言,财政赤字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经济现象。财政平衡不过是把收支对比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追求的目标和考核目标而已。1 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2 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动态引入时间因素)3 局部平衡和全局平衡(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才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后果。)4 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反映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自收支的对比情况)5 预算赤字(预算时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决算赤字(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和赤字政策(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6 真实平衡和虚假平衡
外债管理体系的内容
(1)外债的总量管理(2)外债的期限结构管理(3)外债的债务种类结构管理
(4)汇率风险管理(5)外债成本与效益管理
财政政策目标:
(1)、经济的适度增长;(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3)、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4)、收入的合理分配;(5)、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
论述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组合的效应分析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即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中性财政政策: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货币政策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

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
①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所谓的“双松”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它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分险。
② 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所谓的“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和缩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制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遏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
③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的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④ 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
选择
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明显特点是以间接税为主
21994年我国开始采用分税制度
3国防特征边际成本为零具有典型的外部效应内在效益为零
4财政收入构成形式受什么影响 社会经济制度 公共产品供应 调节社会的需要 短期融资的需要
5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6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媒介体 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
7我国于1994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8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顺转),指纳税人提高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2)后转(逆转),压低进价把税负转嫁给供货商。
(3)混转或散转,前传+后转;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交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物品交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

以转嫁。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9国家预算的种类:
1 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2 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只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10拉夫曲线:
阐述了三个方面:1)高税率不一定能够取得高收入。2)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汇率。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注:阴影部分,成为税率禁区。
11 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范围和重点
(1)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2)财政投资范围应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3)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4)凡是具有"外部效应"以及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 12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纯公共定价是政府直接定制自然垄断行业(如能源,通讯和交通等公共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等基础产业)的价格
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是政府规定涉及国际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如金融,农业,高等教育和医药等行业)的价格 13按照国债发行价格与其票面价值的关系,可以分为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三种。
平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按票面值出售。认购者按国债票面值支付购金。政府按票面值取得收入,到期亦按票面值还本。
溢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以超过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即认购者按高于票面值的价格支付购金政府按这“增价取得收入,到期则按票面值还本
折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以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即认购者按低于票面值的价格支付购金政府按这一折价取得收入,到期仍按票面值还本
14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1)现收现付式。(2)基金式 基金式又分为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两种,我国是部分基金式
15税收的分类:(1)按课税对象的性质 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2)税负能否转嫁直接税与间接税。(3)按课税标准 从量税与从价税(4)税收与价格的关系 价内税与价外税。(5税种的隶属关系 中央税与地方税。
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所得课税:是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种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如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直接税与间接税: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即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从量税和从价税:国家征税时有两种度量方法,一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二是按课税对象的价格来计算。采用前一种计税方法的叫做从量税,采用后一种计税方法的叫做从价税。
价内税和价外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成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叫做价外税。
中央税与地方税:中央税和地方税是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划分。但中央的权利还是大于地方的。
16完善那国债市场的措施 扩大银行间市场交易主体,促进银行间市场交易与交易所市场的连接。 完善国债管理制度。推进市场信息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法规。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国债的托管清算制度。加快银行间市场的资信评级制度建设,帮助交易者控制信用风险。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进行国债新品种和交易形式的创新。建立国债投资基金,培育专业投资队伍。
17财政支出分类按财政功能分类:1.经济建设费 2.社会文教费 3.国防费 4.行政管理费 5.其他支出。
*按支出用途分类:社会产品的运动,从静态的价值结构成上划分,可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从动态的再生产的角度考察,则可以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按经济性质分类: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主要划分方法)
国际分类方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有职能分类法和经济分类法。按职能分类,财政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保健支出、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住房和社区生活设施支出、其他社区和社会服务支出、经济服务支出以及无法归类的其他支出。按经济分类,财政支出包括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贷款。(见

表P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