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好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好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好用)

七上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复习清单:《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A)重点梳理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

..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

..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

..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

..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

..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狡猾)

38.眈眈

..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43.又数刀毙.之(杀死)

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

47.止.

有剩骨( 仅,只 ) 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 ) 49.恐前后受其敌.

( 这里指攻击 ) 5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 51.有人忧天地崩.坠.( 倒塌坠落 ) 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真 ) 53.只使..坠( 纵使,即使 ) 54.充塞四虚..( 四方 ) 55.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 56.国人道.

之( 讲述 ) 二、重点虚词:

1.之 ?????????学而时习之.

( 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 )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代词,它 )

夫君子之.

行( 助词,的 )

又数刀毙之.

( 代词,它,指狼 )禽兽之.

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 )久之.

(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而两狼之

.并驱如故(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复投之.

( 代词,代骨头 )

2.而 ?????相委而.

去( 表承接,不译 )人不知而.

不愠( 表转折,却 )

3.盖:盖.

以诱敌(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 4.其???????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种 )仁在其.

中矣( 指代某人的思想的一部分 )恐前后受其.

敌( 指狼 )

场主积薪其.中( 指麦场 )屠乃奔倚其.

下( 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

中( 指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

股( 指狼 )

5.以?????

静以.修身( 介词,用 )非志无以.

成学( 介词,来 )投以

骨( 介词,把 )以.

刀劈狼首( 介词,用 )意将遂入以.

攻其后也( 介词,来 )盖以.

诱敌( 介词,用来 )

6.乃????

?去后乃.至( 才 )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 才 ) 三、通假字

1.尊君在不.( 同“否”,读fǒu ,相当于“吗” ) 2.不亦说.

乎( 同“悦”,愉快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4.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 5. 亡处亡气(亡同“无”,没有) 四、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 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 3.吾日.

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 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 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 6.饭.

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 )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 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 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 ) 11.一狼洞.

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 )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 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 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 ) 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 ) 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 ) 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 五、一词多义

1.日?????日.中不至( 太阳 )寒雪日.

内集( 天 )

2.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 3.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 4.学?????非学.无以广才( 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成就 )

5.止?????止.有剩骨( 仅,只 )一狼得骨止.( 停止 )

6.意?????意.暇甚( 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图 )

7.敌?????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

8.前?????恐前.后受其敌( 前面 )狼不敢前.

( 上前 )

9.积薪?????场主积薪..其中( 堆积柴草 )转视积薪..

后( 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 六、古今异义 1.与儿女..

讲论文义 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

今义:__指子女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 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 3.去.后乃至 古义:__离开__ 今义:__到、往__ 4.相委.

而去 古义:__舍弃__ 今义:__委屈、委托__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__回头看__ 今义:__照顾__ 6.与人期.行 古义:__约定__ 今义:__日期__ 7.下车引.

之 古义:__拉,牵拉__ 今义:__引用__ 8.不亦君子..乎 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

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

9.可以

..为师矣

古义:__可以凭借__今义:__可能、许可__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__粗劣__ 今义:__疏通、疏散__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__冷水__

今义: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

12.匹夫

..不可夺志也

古义:__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__

今义:__无学识、无智谋的人__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

14.非宁静

..无以致远

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

17.少.时

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

18.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

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

19.止增笑耳.

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 今义:__耳朵__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

21.身亡所寄.

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

22.因往晓.之

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

七、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之前省略了介词“于”)

(2)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3)投以骨(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4)一狼仍从(省略了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5)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6)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7)屠乃奔倚其下(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8)顾野有麦场(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

(2)投以骨(“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3)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4)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加强判断语气)

(2)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八、重点句子翻译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__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__ 2.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__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__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__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有疑惑。”__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__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__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_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__

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__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__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__

10.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__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__

1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骨头已经扔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__

1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__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__

1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的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__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部。__

1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__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__

16.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__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__

17.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__日月星辰,也是聚集的气体中发光的东西。__

九、问题探究

1.《咏雪》在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__作者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__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在使用上有何不同?

__“尊君”指别人的父亲,是敬辞;“家君”指自己的父亲,是谦辞。__

3.通过《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可知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__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__

4.“贤哉,回也”一则中表现出了颜回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__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这体现出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安贫乐道的精神。__

5.《〈论语〉十二章》在内容上、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这十二章语录不仅内容丰富,文字上也别具特色。比如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用三个反问句,把学习的乐趣和所达到的境界层层展开,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这十二章语录对学子的勤奋自励、谦虚进取,学习方法的机敏灵活,品德修养的自律豁达,论述得言简意深,富有哲理。它像一个路标,给每位求学之子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6.《诫子书》中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__观点:修身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分别从治学须静正面论证、修身忌躁反面论证。__

7.“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原因: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启示:凡事要调查研究,面对纷繁的信息不能轻信,要实事求是。__

(B)查漏补缺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加点字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咏雪

1.解释加点字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与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空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的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意象。(言之成理即可)

(二)《论语》十二章1.解释加点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翻译句子: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 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我们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那就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三)诫子书

1.解释加点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翻译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人最终会年老志衰。

3.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四)狼

1、解释加点词语。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通“只”,仅、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

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

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追赶)如故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看、视)野有

麦场,场主积.(堆积)薪其中,苫蔽

..()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上前),眈眈

..()相向。

少时

..(一会儿),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过了一会儿),目似瞑.(闭眼),意.()暇.(从容、悠闲)甚。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正)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

..(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

..()几何

..(多少)哉?止.(只)增笑耳。

2.翻译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点明主旨,包含讽刺意味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很害怕,丢骨头给狼,后来镇定下来,跑到柴堆下,拿走屠刀,最后坚定

下来,用到砍死狼。

5.文章里的狼有什么性格特征?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贪婪、狡诈、凶狠。告诉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妥协、要坚决斗争,才能胜利。

6.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关于狼的启示: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所以我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

关于屠夫的启示: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五)穿井得一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一人居.(住)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

..)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应答,回答)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翻译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从文中“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以看出误会传播的范围之广。

4、你如何理解宋君的形象? 详察事实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

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审慎研究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六)杞人忧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同“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

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行动活动),奈何

..(为何,为什么)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如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

..(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

..(四方),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

..(消除疑惑的样子)大喜。

2.翻译句子: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2)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 杞人担忧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因为杞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嘲讽了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瞎担心的人。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及答案(部编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部编版/人教版) 第一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 ___ ___ 。 2、,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春》中描写春花色彩美:________ ___ ___ 4、《春》中描写春雨形态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古诗《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写大风时海上巨浪汹涌的句子是:。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8、《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 是: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明对朋友的未来担忧的诗句是: 1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1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1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 _。 15、《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 ___、_____ __、___ 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16、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 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成语汇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成语汇总 现代文中的成语 呼朋引伴:招呼朋友,引来伙伴。(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淅渐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含贬义) 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来回翻身,多用来形容人的动作、思维活动等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特别高兴。(侧重意外之喜) 各得其所:人或事得到合适的安顿。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多指荒凉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沸,水开。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多用于两件事物的比较。 疲倦不堪:极度疲惫,不能忍受,多指身体因为过度劳累而无法支撑。 小心翼翼:举止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多形容人的行为、态度)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一般用于否定句) 恍然大悟:型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侧重于突然明白)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簇,丛集,聚集。(也可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胜,完、尽。(不能形容商品)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形容不负责任) 漠不关心:对人或事物感情冷淡,不放在心上(一般用于“对……漠不关心”,含贬义)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含贬义)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含褒义,强调在原有基础上更好)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迁,改变(含贬义)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创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中性词) 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指人的性格。(中性词) 参差不齐:长短不齐、好坏不一、水平不一,形容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哄堂大堂: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侧重说话的气氛好,大家都笑了) 惊慌失措:因害怕而慌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含贬义)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多用于比较)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指小孩,老人或单身妇女)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含褒义) 不可救药:形容人或事不可挽救,比喻事态严重(含贬义) 骇人听闻:事出怪诞,令人害怕、震惊(多指社会事件,不是自然因素) 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含贬义) 神通广大: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灵机一动: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灵机:灵活而敏捷的思维能力。(含褒义)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含贬义) 杞人忧天:传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感到不安。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含贬义)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句式

一、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世说新语》) 儿女:古义: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今义:专指子女 2.为若柳絮因风起 因: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3.相委而去(《世说新语》) 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4.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禽兽之变诈几何(《狼》) 几何:古义:多少,文中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6.止增笑耳(《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7.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晓:古义:告知,开到今义:天刚亮的时候 8.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若:古义:第二人称代词,你今义:好像,如果 9.亦不能有所中伤(《杞人忧天》) 中伤: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约定 2.一狼洞其中(《狼》)挖洞 3.恐前后受其敌(《狼》)攻击 4.狼不敢前(《狼》)上前 (二)名词作状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世说新语》)在家里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世说新语》)在门外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按时 4.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每天 5.其一犬坐于前(《狼》)像狗似的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从通道 (三)动词做名词 1.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老师传授的知识 2.止增笑耳(《狼》)笑料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以……为枕 (五)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以……为快乐 (六)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新的理解和体会 三、文言句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中国境内人类活动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3、第一个发现北京头盖化石的是谁?何时? 4、北京人过什么生活?原因?火的用途及意义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地位及意义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2、原始农业的兴起时间?地区?发展变化?重要标志?兴起与发展作用/意义? 3、比较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异同点?为什么存在差异? 4、中华文明的核心? 5、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过定居生活根本原因? 第3课远古传说 1.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______时期。当时,黄河流域活动者几个较大的部落,如____、___、___等部落。 2.炎黄部落联盟与哪场战争有关?华夏族形成与哪场战争有关? 3.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日后的___族。___和___被尊为中华民族的_____ 4.炎黄联盟的影响?.炎帝、黄帝各有哪些发明? 5.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___、____、____等部落。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联盟,___、____、____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6.禅让制实行时期?含义?实质?选才标准?现实意义?(现实意义:要重用贤人,通过民主方式选举人才,选拔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7.大禹治水方法?精神?尊称?.尧舜禹各有哪些贡献? 8.黄帝故里举行拜祖大典有什么现实意义? ①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 ②展示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历史底蕴③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第2单元早期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商西周朝代的更替 2.夏商西周时期特征?(早期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

3.夏朝的地位及意义?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夏朝的灿烂文明代表及地点? 4.商朝走向强盛的标志事件?走向衰落的标志事件? 5.商朝盘庚迁殷原因?西周建立者? 6.西周实行什么制度巩固统治?其目的?内容?作用?特点?周天子分哪些人为诸侯?诸侯应尽哪些义务? 7.西周走向衰落的标志事件?西周的贵族等级分别是? 8.夏、商、西周灭亡共同原因?暴君?启示? (共同原因:残暴统治;激化社会矛盾;失去民心等) 9.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都会取得胜利?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发展历程(出现?发展?鼎盛?) ①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②发展于夏朝,种类增多;③灿烂于商朝,商朝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④西周大多用于祭祀,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鼎、簋为主,礼器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青铜器用途?功能?.青铜器的礼器类型和数量反映了什么? 4.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特点?商朝青铜器典型代表? 6.甲骨文含义?谁发现?记载内容?发现意义(影响)? 7.甲骨文造字方法?甲骨文与汉字关系?甲骨文特点? 8.青铜时代是指夏商西周时代,这个时代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称为青铜文明 9.商周时期出现高度发达青铜文明的原因? ①手工业、农牧业、商业的繁荣奠定了青铜文明的基础。②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东周时间?建立者?分为哪两个时期?其时间段?.春秋政治特点? 3.春秋时期经济发展表现?生产力水平提高重要标志? 4.周王室衰微原因?表现?结果? 5.诸侯争霸原因?目的?春秋先后称霸霸主?旗号? 6.春秋首霸是谁?其称霸原因?.春秋争霸影响? 8.识记“晋国”位置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名称及位置?晋国分为哪三个国家? 2.观察并对比《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回答:春秋到战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变化:①诸侯国数目减少;②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③匈奴在北方崛起;④各国修筑长城;⑤战争频繁趋势:逐步走向统一 3.战国时期战争特点?著名战役及相关成语、典故?战争结果?对战国兼并战争的评价? 4.商鞅变法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目的?时间?人物?内容?性质?作用(结果)?成功原因?启示?从商鞅身上学到精神?商鞅代表哪个阶级利益? 5.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①变法损害了守旧贵族利益②秦孝公死后失去了政治支柱 6.商鞅变法中 ①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核心内容)?②损害旧贵族利益措施? 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有利于农业生产措施?) ④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影响的措施?⑤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7.都江堰修建时间?国家?人物?地点?功能?影响?体现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论语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完整版)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篇目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宋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逐字句翻译

8课《世说新语》两则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的义理 俄而雪骤——不久,雪下得紧了 公欣然曰——太傅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落下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及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日中——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 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友人离开了 去后乃至——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元方时年七岁——陈元方那年七岁 门外戏——在家门外嬉戏 客问元方——客人问他 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陈元方回答说 待君久不至——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 已去——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客人便发怒说道 非人哉——不是人啊! 与人期行——和人家相约同行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陈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不至——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则是无信——就是没有信用 对子骂父——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 则是无礼——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客人很惭愧 下车引之——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11课《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 B.必无受利地一定 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 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全汇总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全汇总第一单元 1.《春》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2018年部编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doc

2018 年 , 部 , 编 , 七年级 , 上册 , 古 , 诗文 , 理解 , 性 ,4 .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峨眉山月半 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九)《秋词》(刘禹锡)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 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 5、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doc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春》 1、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课文中都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副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答: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2、作者把存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 答: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这三种人的不同特点:“处她”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健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3、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两个“盼望着”表现出作者急切而欣喜的心情,“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答:“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缴嫩的,绿绿的” 运用定语后置,读起来节奏短而快,突出了小草的特点。写出了小草情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的感受。 ③.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枪,点出了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野草的情态。 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答:连用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雨的形态万千和细密的特点,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济南的冬天》

1、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它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答;特点“温晴”写了济南四腿的小山,雪景,济南的水 2、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答: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睛”,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 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3、品味语言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答:“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山水比成人,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一些趣味,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答:拟人的修辞。将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周围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济南的可爱,突出济南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山的热爱。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答:“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写出了夕阳映射下的雪景,更加富有美感。 《古代诗歌四首》 1、反复诵面读《观沧海》.体会这首诗质朴刚健、音调整佛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怎样的感觉。 答:诗中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沧海、洪波,日月、星汉”是远观之景。景物浩大,眼界开阔。胸怀宽广,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 2、《闻王品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答:诗人选取的这两个景物,一是表现了事情发生的季节为春季,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给人一种画面感,三是运用其象征的意义,“杨花”飘忽不定,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的哺叫如“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杯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2017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班级:姓名: 《咏雪》 一、填空。 《咏雪》选自。作者是(朝代)(姓名),《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4、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 尊君在不? 四、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2、信 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必以信: 五、敬辞与谦辞 尊君:家君: 六、重点词语理解 A、太丘舍去舍:去: 九、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诫子书》 一、填空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四、阅读《诫子书》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8、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只要有围绕学习、成才、修身养德、立志、惜时等阐述即可)

9、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狼》 1 3 4 6 8 10 11 12 14 16 18 1 2 3、敌①恐前后受其敌敌:__②盖以诱敌敌:_____ 4、前①恐前后受其敌前:___②狼不敢前前:_____ 5、之①又数刀毙之之:__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___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__④复投之之:_____ 6、以①投以骨以:__②以刀劈狼首以:__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背诵内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背诵内容汇总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 [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 [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光.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儒家肯定生命和道德都是有价值的.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 第16课《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