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报告——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报告——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酸碱性与植物生长

刘晓晓

摘要: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对土壤酸碱性特定的要求,它们只

能在某一特定的酸碱范围内生长,这类植物可以为土壤酸碱度起指示作用,习惯上被称为指示植物。

关键词:土壤,酸碱性,植物生长。

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对土壤酸碱性特定的要求,其中有的植物能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生长,对土壤反应非常迟钝。有的植物对土壤反应却非常敏感,它们只能在某一特定的酸碱范围内生长,这类植物可以为土壤酸碱度起指示作用,习惯上被称为指示植物(indicator plant)。大多数植物都不能在pH值低于3.5和高于9的情况下生长,但各种树种都有它适合的pH值范围。

一.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二.土壤的一些化学性质

(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 .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高,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易引起P、K、Ca、Mg等元素的短缺,在强碱性土壤中易引起Fe、B、Cu、Mn、Zn等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能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真菌则较耐酸碱。pH3.5~8.5是大多数维管束植物的生长范围,但其最适生长范围要比此范围窄得多。pH>3或<9时,大多数维管束植物便不能生存。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

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图.正常与缺钙.

三.如何判断土壤酸碱性

1.看土源:采自山川、沟壑的腐殖土,是比较理想的酸性腐殖土。如松针腐殖土,草炭腐殖土等。

2.看土色:酸性土壤一般颜色较深,多为黑褐色。而碱性土壤颜色多呈白、黄等浅色。有些盐碱地区,土表经常有一层白粉状的碱性物质。

3.看地表植物:一般生长野杜鹃、松树、杉类植物的土壤多为酸性;而生长红柳、谷子、高粱等的土多为碱性土。

4.看质地:酸性土壤持地疏松,透气性强;碱性土壤质地坚硬,容易板结成块,通气透水性差。

5.凭手感:酸性土壤握在手中有一种“松软”的感觉,松手以后,土壤容易散开,不易结块;碱性土壤握在手中有一种“硬实”的感觉,松手以后容易结块而不散开。

6.看浇水后的情形:酸性土壤浇水以后下渗较快,不冒白沟,水面较浑;碱性土壤浇水后,下渗较慢,水面冒白沟,起白沫。

7.用PH试纸来测土壤的酸碱性:取部分土壤浸泡于无离子水中,将试纸的一部分浸入浸泡液后取出,与比色卡相比较,若PH值=7,土壤为中性;若PH值<7,则为酸性;若PH 值>7,则为碱性。

四.土壤酸碱性与植物生长

1、大多数植物在pH>9.0或<2.5的情况下都难以生长。植物可在很宽的范围内正常生长,但各种植物有自己适宜的pH。

喜酸植物:杜鹃属、越桔属、茶花属、杉木、松树、橡胶树、帚石兰;

喜钙植物:紫花苜蓿、草木犀、南天竺、柏属、椴树、榆树等;

喜盐碱植物:柽柳、沙枣、枸杞等。

2、植物病虫害与土壤酸碱性直接相关:

(1)地下害虫往往要求一定范围的pH环境条件如竹蝗喜酸而金龟子喜碱;

(2)有些病害只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发作,如悴倒病往往在碱性和中性土壤上发生。3、土壤活性铝: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铝和土壤溶液中的铝离子,它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对自然植被的分布、生长和演替有重大影响;

在强酸性土壤中含铝多,生活在这类土壤上的植物往往耐铝甚至喜铝(帚石兰、茶树);但对于一些植物来说,如三叶草、紫花苜蓿,铝是有毒性的,土壤中富铝时生长受抑制;研究表明铝中毒是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1、在正常范围内,植物对土壤酸碱性敏感的原因,是由于土壤pH值影响土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影响各种元素对植物的有效性;

2、土壤酸碱性对营养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1)氮在6~8时有效性较高,是由于在小于6时,固氮菌活动降低,而大于8时,硝化作用受到抑制;

(2)磷在6.5~7.5时有效性较高,由于在小于6.5时,易形成磷酸铁、磷酸铝,有效性降低,在高于7.5时,则易形成磷酸二氢钙;

(3)酸性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钾、钙、镁容易流失,导致这些元素缺乏。在pH高于8.5时,土壤钠离子增加,钙、镁离子被取代形成碳酸盐沉淀,因此钙、镁的有效性在pH6-8时最好;

(4)铁、锰、铜、锌、钴五种微量元素在酸性土壤中因可溶而有效性高;钼酸盐不溶于酸而溶于碱,在酸性土壤中易缺乏;硼酸盐在pH5-7.5时有效性较好。

六、土壤酸碱性的改良

1、酸性土壤改良

经常使用石灰。达到中和活性酸、潜性酸、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

沿海地区使用含钙的贝壳灰。也可用紫色页岩粉、粉煤灰、草木灰等。

生石灰需要量(g/m2 )=阳离子代换量*(1—盐基饱和度)*土壤重量*28*1/1000

2、碱性土壤改良

施用石膏,还可用磷石膏、硫酸亚铁、硫磺粉、酸性风化煤。

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第二单元身边的植物

2、提出下一阶段活动目标和要求。 3、活动温馨提示。 全体反馈,完成评价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自主发现并确定了研究的主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希望你们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最后取得成功。 九、作业: 想想你最想研究的植物是什么?填在表格里。 十、板书 第一课时认识花草树木 感兴趣的 熟悉 有研究价值 2.《认识粮食作物》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明确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与基本格式。 2.学会围绕“粮食作物”主题活动设计各子课题活动方案。 (二)能力目标: 1.能从植物的特点等方面去认识粮食作物。 2。从植物的用途去认识粮食作物 (三)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活动过程: (一) 1.回顾导入,明晰重点。 2.板书主题。 (二)学习新知,小组讨论 1.你知道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2.学生反馈,师板书 3.它们有什么特点? 4.我们怎么食用它们? 5.学生反馈。 (三)汇报。 1. 教师提汇报要求。

交流建议: (1)交流方案时,各小组派一个同学做小组汇报发言。 (2)其他小组在汇报方案时,所有的同学都要做个文明的小听众。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或同一组的成员要补充的话,请等这位同学汇报完再发言。 (3)如果你们组的方案和前面小组的方案相同或类似,那么你就不必再重复。 2. 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可提出建议、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四)拓展延伸,谈体会: 1.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活动总结。 (五)作业:读《悯农》谈体会 3. 药用植物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药用植物、认识药用植物。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郁郁葱葱的树木,争奇斗艳的鲜花,这些植物在给校园带来生命力的同时,更带给大家美的享受,另外还有一些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二、提出活动主题 1、师:校园植物种类繁多,走在校园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生机勃勃的植物。关于校园植物,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药用植物?你能说出几种药用植物的名称来吗? (2)这些植物有什么作用?该如何分辨呢? 2、收集同学们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梳理,评选出大家最想研究的问题。 3、组成你们的活动小组,明确活动小组的主题。 三、活动准备 1、观察记录药用植物。 (1)与同学交流观察药用植物的方法,请他们对你的观察方法进行评价。 (2)生活中中你最了解哪种药用植物,请把它画出来(或者为你喜欢的植物拍张照片,还可以采集一片叶子,制作成植物标本)。 2、查找药用植物资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与植物》.doc

最新资料推荐 9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活动一:

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1 分钟)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 资料卡。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二: 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5 分钟)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 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土壤酸碱度知识

土壤酸碱度知识 各种作物的正常生长需要适宜的酸碱条件,同时,土壤的酸碱度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于克勇老师将常见作物适宜的酸碱度列于表中,以便参考。 名称pH名称pH名称pH 农作物果树类蔬菜类 水稻 6.0~7.5 苹果 5.4~6.8 马铃薯 5.0~6.0 小麦 6.0~7.5 梨 5.6~7.2 西瓜 5.0~6.8 大麦 6.5~7.8 桃 5.2~6.8 生姜 5.0~7.0 玉米 6.0~7.5 葡萄 5.8~7.5 大蒜 5.5~6.5 谷子 6.0~7.0 板栗 5.6~6.5 韭菜 5.5~6.5 荞麦 5.0~7.5 枣 5.2~8.0 百合 5.5~6.5 甘薯 5.0~6.0 柑橘 5.5~6.5 花椰菜 5.5~6.8 棉花 6.0~8.0 橙 6.0~7.0 番茄 5.5~6.8 亚麻 6.0~7.0 柿 5.0~6.8 茄子 5.5~6.8 油菜 6.0~7.5 无花果7.2~7.5 黄瓜 5.5~6.8 花生 5.5~7.0 樱桃 6.5~7.5 南瓜 5.5~6.8 芝麻 6.0~7.0 山楂 6.0~7.5 甘蓝 5.5~6.8 大豆 6.5~7.0 杨梅 4.0~5.0 甜椒 5.5~6.8 蚕豆 6.0~8.0 杏 6.8~7.9 胡萝卜 5.5~6.8 向日葵 6.0~7.5 菠萝 4.5~5.5 芋艿 5.5~7.0 甜菜7.0~8.0 香蕉 6.0~6.5 草莓 5.8~6.5 甘蔗 6.0~7.5 油梨 6.0~7.0 莴苣 6.0左右 烟草 5.5~7.0 芒果 5.5~7.5 洋葱 6.0~6.8 茶 5.0~5.5 椰子7.0左右豌豆 6.0~6.8 桑 6.0~7.5 荔枝 6.0~7.5 菠菜 6.0~6.8 核桃 6.5~7.5 大白菜 6.0~6.8 龙眼 5.4~6.5 甜瓜 6.0~6.8 香榧 5.0~6.5 毛豆 6.0~6.8 橄榄 4.5~5.0 芹菜 6.0~7.5 猕猴桃 4.9~6.7 豇豆 6.2~7.0 枇杷 6.6~7.0 菜豆 6.2~7.0 银杏 6.5~7.5 芦笋 6.5~7.0 腰果 6.0~7.5 黄花菜 6.5~7.5 7.0左右 大葱

《1身边 的植物》教案

《身边的植物》教案 教学目的: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3、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二、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三、拓展延伸: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保护森林》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保护森林》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保护森林 设计者姓名Xxx 所在学校Xx小学 所教年级三年级研究学科语文 联系电话135………电子邮件xxxx@https://www.360docs.net/doc/b07403374.html,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森林是覆盖地球表面上的一种植被,属于植物木本植物群落中最为高大的植物群落类型,也是地球生物圈中巨大的生态系统。它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以及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大量砍伐和焚烧森林,森林资源锐减,导致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对我国的国民生计产生极其巨大的不良影响。 今宝村今宝小学地处长安镇偏西的山区,这里三面环山,山里树木大部分为松树,长得郁郁葱葱。但是在开学第一周的学生周记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学生都写一个内容—上山砍柴。第二周,刚好上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前我就周记的事情提问了学生,得知是失火烧山造成的山林毁坏。然后通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森林的重要性,也懂得要保护森林,从我做起。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保护森林》的研究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也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一个保护山林,保护环境的人文自然的思想。也通过学生的研究性调查,加深当地村民对保护森林的自我意识,以达到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3、课题介绍 每年的气温都变幻莫测,很大部分原因是与森林的破坏有关联。因此面对森林资源严重不足,保护森林益发重要。对落后山区而言,保护森林就要先改变“靠山吃山”的思想。改变滥砍乱伐的行为,提倡边砍边植,从而达到保护森林资源,还我们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山区小镇。以上的这些都是我们这次研究学习的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今天,我所讲的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研究出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并结合自己研究的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从能力培养来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有没有黏性等。然后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土壤的表面现象。在认识了土壤的这些特征基础上,研究土壤渗水速度的快慢和保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家园和爱家乡的美好情感。重点是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三种土壤和土壤渗水实验, 难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渗水情况。 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首先是出示一组图片,以“是什么使这些美丽的植物生长的如此美丽?”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引出“土壤”,紧接着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观察土壤,从而对土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突出问题“为什么有时下过雨后有些地里的水很快就干了,而有的地里上的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干呢?”从这一问题入手,展开讨论,设计土壤渗水的实验,通过实验推出沙质土渗水最快,其次是壤土,黏质土渗水最慢,并且由土壤渗水的快慢推出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 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并实验;形成认识。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

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研究性学习校园常见植物调查研究

校园常见植物 调查研究 【摘要】:我们通过学习植物学、在校园中进行调查研究(包括相片的拍摄与标本的采集)以及以各种途径采集资料着手研究校园常见植物(以我们学校衢州二中为例),历时7个月,初有成果。我校校园内共有170余种植物(种子植物),植物资源丰富,尤是古树资源,群落结构良好,各种植物的生长状态令人满意。另外,我们小组还在调查研究时发现了严重的生物入侵现象,了解到校方利用植物治理污染,认识到植物在文化中的地位、作用,探访了校园内的古树,并因此学习植物学,对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 【前言】: 研究背景:在校园中常常会见到各种各样见了许多次却始终不知道是什么的植物,也不知道它们特点与习性,因而想要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对校园常见 植物的研究 【研究经过】: 一、研究方向与目的 1、研究方向:校园中一些常见且普通的、却不知道名字与习性的植物 2、研究目的:探究、了解各种植物(种子为主),培养自己对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兴趣, 提高动手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植物学,对植物有初步了解 第二阶段:考察校园,对各种植物有大致的印象,并拍摄一些照片 第三阶段:采集并制作植物标本

第四阶段:系统地记录下校园中常见的植物并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它们的名称与习性,将其分类 第五阶段:整理汇总,写成调查报告 三、人员分工 朱紫璇、余颢凡:采集、制作标本 何琛、方婷:摄影、联系指导老师并提供相关资料 陈若煦:查找资料、写论文并带领全组成员学习植物学 四、获取资料的方式: 1、上网查找资料,利用百科、知道、爱问等; 2、翻阅《植物学系统分类》,通过比对植物的相关信息从而得出结论; 3、与专业人士交流,我们有一位指导老师是园林方面的工程师,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研究内容】: 一、我们拍摄的一些照片与查找的部分资料

实验一--土壤酸碱性测定

实验一土壤酸碱性测定 一、实验目标: 1、初步学会土壤取样测试的方法。 2、学会用PH试纸测定土壤酸碱度。 3、了解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提出改良土壤酸碱性的建议。 二、实验器材: 木棍、废报纸、玻璃棒、试管、蒸馏水、PH试纸、窗纱、布袋。 三、实验过程: 1、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如山坡、大田、森林、海洋、菜地等,确定3-4 个地块取样。 2、在取样地块上按一定间隔确定取样点位置,确定5—6个位置。(注意: 每个取样点要去掉表面的石块和动植物残体,取0—20厘米范围内的土壤各20克) 3、取1克左右土样放入试管中,加5毫升蒸馏水,震荡30秒后静置。 待土壤微粒下沉后,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清夜,滴在PH试纸上,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记下PH数值。 讨论: 1、当地主要农作物和常见乔木生长的土壤酸碱性如何?查阅资料,了解这样的酸碱性是否适宜这类植物的生长? 2、提出改良当地土壤酸碱性的建议。 实验二碱和盐的性质

一、实验目标: 1.用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指导对氢氧化钙性质的探究。 2.通过实验认识常见盐的一些性质。 3.学习含SO42-或含CL-的化合物的检验方法。 4.巩固试管和滴管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器材: 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多孔瓷板、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稀硫酸、稀盐酸、稀硝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蒸馏水等。 三、实验过程: 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如山坡、大田、森林、海洋、菜地等,确定3-4个地块取样。 三、在取样地块上按一定间隔确定取样点位置,确定5—6个位置。(注意: 每个取样点要去掉表面的石块和动植物残体,取0—20厘米范围内的土壤各20克) 四、取1克左右土样放入试管中,加5毫升蒸馏水,震荡30秒后静置。 待土壤微粒下沉后,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清夜,滴在PH试纸上,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记下PH数值。 讨论: 3、当地主要农作物和常见乔木生长的土壤酸碱性如何?查阅资料,了解 这样的酸碱性是否适宜这类植物的生长? 4、提出改良当地土壤酸碱性的建议。

小学科学教案之认识植物

小学科学教案之认识植物 学习目标: 1、灵活运用观察方法观察身边的植物; 2、培养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记录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培养记录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5、体会到植物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应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学习重点: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学习难点: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学习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可爱的花草树木装扮了我们的环境,装扮了我们的生活,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们,了解他们,想呵护他们吗? 2.检查学生们采集的植物标本,并用一句话介绍你采集的植物。如:这是我最喜欢的菊花!这是我们家园子里的橙子树叶!这是我们校园里春天开放的海棠花!这是我们家地里种 的大蒜! 二、新课讲解 1、观察植物 (1)原来,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的植物,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看看我们的好朋友有什么秘密呢?每一位小朋友选你感兴趣的1-2种植物进行观察。(板书:观察) (2)师:如何观察?从哪些方面观察? 师:以前没发现的,现在发现了。包括它花的特点;叶的特点;茎的特点;果的特点以及生长的环境和季节特点;还可以是你通过查资料了解到 的它的特殊秘密等都可以。 2、观察狗尾草 (1)(出示狗尾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狗尾草,同桌讨论,它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叶又长又尖,茎又细又软,果实毛茸茸的,很想狗尾巴,是一年生杂草)

(2)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请你们再观察它,把它的样子用简单的几笔画下来,拿出你们的课堂笔记。(教师巡视,将画得好的收上来几本) 3、大家基本上完成了,下面请各位同学当当小老师,评一评,这几位同学画得怎么样? 4、你们觉得像吗?(像、简单) 3、观察柳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4、观察比较大树和小草找出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我们请柳树哥哥代表大树,狗尾草弟弟代表小草。 (1)同学们,刚刚我们说狗尾草的茎又细又软,现在请拿出你们的树枝,捏捏,看看,柳树的茎是怎样的?(又硬又粗) (2)我们把像柳树这样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请你们举个例子。 把像狗尾草这样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请你们举例说说哪些是草本植物。 (3)好,接下来,小组讨论,比较柳树和狗尾草的相同之处。 教师巡视,指导。 (4)哪组先来? (相同点:都具有根、茎、叶,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空气,都是植物) (5)继续讨论柳树和狗尾草的不同之处。 (不同点:大树:很高大、寿命长、茎又硬又粗,木本植物;小草:很矮小、寿命短、茎又细又软,草本植物。) 5、给植物分类按照不同的生活环境,给植物分类。 三、拓展延伸你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吗?与同学们交流。 四、课堂小结植物的相同点是什么?你有哪些办法给植物分类? 板书设计观察身边的植物植物具有根、茎、叶,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空气,植物分类:生活环境、(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研究性学习报告,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进展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篇一: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作业一: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 继教号: 1、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少于两个问题) 2、请列举1-2个您指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实例 (注意:1、本课题需要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2、您需要自始至终关注这个课题) 3、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课题阶段中,谈谈您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4、开题报告(注意:本开题报告需要和以后的结题报告保持同一课题) 1) 课题选择背景: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 研究方法:5) 所需资源: 6) 人员分工 7) 进度安排 8) 预期研究成果和表达方式 9) 参考文献 填表人:王志清填表时间:2013.5 5、指导老师意见篇二: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作业三、结题报告 继教号: 1、正文(研究过程,内容,成果,如何研究的) 2、研究结论 【摘要】:我们通过学习植物学、在校园中进行调查研究(包括相片的拍摄与标本的采集)以及以各种途径采集资料着手研究校园常见植物(以我们学校衢州二中为例),历时7个月,初有成果。我校校园内共有170余种植物(种子植物),植物资源丰富,尤是古树资源,群落结构良好,各种植物的生长状态令人满意。另外,我们小组还在调查研究时发现了严重的生物入侵现象,了解到校方利用植物治理污染,认识到植物在文化中的地位、作用,探访了校园内的古树,并因此学习植物学,对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 【前言】: 研究背景:在校园中常常会见到各种各样见了许多次却始终不知道是什么的植物,也不知 道它们特点与习性,因而想要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对校园常见 植物的研究 【研究经过】: 一、研究方向与目的 1、研究方向:校园中一些常见且普通的、却不知道名字与习性的植物 2、研究目的:探究、了解各种植物(种子为主),培养自己对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兴趣, 提高动手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植物学,对植物有初步了解 第二阶段:考察校园,对各种植物有大致的印象,并拍摄一些照片 第三阶段:采集并制作植物标本 第四阶段:系统地记录下校园中常见的植物并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它们的名称与习性,将其分类 第五阶段:整理汇总,写成调查报告 三、人员分工 朱紫璇、余颢凡:采集、制作标本

土壤学复习资料(4)-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

第七章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 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掌握土壤溶液的酸反应。它是土壤学最基本的内容,在生产和科研中应用十分广泛。从内容来看与第六章结合非常紧密。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土壤酸碱性 第二节土壤酸碱性调节 第三节土壤缓冲性 第一节土壤酸碱性 一、土壤酸度类型及来源 1、活性酸 土壤中的水分不是纯净的,含有各种可溶的有机、无机成分,有离子态、分子态,还有胶体态的,因此土壤中的水实际上是一种极为稀薄的溶液。盐碱土中土壤溶液的浓度比较高。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引起的,常用pH值表示,即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土壤酸碱性主要根据活性酸划分:pH在6.6~7.4之间为中性。我国土壤pH一般在4—9之间,在地理分布上由南向北pH逐渐减小,大致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的土壤为酸性和强酸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少数为强碱性。 2、潜性酸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或铝离子,进入溶液后才会显示出酸性,称之为潜性酸,常用1000克烘干土中氢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 潜性酸可分为两类: (1)代换性酸:用过量中性盐(氯化钾、氯化钠等)溶液,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或铝离子被侵提剂的阳离子所交换,使溶液的酸性增加。测定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即得交换性酸的数量。 (2)水解性酸:用过量强碱弱酸盐(CH3COONa)浸提土壤,胶体上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释放到溶液中所表现出来的酸性。CH3COONa水解产生NaOH,pH值可达8.5,Na+可以把绝大部分的代换性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下来,从而形成醋酸,滴定溶液中醋酸的总量即得水解性酸度。 交换性酸是水解性酸的一部分,水解能置换出更多的氢离子。 要改变土壤的酸性程度,就必须中和溶液中和胶体上的全部交换性氢离子和铝离子。在酸性土壤改良时,可根据水解性酸来计算所要施用的石灰的量。 3、土壤酸的来源 (1)土壤中H+的来源。由CO2引起(土壤空气、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呼吸);土壤有机体的分解产生有机酸,硫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还可产生硫酸和硝酸;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硫酸钾等)。 (2)气候对土壤酸化的影响。在多雨潮湿地带,盐基离子被淋失,溶液中的氢离子进入胶体取代盐基离子,导致氢离子积累在土壤胶体上。东北地区的酸性土是在寒冷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北和西北地区的降雨量少,淋溶作用弱,导致盐基积累,土壤大部分为石灰性、碱性或中性土壤。 (3)铝离子的来源。粘土矿物铝氧层中的铝,在较强的酸性条件下释放出来,进入到土壤胶体表面成为代换性的铝离子,其数量比氢离子数量大得多,土壤表现为潜性酸。长江以南的酸性土壤主要是由于铝离子引起的。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 。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完整版)《我们身边的植物》小学美术四年级说课稿

《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 教学中既要启发学生思维,又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将新型的“发现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呈现的学习材料,采取的是间接提供方式,让学生依据提供的事实或线索去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从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植物》是北京市二十一世纪教材小学美术第八册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它与本册《我的老师》形成一个单元,本课目的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的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习惯,并让学生学会用线表现植物叶片间的遮挡关系,以及疏密、朝向、翻转等变化,体会植物带给人的美。为五年级《精细的描写》跟《奇异的组合》做了铺垫,它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会了用简单的线条表现物象,例如他们从学过厨房的一角,学会用线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与遮挡,但是在刻画细节或者物体前后穿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他们观察方法也需要老师的训练与指导。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由于学生不大会用线表现复杂的物象,应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细致、认真地观察、感悟植物的形态特征。 2.学生在作业中往往把线条画得比较死板,植物的叶子千篇一律、缺乏变化,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叶子的变化,引导学生多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把植物画得更生动。 3.学生不会表现叶子的翻转变化,而且枝叶的穿插画的不好,前后关系表现不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植物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并学习用线造型的方法表现植物。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线造型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观察植物生长产生的美和美术作品中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植物的生长特点及表现。(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欣赏课件解决。) 教学难点: 用线造型的方法表现植物的叶片不同姿态、翻转变化以及叶子间的遮挡穿插。(通过学生实践、研究及分析作品解决)

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地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种。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地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据说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地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教学难点是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和拓展

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翻开书第5页,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最上面的一段。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中?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花生是根部有根瘤菌共生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由于其种子富含蛋白质和油分,营养丰富,因此被广泛种植。我们看到的花生都种在沙地里,因为花生属于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是一个相当大的、相当特殊的家族。它的成员众多,绝大多数都会结出可爱的荚果,其中大部分在根部都会长出一个个小瘤,我们称之为“根瘤”。根瘤内有所谓的“根瘤菌”和根部共生。因为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就特别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大量的氮气,使花生获得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另外一个原因是花生的特殊习性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课时花生的话还是和其他植物一样开在地面上。当花儿凋谢之后,子房的胚珠已经受了精,子房下部就会迅速生长伸长,并接触地面,钻进沙土中,好让果实在地下发育完成。如果花生不种在沙地里,不但根瘤菌不活跃,子房也不易钻入土壤中,花生的果实就结得不好了。)

植物生长素的研究性学习

植物生长素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内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深化我校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师生共同确定以植物生长素为课题,开展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使师生受益非浅。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生物》“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基本理论要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等。其中,生长素的发现主要是介绍科学家研究和发现生长素的简史,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习得有关生长素基本理论的要点,而且接受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在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中,通常以单子叶植物萌发种子的胚芽鞘为实验材料,实验设计中对材料进行各种处理,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许多疑惑:胚芽鞘是什么?胚芽鞘顶端与顶端以下部分怎样划分?切除顶端的部分果真不能生长吗?如何用生长素的基本理论要点,解释背光一侧插入云母片的胚芽鞘能够直立生长的现象?…… 学生的疑惑也正是教师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为此我们师生共同确定以植物生长素为课题,由任课教师和实验辅导教师做好必要的实验准备工作,由学生分别设计和执行实验计划,开展系列的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预期通过实验探究对有关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探究实验程序 1.实验准备 (1)前期准备实验前一天,将玉米种子浸泡在温水中24h,使其充分吸水胀大。除去浮于水面的干瘪子粒,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实验用的培养皿、纱布清洗干净,有条件最好用紫外灯消毒15min左右。 (2)消毒取出吸水胀大玉米种子,置于质量分数为0.1%氯化汞溶液中消毒6min,以防止种子萌发时霉菌生长。然后,用无菌蒸馏水将消毒后的种子反复漂洗4~5遍,洗去种子表面残存的氯化汞。 (3)种子萌发根据本组的实验设计,选取一个大小适宜、消过毒的培养皿,底部平铺一层透气性强的纱布。将玉米种子均匀地摆放在纱布上,再倒入清水,水量不要没过种子,以保证种子的有氧呼吸。然后,将培养皿放入密闭的暗盒中,每天换水1次,在20~25℃温度条件下,2~3d玉米种子即可前发。 玉米种子萌发时,先长出根。随后,胚芽鞘包着胚芽突破种皮,待幼苗的胚芽鞘长到1cm左右时,即可作为有关实验材料。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可设置1组对照,用来观察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状况,其观察结果大致如下: 表1 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状况 2.分组实验及结果 (1)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观察实验

试述土壤酸碱性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1.试述土壤酸碱性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如何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答:酸性类型:(1)活性酸(2)潜在酸影响因素:(一)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①土壤胶体的极限PH值②土壤胶体上酸基的解离常数K 对PH值的影响(二)土壤盐基饱和度(三)土壤空气中的CO2的分压(四)土壤水分含量(五)土壤氧化还原条件酸性的调节: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调节改良。沿海地区可以用蚌壳灰、草木灰,它们既是良好的钾肥,同时也起中和酸性的作用;沿海的咸酸田在采用淡水洗盐的同时,也能把一些酸性物质除掉。土壤碱性的调节:(1)施用有机肥料(2)施用硫磺、硫化铁及废硫酸或黑矾(FeSO4)等。(3)对碱化土、碱土,可施用石膏、硅酸钙。 2.试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如何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答:(一)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旱地土壤的Eh值在400~700m V之间,多数作物可以正常发育,过高或过低对植物营养不利。水田土壤Eh 值变动较大,在排水种植旱作物期间,其Eh值可达500m V以上,在淹水期间,可低至-150m V以下。调节:以水稻来讲,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的调节,通常通过排灌和施用有机肥等来实现的,在强氧化条件下,要解决水源问题,并增施有机肥料。反之,在强还原条件的土壤,则应采取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对于一般水稻土,主要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灌水,使土壤还原条件适度发展,然后根据水稻生长状况和土壤性质,采用排水、烤田等措施。 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调控的基本途径与措施。 答: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可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调控的途径:(一)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1)种植绿肥:种植绿肥是一个用来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2)增施有机肥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或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二是扩大土壤养分库,尤其是土壤有效养分库,从而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提高对植物所需养分的供给力。(3)秸秆还田:一般是指将作物收获的秸秆切碎,不经堆腐直接翻入土壤。(二)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4.试述土壤缓冲作用的机理及其影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答:缓冲作用的机理(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代换作用是土壤产生缓冲性的主要原因(2)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3)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4)酸性土壤中铝离子的缓冲作用影响因素:(1)土壤无机胶体:土壤的无机胶体种类不同,其阳离子交换量不同,缓冲性不同。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愈大,缓冲性也愈强。(2)土壤质地:从不同的土壤质地来看,黏土>壤土>砂土,这是因为前者黏粒含量高,相应的阳离子的交换量亦大。(3)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虽仅占土壤的百分之几,但腐殖质含有大量的负电荷,对阳离子的交换量贡献大。通常表土的有机质含量较底土的高,缓冲性也是表土较底土强。 5.试述土壤水、气、热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 答:(一)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1)土壤水分是植物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2)作物发芽出苗对水分的需求:土壤水分是作物发芽出苗的必需条件(3)不同作物对水分的要求:作物种类不同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4)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土壤水分的需求(二)土壤水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土壤水分对土壤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3)土壤水分直接影响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4)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三)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1)影响种子萌发(2)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吸收功能(3)影响生物活性和养分状况(4)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及土壤肥力的关系(1)土温影响植物种子发芽出苗(2)土温影响植物根系生长(3)土温影响植物的生理过程(4)土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6.试述我国土壤资源存在哪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如何保护好我国的土壤资源。 答:存在问题:1)耕地面积的快速减少2)土壤退化严重3)不同区域的主要土壤资源问题如何保护: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实施严格的的土壤资源保护措施2)提高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方面的忧患意识3)提高土壤学的研究水平,提高土壤资源保护的科技含量4)增加土壤保护退化方面的投入。 1不同质地与不同质地剖面类型的肥力性状及其利用改良措施。 答:不同质地剖面的肥力特征:土壤质地剖面:土壤不同质地层次在土体中的排列状况。 质地剖面模式:一通体均一型二上粗下细型(农业最理想的模式)三上细下粗型四中间夹砂型和中间夹黏型 改良措施:(1)掺砂掺黏,客土调剂。(2)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3)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4)增施有机肥,改良土性。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继续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状况,让学生们从中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合栽种什么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举出2 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图片及实物。 课时建议: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翻开书P5,看书上最上面的一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沙地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内容见文本素材) 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认识三种土壤 (1)观察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三堆土。 教师:为了大家观察的更清楚些,老师按照这三幅图片准备了土壤,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取土,然后仔细观察。 学生上讲台前取土。 教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方法还真多,下面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或老师提示的方法开始观察土壤,记着要做好记录呦。 学生活动,亲自体验三种土壤特性的不同。 (2)交流汇报 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教师适当点评。 (3)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教师对三种土壤的性质进行陈述。 ①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 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 ②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