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_九年级化学教案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_九年级化学教案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_九年级化学教案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_九年级化学教

初三化学教案:

第三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纯,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

2、理解置换反应概念及应用。

3、了解原子团的概念,知道SO42-、CO32-、NO3-、OH-

教学重点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反应原理和操作

2、学会氢气检验和验纯

教学难点

复习提问:1、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程序。

我们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顺序,本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也按着这个顺序进行。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一、制取氢气的药品:

(实验)镁铁锌都跟稀硫酸反应生成是氢气,但反应的速度不同、镁最快、铁最慢、只有锌反就应适中:

化学反应方程式:

Mg+H2SO4 ===MgSO4 +H2 ↑

Fe+H2SO4 ===FeSO4 +H2 ↑

Zn+H2SO4 ===ZnSO4 +H2 ↑

强调反应的速度和制取氢气的药品:

以上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属于哪种化合反应类型。这也是我们今天又要学习的另一种化学反应类型。

原子团:SO42-、CO32-、NO3-、OH-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当作一个整体。

置换反应:定义:

注意: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都有单质存在。

二、反应原理

Zn+H2SO4 ===ZnSO4 +H2 ↑

三、仪器装置

见课本:适用于反应物为固体与液体,且不需要加热(与氧气相比)

四、收集方法:根据氢气的物理性质

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五、检验及操作:

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

六、验纯:

[1] [2] [3] [4] [5] 下一页

教案示例:碳酸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及用途,碳酸盐的鉴别法。

2.掌握酸式碳酸盐与正盐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

碳酸盐(碳酸根)的鉴定法。

教学难点

不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变。

课的类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

注:*不要求。

①C+O2(充足) CO2

*②2Mg+CO2 2MgO+C(老师写)

③2CO+O2 2CO2

④CO2+C 2CO

⑤CO2+H2O H2CO3

⑥H2CO3 CO2↑+H2O

⑦CO2+Ca(OH)2 CaCO3↓+H2O

⑧CaCO3+2HCl=CaCl2+CO2↑+H2O或CaCO3 CaO+CO2↑

2.引入新课(教师说明小测验正确答案后)教师总结出CO2与CaCO3之间的互变关系:

(1)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不仅限于大理石、石灰石,也不限于CaCO3。凡是碳酸盐(金属原子与碳酸根的化合物),像碳酸钠(Na2CO3)碳酸钾(K2CO3)碳酸镁(MgCO3)等。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跟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是鉴定碳酸根的最简便的方法。地质工作者背包中经常装着一小瓶盐酸,就是用来作石灰岩的初步鉴定的。

(2)酸式碳酸盐

〔提问〕云水洞的石笋、石柱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总结:这些大自然的奇迹和水壶里水垢的形成过程(反应)相似,都是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Ca(HCO3)2〕经过酷暑或煮沸(加热)生成不溶性碳酸钙的缘故。

结合这一组反应让学生解释以下现象,教师及时评定。纠正错误。

①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②继续通二氧化碳,又变澄清。

③将已经变澄清的溶液加热,溶液又变浑浊。

传看标本:

出示几种常见的碳酸盐的标本盒,让学生传阅,然后教师总结并写出板书:

(板书)

(二)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

(1)大理石人大会堂建筑材料;

(2)石灰石建筑石料制水泥烧生石灰;

(3)白垩:粉刷墙壁。

3.巩固提问

〔演示〕(1)取鸡蛋壳一块,水壶里的水垢一块,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盐酸,观察现象并解释,可以让学生做并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二者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遇盐酸都冒气泡。(2)两支试管里分别盛着无色透明溶液,一种是食盐水,另一种是碳酸氢钙溶液,请同学用两种办法鉴别出来。

这两种方法是:①加热后冒气泡溶液变浑浊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一种是食盐水。

②分别加入几滴盐酸,冒气泡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是食盐水。

4.课堂练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①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

②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清,把澄清溶液分为两份,在第一份中加浓盐酸;

③第二份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④碳酸钠和盐酸反应。

5.作业略。

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二、碳的化学性质

1.碳的可燃性。

点燃

C + O2========C02(碳充分燃烧)

点燃

2C + O2========2C0 (碳不充分燃烧)

2.碳的还原性(用于冶金工业)。

高温

CuO+ C ========2Cu +C02 ↑

现象:(1)有红色固体生成。

(2)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高温

CO2+C=======2C0

三、化学反应中放热或吸热现象

转化

热能──→电能(如火力发电)、动能(如蒸气机)等

四、小结:碳与氢的化学性质比较。

氢气

常温下

化学性质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点燃

C + O2========C02

(O2充足)

点燃

2C + O2==========2C0

(O2不充足)

点燃

2H2 + O2========2H2O

还原性

[1] [2] 下一页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的燃烧

2、磷的燃烧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创设情境]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平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练一练]

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1] [2] [3] 下一页

化学校本课程

岞山中心校 化学校本课程教材 趣味化学实验

课程说明 你看见过胶冻能燃烧、无水有冰袋、消字密无痕、水下百花开等现象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想亲自来动手试一试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你走进《趣味化学实验》这个小天地吧!在这些富有情趣的化学实验中,你不仅能复习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能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丰富课外生活,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最终增进化学科学素养。 《趣味化学实验》课程安排为十个课时的内容,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每个课时内容大致分为: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思考、相关以及扩展实验几大部分。 目录 趣味化学实验一:制作“叶脉书签” (3) 趣味化学实验二: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5) 趣味化学实验三:自制酸碱指示剂 (6) 趣味化学实验四:化学“冰箱”与冰袋 (8) 趣味化学实验五: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 (11) 趣味化学实验六:水下公园 (14) 趣味化学实验七:豆腐中钙质的检验 (16)

趣味化学实验八:食物中常见元素的测定 (20) 趣味化学实验九:铝器表面刻字以及制备可燃的“胶冻” (22) 趣味化学实验十:合成香精 (24) 趣味化学实验十一:消字灵的制作 (29) 趣味化学实验一:制作“叶脉书签” 制作原理: 叶片的叶肉部分容易腐烂降解,而叶脉非常坚韧,能构成各种形状比如网状、扇形、弧形等结构,以支持叶片。选取具网状脉的植物叶片,用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加热煮沸,可以水解掉叶肉等部分,仅剩下网状脉,再利用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将叶脉漂白,一件精美的叶脉书签便制作成功了。 工具材料: (1)5-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过氧化氢溶液; (2)电热套、烧杯(多个)、瓷盘、旧牙刷、镊子、水彩色; (3)采摘新鲜的具网状脉的植物叶子,如白玉兰、杨树、白蜡等。 制作步骤: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 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石墨导电 B.金刚石切割金属 C.用铅笔写字 D.用焦炭冶炼 2. 含硫煤如果发生不完全燃烧,会排放出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 A.二氧化硫 B. 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 硫和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3.下列表示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4. 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学性质相同而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A.同种元素组成,但原子排列不同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都是碳元素组成D.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同 5. 某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化合物中()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C.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6.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可使混合气体通过() A.石灰水 B. 灼热的碳层 C.水 D. 灼热的氧化铜 7. 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 将混合气体点燃 B. 通入炽热的氧化铜中 C. 将混合气体通入到盐酸溶液里 D. 将混合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 8.“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于谦的《石灰吟》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形象地描述了化学反应: CaCO3 CaO十CO2↑,该反应的类型是()A.化合反应B.置换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 9. 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和改善生存环境环境,下列措施中切实可行的是() ①减少煤等燃料的使用;②禁止使用煤等燃料;③禁止乱砍乱伐;④开发氢能源;⑤利用 水力发电;⑥种植花草树木。 A. ①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 10. 试管中盛有黑色粉末,将其加强热,粉末变为红色,同时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 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黑色粉末可能是()A.木炭粉 B.四氧化三铁 C.氧化铜 D.木炭粉和氧化铜 高温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学习是学生一生中化学学习的启蒙,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法都起着先入为主的极其重要作用。教材内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线索,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在治理环境,开发能源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学生在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感悟化学是什么,有什么用,怎样学,让学生在主动、愉悦的心情中开始学习化学的历程,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科书在编写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就完全打破老教材的体例格局,对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变化、物质性质三个知识点只保留了一个。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到第二单元课题2中出现,物质性质在第二单元课题1中出现。这样编写好像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一下,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时时减少了学习上的压抑感,可以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教学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兴趣上,也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想像美好的化学世界,去憧憬未来的世界。 学情分析 1.化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生活中的事和物无一不可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已知中了解未知,不断激发兴趣,调动求知欲,并从中挖掘出化学的意义为学生掌握化学变化做铺垫。 2.对一门学科的好奇心是化学启蒙教学有利的心理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个探究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好奇心提升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研,迁移到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从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探究的思路与方法。3.学生已有了物理和生物学习的经验,如氧气可以帮助燃烧、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分析、推理实验现象。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知道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 3.了解实验室规则及常用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观察和人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的探究实验初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会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观察记录等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量与化学有关的事例,使学生从化学对生命、生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中萌发学习化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继而产生朦胧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学生进行化操作的训练。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 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理解。 教学思路 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化学的世界里,从而走近化学。课题1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的课题,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感悟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有用的知识.除了了物质变化、物质性质等知识点,增加了关于化学与生活、科技及化学发展史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这一单元的处理,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主料”,以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辅料”。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教学策略

初三化学绪言 第一单元教案

绪言 Q: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Q:化学有什么用途?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Q:化学当中的“水”。 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英语老师说,Water。 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化学老师:。。。。。。。 Q:化学带来的危害? 白色垃圾;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滚滚黑烟,污染空气;空中“死神”——酸雨;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Q: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实验1-3】向胆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实验1-4】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石灰石逐渐变小,有气泡产生,试管发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强调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必记!) Q: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实验3、4)Q:例举生活中的化学性质。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注意]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实验1、2)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重点物理性质: 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完整版)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完整版)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第一篇: 化学教师个人学期工作计划 201X——201X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化学( 3,4,5三个班)的化学教学,三个班化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学生在基础的知识上掌握不熟练,做题不规范,整理不及时。希望通过复习教学,努力使学生掌握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构建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网络,基本养成学生正确审题、答题的良好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 这个学期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新形势,接受并使用先进的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2、仔细研读10化学考纲,吃透考纲的要求,把握高考的动向。尽管高考形式变化,但考题肯定还是不偏、不怪、不超纲。因此,要重视基础,收集最新信息. 二、注重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说集体备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那么课堂教学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精讲精练,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用相同的时间,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针对有效教学我们主要进行下面两种类型的复习课模式: 1、知识复习课有如下内容和过程: ①复习提问上节课基本规律 ②讲授基础知识 ③归纳基本规律(悟点本质) ④强化非智力因素(规范学习) ⑤当堂练习(巩固基础)。复习课中尽量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精讲不能泛泛地讲,要设置问题,要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有效学习”。每一节课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落实集体备课的要求。 2、讲评课有如下内容和过程: ①对答案(提前印好) ②学生自主探究 ③师生共同解难答疑 ④教师归纳小结 ⑤巩固练习。谁编题谁组织答案,批改一般统一,巩固练习要由专人针对考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地方再编题,进行再训练。讲评课一定不能上成“对答案——讲题”的死板模式。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参加 到课堂学习中去。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解析版)

第六单元卷2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不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的是() A.金刚石B.石墨 C.碳60 D.一氧化碳 【考点】碳的单质. 【难度】易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互称为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必须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 A、金刚石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B、石墨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C、碳60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属于化合物,不是单质,不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判断是否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关键要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这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之所在. 2.书写重要文献时,要求再保存期内清晰不褪色,应选用() A.铅笔 B.蓝色圆珠笔C.碳素墨水 D.蓝墨水 【考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难度】易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作为重要文献,在长期保存中签署的姓名清晰,则需要使用性质稳定,不易褪色的墨水签署文件. 【解答】解:碳素墨水、墨汁中含有碳,用碳素墨水笔或墨汁书写的材料能够保持很长时间不褪色,其它材料均无该特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1991年碳纳米管被发现,碳纳米管是由石墨中的碳原子卷曲而成的管状的材料,管的直径一般为几纳米(最小为1纳米左右)到几十纳米,管的厚度仅为几纳米.碳纳米管由于其独有的结构和奇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有关碳纳米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化合物 B.碳纳米管的化学性质常温时很稳定 C.碳纳米管导电属于化学变化 D.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质与金刚石相同

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宁安市第三中学刘爱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化学新成就不断涌现,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初中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九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需用16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修满并考核合格获1学分。 二、课程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1、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过程,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不从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 食盐的实用价值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用燃烧法鉴别各种纤维水壶巧除垢服饰除污小窍门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节约用水项目的活动调查我市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来源参观自来水净化厂,调查常用水的净化方法水与人体的关系鸡蛋壳上刻字农村使用沼气的探究,及发展前景调查常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利用紫牵牛花、紫苷蓝、花心萝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查阅资料:了解醋的功效;牙膏中的化学;油条中的化学调查塑料造成的污染探究干煤和湿煤,哪个好烧日用洗涤剂与人体健康调查生石灰的的制取 四、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发展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教案: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 物质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内容:物质 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角度看,物质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前 物 质 象质 1水沸腾 液 态 水液态沸腾 时生成水 蒸气,水 蒸气遇冷 玻璃片又 凝结为液 态水 液态 水 无 2胆矾研碎块 状 胆 矾 蓝色块状 固体被粉 碎成粉末 粉末 状胆 矾 无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 色 硫 酸 铜 溶 液 等 立即生成 蓝色沉 淀,溶液 颜色变 浅,最后 变为无色 蓝色 氢氧 化铜 沉淀 等 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 粒 状 石 灰 石 等 石灰石表 面有气泡 产生,且 石灰石逐 渐变小, 烧杯中澄 清石灰水 变浑浊 二氧 化碳 气体 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新物 质变化(如实 验1、2)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变化前观 察 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①反应条件(如 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 光、放热、变色、 生成气体或沉 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化学组永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化学新成就不断涌现,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初中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九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需用16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修满并考核合格获1学分。 二、课程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1、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过程,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不从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和更好地解决问题

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主要容 生活中的化学: 食盐的实用价值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用燃烧法鉴别各种纤维水壶巧除垢服饰除污小窍门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节约用水项目的活动调查我市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来源参观自来水净化厂,调查常用水的净化法水与人体的关系鸡蛋壳上刻字农村使用沼气的探究,及发展前景调查常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利用紫牵牛花、紫苷蓝、花心萝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查阅资料:了解醋的功效;牙膏中的化学;油条中的化学调查塑料造成的污染探究干煤和湿煤,哪个好烧日用洗涤剂与人体健康调查生灰的的制取 四、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1、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氢 H 2、请写出四大反应类型,并写出其反应通式: 反应类型反应通式反应方程式举例 化合反应A+B=AB 3、同素异形体的定义为:,请举两例有关同素异形体的例子:①② 4、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写下表: 物质性质作用 金刚石 石墨 焦炭 炭黑 活性炭(或木炭) 5、为什么活性炭、金刚石、石墨、焦炭、炭黑它们都是碳的单质但是性质差异却如此的明显 6、请根据了解的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填写下表:

化学性质作用 稳定性 下面有关内容书写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氧气充足时 氧气不足时 还原性 碳和四氧化三铁 碳和三氧化二铁 碳和二氧化碳 碳和氧化铜 7、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 。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有哪些①②③ 8、请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如下表格: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该反应中酒精灯上加网 罩的作用为: 9、根据碳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填写下表: 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10、我们已知,木炭或者活性炭有一定的(性质)作用,可以去除异味和部分杂质,我们如果将性质归为两大类,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的话,那么,这属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11、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填写下表: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的药品有: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方程式为: 在选取药品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选用稀硫酸、浓盐酸或碳酸钠 12、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装置我们可以适用于排空气法来收集气体,若我们收集的气体是密度远小于空气密度的,则 进口、出口分别是(“a进b出”或“b进a出”),若我们收集的气体密度远大于空 气密度,则进口出口分别是(“a进b出”或“b进a出”)。 (2)若我使用该装置收集氢气,那么进口、出口分别是(“a进b出”或“b进a出”), 当我需要检验集气瓶中氢气是否已经收集满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发生的现象什么 若使用该装置收集的是CO,则需要在(a、b)口增加(实验仪器)来进行尾气处理,原因是CO (化学性质)。尾气处理的化学方程式: 。 14、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1)上图中,哪些是发生装置哪些是收集装置(填写序号) (2)根据所学气体收集装置填写下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趣味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文档大全 趣味化学实验 化学组编著 本册主编:罗余凌 逍林中学校本课程教材编写委员会策划制作

文档大全 ◆内部交流使用◆《逍林中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 ——《趣味化学实验》 本册主编:罗余凌 封面设计:罗余凌

前言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主要针对高中学生开设,共开设9+1个趣味实验,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容的简单实验,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每个课时容大致分为: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思考、相关以及扩展实验,课堂评价几大部分。 本课程的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节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容)几大板块容。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通过本课程的实施,能让每个学生根据不同发展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观察、思考、讨论,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以获得理解能力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文档大全

目录 化学实验发展史概述(配视频) (1) 趣味化学实验一玻棒点灯、黑龙攀柱 (9) 趣味化学实验二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12) 趣味化学实验三化学“冰箱”与冰袋 (15) 趣味化学实验四水下公园 (17) 趣味化学实验五硫素三形 (19) 趣味化学实验六海带中碘的提取和检验 (21) 趣味化学实验七研究电池 (24) 趣味化学实验八制作水果电池 (27) 趣味化学实验九牙膏中某些成分的检验 (29) 超级能源——奇妙的可燃冰 (32) 文档大全

初中化学第6单元知识点

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 电极、 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制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讲课讲稿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摘要:校本课程理念的出现弥补了国家课程难以全面适应学生发展的缺点。对于初中化学学科,校本课程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化学能力和开拓学生视野上,在内容上要包含化学学科知识和化学学习方法,形式上要贴近生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和信息时代随之来临。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改革单一的课程管理模式,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的建议,增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要求,不仅能教会学生相关的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新时代的化学教学开辟了新的方式。校本课程作为教育改革的产物,已逐渐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焦点。“什么是校本课程”“为什么要推行校本课程”“如何实施校本课程”都响应了新课改要求,是实施三级课程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化学校本课程概述

校本课程是指教师和学校根据本校的特色,在学校内部开发的一种新的课程板块,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学校科技特色的重要体现。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学生的目前发展需求,还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化学是目前中考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化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但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因随意性太大、没有明确的目标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一种科普活动。 二、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 1.贴近学生实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由学校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的,它不同于国家和地方的课程,它更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期,要对学生的化学掌握状况进行充分了解,把握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学校本课程面对的仅仅是本校学生,涉及面小,能够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的学习模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化学与生活”的相关内容时,校本课程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的各种化学物质,从而提高其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促进化学教师专业成长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全册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初三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初三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彭向玲一、课程内容 本期我担任214、215班校本课程的教学。依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要求,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科技等有意义的信息,了解其中利用的化学知识,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创新研究,课程内容计划从环境、材料、能源等几块分为八课: 第一课空中死神——酸雨 第二课水是生命 第三课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第四课奇妙的微观世界 第五课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元素篇) 第六课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有机物) 第七课溶液——人类生活离不了它 第八课中毒急救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 base”,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教研就是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通过化学校本教研想达到二个目的:1、促使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化的结果必然是“教师成为研究者”,那么,校本教研应当是教师体验“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的研究者”成功的有效手段与途径。2、提高我校化学教学质量。校本教研以学校为基地,旨在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起点,选择适宜学校实际情况的方法而进行;其生长点在学校,立足点也在学校。因此,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必定促成我校化学教学特色的逐渐形成,稳步提高我校化学教学质量。 三、具体教学安排和实施

总课时:16课,每课内容2课时,每周一节。 具体实施: 1、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3、教师必须在每次综合实践活动后,作好记录。 四、化学校本课程的初步课程评价方法 1、学生关注生活、社会、科技的意识有无提高; 2、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无加强; 3、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无增强。 2016-2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质软),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 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润滑剂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 2 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金属。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 2: C+O 2 点燃CO 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 2 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 2 ↑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用:冶金工业 2Fe 2O 3 +3C 高温 4Fe+3CO 2 ↑ ↑ + + 2 4 3 2 3 2CO Fe C O Fe高温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A) (B) (C) (D)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A)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B)(C)(D)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A) (B) (C)

排水法:气体难溶于水 (A ) 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B) 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C) CO 只能用排水法(有毒,密度与空气相近,不能用排空气法) CO 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要溶于水、跟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2) 发生装置:左图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集满。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 3高温CaO+CO 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 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 2+H 2O==H 2CO 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 2CO 3 == H 2O+ CO 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 2+Ca(OH)2==CaCO 3↓+H 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 2高温2CO 5)参与光合作用 3、用途: 灭火,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升华吸热,物理性质) 温室肥料(光合作用,化学性质) 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H 2、CO 、C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生物体缺氧而中毒。 2)可燃性:2CO+O 2点燃2CO 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CO 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初中化学教案怎么写 【篇一:初三化学教案_上册】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 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 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 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 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 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 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 变化叫物理变化。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 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 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 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 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 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⑵打碎玻璃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结冰⑹镁带 燃烧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 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