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激励原理

管理学激励原理
管理学激励原理

第二节激励

?一激励的基本概念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四激励形式与技巧

一)行为、动机和激励

?1、激励

?所谓激励,是指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

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简而

言之,激励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过程。

2.需要、动机和行为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

的。

?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而未能满足时,就会引起人的欲望---

想满足这种需要,它促使人处于—种不安和紧张状态之中,从而成为做某件事的内在驱动力。心理学家把这种驱动力

称作动机。

?动机产生以后,人们就会寻找、选择能够满足需要的策略

和途径,而一旦策略确定。就会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产

生一定的行为。

?行为的结果如果未能使需要得到满足,人们会继续努力,

或采取新的行为(积极的或消极的),或调整期望日标。

?如果行为的结果使作为行为原动力的需要得到满足,则人

们往往会被自己的成功所鼓舞,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确定新的目标,产生新的行为。因此,从需要的产生到目标的实现,人的行为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如图所示。

?行为的结果如果未能使需要得到满足,人们会继续努力,

或采取新的行为(积极的或消极的),或调整期望日标。

?如果行为的结果使作为行为原动力的需要得到满足,则人

们往往会被自己的成功所鼓舞,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确定新的目标,产生新的行为。因此,从需要的产生到目标的实现,人的行为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如图所示。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相同的需要是否产生相同的动机呢?

?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有需要才有可能产生动机。但是,需要常带有较强的客观性,而动机则是纯主观的。同样是解渴的需要,有的人想喝茶,有的想喝水,有的则想吃西瓜,这只能说明动机不同。

3.需要强度和动机强度

?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但不能倒推回来说,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就有某种行为。

?事实上,一个人可以同时有很多需要和动机,但在特定的时空内,这些需要和动机不可能都会引发成行为。其中有一种最强的需要(称为主导需要),在它驱使下会出现多种动机,在这多种动机中,只有一种最强的动机(称为强势动机)实际产生行为

(二)激励过程

?激励的实质过程: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内在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被管理者积极的行为反应(实现目标的努力)。

激励的过程模式

(三)激励的类型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主要通过金钱、实物等形式实现;精神激励着眼

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主要形式是授予称号、颁发奖状、表扬、记功、事迹宣传等。

?2.正激励和负激励

?正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符合社会需要和组织目

标时,通过各种方式来巩固和强化这种行为,是对行为的一种肯定。

?负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需要和组织

目标时,通过批评、惩罚等各种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并使其不再发生,是对行为的一种否定。

?3.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

?内在激励是通过启发诱导方式,激发人的主动精神,使他

们的工作热情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

?外在激励则是运用环境条件来制约人们的动机,以此来强

化或削弱有关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意愿。内在激励着眼于调动人的内因,带有自觉性的特征;外在激励则倚重外因,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性。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探讨什么因素能够使一个人采取某种

行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

?成就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来的,是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顺序

?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

需要

?在一定的时期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在发挥主要的作

用。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以

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力量

减轻而已。

2、需要层次与管理对策

3、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

?马斯洛将人类的各种需要划分为五类,并指出人的需要是

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这基本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内可能会有不同的起主要作用的需要。

因此管理者必须注意目前对职工起主要作用的需要,以便

有效地激励他们。

?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

面。特别是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精

神方面的需要能起到更持久的激励作用。

?

4、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

?马斯洛认为已满足的需要一般不再起大的促进作用,但满

足的意义不够明确。

人与人之间需要的先后次序不尽相同。

(二)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传统模型与双因素模型的区别

双因素理论的贡献

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有必要的物质利益和合适的工作环境等,更要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对职工的工作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认可,尽量使职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职工的成长、发展和提升提供机会。

双因素理论的不足

?赫茨伯格所调查的对象代表性不够。

?不同的人(特别是不同阶层的人),对于激励因素和保健因

素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满意与不满意都不是绝对的。赫茨伯格未能提供衡量满意

与不满意程度的标准

?满意与生产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成就激励理论

成就激励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麦克莱兰提出的。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

下,人们有三种主要需要,包括:

成就需要

权力需要

社交需要

(依附需要)

成就激励理论

?成就需要:指根据适当标准追求成就的驱动力,是该理论的

核心内容.

?权力需要:指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愿望和驱动力,权力需要是

管理者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社交需要(依附需要):指寻求他人接纳并建立良好人际关

系的愿望.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着重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即激励过程的理论。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美国学者弗鲁姆在1964年提出的.

期望理论的基本描述:

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激励力指一个人受激励的程度。

?效价指一个人所预计的一定结果所带来的满足或不满足的程度。

?期望值指某一行动会导致一个预期成果的概率。

期望理论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

E 高* V 高= M 高

E 中* V 中= M 中

E 高* V 低= M 低

E 低* V 高= M 低

E 低* V 低= M 低

激励力=M

期望值=E

效价=V

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

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

?绩效取决于一个人的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以及当事人对所

需完成任务的了解程度。

?满足取决于内在的报酬和外在的报酬。

?激励是对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的期望。

二)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的斯戴西·亚当斯于1956年提出来的,是一种侧重于研究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的影响的一种激励理论。

亚当斯认为: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自己的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其所得的相对报酬的影响。

?员工会进行纵向比较

现在自己所得/现在自己付出比

过去自己所得/过去自己付出;

?员工还会进行横向比较

自己所得/自己付出比

他人所得/他人付出;

?当人们感觉不公平时,就会采取措施,减少不公平感。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职工对报酬的满意程度是一个社会的比较过程。

?一个人对自己报酬是否满意,不仅受到报酬的绝对值影响,

而且也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

?人需要保持分配上的公平感,只有产生公平感时才会心情

舒畅,努力工作;而产生不公平感时,就会采取措施消除

不公平感。

公平理论的应用

?要使职工有公平感,管理者就应当尽量克服绩效评价和报

酬制度中不合理的现象。

?公平与不公平是个人的主观感觉。有心理学家指出,一般

人总是对自己的投入估计过高,对别人的投入估计过低。

因此,管理者除了在客观上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下属,还应

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投入。

?怎样才能做到客观上的公平?又如何使人们在主观上感到

公平?这有赖于建立“三个体系,一个机制”,即目标体系、

分配体系、评价体系和竞争机制。

公平理论的应用

?要使职工有公平感,管理者就应当尽量克服绩效评价和报

酬制度中不合理的现象。

?公平与不公平是个人的主观感觉。有心理学家指出,一般

人总是对自己的投入估计过高,对别人的投入估计过低。

因此,管理者除了在客观上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下属,还应

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投入。

?怎样才能做到客观上的公平?又如何使人们在主观上感到

公平?这有赖于建立“三个体系,一个机制”,即目标体系、分配体系、评价体系和竞争机制。

(三)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的斯金纳提出的

?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只要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就可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强化的概念最早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条件反

射时提出的。

强化的类型

.正强化

是指在行为发生之后,立即用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来肯定这种行为。

正强化通常包括增加工资、发给奖金和奖品、表扬、赞赏、让

某人干更有意义的工作等。

2.负强化

指惩罚哪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使得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

不进行正强化或减少正强化本身就意味着负强化。

强化的原则

?要遵循目标强化的原则。

?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奖励所有的人。

?要及时反馈和及时强化。

?要多用不定期奖酬,少用定期奖酬。

?要让员工知道怎样做才能获得期望的奖酬。

?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2014年10月-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14年10月-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2014年10月《管理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分,共 20 分) 1.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是 A.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理论 B.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C.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D.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2.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与20世纪下半叶的计算机革命,对所有组织及其管理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属于组织环境中的哪一环境因素的作用 A.政治因素 B.科技因素 C.经济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3.与计划职能联系最紧密的管理职能是 A.控制 B.组织 C.领导 D.协调 4.快乐食品公司以婴幼儿为目标顾客,专门从事婴幼儿食品的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这种战略属于 A.成本领先战略 B.差异化战略 C.集中化战略 D.多元化战略 5.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今后,这是 A.决策 B.规划 C.程序 D.预测 6.通过背对背地征询专家意见并多次反复的决策方法是 A.因果法 B.德尔菲法 C.外推法 D.边际分析法 7.职务、职责、职权三者如同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体现的是组织设计中的 A A.责权一致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分工协作原理 D.管理宽度原理 8.存在双重领导的组织结构类型是 A.直线参谋制 B.直线制 C.事业部制 D.矩阵制

9.某跨国公司在世界多地设有销售机构,该公司部门划分的依据是 A.职能 B.产品 C.地区 D.人数 10.为了加强控制,阳光公司要求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随时向总经理请示汇报,这种做法属于 A.集权化 B.分权化 C.部门化 D.多元化 11.“质量水平对应百万机会缺陷数为3.4 的目标”,这种观点对应的是 A.业务过程管理 B.系统管理 C.六西格玛管理 D.权变管理 12.旺旺超市根据管理者工作职位的相似性,将处于同一级别的管理者放到一个考核小组,按照事先规定的考评标准,采用两两比较的方式进行考评。这种做法属于 A.考试法 B.对比法 C.成绩记录法 D.自我考评法 13.对生产车间的班组长而言,其管理技能侧重于 A.技术技能 B.概念技能 C.人事技能 D.政治技能 14.在布莱克和穆登的管理方格理论中,如果管理者仅仅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极少关心人,极其独断专行,则这种管理方式是 A.贫乏型管理 B.独裁的、重任务型的管理 C.战斗集体型管理 D.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15.天天软件公司的程序员分布在全球各地,一些成员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手段开展远程工作,形成了团队作业小组。这种团队是 A.自我管理团队 B.协同工作团队 C.虚拟团队 D.学习型团队 16.当团队已经成熟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体,团队成员对他人的优缺点以及他们如何支持使命了如指掌,并能够解决群体问题时,团队处于 A.形成阶段 B.震荡阶段

管理学-习题-第10章

第十章激励 柴锐山 20191016583 姚仕艺 20191016564 (一)判断题 1.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 2.麦格雷戈在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超Y理论。() 3.明茨伯格在双因素理论中提出保健因素能消除不满意,并且激励因素是调动人们 极性的关键。() 4.成就需要理论过于强调个体高层次需要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精足个体低层次需要的意义.() 5.非动机性行为则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无目的活动,但是属于激励理论研究就范畴。() 6.信任激励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激励方式.() 7.期望理论的涵盖面太广,内涵比较笼统,且忽略了对个体行为意志的考虑,故其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8.成就理论既满足了个体高层次需要的意义,也满足个体低层次需要的意义。( ) (二)填空题 1.依据人的行为规律,人的行为过程包含了三类基本变量,即_ 2.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五级: 3.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将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 比较和_比较。 4.期望理论可用公式表示为 5.依据强化的目的,强化可分为四种类型: 6.依据强化的方式,强化可分为:_和_。 7.期望理论通过对各种权变因素的分析,论证了人们会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 的选择。 8_____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0首先提出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

(三)选择题 1.处于需要最高层次的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2.为了激发员工内在的积极性,一项工作最好授予 A.能力远远高于任务要求的人 B.能力远远低于要求的人 C.能力略高于任务要求的人 D.能力略低于任务要求的人 3.从期望理论中,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是_。 A.目标效价的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 B.期望概率的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 C.存在着负效价,应引起领导者注意 D.应把目标效价和期望概率进行优化组合 4.下列关于强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先提出的 B.所谓正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c.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能够使每一次强化都起到较大的效果 D.该理论过于强调对人的行为的限制和控制,而忽视了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和状态 5.中国企业引人奖金机制的目的是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但到目前,许多企业的奖金已经成为工资的一部分,奖金变成了保健因素。这说明: A.双因素理论在中国不怎么适用 B.保健和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是不一样的 C.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转化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 D.将奖金设计成为激励因素本身就是错误的 6.某企业对生产车间的工作条件进行了改善,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职工的_

管理学原理 第十六章 激励

管理学原理 第十六章激励 名词解释: 1、激励:是指管理者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且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 2、经济人:又称为“理性——经济人“,也称为实利人,它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其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 3、强化:是心理学术语,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4、积极强化:指积极行为发生以后,立即用物的或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在这种刺激作用下,个体感到对他有利,从而增强以后的行为反应频率,称为积极强化。 5、消极强化:当一个特定的强化能够防止产生个人所不希望的刺激,称为消极强化或逃避性学习。 6、惩罚:在消极行为发生之后,使实施者受到经济上或名誉上的损失,或取消某些为人所喜爱的东西。从而减少这种行为,称为惩罚。 7、消失:是撤销对原来可以接受的行为的强化,由于一定时期内连续不强化,这种行为将逐步降低频率,以至最终消失。 8、行为有因:是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 简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P353-360 答:①激励内容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求理论。 ②激励过程理论: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模式。 ③行为改造理论:激励强化理论、归因论。 3、简述双因素理论?P354-355 答:①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

②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诸如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等,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如成就、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晋升和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得到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 ③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的情绪;保健因素改善后,职工的不满情绪会消除,并不会导致消极后果,职工知识处于一种既非满意,又非不满意的中心状态;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2、简述需要层次理论?P354 答:①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 ②他认为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需求。他将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③当一组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组需求就不再称为激励因素了。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管理者必须用随机制宜的方法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 4、简述波特——劳勒模式。P355-356 答:①波特和劳勒在期望理论基础上引伸出了一个实际上更为完善的激励模式,并把它主要用于对管理者的研究。所以,一个看得到的对所做努力的公平报酬,必然会影响职工得到满足程度。 ②努力的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加上人们所看到的有关认为是需要的能力以及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这种看得到的努力和得到报酬的可能性又受到实际工作成绩的影响。 ③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主要取决于所做的努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受一个人该项工作的能力和他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的影响。 6、激励的方式(方法)有哪些?P361-364 答:①思想政治工作②奖励③职工参加管理④工作内容丰富化⑤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7、简述有效激励的要求?(为使激励取得效果,管理者应该怎么做?)P364-366 答:①坚持物质利益原则②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③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④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8、对组织中人的不同假设,将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试分析管理中的四种人性观点?P350-353 答:关于人性的认识,谢恩归纳了关于人性的四种假设: ①经济人的假设: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其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根据这一假设引出的管理方式是,组织以经济报酬来使人们服从和做出功效,并运用权力和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职工。 ②社会人的假设: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们。根据这一假设引出的管理方式是,组织应注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们的需求,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倡集体奖励制度。

管理学第十章激励课后练习

管理学第十章激励课后练习 1张教授到某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该企业总经理热情地接待了张教授,并介绍公司的具体情况,才说了15分钟,就被人叫了出去,10分钟后回来继续,不到15分钟,又被叫出去。这样,整个下午3个小时总经理--共被叫出去10次之多,使得企业情况介绍时断时续。这说明_ A总经理不重视管理咨询 B该企业可能这几天遇到了紧急情况 C总经理可能过度集权 D总经理重视民主管理 正确答案是:C 2在管理方格图中,“领导方式高度关心生产,很少关心人,为达到生产目的,常常会强制人们去完成必要的任务”以上描述的是哪种领导方式_ A权威与服从 B乡村俱乐部 C贫乏的管理 D协作管理 正确答案是:A 3张教授到某企业进行管理咨询,该企业总经理热情地接待了张教授,并介绍公司的具体情况,才说了15分钟,就被人叫了出去,10分钟后回来继续,不到15分钟,又被叫出去。这样,整个下午3个小时总经理--共被叫出去10次之多,使得企业情况介绍时断时续。这说明_ A总经理不重视管理咨询 B该企业可能这几天遇到了紧急情况 C总经理可能过度集权 D总经理重视民主管理 正确答案是:C 4在情境领导模型下,参与型领导的任务和关系行为是_ A高任务/低关系行为 B高任务/高关系行为 C低任务/高关系行为 D低任务/低关系行为 正确答案是:C 5一份英国杂志比较了欧洲各国经理的习性和处事手法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国经理最“独裁”,意大利经理最"无法无天”,德国经理最按意气办事,英国经理最不能“安于位”。各国经理的习性和处事法的不同,最有可能是因为: A各国的文化传统不同 B各国的教育体制不同 C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同 D各国的天气不同 正确答案是:A 6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中,模式既关心生产又关心员工,可以带来高绩效和高

00054管理学原理2018年10月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学原理试卷 (课程代码00054)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更真题资料请咨询Q或微信28225803。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l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某汽车公司生产车间工作小组的主管人员是 A.基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高层管理者 D.综合管理者 2.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必须通过工时和动作研究制定出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这是下列哪个原理的内容? A.标准化原理 B.职能管理原理 C.工作定额原理 D.例外原理 3.“成为最优秀的商用计算机和商用计算机服务器的供应商”,该表述体现的企业文化是 A.企业精神 B.企业使命 C.企业道德 D.企业制度 4.管理道德规范必然随着管理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这体现了管理道德的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变动性 D.社会教化性 5.提出决策“满意标准”的学者是 A.泰勒 B.韦伯 C.西蒙 D.马斯洛 6.在下列计划的表现形式中,哪一种是针对反复出现的业务而制定的? A.目标 B.程序 C.规划 D.预算 7.天华公司计划在明年一年内实现销售收入170万元,利润率达到3.5%,这种计划类型属于 A. 短期计划 B.中期计划

管理学原理中的基本内容

《管理学原理》基本内容与结构 第一讲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1.管理的概念 2.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目的 (2)管理的主体 (3)管理的客体 (4)管理的内容 (5)管理的载体 (6)管理的环境 3.管理的属性 二管理的职能 1.计划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三管理的层次 1.管理者的概念 2.管理者类型与层级 3.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责 四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管理的原则 (1)效益原则 (2)人本原则 (3)适度管理原则 2.管理学研究的方法 五学习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讲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一中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1.1 儒家思想 1.2 道家思想 1.3法家思想 1.4兵家思想 1.5墨家思想 2.1亚当斯密 2.2大卫李嘉图

2.3罗伯特欧文 2.4查尔斯巴贝奇 二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管理 2.一般管理理论 3.科层理论 三行为科学理论 1.早期行为科学理论 2.中期行为科学理论-霍桑试验 3.后期行为科学理论 四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五当代管理理论与发展趋势 1.企业再造理论 2.学习型组织理论 3.第五代管理 4.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与展望 第三讲决策一决策的概念与类型 1.决策的概念 2.决策的类型 (1)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与任务决策 (2)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3)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4)确定性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5)定量决策与定性决策 二决策过程 1.决策的构成要素 2.决策的过程 三决策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1.决策的原则 2.决策的影响因素 四决策的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2.SWOT分析法 3.政策指导矩阵 4.定量决策方法 (1)盈亏平衡分析法

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10.激励与沟通

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 (2)要学会“听” (3)创造一种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 (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 (5)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 (6)职工代表大会。 (7)非管理工作组 (8)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如何处理冲突? (1)谨慎地选择你想处理的冲突; (2)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 (3)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 (4)妥善地选择处理办法。 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指有反馈的信息传递,是发送者和接受者互相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沟通。它比较适合于下列几种情况: (1)时间比较充裕,但问题比较棘手; (2)下属对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至关重要; (3)下属能对解决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4)上级习惯于双向沟通,并且能够有建设性地处理负反馈 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单向沟通? 单向沟通指没有反馈的信息传递。单向沟通比较适合下列几种情况: (1)问题较简单,但时间较紧; (2)下属易于接受解决问题的方案; (3)下属没有了解问题的足够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反馈不仅无助于澄清事实反而容易混淆视听; (4)上级缺乏处理负反馈的能力,容易感情用事。 试比较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双向沟通中,接受者理解信息发送者意图的准确程度大大提高;在双向沟通中,接受者和发送者都比较相信自己对信息的理解;接受者比较满意双向沟通,发送者比较满意单向沟通;由于与问题无关的信息较易进入沟通过程,双向沟通的噪音比单向沟通要大得多。 非正式沟通有何特点? (1)非正式沟通信息交流速度较快; (2)非正式沟通的信息比较准确; (3)非正式沟通效率较高; (4)非正式沟通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5)非正式沟通有一定的片面性,非正式沟通中的信息常常被夸大、曲解,因而需要慎重对待。 企业应如何对待非正式沟通? (1)管理人局必须认识到它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否认、消灭、组织、打击都是不可取的。 (2)管理人局可以充分地利用非正式沟通为自己服务。

管理学基础重点难点-10 激励下属

激励 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组织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当某人被激励时,他会更勤奋地工作。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激励的含义 所谓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 二、激励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3.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三、需要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 他认为,人类的需要归为生理、安全、友爱或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因此,管理者应根据需要层次,确定激励行为。 四、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围绕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需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有两类因素影响人们的行为。他将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相关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将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人们的作用;激励因素可以调动积极性,具有激励作用。 五、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认为激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的报酬是否公平。个人会主观地将自己的投入(包括诸如努力、经济、教育等许多因素)同别人的相比,看自己的报酬是否公平或公正,以此来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激励者应高度重视这种公平感觉。 六、行为改造理论 行为改造理论主要是研究如何改造和修正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一种理论。 1.强化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来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因外部环境的刺激而改变。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可以采用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自然消退四种强化类型来改变被刺激者的行为。 2.归因理论。这一理论是由威纳提出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于何种因素,对以后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对人们的行为和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影响。激励者应很好地了解下属的归因倾向,以便正确地指导和训练职工的归因倾向,调动和提高下属的积极性。 七、激励手段和方法 1.物质激励。 2.精神激励。 3.职工参与管理。 4.工作丰富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