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征求意见稿)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

二〇一〇年八月三十日

目录

一、宁波市发展智慧城市的现实基础 (2)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

(二)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2)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效明显 (3)

(四)公共服务和管理领域信息化深入推进 (3)

(五)农村农业信息化加快推进 (4)

(六)信息化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4)

二、宁波市发展智慧城市面临的形势分析 (4)

(一)机遇 (5)

(二)挑战 (6)

三、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总体目标 (8)

四、宁波“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 (9)

(一)围绕走向信息社会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9)

(二)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1 (三)围绕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要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3)

(四)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新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14)

(五)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 (19)

(六)围绕公共服务改进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建设 (22)

(七)围绕城市建设管理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公共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24)

五、宁波智慧城市发展的保障措施 (27)

(一)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27)

(二)建立科学务实的推进机制 (27)

(三)建立完善要素保障机制 (28)

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当前我们正面临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同时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例如,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已将其列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以重点推进。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部署,温总理在调研无锡传感网基地时,再次提出了要加快物联网发展。深圳、南京、昆山等市也都各有侧重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从城市信息化,走向智慧城市,这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把已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市。智慧城市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更高效安全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更科学的监测、预警、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更高水平的远距离控制执行和智能化执行能力,更协调的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点合作能力,以及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从宁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未来五年以及更长的时间,将处于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宁波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的时期,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把握城市发展新机遇,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新一轮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动智慧应用系统和智慧产业发展,对于破解城市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升我市科学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不能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所用,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议题。

从宁波的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城市信息化总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具备了向智慧城市

发展的基础。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在宁波成功举办,取得了信息化宣传展示和项目合作的重大成果,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关注的焦点,形成了广泛共识,为汇集全球智慧、建设智慧宁波带来了难得契机。市委市政府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谋求运用“智慧”杠杆,积极抢占新的先发优势,确保新型城市发展的竞争主动权。宁波推进智慧城市的决策部署已引起了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省“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思路和宁波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组织编制了《宁波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作为是规范和指导今后五年我市智慧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宁波市发展智慧城市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宁波正确认识和把握信息化发展形势,深入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按照“信息化强政、信息化便民、信息化惠农、信息化兴企”的思路,积极推进信息化基础实施建设,积极扶持发展信息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发展取得较大进展,信息化为改善宁波城市服务管理、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宁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宁波市信息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获评“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十佳城市”和“2010中国城市信息化示范城市”,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应用基础。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目前已经形成了由电信、移动、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为主建设的、覆盖全市的高速城域宽带网,电话、电脑、手机、数字电视、导航仪各类信息终端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多项指标位于全国前列。无线城市加快推进,基于3G无线宽带网络接入技术的网络已基本覆盖整个大市,WiFi热点基本覆盖包括行政机关、机场、车站、码头、广场、医院、学校、酒店等主要人员聚集区。至2009年未我市固定电话用户为3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为862万户;3G用户数达11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36万户。宁波已被工信部、国台办、发改委列为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城市。

(二)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全市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207亿元,连续3年超千亿,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1031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液晶面板、电子计算机、电子机电产品、电子测量仪器和电子元件等优势行业有较大增幅,是全行业持续

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连续几年增长40%以上;动漫游戏、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兴起。园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按照“一园多点、集聚发展”的宁波软件园建设模式,积极引导县市区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取得明显成效。宁波软件园已在高新区形成综合软件应用开发基地,其中电子商务、行业应用软件已有一定规模,保税区形成嵌入式软件特色,鄞州区、北仑区形成动漫产业特色等,有近600家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入驻,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跨越式发展,连续几年拥有全国电子百强企业2-3家,元器件百强企业6-7家。奇美电子有限公司、技嘉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入围2010年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30强,比上一年增加4家;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入围浙江省信息产业外贸出口10强。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效明显

制造业和外贸、物流等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广泛深入推进,信息化在改造传统产业,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大型企业信息化成效卓著,竞争力不断增强,已培育涌现出雅戈尔、奥克斯、宁波卷烟厂、富达、镇海炼化等25家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重点产业等领域开始广泛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全市70%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建立了塑料、化工等一批电子交易中心和模具、家电等专业电子商业服务平台。大力推进行业门户总部网站基地建设,1万多家进出口企业中,9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行业网站孵化平台已孵化行业网站公司180家,涉及小家电、服装、家纺、机械、文具等几十个行业。宁波电子商务成熟度位居全国城市前10位。

(四)公共服务和管理领域信息化深入推进

全市各县(市)、区,各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工作比较重视,组织建设完备、应用效果明显。100%政府部门建立了OA系统和网站,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全面推进。市政务内外网平台、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的建成和完善,为推进我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奠定了扎实基础。规划、国土、公安、工商、税务、劳动保障、海洋渔业、林业、水利、环保、文化、教育等部门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发挥了信息化在各有关部门、行业的效率倍增效应。81890市民服务中心系统、宁波电子口岸、宁波信用征信系统、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市民卡工程、数字化城管和社会管理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等一批跨部门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提高了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各县(市)区、街道(乡镇)的电子政务试点和推进工作取得积极成果,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逐步向基层辐射和延伸。

(五)农村农业信息化加快推进

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推动信息网络加快向农村延伸,消除了“最后一公里”障碍。全市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9.8%,所有行政村村村通电话,计算机普及率超过37%,所有乡镇实现宽带接入,96%以上的行政村通上宽带。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经网等一批农村信息服务工程成效明显,截止2009年底,我市2600个行政村中已有900多个建成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2010年又被列入政府十大实事工程,计划在80%以上的行政村设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以及教育培训活动对提升农民信息化素质和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六)信息化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建设得到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管理、行业统计等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行业协会、信息化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得到较快发展,信息化咨询、测评、监理等服务进一步拓展。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电子政务、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发展的政策措施,并逐步加大了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出台了《宁波市信息化条例》(2007年6月1日实施)和全国第一部关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政府规章《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2010年5月1日实施),信息化法规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明显;社区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第四方物流标准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信息网络安全工作明显加强,在信息安全隐患和威胁日益增多的形势下,注重加强了信息安全检查、信息安全系统等级保护、信息安全应急保障等工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应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环境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创造性抓好IT人才招聘会、IT人才驿站、IT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使IT人才引进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社会信息化氛围日趋浓厚。广泛开展了信息化论坛、培训等活动,信息化知识在各级领导、公务员和广大市民中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全社会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

同时,宁波信息化建设现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尤其是“三网”融合的基础弱、推进难度大;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没有形成,基础数据库开发及应用效果还不够明显;信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还相对较弱,产业竞争力还不强;IT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比较紧缺;智慧城市建设还需要大力宣传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等等。必须下大力解决自身存在的“短板”,才能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二、宁波市发展智慧城市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机遇

1、新一轮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正在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为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并涵盖了技术、产品、业务和产业等多个层面,进一步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发展为智慧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技术基础。智慧系统的关键是信息,海量的、各式各样的数据需要实时采集、传输、处理、整合和分析,发掘其中的智慧,以支持决策,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宁波应该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新机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抢占先发优势,确保在城市发展新一轮竞争发展中,把握主动权。

2、国家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和发展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智慧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我国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极推进“三网”试点城市建设全面展开,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已公布。中国作为后金融危机阶段全球复苏最快,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重点规划《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为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视察无锡时专门发表了对“传感网”,“物联网”的讲话,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新技术的重视。目前,中国已成为“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主导国,无锡已经率先建设了无锡云计算中心,山东东营市正在筹建“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提供先进的开发/测试和电子政府服务平台,为加快对石油工业和生态旅游经营者服务。国家将物联网已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3、国家对宁波城市的新定位成为发展智慧城市的提供了重要契机

2010年6月《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发布,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宁波的城市地位由“副中心城市”提升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出宁波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的城市”。一个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应当能充分挖掘、实时整合、有效配置城市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实现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结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领域全方位高效能配置,倍增运作。“智慧城市”将

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创新特征的重要标志。这一新的城市定位,为发展智慧城市提供了重要契机。

4、宁波城市优势综合竞争力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其中中心城区人均GDP已经超过13000美元大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这不仅表明宁波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率先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标准,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也达到了新阶段,更意味着老百姓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根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宁波人均GDP更是将实现由1万美元向2万美元的跨越。过去的十几年中,宁波市政府坚持不懈的推进全市的信息化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断出台相应的规划、政策和法规,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指导和调整,在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以上这些因素对宁波智慧城市探索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挑战

1、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对发展智慧城市提出实质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面对后金融危机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宁波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城市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更需要用智慧的技术推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真正达到来达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的宜居质量的目的,是面临一个重要考验。

2、智慧城市建设对体制机制创新提出很高的要求

智慧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能主要不是解决技术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咨询决策机制、推进落实机制、评估监督机制。目前的管理体制机制还在许多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高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决策随意性大、部门利益、本位主义、监管缺位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对智慧城市共建共享的理念和要求不相适应。所以创新体制机制对于保障智慧城市扎实有效推进尤为关键,而这恰恰是对人的“智慧”的一个重要考验。

3、智慧城市建设对资金、人才、安全等要素保障提出新的挑战

从资金要素来看,建设智慧城市需要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保障,如何建立由政府资金引导、市场拉动、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机制是解决智慧城市资金来源的关键,而智慧城市建设还没有成熟经验和模式,还处于探索之中,所以投资市场还存在的较大风险,这必将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的形成带来挑战。从人才要素来看,目前宁波的高科技人才资源、高校资源都处于薄弱地位,一旦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将加剧人才紧缺的困难,如何引进和培养大量适应智慧城市要求的人才是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从安全要素来看,因为智慧城市建设是更大范围的深度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程,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这将是智慧城市面临的一个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4、建设智慧城市面临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压力

伴随天津滨海、江苏沿海、海西等国家战略规划的出台,宁波在沿海地区将面临多重竞争和发展格局,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同构性所造成的竞争形势严峻,尤其是上海、南京、温州、杭州等城市,均具有强烈的竞争优势,将给宁波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压力。上海发展物联网产业,杭州发展互联网产业,无锡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传感网基地,嘉兴发展无线城市,南京、昆山等市已与IBM在智慧城市建设一些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国内许多先进城市都已先行在智慧城市相关的重点领域着力探索推进。智慧城市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能否抢占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动权,有效利用全球智慧城市资源和市场,成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应用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基本原则

1、要坚持把握机遇,强力推进的原则

要把握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技术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牵引、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乘势而上、强力推进,积极营造氛围,抢占先发优势。

2、要坚持立足产业,发展应用的原则

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智慧型信息技术产品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3、要坚持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

加强与国家级电信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坚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充分的安全可靠的超前的基础能力的保障服务;坚持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提高统筹兼顾的联合攻关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4、要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原则

遵循科学的方法路径,以建设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通过示范带动,加快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加快在其他城市的应用市场开发。

5、要坚持开放合作、汇聚智慧的原则

要紧跟新科技革命和开放创新的时代步伐,加强开放合作,充分调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立足自我、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汇聚智慧、加强合作、强化统筹、注重实效,快、准、重、实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总体目标

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的国际港口城市、中国先进的智慧产业基地、具备领先的智慧基础设施的城市和智慧应用标杆城市,在全国率先进入示范性智慧城市行列。至2015年主要目标是:

——建成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无线城市和网络融合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000G,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率达100%。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

——市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出行、就医、文化娱乐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信息化水平和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

——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企业和居民享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服务。

——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依托智慧应用体系,城市资源得到优化配

置,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和智慧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十大有较好应用效果的智慧应用系统,培育出六大智慧产业集聚基地。

——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智慧城市的应用商业模式的输出基地,力争有一个至几个领域赢得市场认可,具有引领发展能力。

四、宁波“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围绕走向信息社会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构建泛在化的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宽带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试点推进,以推进宁波与台湾两岸无线城市合作试点为契机,重点推进TD技术为主3G建设和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应用示范工程”进程。加快引进云计算技术,发展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新一代城市信息通信网络,从而具备对瞬间形成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的高效传输的强大通行能力,和高效处理的运作能力。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加快培育和建设智慧融合的港城特色物联网。

2、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和“多网融合”

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及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多网融合”试点和推广,把网络基础设施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多网合一”。在杭州湾新区进行“三网融合”的试点,创新模式,探索经验,再逐步在全市推广。争取宁波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3、加快推进智慧电网和发展智慧能源

加快推进智慧电网建设,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以及用电和服务等环节,推进智慧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加快以超高压、特高压电网为基础和骨干网架的电网建设,推动各级电网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各类可再生新能源的统一入网管理,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更可控、更高效和更安全的智慧电网运营管理。加快发展智慧能源依托智慧技术,创新能源消费模式,逐步建立环保、节约、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和服务营运模式。运用各种智慧技术、先进设备和新工艺,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建立和完善以电力为核心的智慧能源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4、加快网络数据中心基地建设

着力提升政府数据中心、互联网交换中心和数据灾备中心的建设水平,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

健康数据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大力推动央企、大型国企和宁波发

电企业等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在宁波建立网络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加快形成海量数据收

集、保存、通行、分类挖掘利用能力和云计算的处理能力。

5、加快培育和建设多网融合通行服务平台

利用新技术手段将互联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通信专网、电视网等多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的通信服务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进行整合,实现将不同专业网络的话音业务、在线

状态、实时通信(即时消息、视频和应用共享)和准实时通信(电子邮件、语音邮件和短消息

业务)等信息通信手段融为一体的、全市范围无缝覆盖的新型网络融合通行服务能力,为各

种智慧应用提供统一的信息通信技术服务、统一通信服务和统一数据传输服务。

6、加强信息安全基础建设

加快完善网络应用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信息安全制度,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

全工作,把握信息安全的主动权,在网络的合作、生产、交易、消费、金融服务等经济、市

场领域坚决推行实名制,加强违反信用行为的惩戒制度建设,对网络应用中的失信行为从严

从速进行联合惩戒。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推进网络应用的技术安全保

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智慧城市数据灾备中心的建设,提升网络应用的应急处理、备份保持

处理能力。

专栏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项目名称项目简述起止年限责任单位协助单位

无线宽带公众网络覆盖以面向公众用户为主,兼顾政企单位一般性业务的通信

需要,以3G技术为基础、WiFi技术为补充,在政府机

关、商业街区、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务楼宇、咖

啡厅、旅游景区等区域实现无线宽带网络无缝覆盖,确

保用户实现随时随地、可移动的、高速率的文本和音视

频信息的双向交换。重点推进TD-SCDMA+WiFi网络覆

盖、CDMA2000+WiFi网络覆盖、与WCDMA、+WiFi网络

2010-2015

市信息产

业局宁波

电信、宁

波移动、

宁波联通

市政府相

关部门、

各相关县

(市)区

人民政府

覆盖。

无线宽带专网覆盖以面向政府用户和行业用户的通信需求为主,建设基于

TD-LTE等技术的无线宽带专网,实现高速移动状态下

的同时间多路视频传输,确保在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履

行公共安全、应急救灾、市政管理等公共管理职能和重

要业务时无线通信不会因为紧急状况的出现而中断。重

点推进TD-LTE+WiFi网络覆盖。

2101-2015

宁波新一

代专网通

信技术有

限公司

市政府相

关部门、

各相关县

(市)区

人民政

府、、宁波

电信、宁

波移动、

宁波联通

(二)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大力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综合数据库建设,加强教育科研、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医疗卫生、土地、气象、水利、住房、交通等专业数据库建设,为相应业务应用系统和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提供丰富、准确、及时更新的信息资源,为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居民生存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服务。

2、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机制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政府机构内外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库资源等,打通各个业务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市和县(市)区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管理机构,落实编制人员,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中心(平台)和相关制度建设。

3、优先推进重点领域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以“信用宁波”工程为基础,加大税务、工商、质监、人事、财政、公安、外汇管理、统计、交通、海关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交换的范围与内容,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完整的法人基本信息服务,为增强市场监管能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支撑,为决策者提供法人数量、分布、结构变动的科学分析和预测。加快推进地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将规划、国土、城

建等掌握空间地理基础数据的主要部门已经存在的比较成形的空间地理(GIS)数据,与公

安、城管、安监、环保、民政等部门所提供大量的城市部件坐标进行整合,形成一份统一的、

规范的、标准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纳入统一的GIS引擎管理。

4、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

积极推动政府部门以非政务性公共服务外包、政府采购等方式从市场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服务。研究和探索建立信息资源的产权制度,科学界定信息资源的所有权、占有权、

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鼓励

著作权拥有人许可公益性信息机构利用其相关信息资源开展公益性服务。促进公共信息资源

市场化开发利用,积极探讨和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充分

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信息资源(如:地理信息、气象信息、文化信息、法规信息、行政许

可信息、行政管理信息、经济统计信息、招商引资信息、交通信息等)的开发与供给过程,

恰当地运用市场手段来管理和配置公共信息资源,实现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公共信息服务。

专栏2: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项目名称项目简述起止年限责任单位协助单位

城市数据与交换中心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政府机构内外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库资源等,打通各个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满足综合治理、协同办公、行政审批以及其它职能部门应用系统之间无缝地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城市数据与交换中心通过政务信息服务总线实现业务交互平台,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可以通过该平台自由地交换数据及调用服务。该平台上实现消息交换和服务封装,与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之间实现“机机对话”。通过流程引擎实现政府流程重组的效果。城市数据与交换中心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所提供编目、注册、管理、发布等功能,建立和维护公共的共享信息资源目录,实现信息资源的发现和定位。

政务共享基础建设政务共享基础数据库平台,包括:人口基础信息数

数据库平台据库、企业财税基础信息数据库、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劳动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招商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和

宏观经济数据库六大基础数据库。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大规模传感设备,传感网络,提供海量物联事件数据的集中接入服务、中心存储与订阅分发服务、物联信息编码与解析服务。

实现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海量计算与预处理,挖掘实时的、多行业的物联数据,实现物联事件关联与协作,追踪与溯源、业务优化等,提供标准化工具和通用接口,支撑各行业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各项物联网应用。

提供物联应用间的业务数据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为各个相关行业数据的共享提供“机器到机器的通路”,为业务协同提供基础。

实现面对中小企业日常运作所需的多种通用的物联软件服务,降低物联网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推高物联网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三)围绕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要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大力发展软件产业

进一步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以及动漫产业发展水平。注重软件的市场开发和行业性应用商业模式的市场开发相结合,打造有品牌的行业商业服务商大企业与建设软件研发、生产、推广基地相结合,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十大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开发产业。重点规划建设宁波国家高新区软件产业基地,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市级各类功能开发区、县(市)区积极发展各类应用软件设计开发产业基地、创新基地、推广和服务基地。注重发挥浙江大学宁波软件学院、宁波软件园、鄞州科创中心、和丰创意广场、创e慧谷等平台载体作用,推动服务外包等产业基地建设。依托产业基地,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具备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企业,吸引世界IT百强及国内大型软件公司在园区落户或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科技人员、大学生在软件服务业领域投资创业。鼓励软件企业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推进软件标准化和产品国际化进程。

2、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

抓住“三网”融合推进契机,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和相关产业发展。鼓励文化、出版、档案、广播影视等行业加工生产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支持发展宽带增值业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游戏、数字电视及网络电视、视频点播、联机检索、数据处理等新型信息服务业。

3、着力提升电子产品制造业

结合宁波制造业的基础,加快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重点提升发展一批如智能家电、数控设备等信息化装备设计和生产制造企业。要依托杭州湾新区等重点功能区域,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装备、视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装备、智能交通装备、智能健康医疗装备、智能供水供气和智能电网装备等新兴制造产业集群。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主动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合作建立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设计基地,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相关领域有实力的大企业,争取在网络应用装备设计和制造的产业基地建设上有大的突破。

专栏3: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区域定位功能定位

以杭州湾新区为中心网络数据产业基地

以杭州湾新区为中心物联网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以保税区为中心液晶光电产业基地

以保税区和高新区为中心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以高新区和鄞州区为重点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以慈溪、余姚为中心信息家电产业基地

以鄞州、镇海为中心数字动漫与创意基地以保税区、高新区、鄞州区为中心汽车电子研发基地

以江东区中心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研发基地(四)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新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1、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打造“智慧制造”产业体系

通过深化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现有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制造行业中的应用,促进其现代研发、先进制造、营销体系的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智慧型的制造企业。在机械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重点制造行业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积极推广运用适用的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信息化辅助制造系统,改造现有的生产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

数字化、自动化,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水平,重点推进LED照明、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制造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制造过程从单项或分散的制造技术信息化应用,逐步向计算机集成制造和“虚拟制造”等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针对我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特点,重点在家电、机电、仪器仪表、线缆等传统产品中大力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品。

2、加快推进服务信息化进程,打造“智慧服务”产业体系

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

一是发展智慧物流。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充分发挥宁波港优势,推动宁波国际航运业向国内外对接的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围绕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在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基地中的广泛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第四方物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电子口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宁波口岸物流进一步发展。发展高水平、个性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破解生产物流和贸易市场物流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的瓶颈制约。抓住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加速推动RFID技术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

二是发展智慧贸易。立足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色,立足于港口进出口的优势,面向国内外广阔市场,大力发展网络市场和电子商务,着力建设为贸易提供服务的各类网络和信息平台,加快推动服务贸易电子化,促进内外对接的贸易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要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网站企业,集大宗商品信息发布、价格指导于一体的网上专业交易平台企业。注重总结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中国液体化工网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打造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宁波服务业产业实际,重点培育和提升现代物流、高端商务、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服务外包、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发展。依托各县(市)区现有基础,结合各自优势,争取在每个重点服务行业培育出一个智慧服务产业示范推广集聚区,引进和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管理精细、服务高效、特色明显,具有较强行业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企业,从而推进服务业整体发展。

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打造“智慧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快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农业产业格局。重点依托余姚滨海和慈溪杭州湾等现代农业综合区以及各县(市)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都市农业园区,大力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和农业电子商务,积极探索建立“精准农业”信息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营销等领域和环节的科学化和智能化,重点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平台。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示范园区,通过提升、培育和引进等多种途径,集聚一批智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和带动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

4、加快推进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打造“智慧企业总部”

围绕打造“智慧企业总部”,加快推进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着力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人性化的企业总部,实现总部企业跨越式发展。通过深化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现有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总部企业中的应用,促进其跨区域、跨国家的现代研发、先进制造、营销体系的发展,提升一批智慧型的企业总部。鼓励总体实力较强、管理基础较好的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文具模具等传统型总部企业,加快智慧技术在研发、制造、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智慧型的企业总部。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外合作,着力引进一批智慧型的企业总部。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合作和优化重组,使其加快转变成智慧的企业总部。

专栏4:智慧城市建设“两化融合”系列工程

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简述起止年限责任单位协作单位

智慧服务建设项目物流信息平

台建设工程

以宁波港镇海港区为研究范围,以大宗货物

海铁联运为未来港口发展和腹地拓展的重

要方式,以物流枢纽港为港城互动发展的目

标,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宁波镇海物流枢纽港

的空间布局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

需求分析和综合物流信息平台设计,利用

3S、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基于高频无源RFID

的物联网枢纽港物流信息平台体系架构。关

键技术包括基于物联网的系统体系架构构

建、多域异构基础物流信息数据的自动获取

和自适应可进化集成、智能调度与仿真、基

于多Agent的信息决策与分析、基于3G与

GIS/GPS技术的移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设

计。系统将采用模块化化设计,拥有多层次

的分布控制、实时有效的数据处理以及多级

灵活的部署等能力,具备极强可扩展性。

2010-2012

宁波大宗

货物海铁

联运物流

枢纽港开

发有限公

第四方物流

市场信息标

准体系建设

工程

第四方物流市场信息标准由市信息产业局

牵头制定,包括第四方物流市场业务服务规

范、各方准入规范、电子商务交易规范、公

路运输单证格式和报文格式等五部分,在已

出台系列信息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设

计新的标准规范,逐步完善信息标准体系,

并积极推进宁波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的工

作。

2010-2012

市信息产

业局

第四方物流

市场信息服

务平台

集成各种来源的信息和数据,使企业之间的

信息可以更快地得以交换,从而可以最优化

地配置企业资源,并通过费用、质量和速度

的优化,实现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上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最佳物流方案的制订。

电子口岸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网络通讯技术,构筑电子口岸信息服务

平台,为企业进出口大通关提供“一站式”

服务,为口岸执法部门实现严密监管和高效

服务提供有效手段,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提

供数据支撑,提高口岸通关速度和效率,降

低宁波口岸物流成本,以口岸的信息化带动

口岸的国际化,促进宁波口岸物流和贸易的

大发展。

市口岸打

私办

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包括管理中心、订货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和配送中心五大部分。从构建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基本作业系统、高级作业系统和现代化信息系统。基本作业系统是指企业开通物流体系的一些基本设施,如仓库、存储设备、运输设备、作业设备、网络布线等。高级作业系统有数字化仓库、自动货架、分拣设备、自动化小车、GPS定位系统等新兴的物流技术设备。现代化信息系统包括核心业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商业智能分析系统三大部分。其中核心业务系统又包括系统管理子系统、档案管理子系统、订单系统、采购系统、配送系统、结算系统、财务系统和人事系统等。

智慧企业总部建设

项目民营企业智

慧型企业总

部示范项目

建设

智慧企业总部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

有机融合办公,商务性服务设施,为企业总

部打造一流的国际化运行环境;二是通过信

息化硬件建设,三网融合融入打造信息基础

设施建设示范区,塑造充满活力的现代科技

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1 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部署要求,为落实《杭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智慧杭州”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杭州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特制定《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指导。对杭州市未来5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带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

划。 2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2.1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1.1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建设时间有些城市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些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 (1)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阳等。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体方案规划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体方案规划 I

目录 1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3) 1.1指导思想 (3) 1.2发展原则 (3) 1.3建设目标 (4) 2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8) 2.1概念设计 (8) 2.2总体架构 (8) 2.3网络架构 (10) 2.4数据架构 (11) 2.4.1智慧城市数据架构 (11) 2.4.2非结构化数据规划 (11) 2.4.3结构化数据规划 (14) 2

1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政策部署,紧抓创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的战略契机,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释放数据红利为核心,以信息惠民为宗旨,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以善政法治为保障,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为我市创建成为智能泛在的“互联网+城市”中部标杆、高效幸福的信息惠民重点示范、健康繁荣的新兴产业特色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1.2发展原则 整合共享,数据兴市。充分重视数据资源的重要性,推进现有数据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应用,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目标,突破部门界限和体制障碍,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间的数据共享,逐步有序推动数据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激发数据创新活力,提升数据创新能力,充分释放数据红利。 产城融合,信息强市。促进大数据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协同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契合。积极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效,充分发挥信息流对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驱动作用,以现代信息技术驱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3

决策建议稿: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研究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研究 决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是一种指引人们达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含有图片的说明性文档,是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设目标、时间跨度、复杂任务和抽象概念的形象化处理与描绘;它集中反应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贯穿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始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以来,虽然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从各个侧面反应出由于智慧城市路线图的缺少,没能达到整体建设形象呈现,缺乏清晰、准确的行动指南。 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民众需求调研稍显不足 建设智慧城市,是为市民服务的。以新加坡为例,在“iN2015”计划制定过程中,IDA 通过组织“畅想IT!iN2015”竞赛和公共座谈会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得到了新加坡公众的积极响应,可以说“iN2015”计划是由民众、企业和政府共同创造的一项全民工程。但是我市在做智慧城市规划时,由于时间等条件限制,需求调研不够深入。课题组随机对100名宁波市民进行了街头调查,83%的人知道宁波在建智慧城市,但是不知道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建什么内容,也说不清楚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如此这般,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没有完全和民众的需求对接,民众智慧,民众体验没有充分体现,稍显不足。 (二)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宁波特色”不够鲜明 虽然国内外各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但大都缺乏特色,“千城一面”。而就这点而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同大多城市一样,“宁波特色”性还略显缺乏,缺少

如新加坡的“iN2015”、韩国的“U-Korea”和“数字南昌”、“感知无锡”、“生态沈阳”这样引领性、标语性的鲜明目标,对民众的愿景性、导引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 (三)市(县)、区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缺少 智慧城市发展需要规划相应的产业布局,明确各区域发展方向,形成各自特色与合力。如杭州制定了《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对城市核心区、支撑区、拓展区进行了相应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而宁波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目前尚无统一布局,导致市(县)、区发展没有目标性。 (四)管理、推进体制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1)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部门合作机制有待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包含很多具体的工程项目,基本上是按政府已有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来划分,比如,智慧健康就由市卫生局负责,智慧交通方面的事归属市交通委等等。这种传统的垂直式的组织形式必将造成若干个互不相通的封闭式系统并存,形成信息孤岛,重复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上的浪费和用户体验上的不一致性等等问题。 (2)激励机制缺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上级单位的设想都需要基层单去具体实施和完成。因此很多工作的推进都设立了奖励经费(比如市节能办)。而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奖励经费,基层单位人员做与不做一个样,也导致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推进积极性不高。 (3)对内宣传不足。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主对主要受众——市民的宣传还比较缺少。尽管有智慧家居体验馆和智博会等大型活动,但市民参与度不强。以智慧家居体验为例,市民需要预约成功方能前去体验。 (5)评价体系的内涵性、操作性不强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新)

1 前言 (1)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4)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7)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10)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10)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10)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11)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11)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1)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2) 4.1建设目标 (12) 4.2建设原则 (13)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4) 5.1总体框架 (14) 5.2技术架构 (15) 5.3应用体系 (17)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前言 (1)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4)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7)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10)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10)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10)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11)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11)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11)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2) 4.1建设目标 (12) 4.2建设原则 (13)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4) 5.1总体框架 (14) 5.2技术架构 (15) 5.3应用体系 (17)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 1/ 22

目录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项目介绍 1 智慧城市项目背景 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城市综合管理已成为推动城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在城市综合管理的综合协调与沟通方面,仍然不尽完善。城市管 理工作尚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改善城市 管理体制加以解决,有些属于加强法治建设范畴。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 可以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数字化手段参与城市管理,辅助解决上述问题中的部分内 容,使城市管理形成法制、行政、技术手段“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是今后城市综 合管理发展的必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正以其信息海量化、 网络互联化、动态实时化、覆盖全面化、现实虚拟化、表现丰富化等优势,成为现代 化城市管理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手段之一。 我国许多地方早在年就着手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到现在已是遍地开花。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智慧城市建设亟待加强,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服 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已成为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2 智慧城市总体构想 建设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智慧城市保障体系(组织保障、建设管理保障、运行管理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人才队伍保障);打造集成、高效的数据中心平 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建成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各种应用系统,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显著提高城市管 理能力和应用效果。 智慧城市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性与全局性的系统设计,将为社会、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并全面带动社会发展。智慧城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 设施和资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等技术,清晰梳理城市级基础设施和行 业应用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和竖井式建设,实现安全、可靠、开放、集约共享的智慧 城市系统。智慧城市围绕下述服务和支撑能力进行建设: 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具备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等能力。通过创 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服务环境,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信息亭都多 种方式获得信息和政务服务。 3/ 22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 目录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项目介绍 (5) 1 智慧城市项目背景 (5) 2智慧城市总体构想 (5) 3智慧城市总体规划 (6) 3.1 建设目标 (6) 3.2 主要建设内容和功能 (7) 3.2.1总体功能 (7) 3.2.2 基础平台 (8) 3.2.3智慧应用 (13) 第二部分“智慧城市”项目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智慧城市”整体设计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智慧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一期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二期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三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智慧城市”云平台整体规划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顶层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建设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建设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1 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部署要求,为落实《杭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智慧杭州”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杭州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特制定《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指导。对杭州市未来5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带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

2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建设时间有些城市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些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 (1)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 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阳等。 (2)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作者:来源:余姚市政府网站添加日期:11年12月29日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一、前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品的应用无处不在。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融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源于2008年底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化发展迅猛,“智慧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远景和目标。自2009以来,全国掀起以物联网产业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发展热潮,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相继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城市”提升为城市转型发展核心战略。 建设智慧城市,将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智慧城市为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提供了良好契机。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加快城市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宁波市委、市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和要求。 为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宁波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思路和要求及《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了《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二、建设现状 1、政府信息技术核心应用体系初步形成。我市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政府门户网站基本覆盖全市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全市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业务系统相继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行政效率。

襄阳智慧城市总规

襄阳智慧城市总规 近日,经过多次专家评审,襄阳智慧城市总规修编完成,共涉及公安、医疗、食品药品、交通、社区、水利、城管、物流、管网、旅游等11个领域。 智慧社区 家中老人有异常报警器立马响起 坐在家里,通过电视、电脑等网络终端系统,可查询交通出行状况、缴纳水电费、买菜订餐等。如果家中有老人,便民健康服务系统还可以远程实时监控老人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就及时报警。 智慧社区近期建设以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社区的统筹公共服务、区内服务、家庭自我服务中心的六大应用系统、健全智慧社区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两大体系。远期是在襄阳智慧社区示范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应用基础设施、智慧支撑服务和智慧应用。 智慧医疗 山区村民上网后都市名医可诊疗 看病就医,坐在家里就可在网上提前挂号预约。到医院后,一刷就诊卡,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就可显示在医生面前,以往就诊信息、身体状况等信息都可显示出来,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辅助参考。碰到疑难杂症,还可通过智慧医疗进行联网会诊。 智慧医疗将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含电子病历)数据的互联互通,居民健康卡医疗卫生服务“一卡通”,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信息化联通。如远在山

区的村民,也可通过互联网,实现让城区三甲医院的医生远程诊疗,切实改善和缓解襄阳市民“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 智慧交通 只要输入目的地系统帮你找车位 外出就餐、购物,只要输入目的地,系统就会自动通过道路的通行状况,判断走哪条路更加通畅,到目的地后,系统会自动给你搜索附近区域内闲置的停车位,让你不再开着车沿街到处找停车位。 智慧交通将完成交通信息中心、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和交通监控指挥中心建设,建立交通监测、信号控制、智慧停车、车联网等12个应用功能集群,完善视频监控、违法监测、城区交通信号控制、城市快速路信号控制、公交优先信号控制等20个基础系统。最大限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实现交通信息交换的全面智慧化,推进全国智慧交通的社会信息化。 智慧物流 全市物流一盘棋水公铁空通全国 智慧物流就是打通物流环节各个节点。 首先构建襄阳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市内各个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在仓储方面通过传感器、电子标签、GPS等先进技术,运用立体仓库、旋转货架、自动分拣输送系统等物流配送手段,做到信息共享,降低物流费用。

中共宁波市委_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2010年9月17日) 为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把为深宁波现在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市委、市政府特作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一、 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建设智慧城市,促进现代化社会智慧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宁波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把现代化国际抗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追性,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 建设智慧城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决策部署,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推进体系,不断增强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合力。 ——坚持立足产业、发展应用的原则。切实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加强与电信、广电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基础保障;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为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加快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实施方案》(国发〔X〕73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X〕4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发改高技〔X〕1770号)、《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X”试点工作的意见》(X政办发〔X〕3号)和《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X 政办字〔X〕17号)等文件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直接关系群众生活、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和城市安全,在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性任务。 (一)必要性 1.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是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以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也是落实国家新型城

镇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 与传统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更加注重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信息驱动社会资源的再组织和再分配,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挖掘数据这一核心资源的价值,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等新兴业态发展,提升城市发展动能;更加注重城市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保障城市信息数据安全;更加注重X便民,“以人为本”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 2.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快速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创建具备互联互通、充分整合、协同运作、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市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可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可视化、城市管理过程的可控化和城市管理结果的可考化。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可促进政府服务方式向“全天候多维度主动式服务”转变,即主动地、不间断地为城乡居民提供全面、快捷的服务,促进经济活动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形成集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环境友好型生态模式。 3.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新型智慧城市是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重要载体和突破点。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助推我市新旧动能转换,促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1 前言 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4)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6)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6) 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6) 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7) 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7) 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7)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7) 建设目标 (7) 建设原则 (8)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9) 总体框架 (9) 技术架构 (10) 应用体系 (11)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前言 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4)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6)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6) 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6) 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7) 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7) 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7)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7) 建设目标 (7) 建设原则 (8)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9) 总体框架 (9) 技术架构 (10) 应用体系 (11)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住建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行新型城镇化,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宁波市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几点思考

宁波市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几点思考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例如,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前不久,我作为省委巡视组成员之一,参与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主题调研,并就推进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了几点思考。 关于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 什么是智慧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大家更多的还是基于IBM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把传感器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再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由于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主要是基于自身的商业利益驱动,因此,IBM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侧重于自身优势的技术方案和应用系统层面。 如果我们把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必须要找准定位,全面理解和把握智慧城市的内涵。宁波站在一个更高层面来认识智慧城市,把它定位为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六个能力”上,即“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更高效安全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更科学的监测、预警、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更高水平的远距离控制执行和智能化执行能力,更协调的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点合作能力,以及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资源作为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而不仅是物联网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宁波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位抓住了智慧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合适的。 宁波市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意义重大 今年初,宁波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并引起了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 1前言 (4) 2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4) 2.1智慧城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 2.2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5) 2.3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8) 3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愿景、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目标 (10) 3.1发展愿景 (10) 3.2指导思想 (11) 3.3建设原则 (11) 3.4建设目标 (12) 4武汉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 (13) 4.1武汉智慧城市的业务模型 (13) 4.2武汉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 (15) 4.3武汉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 (16) 5武汉智慧城市应用支撑体系规划 (17) 5.1应用支撑体系架构 (17) 5.2基础设施服务领域规划 (18) 5.2.1智慧公共安全 (18) 5.2.2智慧交通 (22) 5.3资源环境服务领域规划 (27) 5.3.1智慧水资源 (27) 5.4社会民生服务领域规划 (31) 5.4.1智慧社区 (31) 5.4.2智慧医疗 (34) 5.4.3智慧教育与文化 (38) 5.5产业经济服务领域规划 (41) 5.5.1智慧物流 (41) 5.5.2智慧制造 (44) 5.6城市管理服务领域规划 (48) 5.6.1智慧政务 (48) 5.6.2智慧城管 (53)

6武汉智慧城市运行支撑体系规划 (57) 6.1运行支撑体系架构 (57) 6.2项目融资规划 (59) 6.2.1项目融资模式分类 (59) 6.2.2项目融资模式选择 (61) 6.2.3项目融资实施方案 (65) 6.3项目实施规划 (66) 6.3.1整体实施规划 (66) 6.3.2分项实施规划 (67) 6.4运行维护规划 (70) 6.4.1整体运维规划 (70) 6.4.2分项运维规划 (72) 7武汉智慧城市产业支撑体系规划 (73) 7.1产业支撑体系的架构 (73) 7.2产业带动的总体目标 (74) 7.3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 (75) 7.3.1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 (75) 7.3.2电子信息产业的业务构成 (76) 7.3.3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布局 (78) 7.3.4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78) 7.4传统产业经济的促进规划 (85) 7.4.1传统产业经济促进的目标 (85) 7.4.2传统产业经济促进的关键措施 (85) 8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保障措施 (93) 8.1加强组织领导 (93) 8.2建立配套政策 (93) 8.3创新产业模式 (94) 8.4构建运行机制 (96) 8.5创新体制机制 (97) 8.6资金保障到位 (98) 8.7强化人才培养 (99)

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甬党[2010]14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市委、市政府特作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一、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建设智慧城市,促进现代社会智慧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宁波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决策部署,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推进体系,不断增强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合力。 ——坚持立足产业、发展应用的原则。切实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加强与电信、广电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基础保障;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一、单选题(单选题) 共 6 题 题号: 1 本题分数:5.52 分 智慧城市五大主题任务:社会民生更幸福、城市建设更合理、城市运营更科学、环境保护更有效和()。 A、网络传输更顺畅 B、信息服务更全面 C、基础设施更多样 D、经济发展更持续 题号: 2 本题分数:5.52 分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每一个应用系统也是一个系统工作,“智慧交通”建设内容可理解成“314工程”,即“三张网络、一个中心、四个应用平台”,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A、运输中心 B、数据中心 C、应急中心 D、指挥中心 题号: 3 本题分数:5.52 分 “智慧旅游”特性不包括以下()内容。 A、旅游项目开发,提供更多的旅游资源 B、基础设施旅游资源信息化,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C、融合服务的信息化,实现信息的全覆盖,使管理更加科学 D、监管应急的信息化,提高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题号: 4 本题分数:5.52 分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提出“城市化到城郊化发展、建设绿色城市、垃圾再循环”的城市是()。 A、韩国的首尔 B、美国的纽约

C、日本的东京 D、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题号: 5 本题分数:5.52 分 智慧政务的基本内容不包括以下()内容。 A、智慧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B、智慧管理(推动管理创新,提高效能) C、智慧决策(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D、智慧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题号: 6 本题分数:5.52 分 一般来说,城市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原始阶段、前工业化城市、工业化城市和()。 A、后工业化城市 B、未来城市 C、信息化城市 D、智慧城市 二、多选题(多选题) 共 4 题 题号: 7 本题分数:2.76 分 世界发展的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地球村(世界是平的). A、信息化 B、绿色 C、智慧 D、软性 题号: 8 本题分数:2.76 分 2010年10月2 日,由科技部主办的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论坛”在武汉举行,提出了()主题。此后,全国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A、发展更科学 B、管理更高效

辽宁省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

辽宁省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智慧城市是国际上公认的推进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效提升政府效能、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服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选择。 沈阳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以及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正面临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重大挑战。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深化落实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以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释放数据红利为核心,加快推进智慧沈阳建设,实现数据兴市、信息强市、智慧融市、创新立市,已成为沈阳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速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 本规划结合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发〔2014〕4号)、《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规划方案 1.11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结合1的实际情况,1智慧城市的建设采用如下总体框架: 投融资规划实施规划建设实施运行维护运行评估升级改造 运行体系 (1)智慧城市空间发展路线: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从智慧

示范园区建设到智慧城市建设再到智慧城市群建设这样一个从点到面、由小到大的全过程。 (2)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愿景: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三大部分。通过智慧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使城市达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民生幸福、产业绿色、信息通衢等美好蓝图,使城市具备生态系统一般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3)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组成: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由产业体系和应用体系两部分组成。产业体系是供给方,应用体系是需求方,产业体系支撑应用体系运行,应用体系带动产业体系发展,两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的智慧城市生态系统。 产业体系是供给方,主要包括智慧城市建设支柱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带动产业两大部分。智慧城市建设支柱产业带动智慧城市建设带动产业的发展,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带动

产业的发展支撑着智慧城市建设支柱产业的发展。 应用体系是需求方,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等几大层次。 (4)智慧城市运行体系:智慧城市运行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融资、实施、运营等全生命周期过程。 (5)综合保障措施:包括政策、法规、行业准则,这些措施便于企业的建立和运营,促进上层体系的规范化发展。综合保障措施是整个1智慧城市的基础,保障整个1智慧城市建设的正常运行。

1.21智慧城市技术架构 感知系统:包括资源层和感知层,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互联互通系统:包括网络层,实现人与人的互操作,人与物体的互操作,及物体与物体的互操作,达到城市要素中“人—机—物”之间全面的信息联通与共享;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珠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3-2020) (征求意见稿) 智慧珠海规划项目组 2012年11月

目录 前言 ........................................................................................................................................... - 1 -一、发展环境和基础................................................................................................................ - 2 -(一)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 (2) 1.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 - 2 - 2.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 - 3 -(二)智慧珠海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 (4) 1.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设需要智慧城市支撑.................................................................. - 4 - 2.横琴新区开发为智慧城市创新推进提供舞台.................................................................. - 4 - 3.珠海经济特区扩容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 - 5 - 4.智慧城市建设是改善和服务民生的必然选择.................................................................. - 5 -(三)智慧珠海建设的信息化基础 .. (7)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 7 - 2.电子政务在全市推广普及和深入应用.............................................................................. - 7 - 3.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8 -(四)信息化基础与智慧城市要求的差距 .. (9) 1.高速宽带网络推广普及需要进一步发力.......................................................................... - 9 - 2.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步加强.......................................................................... - 9 - 3.现有应用的社会服务性功能不足.................................................................................... - 10 - 二、智慧主题和框架.............................................................................................................. - 11 -(一)智慧珠海建设的总体需求 . (11) (二)智慧珠海建设的具体需求 (13) 1.交通运输 ........................................................................................................................... - 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