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教学设计:探究近视的形成

探究实验教学设计:探究近视的形成
探究实验教学设计:探究近视的形成

探究实验教学设计:探究近视的形成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近视的形成》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近视的成因,是对前一节知识的迁移运用。另外,教材更加关注知识的实用性,探究近视的形成,这对学生爱眼、护眼具有很好的导向意义。所以本节课既是知识重点,又很有应用价值。教师应该重视它。

[教学重点、难点]

节教材所要探究的主题是近视的形成。重点及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设计并实施实验,从而探究出近视的成因,并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⑴知识性目标:

说出近视眼的成因、预防措施及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⑵技能性目标:

①尝试班级近视率的调查。

②运用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探究“近视的形成”。

③使用课内外资源和网络工具,查询“近视的危害”。

⑶情感性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②形成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③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④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法选择

1、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实验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实验性学科。同时设计了课下调查、查阅资料等学生自主活动。这些教法的优势在于教师充当指导者,始终使学生主动活动,积极思考。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利于知识内化理解,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

采用实验探究手段,它既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片等。

学法分析

(1)学生通过课前调查近视率,学会怎样去调查,怎样去统计。

(2)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近视危害的资料,学会利用课内外资源和网络工具搜集信息。

(3)实验探究将教法与学法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嘴表达,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4)认真观察多媒体课件理解抽象知识,逐步发展抽象思维。

教具准备:

实验器材:两个度数不同的双凸透镜、一块白纸板、一支蜡烛、两个近视镜片、一个远视镜片、火柴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出示本班学生课前的近视率调查统计表来创设情景。

学生活动:结合课下检查视力的情况,观察表中的统计数字并思考。

(教学意图:根据学生心理,从现实情况的紧迫性,引起学生思考。)

2、实验探究

⑴发现问题

教师活动:看了统计结果后,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学生活动:近视后为什么看不清远处呀?近视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患近视?得了近视会怎么样?怎样才会不得近视?

(教学意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⑵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我们先来探究近视是怎样形成的?探究这个问题你需要运用哪些知识?出示课件:视觉的形成。出示表格:正常眼看清近处和远处物体的原理。学生活动:回忆视觉的形成,正常眼看清近处和远处物体的原理。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辅助学生回忆)

⑶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看不清远处物体时,物象落在哪里了?”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两种假设,Ⅰ物像落在视网膜前,Ⅱ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发散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不同角度做出可能的解释。)

⑷设计实验

教师活动:引导回忆,回想课前检查视力时,检查的结果因人而异,那么不同人在检查过程中有没有不改变的关系呢?教师出示实验技能卡:单一实验和对比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视力表不变——物体不变;学生阅读思考本实验设计方向是对比实验,单一实验,还是两者都有?

(教学意图: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设计实验有一定难度。为突破难点,教师从科学实验角度出示技能卡。)

⑸实施实验,验证假设

教师活动:此处为各小组准备配镜所用的近视镜片两个、远视镜片一个,便于确定哪种是近视眼状态。也可验证近视镜度数深浅对物像清晰度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参照课本的“探究竟”、“小辞典”,设计实施实验。教师要求各小组(以前已经分好每组4人)分工合作,作好实验记录。

教师活动: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照顾全局,更需注重个别辅导,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首先明确——蜡烛到凸透镜距离不变:

①当同一个凸透镜改变白纸板位置时,学生设计的方案:白纸板后移→ 物像模糊;白纸板前移→ 物像模糊。分别添加近视镜片后,使哪种状态的物象变清晰了?

②当白纸板不动,换凸度不同凸透镜时,

学生设计的方案一:用凸度小的凸透镜代表正常眼,用凸度大的凸透镜代表近视眼

学生设计的方案二:用凸度大的凸透镜代表正常眼,用凸度小的凸透镜代表近视眼

然后用近视镜片验证哪个方案会变清晰?

(教学意图教师不做统一讲解,只是巡回指导,面向小组,面向个体。帮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在协调与激励中开展探究。)

⑹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教师活动:组织各小组讨论,后选代表汇报自己组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出示自己的记录表。此时教师以鼓励为主,同时允许学生出错,让他们吃一践长一智。但对不正确的现象结论也要分析原因予以指正。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近视时眼睛结构的异常状态是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距离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导致物像不清楚,添加近视镜就清楚了。(教学意图: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交流的能力及意识。)

课件巩固

教师活动:再次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眼球内部结构的变化。

学生活动:理解近视眼的眼球结构出现了变化,才导致功能障碍。

(教学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对比记忆

教师活动:出示习题进行教学反馈,此时教师可以简介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是远视的成因。对比近视、远视两种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做题。总结成表格,小结上述知识并比较记忆。(附4)

(教学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自己产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要求。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图片,以及平时观察到的不良用眼习惯,总结预防措施——“三要四不看”。再结合现在用电脑、看电视等现代社会问题,预防近视还有哪些要注意的方面?

(教学意图:这些话题尽量让学习后进学生回答,给他们以锻炼表现机会,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重在培养爱眼护眼的意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不做“近视集团军”,健康地生活。)

板书设计:

近视的形成1、近视的形成2、近视的危害3、近视的预防

[改编:向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