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控就是解读和控制人体神经电流

脑控就是解读和控制人体神经电流
脑控就是解读和控制人体神经电流

脑控就是解读和控制人体神经电流

脑控就是解读和控制人体神经电流。

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信息,都是以电冲动的形式通过神经系统传输到大脑加以处理并作出反馈。神经纤维类似一根导线,由绝缘体内部和外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进行电流传递。因此,只要读取神经电流传递时向外发射的电磁波,就可以解读出各种感官信息。反之,以电磁波照射人体,可以在神经上产生电流,从而达到至幻效应,让人感觉到有各种感官信息。脑控武器就是一种可以解读和发射电磁波的武器。

人的大脑皮层为了增加表面积,都有褶皱。类似于指纹,每个人的大脑褶皱都不同。经过褶皱的吸收和反射,每个人的脑电波都不一样。通过X光机或者超声波仪器对人的大脑进行成像,可以获得每个人的大脑褶皱情况,再通过电磁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计算,可以得到每个人的脑电波指纹。从而可以在人群中辨识出受害者的脑电波。害人者通过接收并分离出的脑电波中的各种感官信息,可以解读人的各种感觉。

与读取相逆,向大脑发射电磁波,可以在各种神经纤维上产生电流,

从而使受害者感到并不真实存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信息。

目前“脑控武器”主要分为三类:1)电磁波武器、2)声波武器、3)光波武器

一:其中电磁波武器又被分为电场、磁场、微波及其他类型电磁波武器;

二:声波武器包括次声波武器及超声波武器;

三:光波武器则主要是紫外线、激光武器。

于此原理相同,脑控武器可以控制植物神经的工作,例如让心脏跳动不正常、肠胃蠕动异常等。

植物神经:

因为植物性神经是贯通全身的,因此植物性神经的症状也是遍及全身的,除去象前述的那些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头痛、头晕、低烧、畏寒、高血压、低血压、呕吐、便秘、腹泻、失眠、耳鸣、腰痛、肥胖、消瘦、肩周炎、目眩、手脚发痛、肌肉跳动、胸部有压迫感等症状。)这些症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若干症状汇合后出现的,这便是植物性神经失调的症状的特征之一

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

I、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

II、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

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

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

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

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元的生成,以储蓄能源。

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举例

例如: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增强和持续时,循环系统的机能亢进,便出现了心悸、憋气、血压升高的症状。相反,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减弱时,便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当副交感神经的紧张长时间持续时,便会出现身体倦怠,站立时头晕目眩,容易疲劳等症状。

神经功能紊乱的主要症状:

(1)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表现为联想回忆增多,脑力劳动率下降,体力衰弱,疲劳感等。

(2)情绪症状表现为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等。

(3)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

(4)头部不适感紧张性头痛,头部重压感、紧束感等。

(5)内脏功能紊乱胃胀、肠鸣、便秘或腹泻;心悸、胸闷、气短、肢体瘫软、乏力、濒死感;低热;皮肤划痕征阳性;女子月经不调,

男子遗精、阳痿等。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习题

周围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脊神经节:指位于脊神经后根在近椎间孔处的膨大部分,含感觉性的假单极神经元胞体。 2.交感干:是椎旁节借节间支连接而成的串珠状结构,位于脊柱两侧。 (二)填空题 1.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 2.脊神经共有31 对,其中颈神经8 对,胸神经12 对,腰神经 5 对,骶神经 5 对,尾神经 1 对。 3.脊神经前支构成的神经丛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4.臂丛是由第5~8对颈神经的前支和第1对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组成,该丛在锁骨后方比较集中。 5.胸神经前支保持明显的节段性,第2对胸神经分布区相当于胸骨角平面,第4对胸神经分布区相当于男性乳头平面,第8对胸神经分布区相当于肋弓平面。 6.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再经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至大腿后面,在腘窝上角处分成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7.腓骨颈骨折可损伤腓总神经,将出现小腿外侧群肌和小腿前群肌瘫痪。 8.感觉性脑神经是ⅠⅡⅧ对脑神经,运动性脑神经是ⅢⅣⅥⅪⅫ对脑神经,混合性脑神经是ⅤⅦⅨⅩ对脑神经。含有副交感纤维的脑神经是ⅢⅦⅨⅩ对脑神经。 9.动眼神经自中脑脚间窝出脑,经海绵窦前行,穿眶上裂入眶。 10.三叉神经3个大分支是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其感觉纤维的分布在体表大致以睑裂和口裂作为分界标志。 11.迷走神经在胸部经肺根后方贴食管走行,左迷走神经经食管前面下行延续为迷走神经前干,右迷走神经经食管后面下行延续为迷走神经后干。 12.喉上神经的外支支配环甲肌,内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 13.右喉返神经绕右锁骨下动脉,左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 14.腮腺的分泌受舌咽神经支配,泪腺的分泌受面神经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受面神经支配。 15.内脏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平滑肌、心血管和腺体。 16.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在,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和。 17.动眼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三)单项选择题 1.脊神经前、后根的合成部位是(C ) A.椎管 B.椎孔 C.椎间孔 D.横突孔 2.脊神经中不含运动纤维的是(C ) A.前支 B.后支 C.前根 D.后根 3.颈丛的主要分支是( A ) A.膈神经 B.枕小神经 C.耳大神经 D.锁骨上神经 4.关于膈神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运动性神经 B.在前斜角肌前面下行 C.除分布到膈外,还分布到胸膜、心包等 D.损伤后,表现为同侧膈肌瘫痪 5.受肌皮神经支支配的肌是( B ) A.三角肌 B.肱二头肌 C.肱三头肌 D.肱桡肌 6.关于股神经叙述,正确的是( C ) A.发自骶丛 B.经腹股沟管至大腿部 C.在股三角处位于股动脉外侧 D.支配膝关节屈肌 7.支配小腿三头肌的神经是( A ) A.胫神经 B.腓总神经 C.腓浅神经 D.腓深神经 8.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可能损伤了( D ) A.眼神经 B.面神经 C.滑车神经 D.动眼神经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第六章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第一节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为中央前回4,6区。此外还有8区,额上回,扣带回,及额叶内侧面的运动补充区和补充前区。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1.交叉支配(躯干、头面部除外); 2.倒置安排(头面部正立); 3.机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4.运动柱(motor column): 这可能是在皮层控制存在时,人的肢体可以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动的原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 皮质脊髓束(“锥体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延髓锥体交叉(80%)不交叉(20%) 对侧脊髓外侧索同侧脊髓前索下行 (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前束) 脊髓前角、神经元白质前联合交叉 肌肉 2. 皮质脑干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脑干内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 头面部肌肉(下部面肌和舌肌为对侧支配,其余头面部肌肉为双侧支配)●上运动神经元: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高位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硬瘫:皮层运动区6区损伤,整个运动区损伤; ●软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皮层运动区4区损伤; ●“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硬瘫,肌肉不萎缩,牵张反射增强; ●“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软瘫,肌肉萎缩,牵张反射减弱或消失; ●锥体束综合征: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合并损伤。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分在临床上失去意义。 3.锥体外系: 大脑皮层运动区 脑干内神经核(红核、豆状核、尾状核) 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调节肌紧张,肌协调、姿势调节) 三、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为反射,是运动的很重要的因素。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 (二)脑桥、延髓水平的反射 (三)中脑水平的反射 (四)大脑水平的反射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 ●脊髓反射的主要作用是抵抗重力,支持身体维持姿势,逃避伤害性刺激。生理条件下他受到高位中枢的抑 制,不表现或表现不明显;高位中枢出现病变时,脊髓水平的反射易于表现出来,脊髓水平的反射表现为高兴奋性或亢进。 ● 1.牵张反射 ● 2.屈肌反射 ● 3.交互抑制 ● 4.联合反应 ● 5.共同运动 ● 1.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包括肌紧张和腱反 射两种,感受器为肌梭和腱器官。 (1)肌梭 ●感受肌肉长度和速度变化的感受器,包裹在肌梭囊内,位于梭外肌纤维之间,与梭外肌并联分布。 ●梭外肌纤维,与肌梭并联,受运动神经元支配,大---快肌,小---慢肌,引起骨骼肌随意收缩; ●梭内肌纤维,位于肌梭内,受运动神经元支配,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协调肌肉的运动;梭内肌纤维分为: ●核袋纤维:细胞核集中于肌纤维中部,Ia类传入纤维传入信号,对快速牵拉敏感; ●核链纤维:细胞核分布于整个肌纤维,II类传入纤维传入信号,对缓慢持续牵拉敏感; (2)牵张反射的类型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概念: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冲动沿Ia类纤维传入脊髓,与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反射。 ●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②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概念: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为多突触反射,反 射可在同侧或对侧,也可扩布到不同脊髓节段的前根。 ●意义:肌张力产生的机制。 (3)肌张力 ●概念:正常人体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发生轮流交替收缩,致使骨骼肌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使 其产生一定的张力,称为肌紧张或肌张力。 ●特点:肌张力的产生是由于骨骼肌抗重力作用,持续而缓慢地牵拉肌肉、刺激肌梭而发生的牵张反射。 人体抗重力肌在上肢主要是屈肌,下肢主要是伸肌。当中枢对脊髓的作用减弱或消失,抗重力肌出现肌张力增高。 (4)腱器官 ●概念:腱器官大部分位于梭外肌的肌腱中,是感受骨骼肌张力变化的一种本体感受器。 ●特点:当肌肉收缩时,肌梭放电减少,器官的放电增加,通过Ib类纤维传入脊髓,抑制和神经元, 调整肌张力不至于过高。 ●意义:防止肌肉过度牵张。

第三章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名词解释 1.突触延搁 2.本体感受器 3.肌梭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5.化学突触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7.神经递质 8.位觉 9.腱器官10.受体 11.运动单位12.姿势反射13.感受器14.前庭功能稳定性15.前庭反应 16.牵张反射17.静态牵张反射18.动态牵张反射19.电突触20.屈肌反射 21.最后公路22.迷路紧张反射23.颈紧张反射 二、填空题 1.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组成,神经细胞又称为。 2.大脑皮质对身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过和下传而完成的。 3.一个神经元通常具有一条细长的圆柱状,将神经元信息传出至另一神经元或效应器。 4.中枢内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称为。 5.神经元依其功能分为三大类:、、。 6.前庭小脑的功能主要是和。 7.视觉系统中对光敏感、接收光的部位是、。分别感受视觉和亮光视觉。 8.从高处跳下时,可反射性引起前臂,下肢,以保持身体的重心,减少震动。 9.外膝体是视觉信息传入大脑的中继站,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质的叶。 10.声音刺激的机械能是通过换能作用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来传递声音信息的。 11.翻正反射的中枢在,在人类由引起的翻正反射最重要。 12.脑干对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具有和作用,它们主要是由实现的。 13.声音通过外耳道、、及镫骨底板传到外淋巴后,部分机械能量推动外淋巴从前庭阶经蜗孔及鼓阶到。 14.投掷前的引臂,起跳前的膝屈都是利用的原理,可增加肌肉收缩。 15.动态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效应器是受牵拉肌肉中的纤维。 16.牵张反射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可分为和。这两类牵张反射的中枢都在。 17.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按功能可分为和,它们的轴突经脊髓直达所支配肌肉。 18.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作用,而肌梭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作用。 1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尤其是通透性升高而去极化所致。 20.大α运动神经元支配纤维,小α运动神经元支配纤维,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纤维。 21.肌梭的主要功能是当它所在的那块肌肉被拉长时,可发放牵拉和变化的信号。 22.骨骼肌长度的改变与关节的角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感受器是中枢神经系统了解肢体或体段相关位置的结构 三、判断题 1.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 2.运动愈精细的肌肉,大脑皮质对支配该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具有愈多的单突触联系。() 3.一个神经元通常具有一个树突和多个轴突,树突可将细胞体加工、处理过的信息传出到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 4.运动区定位从上到下的安排是按躯体组成顺序进行的,头面部肌肉代表区在皮质顶部,下肢肌肉的代表区在皮质底部。( ) 5.在神经细胞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传播到整个细胞。( ) 6.以局部电流方式传导的神经信号,不仅传导速度快,而且能量消耗多。( ) 7.电突触主要是单向传递的兴奋性突触;化学突触则是双向传递,并且既有兴奋性的,又有抑制性的。 8.兴奋性递质可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效应,产生的后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9.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交叉性支配,即左侧皮质支配右侧肢体,而右侧皮质支配左侧肢体。( ) 10.大脑皮层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功能代表区就越小。( ) 11.视网膜是一种光感受器,它包含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第五节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重点: 一. 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二. 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三. 小脑的躯体运动 四. 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难点: 一. 网状结构的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 二.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案例: 张健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头部受伤,医生诊断为右侧颅脑损伤,经手术治疗后意识逐渐清醒,但是出现左侧面、舌瘫和左侧上、下肢体瘫痪。 讨论: 1. 为什么右侧颅脑损伤会出现左侧上下肢体瘫痪? 2. 如何对张健的颅脑损伤进行定位? 课程相关参考资料: 1.帕金森病与线粒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广西医学杂志 2007年5期 2.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目的基因的表达及选择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年12期 3. 临床神经生理学秦震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年 机体的运动功能,从简单的膝跳反射到复杂的随意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同水平的调节下进行的。简单的反射仅需低位中枢参与,复杂的反射需要高位中枢的参与。为研究不同水平与哪些运动反射有关,在动物实验中常采用不同中枢水平切断脑脊髓的方法。例如,在脊髓第五颈节段下横切(保留隔肌的呼吸运动),使脊髓与延髓以上的中枢离断,这种动物称为脊髓动物。在脊髓动物上,能观察到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例如屈肌反射和牵张反射等。如果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则动物出现牵张反射亢进的现象。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一)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侧肢体出现屈曲运动,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称为屈肌反射。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使肢体屈缩而避开伤害性刺激。屈肌反射的强度与刺激强度有关,例如足部较弱的刺激只引起踝关节的屈曲;刺激强度加大时,则膝关节和髓关节也可发生屈曲。如刺激强度更大,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展的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动物的一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以利于支持体重,维持姿势。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的中枢均在脊髓。 (二)牵张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称为牵张反射。由于牵拉的形式不同,肌肉收缩的反射效应也不相同,因此牵张反射又可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1.腱反射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例如,叩击膝关节以下的股四头肌肌腱,使该肌受到牵拉,则股四头肌发生一次快速收缩,称为膝跳反射;叩击跟腱使小腿腓肠肌受到牵拉,则该肌发生一次快速收缩,称为跟腱反射。腱反射的特点是,叩击肌腱时,肌肉内的肌梭(一种本体感受器)几乎同时受到牵拉,其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又几乎同时使该肌的运动神经元发生兴奋,于是该肌的肌纤维几乎同时发生一次收缩。临床上常检查腱反射来了解脊髓的功能状态,如果某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则提示相应节段的脊髓功能受损;如果腱反射亢进,则提示相应节段的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枢的制约。 2.肌紧张 脊髓动物的骨骼肌仍然保持一定的肌肉张力,称为肌紧张,它也是一种牵张反射。肌紧张是由于肌肉受到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而发生的,整个肌肉处于持续的、微弱的收缩状态,以阻止肌肉被拉长。肌紧张的意义在于维持身体的姿势,而不表现明显的动作。在肌紧张发生过程中,同一肌肉内的不同肌纤维轮换地进行收缩,因而能持久维持着肌紧张而不易疲劳。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动物的骨骼肌在无明显的运动表现时,也处于持续的、微弱的收缩状态,伸肌和屈肌都有一定的紧张性。但在直立姿势时,伸肌紧张处于主要地位;因为直立时,由于重力的影响,支持体重的关节趋向于被体重所弯曲,被弯曲的关节势必使伸肌受到牵拉,从而引起牵张反射使伸肌的肌紧张加强,以对抗关节的屈曲来维持直立姿势。由于重力持续作用于关节,肌紧张也就持续地发生。 二、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肌肉活动神经控制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一节神经系统概述 一、神经组织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组成神经组织的细胞有两大类,即神经细胞(nerve cell )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cell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 .神经元 每个神经元依据某些结构特征可分辨出三个组成部分;细胞体(soma )、树突(dendrites )和轴突(axon )。 2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目前较为确定的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转运功能,构成神经元与血管之间的代谢特质的“转运站”;②参与血脑屏障的组成;③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具有绝缘作用;④填补神经元的缺损;⑤参与离子和递质的调节,胶质细胞可摄取和贮藏神经元所释放的递质,必要时重新释放出来,以调节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 .神经冲动的产生 (1 )外向电流和电紧张性电流 (2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2 .神经冲动的传导 (1 )局部电流学说:无髓鞘性神经纤维上冲动的传导形式。 (2 )跳跃传导学说:髓鞘性神经纤维上冲动的传导形式。 3 .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 (1 )生理完整性 (2 )绝缘性 (3 )双向传导 (4 )相对不疲劳性

三、神经无间的信息传递 1 .化学性突触传递 (1 )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突触小泡 (2 )突触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是由于突出触后膜对Na + 、K + ,尤其是Na + 通透性升高而去极化所致。 抑制性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超极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 IPSP 的幅度因神经元膜电位水平的不同而改变。IPSP 的机制主要是对K + 和CL ˉ尤其是CL ˉ的通透性升高。 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取决于许多突触的同时或在一段时间内先后施加影响的总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 2 .电突触传递 电传递的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即突触延搁),电突触常可和比学突触一起构成混合突触。 四、中枢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1 )传入侧支性抑制 (2 )回返性抑制 2 .突触前抑制 第二节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脊髓神经元 (1 )运动神经元池:一块肌肉通常接受许多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支配某一肌肉的一群运动神经元,称为运动神经元池。其中有大小α运动神经元和γ神经元。 (2 )中间神经元:位于传入与传出神经原之间,起介导信号的作用。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第六章 神经系统与 运动控制 第一节 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为中央前回4,6区。 此外还有8区,额上回,扣带回,及额叶内侧面的运动补充区和补充前区。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1.交叉支配(躯干、头面部除外); 2.倒置安排(头面部正立); 3.机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4.运动柱(motor column): 这可能是在皮层控制存在时,人的肢体可以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动的原因。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 皮质脊髓束(“锥体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延髓锥体交叉(80%) 不交叉(20%) 对侧脊髓外侧索 同侧脊髓前索下行 (皮层脊髓侧束) (皮层脊髓前束) 神经元 白质前联合交叉 肌肉 2. 皮质脑干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脑干内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 头面部肌肉(下部面肌和舌肌为对侧支配,其余头面部肌肉为双侧支配) ● 上运动神经元: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高位神经元; ● 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 硬瘫:皮层运动区6区损伤,整个运动区损伤; ● 软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皮层运动区4区损伤; ● “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硬瘫,肌肉不萎缩,牵张反射增强; ● “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软瘫,肌肉萎缩,牵张反射减弱或消失; ● 锥体束综合征: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合并损伤。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分在临床上失去意义。 3.锥体外系: 大脑皮层运动区 脑干内神经核(红核、豆状核、尾状核) 顶盖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调节肌紧张,肌协调、姿势调节)

第六章 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习题

一、选择题: 1、传导速度最快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 2、视肝细胞的光感受器介导的是(暗光)。 3、垂直方向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的感受器是(暗光)。 4、一般认为受体具有3个特征,即(饱和性、特异性和可逆性)。 5、脊髓灰质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是各种信息导致脊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6、在中脑上下丘脑之间横断脑干,动物的脊髓反射将出现明显的(易化加强)。 7、在编排复杂的运动程序时和执行运动前的准备状态中(辅助运动区起着重要的作用。 8、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 9、大脑皮质发动静息运动时,首先通过大脑-小脑回路从(皮质小脑)提取程序,并将它 回输到运动皮质,再通过皮质脊髓束发动运动。 10、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是指(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的相互调节)。 11、神经激素是指(由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12、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的第一步是与靶细胞的(胞浆受体结合)。 13、下列哪种激素不是由腺垂体合成、分泌的(催产素)。 14、对脑和长骨的发育最为重要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15、糖皮质激素本身没有缩血管效应,但能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称为(允许 作用) 16、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此种 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为(静态肌力)。 17、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称为(最大肌力)。 18、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称为(力量耐力)。 19、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肥大,主要与以下哪一因素的改变有关(肌纤维增粗)。 20、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 21、举重和投掷运动员为了发展肌肉体积和绝对力量,应采用(5RM)训练。 22、投掷运动员的器械出手速度属于(动作速度)。 23、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称为(动作速度)而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则称为(动 作速度)。 24、无氧耐力是指人体处于(动作速度)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运动与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与运动 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神经系统不仅支配着肌肉活动,同时也调整着内脏活动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所以,坚持体育活动的人不仅肌肉发达,其血液循环、呼吸等方面的机能也有提高,表现为精力充沛,体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高。而人所表现的这一系列功能上的动态平衡,主要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的。 神经系统调节各器官系统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时所产生的应答活动。例如,当火烫到某肢体的皮肤时,该肢体的屈肌就会立即收缩,躲开火烫的刺激。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指先天就有的反射,它主要是皮层下中枢的功能。条件反射是指在生活环境中通过训练才形成的反射,它主要是大脑皮层的功能。 与肌肉活动相关联的非条件反射是很多的,如牵张反射和姿势反射等。凡正常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引起它反射性的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它的反射中枢在脊髓。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收缩,例如临床检查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时所采用的膝反射检查。肌紧张是指人体骨骼肌经常保持的一种轻微收缩状态,它是由于重力作用于关节,对肌腱产生缓慢、持续的牵拉而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一般说来,人体运动的开始都是以一定的姿势为基础的,在完成一定的动作后又恢复到一定的姿势。所以,如果肌紧张发生障碍,不但姿势出现异常,而且人体的运动也会失调。 人和动物在维持身体基本姿势时,经常发生肌肉张力重新调配的反射活动。这种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反射。调节姿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皮层以下部位,所以也是非条件反射。它可分为静位反射和静位运动反射。 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又可分为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 ①状态反射是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肉张力产生重新调配的一种反射活动。例如,给动物做一种手术,使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脱离大脑皮层的控制后,将它的头扭向一侧时,会出现同侧的伸肌张力加强,而另一侧的伸肌张力减弱。人体也有这种状态反射,因此在运动实践中往往因头向一侧扭转而两侧肢体的力量大小产生差别。②翻正反射也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当体位不正常时,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肢体的肌肉即产生一系列协调活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翻正反射是在本体、迷路及视觉感受器作用下,由中脑的反射中枢实现的。 静位运动反射是指身体在空间发生主动或被动的移位时引起身体肌张力改变的一种反射。由于人和动物身体在空间的位移有角加速度和直线加速度两种运动,所以静位运动反射可分为旋转运动反射和直线运动反射。这些反射活动都是通过延髓及中脑的活动来调整全身肌肉张力的。 小脑在调节人的运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动物实验证明,摘除小脑的动物,可明显地发现肌张力缺乏、姿势不稳定、运动失调、步履蹒跚等现象,反映出摘除小脑使内收肌与外展肌、伸肌与屈肌之间肌张力不平衡,使伸肌紧张反射受到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