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21.杨氏之子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8 内容。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幽默。

【教学难点】

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简介背景

1. 导入揭题,解题。

(1)师:同学们,我们积累的许多经典名句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2)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你贵姓”可以回答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与同桌相互交流。

2. 介绍《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 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 师:这是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文。

2.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

多读几遍。

3. 师: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4. 师: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老师范读,大家认真听。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师: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1. 师:从这句话中,大家知道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对?

(板书:聪惠)“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

2. 师:“惠”是通假字,同“慧”。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师讲述通假字的原因。

3. 师:“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甚动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 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师插入孔君平的资料,学生齐读,丰富课堂内容。)孔君平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2. 师:这句话中哪个字的意思是“就,于是”?(乃。)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访。)

3.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你读明白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

4. 师: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能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全班齐读这句话。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 师: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

(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2.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炼,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做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联系上下文。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哪里看出来?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

(不仅一种,“果有杨梅”,水果中有杨梅可以看出来。)

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

(四)研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师: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2. 师:说得真好。能具体说说“曰”“此”“应声”“未闻”“夫子”等字词的意思吗?(生回答)

3. 师: 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他水果呢?)

(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板书: 杨梅杨家果)

4. 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

(听出来了,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5. 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6. 师: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7. 师: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8. 师: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生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9. 师: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

四、展开想象,书面练笔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五、作业布置,熟读成诵

古人用了短短的 5 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老师觉得,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背诵下来。

(练习背;指名背;男女生比赛背诵。)

六、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下面的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比杨氏子更小的孩子的聪明机智。大家自由读读看。

1.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如果有时间可放手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2. 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明智慧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文言文学习是很有意思的。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杨氏子聪惠

杨梅杨家果

孔雀孔家禽

【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学习对小学生而言有难度,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先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理解故事的内涵。

22.手指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9~111 内容。

【教学目标】

1. 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写写“接触、附庸、纽扣、渺小、享乐、相貌”等词语。

2.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各自的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 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及作者叙述这些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根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我们却很少去仔细想过他们。我国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他们,并且把他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手指》。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课文先总写,然后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2. 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 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4. 师小结:这样的写作顺序属于总—分—总,使课文结构清晰严谨,值得我们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三、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1 自然段。

1.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从中找出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

2. 师:这句话概括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么,

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长处与短处呢?让我们一起

来看看作者对它们的描写吧。

(二)研读第2 自然段。

1. 师:下面,老师找一名同学朗读第2 自然段,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找出最能概括大拇指短处与长处的词语。(全班交流,大屏幕出示表格)

2.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短处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3. 师: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寥寥几语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大家注意“他”这个字,你有什么体会?(一个“他”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的人。)你觉得这句话有趣吗?你能读出这句话的趣味性吗?(生读)这个“他”字贯穿全文,突出了丰老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大家要注意品读、感悟。

4. 师: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长处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

5. 师:读一读,看看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还能突出作者的情感。)这段中哪些词突出了大拇指“最肯吃苦”的性格?谁能读出大拇指肯吃苦的精神?

四、学生自学

师:大拇指的长处与短处我们已经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体会到了。那其他手指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自学,请看“学法指导”:(屏幕出示)

1. 同桌俩人一组,从3、4、5 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进行学习。

2. 读一读,了解手指特点,圈出能概括手指短处、长处的词语。

3. 想一想,作者在描写手指特点时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全班交流)

五、领悟道理

1.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按正确姿势握住笔……按老师的要求做,抬起大拇指……有什么感觉?再抬起食指、中指……通过这个实验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用丰老先生的话回答。(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 师:你从这句话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五根手指各有长处,各有短处,但他们团结起来,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缺点,如果我们团结起来,那就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

3. 这就是丰子恺先生通过普通的手指所阐明的人生哲理!让我们牢记它吧,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平凡的事物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善于观察、善于感悟,让自己的成长之路更踏实,让自己迎面向前的步伐更稳健!【板书设计】

总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姿态不同

手指分写:团结就是力量

性格不同

总结: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先了解课文大意;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最后,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既能感悟文章表达上的特色,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3.* 童年的发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2~114 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胚胎、随心所欲”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富于幻想”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我”是怎么发现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清课文的结构脉络。

2. 创设情境,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当我们渐渐长大,童年便如风中的羽毛越飘越远。但是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情却常常会萦绕心头,久久难以忘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童年的发现》。(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课文写了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后来因这一发现被老师误解受到惩罚。)哪些段落是写我发现的经过?(第3~13自然段。)哪些段落是写我被老师误解而受罚?(第14~19 自然段。)

三、了解“我的发现”

(一)理解:胚胎。

出示解释(有条件的可以展示胚胎发育图片):胚胎是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人的胚胎借助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二)了解“我”发现的规律。

1. 课文中有一段话,比较详细地描写了我所发现的胚胎发育规律,请你找到这一段话并读一读。(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 文中还有哪一句话同这句话意思相同?(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表达一个具体,一个简洁。)

四、探究“发现的过程”

胚胎发育规律是怎么被费奥多罗夫发现的呢?请认真读第3~13 自然段,想想“我”的发现经历了哪些过程,把每一个过程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梦见飞行——请教老师——探究猜测。)

精读发现的步骤:

1. 学习发现经过之“梦见飞行”。

(1)师范读。生闭上眼睛想象梦境,谈感受。

(2)师引读并拓展说话,感受作者的“异想天开”“天马行空”。

师:我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

飞过——(生:街道上空);

飞过——(生:白桦树梢头);

飞过——(生: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

飞过——(生自由想象说)。我想去哪里就飞到哪里,真是——(用课文中的词)(随心所欲。)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 学习发现经过之“请教老师”。

“我”为什么要去请教老师?(“我”和同学经常在梦中飞腾,我们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便去请教老师。)

(1)同桌分角色读读“我”和“老师”的对话。

(2)请学生说说:“我们几个人”一个接着一个提问,老师当时是怎么想的?在“我们几个人”的谈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3. 学习发现经过之“探究猜测”。

老师的答案并不能令“我”满意,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对于“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出示句子: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1)为了解开人是怎么来的谜底,“我”是怎样研究这条鱼的呢?“我”翻

来覆去地在看些什么?想些什么?

(2)全班朗读这句话。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个发现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费奥多罗夫一想到这个发现他就会从心底升腾起一种自豪感。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费奥多罗夫发现胚胎发育的经过,让我们来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二、词句学习

三四年过去了,六年级的一堂生物课上,这个发现在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作者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因而当众受罚。

1. 创设情境想象,感受“受罚”的情景。

(1)出示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2)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如果当时老师继续问下去,容“我”解释,“我”会如何应对,同学又是什么反应,教室里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发挥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

(3)学生想象,练写。全班交流。

2. 理解难句。

老师误解了“我”,同学们嘲笑“我”。这时候,费奥多罗夫会想些什么呢?(1)出示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危险。

(2)读句子,理解句子,讨论交流。

经历了曲折的探究之路,发现了胚胎的发育规律,在“我”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啊;被老师轰出教室,被同学嘲笑,这就是“我”受到的“驱逐和迫害”。

(3)小结:费奥多罗夫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驱逐还是迫害,不管前面是荆棘还是挫折,都牵绊不了他在科学道路上探究的脚步。多么乐观,多么幽默,多么顽强!

三、品读人物

1. 学到这里,你喜欢这个小朋友吗?(全班交流)

2. 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是一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富于幻想、执着探究的孩子。)

3. 出示简介:

费奥多罗夫: 俄国天文学家,俄国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也是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大胆的乌托邦的创始人。费奥多罗夫学问渊深,博览书史。他不仅精通欧洲各国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他在哲学、自然科学、艺术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四、课文总结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候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也许这正是你研究创造的开始。所以,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用你这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世界,享受发现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

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科学家受迫害的事例很多。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胚胎发育的规律

梦见飞行请教老师探究猜测

【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的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等,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使得学生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中“我”的性格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