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兰州=?@))*)A*&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甘肃定西=?+@)))B摘要C分析了气候系统变化=结果表" />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主要特征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主要特征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主要特征

第!"卷增刊灾害学#$%&!"’$&()

&*))+ *))+年!)月,-./’01-23040(4/-56-1-78-9: ;;;;;;;;;;;;;;;;;;;;;;;;;;;;;;;;;;;;;;;;;;;;;;;;;;;;;;;;;

;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主要特征<

王毅荣!=*=尹宪志!=袁志鹏!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兰州=?@))*)A

*&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甘肃定西=?+@)))B

摘要C分析了气候系统变化=结果表明C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A大气

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

每年减少*&D E E左右=下降速度高原东部明显快于西部=年降水存在*F+年左右的年际振荡A

年G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全区以一致变暖为主=高原中部变化幅度大于周边=气温上升速度年平均

气温为)&*H IJ!)K=冬季升温最快=夏季升温最慢A干旱频繁G暴雨较多L

关键词C黄土高原A气候系统A特征

中图分类号C5+H!文献标识码C0文章编号C!)))M N!!O>*))+B()M))@"M)?

从*)世纪?)年代后期=大气科学研究取得一个突破性进展=人们认识到气候变化不仅是由于发生在大气内部的动力G热力过程所造成=更重要是由于受海洋G冰雪圈>包括冰川G 海冰和大陆上冰雪覆盖B G岩石圈>主要是山脉G陆面G土壤B G生物圈和人类活动影响这些圈组成了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L这些各不相同的P圈Q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月R季度G年际G年代际以及!))年以上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S!T L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地区=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界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总面积D!&?万U E*=承载人口约!V!)N=包括河北西部=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等地S*T L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自然特征的差异=可分为四部分C陇中盆地=陇东G陕北高原=渭河地堑平原=山西高原L本文着重分析了黄土高原区域气候系统主要特征L

W黄土高原岩石圈特征

黄土高原除了一些裸岩的高山以外=基本上构成了连续的黄土盖层=堆积了H)F*))E厚的黄土=是一种细腻G均匀G颗粒大小只有!E E的几十之一的土质L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到处都是一条条深深的沟谷和土山L主要地形地貌是C陇东G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是一个盆地型高原=长城内外广大地面发生由西北向东南掀斜式的整体抬升=并加大了长城以南的斜度=于是泾河G洛河与山陕之间的黄河

<收稿日起C*))+M)D M!?

作者简介C王毅荣>!"H?M B=男=甘肃定西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天气气候G应用气象研究和计算机软件工程&

从三趾马红土堆积面切下!形成以渭河地堑谷为汇集的扇状水系"由于谷坡的不断扩展!谷地间的形态!有些成为面积或大或小的平台!有些成为长条形或椭圆形的丘陵"

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泾#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陇中祖厉河中游#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塬%"塬的顶面比较平整!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目前!平整的黄土塬已残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黄土覆盖面积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割成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高覆盖面积的)’&(!梁峁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顶部

面积小!很少超过*+,*!峁的面积仅有(-*.+,*左右"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峁!多见具有大

面的凹斜坡的长梁/陕北与晋西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小!则以具有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支流的下游!梁#峁面积大致相等"

黄土高原被水蚀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从地面分割度为*(01230!黄土丘陵沟

壑区一般可达42156+,’+,*"由于黄土结构疏松!抗蚀力差!垂直节理发育!极易崩塌!

加上植被覆盖很差!又多暴雨!侵蚀切割非常强烈"发源和流经这里的河流含沙量都很高!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和长江2

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灾害频繁#地瘠民贫!使黄河

中游成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每+,*平均每年冲走表土3((12((7

!肥土大量流失!耕地越种越薄"长期的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恶化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严重失调的局面由来已久!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土流失问题和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8黄土高原大气圈对岩石圈作用

在辽阔的中亚地区的中央部分!分布着大片砾石遍地的戈壁滩!在戈壁滩的外围!分布着哈萨克斯坦的卜拉库姆沙漠#中国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再向外!就是广布于中国黄土高原上的黄土"从戈壁!到沙漠!再到黄土!三种不同粗细的物质!由粗到细!由细到更细!大约呈同心圆的方式分布着"这个现象说明了中国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由大风把中亚#中国的戈壁和沙漠地区中的细土吹到黄土高原上的"形成黄土的当时气候是一种比较干旱的多风的环境!有利于黄土的搬运和堆积"同时!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黄土颗粒的分析!可以看出黄土的颗粒越往东南方向越细!相反越接近沙漠地区就粗一些"青藏高原隆起最快的时间距今只有几十万年!与黄土形成时间大体相当"青藏高原是一片非常辽阔#非常高大的土地!必然会对地球上的大气流动产生影响"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作用!才出现了中国的季风与中国西部的干旱区"中国黄土高原正好处在中国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

区之间!这种大环境!为黄土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93:"黄土高原上主要的山有太行山#吕梁

山#六盘山等基本上是南北走向!与西风带风力输送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

;黄土高原大气圈气候特征

;-<黄土高原降水特征

(2灾害学&)卷

!"#"#黄土高原区域降水特征

黄土高原是中国东部季风区向西部干旱区过度的地带$%&’从#()#*+,,,年的%,年中黄

土高原区域年平均降水为%)%"#--’区域分布.图#/状况是0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1在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宝鸡2洛川2孟津一带年平均降水在),,--以上1

阳泉2榆社2三门峡2西峰一线在33,--左右1高原中部的临洮2固原2吴旗2绥德2太原一带在%3,--左右1西宁2民和2榆中2同心一带大约在!3,--左右1靖远4海源4盐池一带大约在

+3,--左右1景泰2中卫2中宁一带5+,,--’年平均降水最大的地方在华山6!)--7次多

是五台山886"3--1最少的是中卫#6+"#--1次少的是景泰#6%"(--’

降水的季节性十分明显’总体夏季.)*6月/最多1占年降水的3%"691年降水少的地方夏季降水所占的比例高达339*),91年降水多的地方1夏季降水占%39左右:秋季.6*##月/占年降水的+3"691春季.!*3月/占8"89:冬季.#+*+月/最少仅占,",)9左右’可见黄土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1冬季降水微乎其微1秋季多于春季’

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1%,年中最多的年份区域平均为8,%"8--1

最少的年份区域平均为!+#"6--’各地降水变率.极大值与极小值之百分比/就整个高原.图+/来说1北部大1

南部小1都在+3,9以上’区域单点最小值为6+--1区域单点最大值为#+)!--’正距平与负距平的年份大致相当’+,世纪),年代平均降水量3,!"8--18,年代为%)#"#--16,年代为%)6",--1(,年代为%+6"8--1+,世纪),年代降水最多1(,年代降水最少’图#年均降水分布图+年均降水变率分布

降水变化趋势1由线性拟合斜率.降水序列与拟合函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3信度检验/描述’斜率分布由图!给出1从中看出高原降水呈减少趋势1平均每年减少+"3--左右1下降速度高原东部明显快于西部1山西高原一带最大1以;%--<=

的速度下降1陇东高原一带以5#"3--<=的速度下降1青海境内降水呈现增加的趋势’作物生长期.%*#,月/降水量递减率在4+--<=左右1冬季降雪量呈上升趋势1递增率在,",%--<=

左右’由年降水的>?@分解的第#特征向量.方差贡献为%%")%9/时间系数反映出1高原降水量最多的年份

是#()%1次多的是#()8年1#()#年居!位:最少的是#((8年1次少的是#()3年1#(8+居!

位’由作物生长期.%*#,月/降水的>?@分解的第#特征向量.差贡献为%)")#9/时间系反映出1作物生长期降水量最多的是#()%年1次多的是#()#年1#()8年居!位:最少的是#((81次少的是#(8+年1#()3居!位’

#%增刊王毅荣1等0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主要特征

图!降水量变化趋势分布图"次区域划分

由冬季降水的#$%分解的第&特征向量’方差贡献为(")"*+,时间系数反映出-冬季降水最多的是&..&年-次多的是&../年-&.**年居!位0最少的是1///-次少的是&.2"年-&.2.居!位3

!)&)1黄土高原次区域降水特征

黄土高原区域内各地域年降水差异较大-根据高原区域年降水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高低-把相关程度高的区域规划到一起3利用4#$%分解-将前"个空间模’累计方差贡献为*1)!/+,的分布图叠放在一起-发现空间模态等值区基本重合于/)2(的等值线’

表征相关程度,处-/)2(的等值线将黄土高原分成(个空间型’图",3黄土高原北部为&区-山西高原地带为1区-渭河平原地带为!区-陇中盆地为"区-六盘山地带为(区3对&5(区降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

的信度检验-表明各区都存在显著差异3&61区降水于在&.*.年左右发生变化-反映&.7/年以后降水向减少的趋势发展3!6"

区降水于&.7(年发生变化-&.72年以后减少-&.72年前后是1个明显的阶段3尤其!区降水在&.72年后的变化明显-降水显著减少-此后降水一直处于低值状态-表明在&.7(年左右发生明显转折3

在"/年的变化中-年降水存在15"年和7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和&(年左右和1(

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3多雨期’转折前,-振荡强6年降水变幅大0少雨期’转折后,-振荡弱6年降水变幅小3转折后不仅降水量减少-而且降水量的变幅也减小3转折前后降水特征明显不同-各区降水量变率减小3&区的年降水的变化-在&.7/年代之前-年际振荡以1

年6"年67年左右的周期为主-振荡强6周期明显-尤其&.2(年左右明显呈现出1年67年左右的短周期振荡且振荡是近"/年来最强的0在&.7/年代之后-年际振荡有1年5"年左右的周期-但周期性明显程度下降6

振荡较弱-尤其&.7(年之后3在&.*/6&.7/年代短周期不明显-出现&(年左右长周期-但振荡不强3多雨期’&.7/年之前,-振荡强说明年降水变幅大-少雨期’&.7/年,-振荡弱说明年降水变幅小3这说明黄土高原&区降水量变率是减小的-转折’&.*.年左右,后不仅降水量减少-而且降水量的变幅也减小3转折前后降水特征明显不同31区降水具有"年67年左右的年际振荡为主-年代际振荡不明显3在&.2/年代年际振荡以"年67年并存-

此阶段年际振荡最强0&.*/年代年际振荡以"年为主-此阶段振荡较强0&.*(5&.7(年之间周期不明显-&.72年后存在"年年际振荡-振荡强度比以前明显减弱3!区降水的15"年和7年左右的1"灾害学&.

年际振荡和!"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并存#振荡不强$!%&’年之前周期复杂#

之后变为(年左右年际振荡和!"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比较单一$!%%"年后(年左右的年际振荡成为主

振荡#振荡加强)(区年降水存在*+(年和&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和*"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年代(年.&年左右的周期明显振荡最强#而年代际振荡不明显)在!%-,年代后以

(年左右年际振荡为主#振荡减弱#在!%&"年左右出现*"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

区年降水振荡的周期和强度阶段性明显)"区年降水振荡的比较零乱#周期和阶段性不太明显)/01黄土高原气温特征

高原区域年平均气温为&0&2#春季为!,0,2#夏季为*,0%2#秋季为&0&2#冬季为3(0’2)各地气温的差别主要在拔海高度的不同#经度和纬度而造成的差别不大)对年.季平均气温进行456分解#表!给出第!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反映出第一特征向量已概括了场的主要信息)第一特征向量空间分布是一致的正值#大值区在高原中部#反映出年.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全区一致程度很高#高原中部变化幅度最大)由456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及其7阶主值函数曲线反映出年.季气温上升很明显)图"给出年气温456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及其7阶主值函数曲线#看到年均气温变化趋势在!%&(年后明显上升趋势#%,年代上升最突出)同理分析发现#夏季气温在!%&,年为最低值点#之后时间系数持续上升$冬季变化自!%’(年后缓慢上升)

图"年均气温456

!时间系数及其7阶主值函数曲线表!第一征向量方差贡献

时间

方差贡献全年

--0-8春季

-*0’8夏季

’*0!8秋季

-%078冬季&!0(8表*中国黄土高原各年代气温9平均:!%’!+!%-,!%-!+!%&,!%&!+!%%,!%%,+*,,,年气温92:夏季气温92:冬季气温92:&0"*!0,3"07&0’*,0&3(0&&0-*,0’3(0"%07*!07370-气温上升速度大致为#年平均气温是,0*’2;!,<#冬季升温最快#达,0"!2;!,<#秋季次之#为,0*(2;!,<#春季为,0!%2;!,<#夏季升温最慢#为,0,-2;!,<)年气温增幅黄土高原腹地较大#边缘较小)

年.夏季.冬季气温在%,年代最高9表*:#其中!%%-+*,,,年#平均气温分别达%0-2.

!,072.!,0*2.%0’2#是*,世纪最高的几年)’,年代冬季冷#夏季热)

将距平大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差划分为暖9年.季:#小于或等于一个负标准差划分为冷9年.季:#大于或等于两个标准差为异常暖#小于或等于两个负标准差为异常冷)则在!%’+*,,,年间#暖年为!%&-.!%%(.!%%-.!%%&.!%%%.*,,,#其中!%%&.!%%%年为异常暖$冷年为!%-,.!%-’.!%&(年#

没有出现异常冷的年份)热夏年有

!%’*.!%-*.!%-".!%%!.!%%-.

!%%&.!%%%.*,,,年#其中!%%-

年为异常热)暖冬有!%-%+7(增刊王毅荣#等=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主要特征

!"#$%!"#&’!"##%!""$’!""!%!""!’!""(%!""&’!""#%!""#’!"""%!"""’($$$年)其中!"""’($$$年为异常暖冬*!"+,’!"+-%!"+&’!"+#%!"+#’!"+"%!"&(’!"&.%!"&&’!"&#%!"#,’!"#-年为冷冬)其中!"+#’!"+"年为异常冷冬/

年平均气温和夏季平均气温变率的年代变化是增大)"$

年代最大*冬季变率大于其它季节)冬季平均气温变率呈减小的趋势/

010黄土高原主要灾害性气候事件特征

.1.1!干旱

马宗晋等2-3曾对中国的自然灾害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减灾对策和建议)黄土高原主要灾害

性气候事件是干旱和暴雨/黄土高原干旱的演变趋势是全区一致向严重发展2+3/!"+!’($$$

年的,$年中)最旱的是!""&年)在黄土高原的大多数地方成了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严重干旱年还有!"+-%!"&(%!""!%!"#+%!"&,年/,$年中处于干旱时段的有)!"&$年!(月’!"&.年(月和!"&"年!(月’!"#.年+月)干旱时间最长的是!""!年!月’($$$年!(月)长达!$年之久)可以说上世纪"$年代是最为干旱的!$

年)而黄河流域历史上曾发生两次连续!!年的干旱期4即!+.(’!+,(年和!"((’!".(年5/干旱时间演变中)存在以(年’,年为主的年际振荡)(年’,年就出现一次严重干旱/

.1.1(暴雨

暴雨直接造成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引发山洪等地质灾害/暴雨年气候概率分布是高原的东部概率明显高于西部/在天水6固原6环县以东概率在$1-以上)即(年内至少出现!次暴雨)在西安6临汾6榆社以东的地区基本每年都出现暴雨/在渭河上游%六盘山一带(年’-年出现!次)在贵得6西宁6景泰一带暴雨最少)大约三%四十年一遇/

7小结

中国黄土高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长城内外广大地面发生由西北向东南掀斜式的整体抬升)并加大了长城以南的斜度)泾河%洛河和黄河)形成以渭河地堑谷为汇集的扇状水系/谷坡的不断扩展)谷地间的形态)成为平台%丘陵/黄土结构疏松)抗蚀力差)植被覆盖很差)侵蚀切割非常强烈)发源和流经这里的河流含沙量都很高)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严重的水土流失)肥土大量流失)耕地越种越薄)干旱频繁)暴雨多)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灾害频繁%地瘠民贫)成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

大气系统中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年降水从西到东基本在!#$到+$$88之间/

降水的季节性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季次之)春季较少)冬季降水最少/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多的年份区域平均为&$,1&88)最少的年份区域平均为.(!1#88/各地降水变率北部大)南部小)但都在(-$9以上/降水变化趋势)呈减少趋势)下降速度高原东部明显快于西部)山西高原一带最大)以:,88;<的速度下降)陇东高原一带以=!1-88;<的速度下降/作物生长期降水量递减率在>(88;<左右)冬季降雪量略呈上升趋势/高原区域内各地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差异也很大)存在-个次区域)即黄土高原北部%山西高原地带%渭河平原地带%陇中盆地%六盘山地带-个区)各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的变化中)年降水存在(’,年和#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和!-年左右和(-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多雨期4转,,灾害学!"卷

折前!"振荡强#年降水变幅大$少雨期%转折后!"振荡弱#年降水变幅小&转折后不仅降水量减少"而且降水量的变幅也减小&转折前后降水特征明显不同"各区降水量变率在减小&高原年平均气温为’(’)"春季为*+(+)"夏季为,+(-)"秋季为’(’)"冬季为./(0)&年#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全区一致"高原中部变化幅度最大&气温上升速度年平均气温为+(,0)1*+2"冬季升温最快"达+(3*)1*+2"秋季次之"为+(,/)1*+2"春季为+(*-)1*+2"夏季升温最慢"为+(+4)1*+2&年气温增度黄土高原腹地较大&年#夏季#冬季气温在-+年代最高"其中*--45,+++年"是,+世纪最高的几年&

黄土高原干旱的演变趋势是全区一致向严重发展",年5/年就出现一次严重干旱&暴雨在高原的东部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西部&在天水6固原6环县以东,年内至少出现*次暴雨"

在西安6临汾6榆社以东的地区基本每年都出现暴雨&

参考文献7

8*9黄荣辉(大气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8:9(地球科学进展",++*"*0%3!(

8,9周立三(中国农业地理8;9(北京(科学出版社",+++"?@A B C D >?(E F G H I J IK L I J J ;M N H I O G J ;M H PQ M K I L E K G ;M O I 7R I E I H OP I S I K L Q ;I H O J 8:9(M T U 2>V D

A >I 2W X CJ V A D >V D

B "H Y (3"M Q R (

,++*(8/9Z F MH N:A >?[Y >?"P L H N=D >\A D "]^E Y >?_A >"D X 2‘(O C D G >a ‘b D >V D Y a S D ?D X 2X A Y >E Y U D W Y >J b cc D W Q W D V A d A X 2X A Y >A >

E C A >272J X 2X A B X A V 2‘M >2‘[B A B Y a HP S G 2>TE ‘A c 2X D P 2X 28:9(M T U 2>V D B A >M X c Y B d C D W A V J V A D >V D B ",++<",+%0!7*++,e *++0(

839马宗晋"赵阿兴(中国近/+年自然灾害总况与减灾对策建议8:9(灾害学"*--*"4%*!7’-.-/(

809王毅荣(中国黄土高原干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8:

9(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fg h ij k g l g m n o l h p n h m p q r j s h t g n o u v p n o t h iw q o p p x s g n o g y h ij k h i g

=2>?z A e W Y >?*","z G H @A 2>e {C A *2>T z ^M H Z C A e d D >?

*

%*(|}~!"!#!$%&’(")*$!$%(%+%,-".*’"/0}12%#4<++,+".2"}0$

,(*$!$%(%+%,"30+4#($0#%&5"},6""5"},6"4/<+++".2"}0!789:;<=:7O C D V C 2>?D B Y a X C D V ‘A c 2X D B [B X D c 2W D 2>2‘[{D T (O C D W D B b ‘X B B C Y >X C 2X A >X C D

V ‘A c 2X D B [B X D c ‘Y D B B d ‘2X D 2b "‘A X C Y B d C D W D 2>T2X c Y B d C D W D 2a a D V X B D 2V CY X C D W (O C D d W D V A d A X 2e X A Y >A B Y a Y _U A Y b B W D ?A Y >2‘"B D 2B Y >2‘2>T 2>>b 2‘T A a a D W D >V D B (O C D [D 2W d W D V A d A X 2X A Y >T D V W D 2B D T

a W Y c *-0*X Y ,+++>A X C2_Y

b X e ,(3

c c 1[D 2W A >2U D W 2?D (O C D T D V W D 2B D W 2X D A >X C D D 2B X

d ‘2X D 2b A B W D c 2W ?2_‘[a 2B X D W X C 2>X C 2X A >X C D >D B X (O C D[D 2W d W D V A d A X 2X A Y >C 2B ,5/[D 2W B U 2W A 2X A Y >(O C D [D 2W 2>TB D 2B Y >2‘X D c d D W 2X b W D U 2W A 2X A Y >A >X C A B W D ?A Y >C 2B 2X D >T D >V [Y a >2W c A >?(O C D

X D c d D W 2X b W DA >V W D 2B D B >A X C +(,0)1*+[D 2W B (O C D A >V W D 2B DW 2X DA BX C Da 2B X D B X A >>A >X D W2>T

X C DB ‘Y >D B X A >B b cc D W (O C DW 2X DY a X D c d D W 2X b W DA >V W D 2B DA >X C DV D >X W 2‘d 2W X A Ba 2B X D WX C 2>X C 2X A >X C Dd D W A d C D W [(G >X C D >C Y ‘D‘Y D B B d ‘2X D 2b "T W Y b ?C X 2>TW 2A >B X Y W c 2W D a W D @b D >X (

A B CD E ;F 97‘Y D B B d ‘2X D 2b $V ‘A c 2X D B [B X D c $V C 2W 2V X D W A B X A V B 3/增刊王毅荣"等7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主要特征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12147164.html,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作者:焦译漫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11期 摘要:黄土高原是古气候环境的历史藏在自然界用密码写就的一本本“秘岌”之一。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对研究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黄土——古土壤的交替出现,来研究古气候的变化旋回。研究发现黄土的颜色、粒度等与古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颜色;粒度;古气候 1 黄土高原简介 1.1 成因 第四纪时期,青藏高原的存在和上升,阻挡了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的侵入,因此,大陆内部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从而有利于风尘的生成和搬运。[1] 远古地质时期的西北季风将中亚和蒙古高原地区的黄色粉尘源源不断地吹向东部,颗粒较大的粗砂留在了新疆和内蒙古,并在那里形成大片沙漠和戈壁。其余的粉尘物质随风继续南下被青藏高原和秦岭挡住了去路,向东受制于太行山,最终在甘肃、陕西、山西一带沉降下来。同时随着风力的减弱粗的粉尘颗粒被抛撒下来,然后是中等颗粒,最后是细小颗粒。黄土高原降雨少,属于半干旱地区,有利于以粉砂为主体的沉积物的保留,逐渐叠覆形成黄土高原。 1.2 地形 黄在地貌学上,黄土高原可称为一个巨地貌单元。长期的侵蚀和切割形成了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最常见的为峁、墚和塬。 峁: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为圆锥形丘陵,是一种发育在各种黄土堆积上的参丘。 墚:多分布于黄土高原中部,为长条形的脊状地形,是一种叠加古侵蚀地形;塬: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为平台状地形,由多层叠覆的黄土/古土壤层构成。[1] 1.3 黄土地层结构 中国黄土在地层上可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黄土高原有两种类型的地层结构,分别为连续的黄土——古土壤相和不整合的黄土——河湖相结构。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浅谈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浅谈 南丽娟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甘肃定西 743000 ) 摘要: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本文阐述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现状及其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了影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环境治理;恢复生态 引言 黄土高原[1]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 。 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

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1.1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气候差异较大 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2]。 1.3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4山地丘陵面积大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1.5植被覆盖率低 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而植被覆盖率的进一步降低更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 2.1自然因素

中国天气预报代码大全

中国天气预报代码大全 阿巴嘎旗 CHXX0243 阿城 CHXX0001爱辉CHXX0174阿合奇 CHXX0210 阿拉尔 CHXX0212 阿勒泰 CHXX0196安达CHXX0187敖汉旗 CHXX0002 安康CHXX0394 安宁CHXX0003 安庆CHXX0452鞍山 CHXX0004 安顺CHXX0005 安阳CHXX0269 安县CHXX0182 巴楚 CHXX0211 百灵庙CHXX0247 班戈CHXX0324 百色CHXX0488 白银 CHXX0006 巴仑台CHXX0204 保定CHXX0308 宝鸡CHXX0387 宝清 CHXX0188 保山CHXX0370 包头CHXX0007 巴中CHXX0348 巴塘 CHXX0352 巴音毛道 CHXX0225 巴音布鲁克 CHXX0206 北塔山 CHXX0201 北海CHXX0499 北京CHXX0008 蚌埠CHXX0444 本溪 CHXX0296 毕节CHXX0418 彬县CHXX0439 波阳CHXX0009 博克图 CHXX0287 长岛CHXX0312 长白CHXX0299 长春CHXX0010 常德 CHXX0416 昌吉CHXX0011 长岭CHXX0277 长平CHXX0012 长沙 CHXX0013 常熟CHXX0014 长汀CHXX0472 常州CHXX0015 朝阳 CHXX0294 承德CHXX0302 成都CHXX0016 成山头CHXX0314 郴州 CHXX0435 赤峰CHXX0286 重庆CHXX0017 楚雄CHXX0373 达县 CHXX0400 大柴旦 CHXX0230 大陈岛 CHXX0464 达拉特旗 CHXX0018 大理 CHXX0371 大连CHXX0019 丹东CHXX0306 单县CHXX0505 稻城 CHXX0357 Daodi CHXX0020 Daolin CHXX0021 Darlag CHXX0336 大同 CHXX0251 大通CHXX0022 大悟CHXX0347 大兴CHXX0023 德格 CHXX0344 德令哈 CHXX0231 丁青 CHXX0342 堆龙德庆 CHXX0360 定海 CHXX0455 定陶CHXX0320 定西CHXX0024 定县CHXX0025 东方 CHXX0504 东沙岛CHXX0503 东升CHXX0255 东台CHXX0445 都兰 CHXX0235 敦化CHXX0284 敦煌CHXX0223 多伦CHXX0285 独山 CHXX0432 伊金霍洛旗CHXX0220 峨眉山CHXX0359 恩施 CHXX0406 二连浩特 CHXX0240 房县 CHXX0395 凤城CHXX0026 奉节 CHXX0401 丰宁CHXX0292 丰台CHXX0027 佛冈CHXX0483 佛山 CHXX0028 扶绥CHXX0030 福鼎CHXX0469 富锦CHXX0185 抚顺 CHXX0029 阜阳(富阳) CHXX0442 富蕴 CHXX0197 福州CHXX0031 刚察 CHXX0232 甘谷CHXX0032 赣榆CHXX0438 赣州CHXX0436 高要 CHXX0491 高邑CHXX0033 甘孜CHXX0345 耿马CHXX0377 格尔木 CHXX0234 贡嚘CHXX0034 珙县CHXX0035 拐子湖CHXX0222 广安 CHXX0036 广昌CHXX0470 广华CHXX0396 广南CHXX0477 广州 CHXX0037 贵定CHXX0038 桂林CHXX0434 桂平CHXX0489 贵阳 CHXX0039 固始CHXX0443 固阳CHXX0040 海城CHXX0041 海口 CHXX0502 海拉尔CHXX0175 海林CHXX0244 海伦CHXX0183 海宁 CHXX0042 海晏CHXX0319 Haliut CHXX0246 哈密CHXX0219 汉沽 CHXX0043 杭州CHXX0044 汉江CHXX0045 汉中CHXX0390 哈尔滨 CHXX0046 河池CHXX0478 合川CHXX0047 合肥CHXX0448 合江 CHXX0048 河南CHXX0337 河曲CHXX0256 河源CHXX0492 菏泽 CHXX0339 和布克塞尔 CHXX0199 呼和浩特 CHXX0249 香港 CHXX0049 和田CHXX0216 华山CHXX0388 淮阳CHXX0052 化德 CHXX0248 桦甸CHXX0290 怀来CHXX0301 华家岭CHXX0239 黄山 CHXX0453 黄陂CHXX0050 黄石CHXX0051会理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黄土面积覆盖最大的高原。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但由于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流水冲蚀作用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 平坦耕地一般位于沟谷或小型盆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是,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1] 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中国的气候特征练习

第二节气候的基本特征第一课时 1.结合生活实践,一般情况下,你发现一天中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在( ) A.12时、黎明前 B.12时、子夜 C.14时、黎明前 D.14时、子夜 2.有人说“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少”,这种说法是指( ) A.降水的季节变化 B.降水的年际变化 C.降水的季节分配 D.降水的日变化 3.古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这里( ) A.不受夏季风影响 B.夏季风来的迟 C.年降水量稀少 D.雨季来的迟 4.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重要原因是( ) A.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B.冬季风活动异常 C.夏季风活动异常 D.国土面积过大 5.造成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水灾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风势力过强,降水过多 B.冬季风势力过弱,降水过少 C.夏季风过强,北方旱,南方涝 D.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 6.下列叙述中能正确反映我国气候特征的是( ) A.气候复杂多样与海洋性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与季风气候显著 C.气候复杂多样与灾害显著 D.气候复杂多样与干旱性显著 7.下列地形区中,难以受到夏季风影响的是() A.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C.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8.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A.从北向南逐渐减少 B.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逐渐递减 C.从西向东减少 D.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9.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比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多得多,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影响 B.地势西高东低 C.距海洋的远近不同 D.东南沿海受暖流的影响 10.关于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正确的是() A.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北方的雨季比南方长 B.夏季风推进迟缓,雨带徘徊在南方,容易导致南涝北旱 C.夏季风推进迅速,导致我国北方普遍多雨 D.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1.我国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B.南北纬度跨度大,距离远 C.东西经度跨度大,时差大 D.地形多种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12.我国的降水是岸上的分布特征是() A.夏秋多、冬春少 B.冬春多、夏秋少 C.夏季少 D.冬季多 13.读我国夏季与冬季风向图,完成问题: (1)图中所示我国正处于____季,东南季风由____ 洋吹向我国大陆,西南季风由_____洋吹向我国大陆, 其气流特点是_________(寒冷干燥或温暖湿润)。 (2)受图中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_______(季风区 或非季风区),降水_____。 (3)夏季风很难到达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位置太靠北②远离海洋的海陆位置 ③山脉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夏季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4)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山、_____山、_____山、_____山脉。(5)季风的影响是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解析回答:①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季; ②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是从__________向_________递减; ③夏季风活动不稳定易导致_______灾害。当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容易导致____灾;当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容易导致_____灾。 1.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14.读我国四个城市降水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哈尔滨降水量的是图____,表示北京降水量的是图____,表示武汉降水量的是图____,表示广州降水量的是图____。 (2)四个城市各月降水柱状图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量由____向_____逐渐减少(填南或北)。(3)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都______,降水集中在_____季。 (4)我国东部地区,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____季风的进退决定的,如果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即进入雨季,则四个城市处于雨季的月份分布有:哈尔滨____月、北京______月、武汉_______月、广州_______月。由此可见,我国东部从北向南雨季长短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由四城市降水柱状图试解析,松花江(哈尔滨附近)、长江(武汉附近)、海河(北京附近)、珠江(广州附近)四条河流汛期由长到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气候的基本特征第二课时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 ) A.东风 B.西风 C.冬季风 D.夏季风 2.影响我国东南部地区的夏季风有() A.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西北季风 B.发源于北冰洋的东北季风 C.发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D.发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3.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的原因有哪些() ①海拔高②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低③纬度高,白昼短④距冬季风源地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原因是( ) A.北方白昼时间长 B.北方地势高 C.南北纬度跨度大 D.北方降水多 5.暑假期间,晓明随父母外出旅行,到达目的地时,他们的衣着由厚厚的衣服换成了凉爽的夏装,晓明一家旅行的路线可能是() A.从上海到西宁 B.从广州到武汉 C.从拉萨到北京 D.从哈尔滨到海南岛 6.划分我国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 A.纬度位置的高低 B.太阳辐射总量 C.年平均气温 D.活动积温

(完整版)中国气候特点

中国气候特点 中国气候特点和成因?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地区以外最暖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都较大。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季风气温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2)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使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雨热同期。 (3)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我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1.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 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地温上升,蒸发旺盛,但此时雨季还未到来。 2.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原因? (1)特点: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暖、湿且短; 降水适中,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2)原因: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较高,冬半年昼短夜长,获得的热量少; 靠近冬季风的源地; 处于北冰洋寒冷气流南下的通道,深受寒冷气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冬季寒冷气流来自西北地区,冷空气从高而下,加剧寒冷。 3.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静止锋)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第一次北跳,脊线在20~25°N,雨带停留在长江—淮河地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 伏旱的成因:三伏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旱。 4.台风的成因? 产生台风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比较高的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三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下层的空气受热后,就会往上升。由于低纬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如果某地区正好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而且发生了激荡,那么这个激荡地区将引起大量空气上升,上升气流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下,在北半球风向是以反时针方向旋转,这也就是台风形成前的预兆。当上升气流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什么地方能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呢?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那里气温非常高,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据统计,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有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区域,因此台风就很容易产生。

中国的地形天气和气候

中国的地形、天气和气候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地形对我国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由于地势西高东低,因此我国西部主要地形是高原,东部主要地形是平原 B.地形多种多样,造成我国耕地数量很少 C.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所以我国东西之间交通非常不便 D.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附近的大河河段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巨大的水能 答案 D (2009·大连测试)读图,回答2~5题。 2.山脉①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 A.东侧为华北平原,西侧为黄土高原 B.东侧为东北平原,西侧为内蒙古高原 C.东侧为内蒙古高原,西侧为东北平原 D.东侧为黄土高原,西侧为华北平原 3.山脉②两侧地形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 A.东侧为水稻,西侧为谷子 B.东侧为水稻,西侧为冬小麦 C.东侧为春小麦,西侧为水稻 D.东侧为冬小麦,西侧为谷子 4.山脉④两侧分别属于 () A.东侧属长江水系,西侧属闽江水系 B.东侧属海河水系,西侧属黄河水系 C.东侧属珠江水系,西侧属长江水系 D.东侧属闽江水系,西侧属长江水系 5.关于四条山脉共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条山脉都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 B.四条山脉都位于两省交界处

C.四条山脉的东南侧降水比较丰富 D.四条山脉两侧的农业类型都不同答案 2.B 3.D 4.D 5.C (2009·珠海模拟)下图为“沿106.5°E的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①地形区为 ()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渭河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B 7.关于②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答案 B 8.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意义表现在 () A.为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B.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C.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D.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 答案 B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地形区中。请根据下列所提供的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回答9~10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知识点复 习 知识点 考点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范围:东起①太行山、西至②乌鞘岭、南至③秦岭、北抵④长城,跨⑤晋、⑥陕、⑦甘、⑧宁等省区。 2.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3.成因:风成说认为黄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考点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 地形: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 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黄土性质: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人为因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后果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脆弱表现: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破坏后很难恢复。 2.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旱涝灾害。 考点四、生态建设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 课后习题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的土地总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其流失面积大约43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流失区约有25万平方千米。这里地面支离破碎,生产条件差,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彻底治理黄土高原,是我国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完成第4~5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旱,黄土疏松 B.夏雨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c.千沟万壑 D.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 2.整治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是 A.制止滥垦滥伐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学习资料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

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气候独具特征: ①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 季节性变化。(季风气候明显,冬夏风向改变明显) ②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大陆性气候强,温差大,降水年际变化大) ③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我国纵跨纬度近50°,接着温度的不同,从北到南,包括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等6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寒区。接着水分条件(干湿状况)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出现湿润、亚湿润、亚干旱和干旱四种不同的干湿地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相互交织。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如距海远近、地形高低、山脉屏障及走向等,又可分为高山气候、高原气候、盆地气候、森林气候、草原气候和荒漠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我国山多而高,气候的垂直分异,更增加了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性。 ④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1)季风特征 ①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30°以北为西风带,北纬30°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北纬25°~35°)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位移配

10月15日: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

10月15日: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 2016-10-15 来源:中国天气网 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 北京河北等地有霾 一、重要天气 1.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 15夜间至17日,受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等地将先后有4~8℃降温,其中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以上;上述大部地区将先后出现4~6级风。另外受其影响,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还将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雪。 2. 北京河北等地有霾 15日夜间至16日白天,北京、天津西部、河北中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度霾,北京南部局地有重度霾。16日夜间起,受冷空气影响,霾逐渐减弱。中央气象台10月15日18时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此外,今天夜间至明天早晨,华北中南部、东北地区、江苏南部、陕西关中、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雾,局地有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 二、未来具体预报 15日20时至16日20时,青海中东部、甘肃中南部、西藏中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西部有小雨(雪)或雨夹雪,局地中到大雪;华北中东部、黄淮中东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东北部、西南地区大部、海南岛东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内蒙古大部、安徽等地有4~6级风。台湾海峡、南海东北部和巴士海峡将有7~9级、阵风10~11级的大风,南海中东部偏北海域将有10~11级大风,其中台风中心经过附近海域将有12~13级大风、阵风14级。

16日20时至17日20时,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西藏中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局地大雪;新疆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云南以及江南东部沿海、华南南部沿海、海南岛、台湾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大部等地有4~5级风;南海北部和中部、巴士海峡将有7~9级、阵风10~11级的大风,其中南海中部偏北海域将有10~11级大风,台风中心经过附近海域将有12~14级大风、阵风15~16级。

黄土高原的气候

黄土高原的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 毫米,中部300~400毫米,西北部100~2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干旱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草原带大体一致。 东南部半湿润区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的范围与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8℃,年降雨量100~300毫米,干燥指数2.0~6.0。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每年夏秋季节易发生大面积暴雨,24小时暴雨笼罩面积可达5~7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龙门、泾洛渭汾河、伊洛沁河为三大暴雨中心。形成的暴雨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西风带内,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形成强对流而导致的暴雨,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如1981年6月20日陕西省渭南地区的暴雨强度达267毫米/60min。另一类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压的扰动而形成的暴雨,面积大、历时较长、强度更大,如1977年7、8月,在晋陕蒙接壤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暴雨,笼罩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安塞(7月5日,225毫米)、子洲(7月27日,210毫米)、平遥(8月5日,365毫米),暴雨中心内蒙古乌审旗的木多才当(8月1日)10小时雨量高达1400毫米。

“中国天然氧吧”评选活动管理办法 - 中国天气网

附件1 首届中国(湖南)气候旅游胜地“冬季气候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文件中“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天然氧吧、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气象公园以及山地旅游、海洋海岛旅游等产品,大力开发避暑避寒旅游产品,推动建设一批避暑避寒度假目的地”精神,为发掘湖南省避寒养生、观景体验、旅游度假的高质量冬季旅游气候资源,提升冬季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助力打造“锦绣潇湘”全域旅游系列品牌,同时进一步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特此发起首届中国(湖南)气候旅游胜地“冬季气候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首届中国(湖南)气候旅游胜地“冬季气候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为充分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中国(湖南)气候旅游胜地“冬季气候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通过评价湖南省冬季气候旅游气候资源及生态环境质量,发掘湖南省避寒养生、观景体验、旅游度假的高质量冬季旅游气候资源,倡导绿色、舒适、健康的生活理念。

第三条“冬季气候旅游目的地”指冬季气候舒适、气象景观奇特、旅游体验美好、生态环境优良、服务配套完善,适宜冬季旅游、观景、体验、休闲养生的县(市、区)、乡(镇)行政区或独立运行的旅游景区。 第四条县(市、区)、乡(镇)政府或独立运行的旅游景区自愿组织申报“冬季气候旅游目的地”。 第五条中国(湖南)气候旅游胜地“冬季气候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坚持科学性、真实性、公益性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二章活动的组织 第六条首届中国(湖南)气候旅游胜地“冬季气候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主办单位:中国天气网、湖南省气象学会,承办单位:湖南省气象服务中心。 第三章申报基本条件 第七条申报“冬季气候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在12月-次年2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气候适宜,冬季气象景观奇特或地热资源丰富。 (二)生态环境优越,空气质量优良。 (三)自然灾害风险很小,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完备。 (四)冬季旅游体验项目优越,服务管理规范。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课后练习含解析新版湘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课后练习含解析新版湘教版 题一: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主要得益于哪种气候()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题二: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国家,原因是() A. 气候复杂多样 B. 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C. 夏季长 D. 大陆性强 题三:我国气候大陆性较强,主要表现在( ) A.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 B. 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C. 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D. 7月一般为气温的最高月 题四:洞庭湖畔的贝贝家附近,有一座高大的烟囱,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夏季烟尘一般飘向偏北方向,冬季烟尘一般飘向偏南方向。这种现象与我国气候的哪一特征相关() A. 气候复杂多样 B. 大陆性特征明显 C. 季风气候显著 D. 多特殊天气 题五:“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其中“西北风”和“东南风”反映我国气候特征中的() A. 季风气候显著 B. 气候复杂多样 C. 海洋性特征显著 D. 大陆性特征显著 题六:读“冬季风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冬季风①盛行风向为()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2. 图中冬季风②吹向() A. 印度洋 B. 北冰洋 C. 大西洋 D. 太平洋 题七:我国东部地区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其原因是() A. 纬度位置的影响 B. 海陆位置的影响 C. 地形复杂多样 D. 地势西高东低 题八:《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一种重要食材—蜂蜜,抚州有很多蜂农为了赶上油菜花花期,他们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选择题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D.干旱和大风现象 解析: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农业历史悠久,长期的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土质、降水、干旱、大风均属自然原因。 答案:A 2.陕西省六道沟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 A.保水、保土、保肥B.防洪治涝、降低地下水位 C.保塬、护坡、固沟D.开沟引水、扩大灌溉 解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 答案:C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3~4题。 3.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甲地打坝淤地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如果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A.a B.b

C.1 020米等高线D.1 010米等高线 解析:图中甲地是沟谷,可以采用打坝淤地的方式;乙地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 丙为塬地,应平整土地;丁为陡坡,应种植被护坡。若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 随着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塬面很可能会后退。沟谷位置应该侵蚀更严重,塬面后退程 度最大。 答案:3.A 4.B (2010·黑龙江哈九中)采用小流域为单位的整体模型试验,检验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规划的合理性。据下表数据完成5~7题。 不同植被覆盖率林草措施减流减沙效益表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径流产生量随植被覆盖率增大而增大 B.入渗量随植被覆盖率减小而增大 C.径流产生量随入渗量减少而增大 D.产沙总量随入渗量增大而增大 解析:依据表格数据,径流产生量随植被覆盖率减小而增大,随入渗量减小而增大。 随植被覆盖率减小入渗量减小,产沙量增大。 答案:C 6.在植被覆盖率变化幅度相同的条件下,对减流减沙效益影响最大的植被覆盖率变化范围是()

黄土高原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图1 黄土高原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分布着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暴雨频繁,随着地壳上升、气候干旱、植被破坏和人类加速活动等机制的共同作用,土壤侵蚀日益恶化,地表沟谷发育。科学工作者通过一系列数学方法,对安塞县的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安塞县的自然侵蚀占目前总侵蚀量的9.55%。该区人口密度大,坡地耕垦普遍。如延川、延长两县1949~1984年,开荒净增荒地9万多公顷,每增一人,增开耕地0.62公顷。 本区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田开发对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但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土壤侵蚀和河流泥沙也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依据上面材料回答问题: (1)用虚线把黄土高原的范围绘在图1相应位置,并用线条画出东部和南部的界山,标注上山地名称。 (2)一般认为,形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外力是,在图1左上角 绘出形成黄土高原的主要作用力. (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形成这种自然景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 二、结合下表,回答问题 省区流失面积 (万km2) 年均流失量 (亿t) 占全省面 积比例 (%) 年均流 失模数 (t/km2.a) 年均新 增面积 (km2) 年均损失 (亿元) 内蒙古27.17 1.823.6 156 350 2 山西10.8 4.56 71.0 540 4.5 陕西13.75 10.0 65.5 4764 687 3.5 河南 6.1 1.2 38.1 750 436 3 山东 6.48 2.8 41.3 1787 237 10 (1)计算山西省年均流失模数,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2)按流失面积计,水土流失速度最快的省(区)是_______;内蒙古流失面积较大,但年流失量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山东流失面积较小,但损失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数据可知,哪一个地形单元的水土流失最严重?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0年代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m2,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356 万km2,对照表中的年均新增面积,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以下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独特的高原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文化景观。回答1~5题 1.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特殊,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平原向盆地过渡B.湿润向干旱过渡 C.森林向草原草原过渡D.农业向牧业过渡 2.下列民居中,能反映黄土直立性特点的是: 3.不同的民居风格反映不同的环境特征,说明文化景观具有: A.空间性B.功能性 C.时代性D.指示性 4.下列组合中,属于黄土高原地区文化景观的是:①古长城②陕北民歌③窑洞④梯田⑤壶口瀑布观瀑亭⑥帕帕头上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 5.历史上定都于黄土高原上的朝代有: A C B D 黄河中下游各省区水土流失情况一览表 注:流失模数为单位面积的年均流失量。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 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能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读出各种气候的分布,知道季风的含义,了解季风气候的范围和特点,能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季风对气候的影响,认识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明白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教学教法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讲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

二、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

黄土高原历史上确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区.这是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过大量认真考察研究的科学家的共识.例如,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于1929年到晋西陕北考察时,根据大量考证和调查材料断定当地原为森林地带,并对晋西陕北破坏森林后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情景很感慨地说:“我民族摧残森林的可怕”.195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这一科学结论为大量历史资料所证实. 人类行为: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例如,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从目前景象来看是属干旱荒漠区,但它原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建于公元407年)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载《元和郡县志》).而今日白城子已被茫茫沙海所覆盖,可见其生态环境变化之大.。 战国以后,情况逆转。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特别是两汉、隋唐、明清各代均有较长时期的统一稳定,人口增加很快。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战乱的平凡,要求有充足的军饷供应,这些使得对于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扩耕种粮,成为迫切的社会要求。但由于粮食单产低,只能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黄土高原的大片森林被毁,土壤遭到冲刷、侵蚀,毁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整个黄土高原被切割的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就是近两千年不断滥伐滥垦毁坏的.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天下郡国利病书》对明代“屯田”有“天下兵卫邻近间旷之地,皆分亩为屯”的记载.由于军民争相锄山为田,使林草被覆的山地丘陵都被开为农田,使屯田“错列在万山之中,岗阜相连”.据《明经世文编》记载,自永宁(今离石)至延(安)绥(德)的途中,“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形成了现在这个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自然方面: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早更新世早期,黄土高原内在一些第三纪末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