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与哲学的起源

“轴心时代”与哲学的起源
“轴心时代”与哲学的起源

轴心时代”与哲学的起源

在公元前6 世纪和前4 世纪之间,a 相距甚远的世界

各地都取得了非凡的发展和进步。在地中海的北部、南部和东部,在中国、印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某些地区,独创思想家开始挑战和超越各自社会既有的宗教信仰、神话以及民间传说。他们的思想开始变得更加抽象。他们的问题变得更加尖锐。他们的回答也越来越富有雄心、更具思辨和令人惊讶。

他们引来了学生和信徒,创建了学派、膜拜团体和伟大的宗教。他们就是“哲学家”,智慧的追求者,对简单回答和流行偏见永不满足。突然之间,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尽管我们并不十分了解他们之前的思想世界,甚至也不了解他们,但我们仍可以很肯定地说,自从他们出现,世界开始变得不同。

有些哲学家出现在地中海的东海岸、希腊和小亚细亚(今属土

耳其)。这些充满好奇心、间或有点乖戾的哲学家,

认为根据

任性的诸神来解释自然的流行说法有问题。他们是贤者、智慧之人,对自己的才智充满自信,对流行观点进行批判,尤为关键的是,他们能使自己的追随者信服。他们重启了关于万物的终极本原和本性的古老问题。他们不再满意(曾激动人

心的)熟悉的神话故事,比如,大地与天空交媾、维纳斯诞生于大海以及宙斯投掷雷电。他们开始拒斥流行的诸神观念,更加喜欢较少人性(较少“神人同形同性论” )的知他识们。开始

质疑“事物所是”的常识观念,并区分“真的”实在与事物显现的 样子。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也从原来

仅仅是关于个人明辨、遵守具体社会的法律风俗的问题上升

为普遍性的问题,即 “什么是人之为人的正当生活方式 答,而那些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人,因此被称为哲学家

(philosopher 这个词源自 philein[ 爱 ]和 sophia[ 智慧 ]的结 合)。在公元前 6 世纪和 5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他们丰富 了小亚细亚、希腊和意大利的思想生活。他们中最伟大的人 或许要数苏格拉底 (Socrates ,公元前 470—前 399) ,他因 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政治立场而遭到处死。他坚信真正的好人 不会受到伤害,在某种程度上,他的死就是对这个信念最为 生动的展示。而且,由于他的死,哲学成了人类世代痴迷的 学问—先是希腊人,随后是罗马人,接着是欧洲的沉思者。

大约与此同时,有位名叫悉达多?乔达摩(Siddh?rtha

Gautama ,公元前 563—前 483) 的忧郁的贵族青年,走遍 印度苦苦寻觅面对死亡以及他周遭所见的巨大苦难的方法。

最终,他找到了答案。他在动荡不安、暴力横行的时代提倡 和平与安宁。 在经历了一段神秘体验之后, 他“好像从梦中醒 来”,成了著名的“佛陀”,即“觉者”。他的思想质疑传统的“印 度”思想,改变了印度、东亚各国,以至世界。佛陀弃绝世俗 的物欲和欢愉,是漫长的探寻者传统中的一员。他从印度教

?在 智慧这个观念 中,我们可以找到对这个问题最简明扼要的回

经典《吠陀》(Vedas) 和《奥义书》(Vedanta) 中的古老论题得到启发,认为我们关于宇宙和自身的日常图景只是一种幻象。长久以来,印度哲学家都在捍卫婆罗门作为绝对实在的概念。有些哲学家强调,婆罗门完全独立于常人的经验且不为这种经验所知。佛陀肯定熟悉这种观点—他的同时代人,耆那教的创建者摩诃毗罗(Mahavira) 也肯定熟悉。但他们两人最终都拒斥了这种观念。与耆那教徒相同,佛陀表明,惟有看破世俗现实和个体自我的幻象,修行自身以摆脱招致苦难的那些令人迷惑的欲望和激情,才能超脱人类苦难。以佛陀之名,佛陀的追随者发展出丰富的理论,涉及知识、自然、自我及其激情、人的身体及其疾病、心灵及其苦恼、语言和我们构想实在的方式。耆那教徒和一代代不同流派的婆罗门哲学家,也发展出有关上述主题的丰富理论。与此同时,在中国,有位名叫孔丘(孔夫子,公元前551 —前479)的小官

员,因其在人们相处共事方面的金玉良言和深邃洞见吸引了

大批追随者,成为万世不朽的伟大教育家。当时的中国已经

有高度发达的政治文化,但社会也同样处在动荡之中。孔子

学说的主旨就在于定义并促成通向大同社会之方式(即所谓

道)。在孔子生活的时期,周王室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整个

国实际上有众多“诸侯”,每个人都很清楚,只要帝国不能保持统一,就会陷入毁灭性灾难。孔子孜孜以求的,就是为

统一提供哲学基础。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家庭。然而,家庭以

及我们今天所谓的“传统的家庭价值”在当时(公元前500 年!)

就已被权力政治所败坏,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孔子哲学关注的几

乎全是社会政治、正当统治、正当政府以及家庭价值和共同体价值的

问题。于是,他的论述涉及人际间的和谐关系、为政的才能、如何与

他人相处、如何教化他人、自我反省和自我转变,以及培育个人德性

和避免恶习。与西方哲学家相比,孔子没有谈论的东西同样值得注

意。除非出于类比人际关系的需要,孔子并不谈论自然或万物的本

性。他并不特别关心非人类实在的终极本性,而且,与佛陀不同,他

不考虑我们所认为的“实在”或许只是表象或幻象的可能性。

他也不谈论诸神,或者说,除了个人德性、人际关系和良序社会,他

什么也不关心。孔子从未想过要创建一种宗教,也

没有野心要凭借抽象的哲学才华去征服同胞。他谦虚却颇有

预见性地说: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译按中庸》)可是,他死后受人景仰,甚至被历朝历代奉若

神明,而儒家思想—或者说它的变种—如今也成了世界上

三分之一人口的哲学根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 6 世纪,

中国还有另一位圣人(也可能是许多圣人)名叫老子,他提出

种极为不同的达成和平与教化的方式(道)。b 与他同时代的孔

子相反,老子更为看重自然,但对人类社会关注较少。

比如,孔子认为某些欲望“不自然”,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而言),

它们在君子的正当生活中不应有位置。老子更相信自然,更

信赖未受教化的人的欲望。 c 对于孔子而言,美好生活之道就是遵循和尊重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而在老子看来,道显得更为神秘。道不可言说,也无法加以阐明。它无法被解释

为一种准则、指南和哲学。(《道德经》有言: “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尝试去发

现道并循道生活。孔子和老子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他们都强调,“和”是社会与个人的理想状态;两者都坚持以宏大视

野来看待个体生命。个人品格是生活的目标,但个人无法用孤立的个别术语加以规定。孔子认为,个人具有社会性;但在

老子看来,个人依自然而生。他们的分歧在于,自然与社会哪个更为重要?这是中国思想家共有的思想框架。无论东方

还是西方,(孔子和老子引发的)自然—社会之争都是永恒的

哲学论题。中国人沉思自然秩序与人类秩序的关系;古希伯来

人讨论什么是“自然” ; 希腊人所开启的争论则延续至今: 什么是自然,什么不属于“人的本性(自然)” ?中世纪的教会和伊斯

兰教陷入这类争论不能自拔;南太平洋和非洲的许多地区,

至南美和北美,有成千上万的部落和传统社会都展开过类似的论争和讨论。日本社会在哲学上最为折中,把老子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仔细地区分了自然、社会和灵魂的哲学概念,由此形成了属于他它自己的、充满独创性的生命哲学。儒家与道家的对话,或者从较为全球性的视野来看,强调社会和传统与强调自然之间的对话,本身

就是某些社会概念和文化观念的产物。它建立在如下文化观

念之上: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自然与文化的区分,以及与之相

应的“自然”与“不自然”之间的区分。早期希伯来人坚持认为,烹煮还在吃奶的小羊羔“不自然”,这也许是因为,在食肉的饮食习惯中,他们隐约意识到那些被食用的动物也有尊严。

20 世纪美国最高法院为哪种性行为是自然的展开争论,但这类讨论早在古希伯来人及随后的基督徒便已设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为了谋利而借贷(高利贷)是不自然的,然而今天,绝大多数商人会认为,赚钱是世界上最为自然的事情。人们以为,所有世界给予我们的东西都是自然的。事实证明,然”是哲学中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让我们回到中东,回到波斯,即现在的伊朗,那里有个名叫巴尔赫的查拉图斯特拉

(Zarathustra of Balkh ,又称琐罗亚斯德[Zoroaster] ,约公元前628 —约前551)的人,他开始提出一种全面的道德一神论。我们可以推测,查拉图斯特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希伯来人和埃及早期的一神论者阿赫纳吞的影响,甚至也许还受到了《吠陀》的影响,当然,人们完全可以说,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一神论者,因为严格来讲,他确实信仰多个神。然而,他强调对最强大的神一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进

行专一崇拜。(值得一提的是,《旧约》也不否认其他神的存

在。《希伯来圣经》只是严厉宣称耶和华的至高无上,强调“在

我面前,不可称颂别的神。”查)拉图斯特拉也坚持一种激烈

的伦理观,它源自世间两种形而上的力量之间的冲突。阿胡拉?马兹达站在善的这一边,与其相对的是完全的黑暗,即恶。

查拉图斯特拉认为,善和恶都源于我们自身。他对后来所谓的“恶的问题”有过深入思考—北非的圣奥古斯丁在千年之后才又开始着手讨论这个问题。全能的上帝怎会允许世界上存在如此多的苦难和恶呢? 查拉图斯特拉的回答是,善和恶均由上帝创造。摩尼教徒继承这个观点(他们受查拉图斯特拉影

响,但被拜火教信徒视为异端),将这种道德二元论发展成善

恶之间的宇宙大战。拜火教信徒后来将自己的信仰转变成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政治势力,使波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

帝国之一。古希伯来人属于世界中的一股哲学力量,但(在耶稣之前)没有哪个希伯来哲学家堪与孔子、佛陀、苏格拉底或查拉图斯特拉比肩。即便如此,他们撰写过一部描写他们自己的著作,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不错,这就是《希伯来圣经》或《旧约》(尤其是《创世记》),

MAP曰

它首先是一部宗教经典,但它也是极为重要的哲学著作。当然,它还是历史、神话学作品,有人甚至还认为它是科学作品。古希伯来人并没有发明一神的观念,他们也不是第一个具有庞大法律体系或者认为自己是“选民”的民族。埃及人阿赫纳吞和后来的查拉图斯特拉也崇拜唯一神;汉谟拉比统治

的巴比伦人也有丰富的法典(希伯来人后来从中受益良多);

而且,几乎每个部落和社会的成员都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从文化哲学角度浅析《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从文化哲学角度浅析《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本文阐述了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文化哲学角度浅析了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人类精神的发展史是划分人类发展史的标准;人类精神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人类的起源和人类发展的目标是统一的。文化哲学是内在精神超越和外在整体认识的统一,认为物质的进步不再是人类的首要追求,而对于精神进步与文化发展的追求则是恒久的。 标签:文化哲学;人类精神;历史观;卡尔·雅斯贝斯 近年来,文化哲学这一哲学范式在哲学研究领域占据着愈加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恩斯特·卡西尔提出的文化是符号系统,还是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文化哲学是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亦或是衣俊卿提出的文化哲学是一种生活范式的理论,他们都试图从理论上高度概括和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文化哲学概念。但是卡尔·亚斯贝斯另辟蹊径,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以历史观为基础,以人类精神发展为核心,探寻人类历史起源,划分人类历史阶段,追寻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为文化哲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角。 一、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意义 1、人类精神的发展史是划分人类发展史的标准 卡尔·雅斯贝斯对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首先划分的便是史前阶段与历史阶段。他认为划分这两个阶段的根本标准便是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类意识到自己就是历史”。[1] 他又将人类历史阶段大致划分为古文明历史时期,轴心期和现代历史时期。古文明时期人已具有意识但并未认识自我,各种行为大多来自于本能,这一阶段没有精神变革和运动。 轴心期是古文明时期后的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关键也是最具特色的时期,这一时期“人性整体进行了一次飞跃”,[2]“改革的观念支配了实践活动”。 [3]轴心期理论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的核心理论,轴心期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将古文明时期奠定的基础充分利用,人类精神实现了第一次的解放,从此支配人类的不再是原始本能,而是精神诉求,轴心期为它以后的历史发展积蓄了巨大的力量。 2、人类精神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如果按照粗略的时空标准划分的话,可以将人类的发展史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但无论如何划分,人类精神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狭义的来讲,过去即历史。历史显示出人类意识的从无到有是人类从史前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

中国哲学的根

中国哲学的根 ——灵遁者 最近缠于俗事,许久没有动笔写一些东西。然一友人问我:“中国文化的根是什么?是道?还是周易?还是什么?” 我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相当之大,不敢轻易回答。但是这个问题,久久缠绕在脑海。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动笔写这样一篇文章《中国哲学的根》。 为什么不用《中国文化的根》作为题目,是我觉得不够究竟和彻底。不如改为《中国哲学的根》为题,才够究竟。甚至一度想把题目改为《东方哲学的根》,以此来区别西方哲学。 首先大家跟我分解一下《中国哲学的根》这个题目。显然关键词是:中国,哲学和根。 我在上面说了一度想把题目改为《东方哲学的根》,细细一想,发现这是一个青年饱含着对中国哲学的极度自信的冲动使然。把“中国”换为“东方”必然将导致两个现象。其一是一片谩骂声和指责声;其

二是失去了方向,无法捕捉东方哲学的根。 中国哲学是东方哲学的典型代表,可是将中国哲学等同于东方哲学是错误的。毕竟东方国家众多,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所受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影响各有深浅不同,无法具体量化。所以我只能乖乖以《中国哲学的根》来作为我的题目。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我可以比较好的把我中国哲学的根,也能比较容易和西方国家哲学作对比。 再来看看”哲学“这个关键词。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哲学这个词,看着高大上,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的实践者。也就是”哲学者“。要不然毛爷爷也不会呼吁广大干部学习和实践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里不可避免的又要谈到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的是什么。显然有一千个哲学家,就有一千种定义。在古希腊文中哲学一词是指爱智慧。在教课书中哲学是这样的: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建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世界的各种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创立基本概念、发现世

概率论的起源与发展

概率论的起源与发展 三四百年前在欧洲许多国家,贵族之间盛行赌博之风。掷骰子是他们常用的一种赌博方式。 因骰子的形状为小正方体,当它被掷到桌面上时,每个面向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即出现1点至6点中任何一个点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的参赌者就想:如果同时掷两颗骰子,则点数之和为9与点数之和为10,哪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17世纪中叶,法国有一位热衷于掷骰子游戏的贵族德·梅耳,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将一枚骰子连掷四次至少出现一个六点的机会比较多,而同时将两枚骰子掷24次,至少出现一次双六的机会却很少。 这是什么原因呢?后人称此为著名的德·梅耳问题。又有人提出了“分赌注问题”:两个人决定赌若干局,事先约定谁先赢得6局便算赢家。如果在一个人赢3局,另一人赢4局时因故终止赌博,应如何分赌本? 诸如此类的需要计算可能性大小的赌博问题提出了不少,但他们自己无法给出答案。 参赌者将他们遇到的上述问题请教当时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帕斯卡接受了这些问题,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把它交给另一位法国数学家费尔马。他们频频通信,互相交流,围绕着赌博中的数学问题开始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问题后来被来到巴黎的荷兰科学家惠更斯获悉,回荷兰后,他独立地进行研究。 帕斯卡和费尔马一边亲自做赌博实验,一边仔细分析计算赌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终于完整地解决了“分赌注问题”,并将此题的解法向更一般的情况推广,从而建立了概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数学期望,这是描述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的一个量。而惠更斯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解决了掷骰子中的一些数学问题。1657年,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专著《论掷骰子游戏中的计算》。这本书迄今为止被认为是概率论中最早的论著。因此可以说早期概率论的真正创立者是帕斯卡、费尔马和惠更斯。这一时期被称为组合概率时期,计算各种古典概率。 在他们之后,对概率论这一学科做出贡献的是瑞士数学家族——贝努利家族的几位成员。雅可布·贝努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分析赌博中的其他问题,给出了“赌徒输光问题”的详尽解法,并证明了被称为“大数定律”的一个定理,这是研究等可能性事件的古典概率论中的极其重要的结果。大数定律证明的发现过程是极其困难的,他做了大量的实验计算,首先猜想到这一事实,然后为了完善这一猜想的证明,雅可布花了20年的时光。雅可布将他的全部心血倾注到这一数学研究之中,从中他发展了不少新方法,取得了许多新成

中国哲学史习题

2004级近现代中国哲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0分) 明夷待访录 六经皆史 新学伪经考 俱分进化论 物竞天择 群己权界论 新民说 古史辨 新唯识论 新理学二、分别对下列二段语录作简单的分析(每小题12分,共24分)1、 子贡不欲人加诸我,自立自由也。无加诸人,不侵犯人之自立自由也。人为天之生,人人直隶于天,人人自立自由 人各有界,若侵犯人之界,是压人之自由自立,悖天定之公理,尤不可也。(康有为)2、 近世言汉学,以其文可质验,故讆言无由妄起,然其病在短拙。自古 人成事以外,几欲废置不谈。汉学中复出今文一派,以文掩实,其失则诬。(章太炎)三、论述题(26分)分析王国维哲学思想中“可爱”与“可信”的矛盾。04级中国哲学史期考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 ,其中所说的“六家”是指 、 、 、 、 、 等先秦以来的六大哲学流派。 2、用以概括《大学》思想的三纲领指 、 、 ,八条目指 、 、 、 、 、 、 、 。 3、董仲舒认为思想家应该“ ,明其道不计其功。” 4、两宋时期道学四大流派分别指 、 、 、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 、 二程、张载、朱熹。 5、张载又被称为 先生,他所讲的“为 ,为 ,为 ,为万世开太平。”被看作是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6、东汉王充的主要哲学著作是 ,《论衡》其宗旨是“疾虚妄”。 7、《孟子字义疏证》是清代著名学者 的哲学代表作。全部高互作用护装置

二、标点下列哲学文献,并评论其思想(每题12分,任选5题,共60分)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 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 语·颜渊》) 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 4、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 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 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 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 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 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5、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 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 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 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 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 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 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韩非子·解老》) 6、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 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 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 自行自成佛道(慧能:《坛经》) 7、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 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历史141 张立东1400070123 大一的通识课程中国哲学的教材,冯友兰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简史》,这是第一本全 面介绍中国各派哲学理论的学术著作。最早了解他还是通过他的女儿宗璞的几篇散文,家学渊源深厚的宗璞也成为了一代散文名家。但直到这学期学习马哲课,我才真正捧起这本中国 哲学史上里程碑之作。书中冯先生展现出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博闻强识的渊博知识,对中国 哲学思想的独特理解使我完全沉浸其中。原先我对中国哲学所知仅限于天人合一,是通过阅读钱穆的书获得的,冯先生在全书开始就论述了天人合一。?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它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 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第一章)人与自然, 现实与理想,入世和出世,中国的哲人们就是在不停地寻找着这两种极端中间的那个平衡点。宗教和哲学的关系是必须在讨论哲学之前就理清楚的。?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 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 洪福。?(第一章)。他并没有像西方哲人一样展开去通过逻辑推理分析讨论宗教和中国哲学的差异性,他没有给予什么实际的信息,而是在一个超层面完成了哲学对宗教的分离。这本身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这很好理解,就如同传教士本身必须信奉基督教,科学家必须拥有辩证法和实证精神一样,研究哲学的冯先生自身也是中国哲学的典型体现 我一直相信,每一种文化都必须发源于她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哲学当然也是如此。温州人的重商主义就是山区地形带来的,犹太人的重商主义亦是如此,日本的人多地少也带 来了日本高度密集有序的土地利用观念。而中国的农耕文化必然使得哲学中带有一些农耕文 明的特色。在农耕文明上建立起来的家族文化,还有更重要的,对日常自然的关注,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事物的直接领悟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内核。?我们若把诺思罗普在这里指出的和我 在本章开头提到的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由此而来的未区 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以及区分的概念,基本上是农的概念。农所要对付的,例如田地和庄 稼,一切都是他们直接领悟的。他们纯朴而天真,珍贵他们如此直接领悟的东西。这就难怪他们的哲学家也一样,以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了。?(第二章)。有趣的是,中国哲学的很多观点在西方哲学中也都能够找到映射。比如,?在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反思,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能够从最高层次上反映出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的每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人类必然具有这个阶段所特有的思维现象。西方哲学史以其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而著称,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直至现代西方哲学,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下面三个大的阶段: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和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一)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 从欧洲哲学的起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兴起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在对自我缺乏认识的情形下进入哲学领域的,因而必然带有自发性和蒙昧性,通常把它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形态。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本身(即纯粹客体)的问题。他们试图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存在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从而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由于他们还处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童年阶段,对人自身的认识极为贫乏,而且还受到各种宗教意识形态的侵蚀,因而,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范畴必然具有直接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反映了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而这恰恰说明: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的直观开始的。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类的认识圆圈还比较狭小,哲学家们便易于发现,因而对存在问题表示乐观。 古代本体论哲学家们尚处于反思前或非反思的我思哲学阶段。通俗地说就是:“我去思索世界”。随着人文哲学的兴起,“人”的地位逐渐从哲学中突出出来,特别是笛卡儿我思哲学的诞生,标志着古代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二)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康德、黑格尔所生活的时代)。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过渡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宣告了这一时期的真正开始。对人类来说,纯粹客观的知识是无用的,只有那些使人类得以不断地从自然界的必然力量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的学说才是真正深刻的。这也正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展新科学的要求。因而,哲学家们仅仅研究客观世界(即纯粹客体)是很不够的,而要努力地研究真理的主体--人。“我去思索我的世界。” 在认识论哲学阶段,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考察的核心内容。哲学家们充分研究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主体认识能力的考察,使人类在纯粹理性的层面上穷尽了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识。因而这一阶段的哲学是以对主客体之间内部关系的分析为主。对主客体之间的同一关系的自觉,是人类走向成熟思维方式的前兆。 在认识论哲学阶段,哲学家们醉心于建立关于存在的体系性学说--从主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寻找客观世界的最后根据。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必然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但从总的方面来说,这个时期却是人类认识领域不断开阔的时期。西方人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中心状态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中心状态),使自我意识的空间不断拓宽。否定宗教迷信,突出科学与理性的位置。在认识论哲学的最后阶段终于出现了人类认识领域里最优秀的成果--对一切独断论、决定论思维方式的全面否定。在认识论哲学阶段,哲学家们易于把哲学视为一门真正的事业来追求,因而在这个阶段必然呈现出充满着理性的冷峻的精神特征。 (三)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马克思主义、唯意志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诞生宣告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终结。 康德之后的西方哲学界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各种学派风起云涌。大致说,现代西方

南开大学中国哲学

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完备学习计划

前言: 对于考南开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同学而言,首先应该了解这一学科的特点。整体来说,南开大学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是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逻辑条理清晰的把一些基础哲学问题或命题阐发出来,这是你的高分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准备学校推荐的基本书之外,还有广泛涉猎,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加深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思想深度。这里要充分利用历年的专业课真题,如果经过充分的准备,相信考取南开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并不难。 一、专业信息介绍 1、院系专业信息,包括就业、导师、科研情况 学校简介: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南开大学正以建校90周年为契机,继续坚持南开道路,发扬南开品格,光大南开精神,坚持“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强势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科研创新、服务滨海、国际化六大战略,即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南开哲学系最早成立于1919年,重建于1962年,是一个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的专业。目前,我系哲学专业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部人才培养层次,是国内哲学学科仅有的7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拥有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两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整体学科实力在国内哲学界居于先进行列。 与我系合署的有社会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发生与比较认识论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目前该系承担国家、教育部及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十项,科研成果众多。近年来该系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百余种,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有50多个项目荣获国家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0年7月,南开大学哲学系更名为哲学院,赓续传统,又开新篇。 具体专业:中国哲学在南开哲学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是传统的强势学科,现在是天津市重点学科。研究方向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中国佛教哲学等。除了在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国精神系统研究等方面继续保持领

“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13258265.html, “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作者:马雪张牛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 作者简介:马雪(1989),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张牛(1952),男,回族,重庆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摘要: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一个富于生机的开端。他认为历史是物质的、变化的,历史有其自身矛盾运动和规律,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并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研究李大钊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和实践运用,以及运用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和未来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李大钊;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3004305 李大钊作为毛泽东“真正的老师”[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的传播者”[2],“当之无愧地成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先3]。他的哲学思想非常丰富,尤以其历史唯物主义凸显特色。李大钊最早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一个富于生机的开端。讨论李大钊驱” [ 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以及运用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当今的中国社会和未来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一、“活的历史”是“物质的”历史 李大钊明确指出:“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4]198 李大钊认为历史是物质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是有生命的,是全人类的生活,人类生活的全体,不单是政治,此外还有经济的、伦理的、宗教的、美术的种种生 活。”[4]189“历史的真实,亦只是暂时的,要时时定的,要时时变的;不是一成不变 的。”[4]201 李大钊肯定了经济基础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心物关系上坚持了唯物论立场,认为历史发展有其自身运动规律。“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

谜语的起源与发展

谜语的起源与发展 一、什么是谜语?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候称“瘦辞”或“隐语”。 谜语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解释。文义谜语是谜的统称,它包括文义谜(即灯谜)和事物谜(即民间谜),狭义的谜语仅指民间谜。 二、谜语的起源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 开始的谜语只是一种人们打趣的方式,最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谜语文化。 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 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斗勇,制谜技巧日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霄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 明清时期元霄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机构。现在我们国家有“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民团组织。 三、谜语的分类 一般地讲,谜语可以分为两大类(我们现在所说的谜语是指狭义的谜语),一类叫事物谜,就是常说的谜语;另一类叫文义谜,也就是常说的灯谜。 (一)事物谜 也叫民间谜语,儿童谜语。除了少量的字谜以外,事物谜的谜底大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和“物”。比如动物、植物、各种器具、用品、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它常常采用朗朗上口的民谣或者短诗歌的形式。比如: 猜字: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一个人,只有一寸长。打一字:府猜动物:有头无颈,有眼无眉,有尾无毛,有翅难飞。打一动物:鱼猜植物:有丝没有蚕,有洞没有虫,有伞没有人,有巢没有蜂。莲藕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及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及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及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及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及“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错了,它应该叫做《中国文化史》。因为一、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著作,这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的精髓所在,这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几千年来在此酝酿,这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 二、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作者提出“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可见,文中在提到儒家的发展过程时也是在讲中国文

犬儒主义的哲学起源与现实思考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35卷第6期 0.引言 犬儒主义者是这样一类人,他们闻着花香时,却四下找寻棺木。 (H.L.Mencken).从海德格尔“构境论”出发解读犬儒主义现象,我们发现犬儒主义酿成了对道德由怀疑嘲弄到麻木不仁等诸多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的蔓延。牛津英语词典(1989)将犬儒主义者定义为“一种具有某种特质的人,他们不信任人们动机和行为中的诚实与善良,他们藐视、嘲讽、挑剔周围的事物。”犬儒主义的表现在工作场中随处可见。许多组织强调工作中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从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理论上来说,这样口号本应能为组织带来许多优势,提高绩效,但是在实践中,个体却难以体会到这样口号为组织或个人所带来的实质上的进步,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口号对于工作没有任何实际性的改变。甚至目前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懒政区长孙连城也将犬儒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在岗位上不担当、不作为、不求进步、混吃等死,最大的爱好是看星星,研究天文,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本文目的在于通过文献研究来探寻犬儒主义的哲学起源,回顾近年来对犬儒主义的研究,介绍当前的研究焦点与成果,研究犬儒主义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提出未来对于犬儒主义的研究的展望。 1.犬儒主义的哲学起源 犬儒主义起源于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流派—— —犬儒派的哲学信仰。他们所信仰的哲学是:生命的目的在于过着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生活。这意味着反对一切追求财富、权力、健康、名声的传统欲望,过着无欲无求的简单生活。随着苏格拉底被处死,古希腊城邦制的坍塌,犬儒主义开始在希腊盛行。希腊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古希腊小苏格拉底学派之一的犬儒主义学派。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与现实生活极端失望,他们蜗居于木桶之中,过着清贫而艰苦的生活,他们崇尚自然并坚持简朴生活方式。哲学流派现实与社会的巨变,促成了第欧根尼的新信仰:现实社会存在是不可靠的,对外在、权力、金钱的追求也是毫无意义。他以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表达、传播、宣扬犬儒主义的思想、理念和信仰。安提斯泰尼将欲望和金钱比作是罪恶的源头,他信仰无欲、清贫的生活,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生命的本质和最高价值。第欧根尼怀疑社会制度、怀疑人性,他在白天手持火炬寻找诚实之人,他认为个人而不是组织才是人类生活的自然单位。幽默与嘲讽是犬儒主义者最喜爱的武器,权力则是他们最好的抨击对象。一言以敝,犬儒主义用语言和实际行动怀疑、藐视、抨击一切社会结构。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哲学,是现代犬儒主义怀疑一切,愤世嫉俗的哲学信仰。犬儒主义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再到后现代犬儒理性主义的过程(孔明安,2012)。在西方文化中,犬儒主义并非是一种倍受推崇的人格特质, 犬儒主义的哲学起源与现实思考 颜东1.2李龙振2 (1.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0;2.弘益大学韩国世宗100-744) 【摘要】近年来学者开展了对犬儒主义问题的研究,犬儒主义被看成是一种消极嘲讽的态度,特别表现为对人类动机和行为的普遍不信任。犬儒主义是对外界的消极怀疑的态度,表现为负面的信念、消极怀疑的情感和反生产行为,是个人性格特征和组织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在探索犬儒主义的哲学学起源、内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对于犬儒主义研究的相关展望。 【关键词】犬儒主义;人格特质;组织环境 Philosophical origin and realistic thinking of cynicism Yan Dong1,2Li Long-Zhen2 (1.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Guilin541000;2.Hongik University South Korea's100-74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problem of cynicism,cynicism is regarded as a passive attitude of cynicism,especially for the general distrust of human motivation and behavior.Cynicism is a negative attitude to the outside world,which displays negative beliefs,negative feelings of doubt and anti production behavior.It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influence of personal character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philosophy origin,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cynicism,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prospect of cynicism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ynicism;Personality traits;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27(2018)-06-0047-0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编号为2018JGB129。 作者简介:颜东(1978.08—),男,汉族,福建永春人,弘益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李龙振(1962—),男,吉林延边人,韩国弘益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哲学研究。 47

中国哲学教案

第一讲绪论哲学与中国哲学 学是关于世界、人生的最根本看法 西方文化对“哲学”的认识以及西方哲学发展的简单历程 古希腊从自然哲学到苏格拉底哲学 前苏格拉底哲学以自然哲学为主,苏格拉底之后哲学把伦理问题(如正义的讨论《理想国》)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苏格拉底什么是正义的定义柏拉图的“灵魂转向”学科柏拉图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课程,除了体育和音乐这两门初等课程之外,必须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等5门课程,按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步引向哲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统治人才,促成他们的灵魂转向。 中世纪古希腊的哲学思辨成果(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成果)被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哲学为信仰服务。尽管如此,通过基督教的形式还是保存了西方理性思辨的传统。如上帝是按照数学的规则创造世界的。这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探索都很有意义。 近代以认识论为主的哲学 随着近代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对自然科学的概括、人如何能够认识自然进而认识整个世界成为近代哲学的伟大报复和狂想(妄想)。自古希腊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一直幻想建立一种认识自然和人类的绝对有效的方法,但是知道今天,这种唯一的方法也没有找到,并且放弃了这种努力。 笛卡尔的探索我思故我在力图排除一切的不确定,排除经验性的不确定,建立适合一切领域的确定知识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培根的实验科学为源头的经验论路线认为思辨是空虚的,感觉是唯一真是的存在 存在就是被感知闭上眼睛悬崖存在不存在 康德三大批判对真善美领域的划分知性与理性的划分及矛盾上帝是联系二者的枢纽 从主客对待到主体间性 主客对待之下,主体是静止的、理性的,主体没有情感,没有非理性,向镜子一样对课题进行反映和认识一下集中势力开始打破这种静止的主客关系 叔本华你才的意志主义存在注意的源头 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提出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逻辑原子主义的探索及其困难 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探讨人的生存境遇,人是他人的关系,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重大转向 哲学抛弃了笼罩一些的僭妄让儿子“科学”“分家独立”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曾经包含科学,探讨人能不能准确认识自然,如何准确认识自然,在这个过程中确立的客观规律为最高权威的理念(真理第一)这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精神收获之一 随着自然科学自身认识以及方法的成熟,哲学已经不能涵盖这个领域,转而把“人本身”当作认识的对象,成为真正的“智慧”之学 无论它的对象是什么哲学的和一个核心特点就是方向性的、最根本的认识,具体的认识属于各门具体科学和学科的任务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从其发端及直切主体间性的问题 礼乐文明与孔子的伦理哲学 历史智慧与老子的“君人南面术”——黄老冷酷的工具理性、庄子温情的存在哲学、泥沙俱下的自然哲学、神秘玄奥的道教哲学 庄子、孟子的人生境界论 注重事件、关系的自然哲学 二分与中和周易的传统 阴阳、五行的方向性思维工具 名家、墨经的空间、结构思维倾向 天人合一与主客融通 中国的自然哲学讨论 中国有自然哲学 中国哲学还没有把自然当作一个独立的认识对象 对自然的认识没有形成一套严守同一律、排中律的方法体系 讨论 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 西方自然哲学以及认识论哲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科学精神毋庸置疑的价值与不足 第二讲文明突破与孔子、老子的哲学分脉 孔子哲学 轴心时代与哲学突破 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以及伊朗的各种文明形态都是在这种原始母体上产生的。它们几乎同时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文明突破,打破了旧有的传统及文明框架,对之进行重新整合,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这就是所谓的“轴心时代”,或“哲学突破”所持的观点。这一看法首先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200年的精神过程中,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意义极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印度产生了《奥义书》、佛陀,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伊朗产生了琐罗亚斯德教,巴勒斯坦、以色利出现了先知运动,希腊世界贤哲如云,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以及许多悲剧作者如群星丽天。“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着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9页。)在这一时期,文化进行了重新整合,进行着伟大的创造,斯时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形成了直至近代的文明的基本框架,同时是每一次文化跃进的支点和坚实的基地。直至近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4页。)六十年代,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发挥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哲学突破”的观点。“哲学突破”即是对构成人类处境的宇宙之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其所达到的层次是前所未有的。帕森斯认为,希腊突破了神话中的神及其英雄任意宰制世界的传统,对自然的秩序及其规范的和经验的意义产生了明确的哲学概括,哲学思辩的解释世界的方式代替了神话的解释。“整个西方文明中,理性认知的文化基础由此奠立,哲学、科学以及神学都跳不出它的笼罩”。(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在以色列,产生了上帝为创造主的观念,《旧约》及摩西的故事广为流传,出现了先知运动。上帝观念贯穿到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之中,与基督教中的希腊因素相结合,构成了西方文明的主要基础。印度产生了以业报与转世观念为中心的宗教哲学。在中国,以保留传统的几部经书为基础,经过系统化之后,在宇宙秩序、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几个方面都发展出一套完整而别具一格的看法。“轴心时代”或“哲学突破”基本上反映了人类文明跃进过程的实际特点,大致符合历史实际,这种概括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同。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和事件,它在开启后世文明先河的同时以扬弃的形式包含了前此的文明因子,“哲学突破”以前的历史实际也影响着不同文明类型的发展路径及自身特点。“哲学突破”是一种延续性与突破性相结合的历史事件,“古代文化的某些因素进入轴心时期,并成为新的开端的组成部分,只有这些因素才得以保存下来。”因此,要研究“轴心时代”或“哲学突破”时期的相关问题,不能对前此的历史弃之不顾。而中国的哲学突破又是相比而言较为温和的一种。 二礼乐文明与孔子的贵族精神 孔子(551-479)鲁国贵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度沉寂,目前在慢热中 孔子继承了三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明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一套包括规范性与非规范性制度的综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是人的基本属性的体现,是当时的一种贵族精神 三人的社会属性与历史意识的奠定 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本体论 1 社会是人存在的基本前提,此前提相当于笛卡尔的“思” 2 对社会基本关系的概括:五伦 纵向关系为主横向关系不容忽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二)个体修养目标与方法 1 圣人、君子的目标极高明而道中庸 2外在规范与内在自觉礼与仁 3忠恕之道的修养方法 (三)先王圣人观与历史观念 1标准来自历史、实践而不是天启,中国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与实践理性主义 2在现实中寻求超越人与神人与祖先神界也是集体的 3宗法传统、先王观念与历史意识 4历史退化论伦理与现实的辨证 中国文化主体特点的奠定 儒学对中华民族文化面貌形成与维系的影响儒学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是祸福相倚、割舍不断。首先,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仁义忠孝等儒家主张逐

回归“真实的人”-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哲学解读

回归“真实的人”: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哲 学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确立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贯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方针,实现2020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体制、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等诸方面进行改革。而任何改革,都要受一定的观念制约,以一定的观念为先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是整体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体制、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考试评价的改革措施不同,指导相应改革的观念也不同,但不同的改革措施和观念,必须有同一的教育哲学观。教育哲学观不同于具体的教育观念,它是具体教育观念的根基,具体教育观念是教育哲学观在不同教育领域和教育改革行为中的体现。只有基于同一的教育哲学观,才能使改革成为一种系统的、整体的改革,才能保证教育改革措施和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和系统性,而不至于使教育改革的观念相互矛盾与冲突。所以,我们今天在探讨教育改革措施和教育观念变革的时候,不能忽视在更深层次上寻求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哲学观。 考察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30多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我们看到,教育的根基从关注“社会”开始转向“人”。《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育人为本”越来越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预示了当代和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育人为本”呼唤着教育真正地回到“人”,回归“真实的人”,这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正本清源。 教育对“人”的回归 教育对“人”的发现和认识,在新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教育被定位为“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后,教育又被定位为“生产力”。无论是把教育作为“上层建筑”,还是作为“生产力”,两者在性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把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工具,以工具来要求教育,泯灭了教育自身的特性。工具论立场下的教育,远离了“人”的发展与成长,关注的只是人的工具性一面,而非一个“真实的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人的问题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理论界开始认识到,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但我们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还局限于“社会决定人”的观点,教育因此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哲学的本质与起源

哲学的本质与起源 摘要:文章探讨了哲学的本质与起源,强调哲学更像是一种理性反思的活动,而不是现成的知识体系。哲学智慧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往往善于挑战人们习以为常或认为理所当然的意见和看法,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关键字:哲学本质起源西方 一、哲学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哲学来源 二、哲学的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的本质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是追求关于世界(包括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人生意义的根本性问题的确定性认识的理性反思活动。这个定义中有三层意思需要加以说明。 第一,我们可以对任何事情都进行理性反思,但并非任何问题的理性反思都是哲学活动。只有对“根本性问题”的理性反思活动才是哲学活动。这里所说的“根本性问题”是指隐含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具体科学中未加反思或证明的假设或前提。这类假设或前提往往不是显见的,并且随着人类的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哲学家的任务是思考或质疑这些隐含的假设和前提,发现并思考这些前提正是哲学家的智慧之所在。例如,在古代,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代,人们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冥冥之中的主宰是神。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无可怀疑的。但早期的哲学家质疑这种假设,并试图用新的假设,如水等自然物来解释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