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专题十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已的劳动力当做自已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已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它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v+m ),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v 更大m(剩余价值)

工作日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1-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12小时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得来的吗,为什么?)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G--W P A P W m

'??????? (三)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100%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剩余价值被生产出来后,资本主义生产就一劳永逸了吗?

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到底说了些什么?

(资本积累的含义、原因、实质、结果)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促进资本积累促进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其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一)资本循环

从史玉柱巨人集团倒塌的案例,可以看出单个资本运动要想实现剩余价值,需要做到“时间继起、空间并存”。

空间上的并存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上

时间上的继起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二)资本周转

从海尔公司“让石头在水中飘起来”的案例,可以看出,单个资本要想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想方设法加快资本的周转。加快资本周转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社会总资本的顺利运动需要在规模、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

(1)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分为——价值构成与实物构成

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价值补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实现价值(卖的出去)

2实物补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后,如何再购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买的回来)

结论: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性,即社会两大部类之间以及部类内部都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否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会遇到困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产生。

2.资本主义生产为什么难以保持规模与结构上的比例关系?

(即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和脱节经常表现为生产过剩,以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难以顺利进行,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解决方式虽然最终也能够使社会再生产由失衡慢慢转变为平衡,却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和瘫痪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表现:(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m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p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利润: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①内容不同m’:剥削率p’: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

②数量不同m’ > p’

二者的联系:p’为m’的转化形式

(二)平均利润率规律

结论: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

——使利润趋于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 预付资本 平均利润率

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剩余价值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专题十一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全球化

三、当代资本主义具体的经济新变化有哪些?

四、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1、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自由竟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

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常见的垄断组织: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

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

?托拉斯

?若干性质相同或互有关联的企业为了独占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而组成的垄断组织。

1879年首先在美国出现,如美孚石油托拉斯、美国钢铁托拉斯等。托拉斯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企业组织,参加者在法律上和业务上完全丧失其独立性,而由托拉斯的董事会掌握所属全部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原来的企业主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照股权的多少分得利润。

?卡特尔

?卡特尔是由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联合组成的。卡特尔成员企业一方面为了获得垄断利润而在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和其他方面签定协定,另一方面又保持其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独立性。

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

?辛迪加

?若干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高价出售商品,低价购买原材料而建立的垄断组织。参与的企业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材料等业务,都由辛迪加总办事处统一办

理,并按协议规定在参加者之间进行分配。这种组织形式比卡特尔严密,参

加者在生产上和法律上虽仍保持独立地位,但已丧失商业上的独立性。

?康采恩

?以实力最雄厚的垄断企业为核心,把分属于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在一起而组成,是垄断组织中最复杂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垄断市场、争夺原

材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它可以包括数十个以至数百个

矿业、工业、贸易、银行、保险、运输等部门的各种企业。参加者形式上保

持独立,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集团控制。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是从自由竟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竟争的对立面产生的,垄断能否消除竞争?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竟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世纪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得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私人垄断条件下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加深。

⑴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

⑵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

⑶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

⑷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1)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有企业)

(2)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相互购买对方企业的股票)

(3)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国家通过财政和金融等经济杠杆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调节)

(4)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⑵资产阶级国家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境界。

⑶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⑷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

(1)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2)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3)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全球化

(一)马克思有经济全球化思想吗?(世界市场理论)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伴随现代经济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世界经济史中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最初是劳动力,然后是商品,继而是资本,今天则发展成为综合的要素流动,其中科技要素的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但是全球经济竞争也在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多边流动日益加强;其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即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的深刻过程

马克思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就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所带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矛盾与发展作过科学的预言与判断:“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工具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

(二)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一统全球,社会主义逐步被边缘化吗?

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紧密结合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标志: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

当代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经济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要求:

把全球作为一个统一的无障碍的自由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在全球内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形成生产、消费、金融及资本流动、竞争规则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

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三)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变化?

1.积极的:

(1)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4)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从根本上说,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消极的:

如,我国的产业和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为什么绝大多数产业落入了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长期被锁定在国际价值链的低端,难以做到自主创新。

再比如,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与破坏。

2、消极的:

如,我国的产业和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为什么绝大多数产业落入了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长期被锁定在国际价值链的低端,难以做到自主创新。

再比如,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与破坏。

3、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

迎接挑战

三、当代资本主义具体的经济新变化有哪些?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形式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泰罗制”和“福特制”→职工参与决策制→终身雇佣制→职工持股制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1、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股票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最终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CEO、CFO)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强,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White-collar、Black-collar Pink-collar、Golden-collar)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经济危机形态发生的变化表现在: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四、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莫尔乌托邦(213)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了科学)214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32)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呢?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是所决定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民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235)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居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的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作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特点)254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254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57”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重定向自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编辑] 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编辑] 剩余价值的存在 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 传统观点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其他社会,尤其是作为资本主义取代者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可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而且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雇人做工的私有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传统观点所指称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们当然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点众人皆知。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而它亦生产剩余价值,因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并没有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全部占有,而是留一部分成为企业利润和国家利税,而这实际就是公有制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的业主也要向国家纳税,而其所纳的税实际就是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不

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实际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用价值,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则为剩余价值,成为企业利润及国家财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么企业就挣不到任何利润,国家财政也不会有一文钱的收入,从而社会经济就会停止运行,国家机器就会停止运转。 [编辑]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 第一种,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 “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旧解释是剩余价值之特殊,无普遍适用性,仅可解释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而新解释则为剩余价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第二种,从价值的载体而言 指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是正在繁荣发展。 一、现代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在证实着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和实在性。 马克思从创立学说的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极力反对把他们的思想教条化,因而从来不否认自己的某些论断过时的可能性,也从不讳言自己的预测可能失误。人们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认识事物的。条件往往就是认识的界限。因此,马克思某些论断的过时或预测的失效是完全正常的,符合人类认识规律。但是承认马克思个别论断的过时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后者不是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个具体论断和个别结论,而是针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因而是荒谬的。 理论的发展是辩证的。凡是追求永远不变的最终体系的理论,都会或迟或快“寿终正寝”。而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敢于宣布自己的某个论断过时和错误,从而在总体上保持了这一学说的科学性和生命力。随着群众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断为这个理论肌体注入着生命活力。恩格斯和列宁都强调马克思主义者要以马克思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就为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样板。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马克思个人的产物,而是人类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现代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在证实着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和实在性。对马克思主义就好比,我们不能说数学中的勾股定理过时了一样。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质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往往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课书在研究,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社会科学在研究,这是造成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差距的关键。当前,有一些人打着“与时俱进”和“创新”的旗帜。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其实这种认识本身就说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偏差。马克思主义不是预言,也不是单纯的什么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可以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和扩展,但无法否定它。这也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人能系统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往往人们否定的,只是人们“认为”的马克思主义。这只能说明他们根本了解,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而只是教条地背几句马克思主义中的谋些话。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常常被一些人为自身的目的而编成的解释,就更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了。也有一些人,为了自身的谋种目的,而找出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论点,经过断章取义后进行批判,以提高自身的名利。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本质地反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本,也只有科学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科学只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才可能认识它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过时了,问题并不在马克思主义本身,而在我们能不能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今天人类社会的现状和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不会过时 1应该区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它的历史使命与研究主题 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肩负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历史使命的目的从事写作,因而科学性是它的首要要求,他们不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表层,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描述,而是着力于通过现象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这样,他们终生从事艰苦的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恩格斯说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认识条件,可能会给马克思恩格斯对材料的运用和理论视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 一、概述 1865年6月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马克思通过《工资、价格和利润》报 告首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也即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在报告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迫使工人进行合约工资以外的超额劳动,并无偿地占有这部分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完成资本的增殖。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露了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的假象,论证了劳动者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又是以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为基础的。”1 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2 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理解 1.从剩余价值理论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 从剩余价值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一方面,生产资料转移了自身的价值,即工人生产出的商品具有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活的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剩余价值的生产。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产品的总价值。于是,存在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而社会主义生产又如何呢?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公有资本主要是掌握在国家和与人民集体的手里,资本增殖后带来的剩余价值也是公有剩余价值,占社会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并主要由国家或集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来掌握和支配。这部分公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如,剩余价值中约有一半作为税金上缴国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事业、科教文卫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国防和行政管理费用等;另一半作为税后利润留给企业,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由于这些企业的投资者不是国家和集体而是个人,由这些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归资本所有者占有,这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剩余价值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建立了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 1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余陶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 胡楠无21 2012011244 【摘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即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这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劳动力价值价值增值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人们就可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自由的劳动者”。正是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货币才真正转化成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成为资本家。由此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所以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由于剩余价值是价值,价值在质上是无差别的,因而资本追逐剩余价值是不会有限度的,多多益善。无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的本性。他活着就要攫取剩余价值,这种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而剩余价值率,即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

第4章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 1848-1849年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离开了祖国,几经周折,于1849年下半年先后抵达伦敦。历史再次使马克思从社会革命的前台退回书房,重新进行因革命而中断了的经济研究工作。制定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五六十年代理论研究工作的中心,直至与世长辞,他还在呕心沥血、日夜不停地为无产阶级锻造这一革命的锐利武器。 第一节揭示革命的经济根源,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准备 革命的失败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特别是要求他们结合1848年革命的实践,具体地阐明革命的经济根源、社会基础、革命的动力和革命失败的原因和革命的前途。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当然只能在“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中寻找。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抵达伦敦后,立即着手准备进行经济研究工作的根本原因。 不过,马克思最初预料革命将会很快重新开始。所以,他并未立即着手写大部头的经济学著作,而只是想筹办一份名为《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的杂志,以便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说明正在进行斗争的各政党的性质,以及决定这些政党生存和斗争的社会关系。 但是,革命并没有象马克思所期望的那样快地到来。这就使他有可能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这段时间,他几乎整天都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内研究经济学著作,读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富拉尔顿的《论通货的调整》、托伦斯的《罗·皮尔爵士法案原理》及其他人的著作;同时还研究了近十年的经济史,读了图克的《价格史》、雷登的《文化的比较统计学》。从1850年10月份起,马克思着重研究了货币理论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布莱克的《论调节交换过程的原理》、吉尔巴特的《银行论》、加尔汉的《货币史》,1851年3月马克思阅读了李嘉图的《金银条块价格高昂》及图克的《对货币流通规律的研究》等著作。他在阅读这些著作的过程中,做了详细的摘录。从1850年8月到1853年6月足足写了厚厚的二十四本笔记,并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做了约十四厚本摘录。此外,马克思还特别注意研究英国、欧洲大陆和北美的经济状况,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些笔记、摘录、资料是马克思建立自己经济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紧张的研究工作很快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于1851年1月7日和同年2月3日分别写信给恩格斯,告诉他已完成了对李嘉图的级差地租及货币数量论的批判,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恩格斯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这些理论成就。 正当马克思加倍努力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自己的经济研究工作时,波拿巴政变、重病以及为了糊口而不得不给报纸撰写的大量稿件,再次打断了他的研究。直到1856年春,由于经济危机即将到来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马克思才又恢复了他的研究工作。他一方面为了给自己未来的经济学著作做准备,而从以前的札记中摘录了许多引文;另一方面,又要密切注视欧美各国经济危机的发展,并为报纸写有关经济危机的评论文章。从1856年9月26日至11月21比在不到两个月的短期内,他为《纽约每日论坛报》连续写了《欧洲的危机》、《欧洲的金融危机》等六篇文章,没有惊人的工作能力这些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二、《导言》中的政治经济学 1857年8月末,马克思为自己尚未动手的经济学著作写了一篇《导言》。它虽不是最后的定稿,却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独立的科学价值。在这篇《导言》中,马克思极其准确地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阐明了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完全正确地强调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导言》还特别详细地阐明了如何将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应用于研究和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各基本

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学号2010050499 本科学年小论文 学院、系表演艺术系 专业名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年级 2010级六班12组 学生姓名申馨 2011 年10月 24日

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与老师的讲解,我更深入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常常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为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话,当成“圣旨”。这是造成今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的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马克思个人的产物,而是人类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是研究和探讨,人类如何认识自然人类社会的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类如何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客观实在,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说,它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成果。 所谓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它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并且强调人在充分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系统的介绍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提出了共产主义是人们最为崇高的共同理想。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剥削与压迫,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不是等于说马克思主义是“过时”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社会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是知道我们不断前进与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必须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展。概而言之,就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两者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又有了新的理论成果,而且这些理论成果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这些成果就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在理论成果 A、毛泽东思想, 历史地位——第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 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B、邓小平理论 历史地位——又一伟大理论成果 基本内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历史地位——最新成果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他在科学上对人类的两大贡献。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若干与马克思的观点及其诠释不同的看法,并发表了一些论着。从近年国内出版的一些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成果的论着和教材来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介绍和讲解没有什么创新,相关专家似乎不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什么疑问,或者虽然注意到某些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给予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究竟是否存在疑问?存在哪些疑问?怎样通过这些疑问的研究促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提出和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向国内外专家求解。 一、为什么劳动力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没有转移给产品?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以纺纱为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假设生产 20 磅棉纱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 24 先令,劳动力日价值为 3 先令,这一日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 6先令新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资料的 24 先令价值转移给产品,劳动力的 3 先令价值却不转移,而由工人先劳动一段时间把它再生产出来,然后延长劳动时间,生产 3 先令剩余价值:“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 27 先令。棉纱的价值是 30 先令。…… 27 先令转化为 30 先令,带来了 3先令的剩余价值。” 疑问在于,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力的 3先令价值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转移,而要由工人劳动把它再生产出来。国内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劳动力的价值已经支付给工人,被工人用于维持生活和赡养家属,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上去。”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这部分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因为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进入劳动者手中即转化为他的收入,已被劳动者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要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新价值来补偿这部分资本。” 按照这种逻辑推论,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已经支付给它的卖者,同样会转化为它的卖者的收入,其中至少有一部分被用于生活消费,为什么又能够转移给产品呢?如果这些解释能够成立,那么由马克思阐明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就需要重新研究,其中一些基本结论要么被颠覆,

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概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容: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工人在不为资本家劳动、“独立地为自己劳动”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怎么会“相同”呢? 本文将讨论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并且证明使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概念来证明资本利润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是没有说服力的。 课题的意义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仍然占据着经济理论的中心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引进市场经济后,出现了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例如,在市场经济中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发展经济需要大量引进利用外资,但是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利润来自剥削。尽管如此,很多中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士,仍然顽固地坚持原有观点(1,2)。经过多年的政治宣传和理论教育,“资本家靠剥削发财”已经在中国劳动阶层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工人理论家激烈批判私有化改革理论的基本依据(3)。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科书仍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线,仅仅略微增加了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容。虽然有人发出了“改写政治经济学”的呼吁(4,5),但是至今未见行动迹象。对于在大学中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有人提出仅仅“述而不批”或者“批而不透”是不行的,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评析”(6)。中国基本经济理论的滞后状态,可能成为阻碍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障碍,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甚至可能成为走回头路的推动力之一。 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既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又不能指导制定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无法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放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批判其中违背客观实际的部分,利用其科学成分。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正试图通过修正劳动价值论,走出这一两难境地。例如,有人提出不仅活劳动(人的劳动),而且物化劳动(机器等)也能够创造价值,试图在不违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为资本利润的来源找到一种正当解释(7)。虽然他们小心地遵循着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但是仍然受到了激烈的反驳(8,9)。 笔者认为,尽管面对经济现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捉襟见肘,但是仍然占据着中国经济理论的主导位置,除了政治因素,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劳动价值论无法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价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但是,马克思又说,同样时间不同种类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而且商品价格可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在仅有的两个可以实际测量的参数——商品价格和劳动时间——之间,存在两个不确定的环节,即: 劳动时间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过时 经过一段时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地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地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地基础角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当今社会,有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服从与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地理论体系.在今天和平年代,马克思理论体系早已过时,经过这一学期地系统学习,我觉得虽然马克思主义地历史局限性是客观存在地,是当时地历史条件所决定地.但是,指出马克思主义地历史局限性,不等于说它是“过时”了,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地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是知道我们不断前进与发展地强大思想武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世界地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并且强调人在充分认识规律地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系统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地形成及其本质,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地必然性,提出了共产主义是人们最为崇高地共同理想.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剥削与压迫,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地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地继承与创新是无产阶级革命地强大武器.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在党中央国务院地领导下取得了骄人地业绩,只有伟大地党才能带领我们走向胜利,我们取得地成绩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地理论创新,在他地指引下我们才能够始终坚持正确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社会主义地特色,是我们肩负解放全人类地保证.只有对马克思主义不对创新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地先进性,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解决我们在前进道路中遇到地各种困难,才能最终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地伟大胜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真理性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坚持以“物质”为主导,告诉我们改造世界所必须遵循地科学真理.世界地本质是物质,任何改造世界地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已是第二性”.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世界地活动,我们都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遵守自然客观性.在事实面前我们取得了教训:如果我们不能遵守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地惩罚,我们就不能取得科学技术地进步,我们就不能取得社会主义地全面繁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地能力.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进步地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地真正主人,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当今中国实行“以人为本”地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民群众地利益为重”,切实解决“三农”“就业”“医疗”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地问题,免除农业税,统筹城乡区域和谐发展,坚持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大众.促进了社会地和谐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地提高,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地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地进步,也有利于生产力水平地提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第四、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分析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宝贵地资料.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地发展规律,阐明了当今两大阵营尖锐地矛盾,并说出人类社会最终会实现社会主义地胜利..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发生了各种变化,但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揭示地资本主义地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并没有根本改变,也没有最后消失,资本主义逃避不了其最后必然灭亡地历史命运.因此,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地科学分析和所得出地基本结论也不会过时.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出现地不同程度地失误、挫折甚至暂时地倒退,除了某些复杂地历史原因外,根本地就在于偏离和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所说地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指地是它地基本原理不会过时,而不是指它地某些具体地结论不会因条件地变化而做某些修正和改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在经过时间的洗礼下,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然而,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在未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之前,我也曾愚昧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但是经过老师的细致讲解,我深入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所在,所以,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任何一个理论都不是完美的,也并不能适应所有人的想法。当然,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其又落后的一部分,但是先进的思想占大部分。虽然其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等于其就是“过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之前,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与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特殊国情具体结合,即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是因为他们仅仅看到了狭隘的马克思主义,仍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即是空想的理想社会模式的错误认识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认清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当时处于迷茫中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列主义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直至今日,中国的领导人仍旧在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一定不会错过的两本著作,一本是《共产党宣言》,另外一本便是争议最大的《资本论》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错误主要表现为一味的放大《资本论》里面的一些错误,将《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在当时的批判拿到今天的环境下来讲。他们却忘却了《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名群众共命运,才能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而非马克思主义者错误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核心在于“过时”这两个字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但绝不可以说其是过时的。我们应从其本质上来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新华字典的解释中,所谓“过时”,即是陈旧不合时宜,过了流行的时间;所谓“局限性”,即是受限制的或受约束的性质。从字典上的简易解释上,我们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角度讲,“过时”是指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又或者是原来是正确的,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得不正确了、甚至是错误了。而“局限性”则是指其客观存在的不足,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从当今的社会现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

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一种错误的理论、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社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巨大变化,因而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它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空界限混为一谈,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实,“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并不是新东西,早在1896年,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就曾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要求“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随后,考茨基的社会主义和俄国的孟什维主义等,也都借口时代的变化,要求工人阶段政党检查自己的“精神武器”,即对作为工人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修正”。实际情况是,每当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和工人运动遇到困难时,总会有“过时论”出现。但是,历史也一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由于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但在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史上从未出现过“过时”或“不适应”的情况,历史还将证明,它在将来也永远不会过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发生了各种变化,但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并没有根本改变,也没有最后消失,资本主义逃避不了其最后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因此,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也不会过时。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出现的不同 程度的失误、挫折甚至暂时的倒退,除了某些复杂的历史原因外,根本的就在于偏离和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指的是它的基本原理不会过时,而不是指它的某些具体的结论不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做某些修正和改变。而这与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少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虽然承认马克思主义曾经是真理,只不过现在“过时”了,其实质还是要彻底否定和取消马克思主义。对这种错误的理论、观点,我们必须予以批判。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我觉得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但是,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不等于说它是过时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揭示啦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并且强调了人们在充分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系统的介绍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出了共产主义是人们最为崇高的共同理想。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剥削与压迫,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 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社会主义失败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社会主义失败论 摘要:在当代社会,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有人宣扬社会主义“终结论”,更多 的人是感到对社会主义的迷茫。 关键词:过时,失败,资本论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虽然《资本论》的历史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但是,指出《资本论》的历史局限性,不等于说它是“过时”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局限性,是不以时间的条件为转移的概念,无论彼时、此时,其缺陷一直是存在的,只是彼时未被人认识、此时才被认识。既然是缺陷,任何时候都会妨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这就是局限性。而“过时”的概念,则是随时间的发展而转移的,原来是正确的,因时代的变迁而变成不正确、甚至是错误了,这才叫过时。 《资本论》只是有历史的局限性,却并没有“过时”。 人类的文明史经历了几千年,一直分为穷人与富人两大阵营。虽然穷人被富人逼得多次揭竿而起,但穷人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受穷的道理,因此,一旦自己变成富人之后,也去剥削、压迫别的穷人了。历史总是在这样的循环中恶性运转,人类总是在这样的黑暗道路上爬行。唯有马克思真正讲出了穷人受穷的道理,揭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秘密,为穷人讲话,为穷人呐喊,唤醒了无产阶级的觉悟,为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剥削者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全人类从历史的黑暗中找到了光明的前进方向!因此,《资本论》的思想价值是永世长存的,谁也否定不了,永远也否定不了! 马克思站在穷人的立场上,为穷人说话,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正义、公正、公平,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本身不仅是最大的正义、公正、公平,也是实现正义、公正、公平的唯一途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之所在,是无可辩驳的真理!这种真理的的思想光辉,光芒万丈,是永恒的!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不仅显彰了《资本论》所凝聚的那个时代的最高科学成果,而且也充分展示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魅力。 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的时期,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凭他的家庭背景和本人的才华、学识、智慧、素质,无论去经商,还是当律师,做个百万富翁是不成问题的;至少可以当个大学教授,做个中产阶级也是绰绰有余的。周旋于大款之间,交际于上流社会之中,靓车美女、风流倜傥,潇洒飘逸,颐指气使、神气活现……。但是,马克思却对这些毫不沾边,偏偏跻身于“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的穷人之中,扎根于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之间。他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孜孜不倦地吸收、继承、批判人类的全部知识,在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座椅底下的地板上,因长期专门坐在那里阅读而磨出了令人敬重的“脚印”。他呕心沥血创建自己的科学理论,终生不顾贫穷困苦的折磨,忍受着自己的孩子因贫困而死亡的痛苦,顽强地与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他不会善待自己吗?如此“委曲”自己意义何在?显然,伟大的使命感,使他抛弃了个人的一切,他以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奋斗目标,把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没有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个人发财致富,不当“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却宁愿在贫困交加之中、在多重资产阶级的围攻之下,把个人的一切置之度外。这就是马克思的人生价值!也是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