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孔子生平心得

学习孔子生平心得

学习孔子生平心得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用明白的话来解释就是:他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而自立,能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十岁就不再遇到问题陷于迷惑了;五岁完成了认识天命的过程,知道了上天赋予他的命运;六十岁能顺利听取并解释天道;七十岁思想成熟,左右逢源,进入了道的境界,思想进入了自由王国,主观与客观取得了统一。

孔子这里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自述了个人成熟的过程。李山老师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个活泼泼的大生命努力奋进一辈子不断求索求道的过程。

那么,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仁和忠恕之道,他的努力和思考,他的成就和付出都值得我再一次去回味和感悟。恕与信是孔子对己修身的要求,其实我们老师的今天和天天又何不如此呢?

流传几千年的孔孟之道,在当今价值观发生变化的时代,应该仍然是我们调整内省和处理各种关系的准绳。遵守孔孟之道,内心会感悟到先哲思想的深邃,愿我和每一位老师从先圣的生平之中获得启迪,相信在一代代教师前赴后继地舍身渡人的辛勤付出之后,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进步。

跟曹操学做事向孔子学做人

跟曹操学做事向孔子学做人 跟曹操学做事 一、能屈能伸,不逞一时之能 1. 只为王不称帝,不在乎一时之名 2. 能屈能伸,善于适应 3. 掌握好进退妥协的尺度 4. 低头,是一种智慧 二、胆大心细,敢想敢干才能成就事业 1. 不循规蹈矩,才能有大成 2. 善于表现自己,就是竞争力 3. 敢想敢干,积极行动 4. 做人就要有激情 三、苦练内功,方能厚积薄发 1. 睥睨天下的气度与自信 2. 路还要靠自己去走 3. 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4.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四、借力使力,让别人为自己做嫁衣 1. 依靠团队支持,具备合作精神 2. 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3. 有容乃大,市井小人中有大才 4. 跳出小圈子,结识圈外人 5. 筑巢引凤,善待部下 五、揣摩大势,精于算计 1. 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2. 高瞻远瞩,选好接班人 3.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4. 兵不厌诈,巧用手段 六、权谋之术,领导是门大学问 1. 对影响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决不手软 2. 赏罚一定要分明 3. 灵活多样的管理风格

4. 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七、成竹在胸,永不言败 1. 与狼共舞,要先变成狼 2. 做事彻底,不留后患 3. 敢于拒绝,勇于说不 4. 笑对逆境,永不言败向孔子学做人 一、圣人的做人法则 1. 诚信:言而必有信 2. 孝道:百善孝为先 3. 悔过:知错要悔改 4. 志向:匹夫不可夺志 5. 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6. 宽容:是一种境界 二、圣人的处世之道

1. 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2. 善变通,不唯我独尊 3. 道不同,不相为谋 4. 和为贵:善用和正能量来处理各种关系 5. 执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态度 三、圣人的言行之道 1. 流言止于智者 2. 尽量不说大话,说了就要做到 3. 欲速则不达,不要贪图小利 4. 行之以忠 5. 正人先正己 四、快乐做人,快乐生活 1. 像水一样多情,像山一样无忧 2. 黄连为哨,苦中寻乐 3.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4. 快乐在于自己的选择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孔子论学习教案

课题《论语》——孔子论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容,熟能成诵。 2、比较学习有关“学习”的论述,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激发养成好读书、好学习的习惯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能成诵《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 难点: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通读《论语》,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一、温故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诵读《论语》,你们还记得论语开篇的内容吗? [课件出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学生齐诵。 3 孔子在学而篇第一则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态度? 预设:对学习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对做人的态度。 4 孔子被尊为圣人,他不但具有贤明的美德,还在于他善于学习。那么《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的论述有哪些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快速回忆预习内容,自己稍加整理。二、归纳整理 1 学生把预习摘抄本拿出来,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2 集体交流,归纳出以下内容: [课件出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之‘文’也。” 7、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11、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3、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 学生出声朗读孔子关于学习的这些论述,边读边思:孔子是怎样学习的?他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是怎样的? 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互相启发。

关于孔子的事迹

关于孔子的事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寻迹孔子故里》教案 《寻迹孔子故里》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品德与社会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孔子故里、孔子生平、孔子教诲、孔子名言等资料 二、教学课题 1、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的发展的影响。 2、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运用多种方式探究,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材分析

《寻迹孔子故里》是(鲁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最后一课,“寻迹孔子故里” 中“至圣先师” 主题活动,从了解孔子的生平和世界著名历史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入手,然后以孔子名言和小故事的形式初步展示孔子的一些思想和孔子对教育的贡献。通过这个主题活动,使学生对孔子及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孔子是一个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三孔的录像资料,孔子讲学图及其有关资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孔子像图片、孔子的生平资料、三孔录像、孔子小故事,做成PPT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给学生听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1 2、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本课活动以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继续培养学生通过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指导学生体验专题研究过程为主,在帮助学生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计划、解决研究中的问题上下功夫,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的精深,学生不易理解,课文只选取了一些同属移动的名言和小故事,初步展示孔子的文化。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我们齐鲁文化的精髓吗? 师:不错,“一山一水一圣人”,便是我们齐鲁文化的精髓。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1、孔子生平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 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孔子认为只有恢复“礼”,才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谐局面,这是孔子的正名思想。他站在时代的门槛,面对现实的混乱,还是向前望了望,却终究没有继续前行。 孔子继承了“孝”的道德观念。“孝”是“仁”的一种要求,并且把“孝”与“为政”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为政就是要把“孝”的精神推广于政治,在家孝亲也是为政。 此外,孔子还突出了“德”的政治含义。“德”原来有“揖让”、重视文治和不尚暴力的含义。孔子崇德尚文,反对武力征伐,反对春秋霸道的盛行。只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才是德政,才能达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统治效果。 综上几点可见,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伦理道德是实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②人生哲学观.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没有完全摆脱西周时代“天”的观念,但他却没有谈到“天”的意志一类的话,而且谈“天”时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如其弟子颜回去世,孔子曰“天丧予!”;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做人学孔子,做事学曹操

做人学孔子,做事学曹操●做人学孔子 一、圣人的做人法则 1.诚信:言而必有信 2.孝道:百善孝为先 3.悔过:知错要悔改 4.志向:匹夫不可夺志也 5.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6.宽容:是一种境界 二、圣人的处事之道 1.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2.善其变,不唯我独尊 3.道不同,不相为谋 4.和为贵:善用和字来处理各种关系 5.执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态度 三、圣人的言行之道 1.流言止于智者 2.尽量不说大话,说了就得做到 3.欲速则不达,不要贪图小利 4.行之一忠 5.正人先正己 四、快乐做人、快乐生活

1.像水一样多情,像山一样无忧 2.黄连为哨,苦中寻乐 3.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4.快乐在于自己的选择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五、修身养性,夯实做人的根基 1.非礼勿动,给人留下好印象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要做所在领域内的专家 六、德才兼备,才能赢得人心 1.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2.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善于学习,等于选择了成功 5.活到老,学到老 七、宁静致远,立大志,低调做人 1.少说多做,低调做人 2.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 3.要懂得灵活通变 八、懂得内省感恩,才能无往不胜 1.吾日三省吾身

2.谦虚是一种美德 3.小不忍则乱大谋 4.不患无位,患无所立 5.学会感恩 ●跟曹操学做事 一、能屈能伸,不逞一时之能 1.只为王不称帝,不在乎一时之名 2.能屈能伸,善于适应 3.掌握进退妥协尺度 4.低头,是一种智慧 二、胆大心细,敢想敢做方可成就大业 1.不循规蹈矩,才能有大成 2.善于表现自己,就是竞争力 3.敢想敢做,积极行动 4.做人就要有激情 三、苦练内功,方可厚积薄发 1.睥睨天下的气度与自信 2.路还要靠自己去走 3.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4.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四、借力使力,让别人为自己做嫁衣 1.依靠团队的支持,具备合作精神

孔子论学习方法

孔子论学习 一、有志于学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二、学习正道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三、学习诗歌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6.13 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四、学习要读书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 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五、向古人学习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六、向贤人学习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22 卫公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 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 "是礼也。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 事于斯矣。" ⒉12子曰:"君子不器。"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 之次也。" 9.6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八、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九、学习要和兴趣相结合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十、学习要抓紧时间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

读论语,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 第1-2讲:先圣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本人的一些基本的知识。 2,知道儒家的基本知识。 3,孔子及儒家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教学内容: 一,孔子的标准像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二,孔子的成就: 1,文化方面: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2,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也叫“德治”或“礼治”。 3,经济思想: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4,教育思想:提倡“有教无类”,主张“学而优则仕”,

“因材施教”,重视道德的教育。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 三,家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父亲为(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é),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建立过两次战功。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 四,孔子名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学礼,无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生平简介 贵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 族、殷商王室的后裔,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5]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贵族微子启[6]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这就是其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叔梁纥,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7] 圣人降世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

《孔子圣迹图》之《麒麟玉书》 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 [8]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8]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十月[9](儒略历公元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7]孔子生而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8]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 早年经历 孔子画像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8]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孔子在鲁国。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郑国大治。[10]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11]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步入仕途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8]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孔子圣迹图》之《命名荣贶》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这一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12]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

孔子的事迹

孔子的事迹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廿七日,孔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灵洞”,传说为孔子诞生地)。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岁公元前550年,周灵王二十二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三岁公元前549年,周灵王二十三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去世,葬于防(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之防山,今称梁公林)。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国的首都曲阜阙里定居,孤儿寡母,家境贫寒。 四岁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五岁公元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鲁。 六岁公元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演习礼仪。 七岁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周灵王死,其子贵立,是为周景王。 八岁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鲁。 吴公子季札赴鲁观周礼——鲁系周公封地,可用 天子礼乐,所以保存周礼较完备。 九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十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鲁襄公死,其子裯(chóu)继位,是为鲁昭公。郑人游于乡校,议执政善否。然朋劝子产毁乡校,子产不听,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

孔子4孔子教学思想的启示

孔子教学思想的启示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发展了几千年的教育界的东西,有着不可否定的进步意义,本文现谨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发谈几点认识。 启示一:教育培养怎样的人才 胡锦涛说过:教育就是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 治国之人材为目的。用现代术语来说,专业是一致的,不存在专业对口的问题。孔子认为“政者,正也”。提倡的是“仁政”,故把“仁”看作从政的最高准则,“优”实际上是“仁”的高低之分。孔子对仁的看法,意义广泛、复杂,但究其根本是爱人,即从爱人的思想出发,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地为他人服务,这就是仁人所具有的品德。按照孔子“为仁”就是“为人”的标准,仁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孔子的观点就是教育首先要解决受教育者“做人”的问题,他十分强调“做人”即做“仁人”,把仁看作从政的最高准则,牵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治国的政治大事,把仁的范围推到更广阔的地步。孔子把仁和政治结合起来谈,说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一句名言,为后世儒家所广泛传述。“克己复礼为仁”便是孔子对如何才能达到“仁人”水准最有名的答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事事都合乎行为规范,便是其具体要求。综合孔教思想,中国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培养“仕”为目的,以“仁教”、“智教”为手段,以实现“克己复礼”,国泰民安的政治思想。这在当时应该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孔子反对学生学习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无关的知识,反对与成德无关的东西。《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教;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被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培养上层社会的管理者,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目的,显然与当前的经济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大全 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放于利而行,多怨。 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0、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4、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0、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1、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4、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25、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36张图了解孔子的一生

36张图了解孔子的一生 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他,栖栖惶惶、席不暇温,称当世木铎,遗响千年; 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使文脉延续,不绝若缕。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孔子,我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会是如何。他的一生行迹,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了解。 【尼山致祷】 尼山致祷: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氏在尼丘山上祈祷后,第二年生下孔子。孔子生来头顶的形状是中间低、四周高,像尼丘山一样,故起名叫孔丘,字仲尼。 【麒麟玉书】 麒麟玉书:孔子还没有出生时,有只麒麟在他家里口吐天降之书,上面有文字说:“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孔子

的母亲感到很奇怪,就用绣绂系在麒麟的角上,隔了两夜才离去。孔子的母亲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了孔子。 【二龙五老】 二龙五老: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五五一年),孔子诞生的晚上,有两条龙从天降下,绕护着他家,五位神仙从天上降到他家庭院中。 【钧天降圣】 钧天降圣:孔子出生时,顔氏在房中听到天乐鸣空,还听到空中声音说:“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之音。”孔子生来就与凡人不同。 【俎豆礼容】 俎豆礼容: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孔子五六岁时,跟其他小孩不同,常喜欢摆上俎豆等祭祀用品,模仿祭祀的礼仪。他有礼仪的天赋,无师自通,许多小孩都跟着他学礼,他的名声在当时的诸侯国中不胫而走。

【职司委吏】. 职司委吏:孔子成年后,曾做过季孙大夫家的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称量算数都很公正。 【命名荣贶】 命名荣贶:孔子十九岁成婚之后,在第二年生了儿子,鲁昭公赐给他一条鲤鱼,孔子为了显耀国君的赏赐,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用志不忘君恩。 【职司乘田】 职司乘田:孔子二十一岁时,曾任乘田吏,主管苑囿,负责养牛羊牲畜。孔子都能尽心做好工作。 【学琴师襄】 学琴师襄: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十日不更换曲子,襄子曾三次劝他改习别的曲子,孔子分别以尚未体会此曲的韵律、志趣、和作者而推辞。后来孔子在弹奏中突然说:“非文王,谁能为此?”老师惊叹孔子的悟性,说此曲正是《文王操》。

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整理及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知识点整理:简介_成语_名句! 《论语》是部怎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内涵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格言警句,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论语》 【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该成语比喻人特别有才能,能担当大任。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汝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再去做。《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来自《论语》 ▲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6.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7.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君子之道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向孔子学做人

向孔子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向孔子学做人 一,圣人的做人法则 1. 诚信:言而必有信 2. 孝道:百善孝为先 3. 悔过:知错要悔改 4. 志向:匹夫不可夺志 5. 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6. 宽容:是一种境界 二,圣人的处世之道 1. 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2. 善变通,不唯我独尊 3. 道不同,不相为谋 4. 和为贵:善用和字来处理各种关系 5. 执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态度 三,圣人的言行之道 1. 流言止于智者 2. 尽量不说大话,说了就要做到 3. 欲速则不达,不要贪图小利 4. 行之以忠 5. 正人先正己 四,快乐做人,快乐生活 1. 像水一样多情,像山一样无忧 2. 黄连为哨,苦中寻乐 3.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4. 快乐在于自己的选择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五,修身养性,夯实做人的根基 1. 非礼勿动,给人留下好印象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 要做所在领域内的专家 六,德才兼备,才能赢得人心 1.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2.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 善于学习,等于选择了成功 5. 活到老,学到老 七,宁静致远,立大志,低调做人 1. 少说多做,低调做人 2. 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 3. 要懂得灵活变通 八,懂得内省感恩,才能无往不胜1. 吾日三省吾身

2. 谦虚是一种美德 3. 小不忍则乱大谋 4. 不患无位,患无所立 5. 学会感恩 跟曹操学做事 一,能屈能伸,不逞一时之能 1. 只为王不称帝,不在乎一时之名 2. 能屈能伸,善于适应 3. 掌握好进退妥协的尺度 4. 低头,是一种智慧 二,胆大心细,敢想敢干才能成就事业 1. 不循规蹈矩,才能有大成 2. 善于表现自己,就是竞争力 3. 敢想敢干,积极行动 4. 做人就要有激情 三,苦练内功,方能厚积薄发 1. 睥睨天下的气度与自信 2. 路还要靠自己去走 3. 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4.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四,借力使力,让别人为自己做嫁衣 1. 依靠团队支持,具备合作精神 2. 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3. 有容乃大,市井小人中有大才 4. 跳出小圈子,结识圈外人 5. 筑巢引凤,善待部下 五,揣摩大势,精于算计 1. 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2. 高瞻远瞩,选好接班人 3.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4. 兵不厌诈,巧用手段 六,权谋之术,领导是门大学问 1. 对影响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决不手软 2. 赏罚一定要分明 3. 灵活多样的管理风格 4. 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七,成竹在胸,永不言败 1. 与狼共舞,要先变成狼 2. 做事彻底,不留后患 3. 敢于拒绝,勇于说不 4. 笑对逆境,永不言败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 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 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 “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 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 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 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 主要资料。 家世渊源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为子姓殷商遗民。在商朝,孔氏长支被封为宋公负责商朝历代君王的祭祀。商朝灭亡后,孔氏远祖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 之一)受封于宋,都商丘,奉殷商祀。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即宋厉公),自为宋国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胜(名胜,字世父),胜生正考父(名正,字考父)。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 称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不争于人。 正考父生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嘉子木金父(名木,字金父)避难奔鲁,定居陬邑(孔氏为 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世为鲁大夫。根据古代宗法制度“五世亲 尽,别为公族”,自弗父何让位至孔父嘉已有五代,子孙以嘉字为氏,遂为孔氏。 木金父生夷父睪(名睪,字夷父又作祈父),睪生防叔(名失考,为防邑大夫,因号防叔),防叔生伯夏(其字,名失考),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叔 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左传·襄公十年》载:公元前563年,叔梁纥随诸侯军讨伐伯阳。伯阳虽是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 四面楚歌之时,伯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而争入,军人方半,

孔子的一生

傅佩荣 《孔子的一生》 一、生于礼坏乐崩的乱世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孔子是最特殊的一位,最有成就的一位。但是如果进一步去认识他的背景,就会觉得他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之一。 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之后,周朝就把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国,所以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国君的儿子,但是古代的封建社会,做儿子没用,要做嫡长子,就是长子,并且还要是妻所生的,这样才能接位。所以他的祖先没有接到国君的位置,只能传五代,五代之后就另外分出去成为家族,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的儿子,传到第五代分出去叫做孔父嘉,所以后来孔子姓孔是来自于这个背景。 后来他们一家人被迫害,逃到了鲁国,孔子是到鲁国之后第六代。孔子的父亲是一位陬邑的县长,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力士,非常勇壮,带兵作战非常勇敢,曾经因为他的功绩可以当到县长。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孔子的父亲生了九个女儿,在古代的社会他希望有个儿子可以祭祀祖先、继承家业。所以他父亲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他的腿有点残障,这也不太理想。所以他到了六十几岁的时候才遇到了孔子的母亲,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他们在一起生下了孔子,但是生下孔子之后,前面已经有两位大娘、二娘,所以他们就受到排斥,母亲就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就是他母亲的老家。他母亲一个人把孔子抚养到了十七岁,母亲也过世了,母亲过世的时候,孔子希望把母亲、父亲合葬。但他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他母亲也从来不跟他谈父亲的事。所以孔子从邻居的长辈口中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是一位县长。他好像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世,觉得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是跟贵族有关系。在社会上可以发展,但他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礼遇,这是他的背景。 二、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立志求学 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向孔子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向孔子学做人跟曹操学做事 向孔子学做人 一,圣人的做人法则 1. 诚信:言而必有信 2. 孝道:百善孝为先 3. 悔过:知错要悔改 4. 志向:匹夫不可夺志 5. 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6. 宽容:是一种境界 二,圣人的处世之道 1. 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2. 善变通,不唯我独尊 3. 道不同,不相为谋 4. 和为贵:善用和字来处理各种关系 5. 执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态度 三,圣人的言行之道 1. 流言止于智者 2. 尽量不说大话,说了就要做到 3. 欲速则不达,不要贪图小利 4. 行之以忠 5. 正人先正己 四,快乐做人,快乐生活 1. 像水一样多情,像山一样无忧 2. 黄连为哨,苦中寻乐 3.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4. 快乐在于自己的选择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五,修身养性,夯实做人的根基 1. 非礼勿动,给人留下好印象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 要做所在领域内的专家 六,德才兼备,才能赢得人心 1.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2.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4. 善于学习,等于选择了成功 5. 活到老,学到老

七,宁静致远,立大志,低调做人 1. 少说多做,低调做人 2. 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 3. 要懂得灵活变通 八,懂得内省感恩,才能无往不胜 1. 吾日三省吾身 2. 谦虚是一种美德 3. 小不忍则乱大谋 4. 不患无位,患无所立 5. 学会感恩 孔子做人51精要!【感悟哲理】 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 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 2、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3、善于提问是金钩,能钩出令你惊喜的答案。 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 4、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的是自己的路。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5、良药苦口,喂药时别被对方喷到你脸上。 朋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关键时能提个醒儿,走错了路时能帮着扳扳道岔子。可要注意的是,当一再规劝仍然不被朋友接受,甚至还误会我

孔子论教学原则及方法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首先,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的经验是: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其次,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启发诱导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其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

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的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他们说:“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后来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给《论语》作集注时,再次重申了这一命题,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由来。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他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够一言以蔽之,比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孔子了解学生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谈话法,这两种方法至今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时所采用的最经常、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