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六知识点

选修⑥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1 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关系: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极其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2、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3、主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环、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等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

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

⑵人为原因: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②过程的不可逆性

③规模的全球性

1.3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一、环境观

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

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⑴传统的环境观:①人地对立②征服自然③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⑵新的环境观: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

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2.1 水污染极其成因

一、环境污染概述

1、环境的自净能力概念: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二、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1、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

⑴物理净化(混合、稀释、挥发、扩散、沉淀)

⑵化学净化(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凝聚)

⑶生物净化(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同化、氧化、分解)

2、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

⑴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河流>湖泊>地下水

⑵原因: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的量不同

3、水污染概念: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

三、水体污染现象

1、重金属污染

⑴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⑵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2、水体富营养化

⑴概念: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三河三湖”:辽河、海河、黄河,太湖、巢湖、滇池

⑵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来源是农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⑶过程: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泊等缓流水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藻类迅速繁殖

⑷危害:①湖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鱼类大量死亡

②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质变差)

③湖泊演变成沼泽

⑸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

3、海洋石油污染

⑴污染物:石油极其制成品

⑵过程:大型油轮事故,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

⑶常发生的区域:世界主要港湾、航线、油井周围

⑷危害:

①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

③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④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⑸措施:①围栏②吸附③燃烧④物理作用沉降⑤化学作用分解

4、水体污染危害以防治措施

⑴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⑵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②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保护

③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④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

2.2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一、固体废弃物

1、概念: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常称为垃圾

2、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①填埋法(优点: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不高;缺点: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

②堆肥法(优点: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缺点:无法处理不可分解的垃圾,露天堆放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③焚烧法(优点:可以回收热能,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缺点:耗资巨大,焚烧后所剩的灰烬难以处理,大气污染严重

3、城市垃圾的特点

①数量大②品种多③变化大

4、主要来源

工业生产、商业、居民日常生活、商业机关、团体办公、市政建设与维护、污水处理

5、固体废弃物存放原则

①远离居民区②位于城市下风向③远离水源④少占用耕地

二、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1、固体废弃物的自净机理:沙尘掩埋、微生物分解

2、原因:许多地方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与堆积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

3、途径:垃圾中的废弃物会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并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

4、危害:①污染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

5、影响

⑴对大气环境的影响:①污染水体,缩减江河湖泊的有效面积,使其排洪和灌溉能力降低

②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⑵对水环境的影响:①细微颗粒随风飘逸,污染大气

②垃圾在填埋处理中逸出沼气

③焚烧处理产生粉尘,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①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

②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

③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理占用大量土地

6、生活中减少垃圾的措施:①垃圾分类回收②减少不必要的一次性用品的使用③使用购物袋购物

④不乱丢有害污染物⑤减少不必要的华丽包装

2.3 大气污染极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现象

1、概念: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的现象

2、污染源

⑴自然:扬尘、孢子、细菌、花粉

⑵人为:工厂烟尘、汽车尾气

3、危害: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

⑴概念: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⑵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

②人为原因:尾气排放、工程建筑多、植被破坏导致荒漠化、工业生产排放烟尘

⑶危害: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

③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

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⑷防治措施:

2、酸雨

⑴概念:酸雨是一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现象,是pH值小于5.6的降水的统称

⑵原因:①自然原因: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②人为原因: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⑶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大量死亡

②土壤酸化,养分淋失,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③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⑷防治措施:①开发煤炭脱硫技术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开发新能源④尾气达标排放⑤控制和治理工业排放

三、大气污染防治

①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新能源④利用可再生能源⑤控制机动车污染⑥工业污染控制⑦清洁生产⑧合理生产布局⑨植树造林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1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淡水资源

1、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

2、世界淡水资源前六:巴西、俄国、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3、世界淡水资源供应与需求

⑴人类对水的需求可分为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主要包括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农业部门用水量最大,占世界用水量的2/3以上

⑵水资源短缺原因:①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②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③人们在利用水资源过程中,采取了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措施

④世界总需水量增长很快,供需矛盾突出

⑶影响: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产量③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④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⑤引发国际冲突

4、中国淡水资源供应与需求

⑴现状: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⑵原因:①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时间分布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②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③水资源利用不当,污染浪费严重

中国的水问题:①水多:洪涝灾害多

②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③水脏:水环境污染、水质下降

④水浑:包括水土流失、沙尘暴等引发的一系列水环境问题

5、地下水超量开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

二、耕地资源

1、世界耕地需求

⑴趋势:耕地资源供不应求,耕地资源不足,若进一步开垦土地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会使耕地出现供需矛盾的时间延缓,开垦耕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

⑵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

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

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2、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⑴我国耕地现状

①耕地比重小,人均耕地面积少

②我国耕地地理分布很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

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④中低产田比重大

⑤土地退化严重,污染严重

⑵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山地多,平原面积小,干旱面积大

⑶我国近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灾毁耕地

②人为原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

⑷我国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

低缓的丘陵地区. 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⑸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三、矿产资源

1、世界矿产资源供需矛盾

⑴产生原因:国家间消费不平衡

⑵矿产资源特点:①矿产资源的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

②消费增长率大的矿产,其开采寿命也衰减的多

③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仅次于美俄

2、中国矿产资源现状

①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

②富矿多,贫矿少

③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3.2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化石燃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概念:化石燃料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能源

2、化石燃料的分布: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

3、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我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人均不足

4、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⑴开采:①露天开采破坏地表②井下采煤导致地面塌陷③煤炭对方占地,废渣可能自燃④矿山排水造成污染

⑵运输与存放:①运输过程中污染空气、水、土壤②煤炭堆放,破坏景观,造成污染

⑶利用:①污染空气,造成全球增温,导致酸雨形成②破坏生态系统

5、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①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②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③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④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⑤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用可再生能源的代替化石燃料资源

才用科学方法开采

②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

入使用

③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④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推广洁净煤技术

⑤实行能源结构改革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1、趋势: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2、可再生能源

⑴太阳能

①概念:太阳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巨大能量,辐射至地球,主要利用形式为光热转换、

光电转换

②优点:能量巨大,无污染

③缺点:较分散,电站占地广,储能难,受天气季节变化影响大

④影响太阳能资源分布格局的因素:地形、纬度位臵、天气状况

⑵风能

①概念: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②优点:成本较低,不会产生空气污染

③缺点:风速稳定的地方少,风力有季节性和短期变化,风力丰沛地区与人口密集区

或经济发达区不匹配。风力发电存在储存和运输问题

④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

世界:西欧地区

⑶水能

①概念: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水电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

②优点:大坝和电厂建成后,发电成本低,不会产生空气污染

③缺点: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⑷潮汐能

①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

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②优点:干净、无污染

③缺点:大坝会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

⑸生物能

①概念: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

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古老的生物燃料是柴草(木柴、

秸秆、树叶)。沼气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生物能

②优点:提供低硫燃料,提供廉价能源(于某些条件下),可减少环境公害,与其他非传统性能源

相比较,技术上的难题较少

③缺点:燃烧柴草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植物仅能将极少量的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单位土

地面的有机物能量偏低,缺乏适合栽种植物的土地,有机物的水分偏多(50%~95%)

⑹地热能

①概念: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巨大热量,包括地下热岩和热液中所储存的能量,它通常

是以干蒸汽、湿蒸汽、热水三种形式存在

②优点:成本低廉

③缺点:开发技术难度较大,所需费用较高,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更新速度较慢,地热蒸汽中

常含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3.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指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

2、种类: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⑴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

⑵节流:改进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流意识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⑴开发水源

①修坝蓄水,修渠调水

②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①因地制宜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②恢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

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①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②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③倡导公民守法,保护水资源

④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

⑤节约生活用水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⑴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⑵措施: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土地退化的防治

⑴概念: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质

量的降低

⑵土地退化现象:①土壤侵蚀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③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④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⑶防治措施

①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

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

③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4.1 森林及其保护

一、森林概述

1、概念: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2、核心: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3、森林的效益

⑴经济效益: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

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⑵生态效益:①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②过滤尘埃,吸收噪声

③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④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⑤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5、毁林危害:①洪水频发②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地沙化④河道淤塞⑤全球温室效应增强

6、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

时期原因变化趋势

地质时期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变化森林面积有所变化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游耕制度有所破坏,但可自然更新

农业社会滥垦滥伐逐渐减少

工业社会商业性采伐锐减

7、原始森林:①亚寒带针叶林:存在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②热带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洲

8、我国森林的分布: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②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

二、保护森林

1、措施:①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管理,禁止乱砍滥伐

②采伐与更新相结合

③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防止森林火灾和虫灾

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⑥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

⑦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善山区经济结构

4.2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一、草地退化

1、概念: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①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

的地带性草地植被

②草场: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

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③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④草甸:湿润条件下发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2、人为原因: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3、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4、后果:土地沙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气候恶化

5、欧洲情况较好的原因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牧草生长②科技工业有保障,管理细致③政策、法律法规健全

6、世界草地的分布

类型世界地区分布成因特征

热带草原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

原气候区

地带性草原

温带草原亚欧大陆、南北美洲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地带性草原

寒带苔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北极

圈以北地区

苔原气候地带性

草山,草坡,草

滩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的低山,

坡地,河漫滩地区

受地形,水分,热量条件制约非地带性

7、天然草地的分布:降水不够丰沛的地带

8、草地的价值

⑴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⑵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9、草原地区环境特点: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10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11、我国草地的分布:年降水量小于400MM,北方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

二、保护草地

1、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②改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牧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

④建立饲草料基地

⑤建立“草库伦”

2、草地退化的防治

⑴草地退化本质:社会经济问题

⑵解决的关键: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4.3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一、湿地

1、概念:生态交错带,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被称为“地球之肾”

2、湿地的价值

⑴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

⑵经济价值: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

⑶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

3、我国湿地概述

⑴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

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⑵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

⑶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

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河流泛滥);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

湿地,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原因

⑴自然原因(时间漫长):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⑵人为原因(时间短暂):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

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

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截留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2、湖泊减少

⑴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圣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⑵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三、保护湿地

1、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显存的湿地

②对已有的湿地逐步退耕还湿

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④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

2、目前状况: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4.4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

1、概念: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三个层次

2、具体表现:物种灭绝

3、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雨林和珊瑚礁

4、物种灭绝的原因

①物种本身有发生、发育、消亡过程(被自然环境淘汰)

②火山喷发、陨石橦击地球、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

③外来物种入侵

④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⑤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

⑥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大气、水等环境的污染

⑦战争,核试验

⑧人口增长

5、人类社会不同时期导致物种灭绝的原因

⑴早期:狩猎和采集

⑵现在:污染和破坏生态

二、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国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

③建立濒危物种基因库

④把某些濒危物种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①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

②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③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特征

地区名称自然背景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大兴安岭西侧大兴安岭西侧,内

蒙古半干旱草原区

森林破坏、土壤

侵蚀(风蚀)、

草地退化

半干旱草原地

区,降水少

过度开垦,过度放

牧,过度樵采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

区西北干旱半干旱荒

漠绿洲区

草地退化,土壤

侵蚀

降水少

过度樵采,过度开

黄淮海平原区暖温带半湿润黄淮

海平原区

风蚀,次生

盐碱化

暖温带半湿润地

区,春旱严重,

蒸发旺盛,多大

风,地势低洼

人口密集,过垦严

重;不合理灌溉

南方亚热带丘陵区南方亚热带丘陵区水土流失亚热带丘陵,降

水丰富,河流

发育侵蚀强烈

毁林开荒,过度樵

柴,陡坡开荒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南横断山区,云

贵高原西部亚热带

丘陵山地区

土壤侵蚀(水土

流失),森林破

坏,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

地区,地质条件

复杂,坡度陡

峻,土层浅薄,

降水丰富

毁林开荒,过度樵

柴,陡坡开荒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土壤侵蚀(冻融

侵蚀,冰川侵

蚀),草地退化

高寒地区,气候

变化,生态环境

脆弱

人为活动的影响

二、防治措施

1、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①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

②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

③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⑤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

⑥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2、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区域自然背景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

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

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

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属半干旱干旱草原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宁夏、新疆区

湿地萎缩三江低地、湖滨

海滨

属湿润低平原湖泊

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

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

海海域

物种资源丰富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

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水土流

失)黄土高原、东南

丘陵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

旱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春

旱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共参与

5.1 认识环境管理

一、必要性: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技术所能解决的,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

二、对象和执行主体

1、对象:个人、企业、政府

2、主体:国家和政府

三、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

1、一般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2、主要手段:立法、行政干预

5.2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一、环境管理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1、环境问题,大多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局部地区所造成的,而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

2、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普遍存在于地球上

3、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

二、中国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和国际合作

中国在国际环境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5.3 公众参与

一、民间环境保护组织

1、主要方向: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二、个人环境道德修养

1、必要性:人类除了要用法律法规的条文来约束自身的行为,还要唤醒自身的“道德良知”,用道德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2、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

①节约资源,减少污染②绿色消费,环保购物③重复使用,多次利用④分类回收,循环再生⑤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

水体污染

1、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2、防治措施

①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②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废水的防治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③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发展节水型农业,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固体废物减量化

①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②对工业固体废物: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2、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①物质回收利用,如从废弃物中回收提取有用成分,如纸,重金属等

②物质转换利用,如废渣生产建筑材料、水泥,进行堆肥,产生农肥,取代某种工业原料等

③能量转换利用,如能有机废物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发电,利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沼气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①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②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③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南北大气污染差异

1、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原因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

③机动车尾气

④建筑工地扬尘

2、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酸雨为主的原因

①南方降水多

②以低山丘陵为主,风力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③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酸性气体多

④南方大城市燃烧含硫量高的煤

我国不同地区淡水资源差异

1、南方地区(水质型缺水):(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

原因:水污染严重

2、华北地区(资源型缺水):(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

原因:⑴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⑵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②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3、西北地区(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总量不丰富,缺水带

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加剧

水库建成的利弊

1、利:①减少下游的洪灾②水库有利于发展旅游业③库区可促进渔业的发展④能生产低廉的水电⑤全年为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2、弊:①通过蒸发损失大量的水②大规模的水体会引发地震③库区的水会淹没森林和农田④下游的农田和河口失去富含营养的泥沙⑤阻断某些鱼类的迁移和产卵

我国三大生态问题

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原因】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

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

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

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

节水措施

1、干旱地区农业节水:①喷灌、微灌技术②渠道防渗技术和管道输水技术③覆盖保墒技术④调整作物结构,选用优质的抗旱作物品种

2、城市节水:①提高水价②优化管道建设,定期检查,防止漏水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②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③有些年份季风活动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洪水与川江洪水叠加

④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⑤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场所

【人为原因】①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

②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③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臭氧层破坏

1、原因:【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的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例如:氯氟烃类化合物)

2、后果:形成臭氧层空洞

3、治理措施:禁止氯氟烃类化合物的排放

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

①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②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③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高中地理选修6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复习教学案 课时安排:4—5课时 考点扫描: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本章考点] 1.人类与环境:环境的概念和分类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知识梳理] 定义: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1.环境_______环境 分类 _______环境 人地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方面,是即_____又______的 2.人类与环境传统环境观______ 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现代环境观:人地______ 新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①_______ 环境问题表现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 ①_______ 3.当代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原因②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①_______ 环境问题特点②_______ ③_______

高中地理选修3试题大全

高二下学期强化训练1 命题人:范庆 1.旅游的主体是()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服务业 D.休闲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游览区域划分,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B.国际旅游一般可分为跨国旅游与洲际旅游两种形式。 C.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观光型旅游和度假保健型旅游。 D.我们国家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多属于观光型。3.艾菲尔铁塔举世闻名,不仅是因为其结构及造型的独特性,属于当时建筑的奇迹,还由于它打破了埃及胡夫金字塔保持了大约4500年的人类最高建筑物的纪录,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特性。A.历史文化属性 B.非消耗性 C.美学属性 D.位置相对稳定性

4.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山水组合景观的是() A.丽江古城 B.黄果树瀑布 C.吉林雾淞 D.神女峰5.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从旅游资源的形成角度来看属于()A.火山地貌景观 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砂岩地貌景观D.山水组合景观 6.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功能。下列地区不可能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是() A.地中海 B.加勒比海 C.东南亚 D.喜马拉雅山 7.现代,在城市外围人口密度较小、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涌现出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它们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与城郊独特的构造地貌有关 B.主要依托于比城市温凉的气候条件 C.因为一些名人在城郊留下了墨迹、赋诗、名联等而增加了知名度D.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8.安徽天柱峰虽然美学价值相当高,但是游人却很稀少,反映了我国旅游资源哪个分布特征() A.分布广泛 B.旅游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知识 点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 自然灾害 1、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 影响: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 旋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 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 征 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 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 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 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 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 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 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 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我国寒潮: 路径偏西路径:(西伯利亚)→新疆或蒙古高原→日本海及东海北部 偏北路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我国南方 东北路径:(西伯利亚)→日本海或我国东北→我国东部沿 海 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 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发生频次: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1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自然风景、文物古迹,也可以是民俗风情) 2 旅游资源的内涵: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2)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旅游资源的特点:1)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样性;2)空间上的地域性;3)季节上的变化性;4)美学上的观赏性;5)吸引力的定向性;6)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4 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尤其要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是旅游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类型 1 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如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宇宙等自然要素及其互相组合的自然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地文景观类、气象气候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宇宙类) 2 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技创造的载体和轨迹,如文物古迹、文化艺术活动、科技与建筑成就、文化娱乐活动等人文景观。(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古迹和古建筑类、现代建筑成就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1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的共同财富。它是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 2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 3 世界文化遗产:(略) 4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中国南方喀斯特。 5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6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中国古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7 认识和研究世界遗产价值的必要性: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程度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8 世界遗产具有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对保护世界遗产的“三个负责”态度:第一,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第二,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第三,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的交给子孙后代。 9中国的十大旅游胜地 自然旅游资源有:长江三峡(湖北、重庆);桂林山水(广西);黄山(安徽);杭州西湖(浙江);日月潭(台湾)。人文旅游资源有:故宫(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苏州园林(江苏);承德避暑山庄(河北);秦陵兵马俑(陕西)。 10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观赏 1 旅游景观的观赏要注意:1)了解景观特点;2)精选观赏点位;3)把握观赏时机;4)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5)提高审美素质。 2 如何了解景观特点: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介绍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2)了解景观布局的节奏和韵律:路线的设计有其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 3 园林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4 自然美的表现形式:形象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 5 自然景观位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6 把握景观的观赏时机 第二节著名旅游景区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参考名师伴你行) 一黄山 1位置: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2 特点:号称天下第一奇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旅游风景名胜区,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赞语。“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是我国南方珍贵的植物宝库和天然生物园。 3 成因:黄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是由地质、地貌、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共同造成的。(黄山典型的花岗岩和断层构造,使黄山成为一座花岗岩断块山,但是由于前山的岩体中节理长而深,大而稀;后山节理密集,长短深浅不一,形成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自然风光)(黄山地处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都比较显著。由于海拔高、空气湿度大,所以经常出现云海飘渺、烟雾朦胧的壮丽景观) 二夏威夷 1 特点:以热带风情和火山景观闻名于世;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 2 成因:1)热带风情——地处热带,但受海洋环抱,气候适宜,雨量丰富;2)火山景观——较频繁而宁静的火山喷发活动,没有强烈的爆炸过程;3)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种族多样,民族构成多样。 三长城 1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西岸的虎山,全长6300千米。它因建筑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历史价值之高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著名的奇观,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长城的特点: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体系;2)长城的构筑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3)重视气候、水

【最新】高中地理: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6知识点总结 ——选修6 环境保护 1.水体污染 (1)成因:①工业废水②农业废水③生活污水的排放④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 ⑤原油泄漏造成海洋污染⑥洋流的扩散作用 (2)治理方案:①禁止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江河②建立污水处理厂 ③政府加强立法保护和执法力度④建立统一管理体制⑤建立有效应急机制,做好清污工作(3)危害:①破坏生态环境②危害人体健康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造成水质型缺水⑤农作物减产 2.固体废弃物污染 (1)成因:①人口数量大幅增多②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结果③农业生产所丢弃(2)治理方案:①进行资源回收利用②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减少城市垃圾总量 ④改变垃圾处理方式⑤垃圾分类处理⑥加强立法监督工作 (3)危害:①占据大量土地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③污染土壤、大气、水体④危及人体健康 3.大气污染 (1)成因: 自然:①北方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严重,大风天气多②火山喷发 人为:①工业废气污染②汽车尾气污染③建筑工地增多④矿石燃料的燃烧 (2)治理方案:①关闭高污染企业②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开发利用新能源 ④控制汽车尾气排放⑤使用清洁能源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⑦改变能源消费结构⑧开发煤炭脱硫技术 (3)危害:①污染大气②可吸入颗粒物增多,造成雾霾天,危及人体健康 ③引发酸雨④导致光化学烟雾事件 4.淡水资源短缺 (1)成因: 自然:①淡水资源总量有限②淡水资源陆地分布不均(中国: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①不合理开发利用淡水资源②淡水资源需求大③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2)解决方案: 开源:①修筑水库②调节季节降水分布不均③跨流域调水④调节空间降水分布不均 ⑤合理开发提取地下水⑥废水处理再利用⑦研发海水淡化技术⑧人工降雨 节流:①改进灌溉技术②影响工农业生产③破坏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5.耕地问题 (1)原因:①人口持续增长②土地退化现象严重③非农业用地占用农业用地 ④不合理灌溉和使用农药造成土壤污染⑤耕地分布不均 (2)解决方案:①实行耕地总量不断减少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 ④控制人口数量⑤提高单位亩产⑥合理灌溉使用农药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 ▲环境可持续发展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固体废物减量化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高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 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

高中地理选修六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六知识点总结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①经济可持续发展;②生态可持续发展;③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湖泊沼泽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海洋石油污染: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 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②加强生活污水的防治和地表水、地下水源的保护。③发展节水型农业,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用水污染。④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 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①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①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②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③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 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可吸入颗粒物的弊: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③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2.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人教版 高中地理 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洪涝灾害 考点解读 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 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1.洪水 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 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 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 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 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 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 8.气象水文 要点精析 要点一:暴雨洪水的成因、类型、分布

高中地理选修六复习提纲

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1. 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结合政治对立与统一知识: 对立方面,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 统一方面,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规模的全球性:举例 环境观的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基本观点:保持平衡与协调。后果: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与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 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高中地理选修3试题大全

高二下学期强化训练1 命题人:范庆1.旅游的主体是()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服务业 D.休闲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游览区域划分,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B.国际旅游一般可分为跨国旅游与洲际旅游两种形式。 C.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观光型旅游和度假保健型旅游。 D.我们国家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多属于观光型。 3.艾菲尔铁塔举世闻名,不仅是因为其结构及造型的独特性,属于当时建筑的奇迹,还由于它打破了埃及胡夫金字塔保持了大约4500年的人类最高建筑物的纪录,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特性。 A.历史文化属性 B.非消耗性 C.美学属性 D.位置相对稳定性 4.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山水组合景观的是() A.丽江古城 B.黄果树瀑布 C.吉林雾淞 D.神女峰 5.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从旅游资源的形成角度来看属于() A.火山地貌景观 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砂岩地貌景观 D.山水组合景观6.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功能。下列地区不可能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是() A.地中海 B.加勒比海 C.东南亚 D.喜马拉雅山 7.现代,在城市外围人口密度较小、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涌现出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它们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与城郊独特的构造地貌有关 B.主要依托于比城市温凉的气候条件 C.因为一些名人在城郊留下了墨迹、赋诗、名联等而增加了知名度 D.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8.安徽天柱峰虽然美学价值相当高,但是游人却很稀少,反映了我国旅游资源哪个分布特征?() A.分布广泛 B.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状况密切相关 C.旅游游点或旅游区呈明显的片状或带状分布 D.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 9.下列风景不属于1985年中外游客评选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是() A.万里长城 B.承德避暑山庄 C.张家界 D.苏州园林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重点知识总结

选修5自然灾害模块考试重点核心知识总结 一.自然灾害的成因、多发地区,多发时间 1.地质灾害 A地震:成因: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多发地区: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世界两大地震带 B滑坡:自然原因是①山区;②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C泥石流:自然原因是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山区;③岩石土壤疏松破碎; 人为原因是①植被破坏;②工矿建设 多发地区:山区 多发时间:夏季 中国西南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最频发和典型地区自然原因是西南处于亚欧、印度洋、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加上西南多山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滑坡泥石流频发。 注意:地震滑坡泥石流关联性 2.气象灾害 A台风:成因:热带气旋(低压中心) 多发地区:西北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岸,美国东海岸,加勒比海沿岸。 多发时间:夏秋季节 B 寒潮:成因:冷锋天气强冷空气南下 多发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北方更多发 发生时间秋冬春(冬半年) C沙尘暴(冷锋天气)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多大风②土质疏松③植被稀少④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 旺盛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多发地区:我国北方(西北华北东北) 多发时间:(冬)春季 D暴雨洪涝:以长江中下游洪涝为例 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③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流速慢泄洪能力差; 人为原因①中上游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大 ②中下游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多发地区: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中下游 多发时间:夏季 E旱灾:气象学干旱:西北常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少 天气学干旱:华北春旱自然原因①夏季风未达到达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①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耕地面积广大;②正值播种或生长期,需水 量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海洋灾害 A风暴潮:主要由台风引起 B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 C赤潮:人类排放废水,使水体富营养化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影响: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 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高中地理选修三样题

北京市地理学科新课标 选修模块三测试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关于旅游资源的正确叙述是 A.自然景观都是旅游资源 B.人文景观都具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C.文物古迹在建造之初就具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D.有吸引力,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2.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旅游资源的是 A.旅游饭店B.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C.桂林山水D. 蓬莱阁的海市蜃楼 3.下列我国的世界遗产都属于自然遗产的是 A.苏州古典园林、青城山—都江堰、庐山国家公园 B.黄龙风景名胜区、苏州古典园林、长城 C.北京故宫、庐山国家公园、平遥古城 D.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4.吉林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的说法,这说明观赏雾凇要A.选择观赏位置B. 选择观赏角度 C.把握观赏时机D. 把握观赏季节 5.图1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分别描述了庐山和泰山两大风景名胜区的特点。据此回答6~8题。 6.游客登上泰山之巅,有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因为 ①选择了合适的登山路线②在特定气象条件下观赏的感受 ③泰山周围是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④选择了合适的观赏位置,以情观景 A.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欣赏旅游景观要 A. 把握观赏时机 B. 选择观赏位置 C. 抓住景观特点 D. 移情于景 8.庐山和泰山作为旅游资源,在构造上其共同成因是 A. 由沉积作用形成 B. 火山喷发而成 C. 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 D.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块山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风景优美,被誉为人间仙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4]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 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 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 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总体促进文化繁荣)特色和吸引力○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 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 低了旅游质量 4.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4] ○1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2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3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4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是开发式扶贫。 第二章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 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 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