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T2591-2003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试验方法

QBT2591-2003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试验方法
QBT2591-2003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试验方法

QB/T2591-2003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和对抗菌效果的评价。本标准的抗菌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对应于日本国家工业标准JIS Z 2801—2000《抗菌加工制品——抗菌性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英文版),及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 G 21—1996《合成高分子材料耐真菌性的测定》(英文版)。本标准与JIS Z 2801—2000和ASTM G21—1996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晓旭、季君晖、李毕忠、颜乃泓、王友斌、陶志清、陈仪本。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

抗菌塑料是一种新型的功能塑料,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其应用日益广泛。为保证国内抗菌塑料制品的质量,为抗菌塑料的评价提供统一的技术依据,特制定本行业标准。本标准主要提供抗菌塑料的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评价。对于抗菌塑料的其它重要性能,如产品的理化性能和安全性可参考其他相关标准,在本标准中不作明确规定。而抗菌效果的长效性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标准暂不涉及。

抗菌塑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

1 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抑菌、杀菌、抗菌和抗菌塑料的术语。

本标准规定了抗菌塑料抗菌性能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抗菌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抑制/杀死细菌和(或)抑制/杀死霉菌作用的抗菌塑料,不适用于软质抗菌泡沫塑料和添加光触媒类抗菌剂的抗菌塑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以下术语和定义。

3.1 抑菌

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用,叫做抑菌。

3.2 杀菌

杀死微生物营养体和繁殖体的作用叫做杀菌。

3.3 抗菌

抑菌和杀菌作用的总称为抗菌。

3.4 抗菌塑料

具有抗菌作用的塑料称为抗菌塑料。

4 产品分类

按抗菌性能可分为三种类型:

a)抗细菌型(应符合表1的要求);

b)抗霉菌型(应符合表2的要求);

c)抗(细菌和霉菌)型(应同时符合表1和表2的要求)。

5 抗菌性能要求

5.1 抗菌塑料的抗细菌性能

抗菌塑料的抗细菌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

5.2 抗菌塑料的抗霉菌性能

抗菌塑料的抗霉菌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

6 试验方法

6.1 抗细菌性能试验

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2 抗霉菌性能试验

按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抗菌塑料——抗细菌性能试验方法

A.1 原则

本方法通过定量接种细菌于待检样品上,用贴膜的方法使细菌均匀接触样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测得样品中的活菌数,并计算出样品的抗细菌率。

本方法适用于抗菌塑料的抗细菌性能试验。

A.2 条件

A.2.1 主要设备

A.2.1.1 恒温试验箱(37±1)℃、冷藏箱(0~5)℃、超净工作台、生物光学显微镜、压力蒸汽灭菌器、电

热干燥箱。

A.2.1.2 灭菌平皿、灭菌试管、灭菌移液管、接种环、酒精灯。

A.2.2 主要材料

A.2.2.1 覆盖膜

聚乙烯薄膜,标准尺寸为(40±2)mm×(40±2)mm、厚度为(0.05~0.10)mm。如试验样品外型尺寸较小,可按其面积减小该覆盖膜尺寸,且保证样品覆盖膜部位所铺的菌浓度不变。用70%乙醇溶液浸泡1min,再用无菌水冲洗,自然干燥。

A.2.2.2 样品

A.2.2.2.1 阴性对照样品

编号A,是直径90mm或100mm的灭菌平皿的内平板。

A.2.2.2.2 空白对照样品

编号B,是未添加抗菌成分的塑料,标准尺寸为(50±2)mm×(50±2)mm、厚度不大于5mm。可用与抗菌塑料样基材相同的树脂、相同的加工工艺制成;也可直接从普通塑料制品(与抗菌塑料检测样基材相同)中裁剪,并尽可能选择表面平整的部分。若尺寸小于50mm×50mm,应不小于20mm×20mm,否则需将其重新加工制成标准尺寸。

A.2.2.2.3 抗菌塑料样品

编号C,是添加抗菌成分的塑料,推荐采用标准尺寸为(50±2)mm×(50±2)mm、厚度不大于5mm。若尺寸小于50mm×50mm,应不小于20mm×20mm,且覆盖膜面积也相应减小,否则将其重新加工制成标准尺寸。

以上A.2.2.2中的所有样品在试验前应进行消毒,建议用消毒剂(70%乙醇溶液)擦拭样品表面,1min后用无菌水冲洗,自然干燥。如不适于用消毒剂处理的样品,可直接用无菌水冲洗。

A.2.3 培养基和试剂

A.2.3.1 营养肉汤(NB)

牛肉膏 5.0g

蛋白胨10.0g

氯化钠 5.0g

制法:取上述成分加入1000m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后,用0.1mol/L NaOH溶液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0~7.2,分装后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灭菌30min。

A.2.3.2 营养琼脂培养基(NA)

1000ml A.2.3.1营养肉汤(NB)中加入15g琼脂,加热熔化,用0.1 mol/L NaOH溶液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

7.0~7.2,分装后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灭菌30min。

A.2.3.3 试剂

A.2.3.3.1 消毒剂

70%乙醇溶液。

A.2.3.3.2 洗脱液

含0.80% NaCl的生理盐水。为便于洗脱可加入少量无菌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用0.1 mol/L NaOH溶液或0.1 mol/L HCl溶液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0~7.2,分装后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灭菌30min。

A.2.3.3.3 培养液

营养肉汤(NB)/ 生理盐水溶液。建议用于大肠杆菌的浓度为1/500,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浓度为1/100。为便于细菌分散可加入少量无菌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制成。用0.1 mol/L NaOH溶液或0.1 mol/L HCl溶液调节pH 值使灭菌后为7.0~7.2,分装后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灭菌30min。

A.2.4 检验菌种

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 6538

b)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ATCC 25922

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可选用其它菌种作为检验菌种,但菌种应由国家级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

A.3 操作步骤

A.3.1 菌种保藏

将菌种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NA)斜面上,在(37±1)℃下培养24h后,在(0~5)℃下保藏(不得超过1个月),作为斜面保藏菌。

A.3.2 菌种活化

将斜面保藏菌转接到平板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在(37±1)℃下培养24h,每天转接1次,不超过2周。试验时应采用连续转接2次后的新鲜细菌培养物(24h内转接的)。

A.3.3 菌悬液制备

用接种环从A.3.2培养基上取少量(刮1~2环)新鲜细菌,加入培养液中,并依次做10倍递增稀释液,选择菌液浓度为(5.0~10.0)×105cfu/ml的稀释液作为试验用菌液,按GB 4789.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的方法操作。

A.3.4 样品试验

分别取0.2ml A.3.3试验用菌液滴加在阴性对照样品(A)、空白对照样品(B)和抗菌塑料样品(C)上。每个样品做5个平行。

用灭菌镊子夹起灭菌覆盖膜分别覆盖在样品(A)、样品(B)和样品(C)上,一定要铺平,使菌均匀接触样品,置于灭菌平皿中,在(37±1)℃、相对湿度RH>90%条件下培养24h。

取出培养24h的样品,分别加入20ml 洗脱液,反复洗样品(A)、样品(B)、样品(C)及覆盖膜(最好用镊子夹起薄膜冲洗),充分摇匀后,取一定量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NA)中,在(37±1)℃下培养(24~48)h 后活菌计数,按GB 4789.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的方法》测定活菌数。

以上试验重复两次。

A.4 检验结果计算

将A.3.4中测定的活菌数结果乘以100为样品A、样品B、样品C培养24h后的实际回收活菌数值,数值分别为A、B、C,保证试验结果要满足以下要求,否则试验无效:

同一空白对照样品B的5个平行活菌数值要符合(最高对数值-最低对数值)/平均活菌数值对数值≤0.3;

样品A的实际回收活菌数值A应均不小于1.0?105cfu/片,且样品B的实际回收活菌数值B应均不小于

1.0?104cfu/片。

抗细菌率计算公式为:

R(%)=(B-C)/ B×100

式中:

R—抗细菌率(%)

B—空白对照样品平均回收菌数(cfu/片)

C—抗菌塑料样品平均回收菌数(cfu/片)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抗菌塑料抗霉菌性能试验方法

B.1 原则

本方法用以测定抗菌塑料在霉菌生长的条件下对霉菌的抑制作用。

本方法规定将一定量的孢子悬液喷在待测样品和培养基上,通过直接观测长霉程度来评价抗菌塑料的长霉等级。

B.2 条件

B.2.1 主要设备

B.2.1.1 恒温恒湿培养箱(28±1)℃和相对湿度RH>90%、冷藏箱(0~10)℃、超净工作台、离心机、生物光学显微镜、压力蒸汽灭菌器、电热干燥箱。

B.2.1.2 血球计数板、灭菌平皿、灭菌试管、灭菌移液管、灭菌离心管、灭菌锥形瓶、接种环、酒精灯。

B.2.2 主要材料

B.2.2.1 阴性对照样品

25mm×25mm无菌滤纸。

B.2.2.2 空白对照样品

编号A,是未添加抗菌成分的塑料,标准尺寸为(50±2)mm×(50±2)mm,厚度不大于5mm。可用与抗菌塑料样基材相同的树脂,相同的加工工艺制成;也可直接从普通塑料制品(与抗菌塑料样品基材相同)中剪裁,应保证表面平整。若尺寸小于50mm×50mm,应不小于40mm×40mm,否则将其重新加工制成标准尺寸。

B.2.2.3 抗菌塑料样品

编号B,是添加抗菌成分的抗菌塑料,标准尺寸为(50±2)mm×(50±2)mm,厚度不大于5mm。可用与抗菌塑料样基材相同的树脂,相同的加工工艺制成;也可直接从普通塑料制品(与抗菌塑料样品基材相同)中剪裁。若尺寸小于50mm×50mm,应不小于40mm×40mm,否则将其重新加工制成标准尺寸。

以上B2.2.2和B2.2.3中所有样品试验前均应进行消毒,建议用消毒剂(70%乙醇溶液)擦拭样品表面,1min 后用无菌水冲洗,自然干燥。如不适于用消毒剂处理的样品,可直接用无菌水冲洗。

B.2.3 试剂和培养基

B.2.3.1 营养盐培养液

硝酸钠(Na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磷酸氢二钾(K2HPO4)

氯化钾(KCl)

硫酸镁(MgSO4 ·7H2O)

硫酸亚铁(FeSO4·7H2O)

蔗糖2.0g

0.7g

0.3g

0.5g

0.5g

0.01g

30g

制法:取上述成分加入1000ml 0.05%润湿剂水溶液中,加热溶解后,用0.1mol/L NaOH溶液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6.0~6.5,分装后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15℃灭菌30min。

B.2.3.2 营养盐琼脂培养基

1000ml B.2.3.1营养盐培养液中加入15g琼脂,加热熔化,用0.1mol/LNaOH溶液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

6.0~6.5,分装后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15℃灭菌30min。

B.2.3.3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马铃薯用水洗净,去皮切成小块。称取200g,加1000ml蒸馏水,加热煮沸1h。然后用双层纱布挤出滤液,将滤液加蒸馏水1000ml,加入葡萄糖20g,琼脂20g,加热熔化,用0.1mol/L NaOH溶液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

6.0~6.5,115℃灭菌30min。

B.2.3.4 试剂

B.2.3.4.1 消毒剂

70%乙醇溶液

B.2.3.4.2 洗脱液

土温80、N-甲基乙磺酸(N-methyltaurine)和二辛磺化丁二酸钠(Dioctyl Sodium Sulphosuccinate),以上润湿剂任选一种,制成含0.05%润湿剂水溶液,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6.0~6.5,115℃灭菌30min。

B.2.4 检测菌种

序号名称菌号

1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AS 3.4463等同ATCC 6275

2 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AS 3.3935

3 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AS3.4253

4 绳状青霉(Penicillium funicolosum)AS3.3875

5 出芽短梗霉(Aureobasium Pullulans)AS3.3984

6 球毛壳(Chaetoomium globsum)AS3.4254或ATCC6205

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可选用其它菌种作为检测菌种,但菌种应由国家级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

B.3 操作步骤

B.3.1 菌种保藏

将菌种分别接种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斜面上,在(28~30)℃下培养(7~14)d后,在(5~10)℃下保藏(不得超过4个月),作为保藏菌。

B.3.2 菌种活化

将保藏菌接种在PDA斜面培养基试管中,培养(7~14)d,使生成大量孢子。未制备孢子悬液时,不得拔去棉塞。每打开1支只供制备1次悬液,每次制备孢子悬液必须使用新培养的霉菌孢子。

B.3.3 孢子悬液制备

在培养(7~14)d内B.3.2的PDA斜面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无菌蒸馏水,用灭菌接种针轻轻刮取表面的新鲜霉菌孢子,将孢子悬液置于250ml锥形瓶内,然后注入40ml洗脱液。

锥形瓶中加入直径5mm的玻璃珠(10~15)粒与孢子混合,密封后置水浴振荡器中不断振荡使成团的孢子散开,然后用单层纱布棉过滤以除去菌丝。将其装入灭菌离心管中,用离心机分离沉淀孢子,去上清液。再加入40ml 洗脱液,重复离心操作3次。

用B.2.3.1营养盐培养液稀释孢子悬液,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制成浓度为(1×106±2×105)spores/ml的霉菌孢子悬液。

6种霉菌均用以上方法制成孢子悬液,将6种孢子悬液混合在一起,充分振荡使其均匀分散。

混合孢子悬液应在当天使用,若不在当天使用应在(3~7)℃保存,4日内使用。

B.3.4 平板培养基制备

无菌平皿中注入营养盐琼脂培养基,厚度(3~6)mm,凝固后待用(48h内使用)。

B.3.5 霉菌活性控制

阴性对照样品(无菌滤纸)铺在B.3.4平板培养基上,用装有新制备的混合孢子悬液的喷雾器喷孢子悬液,使其充分均匀地喷在培养基和滤纸上。

在温度28℃,相对湿度90%RH以上的条件下培养7d,滤纸条上应明显有菌生长,否则应重新制备孢子悬液。

B.3.6 样品试验

同时空白对照样品A、抗菌塑料样品B也分别铺在B.3.4平板培养基上,喷孢子悬液,使其充分均匀地喷在培养基和样品上。每个样品做5个平行。

以上样品在温度28℃,相对湿度90%RH以上的条件下培养28d,若样品长霉面积不小于10%,可提前结束实验。

以上试验重复两次。

B.4 检验结果

取出样品需立即进行观察,空白对照样品A长霉面积应不小于10%,否则不能作为该试验的空白对照样品。

样品长霉等级:

0级不长,即显微镜(放大50倍)下观察未见生长;

1级痕迹生长,即肉眼可见生长,但生长覆盖面积小于10%;

2级生长覆盖面积不小于10%。

常用塑料注塑工艺参数

浅述冷/热模注塑成型技术 2010-2-25来源: 网络文摘 【全球塑胶网2010年2月25日网讯】?所谓的“冷/热模注塑成型”技术,是一种可在注塑成型周期内,使模腔表面温度实现冷热循环的工艺。其特点是:在注射前,先加热模腔,使其表面温度达到加工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上;当模腔填满后,迅速冷却模具,以使制件在脱模前完全冷却。? 这种冷/热模注塑成型工艺可以大幅度地改善注塑制品的外观质量,而且可以省去某些二次加工(如旨在掩 盖表面缺陷的底漆和磨砂处理)过程,从而降低整体生产成本。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可以省去上漆或粉末涂布工艺。在那些对表面光泽度有较高要求的应用中,冷/热模注塑成型工艺还允许使用玻纤增强材料。该工艺的其他优势还包括:降低注塑内应力、减少甚至消除喷射痕和可见的熔接线,以及增强树脂的流动性,从而生产出薄壁产品等。 ?通常情况下,冷/热模注塑成型工艺适用于所有的传统注塑机。但是,如果希望模具表面得到快速加热或冷却,还需要配合使用特定的辅助系统,目前常用的辅助系统是高温热水系统和高温蒸汽系统。这些辅助系统中的蒸汽,要么来自外部锅炉,要么由其自身的控制设备产生。早在几年前,沙伯基础创新塑料就开始在日本研究冷/热模注塑成型技术。目前,该公司在其亚太区的开发中心中使用的是高温蒸汽系统,而在位于马萨诸塞州匹兹菲尔德的聚合物加工开发中心(PP DC)中,该公司则使用了德国Single Temperiertechnik公司的高温热水系统,它可以提供200℃的高温热水。??为了实现有效的工艺控制,模具必须配备热电偶,并且热电偶最好被安置在靠近模腔表面的位置,以便监控温度。为了确保工艺的稳定性,注塑模具、注塑机和冷/热控制器还必须集成在一起。沙伯基础创新塑料在该工艺的生产体系中配备了一台控制设备,以将各个要素有效地集成在一起。??在该工艺的开始阶段,利用在模内循环的蒸汽或高温热水来加热模腔表面,使其温度达到高于被加工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0~30℃的水平。一旦模腔表面达到这一温度值,系统便向注塑机发出信号,以将塑料注射到模腔中。当模腔被填满(注射阶段完成)后,冷水开始在模具中循环流动,以快速带走热量,从而使注塑部件在脱模前完全冷却。利用一个阀站,即可方便地实现从蒸汽或高温热水到冷水的切换,反之亦然。当部件冷却后,模具打开,部件被顶出,然后重复上述过程。??工艺优化:模具的设计和构造?冷/热模注塑成型技术的循环周期除了取决于所加工的材料外,模具的设计和构造对其则有极大的影响。一般,加热模具所需的时间取决于模具用钢的总量,因此尽量减少所要加热和冷却的钢材量非常重要。为了做到这一点,最好是将模腔和模芯嵌入到模板中,而不是穿过模板。为了减小热损失并提高效率,还应在任何可能的条件下,利用气隙和隔热材料,将这些嵌入件与模腔和模芯固定板隔开。 ?除了尽可能地减少必须进行冷/热循环的钢的用量外,还应考虑使用具有高导热性的金属,如铍铜合金或其他具有良好导热性的合金来制作模具。这些金属有助于缩短加热/冷却模腔表面所需的时间。此外,在模腔表面附近布置水路管线也可以加快响应速度。然而,多数情况下,制品的几何形状不允许这样做。尽管如此,共形冷却方法却极适合这种工艺,这是因为,其管线的布置可以与部件表面形状保持一致。因此,共形冷却方法可以极大地缩短最重要位置(即模腔表面)的热响应时间。? 就共形冷却技术而言,它往往涉及到注塑模的制造,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镶嵌块的制造。一般,通过优化冷却道的设置,可以优化冷却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而传统的冷却方法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一般制品的形状都很复杂,且常规的冷却通道只能被钻成直线形。? 目前,有多种模具制造技术可实现共形冷却,如激光烧结和直接金属沉积法。为了开发用于该工艺的测试模具,沙伯基础创新塑料的PP DC选择了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特洛伊市的Fast4m Tooling公司作为其模具供应商。Fast4mTooling采用钢板层压构造技术,设计并制造了带有共形冷却通道的模腔和模芯组

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水平法和垂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水平法和垂直法 Plastics-Deterination of the burning behaviour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ecimens in Contact with a small-flame ignition source

1996-06-14发布1997-04-01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水平法和垂直法GB/T2408-1996 Plastics-Deterination of the burning behaviour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ecimens in代替GB2408-80

Contact with a small-flame ignition source GB4609-84 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1210、1992《塑料—水平和垂直试样与小火焰点火源接触时燃烧性能的测定》。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实验室内,对水平和垂直方向放置的试样用小火焰点火源点燃后的燃烧性能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材料和按照GB6343测定的表现密度不低于250kg/m3的泡沫材料,而不适用于接触火焰后没有点燃就强烈收缩材料的测定。 本方法给出的试验结果可用于产品质量控制及材料预选,但不能用来评价实际使用条件下的着火危险性。 2引用标准 GB 2547 塑料树脂取样方法 GB 291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 5471 热固性塑料压塑试样制备方法 GB 6343 泡沫塑料和橡胶表现密度的测定 GB 9352 热塑性塑料压塑试样的制备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有焰燃烧afterflame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移开点火源后,材料火焰持续的燃烧。 3.2 有焰燃烧时间afterflame time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移开点火源后,材料持续有焰燃烧的时间。 3.3 无焰燃烧afterglow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移开点火源后,当有焰燃烧终止或无火焰产生时,材料保持辉光的燃烧。 3.4 无焰燃烧时间afterglow time

常见的塑料检测标准和方法

常见的塑料检测标准和方法 检测产品/类别检测项目/参数 检测标准(方法)名称及编号(含年号)序 号 名称 塑料1 光源暴露试验方 法通则 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则ISO 4892-1:1999 2 氙弧灯光老化 汽车外饰材料的氙弧灯加速暴露试验SAE J2527:2004 汽车内饰材料的氙弧灯加速暴露试验SAE J2412:2004 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2部分:氙弧灯ISO 4892-2:2006 /Amd 1:2009 室内用塑料氙弧光暴露试验方法ASTM D4459-06 非金属材料氙弧灯老化的仪器操作方法ASTM G155-05a 塑料暴露试验用有水或无水氙弧型曝光装置的操作ASTM D2565-99(2008) 3 荧光紫外灯老化 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3部分:荧光紫外灯ISO 4892-3:2006 汽车外饰材料UV快速老化测试SAE J2020:2003 塑料紫外光暴露试验方法ASTM D4329-05 非金属材料UV老化的仪器操作方法ASTM G154-06 4 碳弧灯老化 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4部分:开放式碳弧灯 ISO 4892-4:2004/ CORR 1:2005 塑料实验室光源曝露试验方法第4部分:开放式碳弧灯 GB/T16422.4-1996 5 荧光紫外灯老化 机械工业产品用塑料、涂料、橡胶材料人工气候老化试验方法荧 光紫外灯GB/T14522-2008 6 热老化 无负荷塑料制品的热老化 ASTM D3045-92(2010) 塑料热老化试验方法GB/T7141-2008 7 湿热老化 塑料暴露于湿热、水溅和盐雾效应的测定ISO4611:2008 塑料暴露于湿热、水喷雾和盐雾中影响的测定GB/T12000-2003 塑料8 拉伸性能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总则GB/T1040.1-2006

塑胶件阻燃测试方法和标准

塑胶件阻燃测试方法和 标准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等级代表 HB 水平燃烧 (Horizontal Burn) ,仅有一个等级可能。 V 垂直燃烧 (Vertical Burn) ,有 3 个等级: V-0 是最高, V-1 较低,然后是 V-2 。 5V 垂直燃烧 (Vertical Burn) ,使用大型 125mm 火焰,有 1 个或 2 个等级 5V-A 或5V-B 。 VTM 垂直薄材料 (Vertical Thin Material) ,和 V 等级之可能性类型相同,但在 V 后面加 TM 。 测试有 3 个主要的层级: 1. 20mm 火焰,判定结果 HB 、 V-0 、 V-1 或 V-2 的等级 2. 125mm 火焰,判定结果 5V-A 或 5V-B 的等级 3. 20mm 火焰针对薄材料,判定结果 VTM-0 、 VTM-1 或 VTM-2 的等级 任何材料针对 V-0 、 V-1 或 V-2 等级的可能性之起始点都是开始于 20mm 火焰的测试。所有的三个等级基于该单一个测试。等级是视测试结果而定;针对这些等级的各别并没有独立的测试。 V 等级需要 5 个样品, HB 只需要 3 个。当开始以 V 测试但若材料在前 2 个样品显示出不良特性时可以使用所剩下的第 3 个样品转换测试到 HB 。 当材料测试成为 V-0 时,该材料可以接着用 125mm 火焰测试看看 5V-A 或 5V-B等级之可能性。但是仅有在该材料通过 V-0 等级时才可以施行该 VTM 测试。 若材料很薄,则不能依任何 V 等级测试之,因为材料在火焰的热度中会 " 飘动 " 该材料应该被当成一个薄材料以 VTM 测试程序来测试。同样地,仅有在该材料没通过或无法依据 V 测试程序适当地测试时才可以施行该 VTM 测试。 耐燃等级— UL 颁布

常用塑料参数

一:聚丙烯 (Polypropylene)是由丙烯聚合而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按甲基排列位置分为等规聚丙烯(isotaetic polyprolene)、无规聚丙烯(atactic polypropylene)和间规聚丙烯(syndiotatic polypropylene)三种。聚丙烯为无毒、无臭、无味的乳白色高结晶的聚合物,密度只有0. 90--"0. 91g/rm,是所有塑料中最轻的品种之 密度:0.91g/cm3 熔点:164~170℃ PP的收缩率相当高,一般为1.0~2.5%。 物理性能:聚丙烯为无毒、无臭、无味的乳白色高结晶的聚合物,密度只有0. 90--"0. 91g/m3,是所有塑料中最轻的品种之一。它对水特别稳定,在水中的吸水率仅为0. 01%,分子量约8万一15万。成型性好,但因收缩率大(为1%~2.5%).厚壁制品易凹陷,对一些尺寸精度较高零件,还难于达到要求,制品表面光泽好,易于着色。 力学性能:聚丙烯的结晶度高,结构规整,因而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聚丙烯力学性能的绝对值高于聚乙烯,但在塑料材料中仍属于偏低的品种,其拉伸强度仅可达到30 MPa 或稍高的水平。等规指数较大的聚丙烯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但随等规指数的提高,材料的冲击强度有所下降,但下降至某一数值后不再变化。 温度和加载速率对聚丙烯的韧性影响很大。当温度高于玻璃化温度时,冲击破坏呈韧性断裂,低于玻璃化温度呈脆性断裂,且冲击强度值大幅度下降。提高加载速率,可使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的温度上升。聚丙烯具有优异的抗弯曲疲劳性,其制品在常温下可弯折106次而不损坏。 但在室温和低温下,由于本身的分子结构规整度高,所以抗冲击强度较差。聚丙烯最突出的性能就是抗弯曲疲劳性,俗称百折胶。 耐热性能:聚丙烯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制品能在100℃以上温度进行消毒灭菌,在不受外力的条件下,150℃也不变形。脆化温度为-35℃,在低于-35℃会发生脆化,耐寒性不如聚乙烯。对于聚丙烯玻璃化温度的报道值有一18qC, 0qC, 5℃等,这也是由于人们采用不同试样,其中所含晶相与无定形相的比例不同,使分子链中无定形部分链长不同所致。聚

ISO-178-2010塑料——弯曲性能的测定

ISO178-2010 塑料——弯曲性能的测定 1.范围 1.1本国际标准规定了在特定条件下测定硬质(见3.12)和半硬质塑料弯曲性能的方法。规 定了标准试样尺寸,同时对适合使用的替代试样也提供了尺寸参数。规定了试验速度范围。 1.2本标准用于在规定条件下研究试样弯曲特性,测定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其他弯曲应力 /应变关系。本标准适用于两端自由支撑、中央加荷的试验(三点加载测试)。 1.3本标准适用于下列材料: ——热塑性模塑、挤出铸造材料,包括填充和增强复合物;硬质热塑性板材; ——热固性模塑材料,包括填充和增强复合物;热固性板材。 与ISO10350-1[5]和ISO10350-2[6]一致,本国际标准适用于测试以长度≤7.5mm纤维增强的复合物。对于纤维长度>7.5mm的长纤维增强材料(层压材料)的测试,见ISO14125[7]。 本标准通常不适用于硬质多孔材料和含有多孔材料的夹层结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测试,可采用ISO1209-1[3]和/或ISO1209-2[4]。 注:对于某些纺织纤维增强的塑料,最好采用四点弯曲试验,见ISO14125。 1.4本方法中所用的试样可以是选定尺寸的模塑试样,用标准多用途试样中部机加工的试样 (见ISO20753),或者从成品或半成品入模塑件、挤出或浇铸板材经机加工的试样。1.5本标准推荐了最佳试样尺寸。用不同尺寸或不同条件制备的试样进行试验,其结果是不 可比较的。其他因素,如试验速度和试样的状态调节也会影响试验结果。 注:尤其是半结晶聚合物,由模塑条件决定的样品表层厚度会影响弯曲性能。 1.6本方法不适用于确定产品设计参数,但可用于材料测试和质量控制测试。 1.7对于表现出非线性应力/应变特性的材料,其弯曲性能只为公称值。给出的计算公式都 基于应力/应变为线性的假设,且对样品挠度小于厚度的情况下有效。使用推荐的试样尺寸(80mm X10mm X4mm),在传统的3.5%弯曲应变和跨距与厚度比L/h为16的情况下,挠度为1.5h。相比于非常柔软的和延性材料,弯曲测试更合适于测试具有较小断裂挠度的坚硬材料和脆性材料。 1.8与本国际标准的之前版本相反,本版本包含了方法A和方法B两个方法。方法A与本 国际标准的之前版本中的方法一致,即在试验中使用1%/min的变形速度。方法B使用两个不同的变形速度:弯曲模量测试中选用1%/min的速度,测量弯曲应力-应变曲线的剩余部分依材料延展性的不同而选用5%/min或50%/min的形变速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中引用了以下的文件。对于标示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有效。对于未标示日期的文献,其最新版(包括任何修正)适用于本标准。 ISO291,塑料——状态调节与测试标准环境 ISO293,塑料——热塑性材料的压塑试样 ISO294-1:1996,塑料——热塑性材料注塑试样——第1部分:一般原理及多用途和长条试样的模塑成型。 ISO295,塑料——热固性材料的压塑试样 ISO2602,测试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解释——均值估计——置信区间 ISO2818,塑料——机械加工制备试样 ISO7500-1,金属材料——静态单轴测试仪器验证——第1部分:张力/压缩测试机器——力测量系统的验证和校准 ISO9513,金属材料——单轴测试伸长计校正

塑料试验方法

塑料试验方法相关标准 1.GB/T 840-1988塑料滚花头螺钉 2.GB/T 1033-1986 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 3.GB/T 1034-1998 塑料吸水性试验方法 4.GB/T 1035-1970 塑料耐热性(马丁)试验方法 5.GB/T 1036-1989塑料线膨胀系数测定方法 6.GB/T 1037-1988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气性试验方法 (杯式法) 7.GB/T 1038-2000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压差法 8.GB/T 1039-1992塑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9.GB/T 1040-1992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10.GB/T 1041-1992塑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11.GB/T 1043-1993硬质塑料简支梁冲击试验方法 12.GB/T 1303.2-2002电气用热固性树脂工业硬质层压板规范第3部分: 单项材料规范第3篇: 对三聚氰胺树脂硬质层压板的要求 13.GB/T 1446-1983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14.GB/T 1447-198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 15.GB/T 1448-198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压缩性能试验 16.GB/T 1449-198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17.GB/T 1450.2-198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冲压式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18.GB/T 1451-1983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拉伸试验方法 19.GB/T 1458-1988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拉伸试验方法 20.GB/T 1461-1988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剪切试验方法 21.GB/T 1462-1988纤维增强塑料吸水性试验方法 22.GB/T 1463-1988纤维增强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 23.GB/T 1633-2000热塑性塑料维卡软化温度(VST)的测定 24.GB/T 1634-1979塑料弯曲负载热变形温度(简称热变形温度)试验方法 25.GB/T 1636-1979模塑料表观密度试验方法 26.GB/T 1841-1980聚烯烃树脂稀溶液粘度试验方法 27.GB/T 1843-1996塑料悬臂梁冲击试验方法 28.GB/T 1844.1-1995塑料及树脂缩写代号第一部分:基础聚合物及其特征性能 29.GB/T 1844.2-1995塑料及树脂缩写代号第二部分:填充及增强材料 30.GB/T 1844.3-1995塑料及树脂缩写代号第三部分:增塑剂 31.GB/T 1846-1980聚氯醚树脂稀溶液粘度试验方法 32.GB/T 1847-1980聚甲醛树脂稀溶液粘度试验方法 33.GB/T 2035-1996塑料术语及其定义

塑料力学性能测试标准大全-

塑料力学性能测试标准 GB/T 1039-1992塑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plastics--General rules for the test method of mechannlcal properties GB1040 塑料拉伸试验方法 Plastics--Determination of tensile properties GB/T_1041-1992 塑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Plastics--Determination of compressive properties GB/T 1043-93 硬质塑料简支梁冲击试验方法 Plastics--Determination of charpy impact strength of rigid matericals GB/T 14153-1993硬质塑料落锤冲击试验方法通则 General test method for impact resistance of rigid plastics by means of falling weight GB/T 14484-1993 塑料承载强度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for bearing strength of plastics GB/T 14485-1993 工程塑料硬质塑料板材及塑料件耐冲击性能试验方法、落球法Standard methods of testing for impact resistance of plats and pats made from englneering plastics by a ball(falling ball GB/T 15047-1994 塑料扭转刚性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for stiffness proporties in tirsion of plastics GB/T 15048-1994 硬质泡沫塑料压缩蠕变试验方法 Cellular plastics,rigid--Determination of compressive creep GB/T 12027-2004 塑料-薄膜和薄片-加热尺寸变化率试验方法 Plastics--film and sheeting-Determination of dimensional change on heating GB/T 2013525-1992 塑料拉伸冲击性能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for tensile-impact property of plastics GB/T 11999-1989塑料薄膜和薄片耐撕裂性试验方法埃莱门多夫法 Plastics--Film and sheeting--Determination of tear resistance--Elmendorf method GB/T 10808-1989 软质泡沫塑料撕裂性能试验方法 Cellular plastics--Tear resistance test for flexible materials

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状态:现行)

’() %&!’#&&’"$% "#"#!$%&&’"%

"#$%&’( ()*+ !"#$%&’()*+,-. !"!#$%%&"’(() ! "(*+,-.,-/0 123456789:;<1=$*> ?@AB#$(((%) +,,-#!!.../0-1/23,/12 CD#*4565445$*4565%%5 ’(()E$(FGH-"’(()E$(FCI-JK ! !>#$))(**%$7’*’5) !"#$"%"&’ ()*+#&!"!’#$%&&%&&

!!!" !!"#$%&’!"#$%$&’!$(()"()*+,-./0-#1234567$%8!"#$%$&’!$(() 59:3;<=>?@%ABCDEFGH! ###!"#$%$&’!$(()IJKLMNL12OPQR%"#$IJKL12& "#$ST*+’,$%%(#$()-"UV()*+,-1234WXQR$&8*+’,$%%(#$()-Y ZAB[\GH! ####](UV()*+,-1234WXQR)^=(()*+,-1234WXQR)* ###_J‘ab(_J’UV()*+,-)^=(_J’()*+,-)+cd$e,* ###*fDgM7h+cd-e,* ###*fijk+cd%e,* ###*fi&[5lmQRnopq5lmQR+cd(e,* ###IJrstuv& "#$bwrxy0-z{|}~!& "#$b"r()*+,-#$\CD#$}%&& "#$AB’(tu!)*UV+,-.l/-wr01z{23d4K,-5-6789:z; <=>?@& "#$AB’(A!B w C-DEF-GHI-JKL-M}N& "#$’$(.(O’PQRST%$()-O d9RUV%&//-O dO RUV&

国家标准塑料及塑料制品性能检测方法标准

1 GB/T 1033-1986 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 2 GB/T 1034-1998 塑料吸水性试验方法 3 GB/T 1036-1989 塑料线膨胀系数测定方法 4 GB/T 1037-1988 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气性试验方法杯式法 5 GB/T 1038-2000 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压差法 6 GB/T 1039-1992 塑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7 GB/T 1040-1992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8 GB/T 1041-1992 塑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9 GB/T 1043-1993 硬质塑料简支梁冲击试验方法 11 GB/T 1408.1-1999 固体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工频下的试验 13 GB/T 1409-1988 固体绝缘材料在工频、音频、高频(包括米波长在内)下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数的试验方法 14 GB/T 1410-1989 固体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 15 GB/T 1411-2002 干固体绝缘材料耐高电压、小电流电弧放电的试验 16 GB/T 1446-2005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17 GB/T 1447-2005 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18 GB/T 1448-2005 纤维增强塑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19 GB/T 1449-2005 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20 GB/T 1450.1-2005 纤维增强塑料层间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21 GB/T 1450.2-2005 纤维增强塑料冲压式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22 GB/T 1451-2005 纤维增强塑料简支梁式冲击韧性试验方法 23 GB/T 1458-1988 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拉伸试验方法 24 GB/T 1461-1988 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剪切试验方法 25 GB/T 1462-2005 纤维增强塑料吸水性试验方法 26 GB/T 1463-2005 纤维增强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 27 GB/T 1633-2000 热塑性塑料维卡软化温度(VST)的测定 28 GB/T 1634.1-2004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 29 GB/T 1634.2-2004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2部分:塑料、硬橡胶和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30 GB/T 1634.3-2004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3部分:高强度热固性层压材料 31 GB/T 1636-1979 模塑料表观密度试验方法 32 GB/T 1843-1996 塑料悬臂梁冲击试验方法 33 GB/T 1844.1-1995 塑料及树脂缩写代号第一部分:基础聚合物及其特征性能 34 GB/T 1844.2-1995 塑料及树脂缩写代号第二部分:填充及增强材料 35 GB/T 1844.3-1995 塑料及树脂缩写代号第三部分:增塑剂 36 GB/T 2035-1996 塑料术语及其定义 37 GB/T 2406-1993 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氧指数法 38 GB/T 2407-1980 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炽热棒法 39 GB/T 2408-1996 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水平法和垂直法 40 GB/T 2409-1980 塑料黄色指数试验方法 41 GB/T 2410-1980 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试验方法 42 GB/T 2411-1980 塑料邵氏硬度试验方法 43 GB/T 2546.2-2003 塑料聚丙烯(PP)模塑和挤出材料第2部分: 试样制备和

(塑料橡胶材料)常用塑料的注塑工艺参数

常用塑料的注塑工艺参数 一、高密度聚乙烯(HDPE) 料筒温度喂料区30~50℃(50℃) 区1 160~250℃(200℃) 区2 200~300℃(210℃) 区3 220~300℃(230℃) 区4 220~300℃(240℃) 区5 220~300℃(240℃) 喷嘴220~300℃(240℃) 括号内的温度建议作为基本设定值,行程利用率为35%和65%,模件流长与 壁厚之比为50:1到100:1 熔料温度220~280℃ 料筒恒温220℃ 模具温度20~60℃ 注射压力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能,避免采用过高的注射压力80~140MPa(800~ 1400bar); 一些薄壁包装容器除外可达到180MPa (1800bar) 保压压力收缩程度较高,需要长时间对制品进行保压,尺寸精度是关键因素,约为注射压力的30%~60% 背压5~20MPa(50~200bar);背压太低的地方易造成制品重量和色散不均 注射速度对薄壁包装容器需要高注射速度,中等注射速度往往比较适用于其它类的塑料制品 螺杆转速高螺杆转速(线速度为1.3m/s)是允许的,只要满足冷却时间结束前就完成塑化过程就可以;螺杆的扭矩要求为低 计量行程0.5~4D(最小值~最大值);4D的计量行程为熔料提供足够长的驻留时间是很重要的 残料量2~8mm,取决于计量行程和螺杆直径 预烘干不需要;如果贮藏条件不好,在80℃的温度下烘干1h就可以 回收率可达到100%回收 收缩率 1.2~2.5%;容易扭曲;收缩程度高;24h后不会再收缩(成型后收缩) 浇口系统点式浇口;加热式热流道,保温式热流道,内浇套;横截面面积相对小,对薄截面制品已足够 机器停工时段无需用其它材料进行专门的清洗工作;PE耐温升

塑料测试方法(中文版)

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 ASTM D 638, ISO R527, DIN 53455, DIN53457 了解材料对负载的响应程度是了解材料性能的基础。通过测试在一定应力下材料的变形程度(应变),设计者可以预测材料在其工作环境下的应用(如图1)。 图1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A:弹性形变的极限值 B:屈服点 C:最大强度 O-A:屈服区域,发生弹性形变 超过A点:塑性变形 图2:ASTM D 6, 拉伸试样的尺寸 模量:应力/应变 Mpa

屈服应力: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应力 Mpa 断裂应力发生断裂时的应力 Mpa 断裂伸长率材料发生断裂时的应变% 弹性极限开始发生弹性形变的终点 弹性模量发生在塑性变形时的模量 Mpa 测试速度: A速度:1mm/mm 拉伸模量 B速度:5mm/mm 填充材料 的拉伸应力/应变 C速度:50mm/mm 为填充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 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 ASTM D 790, ISO 178, DIN 53452 弯曲强度是用来测量材料抵制挠曲变形的能力或者是测试材料的刚性。与拉伸负载不同的是,在测试弯曲时,所有的应力加载在一个方向上。用压头压在试样的中部使其形成一个3点的负载,在标准测试仪上,恒定的压缩速度为2mm/mm. 通过计算机收集的数据,测绘出试样的压缩负荷-变形曲线,来计算压缩模量。在曲线的线性区域至少取5个点的负载和变形。 弯曲模量(应力与应变的比值)是表征材料弯曲性能的重要指标。压缩模量是指在应力-应变的曲线的线性范围内,压缩应力与压缩应变之比。 压缩应力与压缩应变的单位都是Mpa。 图3:弯曲测试示意图 耐磨性能测试

塑料力学性能

塑料弯曲性能试验 2008-1-23 10:44:19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116802996.html, 1.概述 弯曲试验主要用来检验材料在经受弯曲负荷作用时的性能,生产中常用弯曲试验来评定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塑性变形的大小,是质量控制和应用设计的重要参考指标。弯曲试验采用简支梁法,把试样支撑成横梁,使其在跨度中心以恒定速度弯曲,直到试样断裂或变形达到预定值,以测定其弯曲性能。 2.试验原理 弯曲试验在《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T 9341-2000》)中使用的是三点式弯曲试验。三点式弯曲试验是将横截面为矩形的试样跨于两个支座上,通过一个加载压头对试样施加载荷,压头着力点与两支点间的距离相等。在弯曲载荷的作用下,试样将产生弯曲变形。变形后试样跨度中心的顶面或底面偏离原始位置的距离称为挠度,单位mm。试样随载荷增加其挠度也增加。弯曲强度是试样在弯曲过程中承受的最大弯曲应力,单位MPa。弯曲应变是试样跨度中心外表面上单元长度的微量变化,用无量纲的比或百分数(%)表示。 3.试验方法 3.1试验应在受试材料标准规定的环境中进行,若无类似标准时,应从GB/T2918中选择最合适的环境进行试验。另有商定的,如高温或低温试验除外。 3.2测量试样中部的宽度b,精确到0.1mm; 厚度h,精确到0.01mm,计算一组试样厚度的平均值h。剔除厚度超过平均厚度允差±0.5%的试样,并用随机选取的试样来代替。调节跨度L,使L=(16±1)h ,并测量调节好的跨度,精确到0.5%。 除下列情况外都用上式计算: 3.2.1对于较厚且单向纤维增强的试样,为避免剪切时分层,在计算两撑点间距离时,可用较大L/h比。 3.2.2对于较薄的的试样,为适应试验设备的能力,在计算跨度时应用较小的L/h比。c、对于软性的热塑性塑料,为防止支座嵌入试样,可用较大的L/h比。 3.3.3试验速度使应变速率尽可能接近1%/min,这一试验速度使每分钟产生的挠度近似为试样厚度值的0.4倍,推荐试样的试验速度为2mm/min。 试样应对称地放在两个支座上,并于跨度中心施加力,如图所示:

塑料性能解析

塑料性能解析 橡塑包括PE、PP、PVC、ABS、PC、PA、POM、PBT、PET、TPE、TPO、TPR、TPU等材料;这些材料,一般都需要进行常规或特定的测试:如老化测试,其中包括:人工气候老化试验(氙弧灯、碳弧灯、紫外灯)、自然气候暴晒试验、盐雾试验、湿热试验、高低温试验、臭氧试验、热氧老化试验等; 力学性能、电学性能方面的测试,包括:拉伸、撕裂、弯曲、压缩、冲击、热变形温度、维卡软化温度、熔融指数、氧指数、表面电阻、体积电阻、击穿电压、光泽、透光率、雾度、燃烧性能等。 但真正系统完整的资料,能找到的估计并不多,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的目的。这篇文章对于销售而言,可以快速了解塑料的基本性质;对于做品质的朋友,能加深对于自己工作的一认识;对于研发的朋友,也有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机械力学性能 1.密度与比重 塑料的比重是在一定的温度下,秤量试样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值,单位为 g/cm3,常用液体浮力法作测定方法. 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密度越轻,根据ρ=m/V,比重越小,在等体积,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比重越小的材料可以制造的产品越多,单个产品的材料成本也就越低,而且可以减少产品的重量,节省运输等费用。所以,比重是非常重要的属性。特别是在塑料代替金属等材料的时候,是特别大的一个优势。 2. 拉伸/弯曲 在拉伸性能的测试中,通常的测试项目为拉伸应力、拉伸强度、拉伸屈服强度、断裂伸长率、拉伸弹性模量,弯曲模量/弯曲强度等。 拉伸测试:测定高聚物材料的基本物性,对材料施加应力后,测出变形量,求出应力,应力应变曲线是最普通的方法。将样条的两端用器具固定好,施加轴方向的拉伸荷重,直到遭破坏时的应力与扭曲。 弹性模量:E=( F/S)/(dL/L)(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和应变成正比例关系)弹性模量”是描述物质弹性的一个物理量,是一个总称,包括“杨氏模量”、“剪切模量”、“体积模量”等。 弹性模量的意义:弹性模量是工程材料重要的性能参数,从宏观角度来说,弹性模量是衡量物体抵抗弹性变形能力大小的尺度,从微观角度来说,则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键合强度的反应。 强度: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或被破坏的最大能力。 屈服强度:材料发生明显塑性变形的抗力 拉伸强度:在拉伸试验中,试样直至断裂为止所承受的最大拉伸应力。

塑料软包装的国家检测标准2

塑料软包装的国家检测标准 ZBY 28004—86 塑料膜包装袋热合强度测定方法 GB/T 14903—94 无机胶粘剂套接扭转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GB/T 12954—91 建筑胶粘剂通用试验方法 GB 11177—89 无机胶粘剂套接压缩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GB 7754—87 压敏胶粘带剪切强度试验方法(胶面对背面) GB 7753—87 压敏胶粘带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GB/T 14705—93 报纸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GB 7707—87 凹版装潢印刷品 GB 7706—87 凸版装潢印刷品 GB 7705—87 平版装潢印刷品 HG/T 2727—95(代替GB 11178—89)聚乙酸乙烯酯乳液木材胶粘剂 HG/T 2493—93 鞋用氯丁橡胶胶粘剂 HG/T 2406—92 压敏胶标签纸 GB/T 15332—94 热熔胶粘剂软化占的测定环球法 CY/T 17—95 印后加工纸基印刷品上光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CY/T 7.9—91 印后加工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CY/T 7.7—91 印后加工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覆膜质量要求及方法 CY/T 7.7—91 印后加工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胶粘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CY/T 6—91 凹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GY/T 5—91 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CY/T 4—91 凸版印刷品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 CY 3—91 色评价照明和观察条件 CY 2—91 书刊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级方法 GB 1449—83(代替GB 1449—78)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塑料软包装的国家检测标准2 GB 3356—82 单向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GB 9341—88 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GB 1041—79 塑料压缩试验方法 GB 8947—88 复合塑料编织袋 SG 233—81 聚苯乙烯泡沫烹包装材料 GB 4456—84 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SG 224—81 高压聚乙烯重包装袋(膜) GB 7749—87 胶粘剂劈裂强度试验方法(金属对金属) GB 7124—86 胶粘剂拉伸剪切强度测定方法 GB/T 7122—1996 ISO 4578:1990 高强度胶粘剂剥离强度的测定浮辊法GB/T 6329—1996 ISO 6922:1987 胶粘剂对接接头拉伸强度的测定 GB 6328—86 胶粘剂剪切冲击强度试验方法 GB 4852—84 压敏胶粘带初粘性测试方法(斜面滚球法) GB 4850—84 压敏胶粘带低速解卷强度测试方法 GB 4851—84 压敏胶粘带持粘性测试方法 GB/T 2793——1995 胶粘剂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塑料薄膜的性能测试方法

塑料薄膜的性能测试方法 塑料薄膜、复合膜具有不同的物理、机械、耐热以及卫生性能。当塑料薄膜应用为包装材料时,需要根据包装物以及应用环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材料来使用。如何评价包装材料的性能呢?国内外测试方法有很多。我们应优先选择那些科学、简便、测量误差小的方法,优先选择ISO、ASTM、以及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BB/T 标准、QB/T标准、HB/T标准等等。 GBT 2918-199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等同国际标准ISO 291:1997《塑料一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提出了各种塑料及各类试样在相当于实验室平均环境条件的恒定环 境条件下进行状态调节和试验的规范,并给出标准实验环境定义,是大部分塑料性能测试方法引用的标准。 1.规格、外观测试方法 塑料薄膜作为包装材料,它的尺寸规格要满足内装物的需要;外观直接影响商品形象;其厚度则又是影响机械性能、阻隔性的因素之一,需要在质量和成本上找到最优化的指标。因此这些指标就会在每个产品标准的要求中作出规定,相应的要求检测方法一般有: 1.1厚度测定 塑料一般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其厚度测定一般需要施加一定的接触负荷。 GB/T6672-2001《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测定机械测量法》等同采用ISO4593:1993《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测定-机械

测量法》。规定了机械法测量法即接触法测量塑料薄膜或薄片样品厚度的试验方法,但不适用于压花材料的测试。 1.2.长度、宽度 塑料材料的尺寸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解卷时的操作拉力也会造成材料的尺寸变化。测量器具的精度不同,也会造成测量结果的差异。因此在测量中必须注意每个细节,以求测量的结果接近真值。 GB/T 6673-2001《塑料薄膜与片材长度和宽度的测定》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4592:1992《塑料-薄膜和薄片-长度和宽度的测定》。该标准规定了卷材和片材的长度和宽度的基准测量方法。标准中规定了卷材在测量前应先将卷材以最小的拉力打开,以不超过5m的长度层层相叠不超过20层作为被测试样,并在这种状态下保持一定的时间,待尺寸稳定后在进行测量。 1.33.外观 塑料薄膜的外观检验一般采取在自然光下目测。 外观缺陷在GB/T 2035 《塑料术语及其定义》中有所规定。 2.物理机械性能测试方法 2.1拉伸性能 塑料的拉伸性能试验包括拉伸强度、拉伸断裂应力、拉伸屈服应力、断裂伸长率等试验。采用拉力试验机进行测试。 GB/T 1040-1992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一般适用于厚度大于1mm的材料热塑性、热固性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填充和纤维增强的塑料材料以及塑料制品。

常用塑料参数

常用塑料参数

力学性能:聚丙烯的结晶度高,结构规整,因而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聚丙烯力学性能的绝对值高于聚乙烯,但在塑料材料中仍属于偏低的品种,其拉伸强度仅可达到30 MPa或稍高的水平。等规指数较大的聚丙烯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但随等规指数的提高,材料的冲击强度有所下降,但下降至某一数值后不再变化。 温度和加载速率对聚丙烯的韧性影响很大。当温度高于玻璃化温度时,冲击破坏呈韧性断裂,低于玻璃化温度呈脆性断裂,且冲击强度值大幅度下降。提高加载速率,可使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的温度上升。聚丙烯具有优异的抗弯曲疲劳性,其制品在常温下可弯折106次而不损坏。 但在室温和低温下,由于本身的分子结构规整度高,所以抗冲击强度较差。聚丙烯最突出的性能就是抗弯曲疲劳性,俗称百折胶。 耐热性能:聚丙烯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制品能在100℃以上温度进行消毒灭菌,在不受外力的条件下,150℃也不变形。脆化温度为-35℃,在低于-35℃会发生脆化,耐寒性不如聚乙烯。

对于聚丙烯玻璃化温度的报道值有一18qC, 0qC, 5℃等,这也是由于人们采用不同试样,其中所含晶相与无定形相的比例不同,使分子链中无定形部分链长不同所致。聚丙烯的熔融温度比聚乙烯约提高40一50%,约为164一170℃, 100%等规度聚丙烯熔点为176℃。 化学稳定性:聚丙烯的化学稳定性很好,除能被浓硫酸、浓硝酸侵蚀外,对其它各种化学试剂都比较稳定,但低分子量的脂肪烃、芳香烃和氯化烃等能使聚丙烯软化和溶胀,同时它的化学稳定性随结晶度的增加还有所提高,所以聚丙烯适合制作各种化工管道和配件,防腐蚀效果良好。 电性能:它有较高的介电系数,且随温度的上升,可以用来制作受热的电器绝缘制品。它的击穿电压也很高,适合用作电器配件等。抗电压、耐电弧性好,但静电度高,与铜接触易老化。 耐候性:聚丙烯对紫外线很敏感,加入氧化锌、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碳黑或类似的乳白填料等可以改善其耐老化性能。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3.32、氢键供体数量:03、氢

各种塑料的材质性能参数

序 类型 项目PA6 P A6+15% GF P A6+20% GF PA6+30% GF PA66 PA66+10% GF PA66+15% GF PA66+20% GF PA66+25% GF PA66+30% GF 1 密度g/cm3 1.12-1.16 1.3-1.4 1.24-1.28 1.34-1.4 1.12-1.16 1.16-1.2 2 1.22-1.26 1.3-1.4 1.32±0.05 1.32-1.4 2 燃烧残余% ――—28-32 ―8-12 14-1620±2 25±327-35 3 融化温度℃210-220 ―—210-220 250-260 250-260 250-260≥255 ―≥255 4 *熔融指数g/10min ――—4-10 30-60 ――――― 5 *抗拉强度N/mm2―≥80>115 >155 ≥70≥90≥110―≥130― 6 *屈服极限N/mm2――—――――――― 7 *断裂伸长率% ――—―――≥2―>2.5 ― 8 球压硬度N/mm270-90 ―≥ 180 >205 >140 ≥160≥160≥180 ≥180≥195 9 *冲击强度KJ/ m2―>20≥ 30 ≥46 >80 ―――≥25≥35 10 *缺口冲击强度KJ/ m2―>5≥ 7 ≥9.5 >2.5 ≥4―≥6 ―≥6 11 无缺口冲击强度KJ/ m2――—――≥25 ―――― 12 *弯曲强度N/mm2――>195>220 >85 ≥140≥170≥170 ≥65≥160 13 *维卡耐热℃――—――――――― 14 *热变形℃――—―――――≥21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