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当人们发现一对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数字2)时,数学就诞生了。

——伯特兰·罗素

1 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如同古代世界的许多伟人一样,数学史上的先驱人物也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然而,数学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进步。亿万年前,那些居住在岩洞里的人就有了数的概念,在为数不多的事物中间增加或取出几个同样的事物,他们能分辨出多寡(不少动物也具有这类意识)。慢慢地,人类就有了明确的数的概念:1,2,3,……正如部落的头领需要知道有多少成员,牧羊人也需要知道他拥有多少只绵羊。

在有文字记载以前,记数和简单的算术就发展起来了。打猎的人知道,把2枚箭矢和3枚箭矢放在一起就有了5枚箭矢。就像不同种族称呼家庭主要成员的声音大同小异一样,人类最初的计数方法也是相似的,最早可能是手指计数,一只手上的五个指头可以被现成地用来表示五个以内事物的集合。两只手上的指头合在一起,不超过10个元素的集合就有办法表示。例如,当数羊的只数时,每有一只羊就扳一个手指头。后来,才逐渐衍生出三种有代表性的记数方法——石子记数(有的是用小木棍)、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土坯、木头、石块或兽骨上),这样不仅可以记录较大的数字,也便于累计和保存。

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当主人公奥德修斯刺瞎了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仅有的一只眼睛以后,那个不幸的盲老人每天都坐在自己的山洞里照料他的羊群。早晨羊儿外出吃草,每出来一只,他就从一堆石子里捡出一颗。晚上羊儿返回山洞,每进去一只,他就扔掉一颗石子。当他把早晨捡起的石子全都扔光时,他就确信所有的羊儿返回了山洞。

说来有点残酷,一些美洲印第安人通过收集被杀者的头皮来算计他们杀敌的数目,而一些非洲的原始猎人通过积累野猪的牙齿来算计他们杀死野猪的数目。

当指头不敷运用时,就出现了石子记数等,以便表示同更多的集合元素的对应。但记数的石子堆很难长久保存信息,于是又有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我国《周易·系辞下》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说法。“结绳而治”即结绳记事或结绳记数,“书契”就是在物体上刻痕,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文字。

结绳记事、记数,并不限于中国,世界各地都有,如希腊、波斯、罗马、巴勒斯坦以及伊斯兰国家都有记载或实物标本。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就藏有古代南美印加部落用来记事的绳结,在一根较粗的绳子上拴系涂有颜色的细绳,再在细绳上打各种各样的结,不同的颜色和结的位置、形状表示不同的事物和数目。结好的绳有一个专名叫“基普”。日本的琉球群岛的某些小岛至今还保留这种结绳记数的古老方法。(课件展示古印加人的结绳)

在物体上刻痕记数,最迟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出现。1937年在捷克摩拉维亚的洞穴中发现一根幼狼胫骨,长约18厘米,上有很深的人工刻痕,时间据考大约在3万年前。刻痕共55道,分为两组,第一组25道,第二组30道,每一组刻痕又按五个一群排列。

后来,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语言,包括对应于大小不同的数的语言符号。再后来,又经历了数万年的发展后,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才出现了书写记数以及相应的记数系统。早期记数系统有:①公元前3400年左右的古埃及象形数字;②公元前2400年左右的巴比伦楔形数字;③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中国甲骨文数字;④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希腊阿提卡数字;⑤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中国筹算数码;⑥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印度婆罗门数字⑦以及年代不详的玛雅数字。

(课件展示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埃及有四种文字,最古老的是象形文字。后来经过简化,成为僧侣文,再进一步简化成通俗文字。还有一种科普特文是公元后2—3世纪时用希腊字母拼写的埃及文字。象形数字用一根垂直棒或一竖表示1,一根足械或轭表示10,一卷轴或一圈绳表示100,一朵莲花表示1000。10,000是一个手指头,有时向左弯,有时向右弯。100,000有好几种写法,有时像青蛙或鱼,有时像小鸟。1,000,000是一个跪着的人,象征埃及管空间之神。当在一个数中出现某个数码的若干倍时,就将它的符号重复写若干次,这说明古埃及人的记数系

统是叠加制而不是位值制。这些数字常见于陶片、石头、木头或纸草上,在坟墓内、庙宇的墙上及方尖塔上都可以看到。

早在公元前4、5千年,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的苏美尔人就

创造了楔(xie)形文字,用木笔在软泥板上刻写,形状像楔子。后来

传给巴比伦人。他们用垂直的楔形来表示1,如。用末端二个横向楔

形表示10,如。

(课件展示中国甲骨文数字)这是殷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数字,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距今3千多年。殷墟是我国商代后期的都城。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建都与安阳,史称“殷墟”。

更加接近现代位值制的是中国的算筹记数法。算筹是用于计算的小竹棍

(也有木质、骨质、象牙或金属材料的算筹),和筷子差不多长,它是中国人

创造的计算工具.春秋战国时代,算筹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书中多有记载,

如“孟子持筹而算之”(《十发》),“善计者不用筹策”(《老子》),等等.

用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据文献记载,用算筹表示数有纵横两种摆法。(图

中第一行为纵式,第二行为横式)记数时与十进位值制相配合,采用从左到

右(或从上到下)纵横相间的摆法,遇零则空位.例如2561摆成,

308摆成.筹算加减法与珠算类似,从左到右逐位相加或相减.筹算乘

除法的步骤稍微复杂一些.

算筹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一

直是中国的主要计算工具,直到元明时代才逐渐被珠算所代替。中国古代数

学家也称为筹人。

印度文明可远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他们在公元前800年以前是没有数学的。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数的记号,典型的的是婆罗门数字。(课件展示婆罗门数字)婆罗门数字的出色之处是它给1到9的每个数都有单独的记号,还没有零和进位记法。

哥伦布到达以前的美洲,有两个文化中心:一个是南美洲的印加,广泛使用结绳记数,前面介绍了。另一个是中美洲的玛雅。玛雅人分布在现今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西部一带。玛雅文化的开始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000年获更早,但真正繁荣的时期是公元3—9世纪。他们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最初刻在石碑和建筑物的墙上。大约从9世纪起,将无花果的树皮压制成“纸”,用红、蓝。黄、吕、黑等颜色在上面写成“书”。16世纪西班牙入侵,将这些珍贵的文献焚毁殆尽。玛雅人创造了一种20进位值制记数法,数字表达与算盘的算珠有异曲同工之妙。玛雅人创造了零点符号,像半开的眼睛,也像一只贝壳。他们使用三个符号:一点、一横、一个代表零符号──就可以表示任何数字。类似的原理今天被应用在电脑的“二进位制”上。

这些记数系统采用不同的进制,其中巴比伦楔形数字采用六十进制、玛雅数字采用二十进制外,其他均采用十进制。记数系统的出现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此基础上初等算术便在几个古老的文明地区发展起来。

与算术的产生相仿,最初的几何知识是从人们对形的直觉中萌发出来。史前人首先从自然界本身提取几何形式,并且在器皿制作、建筑设计、及绘画装饰中加以再现。

(课件展示埃及前王朝时期陶器与西安半坡遗址及出土陶器。)

半坡遗址,位于距陕西省西安市十余里的半坡村。考古学家使用碳14测出半坡遗址的年代在距今5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一片不规则的圆形。遗址的主体部分是通常所见的居住区,居住区内有房基、窖穴和饲养家畜的圈栏。房屋有地面和半地穴式两种,全部为单间。可以看出建筑技术已有了相当的水平。石器是半坡人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半坡遗址居住区的东面是制陶区。从出土的陶器看,陶器坯子主要是手制。

经验的几何知识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扩展。据希腊历史学家,被尊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越公元前484—前425)的研究,古埃及几何学产生于尼罗河泛滥后土地的重新丈

量。尼罗河定期泛滥,通常自7月中旬开始,淹没全部谷地。11月洪水逐渐退落,土地上遗留着肥沃的淤泥。正月,埃及人在松软的土壤里播种,能获得丰富的收成。古埃及测量土地人员有一个专名,叫做“司绳”或者“拉绳者”,“拉绳者”指的就是当时的几何学家。(课件展示底比斯墓中灰泥墙上的拉绳者图,约公元前1415年)

古印度几何学的起源则与宗教实践密切相关,公元前8世纪至5世纪形成的《绳法经》就是关于祭坛与寺庙建造中的几何问题及求解法则的记载。古代中国,几何学起源更多地与天文观测相联系。数学经典《周髀算经》就是一部讨论西周初年(公元前1100年左右)天文测量中所用数学方法的著作。(后面详细介绍)

2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

历史学家往往把兴起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和印度等地域的古代文明称为“河谷文明”。早期数学,就是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黄河与长江、印度河与恒河等河谷地带首先发展起来的。其中古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在年代上更为久远,只是在公元前均告衰微,崛起稍晚点的中国与印度数学则延续到纪元之后并在中世纪臻于高潮。这里先介绍古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数学,古代中国与印度数学我们放到中世纪一并讲述。

2.1 埃及数学

⑴背景

埃及是文化发达最早的几个地区之一。埃及文明源自何处至今未知,但它肯定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就已存在。正如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所说,埃及是受尼罗河恩施的。这条河把南方的水一年一度地泛滥到沿河两岸之后留下沃土。他们的大多数人自古以来就一直靠耕种这片沃土为生。这国家的其余部分都是荒漠。

在今天埃及这块地方,古代有两个王国,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早在旧石器时代,那里就有居民。埃及的历史,从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统一南、北埃及建立第一王朝起,到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灭最后一个埃及王朝止,前后绵延约三千年。埃及文化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到达最高点,当时的统治者建立了至今闻名的金字塔。公元600年左右,埃及的历史和数学就附属于希腊文明了。

⑵埃及古文字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已有可考的文字记录。最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记号是某件东西的图形。人类最初用实物或图画来表示某种思想,这种办法在今天还可以看到它的痕迹,例如在饭馆前面挂一个幌子,表示卖某种食物。图画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我们前面介绍过。象形文字和图画的区别在于象形文字有固定的形状和读音,而图画没有。如图为埃及象形文字。(课件展示)

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写起来相当麻烦。约公元前2500年被简化成一种便于书写的僧侣文,僧侣文多为僧侣所用。僧侣文是拼音的,每个音节由一个会意文代表,而整个文字则由一些会意文组成。书写的方式是用颜料写在纸草上。纸草是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水生植物,形状像芦苇,可以制造各种用具,如编筐、织绳等,嫩芽可吃。古代埃及人把纸草的茎逐层撕成薄片,压平后一张张粘起来就可以当纸用。纸草可以任意接长。10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埃及,纸草被中国纸所取代。因纸草会干裂成粉末,所以除了铭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外,古埃及的文件很少保存下来。

象形文字除了简化成僧侣文之外,在公元前7世纪时还发展成一种通俗文。僧侣文主要用于抄写宗教文献,而通俗文字则用于其他方面。2—3世纪,埃及人信奉基督教,在翻译《圣经》时又创造一种用希腊文字母拼写的埃及文,叫做科普特文。

象形、僧侣、通俗、科普特都是埃及的古代文字。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占领埃及,这个地区改奉伊斯兰教,完全使用阿拉伯文,直到今天。象形文字大概在3世纪被废弃以致全部遗忘。

1798年,拿破仑率军进攻埃及。拿破仑是科学的爱好者,在军事进攻的同时,他组织了科学考察团,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蒙日(Gaspard Monge,1746—1818)和傅立叶(Jean Baptiste Fourier,1768—1830),对埃及进行了全面的考察。1799年,拿破仑的士兵在离亚历山大48

公里的罗赛塔村发现一块黑色玄武岩的石碑,长114厘米,宽72厘米(如图2—3)。碑上刻有用三种文字记述的铭文,上面是象形文字,中间是通俗文字,下面是希腊文(如图2—4)。铭文刻于公元前196年,内容是托勒密五世的践位庆典。拿破仑吃了败仗,此物归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所有。这块石碑使精通希腊文的学者找到了解读埃及古文字的钥匙。如图为罗塞塔石碑和罗塞塔石碑上的铭文。(课件展示)

埃及古文字的解读,主要归功于19世纪法国文字学家商博良(J_F.Champollion,

1790_1832)英国物理学家杨(Thomas Young,1773-1829)。商博良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传说他在11岁时遇到数学家傅立叶,傅立叶给他看带有象形文字的纸草和石头,并肯定地说:没有人能认识这些古怪的字。这孩子说:我长大了一定能认识它。他从此就和古文字结下不解之缘,13岁能阅读希腊文、拉丁文和埃及文。17岁进入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大学。经过20多年的钻研,终于揭开象形文字之谜。可惜英年早逝,年仅42岁。而另一位古文字的探索者杨,在1813—1814年率先对通俗文字作了分析,为商博良的解读开辟了道路。而拿破仑可以说是埃及学到最早倡导者。

⑶金字塔

宇航员在月球上观察地球,陆地上的建筑物只能清楚地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这是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两大奇迹。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确是埃及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课件展示金字塔)

金字塔的构思反映古埃及人的信仰。他们相信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法老王被宣扬为自然神。于是通过审美就把高山、大漠、长河的形象的典型特征赋予王权的纪念碑,在广阔的大漠中金字塔显得雄伟壮观。它的形象和尼罗河的风光十分协调,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非常壮阔。

现存的各种类型的金字塔约有80座,最大的一座是第4王朝法老胡夫(约公元前2589—前2566)的金字塔。位于开罗附近的吉萨,原高146.5米,因损坏及下沉现高137米,基底正方形每边长233米(现长227米)。根据近代的测量,发现大金字塔底边长度的误差仅仅是1.6厘米,即全长的1/14000。基底直角的误差只有12〞或直角的1∕27000。如果没有相当的几何和测量知识,很难想象能作出如此精确的长度和角度。数学史家M.康托尔(1829—1920)猜测古埃及人已知用3:4:5的关系来作出直角。

(课件展示狮身人面像)在仅次于胡夫金字塔的哈夫拉金字塔的东面,伏着一尊巨大的狮身人面像,它面朝着东方,似乎在向初升的太阳行注目礼。它和金字塔共同显示了法老生前的无上权威以及死后的灵魂不灭。狮身长240英尺,高66英尺,人面部是哈夫拉法老的理想肖像。这是人类第一件巨型雕像,仅人面部就有5米长,耳朵有3米。

⑷埃及数学的史料

现在我们对古埃及数学的认识,主要是根据两本用僧侣文写成的纸草书:莱茵德纸草书和莫斯科纸草书。

(课件展示《莱茵德纸草书》,上为全景下为局部。人教出版社《数学史选讲》课本有此书。)《莱因德纸草书》﹝Rhind Papyrus﹞最初发现于埃及底比斯古都废墟,1858年被苏格兰收藏家莱茵德购得,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死后归伦敦大英博物馆所有。该纸草书全长525厘米,宽33厘米,中间有少量缺失。缺失碎片1922年在纽约一私人收存的医学纸草书中被发现,现藏于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莱茵德纸草书》是公元前1650年左右的埃及数学著作,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数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书记官阿姆士。内容似乎是依据了更早年代﹝公元前1849年─公元前1801年﹞的教科书,是为当时的包括贵族、祭司等知识阶层所作。全书分成三部分,一是算术;二是几何;三是杂题,共有84题。记载着埃及人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对劳动者酬金的分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不同谷物量的换算等等。其中,也含有纯数学知识问题。例如,分数的难题计算等等。

莫斯科纸草书,是由俄国贵族戈列尼雪夫1893年在埃及购得的,所以又叫戈列尼雪夫纸草书。1912年转藏于莫斯科普希金精细艺术图书馆。这部纸草书长约550厘米、宽8厘米,共记载着25个问题。这部纸草书产生年代约为公元前1890年,也是用僧侣文写成的。

这两部纸草书是古埃及最重要的传世数学文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星的资料:卡呼恩纸草书和柏林纸草书、阿赫米姆木板文书以及克索斯时代的羊皮书一卷等。

⑸埃及的算术与代数

古埃及人使用的是十进记数制,并且有数字的专门符号。(课件展示)我们前面介绍过,用一根垂直棒或一竖表示1,倒置的窗或骨表示10,形似大写字母C的套索表示100,一朵莲花表示1000,弯曲的手指表示10000,一只青蛙或一条鳕鱼表示100000,而跪着的人像则表示1000000。当在一个数中出现某个数码的若干倍时,就将它的符号重复写若干次,这说明古埃及人的记数系统是叠加制而不是位值制。

古埃及人已有了分数的概念。埃及数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单分数。埃及象形文字用一种特殊的记号来表示单位分数即分子为1的分数:在整数上方简单地画一个长椭圆,就表示该整数的

倒数。如。除了几个特殊分数之外,埃及人将所有分数都表示为一些单位

分数的和,如把2

5

写成

11

35

+,

2

7

写成

11

428

+。加法记号是没有的,但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加的

意思。

古埃及人的算术主要用叠加法。做通常加减法时,他们只是靠添上或划掉一些记号,以求得最后结果。乘除法也是化成叠加步骤来做的。例如计算2633

?,他们先将33的倍数列表(如表2-1),然后从左边一列中选取出和为26的数2,8和16,再将右边一列中她们各自对应的数相加,即将66,即为所求。

表2-1

埃及人很早就认识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在除法运算中,加倍程序被倒过来执行,即除数取代被除数的地位而被拿来逐次加倍。例如,他们做19除以8的算法如下:

1 8

2 16

1/2 4

1/4 2

1/8 1

于是得解答为2+1/4+1/8.求解的思想无非是取8的倍数和部分数,使之合并成19。

古埃及纸草书中出现的“计算若干”的问题,实际上相当于方程问题。埃及人称未知数为“堆”。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假位法:先假设一个特殊的数作为“堆”值,将其代入等号左边去运算,然后比较得数与应得结果,再通过比例方法算出正确答数。例如莱茵德纸草书第24题:已

知“堆”与七分之一“堆”相加为19,求堆的值。数7作为未知数x的实验值,于是

1

8

7

x x

+=,

而应得结果是19,这两个结果之比为19

8

等于

11

2

48

++,将7乘以

11

(2)

48

++即得正确的“堆”

值为

11

16

28

++。假位法是莱茵德纸草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

在古埃及纸草书中还有有关数列问题的记载。如莱茵德纸草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将10

斗麦子分给10个人,每人依次递降18

斗,问各得多少?这是一个等差数列的前若干项和、项数以及公差求其各项的问题。

等比数列也已在莱茵德纸草书中出现。如:在一个人的财产中,有七间房子,每间房子里七只猫,每只猫能捉七只老鼠,每只老鼠能吃七穗大麦,而每穗大麦又能长出七俄斗大麦,问这份财产中房子、猫、老鼠、麦穗和麦子总共有多少?这显然是一个公比为7的等比数列求和问题。

这一类问题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区中多次出现。如斐波那契的《算盘书》(1202年)中有:“7个老妇去罗马,每人牵着7匹骡,每匹骡驼7个袋,…”的题目。中国的《孙子算经》卷下(3世纪)有一题:“今有出门望见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巢有九禽,禽有九雏,雏有九毛,毛有九色,问各几何?”

⑹埃及的几何学

古埃及人的几何学知识较为丰富。在莱茵德纸草书和莫斯科纸草书109个问题中,有26个是几何问题,其中大部分是计算土地的面积与谷物的体积,还有许多与金字塔有关。埃及人有计算矩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死方法,也有算立方体、箱体、柱体和其他图形体积的法则。

莱茵德纸草书第41题:“有一个圆柱形的谷仓,底面圆的直径是9,高是10,求体积。”他们正确地掌握了底乘高等于体积的关系。设圆直径为d ,面积为S ,埃及人使用的公式是

2()9

d S d =-。本例直径是9,减去它的19,余8,平方得64,就是面积。再乘以高得640,就是体积。这就等于取π为3.1605。

莫斯科纸草书中第14题也是一个求体积的题:“如果告诉你一个截顶金字塔的垂直高度为6,底边为4,顶边为2,求其体积。”古埃及人的算法是:4的平方为16,4的二倍为8,2的平方是4,把16,8和4相加得28,取6的三分之一为2,取28的二倍为56,则它的体积就是这个数。由此可以看出古埃及人是通过具体问题说明了正四棱台的体积公式是221()3

V a ab b h =++。著名数学史家贝尔(E.T.Bell ,1883—1960)形象地将这一古埃及数学杰作称为“最伟大的埃及金字塔”。

埃及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土地丈量及金字塔建筑的需要,促使几何学初步兴起。但知识是零碎的、片断的,尚未形成严整的体系,还缺乏逻辑因素,基本上看不到命题的证明。算术方面采用单分数使得四则运算非常麻烦。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人占领了这个地区,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2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⑴背景

亚洲西部大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带,通常叫做美索不达米亚,也称两河流域,是今日伊拉克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四千年,苏美尔人就在这里建立起城邦国家并创造了文字。和尼罗河一样,两河流域也是人类文化的摇篮。与尼罗河谷不同的是,这里是一片大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没有天然的屏障,常遭异族入侵。因此民族成分比较复杂,政权也多次更迭。自从公元前24世纪中叶阿卡德人第一次入侵建立阿卡德王国(约公元前2371—前2230),以后又有阿摩利人、加喜特人、依兰人、赫梯人、亚述人、伽勒底人和波斯人相继登上统治舞台。两河流域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民族战乱中却维系着高度统一的文化,史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⑵楔(xie )形文字与泥版书

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使用的文字,用削尖的芦杆或木棒刻在软泥版上,晒干或烘干后坚硬如石。最初为苏美尔人所创造,后来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都使用过。泥版书比埃及纸草书易于保存,迄今已有约50万块泥版文书出土,是我们了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依据。(课件展示泥版书)对楔形文字的解读比埃及文字晚,关键的一步是在19世纪70年代迈出的,当时发现的伊朗西部克尔曼沙阿附近的贝希斯敦石崖,上面用三种文字记载着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的战功刻着古波斯文、巴比伦文和埃兰文。对波斯文的知识使人们得以揭开古巴比伦文

字的奥秘。

泥版书中,引人注目的是普林顿322号。(课件展示普林顿322号泥版书)该泥版书最初来源不明,因曾被一位叫普林顿的人收藏而得名,现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此泥版书是在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间用古巴比伦字体写的。普林顿322号是一块更大的泥版书的右半部分,长12.7cm ,宽8.8cm ,上面记载的文字属古巴比伦语,因此其年代为公元前1900——1600年(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普林顿322号实际上是一张表格,由4列15行六十进制数字组成。

⑶记数法和代数问题

大多数文明普遍采用十进制,但美索不达米亚人却创造了一套以60进制为主的楔形文字记数系统。他们用垂直的楔形来表示1,如。用末端二个横向楔形表示10,如。对60以内的整数采用简单十进累记法。表示21。对于大于59的数,采用六十进制的位值记法。同一个记

号,根据它在数字表示中的相对位置而赋予不同的值,这种位值原理是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的一项突出成就。位置的区分是靠在不同楔形记号组之间留空。例如 这一写法中,右边的表示2个单位;中间的表示基数(60)的2倍;而左边的则表示基数(60)的平方的2倍,因此这个数字是指()()22602602?+?+,用十进制写出来就是7322。这种位值制是不彻底的,因为其中没有零号。这样122和7202的形式是相同的,都表示为 ,只能根据上下文来消除二义性。

美索不达米亚人长于计算,他们创造了许多成熟的算法,例如开方根计算。这种开方程序既

简单又有效:设x =并设1a 是这根的首次近似;由方程11b a a =求出第二次

近似1b ,若1a 偏小,则1b 偏大,反之亦然。取算术平均值2111()2

a a

b =

+为下一步近似,因为2a 总是偏大,再下一步近似22b a a =必偏小,取算术平均3221()2a a b =+将得到更好的结果。这一程序可以无限继续下去。

与埃及人相仿,美索不达米亚人也借助于各种数表来进行计算。在已发现的300多块泥版书中,大约有200块是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立方表,甚至还有指数表。倒数表用于把除法转化为乘法进行,指数表和插值法一起用来解决复利问题。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在代数领域内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埃及代数主要是讨论线性方程,对于二次方程则仅涉及到最简单的情形。而巴比伦人已能卓有成效地处理相当一般的三项二次方程。例如耶鲁大学收藏到一块泥版书中有这样的问题:“已知依几布姆比依古姆大7。问依几布姆和依古姆各为多少?”

“依几布姆”和“依古姆”是古巴比伦数学文献中表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专用术语,在十

进制中则相当于乘积为60之幂的两个数。该题相当于求解方程组1,0(60)7

xy x y =??-=?,这又相当于先求

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271,0(60)0x x --=。题中给出的算法相当于7122x =

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二次方程2

0x px q --=的求根公式2p x =。 由于正系数二次方程没有正根,因此在古代与中世纪,甚至近代早期,二次方程一直被分成

以下三类:①2x px q +=②2x px q =+③2x q px +=(0,0p q >>)来研究。所有这三类方

程在古巴比伦泥版书中都可以找到,并都给出了正确的解算程序。

古埃及人没有留下解三次方程的记录,美索不达米亚泥版书中有很多三次方程的例子,主要

通过查立方表或立方根表来求解。

在勾股定理与勾股数方面,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成就远远走在其他文明古国的前面。例如有一块泥版书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倚墙而立的木杆长0;30尺,若上端下滑0;6尺,问下端将移离墙多远?作者运用勾股定理求出了正确答案。 A

D

l-h l B a C

如图,设,,BC a AD h ==则,BD l h a =-=满足不定方程222x y z +=的正整数组(,,)x y z 叫“毕达哥拉斯数”,简称为“勾股数”。它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美索不达米亚最令人吃惊的成就是在很古老的年代便给出大量的、数目巨大的勾股数。

根据诺依格包尔等人的研究,普林顿322号数表与所谓“勾股数”有关。计算表明:普林顿322数表第Ⅱ、Ⅲ列的相应数字,恰好构成了毕达哥拉斯三角形中的斜边c 与直角边b 。第Ⅳ列数字实际上给出了一张从031至0

45的正割三角函数平方表。

普林顿322表中的数字是如何得到的?我们今天知道,所有的素毕达哥拉斯数组(),,a b c 都可用以下参数形式表出:22222,,a pq b p q c p q ==-=+。其中p ,q 互素,p q >且不同时为奇数。古巴比伦人可能就是通过上述法则来产生普林顿322表中的有关数字的。

总而言之,普林顿322号是一个有力的实物证据,它列出了15组勾股数,其复杂的程度远远超过别的文明古国,在时间上也早了一千多年。他们当时已经掌握了一般的勾股定理与勾股数的公式。

⑷几何

几何在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心目中是不重要的。几何并不是他们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与测量等实际问题相联系的数值计算。美索不达米亚学者已掌握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和棱柱、平截头方锥等一些立体图形体积的公式。他们还知道利用图形的相似性概念。耶鲁大学收藏到一块泥版文书上有一个问题可以用现代语言表述如下: 0,90,//.20=305,20ABC B AB DE BD DC ABDE S ?∠===已知。,梯形的面积(即56020320?+=),求“上宽” AB 和“下宽” DE 。

A

B D C

由题意有1()2S AB DE BD =+?,即1()2S AB DE BD

+= 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可得

AB DE AB DE BD DC DC BD

-==+ 即1()()22(2)2AB DE BD S AB DE DC BD DC BD +?-==++

而11()()22

11()()22

AB DE AB DE AB AB DE AB DE DE ++-=+--= 泥版书给出的计算程序就是遵循了上述的关系,所得结果为上宽=20,下宽=12。

美索不达米亚几何与埃及几何有一个相同的缺陷,即对准确公式与近似关系混淆不分。巴比伦人的四边形面积公式也是两组对边边长算术平均之积。巴比伦人甚至对平截头体积计算有时也采用近似公式,如等于上、下底面积的算术平均乘以高。不过对于上下底面积分别为2a 和2

b 的

平截头方锥,有的泥版书上也记载了相当于下式的计算法则:221232a b a b V h ??+-????=+?? ? ?????????,这是准确的公式,并可化为埃及人的221()3

V a ab b h =++的形式。 在美索不达米亚河谷地区,圆面积通常被取作为半径平方的三倍,即取圆周率π为3,不如埃及人精确。不过,在他们给出正六边形及其外接圆周长之比时,他们用138

作为π值。 总的说来,美索不达米亚数学与埃及数学相仿,主要是解决各类具体问题的实用知识,处于原始算法积累时期。几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甚至还不存在。埃及纸草书和巴比伦泥版书中汇集到各种几何图形面积、体积的计算法则,本质上属于算术的应用。

向理论数学的过渡,是大约公元前6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开始的,那里是一个崭新的、更加开放的文明——历史学家称之为“海洋文明”,带来了初等数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以论证几何为主的希腊数学时代。

作业

1.进一步收集阅读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研究,探讨数学的起源与世界古老文明生产的关系。

2.研究探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人古老的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还具有现实意义。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第一讲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主要内容:数与形概念的产生、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西汉以前的中国数学。 1、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从原始的“数”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对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因而在进行物物交换时显得很不方便,“数”概念的形成就显得非常迫切。也就是说,人从社会生产活动中认识到了具体的数,导致了记数法。“屈指可数”表明人类记数最原始、最方便的工具是手指。 如,手指计数(伊朗,1966),结绳计数(秘鲁,1972)(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藏有古代南美印加部落用来记事的绳结,当时人称之为基普),文字5000年(伊拉克,2001)(楔形数字),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 早期几种记数系统,如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甲骨文、古希腊、古印度、玛雅(玛雅文明诞生于热带丛林之中,玛雅是一个地区、一支民族和一种文明,分布在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等。 世界上不同年代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进位制和眼花缭乱的记数符号体系,足以证明数学起源的多元性和数学符号的多样性。 2、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 2.1 古代埃及的数学 背景:古代埃及简况 埃及文明上溯到距今6000年左右,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出现初步统一的国家。 古代埃及可以分为5个大的历史时期:早期王国时期(公元前3100-前2688年)、古王国时期(前2686-前2181年)、中王国时期(前2040-前1768年)、新王国时期(前1567-前1086年)、后期王国时期(前1085-前332年)。 (1)古王国时期:前2686-前2181年。埃及进入统一时代,开始建造金字塔,是第一个繁荣而伟大的时代。 (2)新王国时期:前1567-前1086年。埃及进入极盛时期,建立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反思,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能够从最高层次上反映出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的每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人类必然具有这个阶段所特有的思维现象。西方哲学史以其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而著称,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直至现代西方哲学,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下面三个大的阶段: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和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一)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 从欧洲哲学的起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兴起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在对自我缺乏认识的情形下进入哲学领域的,因而必然带有自发性和蒙昧性,通常把它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形态。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本身(即纯粹客体)的问题。他们试图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存在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从而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由于他们还处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童年阶段,对人自身的认识极为贫乏,而且还受到各种宗教意识形态的侵蚀,因而,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范畴必然具有直接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反映了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而这恰恰说明: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的直观开始的。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类的认识圆圈还比较狭小,哲学家们便易于发现,因而对存在问题表示乐观。 古代本体论哲学家们尚处于反思前或非反思的我思哲学阶段。通俗地说就是:“我去思索世界”。随着人文哲学的兴起,“人”的地位逐渐从哲学中突出出来,特别是笛卡儿我思哲学的诞生,标志着古代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二)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康德、黑格尔所生活的时代)。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过渡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宣告了这一时期的真正开始。对人类来说,纯粹客观的知识是无用的,只有那些使人类得以不断地从自然界的必然力量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的学说才是真正深刻的。这也正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展新科学的要求。因而,哲学家们仅仅研究客观世界(即纯粹客体)是很不够的,而要努力地研究真理的主体--人。“我去思索我的世界。” 在认识论哲学阶段,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考察的核心内容。哲学家们充分研究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主体认识能力的考察,使人类在纯粹理性的层面上穷尽了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识。因而这一阶段的哲学是以对主客体之间内部关系的分析为主。对主客体之间的同一关系的自觉,是人类走向成熟思维方式的前兆。 在认识论哲学阶段,哲学家们醉心于建立关于存在的体系性学说--从主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寻找客观世界的最后根据。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必然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但从总的方面来说,这个时期却是人类认识领域不断开阔的时期。西方人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中心状态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中心状态),使自我意识的空间不断拓宽。否定宗教迷信,突出科学与理性的位置。在认识论哲学的最后阶段终于出现了人类认识领域里最优秀的成果--对一切独断论、决定论思维方式的全面否定。在认识论哲学阶段,哲学家们易于把哲学视为一门真正的事业来追求,因而在这个阶段必然呈现出充满着理性的冷峻的精神特征。 (三)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马克思主义、唯意志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诞生宣告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终结。 康德之后的西方哲学界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各种学派风起云涌。大致说,现代西方

第一章 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为什么选《数学史》?有几种原因: (1)听故事 (2)找思想 (3)解疑问 (4)补遗憾 (5)猎奇 (6)无奈(为学分) 本课程或多或少能满足以上需求. 对多数人而言,数学恐怕是花力气最多而收效甚少的一门学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僵化呆板的教科书和多年来因急功近利而形成的应试教育无疑是罪魁祸首。将定义、定理、推论一古脑地堆砌在一起是国内数学教科书一成不变的模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数学的严谨。数学家的智慧之光不见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些既不知出自谁手,又不知有何用途的空洞理论。同学们对数学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不见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些在那无边的题海中苦苦挣扎的身影。不少同学视数学为畏途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如何使同学们对数学有兴趣呢?捷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要让同学们了解数学的历史。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可能因抽象的符号或概念而一时感到困惑,但这不能成为你拒绝这门课的理由,因为这对我们来说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历代数学家的工作和生活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你或许为数学家们为克服困难而表现出的睿智而惊讶,或许为他们身处逆境但仍对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而感动,或许为他们因触犯传统势力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愤怒,或许为他们正值事业顶峰时英年早逝而唏嘘。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来到了这个课堂,相信在听完这门课之后都会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到那时,你可能会对没有选这门课的同学说:你该去听听《数学史》,那课听起来还有点儿意思。

第一章数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1.1数与形概念的形成 数的概念和计数远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发展起来了,因而对其发展方式大都只能揣测,想象它大概会是怎么发生的并不困难。我们有相当的理由说,人类在最原始的时代就有了数的意识,至少在为数不多的一些东西中增加或取出几个时,能够辨认其多寡。因为研究表明,有些动物也具有这种意识。随着社会的逐步进化,简单的计算成为必不可少的了。一个部落必须知道它有多少成员、有多少敌人;一个人也感到需要知道他羊群里的羊是否少了。或许最早的计数方法是使用简单的算筹以一一对应的原则来进行的。例如,当数羊的只数时,每有一只羊就扳一个手指头。数的概念的形成大概与火的使用一样古老,大约是在30万年以前,它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绝不亚于火的使用。 当对数的认识越来越明确时,人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事物的这一属性,于是就导致了记数,而记数是伴随着计数的发展而发展的。最早可能是手指计数,以至手上的五个手指头可以被现成地用来表示五个以内事物的集合。两只手上的指头和在一起,可以用来表示不超过10个元素的集合。正如亚里士多得早就指出的那样,今天十进制的广泛采用,只不过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来具有10个手指这样一个解剖学事实的结果。 当指头不够用时,就出现了石子记数等,以便表示同更多的集合元素的对应。但记数的石子堆很难长久保存信息,于是又有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中国古代文献《周易?系辞下》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之说。“结绳而治”,即结绳记事或结绳记数,“书契”就是刻划符号。 结绳方法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其他许多地方都曾使用过,有些结绳 实物甚至保存下来。如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就藏有古代南美印加部落用来记 事的绳结,当事人称之为基普(quipu):在一根较粗的绳上拴系有颜色的 细绳,再在细绳上打各种各样的结,不同的颜色和结的位置、形状表示不 同的事物或数目。右图是一个基普的实物照。这种记事方法在秘鲁高原一 直盛行到19世纪,而世界上有些地方如日本的琉球岛居民至今还保持着结绳记事的传统。 迄今发现的人类刻痕记数的最早证据,是1937年在捷克的摩拉维亚(Moravia)出土的一块幼狼胫骨,如图, 其上有55道刻痕。这块狼骨的年代,据考大约在3万年前。又经历了数万年的发展,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前,终于出现了书写记数以及相应的记数系统。以下按时代顺序列举世界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学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妇),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报告 464班刘永美研究课题: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的缘起: 文字就是记录语言与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就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能记录下来,正确地传承下去;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发展;正因为有了文字,科技才能不断进步;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才能被记载,减少了重复的研究等不必要的麻烦。文字记载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使无形的东西在有形的文字的记录下变的清晰而有意义,所以文字的产生,更快的推动了人类的社会文明,更快的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时间的延伸,汉字也在改变着,更加的简洁,方便我们的使用。我们作为汉字的使用者,更应该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与运用汉字。 故,我们小组决定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作为研究学习的课题! 研究该题目的意义: 文字在人类历史上就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文字的诞生就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文字就是人类书写语言的符号与跨时间、跨地域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文字记载了人类的知识与社会活动,就是一种更精确更易保留的沟通形式。文字的出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后世人少走弯路、减少了重复研究。文字对于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具有深远意义。时间虽无形,却对文字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字能记载岁月、保留时间,而时间可以使文字更加完善、更加通俗易懂。但就是,时间也就是文字的一个破坏因素,正如大自然风化金字塔,时间也正腐蚀着文字,腐蚀着文字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时间总就是赋予文字新的含义,新的理解,让有的文字失去了原有的美感与意义,甚至就是理解的上的误差,有时甚至造成了对于文化的误解。即使就是同样的文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解读,一些语言的精髓也就很难被后世人所理解,所以人们应更重视文字的这种历史力量,更关注它的发展与传承。 研究计划: 该报告的完成方式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③向老师咨询 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方式查找、归纳、整理,最后总结出该学习报告。 该报告中引用的资料、图书: 课内: 语文书历史书 课外: 《中国通史》《文史百科》 通过这次研究得出的结论: 汉字就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就是当今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文字,也就是当今世界上应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就是流传到现代的唯一的历史硕果,就是文字家族中的最老的寿星。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发展需要历经时间的考验。汉字作为中国人衡量文化精华的标尺,深深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自然而然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图腾。从甲骨文起源,金文的出世,到大篆,小篆的飘逸,再到隶书,行书草书的刚劲,最后到我们如今最为广泛使用的优美的楷书,汉字在这崎岖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它的蜕变,所以,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完全可以说得上就是一部历史,纪录中华大地兴衰存亡的宝贵见证。 通过这次研究我的收获与感悟: 收获: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不但培养了合作,共同学习讨论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应对

数学的发展历史

七年级九班 李蕙茹 一、探究背景: 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下属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所有的自然科学史一样,数学史也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数学史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历史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它与通常的数学研究方法不同。它研究的对象是数学发展的历史,因此它与通常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又不相同,所以,我们既可以在数学中学到历史,又可以在历史中学到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图形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它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活,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目的意义: 对数学产生兴趣,轻松学好数学。通过查找名人趣事、数学常识等资料,对数学的功用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让我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数学成绩,开发我们的脑力,使自己不断提高能力,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探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又叫历史考证法。数学自东汉以来的《九章算术》到现代的《微积分》,上上下下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与现代数学联系起来,对数学历史的考证有巨大的作用。 2,自主探究法。所谓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对自己有用

的资料,进行整理,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四、探究结果: (一)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 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哲学的本质与起源

哲学的本质与起源 摘要:文章探讨了哲学的本质与起源,强调哲学更像是一种理性反思的活动,而不是现成的知识体系。哲学智慧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往往善于挑战人们习以为常或认为理所当然的意见和看法,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关键字:哲学本质起源西方 一、哲学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哲学来源 二、哲学的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的本质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是追求关于世界(包括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人生意义的根本性问题的确定性认识的理性反思活动。这个定义中有三层意思需要加以说明。 第一,我们可以对任何事情都进行理性反思,但并非任何问题的理性反思都是哲学活动。只有对“根本性问题”的理性反思活动才是哲学活动。这里所说的“根本性问题”是指隐含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具体科学中未加反思或证明的假设或前提。这类假设或前提往往不是显见的,并且随着人类的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哲学家的任务是思考或质疑这些隐含的假设和前提,发现并思考这些前提正是哲学家的智慧之所在。例如,在古代,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代,人们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冥冥之中的主宰是神。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无可怀疑的。但早期的哲学家质疑这种假设,并试图用新的假设,如水等自然物来解释自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我们在政治课上都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下面是带来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四楼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个概念,楼主问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

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中国书法起源

中国书法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碎片,为迄今为止书法史上有书写意识的、初 步具备了书法的审美。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 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 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 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加深学生对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验和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教学难点:各历史时期书体演变及风格、特征的认识和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目视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书法作品。师:同学们都知道,书法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放射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书法艺术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三.进行新课: (一)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第24页第二段落“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陶器只就有刻划的图形和符号,学者认为这就是简单的文字。而且这种符号是用刀刻出来的。刀痕非常清晰。这表明五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经以刀代笔,创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2.播放多媒体幻灯:远古时期的文字符号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设问1:这些文字符号的字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象形。 3.通过播放多媒体幻灯,举例说明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 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内容提要] 汉文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记事符号,了解、探索和研究汉文字,必须追溯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并在汉文字的演进过程中找出它的发展和渐趋成熟的轨迹。石器时代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起点,也是我国汉文字的起源、发生和萌芽时期。这时期的文字还处于汉文字的原始时期。中国的汉文字的出现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生过程。我们应当把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从其结构中追溯它的历史发生、整合的情况。这样,我们才能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汉文字的起源与发展问题。 关键词:文字起源发生 汉文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记事符号。了解、探索和研究汉文字,必须追溯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并在汉文字演进过程中找出它发展和渐趋成熟的轨迹。我们在研究、探讨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时,可以从一些古代岩画遗迹和石器上考察到一些汉字的意向和形迹。 石器时代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起点,也是我国汉文字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这时期的文字还处于汉文字的原始时期,但这时汉文字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汉文字起源与劳动,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我们的远古祖先在不断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并日臻完善且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始

终。 关于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传统的说法有结绳说,刻契说,八卦(牺氏:即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又戏牺皇,皇羲,中国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易.系词上》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背负“河画”而出,伏羲据之以作八卦。)说等。这些在早期文字中都可以找到痕迹,但都没有形成一种符号系统。但从战国开始,又在民间流传一种“仓颉造字”的说法;汉代在谶讳迷信流行的情况下,这一说法更为流行,并加以神话性的润饰。这种说法虽不可信,但在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个别英雄人物对长期流传约定俗成的表意符号进行整理、润色,推动原始文字的发展,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迷,主要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文字方面的资料掌握挖掘甚少。尽管如此,许多专家学者在这一学术领域的辛勤探索所提出的各种不同的关于汉文字的起源发生理论,已为我们今天研究这一历史性课题奠定了基础。 史前岩画(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一般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在山崖石面上的图画。)中的某些符号已近似于文字,在中原和沿海地区也有不少重要的发现。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岩画的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狩猎、放牧、祭祀、神灵、动物、舞蹈、战争、房屋、车辆、生殖、手印、图案、符号等,其中有些符号已近

“哲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聪明、智慧之意;中国古代一般指聪明而具有智慧的人。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尚书》中《皋陶谟》记载大禹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孔氏传》解释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哲学”,字意是智慧之学。这门学问在中国古代曾称为“道”、“道术”、“玄学”、“道学”、“理学”,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用中国的“哲学” 二字表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1848~1905)将这一表述介绍到中国之后,中国学术界逐渐接受并开始用它来表述中外古今的哲学学说。在古希腊,哲学原词是“嗞ιλoσo嗞奾α”,拉丁化为“philosophia”,音为“斐禄所费亚”,意为“爱智”。在古印度,哲学通常被称为“见”或“察”,前者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dar▂ana”,意为“见解”、“思想”、“观点”,在个别的哲学体系中视之为“有助于解脱的学科”;后者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anviksiki”,意为“探究的学问”,后来又用以专指逻辑。 哲学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存在形式问题,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因问题,人的伦理关系、审美关系及正确思维的形式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柢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是全部哲学最基本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任务在于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它涉足于众多的领域,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中纷繁的现象和形式,最后的归宿是要探明世界的本原,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以为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那时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几乎在所有的原始部落中都存在过。同这种原始的灵魂不死观念相伴随的是原始的物活论,即认为万物都有生命和灵魂的观念。哲学基本问题根源于蒙昧时代这种狭隘而愚昧的观念之中。其所以这样,因为自从人由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就把自然界即客观物质世界当作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对象。人和对象化的自然的矛盾是早期人类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矛盾。在人和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原始人形成了各种幼稚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念。灵魂不死、物活论是其中之一,由自然力被人格化而形成的原始宗教观念也是其中之一。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史前内容。哲学基本问题以较为清晰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即进入奴隶占有制的社会以后。 两大阵营 哲学基本问题普遍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哲学中,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各自不同,但可以在基本上分为两类。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结柢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有没有第三种回答呢?例如,认为精神和自然界同为本原,是两个平行的本体的。在欧洲哲学史上有这样的典型学说,这就是二元论,它的代表人物为法国的R.笛卡尔。但是,二元论不可能坚持到底,往往以设想一个凌驾于两种平行本原之上的更根本的本原──上帝为结局,实际上仍未能脱出唯心主义的窠臼。笛卡尔哲学的命运就是如此。到了他的后继者N.de马勒伯朗士,干脆取消两个平行的本原,拒绝承认具有广延性的物质实体同思维实体有相互作用,而把神抬到唯一实体、唯一本原的地位。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体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两条根本不同的认识路线,它们互相对立、互相斗争,这种对立和斗争贯穿于哲学史的始终。在斗争中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情形,它们的对立和斗争常常通过十分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唯心主义的萌芽在蒙昧无知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中间就产生了,但唯心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体系,作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是在阶级社会中形成的。其社会根源就是阶级剥削制度本身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唯物主义的思想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人们对于周围事物认识发展的产物,这种自发形成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后来在阶级社会中,经过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提高和理论化,发展成为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一种客观精神或精神的原则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的表现、产物和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理在气先”)、古希腊的柏拉图(个别事物是观念的“摹本”或“影子”)、德国的G.W.F.黑格尔(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精神原则或一般概念绝对化,看成是脱离并先于物质世界和具体事物而客观独立存在的东西,并进一步把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但汉字的起源确切年代仍是历史之谜.。但与此相关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则流传了四五千年。汉字的发明于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它应该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体系的完备也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期积累造就的。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有3500历史的殷商时期,构成汉字的甲骨文体系就已经发达和完备。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货币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小篆

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

原始神话:中国哲学的起源 一般说来,原始神话与古代哲学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中国神话与中国哲学的关 系亦然。特别是创世神话,由于它所要回答的正是关于宇宙本源的哲学问题,可以称之为神 话哲学中的本体论,因此与作为理性化身的哲学的发生,关系就更为密切。本文从几个典型 的中国创世神话的分析入手,尝试揭示中国神话的宇宙观模型,并进而对作为中国哲学之主 流的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神话发生给出相应的解释。 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曾经提到当时盛行的一种官方礼乐活动——“太一祭 仪”,其中谈到祭祀“太一神”的神话信仰。原文如下:“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 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 歌《朱明》,秋歌《西颢》,冬歌《玄冥》。” 在班固的《汉书?礼乐志》里,我们找到 了这些歌谣: 《青阳》《朱明》 青阳开动,根荄以遂。朱明盛长,旉与万物。 膏润并爱,跂行毕逮。桐生茂豫,靡又所诎。 霆声发荣,壧处顷听。敷华就实,既阜既昌。

枯槁复产,乃成厥命。登成甫田,百鬼迪尝。 众庶熙熙,施及夭胎。广大建祀,肃雍不忘。 群生碪碪,唯春之祺。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西颢》《玄冥》 西颢沆砀,秋气肃杀。玄冥陵阴,蛰虫盖藏。 含秀垂颖,续旧不废。草木零落,抵冬降霜。 奸伪不萌,妖孳伏息。易乱除邪,革正易俗。 隅辟越远,四貉咸服。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既畏兹威,惟慕纯德。条理信义,望礼五岳。 附而不骄,正心翊翊。籍敛之时,掩收五谷。 据神话专家考证,几乎地球上所有民族的原始先民都曾产生过太阳创世的神话。对于原 始人来说,太阳的朝出夕落是他们藉以建立时空意识的最初坐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太 阳的存在和运行创造了原始人眼中的世界。因此,原始先民往往通过某些象征性的模拟太阳 运行的歌舞仪式来表达自己对太阳神创造天地的膜拜,并希望借此促使太阳一如既往地保持 其应有的光度与热度,从而惠及万物、造福人类。这就是在许多民族中至今仍然保存着的、 古老的“助日风俗”。 从太一祭仪“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以及它的歌舞形式(“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

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