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

第一节大气层知识点归纳

一、大气的重要作用

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大气圈的整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阻挡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保护层。

(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②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气体。

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③深刻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问: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答:如果没有大气外层,连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没有;即使在你的耳边开炮,你也听不到一点声音;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会易受陨石侵袭;温差也较大;

二、大气的温度以及大气分层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气的温度分布是不同的;且是分开层次的。因此整个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温度先是降低,再是升高。

依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我们将大气主要分为5层

A、各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

1、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

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据观测,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以南京为例,夏季的对流层厚度达17公里,而冬季只有11公里,冬夏厚度之差达6公里之多。

2、平流层:从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

3、中间层: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中间层顶部尚有水汽存在,可出现很薄且发光的“夜

光云”,在夏季的夜晚,高纬度地区偶尔能见到这种银白色的夜光云。

4、暖(热)层:又叫电离层。从中间层顶部到高出海面800公里的高空。这一层空气密度很小,在700

公里厚的气层中,只含有大气总重量的0.5%。据探测,在120公里高空,声波已难以传播;270公里高空,大气密度只有地面的一百亿分之一,所以在这里即使在你耳边开大炮,也难听到什么声音。

5、散逸层又叫外层。暖层顶以上的大气。它是大气的最高层,高度最高可达到3000公里。

6、地冕根据宇宙火箭探测资料表明,地球大气圈之外,还有一层极其稀薄的电离气体,其高度可伸延到22000

公里的高空,称之为地冕

B、各层的气温是如何随高度而发生变化?原因是什么

(一)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越高的大气,受热越少,气温越低;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二)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因为平流层大气中由于含有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三)中间层:这一层大气中,几乎没有臭氧,这就使来自太阳辐射的大量紫外线白白地穿过了这一层大气而未被吸收,所以,在这层大气里,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很快,到顶部气温已下降到-83℃以下.由于下层气温比上层高,有利于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或上对流层.

(四)暖层:暖层里的气温很高,据人造卫星观测,在300公里高度上,气温高达1000℃以上。

所以这一层叫做暖层或者热层。

(五)散逸层:这一层大气的温度也很高,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场的约束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着的空气分子可以挣脱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间中去。

C、对流层和平流层中,大气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1、在对流层中,由于空气上冷下暖,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

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层是以对流运动为主;

2、而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因此以水平运动为主。

D、在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这是因为:低纬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高度高;可达17~18 千米;而高纬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高度低;,一般只有8~9千米;中纬地区则适中

E、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与人类有何关系?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可能会产生

什么天气现象呢?与人类有何关系?

1、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在大气对流过程中,容易形成云、雨、雪

等天气现象,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和杂质极少,故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

行。

[

三、总结与扩展:人们是这样比喻地球上的大气的:

(1)大气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大气是地球的空调器;

(3)大气是地球生命呼吸所需氧气的源泉;

(4)大气是风云变幻的大舞台。

可见,大气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层则是地球大气的主要特征,其中,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层次;各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是最基本特征,它影响气流运动状况,进而产生不同的天气特征。目前,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大气的成分影响越来越明显,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典型例题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

A.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B.2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C.3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D.15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发生的现象中,仍然存在的是 ( )

A. 狂风暴雨

B.雷电交加

C. 火山喷发

D.天空出现彩虹

3.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说明了 ( )

A.空气越稀薄,保温作用越差

B.该层顶部是臭氧层

C.地面是该层的主要直接热源

D.该层热量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

4.下列关于对流层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

B.云、雨等天气现象只发生在对流层

C. 其热量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

D.其厚度是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

5.大气各层及其相关作用,正确的是 ( )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电离层——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③臭氧层——反射无线电波④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A.①②

B.①③

C. ①④

D.③④

6.下列各图中,对流层的温度与高度的变化表示正确的是()

7.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8.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是:热空气的密度,向运动;而上方空气的温度低,密度,下沉,形成对流。

9.对流层是大气的,它集中了地球3/4的和几乎全部的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运动。

课外作业

1.被称为“天气层”的地球大气最底层是()

A.中间层B.对流层C.暖层D.平流层

2.对流层高度最高的地区是()

A.两极地区 B.中纬地区 C.低纬地区 D.赤道地区

3.民航客机在高空飞行时一般位于哪层大气层中()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4.关于大气层的气温特点,下列各图中表示不正确

...的是()C

5.厨房里排热气和油烟的风扇,应该安装在屋子的()

A.上部 B.下部 C.中间 D.任何地方

6.大气的作用是()

A.它是地球的外衣,保护地球 B.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

C.使地球的表面温差比较小 D.以上各项都是

7.下列有关对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才有对流运动 B.只有液体才有对流运动

C.气体和液体都有对流运动 D.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有对流运动

8.有关对流层的特点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③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⑤对流层占据可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9.地球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其中对流层的温度变化规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

10.苏轼《水调歌头》中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胜寒是因为处于地球大气的,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是逐渐的。

能力提升

11.家用冰箱的冷冻室内一般有三个抽屉,为了使冷藏效果比较好,冷凝管的位置应该()

A.在抽屉口上方 B.在抽屉底 C.在抽屉口上、下都有 D.在抽屉的侧壁

12.一架侦察机在北京上空执行任务,由14000米爬升到 18000米,飞行员可能遇到()

A.随高度升高气温急剧升高

B.随高度升高气温不断下降

C.天气晴好,能见度好

D.出现雨雪天气,能见度差

13.一架科考飞机保持万米高度由南极飞向广州,它穿越的大气层是()

A.一直在平流层 B.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C.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D.一直在对流层

14.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不同的A、B、C、D四种情况下,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烟囱灰

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

A 16.3℃16.6℃16.8℃17.0℃17.1℃

B 21.0℃21.0℃20.9℃20.9℃21.0℃

C 20.9℃20.8℃20.6℃20.2℃20.0℃

D 15.2℃14.8℃14.7℃14.9℃15.2℃

15

请全班同学分别到选定的地点,于中午同一时刻测出各测试点气温,以此绘制出图所示的“区域——温度”坐标图

(1)图中气温最低的区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简析该地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提出一种降低市中心环境气温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_大气层

第一节大气层知识点归纳 一、大气的重要作用 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大气圈的整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阻挡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保护层。 (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 生命的盾牌。) ②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气体。 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 组成 含量作用 干洁空气 氮78.09%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20.95%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 化碳 0.03%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基本原料;对大气起保温作用臭氧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③深刻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 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问: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答:如果没有大气外层,连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没有;即使在你的耳边开炮,你也听不到一点声音;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会易受陨石侵袭;温差也较大;二、大气的温度以及大气分层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 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气的温度分布是不同的;且是分开层次的。因此整个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温度先是降低, 再是升高。 依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我们将大气主要分为5层 A、各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 1、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 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据观测,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以南京为例,夏季的对流层厚度达17公里,而冬季只有11公里,冬夏厚度之差达6公里之多。 2、平流层:从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 3、中间层: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中间层顶部尚有水汽存在,可出 现很薄且发光的“夜光云”,在夏季的夜晚,高纬度地区偶尔能见到这种银白色的夜光云。 4、暖(热)层:又叫电离层?。从中间层顶部到高出海面800公里的高空。这一层空气 密度很小,在700公里厚的气层中,只含有大气总重量的0.5%。据探测,在120公里高空,声波已难以传播;270公里高空,大气密度只有地面的一百亿分之一,所以在这里即使在你 耳边开大炮,也难听到什么声音。 5、散逸层又叫外层。暖层顶以上的大气。它是大气的最高层,高度最高可达到3000公 里。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 大气(概括)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一节大气层 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米左右的高度内.与比地球半径相比,显得比较薄.然而对地球来说却很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差比较小;大气层还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大气的温度:大气温度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大气层: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分为 1对流层:从地面向上约12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越低,气温递减率为0.6℃/100米 2平流层:12千米到55千米,大气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因为平流层的大气中含有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3中间层:55千米到85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这一层大气几乎没有臭氧,这使来自太阳辐射的大量紫外线穿过这一层大气而未被吸收.所以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的很快,到顶部时气温下降到-83℃以下.由于下层气温比上层高,有利于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可上对流层. 4暖层:在85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大气温度又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暖层的气温很高,据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达到1000℃以上. 5外层.500千米到500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这一层温度也很高,空气十分稀薄,受地球引力场的约束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着的空气分子可以挣脱地球的引力和其它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宇宙空间中去.随着高度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在1000千米以上高度大气密度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 对流层特点:是大气的底层.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则增大到17~18千米.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层显著的特

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层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 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 3、 4、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5、对流: (1)液体的对流 (2) 气体的对流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二、气温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 分层 高度(千米) 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 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 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以上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最低温) 温度计放在白色的百叶箱中(离地1.5米,避免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最高值:下午2点(14:00);气温最低值:日出前后 1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三、大气压强 12、大气压的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简称大气压 13、马德保半球实验:验证了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 14、大气压的测量:空盒气压计(携带和使用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较精确)测量单位分别为百帕(hPa )和毫米汞柱(mmHg ) 1 mmHg = 133 Pa 15、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数值接近1.01×105 帕,即 760毫米汞柱 16、利用大气压的生活用品:真空压缩保存物品、吸尘器、离心式水泵. 17、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甚至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18、高压区: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 气干燥,人心情较舒畅 低压区: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长形成阴雨天气,人感到疲倦、心情烦躁,有胸闷的感觉 19、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短时间内气压变化较大,人会由于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从平原进去青藏高原,气压减小而出现高原反应;反之也会有不适应现象。大多数人能通过自身调节,使反映减轻或消失。 人体内也有压强,与体外压强大致相等,抗衡体外受到的大气压,所以人体不会有异常反应。(中医拔罐疗法、飞机高空舱内须增压、宇航员穿内增压航 天服) 20、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气压大,液体沸点会升高(压力锅);气压小,液体沸点 会降低 21、气压与流速的关系: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液体压强也会随着 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通道越小,流速越大,压强就越小;流体遇 到阻碍时,流速会变大,导致压强变小。 力的方向:压强大向压强小 22、压强计算公式: P = S F (F :压力 S :受力面积) (此公式算出的是两个压强差) 四、风和降水 23、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高度上,风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5份)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大气层》教学设计(1)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大气分层,再深入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的形成机理。同时,对流层中复杂的天气变化这一特点又是作为之后天气要素及变化学习的切入点。此外,本节有两个重要的动手活动和一个讨论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 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能力目标: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

初二科学第二章

第一节大气层 重点:对大气层的重要性和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对流层的特点 难点:大气的垂直分布特点,大气分层,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大气的存在: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 大气的成分:大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颗粒等物质组成。 大气层的作用: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使地球避免流星的撞击,同时还具有保温的作用。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的规律: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在-84度~2500度 2、在0~12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3、在12~5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4、在55~8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5、在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又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6、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大气的分层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等 大气的垂直分层:(五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在地球表面的厚度随位置而变化,两极地区的厚度最小,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的厚度最大,可达17~18千米;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有利于发生空气的对流运动,而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平流层:12~5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较适合民航飞机飞行。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正是因为它吸收了紫外线的能量,所以平流层的温度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的。 中间层:55~8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暖层:85~500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航天飞机飞行区域 外层: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其层底距地表约500千米,外层中当距地表约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科学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标准大气压P==1.01*105帕(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水银柱 B、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C、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 D、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气体(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少 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 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

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

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 层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一节大气层知识点归纳 一、大气的重要作用 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大气圈的整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阻挡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保护层。 (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②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气体。

③深刻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问: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答:如果没有大气外层,连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没有;即使在你的耳边开炮,你也听不到一点声音;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会易受陨石侵袭;温差也较大;二、大气的温度以及大气分层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气的温度分布是不同的;且是分开层次的。因此整个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温度先是降低,再是升高。 依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我们将大气主要分为5层 A、各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

1、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 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据观测,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以南京为例,夏季的对流层厚度达17公里,而冬季只有11公里,冬夏厚度之差达6公里之多。 2、平流层:从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 3、中间层: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中间层顶部尚有水汽 存在,可出现很薄且发光的“夜光云”,在夏季的夜晚,高纬度地区偶尔能见到这种银白色的夜光云。 4、暖(热)层:又叫电离层。从中间层顶部到高出海面800公里的高空。这一 层空气密度很小,在700公里厚的气层中,只含有大气总重量的%。据探测,在120公里高空,声波已难以传播;270公里高空,大气密度只有地面的一百亿分之一,所以在这里即使在你耳边开大炮,也难听到什么声音。 5、散逸层又叫外层。暖层顶以上的大气。它是大气的最高层,高度最高可达到3000公里。 6、地冕根据宇宙火箭探测资料表明,地球大气圈之外,还有一层极其稀薄的电离气体,其高度可伸延到22000公里的高空,称之为地冕 B、各层的气温是如何随高度而发生变化?原因是什么

浙教版新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的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 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 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 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6、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7、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8、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 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

初二科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1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2节天气和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含答案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千米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的半径相比,显得很薄。 2.大气的重要性:①保护地球,避免的碰撞。②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氧气,二氧化碳)③臭氧层防止的伤害④能成云致雨 3.大气层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至2500摄氏度 4.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是有规律的变化,因此可以把大气层分为五层, 即。 5.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的是、。 6. 是大气的底层,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该层。 7.大气层两极厚度约为千米,赤道约到千米 8.对流层集中了地球约的大气质量和的水汽固体杂质 9.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 10.对流层的成因:气温高的地方,空气,气温低的地方空气,从而形成空气的 第二节气温 1. 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天气是有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 2.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即当地空气的,是构成天气的要素。 3.我国常用的气温的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左右,一天中最低温度出现在 5.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白色的里。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6.一般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摄氏度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最先证明大气压存在: 实验 3.大气压的测量: 气压计、气压计 4.标准大气压的数值接近即760毫米汞柱高。所以1毫米汞柱约为帕 5.利用大气压工作的生活用品有: 、、真空压缩保存袋、吸盘挂钩、拔火罐、离心式水泵等 6. 大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也不一定相同。气压高的区域称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称区。高压区天气,中心气压从往流动。低压区天气,中心气压从往流动。 7.气压晴高雨低,冬高夏低。 8.人体对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的过程。 9.大气压会直接影响人体血液的能力,大气压越高,溶解氧的能力越 10.高原反应的原因: 、 11.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随着气压升高而。高压锅的原理 是。 12.在气体或液体流动的情况下,气体或液体流速越,压强越,气体流速越,压强越。 第四节风和降水 1.风是空气的运动 2.风形成原因:在水平高度上,如果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就会形成风。风是从气压区流向气压区的。 3.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常用度量单位有: ,千米/时等。常用和风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2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km左右的高度内,包围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1没有天气变化○2没有声音○3易受陨石侵袭○4昼夜温差大 3.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 5.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 B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C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第2节气温 1.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 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1)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 (2)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3.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 A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B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 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2点,最低日出前后 5. 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第3节大气的压强 1. 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A马德堡半球实验;B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 2. 特点:A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 B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因为高空中空气密度小 C 流速大,压强小。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 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3. 大气压强的单位: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5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 4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 5.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1.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实验手段:往里充 气,原来沸腾的水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 高。应用:高压锅 2. 气压降低,沸点减小实验手段:往外 抽气,原来不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第4节风和降水 1.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形成原因:同一水平下高压气体向低压气体流动。 2. 风的基本要素,风速和风向 风速通常用级表示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往北吹,南风 3 .水汽含量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含有水汽的多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水汽含量也大。 4. 测湿度的工具:干湿球温度计 结构:有干球温度计(普通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包裹着湿棉纱的温度计) 原理:干球温度计测大气温度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知识要点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知识要点浙教版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知识要点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 A、没有天气变化; B、没有声音; 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从下到上):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问: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

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例:*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五要素)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浙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浙教版第二章地球的外衣 第一节大气层 1.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外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3.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 D 受陨石袭击 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4.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 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 B 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C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 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3.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两点,最低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A 马德堡半球实验 B 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 2.特点:A 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 B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高度高,空气密度小应用:高山反应。 C 流速大,压强小。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 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53.大气压强的单位: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4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 5.气压与沸点的关系:1.气压增大,沸点升高实验手段:往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 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应用:高压锅 2.气压降低,沸点减小实验手段:往外抽气,原来不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第五节风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形成原因:同一水平下高压气体向低压气体流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单位:J/(kg.℃)水的比热:4200 J/(kg.℃) 表示地含义: 1千克水,温度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是4200焦 计算物质吸放热量的多少:Q = Cm∆t---表示变化的温度 C 表示比热 m 表示质量 5.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如沙土 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小,升温慢,降温也慢。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教案

大气层 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1节 教材内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流管实验装置,红墨水,酒精灯,火柴,卫生香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主要阐述了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大气的分层,重点介绍对流层,探索对流的形成过程。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的大气,大气对地球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大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些自然现象说明大气的存在?从常见的天气现象入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越高的地方大气的温度越低,教科书展示了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揭示了大气温度在不同高度范围的变化规律。读懂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本节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通过读图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对大气进行分层,加深学生对气温垂直分布的认识。 本节的内容要点: (1)大气的存在。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大气,各种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层中。 (2)大气的重要性。大气对地球有保护作用,大气中有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气体,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大气还是声音传播的媒介。 (3)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学会读图,能根据图说出大气温度在不同高度范围内的变化趋势。 (4)大气的分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物质组成、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分为5层。知道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是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 (5)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通过实验,观察液体、气体的对流运动,探究对流的形成机理,能画出对流运动的路径,了解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对流运动与天气的关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2.掌握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层规律。 3.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技能目标:1.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2.通过读“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1节 大气层

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 气-第1节大气层 第1节大气层 A概念,B概念理解,C概念应用,D综合提升 A类题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___________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温度在___________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___________的大气质量和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___________运动。 4.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___________层,在___________千米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已变得非常小。大气对地球的作用很大,它好像地球的___________,它可以保护地球的“体温”。5.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是:热空气的密度,向运动;而上方空气的温度低,密度,下沉,形成对流。 6.对流层是大气的,它集中了地球3/4的和几乎全部的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运动。 B类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B.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

分成5层 C.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大气主要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所以也最厚 D.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利 2.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仍然存在的是( )。 A.狂风暴雨 B.雷电交加 C.火山喷发 D.碧海蓝天 3.大气的作用是( )。 A.是地球的外衣,保护地球 B.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 C.吸收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D.以上各项都是 4.飞机在大气中飞行主要是在平流层而不是在对流层是因为( )。 A.平流层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而且空气流动平稳 B.平流层距地面最低,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C.对流层的温度太高了,飞机承受不了 D.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会影响飞机的飞行 5.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 A.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B.2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C.3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D.15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天气与气候 大气层提优手册新版浙教版

第2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 知识点1 大气的温度 1.大气层 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的意义 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薄,但像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对于我们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的生物而言,大气层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小。 (3)大气层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__紫外线__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知识点2 大气的分层 1.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__大气温度__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2.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__平流层__、中间层、__暖层__和外层。 层名高度特点 对流层0至8~17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平流层8~17千米至5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中间层55~8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暖层85~500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外层50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并不存在明显的界线,地球大气上界究竟有多高,说法不一。在1000千米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已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其层底距地表约500千米。 知识点3 对流层 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底层。整个大气质量的__四分之三__和几乎全部的__水汽__、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1.对流层的厚度 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则增大到17~18千米。 2.对流层的特点 (1)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__对流运动__。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对流层因此得名。 (2)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知识点4 臭氧层 大气层中约90%的臭氧集中于距地面10~50千米的平流层内,臭氧层能吸收太阳中大部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 课题:2.1大气层1.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2.技能目标 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通过读“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b119110432.html,] [来源:学科网]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讨论]读图2-1并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板书]大气的作用(重要性):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讨论]让学生观察图片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学生概括规律遇到困难时,教师参与并给予一定提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结论]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1分钟后结论:黑色纸比白色纸吸热_______(快/慢) [结论]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119110432.html,] [读图]观察大气分层图,对大气进行分层,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层序高度温度分布特点 ? ? ?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119110432.html,]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