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第17讲考点二宗教改革

【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第17讲考点二宗教改革
【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第17讲考点二宗教改革

第17讲考点二宗教改革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2.马丁路德曾说:“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这表明该宗教改革家A.批判神权统治,否定宗教礼仪,鼓吹人性解放

B.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会

C.使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

D.主张“信仰得救”,给人以精神的自由

3.马丁·路德认为任何一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实际上()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摧毁了罗马天主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4.右图反映的情景是

A.柏拉图在雅典学园讲课

B.中世纪大学教师在授课

C.主教与教士讨论教会事务

D.民间艺人吟诵《荷马史诗》

5.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作家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这反映了

A. 人文主义蔑视宗教作用的思想

B. 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

C. 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

D. 肯定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的思想

6.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A. 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B. 开始否定宗教神学的地位

C. 借用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D. 极力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

7.宗教改革中晚期,市民、农民不满已取得的成就,自发冲击天主教会。马丁·路德撰文公开煽动诸侯贵族像打疯狗般地绞杀农民。因此,路德被认为是“出卖市民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和“背叛农民革命的叛徒”。据此可知

A. 路德主张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

B. 宗教改革最终背弃了资产阶级

C. 宗教改革没有反映农民的利益

D. 路德改变了对世俗统治者态度

8.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说:“有的人对野兽飞禽和鱼类的事情知道很多,对狮子头上有多少鬃毛、鸽子尾上有多少羽翎了如指掌……即使这些说法都是真的,对我们寻找幸福生活又有何用?”这体现了他

A. 呼吁关爱自然环境

B. 鼓励追求现世生活

C. 公开抨击宗教神学

D. 对宗教压迫的无奈

9.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 史学家甲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结

B. 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C. 两位史学家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D. 两位史学家论述视角有较大不同

10.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这段话说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11.文艺复兴被称为“打破神学枷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

大区别在于

A. 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

B. 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

C. 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

D. 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1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迷信,主要是因为()

A.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说

B.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C. 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二、材料题

13.【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也是英国戏剧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几乎同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完成了他的代表性巨作《哈姆雷特》,它的上演轰动了欧洲剧坛。

——摘编自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材料二在昆曲演出中,南戏中有七角色之分,到昆曲时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元杂剧的装扮比较简单,只有净、末用白粉敷面……到明代,像《千金记》中的韩信由生扮,剧本注明要“面赤微须”,就是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

最初的昆曲传奇大多上演全本,一本往往有几十出,要演三个晚上,这样拖沓会使观众厌烦。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位剧作家写出不朽作品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昆曲兴盛的主要原因。

(3)如何拯救和保护昆曲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昆曲应保持原生态形式,

不能创新。第二种观点主张如果昆曲不能创新,那它早在几百年前就死亡了。结合所学,请您选择“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其中一种观点并予以阐述。(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14.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理念。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也不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谁的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什么?

(3)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可知,他反对教皇单独解释《圣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圣像崇拜,不选B项;题中只是谈到能自由阅读圣经,是对信仰的强化,故C项错误;由“自由阅读《圣经》”,主张自己亲自与上帝沟通,与宗教改革的精神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内容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旗帜,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追求自由和幸福。宗教改革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提出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宗教理论。启蒙运动将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的思想。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

2.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马丁·路德主张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得救,而要靠自己的虔诚信仰。材料内容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信仰得救”思想,故答案为D。AB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信仰得救”思想

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教改革是宗教内部的改革,是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并未否定宗教和上帝,因此AC项错误;宗教改革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所以D项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表述错误,且与材料无关。“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体现了人人平等和灵魂的就得自主权,因此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改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片人物中的服饰可看出与教会相关,A、D所述事例均属古希腊时期;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实行教阶制度,等级森严,不可能出现主教与教士讨论教会事务,排除C项,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大学教师

授课的情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B。

考点:中世纪西欧·中世纪文化·大学的兴起。

5.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即肯定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的思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人文主义是正确的,但蔑视宗教作用未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改造自己”而非追求物质生活幸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人”而非单指资产阶级,也不涉及自私自利的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一定要抓住题眼“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强调的是“人”,肯定的是“人”的价值,“改造自己”则体现了创造性。

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很小,他们的反封建斗争必然要披着宗教的外衣来减少反封建的阻力,是在以宗教形式来表现他们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故C项正确;A项中“彻底摆脱神学束缚”说法错误;B项对应的是宗教改革;D项错误,文艺复习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披着宗教外衣来宣传人文主义的。

7.A

【解析】从材料可知,路德反对农民、市民以暴力手段推进改革,主张温和的改革方式,故A正确;路德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利益,故BC错误;路德把罗马教廷作为打击对象,无意从根本上触动世俗封建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还要争取他们的支持,因此他对世俗统治者(诸侯贵族)的态度是一贯的,故D 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路德宗教改革的局限性。本题容易错选BC,路德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利益,只是反对农民、市民以暴力手段推进改革。

8.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寻找幸福生活”说明他主张追求现世生活,故B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人文主义精神,不是关爱自然环境,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抨击宗教神学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宗教压迫的背景,故D选项错误。故选B。

9.D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根据题干的意思,史学家

甲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乙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结,故D项表述最为恰当。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史学研究

10.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可以推知宗教改革实质是在反封建,D正确;反教皇的宗教斗争是对宗教改革的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A;反对君主不是宗教改革内容,B错误;D项民族革命错误。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1.D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也有大量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的美术作品中,但其中的宗教人物是充满浓郁现实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作品更多反映的人类现实生活的幸福而非表达对宗教来生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答案选D;A项出现与宗教改革运动中,B C两项反映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想。

12.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该思潮强调人的价值,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地位,故选B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人性的启蒙

二、材料题

13.

(1)汤显祖: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莎士比亚: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高潮。

(2)主要原因: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适合大众口味。

(3)主张第一种观点:昆曲是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家级的“活化石”,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要去挖掘和传承,当然也是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

主张第二种观点:昆曲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而且还是舞台、表演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既要保存昆曲婉转悠扬的声腔特点,又不损失戏剧性,让现代广大群众授受,才能薪火相传。

【解析】

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实材料一只是提供了两位剧作家的作品的时代,所以其社会背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汤显祖:材料提供的时间是“400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即明代中叶以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是导致汤显祖为代表的剧作家作品出现的必要性原因。莎士比亚:所处时代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高潮是其作品出现的背景。

(2)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概括即可得出,由材料二中的“江湖十二角色”“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和“一本往往有几十出,要演三个晚上,这样拖沓会使观众厌烦。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可以得出其原因有二,即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适合大众口味。

(3)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观点进行阐述,但是需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也就是所说的自圆其说。无论选择哪种观点均同等给分。比如主张第一种观点:其理由在于昆曲是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家级的“活化石”,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要去挖掘和传承,当然也是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也可以主张第二种观点:其理由在于昆曲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而且还是舞台、表演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既要保存昆曲婉转悠扬的声腔特点,又不损失戏剧性,让现代广大群众授受,才能薪火相传。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昆曲发展的时代背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莎士比亚作品产生的背景;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对文艺的影响

14.

(1)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为其提供经济条件;文艺复兴促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其提供思想条件。

(2)加尔文。理由:人在现世的成功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鼓舞资产阶级积极进取。

(3)实质一场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原因,归纳依据:“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异常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文艺复兴、“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2)本题考查综合比较路德教与加尔文教,加尔文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相比,显得比较激进,具体表现为建立民主教会。他严厉排斥异己,主张国家的民主化和共和化,其主张适应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因而加尔文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反封建的旗帜。

(3)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根据材料“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原因、斗争对象、内容、结果等方面分析理解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历史(心得)之高中历史课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历史论文之高中历史课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宝鸡市渭滨中学任红云 当代著名史学理论专家何兆武先生对历史学曾有过精确的阐释:“历史学本身就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历史学Ⅰ)是对史学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层次(历史学Ⅰ)的理解和诠释。历史学Ⅰ在如下的意义可以认为是客观的和不变的,即大家可以对它有一致的认识……但历史学Ⅱ……是随着我们的思想变化而改变的。……历史学之成为历史学,却完全有待于历史学Ⅱ给它以生命。”历史学Ⅱ实则是指对史实的理解和体验,有时也包括价值判断,历史论述的虽是过去,但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却是现实的。西方学者克罗齐那句言简意赅的名言“任何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揭示了史学的这一本质。历史是现在与过去永无止境的的对话,史学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历史新课标和历史教科书“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及时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针对新课标下高中新课程的这一变化,作为构成学生学习评价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设计与布置也应相应发生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新课

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助合作,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合作性、实践性、趣味性,作业的评价应是全面的、动态的、发展的、灵活的、开放的,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历史学习环境。 2007年陕西省开启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说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纵观几年来我省高中新课程的实践和探索,许多教师注重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关注了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然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很多教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仍以选择、材料分析、问答题为主,着重点仍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能力,关注情感态度的题目很少;其次作业提出是单向的,问题都是课本或教辅资料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三学生完成作业几乎是应付差事,要么找现成的答案抄写,要么通过网络百度,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6.4近代科学之父牛顿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课时训练21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基础夯实 1.德意志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科学的发展又会推动哲学的进步。他能够举出的最佳论据是() A.牛顿的《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 B.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根据时间信息(1772—1801),最佳的论据为A项,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右图是《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的书影。此书出版的最重大意义是() A.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万物说 B.建立了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 C.标志着近代物理学正式诞生 ,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3.1773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蒋友仁向乾隆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并提出“地圆学说”。大儒阮元严批这种理论:“上下易位,动静倒置,则离经叛道,不可为训,固未有若是甚焉者也。”之所以有这样言论,是因为他不知道() A.经典力学理论 B.相对论 D.量子论 ,他认为“上下易位,动静倒置”,实际上是他不了解经典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 4.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佳观赏期,潮起潮落,美丽壮观。苏东坡有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牛顿刻苦钻研,废寝忘食,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7~18个小时,以至于剑桥大学图书馆馆长说牛顿是“一个神经很不正常的家伙”。正是由于他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使得他不断地取得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应该包括() ①运动三大定律②万有引力定律③微积分④自由落体运动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不是牛顿,排除④。①②③都是牛顿的成就,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于1687年在其著作《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中提出的,微积分是牛顿在大学毕业前提出的,C项正确。 能力提升 6.材料一让人们欢呼人类曾经诞生过一位堪称伟大作品的人物。 ——牛顿墓碑题词末句材料二莱布尼茨曾说过:“在从世界开始到牛顿生活的时代的全部数学中,牛顿的工作超过了一半。” (1)请根据所学知识探究分析,材料一、材料二中为什么对牛顿有这样高的评价? ,分析牛顿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牛顿发现了二项式定理;提出了微积分;发现了日光的组成;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牛顿力学体系。 (2)欧洲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牛顿扎实的基础知识,勤奋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借鉴了前人的科学成果。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通天文、历算,习火器。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对《几何原本》的翻译。这部世界古代的数学名著,以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形式,由公理、公式、定义出发,用一系列定理的方式,把初等几何学知识整理成一个完备的体系,明朝时《几何原本》并没有得到重视,徐光启逝世后《几何原本》未能译完,以至于被埋没。明朝灭亡后,清统治者对此书并不关注,康熙大帝虽然重视西学,但是很可惜《几何原本》这样重要的著作还是没有继续翻译。 材料二牛顿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明亡之前一年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他27岁著《论用无限项方程所作的分析》,任卢卡斯讲座教授。1672年29岁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687年44岁著《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1727年牛顿逝世后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为在此长眠的第一个科学家。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和牛顿生活时期相当,但二者的科学贡献在当时两国有何不同反应及原因。 (1)问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而牛顿则生活在西欧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第(2)问由于截然不同的社会性质,最终使两国走上了相反的发展道路。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检测(二十八)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作业】

检测(二十八)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马丁·路德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烦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解析:选C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从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这适应了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 2.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针对“日心说”,路德讥讽哥白尼是“自命不凡的占星术士”“愚蠢到公然与《圣经》相违背”,加尔文也回应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这表明() A.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 B.宗教改革阻碍科学革命的推进 C.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 D.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基本一致 解析:选A针对“日心说”,路德和加尔文持反对意见,说明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故A项正确。 3.(2018·山西名校联考)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 A.不承认罗马教廷B.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C.把新教作为国教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解析:选B材料中“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禁止……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都体现了限制罗马教会权力的特点,这在客观上加强了世俗王权,故B 项正确。 4.《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这种“曲解”()

关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方法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2757005.html, 关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方法探讨 作者:廖顺勇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0期 摘要: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科学性,由于核心素养是提升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思想观念。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当中以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背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教学当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写作业的好习惯,使学生在写作业当中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所以本文就以关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在教育教学当中,使学生通过做历史作业,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核心素养,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通过对作业进行深层次的设计,并且本着核心素养理念作为教学引导的背景,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利用科学的历史作业强化自身的历史学习思维。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当中,充分的重视作业设计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本着核心素养,不断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当中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1.通过质疑型作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维 教师在高中历史作业设计过程中,通过设计教学思路,对于历史作业进行质疑型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此过程当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和思考,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通过过程与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在过程当中学会体验历史对于自身成長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也要在教学中部分的重视质疑型,作业教学的高效性,不断的优化教学内容,创新作业的设计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在设计质疑型作业时,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和课后复习的方式,使学生针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本节课的重点性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并且同桌之间展开互相提问和互相解答的方式。教师再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统计,了解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不足,从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历史教学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3.3.2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作业)

第二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9·河北唐山摸底)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二者都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B. 民族矛盾成为德意志主要矛盾 C. 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D. 建立资产阶级廉洁教会的需求 2. (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但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 A. 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 B. 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C. 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D. 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3. (2018·河北保定二模)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 A. 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 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 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 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4. (2019·河北邢台月考)马丁·路德认为:教育是要培养“具备世俗生活知识和能力的人”,“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位基督徒的天职。这一论述( ) A. 摧毁了罗马教廷的宗教权威 B. 践行了“因行称义”的原则 C. 推动了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D. 使世俗王权高于天主教权 5. (2018·河南郑州三模)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 A. 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B. 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C. 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 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6. (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下面两幅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据此可以推知( ) A. 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 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 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D. 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7. (2019·湖北武汉十月联考)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讲述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在那里,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这说明孟德斯鸠( ) A. 主张回归自然 B. 反对教会特权 C. 追求社会平等 D. 倡导权力制约 8. (2018·山东滨州二模)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 )

高一历史作业布置引发的思考

高一历史作业布置引发的思考 黄英华 背景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照课程标准,结合“历史”的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要求绝对不是玩文字游戏,也不是搞堆砌,而是实实在在需要落实的教学行为。“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要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传统的做法,在传授给学生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历史问题。基本做法: 我尝试着用新的理念进行高一年级的作业布置和设计,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查找相关资料,以制作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前和老师、同学交流,再由学生、老师简单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需改进之处,改变过去教师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每节课贯穿适合教学内容的学生活动。全学期我总共布置了15次这样的作业,同学们都积极参与。 值得肯定的方面: (1)学生积极性高涨。学生几乎都从开始时为了分数不情不愿地必须参加,到后来踊跃参加,兴趣大增。而我也从规定学生必须交作业,到最后随便学生选做,不再担心没人理睬可怜的高一历史作业。我原来最担心学生把这些活动仅仅当作是作业来完成,而没有享受到其中探索的乐趣。可从最后展示的效果来看,学生

无一例外都比较喜欢这种方式。 (2)好作品层出不穷。学生制作的幻灯片从最开始的寥寥几张、下载网上作品、文字多于图片、逻辑性较差、应付了事,到后来基本能围绕主题设计思路,选择资料,说明问题,甚至设计一些互动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学生的成长真是非常明显。而我也亲眼目睹了学生对历史科兴趣的日渐浓厚。其中,好几个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非常高,都制作了两个以上的主题幻灯片,个人能力得到极大地提升。同时,每个学生还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幽默的、知性的、喜欢的卡通和音乐等等,因此,每一次的活动总有令人惊喜的作品或细节呈现,也让我和学生对下一次活动充满了期待。 (3)学生学科能力有所提高。经过指导,学生在以下方面有一定的进步:如何评估史实;如何论证某一观点并做出结论;如何学会解释历史图片、遗迹和地图;如何区分原因和结果等等。对于历史,有的学生开始了解到不仅仅是需要背诵的知识,更是需要去判别的知识。 问题及不足 (1)小组怎样合理分工刚开学的时候,我要求每学生就近组合,成立4~6人的历史学习小组去开展各种活动。可是进行幻灯制作的过程中,由于家庭条件限制、作业太多、个人性格等因素影响,每次幻灯片的制作实际上由少数人包干,其余的人只能担任配角。所以,真正能力得到提高的人占少数。 (2)历史研究的方法不够系统和具体。由于每次作业我都要求学生必须和我及时沟通,完善后才能到班级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怎样甄别历史的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研究的步骤、方法等比较茫然。虽然尽力弥补,可要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讲授方法,非一朝一夕可也。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济宁高二检测)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 牛。”右图漫画形象地说明了() 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 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 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 2.(2013·昆明高二检测)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 D.否定教皇地位 3.面对教皇和教会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这最能表明他() A.对天主教会的教义、做法不满 B.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坚持斗争 C.痛心于天主教分崩离析的局面,积极挽救 D.得到了德国人民和部分封建主的支持 4.(2013·潍坊高二检测)“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上述观点主要反映马丁·路德的思想是()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 5.(2012·广东文综)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6.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文章中,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特别受到诸侯的欣赏() A.《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B.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C.减少教堂和修道院 D.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7.(2013·南京高二检测)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8.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2020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中历史16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作业设计

2020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高中历史16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作业设计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B [根据材料“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从珠江流域推广到了长江流域;“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即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 2.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诗人如此评价甘地是因为他( ) ①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②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国父”③甘地主义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④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D.②③④.①②④ C B [①③④均属于甘地的活动和功绩,均属于这样评价甘地的理由,但②是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评价的理由,所以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3.1922年,印度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走向低潮,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 B.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自相矛盾 C.国民大会党孤军奋战 D.国大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1922年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由于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及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进入低潮,故D 项正确。] 4.孙中山曾为南洋路矿学校题写“造路救国”四字,甘地则发出过“回到纺车去”的倡议。他们所蕴含的共同主题是( ) .顺乎世界之潮流B .非暴力不合作A. C.争取民主自由 D.致力民族自强 D [“造路救国”反映了孙中山的救国思想,而甘地则发出过的“回到纺车去”的倡议也是为了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二者的主题都是围绕对外争取民族独立和自强,故D项正确,C项错误;甘地的倡议属于非暴力不合作,但是孙中山的题字不属于,故排除A项;孙中山的题字属于顺乎世界之潮流,但是甘地的倡议则是与之相反,故排除B项。] 5.下列有关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法西斯斗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意大利首先点燃了法西斯在非洲的侵略战火 B.埃塞俄比亚在二战后恢复了国家独立 C.埃塞俄比亚抗意失败沦为其殖民地 D.埃塞俄比亚国王在国内领导游击战争 A[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首先点燃了法西斯在非洲的侵略战火,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6.1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第1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基础夯实 1.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包括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联合国大会由世界各国代表组成 B.安理会理事国均拥有否决权 C.安理会的主要责任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只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才拥有否决权;联合国秘书长由安理会推荐,并非任命。 2.2014年1月15日,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第二梯队245名官兵15日从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出发,乘坐联合国包机奔赴马里共和国执行维和任务,其主要领导机关是() A.中共中央军委 B.联合国 C.派往国的军队最高统帅 “联合国”“维和任务”,故选B项。 3.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葛罗米柯在联合国频频使用否决权,由此得了个 “Mr.No(摇头先生)”的绰号,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苏联频频使用否决权 B.美苏企图利用联合国推行强权政治 C.苏联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 ,透过现象看本质。A项为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联合国很多决议都是按照美国的意志制定的,其实质是联合国受到美国的控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同国联一样: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上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这主要说明当今联合国() A.真正起到了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作用 B.不需要考虑构建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机制 C.在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重大问题时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或改革 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说法不符合联合国创立的宗旨;并非所有决议都经过五大常任理事国审议通过,D项错误,故选C项。 能力提升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联合国的标志和总部前的雕塑。 材料二1965年,根据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议,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两次绕开联合国,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请回答: (1)联合国安理会是通过哪些方式实现雕塑表达的美好愿望的? (2)材料二说明,与成立初期相比,联合国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材料三说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遇到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安理会是通过决议、调解斡旋、组织维和行动来实现的。 (2)联合国逐渐摆脱被少数国家操纵的局面,成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的重要国际讲坛。亚非拉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并逐渐团结起来反殖、反霸。 (3)问题: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与安全方面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建议:坚决捍卫《联合国宪章》;进一步增强安理会在维和方面的作用;加快联合国改革。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联合国的宗旨为: 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的集体措施,以防止和消除对和平的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对和平的破坏;并以和平的方法和根据正义和国际法的原则,调整或解决可能导致破坏和平的国际争端或态势。 …… 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带有经济、社会、文化或人道主义性质的国际问题,并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促进和鼓励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联合国宪章》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联合国的主要宗旨,并联系时代背景说说它的成立反映了当时世界人民的什么愿望。 80年代以来其主要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的平等。 愿望:体现了反法西斯国家试图把战时同盟的友好关系延续到战后的心愿,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愿望。 (2)在防止局部武装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反对外国军事侵略和占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裁军和防止核扩散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推动地区性和平方面,联合国也力促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五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意志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天主教皇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 2.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是() A.德国宗教改革B.英国的清教运动 C.瑞士宗教改革D.尼德兰宗教改革 解析:选D。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尼德兰人民进行了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卡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度、基本教义和宗教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能力。④是相同点,可排除A、C、D三项。 4.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潮流,主要依据是() A.对天主教会发动了摧毁性的冲击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框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中“思想解放”信息,可首先排除B,因为B属于经济方面;A中“摧毁性”表述有误,排除;D应是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 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材料2: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材料1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2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第(1)问从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方面作答。第(2)、(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 (2)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获得上帝的赦免;天主教则主张靠教皇和圣礼等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升入天堂,即“因行称义”。 (3)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发生多次战争后,于1555年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中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材料2:……卡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卡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能

关于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4-04-01T15:30:47.327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李鸿雁 [导读] 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传统历史作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笪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李鸿雁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已一大都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与努力,一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部分教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计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素养的提高。 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传统历史作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传统历史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仍以填空、选择、材料分析、问答题为主,着重点仍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的题目很少。 2.作业提出的单向性。传统历史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了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3.作业内容的机械性。传统历史作业缺乏时代感,许多老师布置的历史作业往往是把课本的某些段落“搬到”作业本上,或者课后练习、配套练习一股脑全部要求做在作业本上。这类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历史作业失去了兴趣。 4.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传统历史作业强调独立思考,不允许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探讨,互相合作,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进行培养。 5.作业评价的绝对性。传统历史作业的评价是由教师一人操作,学生对作业的普遍态度是完成后上交就万事大吉了,而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对比,非对即错,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新课程作业设计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依据。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历史学习环境。笔者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借鉴同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设计,应突出以下这.几个特点:1.开放性。开放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它体现为:布置作业内容的开放,学生有权自主一选择;作业形成的开放,改变原有的书面作业模式;作业结果、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刻板的; 评价方式的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价。开放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按照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封闭题主要引起认识结构的同化,而开放题则引起认知结构的顺应,一般而言,开放题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较大。台湾著名历史教育专家张元先生,曾在新竹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中做过作业改革的实验,他设计了一道关于汉武帝与匈奴战争的题目,要求学生每人写一封寄自疆场的家书,提供的背景材料是“: 汉武帝时代有一位中级军官,参加征伐匈奴的重大战役,在战事告一段落后,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回给家人,他在信中述说了所见到的事物,也写了一些感想,现在经由历史想象你就是这位军官,请你尽量从当时的情景来写这封信。”该题要求学生尽量去理解过去人们的观念和思想,驰骋想象,神人其境,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 2.差异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以达__________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笔者在每节课后都设计AB两组练习题或者增加自由选做题。A组题是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B组题或自由选做题是较高的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前者题型主要有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制表等等,主要目的是掌握、巩固历史课本知识,后者题型多种多样,内容有史料的辨析,课文内容的整理,有指导学生查阅辞典,讲故事,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有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这些习题都与有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都不是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出直接的现成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趣味性。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地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人文性。教师的教学工作,表面上面对的是教材、课本、学生、作业,其实是在和一个学生的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进行持久的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有许多形式,作业就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所以,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就是一种互动的人文活动。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学识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4.2冷战的开始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3:4.2 冷战的 开始作业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大连高二检测)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前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美苏() A.都成为超级大国B.进行冷战对峙 C.共同对付法西斯D.军事实力接近 【解析】“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即不会发生“热战”,B 项正确;A 项与题干意思无关,D 项只看到表面现象,未理解凯南评述的实质。 【答案】 B 2.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期间,大国首脑曾设想战后由四个警察(美、苏、英、法)共同维持世界秩序,但是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变成了一个警察(美国)领着两个警察(英国和法国),和另外一个警察(苏联)相对抗。导致这种格局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 B.美国实力的增强和英法的衰落 C.苏联政治影响在东欧的扩展 D.美苏两国利益的冲突 【解析】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根本原因”,A、B、C三项是某一方面的原因,不能完全说明题干揭示的主题。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故选D项。 【答案】 D 3.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他所指的是() A.遏制理论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集团的建立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解析】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的宣言书,由材料中“反共战争”可以看出是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针对西欧经济的,可排除。 【答案】 D 4.杜鲁门声称: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一致性,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是在经济上的表现,故A、C、D三项都是两者的共同点。 【答案】 B 5.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6国代表在莫斯科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这一组织的成立() ①是为了恢复发展苏联、东欧的经济②是为了反击马歇尔计划③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④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是经济组织,④排除,故选A项。 【答案】 A 6.下图《“摇翅膀叔叔”送糖果》(摄于1948年6月)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古巴导弹危机B.柏林墙的修建 C.第一次柏林危机D.马歇尔计划 【解析】题干信息和图片反映了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柏林后实行

统考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7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第37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课时作业·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53页 一、选择题 1.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解析:“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可得出与宗教改革有关,故A项错误;“基督教传播”不会对宗教信息产生冲击,故B项错误;“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是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故C项正确;“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只是针对英国,不能对整个“西方”,故D项错误。 答案:C 2.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明( ) A.德国民族意识觉醒B.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抨击教会引起共鸣D.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马丁·路德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抨击了教会的贪婪,马丁·路德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说明抨击教会引起共鸣,故选C项;宗教改革使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哪些人读了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排除B项;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D项。 答案:C 3.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 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 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解析:左边的示意图体现了“因行称义”,右边的示意图体现了“因信称义”,这说明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故选C项;A、B两项表述有误;D项所述材料未体现,排除。 答案:C 4.下图为描绘荷兰圣像破坏运动的插图,该运动 ( ) 《圣像破坏者》,创作于1566—1568年 A.破除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B.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破坏上帝在信徒心中的形象 解析:通过题干中该插图的创作时间,即1566—1568年,可知该插图的创作深受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救赎,不必按照教会所规定的繁琐仪式,所以在插图中出现了破坏圣像的行为,故选C项。 答案:C 5.中世纪,欧洲圣诞老人的形象人是主教圣·尼古拉斯,由他负责赠送礼物给民众,也负责拿鞭子和棍棒抽打异教徒和为恶者。16世纪后,人们彻底摒弃尼古拉斯的存在,将妖怪、女巫等神话人物,塑造成了民间新的“圣诞礼物赠送者”。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文艺复兴的兴起B.宗教改革的推动 C.自然科学的勃兴D.启蒙运动的传播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欧洲圣诞老人的形象人是主教圣·尼古拉斯……16世纪后,人们彻底摒弃尼古拉斯的存在”并结合所学,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故选B项;文艺复兴早在14世纪就已兴起,排除A项;根据材料“将妖怪、女巫等神话人物,塑造成了民间新的‘圣诞礼物赠送者’”,与自然科学勃兴不符,排除C项;启蒙运动主要在17、18世纪,排除D项。 答案:B 6.有学者说:“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传播到全世界,结果全世界都改变了思想方法。”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指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