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本源上谈微电影创作

从艺术本源上谈微电影创作
从艺术本源上谈微电影创作

从艺术本源上谈微电影创作

作为时长短小的电影,即微电影而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

一个故事讲述清楚、讲述完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更何况还要把故事讲得有层次、有质量,更要有吸引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微电影的创作是一个比较困难且又艺术性很强的活动。作为故事来说,需要有一定的环境,并在环境中交代人物及其关系和事件的缘由等要素,所以,对于一个微电影来说,不是只拍出来就完事了,而真正重要的是要拍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这也是本文尝试从艺术本源上来探索与论述的,希望能在学理中卓有成见,为我国微电影未来的发展提供可学可鉴的艺术价值。

一、微电影本质溯源的遵守

人固有本性,更何况是作为物质现实再现的微电影。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从“物质现实的还原” [1] 这个命题中阐述了电影的本性。这是在电影的摄制中给出的观点,是从一个电影创作的角度提出的本性命题。而作为微电影来看,其实,在不同的角度内含有不同的本质。先从其诞生的原角来看,微电影是在视频短片与广告的夹缝中各元素融合而生的产物,在这个角度来看,微电影的本性就是趋向于经济利益,为商业利益服务。

进一步探究,微电影之所以是电影的一种新形态,必然具备

电影的相关属性和内质,从这个角度而言,微电影的创作本性就是具有艺术性。当然,微电影的艺术性也应该是抛开经济利益而上升

的精神层面,这是创作者及其受众所必然接受的深层的本性(这抛开经济者的利益而言)。微电影的艺术性是将创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借助艺术手法,运用艺术技巧深入挖掘出来;同时,又是将受众情感的艺术性借助微电影本身的艺术性予以烘托出来,这就是微电影创作的价值所在,也是其艺术本源的深层体现。

综合微电影的本性可见,商业性与艺术性是其基本的两大属性。这在电影中也是时常探讨的话题,但是从微电影的出现根源来看,它往往比电影体现的商业属性更明显。所以,微电影虽然是兼顾了电影的两大属性,但是各有其特点。众所周知,微电影的商业性是其成活的物质基础,这必不可少,但其艺术性更为重要。艺术性的体现会使受众得到精神的洗礼,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更有利于微电影商业价值的不断提升,为创作者提供更好的设备,激发其积极的创作欲,进而形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如果只是视商业性为重而轻艺术性,更多的商业元素会挫伤受众的眼球,即使一时抓住了受众获得了成功,也会使商家投入更多恶性循环的商业元素,最终,使受众越来越少,以致反感!所以,既要辩证地对待微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又要注重微电影的艺术创作,这样,才能使微电影既有质量又有价值。

二、微电影艺术灵魂的考究

“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 [2] 电影的取材都是来源于自然

或是社会生活,其导演不可能凭空想象就能创作出电影,对于微电影的创作也是如此。而微电影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不管微电影的创作怎么高于生活,它总有自身的局限性,只是创作者

从自身的角度运用各种艺术手法综合囊括了现实生活的大部分内容,而对于生活来说,微电影还是在一定的生活范围内取材、构建情节,只能是无线地接近生活。这种无限接近生活的微电影之所以能够有吸引力,就在于它不是对生活现实的断章组合,这就是高于生活的艺术性,这种生活既有我们在现实中熟悉的一面,又有不同于现实而又使我们好奇的一面,这就是微电影创作的内质,也是其创作的意义。

微电影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为,当然,中国的微电影出现的诱因就是商业性,以赚取利益为重。但是,仔细揣摩,微电影的来源还是生活,是在生活中的某一部分人率先有了影视短片的创作,然后,才有商家鼓动影视短片与广告的结合,形成今天所说的“微电影”。至此,不能仅仅凭经济的攒动而使微电影发展,真正能使微电影发展的内因应该是其自身的“灵魂”,也就是微电影的精髓。

微电影真正面对的是广大的普通受众,而微电影创作源于且高于生活,其艺术性体现的是生活中的“美”,只有美才会让人去乐于接受、欣赏,所以,“微电影又是捕捉时间消逝与空间跳跃性的美的艺术”。当然,这里的美体现了很多种,因人而异,通俗地说,能

够引起受众关注或记忆的都可称其为美(丑也是美的一种)

这种艺术性的体现,与导演或编剧有直接的关系,每个创作

者的风格迥异,所创作出的美的体现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不管如何去创作都要把握好微电影的灵魂之精髓。

三、从本质上诉求微电影创作的艺术性以往谈及艺术的篇章数不胜数,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微电影的艺术性,在这方面论述的是少之又少,仅有的论述也只是从艺术性浅层方面反复论说微电影的创作或是传播需要艺术性,更应该加强艺术性,在此就目前我国微电影的现状深入剖析。

参看近期相对比较优秀的微电影视频,都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但是,需要表现出重点的地方往往不足,比如说微电影中的声音,表现的节奏性不是很强,即使影视声音方面的问题谈得很多,在声音的运用上还是不够的。同时,多数表现力度不够。比如,情绪积攒的力度、心理展现的热度等均不够,这些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原因,更是综合艺术手法运用的不足,现简单地总结梳理如下。

(一)从逻辑思维关联上探究微电影创作

“逻辑思维 ( Logical Thinking ),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 thinking )'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3]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逻辑思维是一种综合的至高的思维方式,先有逻辑综合推断,再上升到思维辩证的高度,从这方面讲,微电影必须具备。任何影片都应该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最终达到逻辑思维,这样说的意义就在于微电影是引导观众在现实中践行有一定意义的活

动,这就是观众通过微电影的形象(现实)展现而最终起到对思维抽象的人生意义的深思。在上面的这个说

法中就已经完成了关联的表征。微电影是将形象思维的现实加入艺术创作的元素呈现在视频载体上,最终达到受众的共鸣或是引起受众的深思,由此达到思维逻辑性,这就形成了画面内、外的关联,而后者是更咼层面的,也是微电影创作的最终意义。现在的一些微电影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缺乏这种层面的关联。

再就是,情绪、节奏与思维逻辑的关联。这又是另一个角度,

即从微电影本身的创造性层面来说的。情绪是激发受众共鸣的重点,也是主要的,能否打动受众就看情绪表现得如何。好的微电影会使受众潸然泪下(当然,这不是微电影创作的终宿),因为,这只是最能直接表征受众情绪的情感体现。作为艺术化的微电影,应该运用声音、画面的节奏去达到一定的思维逻辑性,而目前的微电影中,声音单一、表现力度不足,这就为逻辑的转进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结果导致影片放映后未引起受众的共鸣。在这一点上,也是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的差别所在。

(二)从心理缔结关联上探究微电影创作

微电影,可以说是创作者的一种心理展现的实体,当然,它针对的对象(受众)观影后也会形成自己的心理活动(此时心理是隐形的),同时,微电影内部也存在为完成情节的构建所形成的自身心理趋向,这种心理趋向是由微电影内部情绪、节奏、人物心理、创作技巧等各方面共同熔铸的。此三种心理状态缔结、关联为一体就是微电

影创作的灵魂。但是,不管如何去关联,心理状态总是抽象的,而展现这种抽象的东西却需要具象的艺术手段。所以,微电影创作的灵魂终究是艺术诉求。

(三)从艺术创作技巧转接上探究微电影创作

真正好的影片可以忽略特技等效果。因为特殊效果的出现,本身就是违规的,这么说可能会引起众多的争议,但是仔细想一下,一部好的影片并不是靠特殊效果去吸引受众的眼球,而恰恰国际上很多获奖作品并没有过多的特殊效果。一方面,特殊效果

的出现是完成了一次绚丽的技巧,但是,它却打破了影片自身情感、情绪的展现;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破坏了影片内部的心理活动以及受众思维心理的推断,这也就导致了以上

三种心理缔结关联的缺失。当然,并不是说不让用特殊效果,而是要用得合理,符合逻辑思维的形式而不至于去终结微电影创作的心理。也就是说一个好的特效创作技巧是不会让受众在观影的同时有所察觉,当然,好的技巧的运用要符合逻辑转接,要与心理创作活动转接关联结合起来。

这也是我国微电影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希望能在微电影的创作中遵循一条原则,就是能不用特殊效果尽量不用,如有用时避免特殊效果的喧宾夺主。

(四)从叙事铺张关联上探索微电影创作铺张原指“竭力铺陈渲染,力求发扬光大。后多形容过分讲究排场” [4] 。在这里讲求铺张是在叙事上要求全面的展开,使微电影内容的表现不拘谨,该起的地方一定要起到位,该落的地方必须落到位。叙事铺张的不

足也是在目前众多微电影的表现中常见的问题。

微电影本来就是短暂的时间内讲述精湛的故事。但是,叙事铺张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展开(指意义、内涵的展开),这就是微电影特有的叙事特点。微电影的叙事铺张不是说从故事的开始到结尾一点不落的展开叙事,而是要讲求节点的选择与转接的关联。微电影的节点就是在表现的“现实”中截取的若干个组成叙事的汇合点。怎么将每个叙事段落铺张展开并将各个节点巧妙地逻辑转接是微电影创作的难点和重点。比如说,在叙事中人物的展现不足,人物情感没有更大限度地表现出来,情绪应该上升到顶点时,突然中段夭折;当然,声音叙事的运用也很重要,在多数的微电影作品中很少讲求声音的叙事,只是单调的音乐承载背景声。所以,画面与声音的叙事铺张性没有展开,同时,人物情感与声音的节奏也没有很好地关联起来。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微电影的发展会走向一个全新的热潮。

综合以上所述,是笔者结合自身影视创作中的实践经验与目

前微电影创作之不足,缺乏艺术意识而进行的浅层探究,希望在

中国微电影的创作道路上能够开辟自己独具特色的一片新天地!

[

从《老男孩》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从《老男孩》看微电影的艺术特征 [摘要]科学技术在全方位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微电影就是其中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微电影这一全新的电影形式应运而生,在制作方式、艺术特色、传播方略等方面都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成为一种为专家学者和一般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新型电影形式。 [关键词]《一触即发》微电影传播特征《老男孩》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媒体形态不断出现,深刻改变着传媒格局,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相互竞争时期,在中国复杂的媒介环境下,中国网民规模的不断壮大,Web3.0时代到来,大量的网络新媒体迅速地兴起,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微电影在这种复杂的媒介环境下迅速勃兴,并依托新媒体给网民带来新的视听享受。 几年前,网络上出现了如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筷子兄弟的《男艺妓回忆录》、还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 江湖》等短小视频内容,很快引起广大网民的相当关注并形成一股投资与创作热潮,有人将这些讲述一个短小故事及说明某个主旨的短小视频内容称之为“微电影”。2010年12月,由香港电影明星吴彦祖主演的90秒好莱坞级微电影《一触

即发》首映,引起巨大反响。《一触即发》有着好莱坞大片的叙事风格,剧情扑朔迷离、悬念重重,画面惊险刺激、色彩绚丽。电影故事发生在香港,男主角吴彦祖现身酒店执行任务,却遭神秘黑衣人跟踪追击,危急时刻他纵身从顶楼跃下,殊死较量由此展开。在另一位绝对主角――凯迪拉克的帮助下,吴彦祖不断化险为夷,并出其不意地杀出了一个180度的回马枪――“微电影”一词正式走人人们的视野。 一、微电影的概念 如果说网络电影是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新媒体电影是草根文化的便捷化扩散,那么,微电影就是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互相妥协的产物。单从制作手法、传播途径以及播放平台而言,微电影和网络电影、新媒体电影的差别并不是很大。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艺术传播,在互联网、手机这类新媒体平台播放。但相比较而言,微电影要求制作团队更专业,制作水平更高端,形式短小精悍,人物形象突出,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2010年12月,由豪华汽车品牌凯迪拉克与好莱坞著名创作班底联手推出的90秒微电影《一触即发》被称为是第一部微电影。但之后,有人就将同年由优酷推出的《11度青春系列》一并归到微电影的行列,使得微电影在起始时间上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学者对微电影的界定也各不相同。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对于艺术性的要求不高,

微电影创作教程 教案

《微电影创作教程》课程教案课程编码: 学时数:64 学时(其中:理论 32 ,实践 32)学分数:4 学分课程类别:专业课开课学期: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授课班级:广本 1801 先修课程:电视摄像、premiere 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课程。 一、课程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面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讲述微电影的概念和稿本写作、制作工具的使用和技术标准、拍摄和编辑的技巧、微电影创作的完整过程以及中外优秀微电影作品赏析。 本课程大纲根据科技应用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前期准备、实践拍摄、后期制作几个步骤中学习影视制作的全过程。结合理论知识研究影片制作技巧、拍摄技巧。能独立创作剧本并通过相应的设备使用能将剧本拍摄成完整的影视短片。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积极采用与多媒体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力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既能熟练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又能学会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 主要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观摩影视作品 3、影视作品分析法 4、讨论法 5、实践操作法 四、参考教材 1、《微电影创作实录与教程》,李宇宁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2、《微电影创作教程》,孙茜芸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 3、《微电影创作基础》,冷冶夫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 五、教案 授课章节: 第 1 章认识微电影(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 1 节微电影产生的背景 第 2 节微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3 节微电影的类型 课时安排: 理论讲授4 学时 授课方式: 以理论讲授为主,以PPT 课件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电影的基本概念、微电影的起源、微电影的发展历史以及微电影的分类。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中国电影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厚德远志笃学创新 《中国当代电影研究》期末作业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学院:文学院 专业:13级戏剧影视文学 班级:二班 姓名:康泽亮 学号:201342059

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13级戏剧影视文学二班康泽亮 201342059 [ 摘要 ]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影坛上文艺片崛起并迎来了近 20 年的繁荣发展。进入 21 世纪,文艺片的创作情结依然还在,但作品的数量已经明显缩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影创作上的其他原因,文艺片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目前主流商业电影正积极吸纳文艺片经验,在商业影片中显露艺术电影的潜影,文艺片的创作理念正在逐渐成为商业电影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中国文艺片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艺片起源于法国。在电影发明的 10 年后,电影面临深刻的危机,电影和当时的地摊文艺、民间文艺、彩色明信片和画报一样,沦为一种商业化的通俗玩艺。电影的存在和发展引起了法国戏剧界的忧虑,艺术电影公司的成立和文艺片的崛起标志着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新的电影时期的开始,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电影诞生 10 年来很少有过的面貌和新的品质。中国艺术电影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它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社会进程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密切相关。 一、2010 年前的中国文艺片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影坛上艺术电影崛起并迎来了近 20 年的繁荣发展。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风光无限,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电影多次获奖,这是中国文艺片的高峰,也是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文艺片的兴起与发展不仅使一度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事业重振雄风,而且也在中国电影史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类别。 文艺片之所以在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并蓬勃发展,深层根源在于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文化断层后中国人对文化的反思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艺术思想的活跃,与其他艺术样式一样,中国电影导演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开始投入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尝试僭越规范,冒犯常识的视听表现。具体地说,大陆当时还处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过度时代,主要的电影制片厂不反对拍艺术片,电影如果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即使拍的艺术片在票房上没什么收获也会得到支持。而且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

微电影创作个人总结

《微电影制作》项目个人总结 这次摄像拍摄是我第一次拍摄。虽然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一共才拍摄了大约十分钟,但是我觉得,在短短的十分钟里,我掌握了摄像的一些基本操作,以及剧本的分镜头脚本创作。对于这次摄像,我的心得体会如下: 1、在拍摄前一定要选好主题,有一定创意,否则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例如,之前有好多同学都在校园拍摄了爱情类微电影,当同学们开始观看的那一刻就已经预知到了结果,导致很多微电影有好多人都没有看到最后就已经关闭了。我们这次在选材上特意选择了爱情与哥们情谊的主题,虽然我们的的操作还存在一定不足,但在主题的选择上较别的主题有了很大的突破。 2、关于拍摄时使用摄像机的技巧。托住摄像机的姿势要正确,拍摄时尽量让摄像机放平在水平状态。那样,画面才会端正。如果机没有放平,画面可能会左右倾斜,这样在观看的时候很容易给观众头晕眼花的感觉,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摄像机的把握,要保持镜头的稳定,不要频繁移动镜头。如果拍摄时没托稳机或是频繁的移动镜头,都会造成画面不稳定。 3、换拍摄镜头前要停留数秒。为方便观众了解画面,转拍另一画面前最好让镜头停留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如果拍摄同一主体时间太长的话,录象也会流于呆滞和沉闷。所以,不要拍时间太长和太短的镜头,5秒钟或者10秒钟是拍摄每个镜头的理想长度。 4、开始拍摄第一个镜头时应用全镜方式。这样画面影像比较稳定,更容易让观众了解画面的整体环境。接下来再拍摄主体,这样会更容易突出主体,也符合观众的视角习惯。 5、最后是关于剪辑和编辑的问题,在剪辑的过程中对于软件的熟悉度还远远不够,没有花心思的研究和学习上面,关键还是拍摄的过程中出问题,导致对剪辑的信心不是很大,没有很大的兴趣。在剪辑的问题上以后还要加倍的补回来,虚心学习。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知道了我的不足之处是:我只是掌握了最基本的简单的拍摄操作,对摄像技巧仅仅是用了推拉和移,还未敢操作运用摇、跟和甩,对技巧的综合运用也还很生疏。 不过,我对这次实验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基本达到了老师以及我自己要求的实验效果。以后再有机会摄像,我相信我会努力

上海大学生国际微电影节

上海大学生国际微电影节 【篇一:2011中国腾讯微电影大赛策划】 2011中国(北京)微电影节:微电影大赛 1.大赛介绍 三分钟可以干什么?三分钟的视频短片可以让旭日阳刚从地下通道 走上星光大道;三分钟的微电影也可以让你从现实走向梦想;我们 的青春与生命,是献给被梦想蛊惑的那三分钟的热泪。在电影这个 艺术形式蓬勃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a代,每一个 人只需要一台摄像机、一个梦想、一点创意,就可以用影像来展现 这个大千世界,通过镜头和影音创意成最不真实的电影短片来表现 最真实的万象世界。我们热爱影像,因为留不住时间。 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节是由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主办, 腾讯网协办、百余家媒体支持,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微博)、中 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微博招生办)、中央戏剧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 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听众:8742人 +收听已收听最新消息 2011年4月29日 11:11#高招微咨询#今天 的访谈到此结束,我们会不断更新相关信息,也欢迎大家登录我校 首页以及打电话咨询!我校的招生办电话是:010-********或010-********更多)等100所高校联盟合作成就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活 动比赛。 在电影这个艺术形式蓬勃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人只需要一台dv、一个梦想、一点创意,就可以用影像来展 现这个大千世界,通过镜头和影音创意成最不真实的电影短片来表 现最真实的万象世界。 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就是这样一个让大学生不再是三点一线为学业平 平淡淡的日复一日; 不再是为补贴生活,在街头,在商场,在家教的 路上; 不再是为毕业将即,而工作无从着落而苦闷,而迷茫,而无助; 而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创意的光影平台。 作为微电影的主要参与力量,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没有雄厚的资金,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豪华的阵容,也无法拍摄出出鸿篇巨制。但是,我们有的是创意,有的是激情,有的是对于梦想的执着。我们 将用青春和生命来献给我们最热爱的事业,哪怕只有短短的三分钟。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去做最深刻的表达。

艺术的本源

摘要:艺术家以某种方式必然地成为艺术作品的本源而作品成为艺术家的本源,同样地,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都势必成为艺术之本质的问题。但由于艺术究竟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的问题必然还是悬而未决的,因此,我们将尝试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 关键词:艺术、本源、本质 一.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 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按通常的理解,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但艺术家又是通过什么成其为艺术家的?艺术家从何而来?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是作品;因为一部作品给作者带来了声誉,这就是说,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艺术的主人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和作品都通过一个最初的第三者而存在。这个第三者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那就是艺术。 就像艺术家以某种方式必然地成为作品的本源而作品成为艺术家的本源,同样地,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但艺术竟能成为一种本源吗?哪里和如何有艺术呢?艺术,它还不过是一个词,没有任何现实事物与之对应。它可以被看作一个集合观念,我们把仅从艺术而来才是现实的东西,即作品和艺术家,置于这个集合观念之中。即使艺术这个词所标示的意义超过了一个集合观念,艺术这个词的意思恐怕也只能在作品和艺术家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存在。或者事情恰恰相反?唯当艺术存在而且是作为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源而存在之际,才有作品和艺术家吗?无论怎样决断,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都势必成为艺术之本质的问题。但由于艺术究竟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的问题必然还是悬而未决的,因此,我们将尝试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成其本质。但什么和如何是一件艺术作品呢? 什么是艺术?这应从作品那里获得答案。什么是作品,我们只能从艺术的本质那里获知。任何人都能觉察到,我们这是在绕圈子。通常的理智要求我们避免这种循环,因为它与逻辑相抵触。人们认为,艺术是什么,可以从我们对现有的艺术作品的比较考察中获知。而如果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艺术是什么,我们又如何确认我们的这种考察是以艺术作品为基础的?但是,与通过对现有艺术作品的特性的收集一样,我们从更高级的概念作推演,也是同样得不到艺术的本质的;因为这种推演事先也已经有了那样一些规定性,这些规定性必然足以把我们事先就认为是艺术作品的东西呈现给我们。可见,从现有作品中收集特性和从基本原理中作出推演,在此同样都是不可能的;在哪里这样做了,也是一种自欺欺人。因此我们必得安于绕圈子。这并非权宜之计,亦非缺憾。走上这条道路,乃思之力量;保持在这条道路上,乃思之节日——假设思是一种行业的话。不仅从作品到艺术的主要步骤与从艺术到作品的步骤一样,是一种循环,而且我们所尝试的每一个具体的步骤,也都在这种循环之中兜圈子。 二.怎样寻求到真实的艺术 为了找到艺术的本质,找到在作品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东西,我们还是来探究一下现实的作品,追问一番:作品是什么,它如何成其为作品。每个人都熟悉艺术作品。人们在公共场所,在教堂和住宅里,可以见到建筑和雕塑作品。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被人收集起来展览。如果我们从这些作品的未经触及的现实性角度去观赏它们,同时又不自欺欺人的话,就必将看到,这些作品就是自然现存的东西.与物的自然现存并无二致。一幅画挂在墙上,就像一支猎枪或一顶帽子挂在墙上。一幅油画,比如说凡·高那幅描绘一双农鞋的油画吧,就从一个画展周游到另一个画展。人们寄送作品,就像从鲁尔区运出煤炭,从黑森林运出木材一样。战役中的士兵把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背包里,贝

微电影的写作方法

微电影的写作方法 ——香樟文化传媒十五至二十五页的微电影剧本的写作,尽管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 但在落笔写这个剧本之前, 将会应买方要求拟一个故事梗概。不管是为自己进行故事构思的需要, 还是为了在形式上与专业要求相统一, 提要和故事梗概都需要准备。 关于上层结构 这里强调的是同样一种戏剧性结构既适用于单个场景也适用于整部剧本。场景和剧本都必须树立人物并设计冲突, 渐进到某个危机点, 最终达到高潮和结局。故事就由所有这些场景来体现, 再被一个浓缩的空间所包容, 整个用电影剧本来讲述的故事又把这类场景置于相同结构都能适用的更大范围内。 这么说来, 同样一种戏剧性结构是在两个层面上存在的各个场景中无处不在的戏剧性结构。整部剧本的戏剧性结构反过来又由场景构成。情节就是这类场景发展成为你所讲述的故事的戏剧性结构。我们还要强调的, 是结构的说法并不抽象, 它是连贯的故事情节的特殊反映错综复杂的是场景还会引发意料之外的问题, 进而促使你的主人公有所行动。说到剧本, 你现在就要考虑步骤的问题。我们通过亲身参与下列程序熟悉每一幕所反映的连贯故事情节开始是交代人物并孕育冲突, 中间要加强人物塑造并激化冲突, 最后是高潮和结局。让我们探讨一下具体的步骤。 第一幕开始交代人物并孕育冲突 典型的做法是在第一幕中介绍你的人物, 他们的基本处境, 什么是可能打乱他们生活步调的问题, 以及他们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的初步努力。由于这种努力是有负作用的, 所以对反面人物及其阻力也要有所交代, 而且冲突还要进一步升级。主人公虽然会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 但起码在最初的阶段仍看不到希望。 《克莱默夫妇》就是以乔安娜弃特德而去作为开端的。但第一幕并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让特德和比利组成新的家庭结构为生存而斗争, 以此作为第一幕的延续。特德和比利成功了, 他们一同成长并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然后乔安娜重新出现, 想把比利要回去。这个家庭受到的威胁, 以新的更严重的形式出现。特德决定抗争。我们看到特德在餐馆里与乔安娜会面后大发雷霆, 那才是第一幕的结束。 主人公为缓解冲突所做的努力必须在第一幕结束时有个结果, 具体到特德身上, 那就是他必须在监护权的诉讼中获胜。在《心田》中, 那位妻子则必须把棉花种上并有所收获。换一种说法, 冲突的类型男人与男人, 乔安娜与特德, 克莱默与克莱默应该与摆在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保护由特德和比利组成的这个新的家庭单位紧密相联。 第二幕中段塑造人物并激化矛盾渐至危机点 第二幕要将主人公在第一幕结束时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推进到他或她的努力似乎即将归于失败的危机时刻。在《克莱默夫妇》中,第二幕的中心内容是围绕生动的法庭斗争展开的, 当特德败诉时,矛盾到达危机点。在《在江边又译《码头风云中, 特里在他哥哥被杀以前, 一直试图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两全其美的办法。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第二幕要比第一幕用时更少, 因为第二幕的重头都以情节为主。第二幕中会有许多曲折和反复, 但总起来讲, 一切都要同现在已经转而注重情节的主人公所做出的特殊努力环环相扣。但事情到了危机时刻往往会引发出更令人瞩目的焦点, 因为第二幕结束时, 主人公要找到阻碍他们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特德面对的是要失去比利特里则意识到他不得不独自面对约翰尼·弗兰德利。 第三幕结尾处理高潮和结局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到, 成功作品中的戏剧性障碍是经常变换的, 无论是在《毕业生》中罗宾逊太太对本的巧妙控制, 还是在《芳妮与亚历山大》中爱德华主教对亚历山大的道德恐吓。障碍的最终形成是在

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 来源:作者: 2003-11-05 14:10:02 一、形成时期(1905-1931) 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了中国。 1906年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的沈阳人任景丰在北京利用他开设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拍摄三天,共成三本。内容是著名京剧泰斗谭金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当时出现“万人空巷来观之势”,由此奠定了中国电影的起始点。1913年摄制了我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原名《洞房花烛》),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导演,依什尔摄影,共拍摄了一个月。影片详细地叙述了旧社会一个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批判了封建买卖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这部影片与以前的戏曲影片有着明显的区别:①它有一系列影像活动,有电影创作意识;②具备了戏剧电影样式的雏形;③具有干预社会、批判现实的创作倾向。因此,它开中国电影片种、样式、和创作方法的风气之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17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首次注意到电影,他们自筹资金,成立了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以自制自销的经营方式,开始了中国

电影事业的真正起步。 1922年2月,张石川、郑正秋等人率先筹建“明星影片公司”,此后,该公司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出品最多、历史最长的一家制片机构。据《中华新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在国内各大城市注册的电影公司多达175家,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淘汰,最后只剩较著名的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明星”、“天一”、“联华”等影片公司。 中国电影就是在这样混乱状态中发展的。当时公司林立,队伍复杂,思想混乱,艺术质量参差不齐。正在这时,电影艺术和技术的最大革新成果——有声电影于1926年8月6日在美国诞生了。不久传入中国,同年12年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大戏院进行了试映,这是中国有声电影的开始。1930年,“明星”怀着极大的勇气,开始了中国有声电影片《歌女红牡丹》的摄制工作。影片于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成为中国最早的蜡盘发音的有声片。1931年,中国开始了片上发音有声片的试制工作,从此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走向成熟。 二、成熟时期(1931—1949)

微电影创作微电影创作技巧

微电影创作微电影创作的技巧 精思广告具有丰富的视频制作经验,至今已拍摄超过1000条TVC广告、宣传片、专题片、形象三维动画、微电影等作品,为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提供年度视频服务,长期服务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外知名品牌、4A公司,包括食品业、重工业、制造业、医药业、高新科技产业、轻工业等不同行业和领域,拍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亚洲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精思广告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视频制作经验,始终保持制作优秀视频的初心,精心制作每一部视频作品。我们秉持匠心精神,整合了全国一线、二线知名导演以及资深制作团队,对于企业宣传片,我们自身形成了别树一格的创意技巧和拍摄风格。精思广告创新思维、精心策划,只为了出品更具有性价比,影片质量更可控的优秀视频作品。 1.正确认识画面构图 在影像画面的构图中,有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环境等几个要素。构图处理的如何,取决于画面主体表现的是否成功,以及主体与陪体等的相互关系处理是否得当。 (1)主体,即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画面主体既是反映内容与主题的主要载体,也是画面构图的结构中心。它可以是某一个被摄对象,也可能是一组被摄对象;主体可能是人,也可以是物。 (2)陪体是指与画面主体有紧密联系,在画面中与主体构成特定关系,或辅助主体表现主题思想的对象。

(3)前景在电视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或是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景物,统称为前景。前景有时可能是陪体,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4)后景与前景相对应,是指那些位于主体之后的人物或景物。一般来说,在电视画面中的后景多为环境的组成部分,或是构成生活氛围的实物对象。 (5)所谓环境是指,画面主体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环境包括前景、后景及背景,背景是指画面中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属于距镜头最远端的“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可以是山峦、大地、天空,也可以是一面墙壁或一扇窗户。 画面构图诸要素的相互关系是,主体在内容上占有统帅的地位,在构图形式上起着主导作用。在摄像时首先要考虑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安排和大小比例,然后再决定和安排其余的视觉形象,如陪体、环境、空白等的形象大小、数量多少和位置所在。拍摄时要根据主体的情况对陪体加以取舍和布局。 前景在拍摄画面中也有其特殊作用,如可以帮助主体直接表达主题、交待内容,表现时间概念、季节特征和地方色彩,表现拍摄现场的气氛,比如用花朵、柳絮、枫叶、冰柱、芦苇等做画面的前景,可以给观众以鲜明的季节印象,还可以用来与主体形成某种蕴涵特定意味的对应关系。 后景位于主体之后,可以表明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及现场氛围,并帮助主体揭示画面的内容和主题。整体而言,它可以使画面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和透视

微电影的设计思路与架构设计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 设计题目微电影《那些年》的思路与分析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作者姓名 年级/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务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前言 (1) 一、微电影《那些年》的思路 (2) (一)什么是微电影 (2) (二)微电影的商业化 (2) (三)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 (四)《那些年》的思路 (2) (五)微电影为何受到如此热捧 (2) 二、微电影《那些年》的分析 (3) (一)爱情的本质 (3) (二)安静的美好——大学生爱情观现状 (3) 三、《那些年》引出的大学生的情感观 (4) (一)爱情具有自主性和互爱性 (4) (二)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 (4) (三)爱情具有持久性和阶段性 (4) (四)爱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 (4) (五)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爱情观 (4) 结论 (5) 谢辞 (6) 参考文献 (7)

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视频。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名称富有中国特色,事实上脱胎于国外早已有之的“短片”。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 关键词:微电影;网络视频;新媒体;碎片化;小体积;创新理念 Abstract

Micro film refers to the special use in various new media platform, suitable for playing in the moving state and short leisure state watch,has a complete produc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system support has the complete story of videos.A movie is the network time of film form,full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fact derived from abroad have already"short film". Micro movie"micro"is:Micro length,microfabrication,small investment, with its short,concise,flexible form popular in Chinese internet. Key words:Micro film;video;new media;fragmentation;small size; innovative idea 前言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漫的高三,跨进了大学,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在这个木槿花开的日子里,爱情不酸不甜的韵味正撞上了青春的影子,从此青春多了几分青涩,几分成熟,或多或少的,大学就是一个适合谈恋爱的人生段子。悸动,美好,恬静,细数流年,闲散……这些不得不使得爱情滋生,情愫萌动,那些人,那些情,走过了,总留下不多不少的痕迹。 一、微电影《那些年》的思路 (一)什么是微电影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二)微电影的商业化 自从那部自称是史上第一支微电影——凯迪拉克携手吴彦祖拍摄的《一触即发》推出之后 微电影浪潮可谓是一发不可收拾。2011年有2000部微电影诞生,夸张的时候一天有5部颇具规模的微电影开机。这个被草根们用来自娱自乐或者是专业学生称作“短片”的东西 因为其商业化的演进而成为“微”时代的典型代名词。 (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电影艺术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8月11日,一位法国游客在上海徐园的茶楼“又一村”放映 了一部短片,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放映,当时被人们称为西洋影戏。电影在中国最初的情形和国外游乐场里的新鲜玩意一样,也是一个供人在茶馆里戏弄的洋玩意。直到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由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才开始为中国所熟识。而《定军山》也成为了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 1912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无声短片《难夫难妻》。由于当时所处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境遇,使电影成为一种以取悦市民阶层为主、以牟利为价值取向的商业化电影。三十年代随“左翼电影运动”(一场以电影的方式而展开的社会政治运动,同时又是一场电影的艺术美学运动)曾涌现出一批彪炳千秋的经典之作如《渔光曲》、1947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1948年的《小城之春》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被用作革命历史教 材,承担着教育人民、巩固政权的意识形态重任。代表作品如《万水千山》、《红日》、《林则徐》、《红色娘子军》等。经历过六十至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真空期后,到了七十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开始摆脱高、大、全的歌颂模式,有更多的生活内容刻画。如《小花》、《野山》、《黄土地》、《霸王别姬》等。九十年代至今,社会发展急速,中国电影创作更多元化。如《大决战》、《头发乱了》、《秋菊打官司》、《大腕》、《洗澡》等,均呈多样化风格。 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大多数的中国影人对电影的认识和创作方法,都受到中国传统戏剧经验的深刻影响,带有浓烈戏剧化色彩的“影戏”观念。由于中国电影与中国传统艺术构成了内在的血缘联系,所以中国电影呈现的是一种“中和之美”,而不像西方电影追求的那种纪实的电影美。所谓“中和之美”,就是把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融会到电影艺术中,使之成为一种采众家之长的新型艺术。所以,中国电影艺术家们有时在电影中着意表现“诗的意境”,有时塑造像文学作品那样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有时还想创造出戏剧化的情节结构和音乐般的神韵。这是中国电影区别于外国电影的重要美学特征。如在奥斯卡名片《卧虎藏龙》(李安导演,周润发主演)中,除了侠女舞动的刀光剑影和凌波微步外,更使我们心动的是凄清冷月下从树影中惊飞的宿鸟,是竹影摇曳间美女闪动的明眸,是生死路上轻舟撒网、涟漪绽放的湖光山色。任何一部影片,不论什么题材和风格,只要它是一部令人倾心之作,就总会有令人心醉神迷的地方──这就是呈现出来的影像神韵。另外,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表现时代精神,一直是中国电影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也是其核心内容。关注的现实并不单指重大的社会历史变迁,还有国家的兴衰荣辱,和老百姓的家长里短。 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历史背景下,尽管中国电影也跟世界其他电影一样面临种种问题,但是在进行电影体制改革的同时,电影界仍努力生产出一批具思想、艺术和观赏性的电影;国产影片也时有突破进口大片票房的佳绩,中国电影依然存

浅析微电影创作中的剪辑技巧word精品文档18页

本科毕业创作、设计报告书 题目作品:微电影《漂》 综述:浅析微电影创作中的剪辑技巧专业:艺术设计(平面方向)完成日期:2019.05.30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创作、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作品和作品综述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作品综述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2019.05.30 本创作、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毕业创作、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毕业创作、设计及送交毕业创作、设计复印件,允许毕业创作、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毕业创作、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生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2019.05.30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创作、设计立题卡 课题名称作品:微电影《漂》 综述:浅析微电影创作中的剪辑技巧 出题人曹文防 课题表述(简述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完成课题的条件、成果形式 等) 1.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 微电影的叙事构建中除了语义性的表达(语言文字)外,剪辑也是具有艺术身份的元素,在突出影片的感情、戏剧性、渲染气氛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剪辑对影片叙事的开展和风格的形成具有构建的作用和意义。 2.课题的主要内容: 通过微电影短片《漂》的创作实践,了解微电影剪辑的制作流程,探讨如何运用剪辑来构建动画影片的风格。研究制作剪辑遇到的诸多问题并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它,从而达到一个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3.完成课题的条件及成果形式: 通过四年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影视创作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对影视短片的制作流程有初步了解与研究。学生在学校导师指导下,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以及丰厚的社会文化资源进行课题资料收集与研究。学生每人配备了电脑设备和专业化摄像器材,可为本课题的设计制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课题最终成果:完成微电影短片《漂》和相关的设计综述报告,通过毕业设计答辩。 课题来源社会生活课题类别1.毕业创作2.作品综述 该课题对学生的要 求 本课题研究要求学生融合贯通四年所学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熟练掌握影视短片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综合调研能力,能查阅较大数量的参考文献和相应的论证图例,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毕业设计实践和课题研究;要求严格遵守南通大学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要求,并以作品、设计综述报告、演示课件及全部设计内容刻录光盘的综合作业形式,完成本次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要求学生规范地作好毕业设计答辩的准备工作。 教研室意 见 该课题项目适合团队完成,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动画方向培养目标的要求,课题内容难易适中,要求得当。课题由指导教师曹文防所拟,从艺术学院的教学情况及教师的资质和专业指导水平看,已具备完成该课题所需条件。建议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努力将毕业设计实践与专业理论紧密结合,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消化与吸收,培养好学生的研究能力。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_ _ 2012年 10月15日 学院意见同意立题(√) 不同意立题()教学院长签名:______________ 2012年10月16日 注:1.此表一式三份,学院、教研室、学生档案各一份。 2.课题来源是指:①科研项目,②社会生产实际,③其他。 3.课题类别是指:①毕业创作,②作品综述。 4.教研室意见:在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后,就该课题的工作量大小,难易程度及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等内容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5.学院可根据专业特点,可对该表格进行适当的修改。

电影颁奖典礼主持词

电影颁奖典礼主持词 颁奖典礼主持词 乙:每当春风吹拂的时候,洁白的玉兰花在校园里芬芳吐蕊,她幽香阵阵,高雅皎洁。这不正是我们##小学老师们的象征吗? 乔静:箫韶九成,有凤来仪。 彩云之南,盛世庆典。 赵保乐:在这星光璀璨的激情之夜,我们满怀真诚之心,手捧“滇红”香茶,喜迎四 海宾朋。 戈敏:在这万众瞩目的寻梦良宵,我们充满喜悦之情,点燃艺术盛典之火,开启微 电影寻梦、追梦、圆梦之旅。 乔静:这是收获的季节,从枝头和心头飘落的音符,在美丽的南方丝绸之路谱写出 金色的交响。 戈敏:这是微电影人的盛会,从西南丝茶古道上飘过的每一朵红霞,向着四面八方 发出了真诚的邀请。 赵保乐: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现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合:大家好! 乔静:这里是中国云南省临沧市市民广场大剧院,即将在这里举行的是由中国电视 艺术家协会、中央新影集团、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广播电视局、临沧市人民政府联合举 办的“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暨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颁奖晚会”。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主 持人——乔静。 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保乐。 我是云南省临沧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戈敏。 戈敏: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光临我们晚会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 (三个主持人分别介绍) 赵保乐: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戈敏:现在,有请中共临沧市委书记、首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组委会常务副主席李 小平先生致辞,掌声欢迎!(三位主持人退场)

赵保乐:谢谢李书记的精彩致辞,接下来我们有请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评委会副主席王馥荔女士讲话,掌声欢迎!(主持台旁说完下场。) 乔静:谢谢王馥荔老师的精彩发言。下面我们的颁奖晚会正式开始! 序幕:《梦的开始》 开场短片+开场甩发舞(现代与民族的结合) 一、《寻梦》 串词: 赵保乐: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旅程,从胶片到数字,从露天到剧场,从剧场到家庭,电影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道大餐。 乔静:在海量传媒大潮的冲击下,微电影如澜沧江滚滚波涛,向我们迎面扑来,并已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一道全新风景线。 赵宝乐:为了展现微电影发展的喜人成果,促进微电影事业蓬勃发展,本届颁奖晚会以“梦开始的地方”为主题,向近年来微电影优秀作品和创新领军人物进行表彰,此刻,我们将对这些评选活动进行揭晓。 乔静:首先揭晓的是首届亚洲金海棠奖最佳公益微电影奖、最佳纪实微电影奖,有请著名演员严敏求女士、著名演员马德华先生上台开奖。 颁奖词:严敏求(开奖嘉宾) 串词: 赵保乐:有请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乔静:有请颁奖嘉宾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赵金先生;百岁老人杨玉富老先生;还有一位需要向观众朋友们重点介绍的嘉宾——2020年云南省第六届“云岭十大孝星”——李明付先生。 赵保乐:李明付先生是临沧市双江县邦丙乡南协村村委会主任,布朗族,他16年如一日赡养五保老人李尼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最朴素的情怀,用美好的爱心演绎了一段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真情。他只是一名村委会主任,却点燃了一个孤寡老人生活的希望,于无声中传递着扶危济困的正能量…… 男:下面请党委副书记、副区长×××;××区常务副区长×××为荣获本次比赛第二名的代表队颁奖。 有请三位颁奖嘉宾为获奖者颁奖!

《艺术作品的本源》读后感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如既往的关注此与存在,思考存在的意义,着重探讨了关于存在、艺术作品、真理以及艺术作品的本源等等问题。尤其追问了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什么,并引出了世界和大地这一对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的概念。其中,海德格尔对梵高画的一双农鞋的解读更成了艺术评论的经典。 但是,说实在的,在读《艺术作品的本源》时,我是一头雾水,在读完之后更是不知所以,乃至我读了几遍之后,更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原因有三: 其一,也许是本能的和大师的距离感,对于大师的作品有着天然的接受困难感,就像对于我心目中的女神,永远也不相信她的一切甚至些许能被我所了解;其二,《艺术作品的本源》作为一篇标题还有开篇都直接表明主题的文章,看似很容易把握,但是一直到最后,我都只是被海德格尔的逻辑分析的迷雾中迷失了方向,导致最终还是不明白艺术作品的本源到底是什么;其三,海德格尔极力想解释“艺术”,以至于引出来很多的问题和新概念的名词,但是对于有些问题,我从海德格尔的回答中却又找不到答案。 下面我将逐一列出所有我的疑惑: 1.海德格尔为什么要追问艺术的本质呢?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在文末做出了明确回答: “做这样的追问,目的是为了能够更本真地追问: 艺术在我们的历史此在中是不是一个本源,是否并且在何种条件下,艺术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本源。”但是,我却没有在他那里找到艺术作品本质的回答,那他的下一个追问又怎样继续追问?此外,海德格尔在文中也曾提到: “艺术拥有外在意义上的历史,它在时代的变迁中与其他许多事物一起出现,同时变化、消失,给历史学提供变化多端的景象。真正说来,艺术为历史建基;艺术乃是根本性意义上的历史。”是不是海德格尔已经相信并且确认了艺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113 2010年最热门的事件毫无疑问是微博在大陆地区的全面落 地开花。微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介入了我们生活,成为老百姓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微简历”、“微小说”等等昔日对时空有着 严格限制的文字体系与艺术形式,也纷纷加入了“微”的行列, 其中也包括让人耳目一新的微电影。这之中的佼佼者有《老男 孩》、《赢家》、《指甲刀人魔》、《天堂午餐》、《一触即发》等等, 这些优秀作品短小精悍,叙事较为完整,在网络上均有千万次 的点击量,在传播效果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介。根据新华社的 报道,今年五月,微电影节也已经在北京成功举办,有百余部 微电影参与了角逐,并且评选出了最佳微电影《小心,我爱 你》……这一切都在向我们预示着微电影的光明前景。 一、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定义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媒体研究中的回应就是从“广播”(broadcasting)到“窄播”(narrowcasting)的转变,就是精品销售而不是杂货拍卖的时尚,就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审视边缘性成长的视角[1]。以一种没有道德意向的说教形式来表达文化差异,这是有目共睹的现代滥调[2]。当后现代遇到了同样以解构和碎片化为乐的互联网络,人类的艺术文化必然会激起巨大的回响。在麦克卢汉成功预言“媒介即信息”与人类“地球村”之后,我们也看到,主流文化(主旋律),精英文化(艺术)和大众文化(娱乐)被杂糅在了一起,文化生态日益多元,权威和指示性话语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却是各种各样的只言片语。 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是一样,从家庭伦理到国族情怀,直到第五代的黄土寓言之后,已经再没有一个统一发声的群体,而是以不同导演为代表,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电影不再是严格的90-120分钟的、制片厂体制下在电影院播出的完整产品,而可以是时长不固定的、极其个人化的、在网络上随意点击就可收看到的片段。 后现代文化的标志是文化工业的出现,消费意识深深植入了人们心里,多元价值取向让艺术生活化,艺术大众化,同时生活也艺术化了。快速复制是这一时代的关键词,这也便是微博中的“转发”功能。超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如英格玛的《MEACULPA》,音乐混杂,画面梦幻,用暗示、对比、隐喻、象征、镜头的抽格升格等蒙太奇式的手段以及虚构、快节奏的剪接,手持摄影、纪实等等方式,营造出了别样的艺术氛围,而且这些电影的速度都要比传统电影快,极其重视视觉快感,因此让人目不暇接,血脉贲张[3]。  陈凤军曾经撰文说: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 秒-3000 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 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4]。而网易微电影节对微电影的限定则是:微电影不同于草根拍客作品,它有一定的创作门槛和较高的制作水准,并要求以创意取胜,而且更便于随时下载和观看。 因此可以说,微电影是在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网络与电影(电视)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这种电影的时长、投资、制作规模都比传统电影短小,但又制作精良,不同于普通的DV短片。 二、微电影的叙事特点 法国文学理论家布雷蒙在重新审视俄国形式主义代表普罗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文/张高伟 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微电影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微电影不是简单的“DV作品”,它也不同于商业化的广告与音乐电视(MV),可以说,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尽管微电 影在当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但是依然有自身的一些缺陷。时间的限制使它不可能在电影院的院线生存。 微电影的这种艺术形式注定了要与广告联姻,但是假如整部电影都成为广告的附庸,那么微电影也将失 去思考的力量与社会关注的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投 入到新媒体的竞争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理论家的指导,使其健康、有 序地发展。 《天堂午餐》剧照《老男孩》剧照 文学与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