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酸压工艺

碳酸盐岩酸压工艺
碳酸盐岩酸压工艺

酸压工艺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为例

姓名:吴天江

学号:200602147

指导老师:伊向艺

日期:2007年1月

碳酸盐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储层,岩石成份复杂,岩性变化差异大,岩石结构及成因特征多种多样。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通常埋藏深、地温高、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主要以溶洞、溶孔和裂隙为主,孔喉配合度低,连通性差。酸压储层改造主要通过产生的酸蚀裂缝长度及裂缝的导流能力来提高原油产量。

一、碳酸盐岩酸压的影响因素

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增产措施,其控制酸压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最终酸压裂缝的有效长度;二是酸压后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有效裂缝长度是受酸液滤失性、酸岩反应速度以及酸在缝中的流速、酸液类型等的影响。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受闭合、酸的溶解力、酸岩反应的酸蚀型态、酸对岩石的绝对溶解量等的影响。因此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为提高酸化效果,追求的两个主要目标就是较长的酸蚀裂缝长度和较高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1. 1酸液滤失是影响酸压效果的关键

酸压过程中酸液的滤失直接关系到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和裂缝最终导流能力。酸液是一种反应性流体,其滤失完全不同于压裂液的滤失。在碳酸盐岩地层的酸压过程中,酸液不停地溶蚀裂缝,选择性地形成蚓孔,使得酸液滤失面积越来越大,一旦射孔形成,几乎全部酸液都流进裂缝壁内的大孔内。蚓孔的产生和天然裂缝的扩大,会进一步加剧酸液滤失。

1. 2酸液类型对滤失的影响

不同类型酸液的滤失效果不同。实验研究表明(图1),乳化酸的降滤失效果最好,其次为胶凝酸,最差的是常规酸。从试验后的岩心看,常规酸酸蚀严重,胶凝酸、乳化酸变化不大,这应符合酸液的滤失形态,即乳化酸和高粘酸滤失特性属于“点蚀密集型”,而常规酸的滤失特性属于“溶蚀孔洞型”。

图1、不同酸型的滤失量与时间关系

1.3碳酸盐岩酸蚀有效作用距离的影响因素

影响碳酸盐岩酸蚀有效作用距离的因素主要有:裂缝宽度、注酸排量和温度。

(1)裂缝宽度。裂缝宽度越宽,酸蚀有效作用距离越长,由此说明在注酸之前注前置液和高粘酸的重要性。研究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裂缝宽度与液体粘

度成正相关关系。

(2)注酸排量(表1)。注酸排量越大,酸蚀有效作用距离越长,主要是因为提高排量,裂缝宽度增大,面容比降低,酸液在缝中推进速率快,从而使有效作用距离增大。

表1、注酸排量对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3)温度(表2)。储层进行酸压改造时,酸液在井筒和裂缝中流动、反应时都要与地层发生显著的热交换,因而温度变化很大。温度变化必然影响液体的造壁性、流变性及酸岩反应速率,最终影响裂缝的几何尺寸、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等,从而影响酸压效果。特别是高温地层或低排量注入时,这种影响尤为显著。

表2、不同温度下酸蚀前后岩板表面形态描述表

二、酸压工艺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

近年来,酸压工艺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塔河油田奥陶系、陕甘宁中部气田奥陶系、玉门油田以及青海油田、长庆油田等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酸压设计及现场施工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1塔河油田深度酸压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是中国石化集团新星西北分公司发现的海相碳酸盐岩大型油田。其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深5400—5600m,地层温度120℃—1300℃,具有非均质性强、埋藏深、厚度大、温度高等特征。油气储集空间主要以溶洞、溶孔和裂隙为主,缝、洞较发育,裂缝分布多变,不同裂缝并存,孔喉配合度低,连通性差。基质渗透率低(0.018×10-3μm2),无储集能力,油气渗流通道主要为裂缝,油井完井后大多无天然产能。

塔河油田自1998年12月20日在S23井进行第一口井的酸压改造现场试验以来,截止到2003年5月底,共进行酸压改造220井次,施工成功率98.83%,措施有效率57.27%。酸压井累计增油311.8×104t,酸压创产值达30×108元,取

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酸压工作已经成为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勘探井发现、探明储量、开发井建产的主要技术和措施手段。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特性,通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酸压选井选层标准;针对勘探开发区域的不断扩大,储层条件更为复杂的特点,研究出了具有缓速性能好、穿透距离远的酸液体系;通过岩石力学及地应力测试为塔河油田酸压设计提供了可靠参数;进行了小型压裂测试和地面微地震裂缝监测,了解并掌握了酸压裂缝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延伸情况以及裂缝走向;通过室内酸蚀裂缝导流研究及酸压实践,确立了泵压、排量、施工规模酸压原则和酸压工艺。

为探索塔河油田西南地区奥陶系储层发育特征和油气潜力,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对TP2井实施了酸压作业,酸压层段6835.57—6925.00m.选用了高温降滤失性能较好的控变粘酸体系。并加人温度稳定剂,采用多级交替注入工艺,来提高酸蚀裂缝长度及导流能力。同时采用酸洗工艺,通过降低储层破裂压力以降低施工难度。该井施工中井底压力下降了5MPa,变粘酸浸泡有效降低了储层近井带破裂压力,有效压开了地层,酸液进入地层沟通了一定规模的储集体。该井酸压的成功标志着塔河油田超深井酸压技术获得突破。

2.1.1 塔河油田深度酸压技术难点

由以上可知,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埋藏深,地层温度高,为巨厚碳酸盐岩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主要以溶洞、溶孔和裂隙为主,孔喉配合度低,连通性差。基质渗透率低,油气渗流通道主要为裂缝。裂缝分布多变,不同裂缝并存,实现深度酸压的技术要求较高。主要存在以下技术难点:

(1)储层温度较高,酸岩反应速度较快,酸液的穿透深度有限,导致酸蚀作用距离有限,难以沟通地层深部储集体;

(2)酸液滤失较大,要实现酸液的深穿透必须有效降低酸液的滤失;

(3)造缝问题:地层破裂压力梯度大,地面施工压力高,在现有设备条件下,增大了施工难度,在“大酸量、大排量、高泵压”的原则下,为实现酸液的深穿透,难以控制地层的压开和裂缝的延伸;

(4)裂缝高度控制问题: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一般储层发育较厚,层间没有明显的隔层,天然裂缝发育以垂直或中、高角度裂缝为主,酸压裂缝高度难以控制;

(5)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问题:深度增大,闭合压力高,导致裂缝导流能力下降;

(6)通过摩阻计算,在相同条件下,3 1/2"和3000m的3 1/2"+2 7/8"管柱的施工摩阻相差近20MPa,因此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酸压尽量采用 3 1/2"管柱进行施工。因此塔河油田要实现深度酸压必须实现酸液和酸压工艺的有效结

合。

2.1.2酸液体系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地质特征决定了酸液体系必须具有高缓速、高缓蚀、高破乳能力、低滤失、低表面张力“三高两低”的特点,经历了稠化酸酸液体系、胶凝酸酸液体系、乳化酸酸液体系、高浓度胶凝酸酸液体系、高粘度胶凝酸酸液体系、低摩阻乳化酸酸液体系和清洁缓速酸体系的发展阶段,酸液性能逐步提高,基本满足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的需要。

2.1.3酸压工艺成果

根据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应用了①普通酸压工艺;②前置液酸压工艺;③多级交替注人酸压工艺;④闭合酸压工艺;⑤多级注人闭合酸压工艺;⑥高浓度胶凝酸酸压工艺;⑦乳化酸酸压工艺;⑧混氮酸压工艺技术;⑨分层酸压工艺技术等9种酸压工艺技术,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2.1.4优化设计技术

利用本井振幅变化率、相干体、Jason反演等地球物理资料判断,在横向上油气储集体距离井筒的距离,并结合邻井的钻井、录井、测井、生产动态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室内试验研究成果,优化出单井适用的酸压工艺、酸液体系、管柱结构、酸压规模、施工参数以及排液和压后管理措施,以最经济的技术手段提高酸压设计的针对性和酸压施工有效率。酸压设计与现场施工符合率达到了90%,施工有效率达到了57.27%。

2.1.5酸压效果分析

从开发井分区块的酸压效果来看(表3),3号区块酸压施工20井次,9井次有效,措施有效率45.00%;4号区块酸压施工59井次,39井次有效,措施有效率66. l0%;6号区块酸压施工24井次,18井次有效,措施有效率75.00%;7号区块酸压施工巧井次,13井次有效,措施有效率86.70%。

表3、塔河油田1999—2003年5月开发井酸压效果统计

从表5可以看出,7号区块的措施有效率最高,达86.70%,6号区块次之,为75.00%,4号区块次之,为66.l0%,3号区块措施有效率最低,仅为45.00%。主要原因是同3,4,6,7号区块储层的缝洞发育程度有关,储层裂缝发育的油井酸液滤失较强,造缝长度较短。

3号区块为裂缝型油藏,这种油藏类型造成酸液滤失较严重,酸岩反应速度

快,不易于酸液的深穿透。4,6,7号区块的储层多为缝(洞)型油气藏,井筒周围滤失量小,更利于酸液向远处推进。

三、酸压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1)储层地质特征对酸压效果的影响。储层矿物成分直接影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大小;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物性的好坏对酸液和压裂液的滤失有较大影响;储层天然裂缝、溶洞的发育程度和缝洞与井眼的位置关系,影响到酸蚀裂缝能否连通更多的油流通道。

(2)酸液性能对酸压效果的影响。酸压效果随着酸液性能的改进而逐年提高。

(3)酸压工艺对酸压效果的影响。采用不同的酸液体系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来配套。随着塔河油田在酸液体系方面的发展,施工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4)酸压规模对酸压效果的影响。确定酸压规模要考虑酸压井的储层地质特征、储层厚度、裂缝发育情况、油气储集体距井筒的距离、前置液和酸液性能等条件,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结论

(1)塔河油田酸压工艺技术经过几年的研究和现场实践,酸压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2003年5月底,运用酸压研究成果,共进行酸压改造220井次,施工成功率98.83%,措施有效率57.27%,酸压井累计增油311.8×104t,酸压创产值达30×108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将胶凝酸的粘度从目前的25 — 28mPa·s提高到36mPa·s,90℃条件下缓速率可从65%提高到80%,提高胶凝酸的粘度对于深度酸压是有利的。

(3)选择合理的完井方式、管柱结构,加强酸压施工质量管理和监督,优化施工参数,对提高塔河油田酸压效果非常关键。

(4)在现有酸压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新的酸液体系如降滤酸和缓速性能更好的缓速酸,进一步研究选井选层对酸压效果的影响,不断提高酸压工艺水平,建议开展现场试验,以适应塔河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

(5)不断创新。随着旧区块产能的递减和新区勘探、开发进程的加快,需要开拓创新,研究新技术和新工艺。

(6)随塔河油田酸压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酸压评估技术已日趋完善,应加强压后评估力度,提高酸压设计符合率和酸压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国亮.塔河油田酸压工艺技术研究.西部探矿工程[J].2004,11, 2004年第11期

2.蔡宝中,艾昆.塔河油田酸压工艺现状与发展.西部探矿工程[J].2006,5 ,2006年第5期

3.陈志海,戴勇.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工艺技术现状与展望. 石油钻探技术

[J].2005,1,第33卷第1期

4.陈凌,胡国亮.从酸压机理探讨塔河油田酸压工艺发展方向. 石油钻探技术

[J].2004,7,第32卷第4期

5.徐永高等.长庆气田变粘酸酸压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天然气工业[J].2005,4,

第25卷第4期

6.

常用酸化工艺

常用酸化工艺 酸化工艺作为增产措施自应用于现场以来,为了满足不同改造对象和措施作业的要求,酸化工艺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类型酸化工艺。酸化工艺按照岩性主要可分为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酸化技术。考虑到水平井酸化的特殊性,本部分对水平井酸化工艺也做了简单介绍。 1. 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工艺 在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改造中,主要形成和发展了基质酸化技术和压裂酸化技术,习惯上用酸化表示基质酸化,用酸压表示压裂酸化。 1) 基质酸化工艺 基质酸化也称为常规酸化或解堵酸化,如前所述,其基本特征是在施工压力小于储层岩石破裂压力的条件下,将酸液注入储层。碳酸盐岩基质酸化的重要特征是酸蚀蚓孔的形成和微裂缝的扩大,其增产机理与蚓孔密切相关。 2) 酸压工艺 控制酸压效果的主要参数是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和酸蚀缝长。影响酸蚀缝长的最大障碍有:一是酸蚀缝长因酸液快速反应而受到限制,其次是酸压流体的滤失影响酸压效果。另外,为产生适足的导流能力,酸必须与裂缝面反应并溶解足够的储层矿物量。因此,为了获得好的酸压效果,提高裂缝导流能力和酸蚀缝长从降低酸压过程中酸液滤失、降低酸-岩反应速度、提高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 酸压过程中酸液的滤失问题通常考虑从滤失添加剂和工艺两方面着手;降低酸-岩反应速率也可以缓速剂的使用及工艺上来进行;加入缓速剂,使用胶凝酸、乳化酸、泡沫酸和有机酸并结合有效的酸化工艺可起到较好的缓速效果;提高裂缝导流能力可从选择酸液类型和酸化工艺着手,其原则是有效溶蚀和非均匀刻蚀。 压裂酸化工艺以能否实现滤失控制,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形成长的酸蚀裂缝和非均匀刻蚀划分为普通酸压和深度酸压及特殊酸压工艺。 (1)普通酸压工艺普通酸压工艺指以常规酸液直接压开储层的酸化工艺。酸液既是压开储层裂缝的流体,又是与储层反应的流体,由于酸液滤失控制差,反应速度较快,有效作用距离短,只能对近井地带裂缝系统的改造。一般选用于储层污染比较严重、堵塞范围较大,而基质酸化工艺不能实现解堵目标时选用该工艺。 (2)深度酸压工艺以获得较长的酸蚀裂缝为目的而采用的不同于普通酸压工艺的酸压工艺称为深度酸压工艺。 a. 前置液酸压工艺 前置液酸压工艺是先向储层注入高粘非反应性前置压裂液,压开储层形成裂缝,然后注入酸液对裂缝进行溶蚀,从而获得较高导流能力,使油气井增产。 前置液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压裂造缝;降低裂缝表面温度;降低裂缝壁面滤失。这些作用能够减缓酸-岩反应速度,增加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前置液的表观粘度比酸液高几十倍到几百倍,当酸液进入充满高粘前置液的裂缝时,由于两种液体的粘度差异,粘度很小的酸液在前置液中形成指进现象,减小了酸液与裂缝壁面的接触面积,这增强酸液非均匀刻蚀裂缝的条件。 前置液酸压工艺可采用多种酸液类型搭配,除了前置液与常规盐酸搭配使用外,前置液还可与胶凝酸、乳化酸或泡沫酸进行搭配应用。上述搭配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现场应用中可根据储层和井的情况进行选择。 b. 缓速酸类酸压工艺 缓速酸酸压技术在工艺特点上与普通酸压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采用的酸液是胶凝酸、乳化酸、化学缓速酸或泡沫酸等缓速酸,通过缓速酸的缓速性能达到酸液深穿透的目的。不同缓速酸的特点参见酸液类型部分。 c. 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 Coulter&Crowe等人(1976)提出前置液与酸液交替注入的一种酸压工艺,类似前置液酸压工艺,但其降滤失性及对储层的不均匀刻蚀程度优于前置液酸压。80年代中期后开始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90年代成为实现深度酸压的主流技术。它适用于滤失系数较大的储层,对储层压力小,岩性均一的地层。如果能有好的返排技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为获得理想的酸液有效作用距离,有时交替次数多达8次。这一工艺在中、低渗孔隙性及裂缝不太发育储层,或滤失性大,重复压裂储层均有较好成效。 美国在棉花谷低渗白云岩储层、卡顿伍注湾油田曾在大型重复酸压中采用了该项技术,油藏模拟表明有效酸蚀裂缝长度达到91-244m,增产效果显著。国内在长庆气田、塔河油田、塔里木轮南油田、普光气田和川东等气田等增产改造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3)特殊酸压工艺 针对某些特殊类型储层或为实现特定要求,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上述酸压工艺、具有独特理论及工艺特点的一些特殊酸压工艺,如闭合酸压、平衡酸压、变粘酸酸压及不同酸化技术的复合工艺。限于篇幅,在此简要介绍目前应用较多的闭合酸压工艺。 某些油气层用上述酸压工艺不能创造出满意的必需的流动通道和高导流能力,这类储层主要特征如下: a.酸裂缝面溶解不均一,不能产生明显的流道,也不能获得必需的裂缝导流能力;

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酸压技术_黄婷

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酸压技术 黄 婷*,裴柏林,唐莎莎,宋宏志,冯 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 摘 要:随着油气田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酸压技术不断地得到重视和推广。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渗透率相对较低,同时储层非均质性较大,因此开发难度大,采出程度相对较低,技术要求比较高。水平井具有泄油面积大、单井产量高、穿透大、储量动用程度高等优势,同时结合酸压技术,通过选择合适的储层进行增产措施,能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提高经济效益。系统叙述了水平井酸压过程中,酸液体系,以及相应的酸压工艺。 关键词: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酸液体系;酸压工艺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716(2012)02-0074-05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水平井具有泄油面积大、单井产量高、穿透度大、储量动用程度高、避开障碍物和环境恶劣地带的优势,在石油工业的科研和实践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近几年水平井钻井数几乎成指数增长,全世界的水平井井数为5万口左右,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在国内水平井钻井技术也日益得到提高,在多个油田得以快速发展,在碳酸盐岩储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水平井虽然可以增加井筒与油层的接触面积、提高油气的产量和最终的采收率,但对于碳酸盐储层存在渗透率低、渗流阻力大、连通性差、温度高等情况,导致水平井的单井产量较低,无法满足经济开发的需要,因此要对水平井进行酸压增产措施,提高水平井产能。酸压增产过程中,通过对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增产影响参数的研究,选择最优化的增产措施,从而达到增产目的。1 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效果影响因素 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增产措施,其控制酸压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其一是最终酸压的有效作用距离,其二是酸压后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图1简单地描绘了控制酸压效果的主要因素。 2 酸液体系的研究 针对不同油藏特性和地质条件的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时采用的酸液体系是有所不同的。目前,国内外专家对于酸液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研制出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酸压的酸液体系。研究表明,对于酸盐反应模式受H+传质扩散限制的储层, 酸液的滤失是影响酸蚀裂 图1 控制酸化效果因素图 缝长度和闭合裂缝导流能力的主要因素,控制酸液滤失是实现深度酸压的技术关键,而酸液体系又是决定溶蚀空洞和裂缝最终形态的主要因素。 为了实现酸液的深穿透,选择的酸液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1]: ①酸液粘度高,反应速度低,深穿透能力强,可较为有效地延缓酸岩反应速度,进行地层深部酸压处理。 ②酸液的表界面张力低,有利于残酸液的返排。 ③腐蚀速率低,可有效地防止盐酸对油、套管及金属设备的腐蚀。 ④配伍性好,可有效地预防二次沉淀和酸渣对储层的污染。 4 7 西部探矿工程 2012年第2期 *收稿日期:2011-04-24 修回日期:2011-05-05 第一作者简介:黄婷(1986-),女(汉族),陕西西安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气田开发及煤层气开采研究。

砂岩酸压技术

复杂砂岩储层平衡酸压闭合酸化技术 李年银;赵立强;刘平礼;蒲洪江 砂岩储层一般不能冒险进行酸压,要大幅度提高产能应采用水力压裂。针对新场气田新855井复杂砂岩储层 岩性变化大,岩矿组成复杂,碳酸盐岩含量高,且在不同井段分布极不均匀等特点,提出采用新的酸压技术—— 平衡酸压闭合酸化技术对该储层实施酸压改造。对该酸压工艺的原理及其适用性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大量室内 试验,并考虑到该地层酸化时酸液需具备降滤失和延缓反应速度的特点,优选出以盐酸为主体酸的胶凝酸体系配合 该酸压工艺。现场施工实践表明该酸液体系及酸压工艺对该类复杂砂岩储层是合理的。 【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室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成都610500(李年银;赵立强;刘平礼); 新场气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德阳618000(蒲洪江) 【关键词】:砂岩油气藏;平衡酸压;闭合酸化;新场气田 【分类号】:TE357.2 【DOI】:CNKI:SUN:JHSX.0.2007-03-039 【正文快照】: 近年来,随着一些油气田逐步进入中后期的开采,原有碳酸盐岩油气藏产量迅速递减,因此占很大比例的砂岩油藏的 生产日益受到重视。针对一般砂岩储层地质情况复杂、储层伤害严重的特点,往往通过酸化增产措施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砂岩储层基质酸化进行了广泛研究[1,2],取得了不少成果,推动了酸化工艺技术的发展。 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各种复杂砂岩储层的酸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现场经验。由于储层岩石成分、 结构及储层中流体特征的不同导致酸化技术的复杂性,使得有的酸化作业不仅不能解除原有堵塞物,相反还会造成储层的进… 大港砂岩酸压技术实现降压增注 石油商报杨洪霞2005-09-08 18:08:37 本报讯(通讯员杨洪霞)针对大港油田注水井地层污染严重、注水泵 压高、常规措施效果差等问题,大港油田井下公司开展了砂岩酸压增注技 术攻关。该项目通过在段六拨和板桥地区23井次的推广,施工成功率达 到100%,增产原油1.05万吨,赢得了甲方赞誉。 2003年年底以来,大港油田许多注水井压力升高,注水困难,无 法达到配注要求,井网能量补充不足,以至于影响油井正常生产。 井下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的降压增注技术研究的主题是酸压,即 在高于地层破裂压力下注入酸液,使地层产生裂缝,同时利用酸液的刻蚀 作用使裂缝表面产生沟槽,达到提高地层导流能力的目的。 由于水井的特殊性,采用常规酸化改造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大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