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实验 帧形成帧同步 波形图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作者: 日期: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一—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B方真 实验二模拟信号幅度调制仿真实验班级:10通信工程三班_________ 学号:2010550920 ________________ 姓名:彭龙龙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王仕果______________

实验一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和掌握常用的用于通信原理时域仿真分析的MATLAB函数; 2、掌握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的MATLAB产生; 3、牢固掌握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等函数的概念,掌握卷积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卷积的计算方法、卷积的基本性质; 4、掌握利用MATLAB计算卷积的编程方法,并利用所编写的MATLAB程序验证卷积的常用基本性质; 5、掌握MATLAB描述通信系统中不同波形的常用方法及有关函数,并学会利用MATLAB求解系统功率谱,绘制相应曲线。 基本要求:掌握用MATLAB描述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的方法,能够编写 MATLAB程序,实现各种常用信号的MATLA实现,并且以图形的方式再现各种信号的波形。 二、实验内容 1、编写MATLAB程序产生离散随机信号 2、编写MATLAB程序生成连续时间信号 3、编写MATLAB程序实现常见特殊信号 三、实验原理 从通信的角度来看,通信的过程就是消息的交换和传递的过程。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从一地传送到另一地的整个过程或者各个环节不外乎是一些码或信号的交换过程。例如信源压缩编码、纠错编码、AMI编码、扰码等属于码层次上的变换,而基带成形、滤波、调 制等则是信号层坎上的处理。码的变换是易于用软件来仿真的。要仿真信号的变换,必须解 决信号与信号系统在软件中表示的问题。 3.1信号及系统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3.1.1时域取样及频域取样 一般来说,任意信号s(t)是定义在时间区间(-R, +R)上的连续函数,但所有计算机的CPU都只能按指令周期离散运行,同时计算机也不能处理( -R, + R)这样一个时间段。 为此将把s(t)按区间T, T截短为 2 2 S T(t),再对S T(t)按时间间隔△ t均匀取样,得到取样 点数为: 仿真时用这个样值集合来表示信号 T Nt t s(t)。显然△ t反映了仿真系统对信号波形的分辨 率, (3-1) △ t越小则仿真的精确度越高。据通信原理所学,信号被取样以后,对应的频谱时频率的周期函数,其重复周期是—。如果信号的最高频率为f H,那么必须有f H W 丄才能保证不发 t 2 t 生频域混叠失真。设 1 B s 2 t 则称B s为仿真系统的系统带宽。如果在仿真程序中设定的采样间隔是△ (3-2) t,那么不能用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iber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学时:51 学分:3 开课学期:第7学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通过讲授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特点,学习光纤通信系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光源(光发射机)、光纤(光缆)和光检测器(光接收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光纤通信的未来与发展,为今后的工程应用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课堂认真听讲和实验课,以及课下自学,基本掌握光纤通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概况,熟悉光纤通信在电信、通信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光通信发展史及其优点(1学时) 第二章光纤的传输特性(2学时) 第三章影响光纤传输特性的一些物理因素(5学时) 第四章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中的光无源器件(9学时) 第五章光纤通信技术中的光有源器件(3学时) 第六章光纤通信技术中使用的光放大器(4学时) 第七章光纤传输系统(4学时) 第八章光纤网络介绍(6学时) 第九章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17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电光信息转换、光电信息转换,光电信息技术应用,光电新产品开发举例。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时数51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实践教学17学时。(教学时数具体见附表1和实践教学具体安排见附表2) 六、教学方式 理论授课以多媒体和模型教学为主,必要时开展演示性实验。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必要的先修课程 《光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激光技术》和《光纤通信原理实验》以及就业实习。 八、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 具体有三种。根据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兴趣而定其中一种。第一种是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对于理论和常识部分采用闭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二种是采用课程设计(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三种是采用课程论文(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 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主教材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吴德明编著,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0年9月 2.参考书 (1)《光纤通信原理与仿真》,郭建强、高晓蓉、王泽勇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3年5月 (2)《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朱勇、王江平、卢麟,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8月

通信原理实验大全(完整版)

通信实验指导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目录 实验一AM调制与解调实验???????? 1 实验二FM调制与解调实验??????????? 5 实验三ASK调制与解调实验????????? 8 实验四FSK调制与解调实验?????????11 实验五时分复用数字基带传输?????? 14 实验六光纤传输实验??????????? 19 实验七模拟锁相环与载波同步???????? 27 实验八数字锁相环与位同步???????? 32

实验一AM 调制与解调实验 一、实验目的 理解 AM 调制方法与解调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中 AM 调制方法:原始调制信号为 1.5V 直流+ 1KHZ 正弦交流信号,载波为20KHZ 正弦交流信号,两者通过相乘器实现调制过程。 本实验中 AM 解调方法:非相干解调(包络检波法)。 三、实验所需部件 调制板、解调板、示波器、计算机(数据采集设备)。 四、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所需部件。 2.按下图接线。 3.用示波器(或计算机)分别测出上图所示的几个点的波形,并绘制于下面各图中。 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深入理解 AM 调制方法与解调方法。

实验一参考结果

实验二FM 调制与解调实验 一、实验目的 理解 FM 调制方法与解调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中 FM 调制方法:原始调制信号为 2KHZ 正弦交流信号,让其通过 V/F (电压 /频率转换,即 VCO 压控振荡器)实现调制过程。 本实验中 FM 解调方法:鉴频法(电容鉴频+包络检波+低通滤波) 三、实验所需部件 调制板、解调板、示波器、计算机(数据采集设备)。 四、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所需部件。 2.按下图接线。 3.用示波器(或计算机)分别测出上图所示的几个点的波形,并绘制于下面各图中。 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深入理解 FM 调制方法与解调方法。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指导书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指导书实验一模拟(音频)信号的调制、传输和解调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光纤端面的处理和夹持; 2、了解模拟信号的光纤调制方法; 3、学会已调信号的解调技术; 4、观看已调波和调制波的波形; 5、光纤折射率的时刻法求解。 实验装置和仪器: GX1000光纤实验仪;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功率计;光纤刀;光学实验导轨;光纤调整架;光纤;示波器;音频信号发生器(或收音机)。 实验原理: 激光器的输出特性(I—P)特性 激光器的光输出特性(P—J特性)是表示注入电流与激光器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当注入电流增加时.由于自发辐射量增加,输出功率也会增加,但增加得较慢。当光辐射量超过PN结中的吸取损耗,增益超过损耗时,激光器就开始振荡,因此光输出功率随注入电流的增加而急剧增加。 图1

光的调制 将调制信号加在激光器上,操纵激光器的电流,则激光器的输出功率随调制信号而改变。如图2所示。 光通信系统 图3是典型的光纤通信系统。电信号加在激光器的偏置电路上,操纵激光器的注如 电流,从而使激光器的输出光功率随外加信号变化,达到对输出光进行调制.经调制的光由光纤(光纤通信)或空间(空间光通信)传输到光电探测器,探测器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后续电路检波解调复原所加的电信号。 图2 图3 图4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光纤端面的处理 1、用光纤剥皮钳剥去光纤两端的涂覆层,长度约10mm。如图5 在5mm出用光纤刀刻划一下。用力不要太大,以不使光纤断裂为限。 在刻划处轻轻弯曲纤芯,使之断裂。处理过的光纤端面不应再被触摸,以免损坏和污染。 将光纤的一端小心放入光纤夹中,伸出长约10mm,用簧片压住,放入三维光纤架中,用锁紧螺钉锁住。 将光纤的另一端放入光纤座上的刻槽中,伸出约10mm ,用磁吸压住。 光纤的耦合 将实验仪置于直流挡。 调整激光的工作电流,使激光不太明亮,用一张白纸在激光器前后移动,确定激光焦点的位置。 通过移动三维光纤调整架和调整Z轴旋钮,使光纤端面尽量靠近焦点。 将激光器工作电流调到最大,通过认真调整三维光纤调整架上的X轴、Y轴、Z轴旋钮和激光器调整架上的水平、垂直旋钮,使激光照亮光纤端面并耦合进光纤。观测光纤输出光强的变化,反复调整各旋钮,直到光纤输出功率达最大为止。记下最大功率值Pf。测量5次,取平均值。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 实 验 报 告

实验一 数字基带信号实验(AMI/HDB3)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 、HDB 3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 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 3(AMI )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 实验内容 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传号交替反转码(AMI )、三阶高密度 双极性码(HDB 3)、整流后的AMI 码及整流后的HDB 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 3/AMI 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 3、AMI 译码输出波形 三、 基本原理 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模块(EL-TS-M6)、AMI/HDB 3编译码模块(EL-TS-M6)。 BS S5S4S3S2S1 BS-OUT NRZ-OUT CLK 并 行 码 产 生 器 八选一 八选一八选一分 频 器 三选一 NRZ 抽 样 晶振 FS 倒相器 图1-1 数字信源方框图 010×0111××××××××× ×××××××数据2 数据1 帧同步码 无定义位 图1-2 帧结构 四、实验步骤 1、 熟悉信源模块和HDB3/AMI 编译码模块的工作原理。 2、 插上模块(EL-TS-M6),打开电源。用示波器观察数字信源模块上的各种信号波形。 用FS 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进行下列观察: (1) 示波器的两个通道探头分别接NRZ-OUT 和BS-OUT ,对照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判断数字信源单元是否已正常工作(1码对应的发光管亮,0码对应的发光管熄);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题库1-1-8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题库1-1-8

问题: [单选,A型题]正常人心房除极向量环的运行轨迹是()。 A.先从右上向左后下,以后又转向左前下,最终回到"0"点 B.先从右上向左前下,以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C.先从左上向左前下,以后又转向右后下,最终回到"0"点 D.先从右向左,以后又转向后下,最终回到"0"点 E.先从后向前,以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窦房结位于心脏的右上方,使右心房壁自上而下激动,同时通过房间束自右心房向左心房传导,即右心房除极在前,左心房除极在后。心房除极向量环的运行轨迹是先从右上向左前下,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问题: [单选,A型题]心电图是空间心电向量环多次投影而产生的,投影的次数为()。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0次

问题: [单选,A3型题]患者男性,56岁,常规检查心电图后,还做了心电向量图检查。关于心电向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A.分析额面、侧面和水平面心电向量图可对空间向量环进行描述 B.临床上通常描记的心电向量图是一个平面向量图 C.心电向量图描记的是一个环形图 D.其纵坐标反映的是向量在该坐标上的强弱 E.其横坐标反映的是时间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087772.html,/ 英超直播

问题: [单选,B型题]V5、V6导联小q波反映()。 A.左心室基底部和右心室肺动脉圆锥部 B.室间隔左侧中1/3处 C.室间隔右侧中1/3处 D.心尖部除极 E.室间隔除极

问题: [单选,B型题]正常心室除极始于()。 A.左心室基底部和右心室肺动脉圆锥部 B.室间隔左侧中1/3处 C.室间隔右侧中1/3处 D.心尖部除极 E.室间隔除极

通信原理实验三 张倩雨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姓名:张倩雨 学号:2011329680211 实验三 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Simulink 软件使用的基本方法; 2、熟悉信号的压缩扩张; 3、熟悉信号的量化; 4、熟悉PCM 编码与解码。 二、实验仪器 带有MATLAB 和SIMULINK 开发平台的微机。 三、实验原理 1、信号的压缩和扩张 非均匀量化等价为对输入信号进行动态范围压缩后再进行均匀量化。中国和欧洲的PCM 数字电话系统采用A 律压扩方式,美国和日本则采用μ律方式。设归一化的话音输入信号为x ∈[-1,1],则A 律压缩器的输出信号y 是: ???????+++=|)|ln 1(ln 1)sgn(ln 1y x A A x A Ax 1 ||11||≤<≤x A A x 其中,sgn(x) 为符号函数。A 律PCM 数字电话系统国际标准中,参数A=87.6。 Simulink 通信库中提供了“A-Law Compressor ”、“A-Law Expander ”以及“Mu-Law Compressor ”和“Mu-Law Expander ”来实现A 律和?律压缩扩张计算。 压缩系数为87.6的A 律压缩扩张曲线可以用折线来近似。16段折线点坐标是 ?????? -=1214181161321641128101281-641-321-161-81-41-21-1,,,,,,,,,,,,,,,,x ?? ???? -=187868584838281081-82-83-84-85-86-87-1y ,,,,,,,,,,,,,,,, 其中靠近原点的4段折线的斜率相等,可视为一段,因此总折线数为13段,故称13段折线 近似。用Simulink 中的“Look-Up Table ” 查表模块可以实现对13段折线近似的压缩扩张计算的建模,其中,压缩模块的输入值向量设置为 [-1,-1/2,-1/4,-1/8,-1/16,-1/32,-1/64,-1/128,0,1/128,1/64,1/32,1/16,1/8,1/4,1/2,1] 输出值向量设置为 [-1:1/8:1] 扩张模块的设置与压缩模块相反。 2、PCM 编码与解码 PCM 是脉冲编码调制的简称,是现代数字电话系统的标准语音编码方式。A 律PCM 数字电话系统中规定:传输话音信号频段为300Hz 到3400Hz ,采样率为8000次/秒,对样值进行13折线压缩后编码为8bit 二进制数字序列。因此,PCM 编码输出的数码速率为64Kbps 。

光纤通信原理实验

光纤通信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纤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2、了解光纤通信的基本特点; 3、通过波分复用解复用器件(WDM)实现双波长单纤单向音频视频通信传输; 二、光纤通信的发展过程: 到了20世纪中页,出身上海的英藉华人高锟(K.C.Kao)博士,通过在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所作的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光波通信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认为,既然电可以沿着金属导线传输,光也应该可以沿着导光的玻璃纤维传输。并大胆地预言,只要能设法降低玻璃纤维的杂质,就有可能使光纤的损耗从每公里1000分贝降低到20分贝/公里,从而有可能用于通信。从此揭开了光纤通信的帷幕。光纤通信的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 三、光纤通信优点: 1.光波频率很高,光纤传输的频带很宽,故传输容量很大,理论上可通上亿门话路或上万套电视,可进行图像、数据、传真、控制等多种业务;目前的通信材料主要电缆、波导管、微波和光缆,电缆、波导管、微波和光缆通信容量的对比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光缆的通信容量远远大于其它的通信材料。 表2电缆、波导管、微波和光缆通信容量的对比

2.不受电磁干扰,保密性好;损耗小,中继距离远。光纤是由非金属的石英介质材料构成的,它是绝缘体,不怕雷电和高压,不受电磁干扰,甚至包括太阳风暴也影响不到光纤通信,2000年6月8日的太阳风暴,差点使俄罗斯的一颗导航卫星失去方向。太阳风暴还会造成人造卫星的短路,许多靠卫星传播的通信业务可能因此停顿。1998 年5月,美国银河4号卫星因受太阳风暴影响而失灵,造成北美地区80%的寻呼机无法使用,金融服务陷入脱机状态,信用卡交易也中断了,有试验表明,在核爆炸发生时,地球上所有的电通信将中断,而唯有光通信几乎不受影响;光纤中传输的是频率很高的光波,而各种干扰的频率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它不能干扰频率比它高的多的光波。打个比方说,光纤中的光波好比是在万丈高空飞行的飞机,任凭地上行驶的火车、汽车如何得多,也不会影响到它的飞行。 3.光纤材料来源丰富,可节约大量有色金属(如铜、铝),且直径小、重量轻。相同话路的光缆要比电缆轻90%~95%(光缆重量仅为电缆重量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而直径不到电缆的五分之一。通21000话路的900对双绞线,其直径为3英寸,重量为8 吨/公里;通讯量为其十倍的光缆,直径仅0.5英寸,重量仅450磅/公里。 4.耐高温、高压、抗腐蚀,工作可靠等等优点就不一一罗列了。 四、光纤通信的原理: 光纤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光纤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通信原理实验二

实验二 数字调制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绝对码、相对码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变换关系。 2、掌握用键控法产生2ASK 、2FSK 、2DPSK 信号的方法。 3、掌握相对码波形与2PSK 信号波形之间的关系、绝对码波形与2DPSK 信号波形之间的关系。 4、了解2ASK 、2FSK 、2DPSK 信号的频谱与数字基带信号频谱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 1、用示波器观察绝对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2、用示波器观察2ASK 、2FSK 、2PSK 、2DPSK 信号波形。 3、用频谱仪观察数字基带信号频谱及2ASK 、2FSK 、2DPSK 信号的频谱。 三、实验步骤 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单元及数字调制单元。 1、熟悉数字调制单元的工作原理。接好电源线,打开实验箱电源开关。 2、用数字信源单元的FS 信号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示波器CH1 接信源单元的(NRZ-OUT)AK ,CH2 接数字调制单元的BK ,信源单元的K1、K2、K3 置于任意状态(非全0),观察AK 、BK 波形,总结绝对码至相对码变换规律以及从相对码至绝对码的变换规律。 图 2-1 AK 和BK 信号 结论:从图中结果,总结AK 信号和BK 信号的关系为:-1b =n n n a b ⊕,反过来,-1=b n n n a b ⊕。由于异或1相当于取反,异或0相当于保持。所以当-1=0n b 时,b =n n a ,而当-1=1n b 时,b =n n a 。最终的BK 波形由b n 的首个参考相位决定。

3、示波器CH1 接2DPSK,CH2 分别接AK 及BK,观察并总结2DPSK 信号相位变化与绝对码的关系以及2DPSK 信号相位变化与相对码的关系。 图 2-2 AK和2DPSK信号 结论:2DPSK信号在AK码元为“1”时反相。 图 2-3 BK和2DPSK信号 结论:2DPSK信号在BK信号的前后码元不一致时反相。 4、示波器CH1 接AK、CH2 依次接2FSK 和2ASK;观察这两个信号与AK 的关系。 图 2-4 AK信号和2FSK信号 结论: 2FSK信号中,在AK信号码元为“1”是,对应已调波有载波振幅,码元为“0”时,无已调载波波振幅。

通信原理 实验三AMI

实验三AMI/HDB3码型变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二进制单极性码变换为 AMI/HDB3 码的编码规则; 2.熟悉 HDB3 码的基本特征; 3.熟悉 HDB3 码的编译码器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 4.根据测量与分析结果,画出电路关键部位的波形。 二.实验器材 1.JH5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 2.20MHz双踪示波器 3.函数信号发生器 三.实验内容 1.AMI码编码规则验证 将输入信号选择跳线开关KD01设置在M 位置(右端)、单/双极性码输出选择开关设置KD02设置在2_3 位置(右端)、AMI/HDB3编码开关KD03设置在AMI 位置(右端),使该模块工作在AMI码方式。 (1)、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设置在2_3位置(右端),产生7位周期m序列。用TPD01同步。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与AMI输出双极性编码数据TPD05波形,如图3、1所示;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与AMI 输出单极性编码数据TPD08波形,如图3、2所示; (2)、将CMI编码模块内的M序列类型选择跳线开关KX02 设置在1_2 位置(左端),产生15 位周期m 序列。用TPD01同步。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与AMI 输出双极性编码数据TPD05波形,如图3、3所示;同时观测输入数据TPD01与AMI 输出单极性编码数据TPD08波形,如图3、4所示。

图3、1 7位m序列双极性图3、2 7位m序列单极性 图3、3 15位m序列双极性图3、4 15位m序列单极性 分析:经过对上述波形的分析,输入与输出基本满足了AMI码编码规则,+1与-1交替出现。且7位m序列与15位m序列对应的波形基本一致,只就是15位m 序列波形宽度变窄。 2.HDB3码变换规则验证 (1)、将KD01设置在M位置,KD02设置在2_3位置,KD03设置在HDB3位置; (2)、将KX02设置在2_3位置,观测TPD01与TPD05波形及TPD08波形,用TPD01同步,分别得到7位m序列双/单极性波形图,如图3、5与图3、6所示; (3)、将KX02设置在1_2位置,重复上述测试步骤,可得到15位m序列双/单极性波形图,如图3、7与图3、8所示; (4)、使输入数据端口悬空产生全1码(方法同1),重复上述测试步骤,可得到全1码双/单极性波形图,如图3、9所示; (5)、使输入数据为全0码(方法同1),重复上述测试步骤,可得到全0码双/单极性波形图,如图3、10与图3、11所示。

通信原理实验习题解答

实验一 1. 根据实验观察和纪录回答: (1)不归零码和归零码的特点是什么? (2)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相对应的AMI码及HDB3码是否一定相同? 答: 1)不归零码特点:脉冲宽度τ等于码元宽度Ts 归零码特点:τ<Ts 2)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对应的AMI码及HDB3码不一定相同。因信源代码中的“1”码对应的AMI码“1”、“-1”相间出现,而HDB3码中的“1”,“-1”不但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有关,而且还与信源代码中的“0”码有关。举例: 信源代码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1 AMI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1 HDB3 1 0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0 1 0 -1 2. 设代码为全1,全0及0111 0010 0000 1100 0010 0000,给出AMI及HDB3码的代码和波形。 答: 信息代码 1 1 1 1 1 1 1 AMI 1 -1 1 -1 1-1 1 HDB3 1 -1 1 -1 1 -1 1 信息代码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MI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HDB3 0 0 0 1-10 0 1-1 0 0 1 -1 信息代码0 1 1 1 0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AMI0 1 -1 1 0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HDB30 1 -1 1 0 0 -1 0 0 0-1 0 1 -1 1 0 0 1 -1 0 0 0 –1 0 3. 总结从HDB3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 答: HDB3中不含有离散谱f S(f S在数值上等于码速率)成分。整流后变为一个占空比等于0.5的单极性归零码,其连0个数不超过3,频谱中含有较强的离散谱f S成分,故可通过窄带带通滤波器得到一个相位抖动较小的正弦信号,再经过整形、移相后即可得到合乎要求的位同步信号。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抽样定理 实验二 CVSD编译码系统实验 实验一抽样定理 一、实验目的 所谓抽样。就是对时间连续的信号隔一定的时间间隔T 抽取一个瞬时幅度值(样值),即x(t)*s(t)=x(t)s(t)。在一个频带限制在(0,f h)内的时间连续信号f(t),如果以小于等于1/(2 f h)的时间间隔对它进行抽样,那么根据这些抽样值就能完全恢复原信号。 抽样定理告诉我们:如果对某一带宽有限的时间连续信号(模拟信号)进行抽样,且抽样速率达到一定数值时,那么根据这些抽样值就能准确地还原信号。这就是说,若要传输模拟信号,不一定要传输模拟信号本身,可以只传输按抽样定理得到的抽样值。 二、功能模块介绍 1.DDS 信号源:位于实验箱的左侧 (1)它可以提供正弦波、三角波等信号,通过连接P03 测试点至PAM 脉冲调幅模块的32P010 作为脉冲幅度调制器的调制信号x(t)。抽样脉冲信号则是通过P09 测试点连至PAM 脉冲调幅模块。 (2)按下复合式按键旋钮SS01,可切换不同的信号输出状态,例如D04D03D02D01=0010 对应的是输出正弦波,每种LED 状态对应一种信号输出,具体实验板上可见。 (3)旋转复合式按键旋钮SS01,可步进式调节输出信号的频率,顺时针旋转频率每步增加100Hz,逆时针减小100Hz。 (4)调节调幅旋钮W01,可改变P03 输出的各种信号幅度。 2.抽样脉冲形成电路模块 它提供有限高度,不同宽度和频率的抽样脉冲序列,可通过P09 测试点连线送到PAM 脉冲调幅模块32P02,作为脉冲幅度调制器的抽样脉冲s(t)。P09 测试点可用于抽样脉冲的连接和测量。该模块提供的抽样脉冲频率可通过旋转SS01 进行调节,占空比为50%。 3.PAM 脉冲调幅模块 它采用模拟开关CD4066 实现脉冲幅度调制。抽样脉冲序列为高电平时,模拟开关导通,有调制信号输出;抽样脉冲序列为低电平,模拟开关断开,无信号输出。因此,本模块实现的是自然抽样。在32TP01 测试点可以测量到已调信号波形。 调制信号和抽样脉冲都需要外接连线输入。已调信号经过PAM 模拟信道(模拟实际信道的惰性)的传输,从32P03 铆孔输出,可能会产生波形失真。PAM 模拟信道电路示意图如下图所示,32W01(R1)电位器可改变模拟信道的传输特性。

通信原理实验三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脉 冲 编 码 调 制 与 解 调 班级:电信0803 姓名:韩淑娟 学号:2008001247

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2、掌握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系统的动态范围和频率特性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3、了解脉冲编码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 4、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TP3067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观察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的结果,分析调制信号与基带信号之间的关系。 2、改变基带信号的幅度,观察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信号的信噪比的变化情况。 3、改变基带信号的频率,观察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信号幅度的变化情况。 4、观察脉冲编码调制信号的频谱。 三、实验仪器 1、信号源模块 2、模拟信号数字化模块 3、频谱分析模块(可选) 4、终端模块(可选) 5、20M双踪示波器一台 6、音频信号发生器(可选)一台 7、立体声单放机(可选)一台 8、立体声耳机(可选)一副 9、连接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先规定模拟信号进行抽样后,其抽样值还是随信号幅度连续变化的,当这些连续变化的抽样值通过有噪声的信道传输时,接收端就不能对所发送的抽样准确地估值。如果发送端用预的有限个电平来表示抽样值,且电平间隔比干扰噪声大,则接收端将有可能对所发送的抽样准确地估值,从而有可能消除随机噪声的影响。 脉冲编码调制(PCM)简称为脉码调制,它是一种将模拟语音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的编码方式。脉码系统原理框图如图3-1所示。 PCM主要包括抽样、量化与编码三个过程。抽样是把时间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抽样信号;量化是把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抽样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离散的数字信号;编码是将量化后的信号编码形成一个二进制码组输出。国际标准化的PCM码组(电话语音)是用八位码组代表一个抽样值。编码后的PCM码组,经数字信道传输,在接收端,用二进制码组重建模拟信号,在解调过程中,一般采用抽样保持电路。预滤波是为了把原始语音信号的频带限制在300-3400Hz左右,所以预滤波会引入一定的频带失真。

通信原理实验一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指导老师:_____成绩: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伪随机编码实验类型: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 1、用逻辑门分别实现四阶m 序列、四阶M 序列、五阶m 序列、五阶M 序列伪随机码。 2、了解数字信号的波形特点。 3、掌握D 触发器延时设计数字电路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1、伪随机码 可以预先确定并且可以重复实现的序列称为确定序列;既不能预先确定又不能重复实现的序列称随机序列;不能预先确定但可以重复产生的序列称伪随机序列。 2、m 序列 m 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是一种伪随机序列、伪噪声(PN)码或伪随机码。对于一个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来说,全“0”状态不会转入其他状态,所以线性移位寄存器的序列的最长周期为 2^n-1。当n 级线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序列{ai}的周期为T= 2^n-1时,称{ai}为n 级m 序列。 3、M 序列 和m 序列不同,M 序列是最长非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所以n 阶M 序列发生器的最长周期为 2^n ,多了全“0”状态。 三.实验过程 1、4阶m 序列 查找本原多项式表,得到4级m 序列的本原多项式为41x x ++ 0C =1C =4C =1 2C =3C =0 电路图:

实 验波形 2、5阶m 序列 查找本原多项式表,得到5级m 序列的本原多项式为521x x ++ 0C =2C =5C =1 1C =3C =4C =0 电路图: 仿真结果:

2018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

实验1 CMI码型变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CMI码的编码规则。 2、观察输入全0码或全1码时各编码输出码型,了解是否含有直流分量。 3、观察CMI码经过码型反变换后的译码输出波形及译码输出后的时间延迟。 4、熟练掌握CMI与输入信号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 1、主控&信号源、2号、8号、13号模块各一块 2、双踪示波器一台 3、连接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框图 CMI/BPH编译码实验原理框图 2、实验框图说明 CMI编码规则是遇到0编码01,遇到1则交替编码11和00。由于1bit编码后变成2bit,输出时用时钟的1输出高bit,用时钟的0输出低bit,也就是选择器的功能。CMI译码首先也是需要找到分组的信号,才能正确译码。CMI码只要出现下降沿了,就表示分组的开始,找到分组信号后,对信号分组译码就可以得到译码的数据了。

四、实验步骤 概述:本项目通过改变输入数字信号的码型,分别观测编码输入输出波形与译码输出波形,测量CMI编译码延时,验证CMI编译码原理并验证CMI码是否存在直流分量。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CMI码】→【无误码】。13号模块的开关S3置为0011,即提取512K同步时钟。 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PN为256K。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观测编码输入的数据和编码输出的数据:用示波器分别观测和记录TH38#和TH68#的波形,验证CMI编码规则。 (2)观测编码输入的数据和译码输出的数据:用示波器分别观测和记录TH38#和TH138#的波形,测量CMI码的时延。 (3)断开电源,更改连线及设置。 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CMI码】→【无误码】。将模块13的开关S3置为0011即提取512K同步时钟。 将模块2的开关置为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11,用示波器分别观测编码输入的数据和编码输出的数据,调节示波器,将信号耦合状况置为交流,观察记录波形。保持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XXXX大学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PAM编译码器系统 姓名: 学号: 日期:

一.实验名称:PAM编译码器系统 二、实验仪器 1、J H5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一台 2、20MHz双踪示波器一台 3、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 三、实验目的 1、验证抽样定理 2、观察了解PAM信号形成的过程 3、了解混迭效应形成的原因 四、实验内容 准备工作:将交换模块内的抽样时钟模式开关KQ02设置在NH位置(右端),将测试信号选择开关KQ01设置在外部测试信号输入2_3位置(右端)。 1.近似自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 (1)首先将输入信号选择开关K701设置在T(测试状态)位置,将低通滤波器选择开关K702设置在F(滤波位置),为便于观测,调整函数信号发生器正弦波输出频率为200~1000Hz、输出电平为2Vp-p的测试信号送入信号测试端口J005和J006(地)。 (2)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正弦波输入信号(J005)和抽样脉冲序列信号(TP703),观测时以TP703做同步。调整示波器同步电平和微调调整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使抽样序列与输入测试信号基本同步。测量抽样脉冲序列信号与正弦波输入信号的对应关系。

2.重建信号观测 TP704为重建信号输出测试点。保持测试信号不变,用示波器同时观测重建信号输出测试点和正弦波输入信号,观测时以J005输入信号做同步。 3.平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 将交换模块内的抽样时钟模式开关KQ02设置在H位置(左端)。 方法同1测量,请同学自拟测量方案。记录测量波形,与自然抽样测量结果做比较。

4.平顶抽样重建信号观测 将交换模块内的抽样时钟模式开关KQ02设置在H位置(左端)。 方法同2测量,请同学自拟测量方案。记录测量波形,与自然抽样测量结果对比分析平顶抽样的测试结果。 5.信号混迭观测 (1)当输入信号频率高于4KHz(1/2抽样频率)时,重建信号将出现混迭效应。观测时,将跳线开关K702设置在NF(无输入滤波器)位置。调整函数信号发生器正弦波输出频率为6KHz~7KHz左右、电平为2Vp-p的测试信号送入信号测试端口J005和J006(地)。 (2)用示波器观测重建信号输出波形。缓慢变化测试信号输出频率,注意观察输入信号与重建信号波形的变化是否对应一致。分析解释测量结果。 五、实验报 1、当f s>2f h和f s<2f h时,低通滤波器输出的波形是什么总结一般规律。 2、答:当f s>2f h 时,滤波器输出为一系列冲击响应之和,这些冲击响应之和就构成

通信原理实验(3)

实验三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2、掌握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系统的动态范围和频率特性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3、了解脉冲编码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 4、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TP3067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观察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的结果,分析调制信号与基带信号之间的关系。 2、改变基带信号的幅度,观察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信号的信噪比的变化情况。 3、改变基带信号的频率,观察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信号幅度的变化情况。 4、观察脉冲编码调制信号的频谱。 三、实验仪器 1、信号源模块 2、模拟信号数字化模块 3、频谱分析模块(可选) 4、终端模块(可选) 5、20M双踪示波器一台 6、音频信号发生器(可选)一台 7、立体声单放机(可选)一台 8、立体声耳机(可选)一副 9、连接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先规定模拟信号进行抽样后,其抽样值还是随信号幅度连续变化的,当这些连续变化的抽样值通过有噪声的信道传输时,接收端就不能对所发送的抽样准确地估值。如果发送端用预的有限个电平来表示抽样值,且电平间隔比干扰噪声大,则接收端将有可能对所发送的抽样准确地估值,从而有可能消除随机噪声的影响。

脉冲编码调制(PCM)简称为脉码调制,它是一种将模拟语音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的编码方式。脉码系统原理框图如图3-1所示。 PCM主要包括抽样、量化与编码三个过程。抽样是把时间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抽样信号;量化是把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抽样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离散的数字信号;编码是将量化后的信号编码形成一个二进制码组输出。国际标准化的PCM码组(电话语音)是用八位码组代表一个抽样值。编码后的PCM码组,经数字信道传输,在接收端,用二进制码组重建模拟信号,在解调过程中,一般采用抽样保持电路。预滤波是为了把原始语音信号的频带限制在300-3400Hz左右,所以预滤波会引入一定的频带失真。 图3-1 PCM 系统原理框图 在整个PCM系统中,重建信号的失真主要来源于量化以及信道传输误码。通常,用信号与量化噪声的功率比,即信噪比S/N来表示。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ITU-T)详细规定了它的指标,还规定比特率为64kb/s,使用A律或律编码律。下面将详细介绍PCM编码的整个过程,由于抽样原理已在前面实验中详细讨论过,故在此只讲述量化及编码的原理。 1、量化 从数学上来看,量化就是把一个连续幅度值的无限数集合映射成一个离散幅度值的有限数集合。如图3-2所示,量化器Q输出L个量化值,k=1,2,3,…, L。常称为重建电平或量化电平。当量化器输入信号幅度落在与之间是,量化器输出电平为。这个量化过程可以表达为: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图产生原理详解 心电产生的原理在于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2.动作电位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又称0期。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即肌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被消除并呈极化倒转,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而且除极幅度很大,为120mV。 (2)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当心室细胞除极达到顶峰之后,立即开始复极, 但整个复极过程比较缓慢,包括电位变化曲线的形态和形成机制均不相同的三个阶段: 1期复极:在复极初期,仅出现部分复极,膜内电位由+30mV 迅速下降到0mV左右,故1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期,占时约10ms。0期除极和1期复极这两个时期的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记录图形上表现为尖锋状,故在心肌细胞习惯上常把这两部分合称为锋电

位。 2期复极:当1期复极膜内电位达到0mV左右之后,复极过程就变得非常缓慢,膜内电位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细胞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记录图形比较平坦,故复极2期又称为坪或平台期,持续约 100-150ms,是整个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心室肌细胞以及其它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的主要特征。 3期复极;2期复极过程中,随着时间的进展,膜内电位以较慢的速度由0mV逐渐下降,延续为3期复极,2期和3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3期,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故3期又称为快速复极末期,占时约100-150ms 。 4期: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在心室肌细胞或其它非自律细胞,4期内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 因此,4期又可称为静息期。 3.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0期除极相当于心电图上QRS波群所处的时间;1期复极相当于J点;2期复极相当于S-T段;3期复极相当于T波; 4期相当于T-P段。

光纤通信原理分析

光纤通信原理 大家好,这节课由我给大家讲述光纤通信原理,那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课题的字面意思,光纤通信原理,光纤、通信、原理;光纤,也就是一根根玻璃丝儿;通信,就是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传递,那么光纤通信,说白了,就是以一根玻璃丝儿为媒介来进行信息沟通。好,下面我们来对光纤通信进行具体研究,本节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什么是光纤通信;第二、光纤通信的优点与应用;第三、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一、什么是光纤通信 在讲光纤通信之前,我们先看看光通信发展的基本历史,在古代的时候,咱们中国人用“烽火台”报警,欧洲人用旗语传送信息,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原始形式的光通信,在望远镜发明出来后,又极大地延长了这种目视通信的距离,这些是最原始的光通信。 时间到了19世纪,在1880年的时候,美国人贝尔发明了一种用光波做载波传送话音的“光电话”。最原始的电话,是用电流来作为传递信号的媒介,这种光电话说白了就是在语音通话的时候,抛开电线这个导体,直接用太阳光来作为传递声音的媒介。但是当时没有理想的光源,而且这种光电话的传送距离也很短,所以在当时并没有实际的价值。但是这种光电话仍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因为它证明了以光波作媒介的可行性。因此可以说贝尔发明的光电话是现代光通信的雏

形。 1960年,美国人梅曼发明了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也就是说,梅曼发明了激光,这个激光的发现是给光通信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激光和普通光相比,它的波谱宽度窄,方向性好,亮度也高,它的特性和无线电波相似,所以说激光是一种理想的载波媒介。激光器的发现,让沉睡了80多年的光通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在利用光通信的时候不可能就一束光秃秃的激光在跑,得把它放在一个载体里面,那么这个载体是什么呢,一时半会儿还找不到,所以说光通信的发展又走入到了低谷里。 在1966年,英籍华裔学者高琨和霍克哈姆发表了一篇关于传输介质的论文,这篇论文指出了利用光纤进行信息传输的可能性和技术途径,这篇论文算是奠定了光纤通信的基础。光纤,就是石英纤维,也可以说是玻璃丝,如果用未经过加工的石英纤维做传输介质的话,损耗会非常大,达到1000dB\km;但是高琨的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把石英纤维里的铜离子和铁离子过滤掉,那么石英纤维的损耗会大大减少。 在1970年的时候,作为光纤通信用的光源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了双异质半导体激光器,由于光线和半导体激光器的进步,因此1970年是光纤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 任何通信系统追求的最终技术目标都是要可靠的实现最大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