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 概论 习题答案

01第一章  概论 习题答案
01第一章  概论 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论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用规范性的语言解释统计学中的名词。

1. 总体和总体单位:凡是客观存在的并至少具有某一相同性质而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当它作为统计的研究对象时,就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就称为总体单位。

2. 标志和标志表现:标志是与总体单位相对应的概念,它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属性或数量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体现。

3.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质的特征的名称。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量的特征的名称。

4. 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无论是品质标志还是数量标志,同一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上表现都一样的标志就称为不变标志。同一总体中各个总体单位上表现不尽相同的标志就称为可变标志(或称变动标志)。

5. 指标和指标体系: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综合数值,故又称为综合指标。所谓统计指标体系,就是若干个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

二、填空题

根据下面提示的内容,将适宜的名词、词组或短语填入相应的空格之中。

1. 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学

2. 总体性、社会性、数量关系、数量界限

3. 数量性、具体性

4. 数量、概率论、大量观察法

5. 总体、方法论

6. 信息、监督、信息

7. 质量

8. 统计数学模型、统计逻辑模型

9. 静态统计推断、动态统计推断

10. 同质、相对

11. 离散变量、连续变量

12. 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13. 数量、外延、质量、内涵

14. 物质、模糊性

15. 定性规范、指标数值

三、选择题

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1. D

2. B

3. C

4. C

5. A

6. C

7. AB

8. BD

9. AB 10. A

11. A 12. A 13. A 14. A 15. C

16. C 17. C 18. ABCD 19. C 20. ABC

四、判断改错

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并在错误的地方下划一横线,将改正后的内容写入题下空白处。

1. 统计研究事物的量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定性认识开始的,必须以事物质的规定性为基础。(√)

2. 统计是研究现象总体的,个别事物对总体不一定有代表性,因此不需要对个别事物进行调查研究。(×)

3. 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科学技术问题不同,站在不同的立场,持有不同的观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出差别较大的结论。(√)

4. 我国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只是调查部分家庭的生活状况,这部分家庭的生活状况对全国的城市居民家庭总体不具有代表性。(×)

具有

5. 统计是研究总体的,统计分组法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或组,所以统计分组法不是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

它是

6. 我国的企业有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等,在工业企业中还有钢铁企业、建筑企业、轻纺企业等,因此我国所有的企业不能构成总体。(×)

能够

7. 当我们把全国的工业企业构成总体进行研究时,每一个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一个可变标志。(√)

8. 学生的学习成绩既可以用定距尺度分析,也可以用定序尺度分析。(√)

9. 将工业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等类型是运用了定

类尺度。(√)

10. 定距尺度与定比尺度的区别是:定距尺度中的“0”,表示“没有”或该事物不存在、未发生;定比尺度中的“0”表示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数值,不表示“没有”。(×)定比尺度,定距尺度

五、简答题

根据题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问题。

1. 为什么说社会越发展,统计越重要?

【答题要点】

统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依据。

2. 怎样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

【答题要点】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研究这一对象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通过对数量的描述揭示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指导统计实践活动。

3. 统计认识事物有哪些基本方法?如何理解?

【答题要点】

认识统计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和统计推断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运用大数定律、把握事物总体的方法。

统计分组法是研究事物内部结构的方法。

统计指标法是认识事物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方法。

统计模型法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原形进行模拟或仿真。

统计推断法是以局部推断总体,以现在推断未来。

4. 统计工作有哪些阶段?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题要点】

统计工作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统计设计是统计认识事物的开始,体现统计工作目的,决定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设计的要求搜集资料,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整理是对调查资料审核、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的过程,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

统计分析是将统计整理的资料深化以揭示总体的本质特征或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四个阶段密切联系、相互融合,构成定性认识、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与定量认识相融合的升华。

5. 举例说明什么是总体和总体单位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题要点】

为了研究某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该班的所有学生就是一个总体,其中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如果要研究某一个学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假定以班为总体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班显然就不再是总体了。

由此可见,总体和总体单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总体单位是针对具体的总体而言,构成总体必须有具体的总体单位。

六、论述题

根据题意回答要点,并适当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1. 统计活动有何特点?如何认识这些特点?

【答题要点】

统计活动的特点是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

数量性的特点是在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事物量的多少、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总体性的特点是进行大量观察,消除个别现象存在的偶然性和特殊性,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

具体性的特点是指社会经济统计活动都是研究一定地点、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事物发生的数量。

社会性的特点是指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的事物具有社会性,认识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社会性。

2. 如何理解标志表现的四种计量尺度?请用实例说明。

【答题要点】

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属性或数量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体现。对标志表现的计量可以划分为四种尺度,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四种计量尺度的涵义,适用对象,尺度本身的层次,四种尺度的转化。

假定我们研究某地商业企业情况,企业所有制性质只能用定类尺度观察,企业资质(即企业等级)可以用定序尺度观察,企业利润可以用定距尺度观察,企业产值既可以用定距尺度也可以用定比尺度观察。

3. 指标和标志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试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

区别: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综合数值,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针对总体而言,标志针对总体单位而言;指标必须能计量,标志并非都能计量。

联系:指标由标志汇总而来;指标与数量标志具有相对性,当总体转化为总体单位时,与此相对应的指标就转化为标志。

例如,当我们研究某班学生学习情况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一个标志,该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就是一个指标。当我们研究这个学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如果以班为单位,那么这个班的“平均成绩”就是一个标志;全校的平均成绩才是一个指标。

在研究学生情况时,学生“性别”是一个标志,但它不能成其为指标,因为性别是不能计量的。

七、案例讨论

把学习过的统计学原理与教科书中的案例内容结合起来,讨论案例后提出的问题。

案例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见梁前德主编的《统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问题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了哪些统计学基本概念和统计认识的基本方法来反映中国小康进程及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题要点】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了总体、指标和指标体系等统计学基本概念来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指标中,有数量指标,也有质量指标;有总量指标,也有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在指标体系中,运用框架式联系的指标体系、从宏观层面来说明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

②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资料来源而言,涉及到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法和统计推断法等统计基本方法。其中,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资料,都来源于统计推断法。

问题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借用了相关学科的哪些概念?这种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答题要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借用了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学)、高中阶段毕业生(教育学)、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政治学)、社会安全(社会学)、预期寿命(人口学)、综合能耗(工业经济学)、环境质量(环境学)等基本概念;用其指标体系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有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的特点。

问题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否符合统计指标及其体系的设计要求?

是否需要完善?如有必要,应该怎样完善?

【答题要点】

①无论是从设计原则、设计内容,还是指标体系设计的可行性等方面来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均符合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指标体系”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进步,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观察,仍然应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就总体而言,这一指标体系基本符合其设计要求,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当时对小康生活水平的期望,但从局部来看还需要完善。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首先需要完善的是指标的内涵与外延,如“城镇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中的“城”与“乡”的概念;其次是指标的综合性,如何用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多的内容;第三是指标的代表性,如何在众多的指标中选择较少的指标组成体系来说明总体的问题。

八、能力训练

根据提供的训练资料和相应的训练要求,用已经学过的统计学基本原理和统计方法,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加深理解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和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训练目标

掌握统计指标及其体系的设计方法和操作过程。

【解答】1

初步了解同学们生活消费的基本情况(略)

【解答】2

“大学生生活消费指标体系”参考:

大学生生活消费指标体系

一、饮食开支

(一)主食

1. 校内开支

2. 校外开支

(二)副食

1. 糖果糕点

2. 饮料

3. 烟

4. 酒

5. 茶

二、学习开支

(一)校内学习开支

1. 学费

2. 书本费

3. 其他学习费用

(二)校外学习开支

1. 专项培训费

2. 考级考证费

3. 其他学习费用

三、娱乐旅游开支

(一)娱乐

(二)旅游

1. 集体旅游

2. 个人旅游

四、日用品开支

(一)洗涤用品

(二)化妆用品

五、穿戴开支

(一)服装

(二)鞋袜

(三)饰品

六、通讯交往开支

(一)电话费

(二)交往费

七、住行开支

(一)住宿费

1. 校内住宿

2. 校外租房

(二)交通费

八、其他开支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JC02心理学概论单元作业题有答案(2019年11月考生适用).docx

格式 JC02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单元作业习题(2019年11月考生适用)+答案 一、单选题(第1-100小题,每题0.5分,共计50 分。) 1.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C.经验描述阶段 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 2.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 D 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 C.表示同情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3.社会行为公式B=f ( P, E)中, P 指 * 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 4. 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A.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 A.观察B.实验C.思辩D.归纳 5.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D.所处的情境 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 6.社会行为是由A.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 7.社会行为公式B=f ( P, E)中, E 的含义是 *D.个体所处的情境 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境 8.麦孤独W.McDougall用D.本能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A.认知过程B.学习C.社会影响D.本能 9.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B.行为主义 A.心理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理论D.人本主义 10.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不密切的概念是*D.观察学习 A.存在主义B.自我实现C.人的尊严D.观察学习

11.性别表示男女在* 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 12.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D.镜我 A.反思自我B.客我C.社会自我D.镜我 13.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A. C?罗杰斯的观点。* A.C?罗杰斯 B . M? 米德 C . W? 詹姆士D.K?勒温 1 专业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以及答案

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世界,为人类造福。 (2)在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人们进行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正确处理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试用这里所学的观点,指出其合理之处。 分析:(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3)如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上帝”或“神”则是错误) “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是指“人谋”,“人定胜天”所要说明的是,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2)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从这一角度审视,该命题是成立的。世界上虽还有未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事物,但却没有不可认识和不可改造的事物。(3)对这一命题的肯定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一方面,每代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方能“胜天”,反之,人不仅不能“胜天”,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4)所以,单纯地强调:“人定胜天”是片面的。的,属于唯心论的观点。 辨析题: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劈柴不照纹”它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做任何事,如果不尊重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2)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则是片面的,它没有反映出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3)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按规律办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只有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把事情办好。如何理解成语“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两个成语说明主观能动性对制约它的条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能够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三个和尚和三个凑皮匠 哲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客观条件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皮匠们“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虽然勺柄太长,不好往自己嘴里喂,就往同伴嘴里喂,相互都吃得饱饱的。他们善于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和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达到了活动的最佳效果。而和尚们在现实条件面前束手待毙,无能为力。没有分析条件、利用条件,而最终导致了忍饥挨饿的结局。所以,不顾实际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但那种认为客观条件会妨碍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辨析:“心想事成” ⑴“心想”即认识世界的活动;“事成”是指成功地改造世界。对心想能否事成要作具体分析。⑵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使主观符合客观,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心想”才能“事成”。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如果光凭良好的主观愿望,不从实际出发,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甚至盲目蛮干,“心想”就不能“事成”;如果只想不做,即使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心想”,也不可能变为现实。⑷不加分析地、笼统地说“心想事成”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信息安全概论习题之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题: 1、数字证书? 答: 数字证书是一种权威性的电子文文件,由权威公正的第三方机构,即CA中心签发的证书。它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加密技术可以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确保网上传递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 2、防火墙?P181 答: 防火墙是置于两个网络之间的一组构件或一个系统,具有以下属性: (1)防火墙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流通过的唯一出入口,所有双向数据流必须经过它; (2)只有被授权的合法数据,即防火墙系统中安全策略允许的资料,才可以通过; (3)该系统应具有很高的抗攻击能力,自身能不受各种攻击的影响。 3、数字签名技术? 答: 4、入侵检测?P157 答: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从计算机网络或或计算机系统的关键点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5、分组密码?P22 答: 分组密码是将明文消息编码后表示的数字(简称明文数字)序列x0,x1,x2,…,划分成长度为n的组x=(x0,x1,x2,…xn-1)(可看成长度为n的向量),每组分别在密钥k=(k0,k1,k2,…kn-1),其加密函数是E:Vn×K→Vn,Vn是n维向量空间,K为密钥空间。 6、序列密码 答: 序列密码也称为流密码(Stream Cipher),它是对称密码算法的一种。流密码对明文加解密时不进行分组,而是按位进行加解密。流密码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密钥k产生一个密钥流:z=z0z1…,并使用如下规则加密明文串x=x0x1x2…,y=y0y1y2…=ez0(x0)ez1(x1)ez2(x2)…。密钥流由密钥流发生器f产生:zi=f(k,σi),这里的σi是加密器中的存储元件(内存)在时刻i的状态,f是由密钥k和σi产生的函数。 7、DES?P26 答: 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数据加密标准,是分组长度为64比特的分组密码算法,密钥长度也是64比特,其中每8比特有一位奇偶校验位,因此有效密钥长度是56比特。DES算法是公开的,其安全性依赖于密钥的保密程度。DES加密算法为:将64比特明文数据用初始置换IP置换,得到一个乱序的64比特明文分组,然后分成左右等长的32比特,分别记为L0和R0;进行16轮完全类似的迭代运算后,将所得左右长度相等的两半L16和R16交换得到64比特数据R16L16,最后再用初始逆置换IP-1进行置换,产生密文数据组。 8、AES?P36 答: 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级加密标准,是一个迭代分组密码,其分组长度和密钥长度都可以改变。分组长度和密钥长度可以独立的设定为128比特、192比特或者256比特。AES加密算法框图如下:

心理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心理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心理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B: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常数值 2.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什么为中介的反映形式: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识 A3.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A需要 B知识 C兴趣 D理想与信念 A4.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A反比关系 B正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常数值 C5.情绪、情感是人脑对下列哪种关系的反映: A客观现实与人 B人与人 C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 D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C6.认知地图这个概念是由哪一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A桑代克 B斯金纳 C托尔曼 D加涅 D7.情绪、情感开始内敛的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小学阶段 D中学阶段 B8.心理咨询是一种: A一般性的人际关系 B职业化的助人行为 C专业的心理治疗 D一般性的帮助活动 D9.动物只有情绪,没有:A感知觉 B记忆 C注意 D情感 A10.学生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主要属于: A比较 B分析 C综合 D抽象 C11.心理咨询遵循的理论体系主要属于: A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B自然科学领域 C心理科学的范畴 D哲学领域 C12.根据需要的对象,可把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与: A生理需要 B社会需要 C精神需要 D劳动需要 C13.机敏、迅速、合理地处理问题的品质,是下列意志的哪种品质: A自觉性 B自制力 C果断性 D坚韧性 B14.被称为近代心理学之父的是:A弗洛伊德 B冯特 (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C马斯洛 D华生A15.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A个性心理特征 B心理过程 C生理条件 D个性倾向性 C16.有过吃肉经验的小狗,看见肉时,唾液的分泌量就增加,这是属于:

信息安全概论-张雪锋-习题答案

信息安全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主编:张雪锋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一章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信息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的理解。 答:该题为论述题,需要结合实际的信息系统,根据其采取的安全策略和防护措施展开论述。 2、当前信息系统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有哪些? 答:对于信息系统来说,安全威胁可以是针对物理环境、通信链路、网络系统、操作系统、应用系统以及管理系统等方面。通过对已有的信息安全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当前信息系统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包括:信息泄露、破坏信息的完整性、非授权访问(非法使用)、窃听、业务流分析、假冒、网络钓鱼、社会工程攻击、旁路控制、特洛伊木马、抵赖、重放、计算机病毒、人员不慎、媒体废弃、物理侵入、窃取、业务欺骗等。 3、如何认识信息安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答:该题为论述题,可以从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场地管理、存储媒介管理、软件管理、网络管理、密码和密钥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二章 1、古典密码技术对现代密码体制的设计有哪些借鉴? 答:一种好的加密法应具有混淆性和扩散性。混淆性意味着加密法应隐藏所有的局部模式,将可能导致破解密钥的提示性信息特征进行隐藏;扩散性要求加密法将密文的不同部分进行混合,使得任何字符都不在原来的位置。古典密码中包含有实现混淆性和扩散性的基本操作:替换和置乱,这些基本操作的实现方式对现代密码体制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衡量密码体制安全性的基本准则有哪些? 答:衡量密码体制安全性的基本准则有以下几种: (1)计算安全的:如果破译加密算法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时间是现实条件所不具备的,那么就认为相应的密码体制是满足计算安全性的。这意味着强力破解证明是安全的。 (2)可证明安全的:如果对一个密码体制的破译依赖于对某一个经过深入研究的数学难题的解决,就认为相应的密码体制是满足可证明安全性的。这意味着理论保证是安全的。 (3)无条件安全的:如果假设攻击者在用于无限计算能力和计算时间的前提下,也无法破译加密算法,就认为相应的密码体制是无条件安全性的。这意味着在极限状态上是安全的。 3、谈谈公钥密码在实现保密通信中的作用。 答:基于对称密码体制的加密系统进行保密通信时,通信双方必须拥有一个共享的秘密密钥来实现对消息的加密和解密,而密钥具有的机密性使得通信双方如何获得一个共同的密钥变得非常困难。而公钥密码体制中的公开密钥可被记录在一个公共数据库里或者以某种可信的方式公开发放,而私有密钥必须由持有者妥善地秘密保存。这样,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某种公开的途径获得一个用户的公开密钥,然后与其进行保密通信,而解密者只能是知道相应私钥的密钥持有者。用户公钥的这种公开性使得公钥体制的密钥分配变得非常简单,目前常用公钥证书的形式发放和传递用户公钥,而私钥的保密专用性决定了它不存在分配的问题,有效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 )。 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 )。 A.态度 B.情感 C.情绪 D.认知 3.( )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A.动机 B.兴趣 C.意志 D.认知 4.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 )。 A.意志过程 B.行动过程 C.认知过程 D.情绪过程 6.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笛卡尔 B.冯特 C.洛克 D.华生 7.(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A.经验论 B.构造主义 C.行为主义 D.机能主义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B.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C.经验论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 D.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 9.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是由于人有( )。 A.意识 B.理智 C.感觉 D.思维 10.在个体心理系统中,最具有稳定性的是( )。 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 )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l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 )、( )、( )、( )、( )。 4.( )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三、简答题 1.请简要阐述个体心理系统包括哪些方面。 2.简述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心理学概论》分章练习题1

《心理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一、单选题: 2、持消极人性观得心理学流派: A精神动力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D认知学派 3、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 A俄国B德国 C日本D美国 5、人类特有得高级心理现象被称为:A认识B情感C能力 D意识 6、强调研究可测量得刺激与反应得关系得心理学派就就是: A人本主义心理学B精神分析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7、“望梅止渴”这种现象最适宜得解释就就是: A、曹操得奸诈 B、巴甫洛夫得条件反射 C、士兵得士气高D、梅子对人得味觉器官得刺激作用 8、促进前科学心理学向科学心理学转变得根本原因就就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心理学 B、自然科学方法引入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得产生 D、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得建立 9、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得重点都就就是: A、异常行为得原因 B、身心关系 C、意识与无意识得关系 D、人得行为得原因 10、教师学习心理学得最适当理由就就是: A、心理学可以为各科教学提供有效得方法 B、心理学有助于理解学生得行为 C、心理学有助于预测与控制人得行为 D、心理学就就是教育与教学工作得重要科学基础 二、多选题: 1、心理学学科性质有: A自然科学得性质 B社会科学得性质 C超科学得人文性质D综合交叉得性质 2、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以下哪些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E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F伦理性原则 3、亚里斯多德得《灵魂论》把人得灵魂分为哪几部分:

A植物灵魂B动物灵魂 C上天灵魂 D理性灵魂 4、十九世纪三位德国生理学家得研究为日后生理心理学得发展奠定了基础,她们就就是: A达尔文B缪勒C笛卡儿D洛克E赫尔姆霍兹 F 费尔奈 5、下列那些理论属于弗洛伊德得早期理论: A潜意识理论 B人得两个带有两极性得本能C人格理论 D梦得解释 E泛性论 6、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得主要发起人为: A、马斯洛 B、阿吉里斯 C、罗杰斯 D、麦格雷戈 7、马斯洛将人得需要分为哪两大类: A、生理需要 B、缺失需要 C、心理需要 D、生长需要 8、认知心理学与其她学派相比,突出表现在 : A、强调对人得内在心理过程得研究与探索 B、强调对人得主观经验报告得研究 C、强调人已有知识与知识结构对人得行为得决定作用 D、强调理性与认识得作用 9、下列心理学家就就是新行为主义理论代表得有 : A、巴甫洛夫 B、托尔曼 C、华生 D、斯金纳 10、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曾对下面哪些做过研究: A、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得影响B、生理与心理状态对行为得影响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人得已有经验对行为得影响 三、就就是非题: 1、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得体系与研究方法学。T 2、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就就是由先天得本能与欲望组成得,属于潜意识领域。F 3、认知心理学家主张,环境因素虽然不就就是行动得唯一决定成分,但却就就是行为得重要决定成分。F 4、心理过程中得认识过程、情绪过程与意志过程就就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T 5、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得基本原理就就是心理学研究得根本指导思想。T 6、华生在188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F冯特 7、穆勒所提出得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至今仍就就是心理学上解释色觉与听觉现象得重要理论根据。F

最新版《土木工程概论》习题及答案

土木工程概论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任务 1、简述土木工程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答:概念: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它即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探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 包含的内容:基础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1.2土木工程发展历史概述 1、简述古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答:没有系统的设计理论,主要依靠经验 2、简述近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答:(1)、有了比较系统的设计理论,如1683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发表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首次用公式表达了梁的设计理论;1687年牛顿总结出力学三大定律,为土木工程奠定了力学分析基础;1825 年,法国的纳维于1825 年建立了土木工程中结构设计的容许应力法。(2)、从材料方面讲,1824年波特兰水泥发明;1867年钢筋混凝土开始应用于土木工程;1859 年转炉法炼钢发明 3、简述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答:(1)、功能要求多样化:由于电子技术,精密机械,生物基因工程,航空航天等高技术工业的发展,许多工业建筑提出了恒湿、恒温、防微震、防腐蚀、防辐射、防磁、无微尘等要求,并向跨度大、分隔灵活、工厂花园化的方向发展。 (2)、城市建设立体化:经济发展、人口增多,造成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3)、交通工程快速化:市场经济要求运输系统快速、高效,现代化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条件。(4)、工程设施大型化 1.2土木工程的未来 1、目前土木工程面临的形势有哪些? 答:(1)、世界正经历工业革命以来的有一次重大变革,这便是信息(包括计算机、通信、 网络等)工业的迅猛发展,可以预计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2)、航空、航天事业等高科技事业的发展,月球上已经留下了人类的足迹,对火星及太阳 系内外星空的探索已取得了巨大进步。 (3)、地球上居住人口激增,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达60 亿,预计21 世纪末,人口要接近百亿。地球上的资源有限,日益浩劫 (4)、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随着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日益恶化。2、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答:(1)、重大工程项目将陆续兴建 (2)、土木工程将向太空、海洋、荒漠地开拓 (3)、工程材料向轻质、高强、多功能化发展 传统材料的改性、化学合成材料的应用 (4)、设计方法精确化,设计工作自动化 (5)、信息和智能化技术全面引人土木工程

自考信息安全概论习题及答案

信息安全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1章概论 1.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 答: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2.什么是信息技术 答:笼统地说,信息技术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能力的手段和方法。 本书中,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以及语音信息,并且包括提供设备和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简单地说就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 3.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完整性(Integrity) (2)保密性(Confidentiality) (3)可用性(Availability) (4)不可否认性(Non-repudiation) (5)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4.信息安全的威胁主要有哪些 答: (1)信息泄露 (2)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3)拒绝服务 (4)非法使用(非授权访问) (5)窃听 (6)业务流分析 (7)假冒 (8)旁路控制 (9)授权侵犯 (10)特洛伊木 马 (11)陷阱门 (12)抵赖 (13)重放 (14)计算机病 毒 (15)人员不慎 (16)媒体废弃 (17)物理侵入 (18)窃取 (19)业务欺骗 等 5.怎样实现信息安全 答:信息安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

A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加密、数字签名、数据完整性、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数据库、网络控制技术、反病毒技术、安全审计、业务填充、路由控制机制、公证机制等; B 信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信息安全中具有能动性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安全事件和安全隐患的发生,并非完全是技术上的原因,而往往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安全管理包括: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场地管理、存储媒体管理、软件管理、网络管理、密码和密钥管理等。 C 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律可以使人们了解在信息安全的管理和应用中什么是违法行为,自觉遵守法律而不进行违法活动。法律在保护信息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发生的违法行为,只能依靠法律进行惩处,法律是保护信息安全的最终手段。同时,通过法律的威慑力,还可以使攻击者产生畏惧心理,达到惩一警百、遏制犯罪的效果。 第2章信息保密技术 1.为了实现信息的安全,古典密码体制和现代密码体制所依赖的要素有何不同答:古典密码体制中,数据的保密基于加密算法的保密。 现代密码体制中,数据的安全基于密钥而不是算法的保密。 2.密码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个阶段:从几千年前到1949年。 古典加密 计算机技术出现之前 密码学作为一种技艺而不是一门科学 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到1975年。 标志:Shannon发表“Communication Theory of Secrecy System” 密码学进入了科学的轨道 主要技术:单密钥的对称密钥加密算法 第三个阶段:1976年以后 标志:Diffie,Hellman发表了“New Directions of Cryptography”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

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信息安全概论习题答案

信息安全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概论 1.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 答: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2.什么是信息技术? 答:笼统地说,信息技术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能力的手段和方法。 本书中,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以及语音信息,并且包括提供设备和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简单地说就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 3.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完整性(Integrity) (2)保密性(Confidentiality) (3)可用性(Availability) (4)不可否认性(Non-repudiation) (5)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4.信息安全的威胁主要有哪些? 答: (1)信息泄露 (2)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3)拒绝服务 (4)非法使用(非授权访问) (5)窃听(6)业务流分析 (7)假冒 (8)旁路控制 (9)授权侵犯 (10)特洛伊木马 (11)陷阱门 (12)抵赖 (13)重放 (14)计算机病毒 (15)人员不慎 (16)媒体废弃 (17)物理侵入 (18)窃取 (19)业务欺骗等 5.怎样实现信息安全? 答:信息安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 A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加密、数字签名、数据完整性、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数据库、网络控制技术、反病毒技术、安全审计、业务填充、路由控制机制、公证机制等; B 信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信息安全中具有能动性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安全事件和安全隐患的发生,并非完全是技术上的原因,而往往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安全管理包括: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场地管理、存储媒体管理、软件管理、网络管理、密码和密钥管理等。 C 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律可以使人们了解在信息安全的管理和应用中什么是违法行为,自觉遵守法律而不进行违法活动。法律在保护信息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发生的违法行为,只能依靠法律进行惩处,法律是保护信息安全的最终手段。同时,通过法律的威慑力,还可以使攻击者产生畏惧心理,达到惩一警百、遏制犯罪的效果。 第2章信息保密技术 1.为了实现信息的安全,古典密码体制和现代密码体制所依赖的要素有何不同? 答:古典密码体制中,数据的保密基于加密算法的保密。 现代密码体制中,数据的安全基于密钥而不是算法的保密。 2.密码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心理现象从原则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注意是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不是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神经元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指大脑两半球。低级中枢是指大脑皮层以下部分,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们都受高级中枢的支配。 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优势半球。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经验、机能等。 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用具体的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任何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它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状态。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第一章疾病概论习题

第一章疾病概论习题 一、单选题 1.有关健康的正确提法是 A.健康是指体格健全 B.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C.健康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态 D.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全状态。2.下述哪项是属于病人的症状 A.体温升高 B.胸痛 C.肝大 D.白细胞升高 3.病因学研究的内容是 A.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 B.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C.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D.疾病时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4.下述哪项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 A.病毒 B.真菌 C.立克次体 D.四氯化碳 5.导致青霉素过敏的致病因素属于 A.生物性因素 B.先天性因素 C.免疫性因素 D.营养性因素 6.血友病的致病因素属于 A.生物性因素

B.遗传学因素 C.先天性因素 D.理化性因素 7.关于损伤与抗损伤规律,说法错误的是 A.两者的斗争贯穿与疾病的始终,为疾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基础B.两者力量的对抗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 C.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斗争、相互转化 D.往往抗损伤因素战胜损伤因素 8.进行复苏的关键时期是 A.濒死期 B.临床死亡期 C.生物学死亡期 D.脑死亡期 9.死亡的概念是指 A.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终止 B.呼吸、心跳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的永久性停止 D.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10.死亡的标志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脑死亡 D.神经反射消失 二、多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症状指患者的主观感觉 B.体征是患者临床检查出的客观表现 C.不同的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和体征 D.相同的疾病可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2.疾病发生发展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认知B.情感C.心理现象及其规律D.心理特点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 A.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意志过程 C.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D.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过程包括()。 A.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绪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B.能力C.气质D.兴趣 5.以下哪项不是构造主义关于意识的三种元素分类()。 A.感觉B.意象C.情感D.激情状态 6.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A.认知B.需要C.客观现实D.个性 7.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称为()。 A.心理状态B.心理特征C.心理过程D.个性心理 8.能力有高低之分,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说明人有()的差异。 A.心理过程.B.认知过程C.个性心理倾向性D.个性心理特征 9.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A.意识B.信念C.性格D.理想 10.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心理的器官。 A.神经系统B.大脑皮层C.神经元D.脑 11.第一个论证了心理是脑的机能的人是()。 A.巴甫洛夫B.冯特C.华生D.布洛卡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B.注意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 C.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13.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是()。 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14.下列不是反射活动的一项是()。 A.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反应B.人的手被火烫便立即移开C.望梅生津D.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15.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是()。 A.突触B.神经元C.反射D.反射弧 16.下列选项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眨眼反射B.吸吮反射C.防御反射D.谈虎色变 17.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是()。 A.见风流泪B.谈梅生津C.睹物思人D.望而生畏 18.心理活动的产生方式是()。 A.反射B.兴奋C.抑制D.神经元 19.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神经元B.突触C.反射D.神经系统 20.一个简单的反射弧是由()几部分组成。

第一章os概论习题

第1章操作系统概论作业 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在题前的括弧内) ()1、操作系统负责为用户程序完成()的工作。 A、应用无关和硬件相关 B、应用无关和硬件无关 C、应用相关和硬件相关 D、应用相关和硬件无关 ()2、操作系统是对()进行管理的软件。 A、硬件 B、软件 C、计算机资源 D、应用程序 ()3、用户通过()来调用操作系统。 A、跳转指令 B、子程序调用指令 C、系统调用指令 D、以上3种方始都可 ()4、所谓()是指将一个以上的作业放到主存,这些作业共享计算机资源,且同时处于运行开始与运行结束之间。 A、多道 B、批处理 C、分时 D、实时 ()5、以下下()不是分时系统的特征。 A、交互性 B、同时性 C、及时性 D、同时性 ()6、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功能是()。 A、把源代码转换成目标代码 B、提供硬件与软件之间的转换 C、提供各种中断处理程序 D、管理计算机资源并提供用户接口 ()7操作系统的特征是()共享、虚拟以及异步 A、并发 B、多道 C、中断 D、实时 ()8、处理器将操作系统程序执行的状态与用户程序执行状态称为? A 屏蔽中断状态和开放中断状态 B 用户态与核心态 C 关闭状态与开放状态 ()9、下列什么不是OS关心的主要问题 A、管理计算机裸机 B、设计用户程序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界面 C、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 D、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 ()10、允许多个用户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的OS称为();允许多个用户将作业计算机集中处理的计算机称为();计算机系统及时 处理过程控制数据并作出响应的OS称为()。 A、批处理OS B、分时OS C、多处理器OS D、实时OS E、网络OS ()11、linux的设计模式属于(),windows的设计模式属于()。 A 单核设计模式 B 微核设计模式 C 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 D、C/S模式 二、判断题目 1、UNIX操作系统是多用户操作系统() 2、windows是多任务操作系统() 3、用户程序可以通过设置程序状态字进入核心态执行() 4、中断指令是一种特权指令() 5、微内核操作系统提供消息机制,比整体内核执行效率高() 6、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第一层软件() 7、虚拟是指虚拟存储功能和虚拟文件系统功能() 三、填空题 1、操作系统提供()和 ()两种用户接口。 2、负责解释操作系统命令的程序叫()。Linux的这个程序 叫()。 3、系统调用是通过()来实现的。当发生系统调用,处理 器的状态会从()态变为()态。 4、输出重定向的符号是()。 5、后台执行命令是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