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必备名词解释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必备名词解释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必备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或生油气母岩)。

2.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称为盖层。

3.岩性标准层:是指且有岩石特征明显、岩性稳定、厚度大小、分布广泛等区域性对比标志的岩层。

4.沉积旋回:(或称韵律)是指垂直地层剖面上具相似性的岩石有地重复出现。

5、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臧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尝试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上那些曾经稳定下沉,并接受了巨厚沉积物的统一沉降区称为沉积盆地。在沉积盆地中,如果发现了且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这种沉积盆地就可视为含油气盆地。

7、油气藏:在地下岩层的运移过程中,当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态阻止油气进一步运移时,油气就会在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

8、异常地层压力:在正常压实条件下,作用于隙流体内的压力即为静水柱的压力。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或称为压力异常。

9、岩心收获率:是表示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10、断点组合::在相同方向的测线上,断点性质,落差及断层面产状应该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层,其所断开的地质层位应该相同或沿某一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层沿走向方向各区段的断距相近或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块内地层的产状变化应有一定的规律;区域大断裂其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

11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一各场所。

12、石油:是储存于地下岩石空隙(孔、洞、缝)中的、天然生成的、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

的可燃有机矿产。

13、油气田:指受单一局构造、地层岩性因素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臧、气臧、油气臧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受某一局部或地层性因素控制的范围内只有油臧,称为油田;只有气臧,称为气田。

14、孔隙结构:就是指孔隙和喉道的几何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连通的关系,是影响储集岩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

15、折算压力:折算压力系指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可利用静水压力公式导出。为了对比油臧上各井头的大小,应将所有的井都折算到同一个基准面上。

16、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氧化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7、油气初次运移:从指油气自烃源岩向储集层或运载层中的运移。

18、储集单元: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划分与对比中,将这种在剖面上按岩性组合划分的、能够集体与保存油气的基本单元称为念念单元。

19、压力系数指原始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的比值。压力系数>1.2------高压油藏

20、可采储量:是指从油气地质储量中可采出的油气数量。按其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分为七类(预测储量是内蕴经济的,不划分经济可采储量。

21、滚动勘探开发:是指对于复式油气聚集带(区)或复杂油气田,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阶段,在采取整体控制的基础上,勘探一块,开采一块,评价勘探与油田开发紧密结合、交叉进行的一套工作方法。

1、岩浆——指地内深处高温、高压、富含挥发组分的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2、岩浆岩——指岩浆侵入到地壳或喷出地表逐渐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变质作用——地壳中的母岩在固态状态下由于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作用使其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改变的作用。

4、付变质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变质岩石。

5、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形成、活动、冷凝、成岩的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6、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浓度极低时,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出“光亮”的性质,广泛应用于钻井地质录井中。

7、石油的凝固点——指液态石油凝固成固态的最高温度。

8、储集层——能够储存油气并使之渗流的岩层。

9、盖层——在储存上方阻止油气散失的岩层。

10、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溶剂的分散有机质,是油气生成的母质。

11、生油岩(烃源岩)——曾经生成并排除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藏油气的岩石。

12、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从源岩向储层或运载层中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13、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层或运载层后的一切运动。

14、圈闭——能储存油气并阻止其继续运移的地质体。

15、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面积。

16、工业油气藏——在现今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一圈闭中聚集了有工业价值油气的油气藏。

17、含油边界——油水接触面与储层顶面交线所围绕的面积。

18、油气聚集带——指地质构造特征相似、具有成因联系、位置相邻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9、含油气盆地——地质历史时期生成过油气,具有良好成藏条件且目前以找到工业性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20、油气田——单一局部构造单元内多种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积内所有油气藏的总和。

21、生油门限温度——有机质大量生成石油的最低温度。

2、静水压力——由静水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23、地静压力——由上覆地层岩石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24、地层压力——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

25、折算压力——某点的实测压力按静液柱压力的计算方法计算到某一基准面上所得的压力。

26、压力系数——指某点的实测压力值与其埋藏深度的比值,一般用MPa/100m表示。

27、地温梯度——恒温层以下,每加深100m温度的增加值。

28、地温级度——恒温层下,温度升高10C度深度的增加值。

29、压力系统——指压力波在空间能够扰动的范围。

30、油气藏原始地层压力——指打开油气藏而未开发之前所测的的油气层的压力。

31、有效孔隙度——在一般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间渗流的孔隙度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32、相对渗透率——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33、砂岩体——在某一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点,且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

34、构造圈闭——由于构造运动引起岩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35、地层圈闭——由于储层的岩性、物性变化,或纵向上地层缺失所形成的圈闭。

36、岩石圈——指地壳和地幔软流圈以上的固体岩石圈层,主要是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所组成的一层固体硬壳。

37、大陆架——是指位于大陆和海洋之间的一个宽窄不等、坡度平缓、水深不超过200米的过渡浅海地带。

38、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39、生物沉积作用——由动植物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物质和生物遗体而堆积形成的岩石或者矿床的作用。

40、成岩作用——各种松散的沉积物,通过物理的和化学的作用,使沉积物逐渐形成坚硬的岩石。

41、胶结作用——松散的碎屑沉积物颗粒被胶结物粘结在一起而形成坚硬岩石的作用。

42、交代作用——沉积物与周围溶液互相交换物质的作用。

43、矿物——是地壳中各种地质作用下产生的自然元素和元素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44、胶体矿物——胶体溶液在凝聚后所形成的胶凝体矿物。

45、同质异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构造上、形态上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46、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47、透明度——是指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它取决于矿物对光的吸收率和厚度。

48、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能顺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49、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或摩擦的能力。

50、断口——是指矿物受外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产生不平滑的破裂面。

51、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52、标准化石——地层中那些延续时间短、演化迅速、分布广泛、易于发现的化石。

53、生物层序律——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有不同门类的化石,而相同时代地层中有门类相同的化石。

54、微体古生物——在古生物中,将那些个体微小,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研究的古生物或其某一部分器官。

55、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作用下,使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并由坚硬逐渐疏松瓦解的现象。

56、地层——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属性,并能与相邻地层分开的一层岩石,通常为板状体。

57、组——划分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

58、年代地层单位——是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石体。

59、岩性标准层——在地层剖面中分布广泛、特征突出、岩性稳定、易于识别、厚度不大的岩层。

60、标准剖面——能够代表某地区地层的一般特征的剖面。

61、综合柱状剖面图——是一个资料完整、具有代表性的柱状剖面图,图中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层、岩性、物性、电性以及油气水的情况。

62、母岩——先于沉积岩而成的岩石。

63、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有机物质、火山物质等原始物质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64、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和填隙物组成的岩石,其中碎屑物大于50%。

65、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66、粘土岩——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67、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喷发物组成的具碎屑结构的岩石。

68、结核——在成分上与围岩有明显差别的矿物聚集体。。

69、原生色——沉积物在沉积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原始的颜色。

70、继承色——碎屑岩中的碎屑物继承母岩的颜色所表现出来的色调。

71、自生色——沉积岩中自生矿物所具有的颜色。

72、层理——由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在垂向上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

73、沉积相——沉积岩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加该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综合。

74、原生构造——与沉积岩有成因联系的构造。

75、地质构造——经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地壳运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76、岩层产状——指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和产出状态

77、断裂构造——指岩层受力后被破坏,发生脆性变形,而丧失了岩层原来完整性的一种地质构造。

78、褶皱构造——地壳中的沉积岩层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改变了原始状态,使水平岩层变成了各种弯曲形态,但未丧失其连续性,这样的构造为褶皱构造。

79、裂缝——岩层沿破裂面两边的岩层未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80、断层——沿断裂面两边岩层发生了显著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81、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82、线状褶曲——褶曲长轴与短轴之比大于10比1。

83、短轴褶曲——褶曲长轴与短轴之比为5比1至2比1。

84、穹隆构造——褶曲长轴与短轴之比小于2比1,近于浑圆形的背斜构造。

85、构造盆地——褶曲长轴与短轴之比小于2比1,近于浑圆形的向斜构造。

86、鼻状构造——枢纽一端倾伏一端抬起,构造等高线呈不封闭的曲线,形似“鼻子”的构造。

87、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平行。

88、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垂直。

89、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斜交。

90、同生断层——在沉积过程中发生的断层。

91、后生断层——沉积期后发生的断层。

92、大陆边缘——是指大陆至大洋深水盆地之间的地带,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

93、地球的重力——是指垂直地球表面某点受到地心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

94、重力异常——地表某点的实测重力值与标准重力值不符合时,称为重力异常;比标准重力值大的称正异常,比标准值小的称负异常。

95、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交角称为磁偏角。

96、克拉克值——把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即地壳中元素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97、岩石——是指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98、内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和地球自转的动能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99、外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外部部的能量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100、岩浆岩暗色矿物——将岩浆岩中FeO、MgO含量高,硅铝含量少,颜色较深的矿物称为暗色矿物。

101、岩浆岩浅色矿物——将岩浆岩中SiO2、Al2O3含量高,颜色浅的矿物称为浅色矿物。102、层理构造——层理是由岩石的成分、颜色、结构等在垂直于沉积层方向上的变化所形成的一种构造现象。

103、角砾岩——是指具有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的砾石大于或等于50%的砾岩。

104、内碎屑——指主要由盆地内沉积不久、未完全固结或刚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被波浪或水流作用破碎、搬运、磨蚀、再沉积的盆内碎屑。

105、鲕粒——指具核心和同心层及放射性包壳结构的球状颗粒。

106、透镜层理——在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弱、砂质供应不足、对泥质沉积与保存都较有利的情况下,形成的泥包砂现象,且砂质呈透镜状。

107、脉状层理——指当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有利于砂质沉积和保存的情况下,因波峰处泥质缺乏或较薄,形成被砂质包围泥质的层理现象。

108、递变层理——沉积层内没有细纹,且由底至顶颗粒逐渐变化的层理现象(可以是由粗变细,也可是由细变粗)。

109、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或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的层理现象。110、块状层理——是一种不显示任何纹层构造的层理。其特点是外貌大致均匀,组分和结构无分异现象。

111、泥裂(干裂)——指末固结的沉积物被阳光暴晒、脱水收缩形成的多角型龟裂现象。其平面为不规则多边形裂块,横剖面呈“V”字形。

112、生物痕迹——是指动物在末固结的沉积物表面活动所保留在岩层中的痕迹。常见的生物痕迹有动物足迹、爬痕、虫孔等。

113、叠层构造——在碳酸盐岩中由暗色的富藻纹层和浅色的贫藻纹层交替叠置而成的沉积构造,其形态特征取决于形成环境的水动力条件。

114、基底胶结——指填隙物含量多,碎屑颗粒互不接触呈游离状分散在填隙物中,杂基通常为高密度流快速堆积的产物。基底胶结实际上就是杂基支撑结构,它形成于沉积同生期。115、孔隙胶结——指颗粒支撑结构,颗粒之间为点接触,填隙物含量少,胶结物充填于颗粒之间孔隙中的胶结方式。胶结物为成岩期或后生期的化学沉淀产物。

116、接触胶结——指颗粒支撑结构,颗粒之间为点接触或线接触,胶结物含量少,主要分布于颗粒彼此接触之处的胶结方式。

117、镶嵌胶结——指胶结物少,颗粒之间呈凸凹、甚至缝合状直接接触的胶结方式。有时碎屑与硅质胶结物区分不开,镶嵌胶结是因成岩期的压固或压溶作用,致使颗粒接触更加紧密。

1、参数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3、储集单元--指具有独立的水动力系统,由储层、产层、盖层、底层组成的能封闭油气的基本岩性单元(组合)。

4、岩性标准层--在地层剖面中分布广泛,岩性特征明显、稳定、厚度不大,易于识别的岩层。

5、沉积旋回--垂直地层剖面上,若干相似岩性、岩相的岩石有规律地周期性重复。

6、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7、压力系数--实测地层压力与同一地层深度静水压力的比值。

8、油层静止压力--油田投入生产后关闭油井,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以后测得的井底压力。

1、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2、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3、沉积时间单元—指相同沉积环境下,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同时沉积。

4、裂缝性储集层—指天然存在的裂缝对储层内流体流动具有重要影响或据预测具有重要影响的储集层。

5、测井相--指能够表征沉积物特征,并据此辨别沉积相的一组测井响应(参数)。

6、小层平面图—表示单油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及其有效厚度和渗透率变化的图件。

7、目前油层压力--指油藏投入开发后某一时期的地层压力。

8、剩余可采储量--指油气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出量之差。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储层特征的参数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

储层地质模型:能描述实际储层地质特征并简化了的人造模拟系统。用地质上的术语来说,就是将储层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剩余油:油田开发后剩余在油层中的原油。

微幅度构造:在油田总的构造背景上,储层(油层)本身的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处的局部小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

表内储量:在现有经济技术的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流动单元: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同一储层单元。

砂体连通性:各成因单元砂体在垂向上和侧向上相互连通的方式和程度。

有效厚度:在现有工艺技术条件下能产出工业性油流的那部分油层厚度。

开发层系:由一些性质相近的油层组合为具备一定储量和生产能力、上下又被不渗透层分割,而适宜于一套井网开发的一套油层。

油田注水:油田注水是把水注入油层并将原油驱替到生产井的过程。

地质学基础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4、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5、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6、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7、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8、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9、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0、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11、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7、成分成熟度;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花岗岩属于(C) A、中性深成侵入岩; B、中性浅成侵入岩; C、酸性深成侵入岩; D、基性浅成侵入岩。 3、Fe3+:Fe2+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 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 4、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 A、冰; B、石英; C、煤; D、自然金。 5、竹叶状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 B、粒屑结构; C、晶粒结构; D、泥状结构。 6、下列单元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7、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B) A、放射能; B、太阳能; C、地球引力能; D、科里奥利力。 8、生物碎屑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 B、粒屑结构; C、晶粒结构; D、泥状结构。 9、下列硅酸盐矿物中最易风化的是(C) A、石英;B、黑云母;C、橄榄石;D、角闪石。 10、长江下荆江段的“九曲回肠”是因为(C)造成的。 A、河流向源侵蚀; B、河流下蚀作用; C、河流截弯取直; D、河流分叉。 11、下列矿物中,硬度比石英大的是(A) A、黄玉; B、萤石; C、正长石; D、方解石。 12、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三、判断题 1、岩浆岩中石英和角闪石具有特殊意义,能够反映岩浆岩中SiO2饱和度,因此可以称为酸度指示矿物。×

华东《油气田开发地质学》2019年春学期在线作业(三)

------------------------------------------------------------------------------------------------------------------------------ (多选题)1: 从地质发展的观点看,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可以是()。 A: 油源区附近长期继承性的长垣带 B: 盆地内部的斜坡带 C: 与同生断层有关的滚动背斜带 D: 环礁型生物礁带 正确答案: (多选题)2: 下列给出项中,()是油层对比的成果图。 A: 栅状图 B: 岩相图 C: 小层平面图 D: 油砂体连通图 E: 古地质图 正确答案: (多选题)3: 世界各国许多油气田中普遍存在异常地层压力,下列()作用可能形成异常地层压力。 A: 泥页岩压实作用 B: 粘土矿物脱水 C: 有机质生烃 D: 渗析作用 E: 构造作用 正确答案: (多选题)4: 油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有()等。 A: 岩性特征 B: 储集单元 C: 地球物理特征 D: 沉积旋回 正确答案: (多选题)5: 下列给出条件中,()是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的所需参数。 A: 有机质丰度 B: 有效孔隙度 C: 累积产气量 D: 含油面积 正确答案: (多选题)6: 连续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和储集层在时间上连续沉积,两者直接接触,下列()均属于连续生储盖组合。 A: 不整合型 B: 断层型 C: 指状交叉式 D: 上覆式 正确答案: (多选题)7: 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深适中,具有一定的压力,后因断裂作用下降,其原始压力仍保存下来形成()。 A: 低压异常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07、03B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03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08、04B 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04 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06、04B 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03、02、00 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01B、02B、03B、04B、04、08 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03B、01 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03、05 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02B 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02B 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01、01B、00 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答案上是:指富含有机质并能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04、01B 有机碳P86: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04 有机碳含量(TOC):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 CPI P92:即碳优势指数,表示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粗略地估计原油成熟度。03B 有机质成熟度P88: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06、02B、00 油源对比P93:包括油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追踪油气层中的油气来源。 储集层P101: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和岩层。05 盖层P101: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石层。 有效孔隙度P102: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e 04、07、02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P104: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06、02、02B、03B、00 绝对渗透率P104: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P104: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04B、02B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地质学基础试题和答案

《地质学基础》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个)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

开发地质学_试卷2套题(DOC)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 2.油层有效厚度 3.储层裂缝 4.沉积旋回 5.地温梯度 6.单油层 7.静水压力 8.渗透率突进系数 9.折算压力、 10.含油层系、 11..储集单元、 12.孔隙结构 13.储层非均质性 14. 测井相 15.渗透率均质系数 二.填空 1.钻进中影响钻井液性能的地质因素主要有_ _、__ __、__________粘土层_等四种 2.地质录井方法主要有岩心录井、钻时录井、岩屑录井、钻井液录井和_气测录井等五种。 3.断层破碎带在地层倾角测井的矢量图上可以显示____空白___、_____杂乱_____等模式。 4.通常将储层裂缝分为构造裂缝和_非构造裂缝__两大类。 5.碎屑岩油层对比单元由大到小可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_、砂层组、_单油层四个级别。 6.容积法计算石油地质储量需要含油面积__、油层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_、原始含油饱和度__、原油密度和体积系数等参数。 7.油气储集层中的蒙皂石与外来水溶液作用时,将产生晶格膨胀或分散破碎,从而堵塞孔隙或喉道,因此它属于_水敏性矿物。 8.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构造条件_、地层条件、油气水分布特点__等三类特征;油田构造图通常选择油层_和油层附近的标准层_为制图标准层。 9.碎屑岩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研究可从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等三方面进行。 10.有供水区无泄水区的背斜油藏中,若两井油层中部海拔相同,当钻遇流体性质相同时,原始油层压力__相同______,反之,流体密度小的压力_____大____,密度大的压力____小___。 11.层内最大渗透率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称为渗透率突进系数,该值越大,反映层内非均质性越强。 12.地下的自然电位主要受粒度、分选和泥质含量的控制,而它们又受沉积时的___水动力条件______和____物源供应条件_____的影响。因此,自然电位曲线的变化能反映沉积环境。 13.地层内流体始终从__压头(或折算压力)_____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 14.地层压力是油气田开发中重要的基础参数,它又可称为_孔隙流体压力_。 15.岩屑迟到时间是指__岩屑从井底上返至井口______所需的时间。 16.在钻井发现油气田后,在详探阶段计算的储量为控制储量。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3.重烃:指沉积物中,有机质转化生成的辛烷以上的液态石油烃,是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 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5.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6.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7.膨胀系数:膨胀系数是表征物体热膨胀性质的物理量 8.压缩系数:是描述物体压缩性大小的物理量。 9..临界温度:液体能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该物质的临界温度。 10.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力。 11.干气: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 12.湿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13.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 1、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2、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藏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3、门限温度:随沉积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成石油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门限温度。 4、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应的最小深度称为称门限深度。 5、烃源岩(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6、镜质体反射率(Ro):良好有机质成熟指标。 1、孔隙: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充物内的空隙。 2、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3、有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4、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之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5、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6、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7、原生孔隙:原生孔隙是指在岩石沉积或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孔隙 8、次生孔隙:次生孔隙是指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和溶洞。 9、排驱压力:指某一岩样中的湿润相流体被非湿润相流体开始排替所需的最低压力。 10、盖层: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油气运移:指石油、天然气在某种自然动力的驱使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 2、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的排出(或运移)。 3、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二次运移包括了成藏前油气在储层或输导层内的运移,也包括了油气藏破坏以后的运移。 1、油气聚集作用: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2、差异聚集:在离烃源灶最近,溢出点海拔最低的圈闭中,形成气藏;距离稍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可能形成油气藏或油藏;距离更远,溢出点海拔更高者可能含水。这就是差异聚集。

《地质学基础》期末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至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 2、地热增温级: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 3、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4、软流圈:在地下深度60-400km范围内,震波速度明显下降,这一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因此又称为软流圈。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6、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7、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8、晶质体: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9、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10、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11、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12、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 13、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14、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不同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15、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 16、同斜褶皱:由一系列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倒转褶曲所组成的褶皱,称为同斜褶皱。 17、等斜褶皱:如果一系列相连的倒转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不仅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其倾角几乎相等,这样的褶皱称为等斜褶皱。 18、断裂构造:地壳中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19、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20、标准化石:演化最快、水平分布最广,鉴定地质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 21、指相化石:凡是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且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22、内生矿床: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有用组分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 23、外生矿床:在地表外力作用下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24、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和土体(岩土)空隙中各种不同形式水的总称。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3、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4、下列哪种元素不是地壳中占98%以上的8种主要元素之一(C) A、硅 B、铁 C、铜 D、镁 5、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B)组成 A、钾铝层;B硅镁层;C、铁镁层;D、硅铁层

油气田开发地质习题集

. 油气田开发地质习题 一、填空: 1、石油和天然气是储藏在岩石孔隙中的可然有机矿产。 2、在岩石中相对富集、有开采价值的油气常称为油气藏。 3、在岩石中相对富集、有开采价值的油气常称为油气藏。 4、在岩石中相对富集、有开采价值的油气常称为油气藏。 5、在岩石中相对富集、有开采价值的油气常称为油气藏。 6、从油田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在加工提炼之前称为原油。 7、从油田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加工提炼之前称为原油。 8、石油主要是由碳、氢及少量硫、氮、氧等元素组成。 9、石油主要是由碳、氢及少量硫、氮、氧等元素组成。 10、石油中的主要元素结合成不同的化合物存在于石油中,其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 11、石油没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因而决定了它没有固定的物理常数。 12、石油没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因而决定了它没有固定的物理常数。 13、将液体石油冷却到失去流动性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14、自然界一切天然因素形成的气体,都可称为天然气。 15、自然界一切天然因素形成的气体,都可称为天然气。 16、天然气是由多种气态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17、大多数油田气和气田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烃类)气体,尤其甲烷占很大比例。 18、大多数油田气和气田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烃类气体,尤其(甲烷)占很大比例。 19、大多数油田气和气田气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烃类气体,尤其甲烷占很大比例。一般在(80%-90%)。 20、混合物的临界温度等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体积百分数)分别乘其临界温度(绝对)乘积之和。21、将汽液化时所需施加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汽压力)。 22、蒸汽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3、当温度一定时每增加一个大气压溶解在单位体积石油中的气量称为(溶解系数)。 24、在一定条件下气体在单位石油(或水)中的溶解量称为(溶解度)。 25、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26、碳数越小的烃类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27、影响天然气溶解度的因素中以(压力)、温度和水的矿化度的影响最明显。28、影响天然气溶解度的因素中以压力、(温度)和水的矿化度的影响最明显。 29、影响天然气溶解度的因 素中以压力、温度和(水的 矿化度)的影响最明显。 30、油气成因基本上可归纳 为无机生成和(有机生成) 两大学派。 31、随着水的矿化度增加, 气体的溶解度则(下降)。 32、油田水在广义上是指油 气田区域的地下水,包括油 层水和(非油层水)。 33、油层水中最有意义的有 机组分是(烃类)、酚和有 机酸。 34、油层水中最有意义的有 机组分是烃类、(酚)和有 机酸。 35、油层水中最有意义的有 机组分是烃类、酚和(有机 酸)。 36、(苏林)分类是根据大 陆水和海水化学成分特性、 把天然气水中的钠离子和 氯离子的当量数比例作为 水的分类基础,用以判断水 的生成环境是大陆的还是 属于海洋的。 37、总结油、气田的分布规 律发现,99%以上的油、气 田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39、从各种有机质到石油烃 类的转化过程中,起作用的 因素可能有(细菌)、温度、 压力、催化剂等。 40、从各种有机质到石油烃 类的转化过程中,起作用的 因素可能有细菌、(温度)、 压力、催化剂等。 41、从各种有机质到石油烃 类的转化过程中,起作用的 因素可能有细菌、温度、(压 力)、催化剂等。 42、从各种有机质到石油烃 类的转化过程中,起作用的 因素可能有细菌、温度、压 力、(催化剂)等。 43、按岩性,生油层可分为 (泥质)生油岩和碳酸盐岩 生油岩。 44、按岩性,生油层可分为 泥质生油岩和(碳酸盐岩) 生油岩。 45、热变指数(TAI)通常 分为(5)级。 46、沉积物中有机质向石油 转化必不可少的条件的(还 原环境)。 47、储集层具备的两个基本 特性是(孔隙性)和渗透性。 48、储集层具备的两个基本 特性是孔隙性和(渗透性)。 49、(孔隙性)的好坏直接 决定着储集层储存油气的 数量。 50、(渗透性)的好坏控制 了储集层内所含的油气的 产能。 51、已经开采的含油气层称 为(生产层(或产层))。 52、储集岩的(总孔隙度) 越大,说明岩石中孔隙空间 越大。 53、根据岩石中孔隙性的大 小及其对流体作用的不同, 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 型。 54、根据岩石中孔隙性的 (大小)及其对流体作用的 不同,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 类型。 55、根据岩石中孔隙性的大 小及其对(流体)作用的不 同,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 型。 56、对于碎屑岩储层一般是 (有效孔隙度)越大,渗透 率越高。 57、对于碎屑岩储层一般是 有效孔隙度越大,(渗透率) 越高,渗透率随着有效孔隙 度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增加。 58、对于碎屑岩储层一般是 有效孔隙度越大,渗透率越 高,渗透率随着有效孔隙度 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增加。 59、(碎屑颗粒)是组成碎 屑岩的主要成分。 60、在一般情况下,颗粒的 分选程度(越好),孔隙度 和渗透率也越大。 61、在一般情况下,颗粒的 分选程度越好,孔隙度和渗 透率也(越大)。 62、碎屑岩储集层的形成和 分布,严格受古沉积条件及 (古构造)条件的控制。 63、碎屑岩储集层的形成和 分布,严格受(古沉积)条 件及古构造条件的控制。 64、根据碳酸岩的孔隙形成 时期与成岩作用之间的关 系,可将其分为(原生孔隙) 和次生孔隙两大类。 65、根据碳酸岩的孔隙形成 时期与成岩作用之间的关 系,可将其分为原生孔隙和 (次生孔隙)两大类。 66、自然界中,任何(盖层) 对气态和液态烃类都只有 相对的隔绝性。 67、油、气在(地壳的)任 何流动,都称为油、气运移。 68、油气藏与一般固体矿藏 明显的不同就是其分布在 它的(原生之地)。 69、液体在(孔隙介质)中 的流动称为渗透。 70、(渗滤)是油、气在地 下运移的主要方式。 71、地层中流体(水或油、 气)在储集层中的流动,服 从(达西直线渗滤)定律。 72、由于浓度差的存在, 使流体产生扩散。 73、地静压力随上覆地层的 增厚而(增大)。 74、油、气的初次运移是指 在(生油)层中生成的油、 气向附近储集层的运移。 75、实践证明,地下油、气 总是企图沿着阻力(最小) 的方向。 76、石油和天然气的(生 成)、运移和聚集是油、气 藏形成过程中密切联系的 三个阶段。 77、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 (运移)和聚集是油、气藏 形成过程中密切联系的三 个阶段。 78、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 运移和(聚集)是油、气藏 形成过程中密切联系的三 个阶段。 79、在圈闭中油、气、水是 按(密度)大小呈有规律分 布的。 80、圈闭有效(容积)越大, 储集油、气的数量越多。 81构造运动使地层发生变 形或变位所形成的圈闭称 为(构造圈闭)。 82日产原油量为(大于 100T(或大于100吨))的 油气藏称为高产油气藏。 83日产原油量为(10-100T (或10-100吨))的油气藏 称为中产油气藏。 84日产原油量为(小于10T (或小于10吨))的油气藏 称为高产油气藏。 85在油气源充足的条件下, (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必 要条件。 86生储盖组合的类型有(正 常式(即旋回式))、侧变 式、顶生式、和自生自储 自盖式等四种类型。 87生储盖组合的类型有正 常式(即旋回式)、(侧变 式)、顶生式、和自生自储 自盖式等四种类型。 88生储盖组合的类型有正 常式(即旋回式)、侧变式、 (顶生式)、和自生自储自 盖式等四种类型。 89生储盖组合的类型有正 常式(即旋回式)、侧变式、 顶生式、和(自生自储自盖 式)等四种类型。 90充足的(油气来源)是形 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的重 要前提。 91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 中,(地壳运动)为油气藏 的形成创造了很多有利条 件。 92圈闭由(储集层)、盖层 和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93圈闭由储集层、(盖层) 和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94圈闭由储集层、盖层和 (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95作用于油层中流体的压 力称为(油层压力)。 96实测地层压力与同一地 层深度的静水压力的比值 称为(压力系数)。 97当实测地层压力高于静 水柱压力是称为(异常高 压)。 98当实测地层压力低于静 水柱压力是称为(异常低 压)。 99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增加 率称为(压力梯度)。 100由于水位面倾斜引起地 层水流动而产生的压力称 为(动力压力)。 101油气层开发之前所具有 的地层压力称为(原始油层 压力)。 102将地层压力折算到某一 基面上的压力称为(折算压 力)。 103深度每增加100米,地 温升高的度数称为(低温梯 度)。 104地温每升高1℃时所加 深的深度称为(低温级度). 105油气聚集单元与盆地构 造单元中,含油气盆地对应 着(沉积盆地) 106油气聚集单元之中最基 本单元是(油气藏) 107盆地构造单元中最基本 的构造单元是(圈闭) 108现阶段油气田钻井主要 分为(参数井) 探井和生产 井三种. 109现阶段油气田钻井主要 分为参数井(探井)和生产 井三种. 110现阶段油气田钻井主要 分为参数井探井和(生产 井)三种. 111区域勘探主要分为(普 查)和详查两个阶段. 112区域勘探主要分为普查 和(详查)两个阶段. 113整个油气田勘探过程中 可以划分为(区域勘探)阶段 和工业勘探阶段. 114整个油气田勘探过程中 可以划分为区域勘探阶段 和(工业勘探)阶段. 115油气藏只是地壳中油\ 气聚集的(最小)单元. 116油气田地质研究工作的 基础资料来源于各种类型 的(钻井). 117钻井过程中取得资料的 工作叫(录井). 118钻井时用专门的(取心 钻头),从井内钻取的圆柱状 岩石样品为岩心. 119钻井时用专门的取心钻 头,从井内钻取的圆柱状岩 石样品为(岩心). 120岩屑自井底到井口所需 的时间叫(迟到时间). 121岩心的实际长度与钻井 进尺长度的比值称为(岩心 收获率). 122岩心的含油面积在 10%-25%之间称为(油斑). 123岩心的含油面积在 25%-50%之间称为(油浸). 124岩心的含油面积在 50%-75%之间称为(含油). 125岩心的含油面积大于 75%时称为(油砂). 126人们常将(钻井液)称为 钻井工艺的血液. 128油层对比是以油层为研 究对象,在(含油层系)内部 进行的分层对比工作. 129油层对比首先是(标准 层)的对比. 二.名词解释 1.石油:石油是以液态形式 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 液态可燃有机矿产. 2.油质:即石油中溶于石油 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物质. 3.沥青质:石油中分离出来 的沥青质为黑色脆性的固 体粉末. 4.碳质:为石油中的非碳氢 化合物,不溶于有机物,又叫 残碳. 5.石油的荧光性:即石油在 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性 的性质. 6.临界温度:即单组份气体 在高于某一特定温度时,不 管加多大的压力都不能使 该气体转化为液体的特定 温度. 7.凝固点:即将液体石油冷 却到失去流动性时的温度 称为凝固点. 8.油田气:系指与石油共存 的天然气. 9.溶解系数:当温度一定时, 每增加一个大气压溶解在 单位体积石油中的气量称 为溶解系数. 10.油田水(广义):是指油气 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 层水和非油层水. 11.油田水(狭义):指油田范 围内储集有油气的地层中 的地下水. 12.气田气:不与油藏伴生的 单一天然气聚集中的气体. 13.干酪根:又称油母质,是 沉积岩中缩聚程度较高\分 子量较大\不溶于有机溶剂 的有机聚合物. 14.生油门限温度:干酪根开 始热解成为大量石油烃类 的温度,也称成熟温度. 15.氯仿沥青”A”:用氯仿当 溶剂,从岩石中抽提出来的 有机物的含量. 16.生油气岩:能够生成石油 和天然气的岩层. 17.有机质转化指标:在有机 质已经成熟的生油\气岩中, 衡量有机质转化成烃类的 数量指标. 18.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 流体的岩层. 19.含油气层:如果储集层中 含有了油气,则可将该储集 层称为油气层. 20.总孔隙度:通常把岩样中 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 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称为 该岩样的总孔隙度(率)或称 为绝对孔隙度(率). 21.有效孔隙度(率):是指那 些互相连通的,而且在一般 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 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 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22.岩石的渗透性:是指在一 定压力差下,岩石能使流体 通过的能力. 23.有效渗透率:为了与岩石 的绝对渗透率相区别,在多 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 每种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 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 24.孔隙结构特征:指孔隙的 大小及形状,孔隙间的连通 情况,较大的分布及数目,以 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 系,即孔隙喉道的宽窄,连通 某一孔隙的喉道多少等. 25.孔隙喉道:即颗粒之间的 狭窄通道. 26.孔喉比:指孔隙大小与喉 道大小的比值. 27.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 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 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 护层. 28.排替压力:是指某一岩样 中的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 相流体开始排替所需的最 低压力。 29.油气运移:即油气在地 壳内的任何移动。 30.渗滤:流体在孔隙介质 中的流动。 31.地静压力:即由上覆沉 积物的重量所造成的负荷。 32.毛细管力:即在毛细管 内,使液面上升(或下降) 的作用力。 33.油气初次运移:即在生 油层中生成的油、气向附近 的储集层中的运移。 34.油气的二次运移:即油、 气从生油层进入储集层以 后的一切运移。 35.扩散:物质的分子运动, 使其在各个方向上的浓度 都趋于平衡的现象。 36.圈闭:能阻止油、气继 续运移,并使油、气聚集起 来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 所。 37.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 后开始溢出的位置。 38.闭合高度:圈闭中储集 层的最高点与溢出点间的 高差。 39.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 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 积。 40.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储 集层中具有工业性产油能 力的那一部分厚度。 41.油、气藏:是指油、气 在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 力系统的基本聚集。 42.含油面积:含油边缘所 圈定的面积。 43.有效圈闭:是指那些形 成时间早于或同时与油气 运移时间的、位于油源区相 对较近的和水动力冲刷影 响不大的圈闭。 44.含油边缘:是指油水接 触面与含油层顶面的交线。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有机碳:岩石中与有机质相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区分含量表示。 干酪根:指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沥青质:石油或氯仿沥青“A”中的化合物根据其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各种组分。其中不溶于石油醚的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组分称为沥青质。 氯仿沥青“A”:生油岩未经酸的处理,直接用氯仿抽提所得到的有机质,称为氯仿沥青“A”。 氯仿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氯仿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固态气水合物: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烃分子和一定量的水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冻土,极低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 生物成因气: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 和少量 N2。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烃气。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凝析气,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肈腿薇螅芀莄薃螄羀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xzCK7。 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14、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LbauT。 15、异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力。正常地层压力可由地表至地下任意点地层水的静水压力来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背离正常地层压力趋势线的底层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 16、岩心收获率——岩心长与取心进尺之比的百分数,即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取心长度X100%。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思考与习题集 绪论 重要术语 地质学、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3.试述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4.你怎样理解地质学的特色? 5.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重要术语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大地热流、常温流、地热增温流、放射性热、增温率、增温级、地温梯度、地磁要素、纵波、横波、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圈、岩石圈、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科里奥利力、莫霍面、古登堡面复习思考题 1.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2.纵波、横波、表面波的特点怎样? 3.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其物质状态怎样? 4.洋壳与陆壳的差别何在? 5.解释: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6.海底地貌分为哪些单元?各单元的特征怎样?

7.大陆地形有哪些主要单元? 8.主动性大陆边缘和被动性大陆边缘有何不同? 9.由赤道至两极地磁三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10.说明地温梯度、地温级、地温率的区别? 11.地表最高点、最低点如何? 第二章:矿物 重要术语 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非晶体、晶面、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集合体、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 复习思考题 1.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3.解释: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举例。 4.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异像、举例。 5.解释:显晶质、隐晶质。 6.解释:解理与断口。 7.什么叫矿物晶体及集合体?有哪些常见的矿物集合体? 8.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9.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哪几种?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10.掌握实验中学过的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