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50104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贯屯煤矿

二O一七年三月七日

目录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 (4)

第二章回采工艺选择 (8)

第三章工作面巷道布置 (9)

第四章巷道断面及支护设计 (10)

第五章“一通三防”系统工程设计 (12)

第一节通风系统设计 (12)

第二节瓦斯防治工程设计 (14)

第三节瓦斯监控系统设计 (14)

第四节防尘供水系统设计 (15)

第六章防治水工程设计 (16)

第一节水源分析与治理方案 (16)

第二节防治水巷道工程设计 (18)

第三节排水系统设计 (19)

第七章巷道施工组织设计 (19)

第八章主要设备选型与配置 (20)

第九章供电设计 (20)

第十章工作面生产系统与避灾路线 (21)

第一节生产系统说明 (21)

第二节生产系统分析 (22)

第三节避灾路线说明 (23)

第十一章其它要说明的问题 (24)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

一、工作面位置

该工作面位于矿井东翼501盘区,北至子油52(5)、二进沟水库保安煤柱,南至东翼辅助运输大巷,东以50104辅助运输巷煤柱为界(未准备),西至50103综采工作面辅运巷煤柱。运输顺槽长度2592m,回风顺槽走向长度2363mm。工作面开采段走向长2285m,倾向宽度260m,开采面积594100m2。井下标高为1021.6~1024.5m。

二、地面相对位置

区内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沟谷呈树枝状分布,形成黄土梁、峁、沟相间地形。部分为农用耕田,地面无民用建筑物、公路、水体、开采对地面设施无影响,地面标高1223~1376m ,煤层底板标高1025m~1028m,煤层埋深在200m~348m。

三、煤层赋存情况

本工作面设计开采煤层为5号层煤,通过已掘巷道揭露地质资料分析,该工作面范围内,辅运大巷开口处为推断无煤区,预计掘进260m 左右揭露5#煤层,其余部分煤层赋存稳定,煤厚变化不大,煤层厚度1.9~2.1m,平均2.0m,5#煤层一般含1~3层夹矸,单层夹矸厚度一般厚0.10~0.30m,夹矸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为简单结构煤层,煤层倾角1~3°,综上所述:5#煤层在本工作面内层位稳定、大部可采、厚度变化较小、结构简单、煤层单一、属稳定型煤层。

四、顶底板情况

5#煤层:煤层伪顶厚度一般厚0.10~0.30m,以泥岩、粉砂岩为主随采随落;5号煤层直接顶板在区内主要以粉砂岩为主,局部为泥岩。厚度0.8~4.0m,上覆6~煤层,厚度0.4m,6#煤层顶板为油页岩。岩石饱和抗压强度一般为3.04~54.34MPa,平均19.09MPa,软化系数0.15~0.76,属软岩~较坚硬岩石,但其中油页岩易崩解为不坚固岩石(Ⅰ)。5号煤层底板

以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为主,个别底板为细粒砂岩和中粒砂岩,岩石饱和抗压强度一般为5.74~38.18MPa,平均18.12MPa,软化系数0.16~0.72,属软岩~较坚硬岩石。。

五、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情况

㈠地质构造情况

工作面整体为NW向单斜构造,煤岩层产状为320°~340°∠1°~3°,工作面构造简单,根据勘探和施工揭露资料分析,风巷和机巷施工过程中要穿过无煤区。施工50204运输顺槽中将遇到F1、F2断层,产状分别为:F1:340°∠70°H=0~2m、F:135°∠75°H=1.6.0m、受断层影响,机巷施工过程中将会发育小断层,断层附近煤岩层顺层滑动现象明显,岩石破碎,受断层影响,局部地段煤层变薄。施工单位在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顶板管理,做好过断层期间的一切准备工作。

表1:已探明断层构造情况一览表

㈡水文地质情况

一、50104工作面运切眼补给水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裂隙导水层。

2、侏罗纪潜水含水层,三叠系瓦窑堡组承压含水层。

3、大气降水。

二、涌水量

地质报告提供贯屯煤矿第一水平最大涌水量为:710.93 m3/h,本矿生产过程中统计最大涌水量为96 m3/h。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井水主要来自瓦窑堡组煤层上部的砂岩裂隙承压水,多以淋出,涌出的方式充入巷道,水量较小, F1、F2断层裂隙水。东北部距二道沟水库可能通过地下裂隙方式涌入工作面,含水层水在揭露初期水量稍大,持续很短时间后,水量剧减,说明矿井水主要为导水裂隙带影响范围内含水层的净储量,且补给条件差。矿井煤层稳定,地层平缓,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为确保巷道安全施工,坚持“先探后采,不探不采”的防治水原则,回采时加强两巷排水工作。

六、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2、煤的自燃:有自燃倾向。

3、瓦斯等级:为低瓦斯工作面,绝对CH4涌出量为4.18m3/min,相对CH4涌出量为1.56m3/t,绝对CO2涌出量为1 m3/min,相对CO2涌出量为

0.35m3/t。Eq82C。

七、储量,

运输顺槽长度2592m,回风顺槽走向长度2363m,开采段走向长2285m,

倾向宽度260m,开采面积594100m2。煤层厚度2.0米,容重1.35t/m3,回采率95%,储量计算如下:

回采煤气量:2285×260×2.0×1.35×95%=152.4(万t)

第二章回采工艺选择

一、回采工艺选择

50104工作面煤层较稳定,煤层平均厚度2.0m,本着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原则,力求实现矿井的高产高效、优质低耗,50104工作面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支架选择ZY6200/13.5/28型液压支架,一次采全高。

二、工作面支护设计强度计算

1、冒落带高度计算

∑Hi=M/(Kp-1)

式中:

∑Hi—冒落带高度,m;

M—工作面最大采高,m;50104工作面最大采高2.7m。

Kp—岩层冒落碎胀系数。一般取1.25~1.5,破碎顶板取较小值,完整顶板取较大值。取最小值1.25。

∑Hi=M/(Kp-1)= 2.7/(1.25-1)=10.8m

2、计算支护强度

⑵根据垮落带高度计算支护强度

Pt= H K×γk×cosα=10.8×24.5×cos9ο=261.34KN/m2

式中:Pt-工作面支护强度,KN/m2;

H K-垮落带高度(m);γk—顶板平均容重,24.5 KN/m3;

α—煤层倾角,取9ο。

所选支架支护强度为6200 KN/m3,大于261.34KN/m2,满足支护要求。

㈡支架的确定

根据煤层厚度及采场压力大小, 并结合其他5煤层综采工作面支架选型,上提段选择ZY6200/13.5/28型掩护式液压支架,其顶梁长度4.370m,中心距1.5m,高度1.35~2.8m,初撑力5066KN,工作阻力6200KN,支护强度0.8Mpa,对底板比压 1.74Mpa,泵站压力31.5Mpa。综上所述,ZY6200/13.5/28支架的初撑力、工作阻力、采高方面满足本面生产的需要,选择该架型是合适的。

第三章工作面巷道布置

本工作面巷道布置较为简单,由皮带顺槽、辅运顺槽、回风顺槽、切眼四部分组成。

一、皮带顺槽布置

50104胶带运输巷开门点从辅助运输顺槽79m处按方位角270°掘进24.2m,留设净煤柱20m,按方位角179°57′25”施工50104胶带运输巷机头段后,退出掘进机按方位角359°57′25”继续施工50104胶带运输顺槽,全长约2600m。

二、回风巷布置

利用现50103工作面辅助运输巷作为50104工作面回风,方位359°57′25”,全长2559m。

二、辅运巷布置

50104辅助运输顺槽从PF5点向东17.706m处拨门,按359°57′25”方位,沿煤层顶板掘进,全长2310m。(开门口82m内为回撤通道)

三、切眼布置

工作面切眼位于50104综采面北部,沿5号层煤布置,矩形断面,采用锚网带支护,切眼净高2600 mm,净宽6500 mm。切眼上、下口分别与104胶带运输巷、104回风顺槽相连,与机巷成90°夹角,切眼全长260m。

四、设备列车硐室和设备配件及油脂库布置

胶带运输巷机头部向里413m处扩宽600mm施工油脂及设备配件硐室,长20米,巷宽4800mm;继续施工设备列车硐室75m,胶带顺槽扩宽300mm,巷宽4500mm;之后每隔450m施工一组油脂及设备配件和设备列车硐室(详见《50104工作面设计图》)

第四章巷道断面及支护设计

巷道断面设计主要考虑通风、运输、行人、掘进工艺及设备安装、巷道变形,以及煤层顶底板条件等因素,结合贯屯煤矿50104工作面煤层顶底板条件及其他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经验进行巷道断面设计,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2条、第23条规定。由于工作面回风顺槽已形成,在此只对上皮带运输顺槽、辅运顺槽、切眼进行设计。

一、皮带运输顺槽

皮带运输顺槽采用金属焊接网+高强锚杆+锚索+钢带+树脂锚杆+塑料网联合支护。支护形式,矩形断面,净宽×中高=4000×2600mm,净断面10.4m2。

1、顶板每排布置5根锚杆,均采用材质为Φ22×2400mm的20 MnSi 左旋无纵筋高强螺纹钢锚杆,配规格为:长×宽×厚=150×150×10mm的碟形钢托盘,压3900mm 的钢带及Φ6.0mm钢筋焊接网(网格为100×100mm)支护;每排打设5根锚杆呈矩型布置,锚杆间、排距为900×800mm,中间3根锚杆按90°垂直于巷道顶板打设,两肩角锚杆距巷帮不大于300mm,并呈75°角向外打设,每根锚杆采用2支MSKZ2360型锚固剂进行锚固,锚杆

拉拔力80KN。

2、顶板锚索采用规格为:Φ17.8×8300mm钢绞线,每排打设3根锚索呈矩型布置,锚索间排距1700×1600mm,中间1根锚索按90°垂直于巷道顶板打设,两肩角锚索距巷帮不大于400mm,并呈75°角向外打设,锚索托盘采用300×300×16mm的平板钢托盘;每根锚索采用3支MSKZ2360型锚固剂进行锚固,锚索拉拔力100KN。

3、顶板钢筋网规格:4200×900mm,钢筋网采用直径Φ6mm钢筋、网孔100×100mm的钢筋焊接网;相邻两片钢筋焊接网及塑料网要压茬搭接100mm,每间隔200mm用14#铁丝绑扎一道。

4、巷道两帮均采用Φ18×1500mm玻璃钢锚杆与配套锚杆托盘压加钢丝的塑料网支护(塑料网格为50×50mm),左右两帮均布置2套锚杆,间排距为1500×1500mm,巷道两帮最上一根锚杆距顶板距离不大于300mm,并按仰角15°打设;帮部最下一根锚杆按俯角20°打设;帮部每根锚杆均采用1支MSCK2360型锚固剂进行锚固,锚杆拉拔力30KN。TNZ6c。

5、如巷道顶板破碎或过断层及地质构造时,巷道顶板加设长度4000mm 的锚索梁支护,锚索根数和间排距不变。

三、辅助运输顺槽

辅助运输顺槽采用金属焊接网+高强锚杆+锚索+钢带+树脂锚杆+塑料网联合支护。支护形式,矩形断面,净宽×中高=3800×2600mm,净断面9.88m2。

1、顶板每排布置5根锚杆,均采用材质为Φ22×2400mm的20 MnSi 左旋无纵筋高强螺纹钢锚杆,配规格为:长×宽×厚=150×150×10mm的碟形钢托盘,压3700mm 的钢带及Φ6.0mm钢筋焊接网(网格为100×100mm)支护;每排打设5根锚杆呈矩型布置,锚杆间、排距为850×800mm,中间3根锚杆按90°垂直于巷道顶板打设,两肩角锚杆距巷帮不大于300mm,并呈75°角向外打设,每根锚杆采用2支MSKZ2360型锚固剂进行锚固,锚杆拉拔力80KN。

2、顶板锚索采用规格为:Φ17.8×8300mm钢绞线,每排打设3根锚索呈矩型布置,锚索间排距1700×1600mm,中间1根锚索按90°垂直于巷道顶板打设,两肩角锚索距巷帮不大于400mm,并呈75°角向外打设,锚索托盘采用300×300×16mm的平板钢托盘;每根锚索采用3支MSKZ2360型锚固剂进行锚固,锚索拉拔力100KN。

3、顶板钢筋网规格:4200×900mm,钢筋网采用直径Φ6mm钢筋、网孔

100×100mm的钢筋焊接网;相邻两片钢筋焊接网及塑料网要压茬搭接100mm,每间隔200mm用14#铁丝绑扎一道。

4、巷道两帮均采用Φ18×1500mm玻璃钢锚杆与配套锚杆托盘压加钢丝的塑料网支护(塑料网格为50×50mm),左右两帮均布置2套锚杆,间排距为1500×1500mm,巷道两帮最上一根锚杆距顶板距离不大于300mm,并按仰角15°打设;帮部最下一根锚杆按俯角20°打设;帮部每根锚杆均采用1支MSCK2360型锚固剂进行锚固,锚杆拉拔力30KN。CNJ3k。

5、如巷道顶板破碎或过断层及地质构造时,巷道顶板加设长度4000mm 的锚索梁支护,锚索根数和间排距不变。

三、切眼

工作面切眼采用金属焊接网+高强锚杆+锚索+钢带联合支护。支护形式,矩形断面,净宽×中高=6500×2600mm,净断面16.9m2;为了有效控制顶板先期掘进断面4500×2600mm。

1、顶板每排布置6根锚杆,均采用材质为Φ22×2400mm的20 MnSi 左旋无纵筋高强螺纹钢锚杆,配规格为:长×宽×厚=150×150×10mm的碟形钢托盘,压4300mm 的钢带及Φ6.0mm钢筋焊接网(网格为100×100mm)支护;每排打设6根锚杆呈矩型布置,锚杆间、排距为800×800mm,中间3根锚杆按90°垂直于巷道顶板打设,两肩角锚杆距巷帮不大于300mm,并呈75°角向外打设,每根锚杆采用2支MSKZ2360型锚固剂进行锚固,锚杆拉拔力80KN。

顶板锚索采用规格为:Φ17.8×10000mm钢绞线,每排打设3根锚索呈矩型布置,锚索间排距1800×1600mm,中间1根锚索按90°垂直于巷道顶板打设,两肩角锚索距巷帮不大于450mm,并呈75°角向外打设,锚索托盘采用300×300×16mm的平板钢托盘;每根锚索采用3支MSKZ2360型锚固剂进行锚固,锚索拉拔力100KN。

顶板钢筋网顶网规格:4500×900mm,钢筋网采用直径Φ6mm钢筋、网孔100×100mm的钢筋焊接网;相邻两片钢筋焊接网要压茬搭接100mm,每间隔200mm用14#铁丝绑扎一道。

4、如巷道顶板破碎或过断层及地质构造时,巷道顶板加设长度4500mm 的锚索梁支护,锚索根数和间排距不变。

第五章“一通三防”系统工程设计

第一节通风系统设计

一、掘进工作面通风系统简述

50104辅运顺槽施工局部通风机摆放在5#煤东翼辅助运输大巷距50104辅运顺槽开门点50m处,局部通风机功率为2×30kw,50104胶带运输顺槽施工局部通风机摆放在皮带机头点与5#煤胶带运输大巷贯通处,局部通风机功率为2×30kw。50104综采工作面巷道施工期间无串联通风现象。

二、工作面通风系统设计

㈠工作面需风量计算(表2)

㈡工作面通风系统

1、进风系统

副井→井底车场→主进风石门→副暗斜井上部车场→副暗人行→-700m西大巷→Ⅱ102装车站→Ⅱ1026机巷→Ⅱ1026工作面。

2、回风系统

Ⅱ1026工作面→Ⅱ1026风巷→Ⅱ102回风上山→Ⅱ102采区专用回风上

山→Ⅰ4人行→-275总回→西风井→地面

3、通风系统

详见《Ⅱ1026工作面修改设计生产系统及避灾路线图》。

第二节瓦斯防治工程设计

Ⅱ1026工作面瓦斯防治工程作为专项工程单独上报,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节瓦斯监控系统设计

一、瓦斯监控系统的设备与设施

采用KJ2000N监控系统,瓦斯传感器为3台GJC40(A),信号和电源电缆型号采用PUYVR,瓦斯断电仪型号为KDJ1。

二、监控系统的设置

1、瓦斯传感器应垂直悬挂在顶板下300mm处、距帮200mm处,T1探头距离工作面≤10m,T2探头距离工作面回风口10m~15m,上隅角T0探头安设按集团公司有关规定执行,距帮、顶和切顶线各300mm。

2、技术参数:

报警浓度:T1≥1.0%CH4,T2≥1.0%CH4,T0≥1.0%CH4

断电浓度:T1≥1.5%CH4,T2≥1.0%CH4,T0≥1.5%CH4

复电浓度:T1<1.0%CH4,T2<1.0%CH4,T0<1.0%CH4

断电范围:T1为工作面及其进、回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T2为工作面及其回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3、每7天必须对工作面瓦斯传感器用标准气样进行调校,并对瓦斯超限报警断电功能的灵敏可靠性进行测试。

4、安全监控设备的安装与设置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第160、161条执行。

三、监控系统

详见《Ⅱ1026工作面修改设计生产系统及避灾路线图》。

第四节防尘供水系统设计

一、防尘供水系统设备与设施的安设及要求

1、建立完善的防尘系统和设施,确保水源、水量、水压符合要求。建立综合防尘齐抓共管责任制,并严格执行。工作面机巷防尘主管路管径不小于Φ4吋,风巷防尘主管路管径不小于Φ2吋,每50m设一个三通闸阀,供水PH值:6.0~9.5。

2、合理安排生产布局,避免集中用水超出管网系统供水能力。

3、必须坚持先注后采、不注不采的煤层注水原则规定,但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154条有关特殊规定的可不采取注水措施。

4、打眼工序必须采取湿式打眼作业,使排出煤粉呈糊状。

5、工作面爆破必须使用水炮泥。

6、爆破前后要分别冲洗一次煤壁和顶板,并洒湿底板和落煤,在出煤过程中,边出煤边洒水。

7、严格坚持工作面机风巷冲刷灭尘制度,消除煤尘堆积、飞扬现象,井下不得出现厚度超过2mm,连续长度超过5m的煤尘堆积,冲刷期间必须对各类电器设备和牌板进行保护。

8、工作面出煤系统各转载点必须有完好的喷雾装置,并应实现自动化,

雾化好,灵敏可靠,使用正常。各转载点底板积煤和机电设备浮煤应设专人及时清理。

9、隔爆装置距工作面范围为60~200m,并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后移,确保正常使用。

10、按规定对工作面粉尘浓度进行测定和分析。

11、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必须有内外喷雾;采煤机内喷雾压力不得小于2MPa,外喷压力不得小于1.5MPa,喷雾流量应与机型相匹配。如果内喷雾装置不能正常喷雾,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4MPa,无水或喷雾装置损坏时必须停机。

12、液压支架采煤工作面的放煤口,必须安装喷雾装置,降柱、移架或放煤时同步喷雾。破碎机必须安装防尘罩和喷雾装置或除尘器。

13、采煤面机巷转载点,溜煤眼上下口及破碎机处,必须安设喷雾、封闭罩或除尘器等防尘装置。

14、采煤工作面风流净化水幕:距工作面30m~50m巷道内。

15、采煤面投产前,所有喷雾设施必须安装齐全。

二、防尘供水系统

详见《Ⅱ1026工作面修改设计生产系统及避灾路线图》。

第六章防治水工程设计

第一节水源分析与治理方案

一、50104工作面运切眼补给水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裂隙导水层。

2、侏罗纪潜水含水层,三叠系瓦窑堡组承压含水层。

3、大气降水。

二、涌水量

地质报告提供贯屯煤矿第一水平最大涌水量为:710.93 m3/h,本矿生产过程中统计最大涌水量为96 m3/h。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井水主要来自瓦窑堡组煤层上部的砂岩裂隙承压水,多以淋出,涌出的方式充入巷道,水量较小, F1、F2断层裂隙水。东北部距二道沟水库可能通过地下裂隙方式涌入工作面,含水层水在揭露初期水量稍大,持续很短时间后,水量剧减,说明矿井水主要为导水裂隙带影响范围内含水层的净储量,且补给条件差。矿井煤层稳定,地层平缓,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为确保巷道安全施工,坚持“先探后采,不探不采”的防治水原则,回采时加强两巷排水工作。

一、充水因素分析

㈠顶底板砂岩水

裂隙导水层该段由侏罗纪岩层中细砂岩组成,平均厚80m,裂隙发育不均一,富水性弱,断层发育附近局部地段砂岩富水性大,会出现淋水现象。

㈡三叠系瓦窑堡组承压水

5#煤位于三叠系瓦窑堡组承压含水层中,根据以往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分析,显示三叠系瓦窑堡组承压水层对巷道的正常施工及工作面正常回采不构成威胁。预计对50104工作面巷道的施工也不构成威胁。

㈢老硐水

50104工作面西边为50103采空区,50103机巷里段受断层影响,在三

习巷处将存在积水,预计积水水量为:252m3;积水面积为:420m2;水压为:

0.1MPa。

二、防治水工作

根据2017年50103采空区老塘水测量,动水量为:20.3m3/h,采用相关比拟法,预计巷道施工过程中正常涌水量为5m3/h,最大涌水量为200m3/h。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安全文件规定的“有疑必探、先探后掘,有水必治、不治不采”防治水工作。当50104工作面形成后,对50103工作面采空区彽洼处积水进行探放,确保该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三、治理方案

(一)50103工作面老硐水

为防止老硐水形成水头,对巷道掘进构成威胁,要求采煤过程中坚持打探放水眼,且务必打透老塘,完全按无水头探放老塘水措施施工探孔,保证积水完全放出,使老硐积水水头下降到已施工巷道底板标高以下时方可继续开采。

(二)顶底板裂隙水

该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由于裂隙发育不均一,富水性弱,断层附近局部地段砂岩富水性增强,出现淋水,无压力水流时,可继续掘进;当有压力水流,水量大于5m3/h,停止掘进,利用物探及钻探手段,探明赋水状态及层位,解除水患威胁后,方可继续掘进。

㈣其它措施

⑵善疏排系统设施,使之齐全可靠,定期清理,保持各巷水流畅通。

⑵工作面设专人管水,回采时引导水走老塘侧,做到煤水分流。

⑶机巷、风巷、腰巷低洼处的水,可在适当的地点挖水窝,用水泵向外排出,水泵排水能力、管路及配电设备相匹配,要符合《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第21条的规定。

第二节防治水巷道工程设计

一、排水方式

巷道在掘进与回采期间,在局部低洼处,不能自流,采用机械排水方式。

二、排水巷道与硐室工程

机巷相对低洼处施工一水泵窝,规格:深×宽×长=1×1×2m,风巷相对低洼处施工水仓,规格:深×宽×长=1×1×2m。

第三节排水系统设计

50104工作面→50104机巷→501盘区西翼辅大巷→一水平水仓→回风斜井→地面。

第七章巷道施工组织设计

一、单位工程的划分

50104工作面回采前需要掘进工程包括:胶带运输顺槽2600m、辅运顺槽2310m、切眼260m、联络巷240m、回风绕道140m;计划安排2个掘进组围绕综采工作面工程施工。

二、施工组织安排

施工组织安排是根据我矿掘进队伍实际状况编排的。具体安排见表3:表3 Ⅱ1026工作面剩余工程施工组织图表

第八章主要设备选型与配置

一、设备选型配置依据

综采工作面设备应具有强度大、效率高、结构合理、使用安全、操作方便的特点。50104综采工作面设备选型主要依据煤层赋存条件、顶底板岩性、生产技术条件,并结合其他5#煤层综采工作面及其他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采用倾向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二、工作面主要设备选型配置

充填开采段工作面主要设备配置一览表(表4)

第九章供电设计

50104工作面供电设计作为专项工程单独上报,在此不再赘述。

第十章工作面生产系统与避灾路线

第一节生产系统说明

一、运输系统

㈠运煤系统

50104工作面的煤→50104胶带运输巷→5#煤主运输大巷→主斜井→地面。

㈡运料系统

地面→副井→5#煤辅助运输大巷→50104辅运巷→50104综采工作面。

㈢进架路线

地面→副井→5#煤辅助运输大巷→50104辅运巷→12#联络巷→50104胶带运输巷→50104切眼。

㈣出架路线

50104工作面收作位置→1#联络巷→50104回撤通道→5#煤辅助运输大巷→副斜井→地面。

二、供电系统

2127综采工作面开采设计说明书

2127综采工作面开采设计说明书 1 工作面地质概况 2127工作面位于吕家屯村南约1公里处。井下位置:位于F19断层和主暗斜井延伸之间,西2123工作面650m,工作面运输巷紧靠近矿区边界线。该工作面周围无采动情况,工作面南侧有两条巷道,即二水平轨道下山和皮带下山。 2 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2.1 地质构造情况: 由于邢东矿下水平钻孔稀少,所以在2003年初在下水平搞了三维地震勘探,从首采区的地震资料来看可靠性不大,下水平地震资料可靠性怎样?有待揭露验证。 工作面涉及的断层共3条,以下列表说明: 2.2 工作面回采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2127工作面大部分储量在大色庄村庄保护煤柱内,通过矿与唐山研究院合作,计算得2127工作面在不同长度下回采完毕后对村庄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说明: ⑴从水平变形来看,各个方案对大色村的影响均小于规程所指的Ⅰ级破坏。 ⑵Ⅰ级破坏:水平变形≤2.0mm/m;倾斜变形≤3.0mm/m;曲率变形≤0.2×10-3。 ⑶表中《2100及2300开采》是指2127、2125、2126及2321、2322、2323六个工作面全部开采对大色村影响的初步计算结果。(此时的2127面宽度约155m) 结论:2127工作面宽度可以取为150m,对大色村的地表破坏小于Ⅰ级破坏,因此可以正常回采,不用迁村。 2.3 煤层赋存及地质构造 2#煤层结构简单,厚度稳定(构造影响除外),煤层厚度来源于相关钻孔煤厚资料和主暗斜井算术平均值。 2#煤为深黑色,玻璃光泽,块状构造,节理发育,参差状断口,主要由亮煤组成,并夹有镜煤暗煤条带,属半光亮型煤.具有三低一高之特点,

推荐-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精品 精品001

10级采矿工程专业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号:120XX020XX34 姓名:刘洋 班级:采矿工程<5、6>班 指导老师:王文 设计成绩: 设计时间:20XX-10-22---20XX-11-8

目录 一、带区巷道布置 1、带区概况 (3) 2、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 (3) 3、带区的再划分 (6) 4、确定采区内巷道布置 (8) 5、确定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及推进终点位置 (12) 6、确定通风布置系统煤层通风系统 (12) 7、带区车场路线设计 (13) 二、采煤工艺设计 1、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4) 2、工作面主要机械设备 (15) 3、采煤机工作方式 (16) 4、工作面的支架方式 (17) 5、超前支护方式和距离 (18) 6、校核支架的强度和高度 (18) 7、工作面合理长度的验证 (21) 8、循环方式选择及循环图表的编制 (23) 总结 (27) 参考文献 (28)

一、带区巷道布置 1.1 带区概况 本采区为某矿第二水平第四采区,其中二采区已采,六采区未采。上部标高-150m,下部标高-300m。本采区构造简单,单斜构造,煤层为厚煤层,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煤层厚度4.5m,煤的密度为1.35t/ m3,煤的密度为1.35t/ m3,自然发火期为3-12个月。采区走向长度20XXm,倾斜长度1200m,煤层倾角为7.5°,采区生产能力自定。 运输方式:大巷运煤采用胶带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1.5t固定式矿车,10t架线电机牵引。 瓦斯等级:瓦斯相对涌出量 5 m3/t,为低瓦斯矿井。 图1 煤层柱状图 1.2 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 1.采区工业储量

综采工作面设计使用说明

山西大同李家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82205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矿别: 李家窑煤业 单位: 生产技术科 工作面名称: 82205工作面 二〇一七年一月十日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及地质特征 (3) 第一节概况 (3) 第二节地质特征 (4) 第二章采煤方法、设备选型及巷道布置 (6) 第一节采煤方法及设备选型 (6) 第二节工作面巷道布置 (7) 第三章工作面生产能力及生产系统 (9) 第一节工作面生产能力 (9) 第二节生产系统 (10) 第三节机电设备及供电 (16) 第五章技术经济指标 (53) 第六章安全技术措施 (54)

前言 根据《采矿设计手册》、《综采技术手册》及《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规定及要求,对82205综采工作面进行设计,该工作面位于我矿+1240m 水平一盘区,预计2017年8月15日采出。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概况 一、工作面位置及地表概况 本矿井位于大同煤田南东部,大同市左云县东南26km,小京庄乡李家窑村南,行政区划隶属左云县小京庄乡,经济类型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4′41″~112°47′52″,北纬39°45′57″~39°48′18″。 井田东南距北同蒲铁路40km,并有小峪及峙峰山运煤专用线于宋家庄站与北同蒲铁路相接,宋家庄站至大同52km,与大秦铁路相连;南至朔州到太原长303km。另外北东有同煤集团王村矿至大同的运煤专线。井田北东有左(云)~吴(家窑)公路,往南东与大运高速公路相接,井田南东有岱(岳)~马(营)公路与大运也相连,另外井田内和周边均有简易公路与以上两条公路相连,交通较方便。 该矿东与峙峰山煤业有限公司相邻,西北与整合后的左云县长春兴煤矿相邻。南、北无其它煤矿开采。 二、工作面参数 82205工作面为22#煤层综采工作面,本采面北部为已采82203工作面,南部为82207设计采面,西部为22#煤层82204采面。 工作面标高:1302~1333.5m 工作面走向长度:890m

放顶煤工作面开采设计说明书

前言 一、概况 察布查尔县联发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煤矿位于察布查尔县坎乡东南部,康萨依沟源头,隶属察布查尔县坎乡管辖。井田向北9KM有简易公路与县级公路相连,过卡拉塔姆吊桥,沿县级公路向东行4KM与S216省级公路连通,北西距察布查尔县城约62KM,距伊宁市约68KM,交通较方便。 矿井建于1989年,原生产能力3万t/a,“十五”期间,该矿井被列为新疆煤炭工业“十五”结构调整规划9万t/a改扩建井。2006年开始9万t/a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即将完工验收。 该矿井采用斜井开拓,目前生产水平为+1065m,主要开采8号煤层,采用炮采放顶煤采煤方法,轻型放顶煤液压支架支护。 为了加强放顶煤工作面安全生产管理,减少重大事故发生,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煤矿放顶煤开采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8]130号)精神,该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8号煤层放顶煤工作面进行专项设计。 二、设计依据 1、《关于加强煤矿放顶煤开采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8]130号)。

2、《煤矿安全规程》。 3、《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 4、新疆伊犁703勘查大队于2004年5月提交的《新疆察布查尔县联发煤矿生产地质报告》及评审意见书。 5、该矿井的初步设计等相关文件。 三、指导思想及原则 本设计结合矿井开采技术条件、矿井现有巷道系统、生产系统、生产设备、地面设施等,尽量采用先进开采工艺,提高资源回收率,投资少,见效快,工程量小,力求实用、安全、可靠,加强放顶煤开采的安全管理,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应注意的问题 1、该矿井未作煤的力学参数测试,如煤的硬度、单向抗压强度等,建议矿井开采前作煤的相关力学参数,以便更好的掌握放顶煤冒落规律。 2、井田内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勘查,在生产中应做好掘进超前探放水工作,以防突水事故的发生。 3、矿井虽然为低瓦斯矿井,但放顶煤开采增加了瓦斯的涌出,生产中应加强矿井的瓦斯管理工作,严防瓦斯事故发生。 4、矿井煤层易自燃,自然发火期短,生产中应加强工作面防灭火工作。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采煤工艺设计与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

采煤工艺设计与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 图表 1

2

目录 绪论 (2)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5)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5)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 (7)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9)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14)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4) 第二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19) 设计总结 (20) 参考文献 (22) 附表 3

绪论 一、设计目的 (一) 初步应用<煤矿开采学>课程所学的知识,经过课程设计,加深对<煤矿开采学>课程的理解。 (二) 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三) 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一) 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区、盘区或者带区自上而下开采K1,K2和K3煤层,煤层厚度、煤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 该采区、盘区或带区走向长度2100米,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埋深较浅,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K2和K3煤层属中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 4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区生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二) 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 1、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1 煤层倾角条件1:煤层平均倾角为8°,阶段倾斜长度1200m。 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2 煤层倾角条件2:煤层平均倾角为16°,阶段倾斜长度1000m。 三、课程设计内容 (一) 采区、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 (二) 采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 四、进行方式 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任选设计题目条件中的煤层倾角条件1或煤层倾角条件2,综合应用<煤矿开采学>所学的知识,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份课程设计。 设计者之间能够讨论、借鉴,但不得相互抄袭,疑难问题可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解决。 本课程设计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开掘工程量和维护费用比较。 5

某矿炸药库设计使用说明

赵楼矿井下爆炸材料库设计说明书 一、矿井概况 根据已批准的**体规划,本矿井井田边界为东起**断层…..矿井设计规模…Mt/a,年工作日330天,每天三班作业,净提升时间为16h,矿井劳动定员为….人。 二、设计依据 1、《煤矿安全规程》(2006版)中的有关规定; 2、《煤矿矿井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规范》(MT/T5026-1999)中“井下爆炸材料库”的有关规定,《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MT/T5026-1999); 3、《采矿设计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4、矿井机械化程度,日炸药消耗量和日雷管消耗量; 5、井下爆炸材料库围岩资料; 6、井下爆炸材料库所在区域巷道关系及井上下关系对照图。 三、爆炸材料库服务区域 该爆炸材料库为新建矿井永久性爆炸材料库,由于矿井开拓形式考虑工业场地压煤量少、井下勘探程度及地层地质的原因,所以初步设计选定井口及工业场地位于构造验证孔附近,造成井下爆炸材料库可直接服务区域主要为矿井一采区,距离超过2.5km以后应在适当位置建立火药发放硐室,以方便使用。但井下永久炸药库仍可作为井上下炸药的主要中转站继续使用。 四、爆炸材料库类型

根据井下巷道的布置关系及库房周围的巷道及地质状况,设计推荐采用壁槽式布置,该布置形式由于将爆炸材料分散储存,巷道布置较硐室式要求稍低,易于在满足规程规定的前提下灵活布置。 五、爆炸材料库容量选择依据 根据矿井..Mt/a的设计年产量,普掘工作面将是矿井投产后的爆炸材料主要消耗地点,根据初步设计,矿井后期考虑8个普掘工作面和4个综掘进工作面。1个普掘工作面的炸药消耗量按每日两茬炮,日进尺3.6m计算,每炮进尺1.8m。掘进断面按平均22m2计算,每次爆破平均消耗炸药45~50kg,取48kg;消耗雷管约100发,则一个工作面日均消耗炸药48×2=96kg,消耗雷管约100×2=200发。8个普掘头用炸药量约96×8=768kg, 消耗雷管约200×8=1600发。同时,考虑到煤矿的井下断层较多的实际地质条件,综掘头过断层时用药平均按普掘头的0.2倍计算,则4个综掘头日均消耗炸药量96×0.2×4=76.8kg, 消耗雷管约200×0.2×4=160发。 3天炸药消耗量:(768+76.8)×3=2534.4kg 10天雷管消耗量:(1600+160)×10=17600发 六、井下爆炸材料库位置选择 根据开拓部署及矿井初期投产安排,设计将爆炸材料库位置选择在井底车场附近,并尽量靠近一采区。 七、主要技术要求 1、布置形式 本爆炸材料库采用壁槽式布置,右侧回风、左侧进风,回风道连

8203对拉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8203对拉采煤工作面设 计说明书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及危险源分析 第一节工作面概况 一、采面概况 工作面位于+214水平东翼+250-+160m标高段,东部以8203E工作面风巷为界,西以8201E工作面风巷为界,南部+230东翼回风巷为界,北部为井田边界。工作面底板标高为+175m,最低标高为+160m,工作面走向长245m,倾向长平均840m,可采面积为205800m2。 该工作面对应地面位置为:羊儿坡、半边街,地表为丘陵地带,无大型建筑物,地面标高在+450-530m之间。 二、煤层赋存情况 煤层走向75-85°之间,倾向345-355°之间,倾角4-6°之间,平均倾角5°。该煤层为复杂结构,以双层结构为主,由2-4个分煤层组成,纯煤厚度0.3-0.67m,由1-3层夹矸组成,夹矸厚度0.04-0.33m。根据其临近的8201工作面机巷煤厚变化情况并结合附近钻孔资料分析,工作面煤层最大厚度为0.6m,最小厚度为0.3m,平均厚度为 0.45m,煤层厚度基本稳定。 三、地质构造 该工作面地质构造为单斜构造,从揭露出来的巷道及开切眼来看均无断层出现,因此估计该对拉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不会遇到断层;只是局部煤层有变薄的现象。 四、顶底板岩性 顶板为黑色、深灰色页状粘土岩,质软,底部含砂质,富有植物化石碎片,煤层与顶板多呈直接接触,个别地段有0.03—0.12m厚的含黑色高炭质粘土岩伪顶与煤层呈过渡接

触,间有微冲刷接触的。 底板为K8与K7煤层相夹的一套沼泽相沉积物灰,以粘土岩为主,间夹0.3m的泥质粉砂岩或细砂岩透镜体,与煤层呈明显接触。 五、水文条件 本矿区位于犍乐煤田东翼,地层产状平缓,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纪须家河组顶部,中下侏罗系沙溪庙组,岩层为碎屑岩类,含水性弱,区类气候温暖潮湿,常年降雨量1668mm,地貌属低山丘陵,矿井主要水源为顶板含水层充水、地表水等,井田水文地质属简单类型。煤层顶板上部有一若含水层,其上部至地表有多层隔水层。在掘进8201E 风巷时,未见顶板有淋水,估计在开采过程中不会受影响。 根据其临近的8201工作面机巷煤厚变化情况并结合附近钻孔资料分析,预计在开采过程中不会受断层水的影响;该工作面无地质钻孔。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的洒水防尘后的积水,水量小,对开采影响小。 六、瓦斯 根据2010年瓦斯鉴定情况,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2.14 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7.823 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5.48 m3/t,绝对涌出量为1.936m3/min,属于高瓦斯矿井。由于该工作面的开采深度增加、规模扩大为普采、相似开采解放层、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因此采用统计法进行预测:该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3 m3/min,绝对涌出量为0.40 m3/min;同时,该工作面为W型通风,上隅角容易瓦斯超限,通风部门要加强通风管理。 七、地表情况 该工作面地面为荒坡,周围无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不会造成其他影响。 第二节危险源分析及采掘工艺、采面生产能力确定 一、危险源分析 1、顶板 根据8201采煤工作面掘进及回采期间的资料分析,该采面区域地质构造简单,在局部地段可能会有小的褶区,但对巷道施工及回采无大的影响。 在回采过程中经过煤层薄化地段及其顶板破碎带时,要加强工作面及回风巷的瓦斯检查,预防瓦斯大量涌出,工作面的液压支柱要加固加牢,对压力增大地点要加密支护,

煤矿工作面设计开采说明书

第一章工作面地质条件 第一部分工作面位置 XX采区采煤工作面位于三采区轨道下山北翼,走向长600米,倾斜长90米,工作面地面标高+700~ +725米,工作面标高+132.2~ +182.5米。 1、地面位置:XX采区回采工作面位于XXX以西700米,地表多为耕地,荒坡,无水体。 2、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XX采区回采工作面位于三采区轨道下山北翼,上部为xxxx工作面(已回采结束),其余均未开采。 3、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XX采区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对地面影响不大。 第二部分地质概况 一、煤层简述: 本工作面设计开采为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赋存总体为单斜构造,煤层倾角9°,煤层平均厚度一般0.4~14米,平均厚度5米,局部含碳质泥岩、泥岩,夹矸厚度0.1~0.8米,1~3层,含夹矸较少,结构较简单但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二、地质构造: 区内无陷落柱及岩浆岩发育。该工作面顶板较稳定,底板变化大,导致煤层厚度变化较大,该下巷掘进至F8点时曾揭露一条落差°

5275<8正断层,产状07—F3点处揭示F15米的断层。在5~3为 在对其改造中又揭示一条同期沉淀构造,倾向为230°,现均已对其改造。 三、煤层储量: XX采区工作面走向长600m,倾斜长90m,面积为61280.625㎡平均,平均煤厚为5m,煤层工业储量为413644.2T,回采率按90%,可采储量372279.8T。 四、水文: 该工作面地表为丘陵及冲沟,无地表水体。故受地表水之影响很小。其上部的13231采空区内的积水以基本放净,唯标高最低处的3/h15m 左右,下巷里段位处断层边缘,放水孔中有出水现象,水量在掘进时无出水现象,但应该预防因采动引发断层滞后突氺。下巷需留设移动泵坑,F8前需建造环形水仓;合理配备排水设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min。m m/min,正常涌水量0.35最大涌水量0.~1.5五、煤层顶底板岩性: 1、顶板岩性:工作面直接顶为灰白色中粒石英长石砂岩,厚层状,层面富含云母片,俗称大占砂岩,一般厚度为15~20米。伪顶为碳质泥岩或泥岩较松软,一般厚度为0~1.6米,局部发育,随采随落。 2、底板岩性:直接底为硅质泥岩或泥岩,松软遇水膨胀,容易造成底鼓或使巷道变形,平均厚度为6米。老底为泥灰岩,一般厚度米。4米,平均为5~3为

10102综采工作面供电设计说明书

山西吕梁离石金晖荣泰煤业有限公司10102综采工作面供电设计说明书 设计:孟庆保 2011-6-21

10102综采工作面供电设计 (一)综采工作面主要条件 该工作面属于10#煤层一采区,平均煤层厚度3.3m,工作面长度180m,走向长度为1170m,平均倾角3-5度,采用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可采最高煤层厚度3.5m。 矿井井下高压采用10KV供电,由采区变电所负责向该综采工作面供电。变电所高压设备采用PBG23-630/10Y型高压隔爆开关,保护选用常州市武进矿用设备厂GZB-ARM-911系列智能型高压数字式综合继电保护装置,采区变电所距综采工作面皮带机头200m。 (二)设备选用 1、工作面设备 采煤机选用山西太重煤机煤矿装备成套有限公司生产的MG300/730-WD型采煤机,其额定功率730KW,其中两台截割主电动机

功率为300KW,额定电压为1140V;两台牵引电机功率为55KW,额定电压为380V;调高泵电机电压1140V,功率20KW。 工作面刮板输送机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SGZ764/630型输送机,机头及机尾都采用额定功率为160/315KW的双速电机,额定电压为1140V。 2、顺槽设备 1)破碎机:采用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PCM-110型破碎机,其额定功率110KW,额定电压1140V。 2)转载机:采用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SZZ764/160型转载机。其额定功率160KW,额定电压1140V。 3)顺槽带式输送机:采用兖州市华泰机械公司制造的DSJ100/63/2*110型输送机(1部),驱动电机额定功率2×110 KW, 4)乳化液泵站:两泵一箱,乳化液泵采用无锡威顺生产的BRW200/31.5型液泵,其额定功率125KW,额定电压1140V。 5)喷雾泵:采用无锡威顺生产的BPW315/6.3型(2台),其额定功率45KW,额定电压1140V。 3、其它设备 (三)工作面移动变电站及配电点位置的确定 工作面电源电压为10kV,来自井下中央变电所。根据用电设备的容量与布置,采用1140V电压等级供电,照明及保护控制电压采用127V。在临时变电所处设置移动变电站,为顺槽皮带机供电;在顺槽

采矿工作面设计

第一章矿井概况 1.1 井田地质特征 回坡底煤矿隶属于霍州煤电集团公司。其矿井工业场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刘家垣镇回坡底村东1.0km处,距洪洞县城25km,距赵城发煤站17km,紧邻赵(城)—克(城)公路,公路交通方便。 矿区位于吕梁山南端东麓,汾河西岸,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形成了以黄土梁、塬、峁为特征的低山基岩丘陵地貌。主要山梁走向近南北向,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最高点位于区西北边界沟北村东北山梁,标高985.2m,最低点位于东北边界沟谷,标高624.17m,相对高差361.03m。 回坡底矿井采用斜井开拓,单水平开采,开采11号煤层,目前采用高档机械化,倾斜长壁式采煤,矿井的正常涌水量120m3/h,最大涌水量240m3/h,扩区煤层底板标高300-630m,目前开采水平最低为570m,均高于奥灰岩溶水地下水位(525m左右),矿井充水方式为顶板淋水或裂隙水,通过开采产生的煤层冒落带,导水裂隙带与K2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使K2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井坑道,随着两区向前延伸开采,开采水平将逐渐降低,矿井的涌水量也将随着增大,尤其是两区奥灰岩溶水位地下,并有可能在构造破坏地段存在突水危险,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4 井田开拓 矿井改扩建工程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年生产能力时,共设置主斜井、副斜井、二号进、回风立井四个井筒,主斜井为延深井筒,刷大副斜井,二号进、回风立井为新建井筒。 3、二号进风立井 敷设动力电缆,兼安全出口。 4 、二号回风立井 主要担负东区初期回风,兼安全出口。 二号进风立井井筒净直径6.0m ,垂深375m,井筒内装备应急排水管路、压风管

路,敷设动力电缆。 为了东区的开发,设计在纬距4036000附近布置胶带、轨道暗斜井,均落底+556m 水平,落地后沿东北方向布置+556m水平胶带大巷和+556m水平轨道大巷。+556m水平胶带大巷尽头处设采区集中煤仓;+556m水平轨道大巷在1900m处转至东南—西北方向,并通过二号进风立井井底。平行与转至后的+556m水平轨道大巷布置三条煤层巷道,其中在11号煤层中布置两条采区巷道,分别是东区皮带巷和东区轨道巷;沿K2顶板布置一条回风巷,为东区回风巷。东区皮带巷在东南部通过采区集中煤仓与+556m水平胶带大巷相联。平行与这组巷道,沿601、603钻孔一线再布置同样的一组上下山巷道。这两组巷道通过布置在井田突水系数为0.16分界线附近的一组+385m 水平轨道集中巷道和一条胶带集中巷道相联,这样东区开拓巷道基本成工字型布置。 1、运煤系统 综采工作面→胶带顺槽→东区皮带巷→采区集中煤仓→+556m水平胶带大巷→东区煤仓→主斜井→地面。 2、辅助运输系统 地面→副斜井→轨道暗斜井→+556m水平轨道大巷→东区轨道巷→轨道顺槽→综采工作面。 3、通风系统 主、副斜井→胶带、轨道暗斜井→+556m水平轨道大巷及胶带大巷→东区轨道巷→顺槽联络巷→胶带顺槽→综采工作面→轨道顺槽→东区回风巷→二号回风立井→地面。 第三章采煤方法及采区巷道布置 3.1 采煤方法的选择 根据井田开拓部署,结合矿井规模和采煤工作面装备水平,矿井东区移交生产和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共布置一个生产采区为东一采区。保证矿井110万t/a的生产能力。

煤矿开采毕业设计说明书模板

煤矿开采毕业设计 说明书

第一章矿(井)田地质概况 1.1 矿(井)田位置及交通 1.1.1 交通位置 王家山煤矿位于靖远县城北约60km, 宝积山矿区西北约10km, 行政区划属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镇和东升乡管辖。面积约 8.3421km 2,地理坐标为:东经104 ° 48 ‘06 〃?104 ° 53 ‘12 〃,北纬 36 ° 5135 〃?36 ° 5314 〃。 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取得王家山煤矿的采矿权, 国土资源部12 月26 日颁发了采矿许可证, 开采深度标高为效期 自12 月至12 月。 1780 —850m, 有 王家山煤矿西北距国道(积山)线的长征车站接轨专用线。矿区内的公路、 309 线约2.5km 。铁路由白(银)?宝, 经旱平川、水泉, 至煤矿工业广场有简易公路纵横交错, 交通甚为方便。交 通位置如图 1.1

图1.1交通位置图 1.1.2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干旱区,地形复杂。地形陡峻,最高点位于枸条岘, 标高2021.7m, 最低点位于下红湾,标高1815.0m, 相对高差 206.7m,水洞沟以西基岩裸露,属剥蚀构造地貌,王家山向斜两翼 形成相向的单面山着向斜的倾没, 岩层逐渐被黄土覆盖; 水洞以东主要为黄土丘陵区, 相对高差较小,一般20?50m。 由于沿张性构造裂隙易于向下切割侵蚀故横向沟谷发育。随

1.1.3 气象及水文情况 矿区气候属内陆半沙漠干旱气候 ㈠气温:月平均-9?24 C ,最低-18?23 C ,最高达35?38 C , 年平均7.9?9.2 C。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春、夏、秋季昼夜温差10?16 °C ㈡降水量:年平均量在187 ?374mm 之间, 平均250mm 左右. 多集中于7、8、9 三个月, 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 常形成暴 雨。 ㈢蒸发量:年平均1439 ?1782mm, 平均1655mm, 为降水量的 6.6 倍。 ㈣湿度:年平均55 ?64%, 4、 5 月份最干燥, 为41 ?60%, 7?11 月份湿度在58?75% 之间。 ㈤风向:除夏、秋季有东南风外, 其它时间多西北风, 风力2? 4 级, 最大达6?8 级, 全年平均风速 1 ?1.4m/s 。 ㈥每年11 月至次年 3 月为冻结期, 最大冻结深度93cm 。 区内无常年流水, 仅有两条砂河在每年7?9 月雨季期间山洪暴发才有短暂的暂时性流水。一条是苦水峡砂河, 发源于矿区东南部的小井子沟, 由南向北穿过矿区中部, 经胶泥崖村、大红沟、北滩, 与咸水河汇合, 至中卫注入黄河; 另一条是孔家沟砂河, 由李家坪向西流经矿区南侧, 在33、 107 号孔附近折向西南, 经石碑 子沟、旱平川, 流入黄河。 矿区以南的变质岩裂隙水沿F1 断裂带溢出, 在苦水峡砂河上游形成水质良好, 但水量甚小的上升泉, 最小涌水量0.175L/S, 最大涌水量为 1.112L/S 。由于受F1 断裂带中断层泥的阻滞, 进入孔 家沟砂河后形成地下潜流,潜水面深3?10m,对河床中分布的各

一份综采工作面供电设计说明书

842综采工作面供电设计说明书 一、工作面概述 842综采工作面是西四采区8层煤的一个综采工作面,总安装长度635米,其中切眼长145米,机巷长400米,溜斜长90米。工作面支护选用ZY3800/13/28型综采支架,采煤机选用MWG-300/700WD型,工作面车选用SGZ-764/2×315型。机巷安装SDJ-150P型皮带机一台、溜斜安装SGB-80T 型刮板机一台、转载机使用SZZ-764/160 型以及WRB-400/31.5型乳化泵站、通讯控制采用KTC-2 型。移变、乳化泵站、工作面设备控制开关设备集中安设在联巷设备硐室,这样可便于检修和管理,供电电源来自西四上部变电所。 二、移变容量计算 1、设备负荷统计 根据设备选型,负荷统计结果如下: 本系统供电设备额定功率之和为: ∑P=700+160+250+110+2×315+2×75+2×55+2×55=2220KW 2、移变容量计算与选择 采区供电一般采用需用系数法,因自移支架且设备按一定顺序起动,故需

用系数为: 589.02220 700 6.04.06.04.0max =?+=∑? +=e X P P K 查表综采面加权平均功率因数cos Ψdj 取0.7。 因此移变容量计算为: KVA P K S dj e X B 97.18677 .02220589.0cos =?=ψ∑?= 2、移变选择: 根据以上计算,选用两台移变负责该面供电,1140V 系统采用一台KSGZY-800/6型矿用移动变电站分别对转载机、破碎机、机巷刮板机、机巷皮带、溜斜刮板机进行供电。3300V 系统采用一台KSGZY-1600/6型矿用移动变电站对工作面输送机、乳化泵、采煤机进行供电。 容量验算如下: 1#移变KSGZY-800/6型(6/1.14KV): 设备总功率:∑Pe=640KW 查表K X 取0.5,cosP dj 取0.7 故移变容量计算为:KVA P K S dj e X B 14.4577 .0640 5.0cos =?=ψ∑?= 因S B 457.14KV A <Se=800KV A ,该移变选择符合要求。 2#移变KSGZY-1600/6型(6/3.3KV): 需用系数:666.01580 700 6.04.06.04.0max =?+=∑? +=e X P P K 设备总功率:∑P =700+250+2×315=1580KW 故移变容量为 KVA P K S dj e X B 86.15027 .01580 666.0cos =?=ψ∑?=

井下煤矿掘进工作面爆破设计方案

. 大理州双河煤矿有限责任公司 井下巷道掘进 爆破设计 编制单位:大理州双河煤矿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部门:矿井小型机械化项目办公室 编制日期: 2016 年 11 月 25 日

编制人员名单表 审核人员

目录 矿井基本情况 井下巷道爆破环境描述掘进爆破设计目的及要求爆破参数的确定 凿岩工作

一、矿井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所在位置及隶属关系 1、项目名称:大理州双河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双河煤矿机械化改造。 2、所在位置:大理州双河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双河河煤矿(以下简称“双河煤矿)位于大理州剑川县城北西330°方向,直距约10km。地处剑川县东岭区石菜江村境内。 3、隶属关系:该机械化改造工程项目法人为大理州双河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属民营企业。 (二)项目背景 双河煤矿为大理州双河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 双河煤矿为一小型矿山企业,主要经营煤炭开采和销售,现在册职工125人。矿山始建于1965年,前身为国有煤矿,年产量1万吨左右。2006年以后,矿井通过技术改造,逐步完善了生产系统,矿井产量逐年增加,近年产量在4.5万吨左右,云煤行管[2008]23号文件核定生产能力5万t/a,在大理州“十一.五”煤炭资源整合中属单独保留型矿井,拟整合规模9万t/a。双河煤矿于2009年1月申请延续办理了采矿许可证,证号:C03120,有效期十年,自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 根据《云南省大理州双河煤矿有限公司双河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

告》,双河煤矿截至2008年12月,矿界范围内共获资源总量386万吨。保有资源储量218万吨。为进一步规范采掘部署,改进采煤工艺,优化施工组织,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确保矿井持续稳定发展,并为认真落实安监总煤行【2010】178号、云工信煤技【2012】614号精神,按照“大力推行小型煤矿机械化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的要求,双河煤矿拟在对矿井采掘运系统进行机械化改造。目前项目已经取得开工备案并与2015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 二、井下巷道爆破环境描述 1、工作面位置范围:该掘进工作面位于四平硐下部,距四平硐硐口300m,南以16上山二级的上出口为界,北以四平硐运输平巷为界,西以原16上山二级上部的采空区为界,东以五平硐北三运上部的待采掘区域为界。 工作面走向长度为240m,倾向长度为76m,该煤层属双河南井田C1煤层,含矸1~2层,为简单结构煤层,煤层厚度稳定,变化不大,上层煤在1.2~1.6m,(可采煤层),中间夹矸为0.2~0.8m,下层煤0.2~0.5m,(一般不可采),即:1.4~1.8m,平均厚度1.6m;煤层倾角9~13°,平均倾角11°,为进水平煤层,该煤层属长焰煤,煤质中硬,硬度系数f:2~5、岩石硬度系数f:7~11。 2、掘进目的用途:主要为探明一采区的资源及地质构造情况,解决一采区采掘工作面的通风线路(主要是回风)过长等问题。详见

机采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实用版

YF-ED-J5538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机采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 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机采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实用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一条煤矿企业要积极发展采煤机械化,开展各种复杂条件下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坚持机械化开采优先的原则。 第二条生产矿井应通过发展采煤机械化,促进采煤工作面综合单产提高,优化矿井生产布局,实现集约化生产。 第三条采煤工作面设备按照“支护安全可靠、能力匹配合理”的选型要求合理配套,实现安全高效开采。 第四条采用机采工艺的工作面必须按要求

编制机采工作面设计。机采工作面设计以采区设计为依据,由矿技术中心部门编制,经矿总工程师组织会审批准后方可施工。 第五条机采工作面设计内容 ㈠设计的依据 ⒈批准的工作面地质报告及相关地质资料。 ⒉经批准的采区设计及补充资料。 ⒊邻近工作面或邻近采区类似工作面地质、矿压等技术资料及生产情况。 ⒊相邻采区或邻近工作面实见瓦斯、自然发火、地质、水文地质情况、矿压资料及生产情况。 ㈡设计说明书 基本条件:工作面参数选择合理;工艺先

南岔煤矿设计说明书

前言 一、概述 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83号“关于忻州市宁武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同意以山西忻州神达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兼并重组山西宁武泰华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宁武南岔煤业有限公司2处地方煤矿整合为1处,关闭山西宁武新堡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后矿井名称为“山西忻州神达南岔煤业有限公司”,2010年1月15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山西忻州神达南岔煤业有限公司换发采矿证(证号:C1400002010011220053745),井田面积5.6532km2,批准开采2号、3号、5号煤层,生产规模1.20Mt/a。 二、编制矿井兼并重组整合设计的依据 1.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晋政办发[2007]35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集团公司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2. 山西省人民政府文件晋政发[2008]23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 3.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晋政办函[2008]168号文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流程图》的通知; 4. 山西省人民政府文件晋政发[2009]10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 5.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晋政办发[2009]100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集中办理兼并重组整合煤矿证照变更手续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 6.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晋政办发[2011]12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确保圆满完成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的通知》;

12160采煤工作面开采设计

21020采煤工作面开采设计 一、工作面概况 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见下表。 2、煤层 本工作面的煤层厚度由2—2.6m,平均2.2m,本区段呈单斜构造,其走向35—40°,倾向为125°—130°,倾角为18°—20°,工作面煤层情况见下表。 3、煤层顶底板 工作面煤层顶底板情况见下表。

附图1:工作面地层综合柱状图。 二、开采 设计编制的依据及要求 1、开采设计依据 (1)《煤矿工业设计规范》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版。 (2)《煤炭生产技术管理基础工作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煤生字[1997]第237号。 (3)《规范全市地方煤矿采掘工程技术管理暂行规定》郑煤【2011】114号。 (4)《河南省国有煤矿生产矿井和地面长(处)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

考核评级办法》(试行)河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 2007版 (5)《煤矿安全技术基础管理》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版 (6)《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 (7)集团公司批准的采区设计 (8)矿总工程师批准的该分阶段的地质说明书. (9)设计采面位置、范围,井上、下关系及四邻采面(边界)的地质情况。包括煤层赋存情况、水文地质、瓦斯及二氧化碳赋存情况与涌出特征,煤层爆炸倾向,煤层发火倾向。 (10)设计采面内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岩移特点及上、下煤层间及夹矸关系;邻近工作面的矿压观测资料。 (11)邻近工作面及边界小窑采空、积水情况资料。 (12)研究确定的工作面设计的具体原则。 2、设计程序 (1)回采工作面设计由矿生产设计部门按回采面衔接安排,确定工作面设计。 (2)由矿总工程师组织有关科室据采区设计研究确定回采工作面设计的具体原则。 (3)据设计通知有关单位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4)编制回采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5)由矿总工程师组织有关单位负责人对回采工作面设计进行审查。经修改通过后报送总公司。 三、地质构造 根据-30大巷、21下山及21020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掘进期间揭露的资

门克庆煤矿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

门克庆煤矿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

门克庆煤矿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第一章井田概况及矿井建设条件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矿井建设条件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井田位置及交通 1. 井田位置 门克庆井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境内,鄂尔多斯呼吉尔特矿区的中部,行政区划分别隶属乌审旗图克镇、伊金霍洛旗台格苏木管辖。 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09°25′35″~109°31′00″ 北纬: 38°52′21″~ 38°59′00″ 井田范围:按鄂尔多斯呼吉尔特矿区总体规划,门克庆井田境界由原门克庆井田和陕汉毛利井田合并后范围为准,由4个拐点坐标圈定(各拐点坐标见表1-1-1)。井田北与葫芦素井田毗邻,西与梅林庙井田相接,南与母杜柴登井田为邻,东与二号勘查区西部边界相接。井田东西宽约7.6km,南北长约12.3km,井田为一规则的长方形,面积约94.95km2。 2. 井田交通 井田交通方便,东部有包(头)~神(木)铁路、正建的新包(头)~西(安)铁路和210国道(包头~南宁)呈南北向通过;紧邻井田西部边界外有规划的矿区铁路、矿区公路呈南北向通过。井田距210国道约23km,有乡村公路相通。沿210国道向北约130km可至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向南约60km 可达陕西省榆林市。 东胜区是鄂尔多斯市政治、经济、文化、通信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门克庆煤矿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第一章井田概况及矿井建设条件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主要的铁路和公路均在此交汇,南北向有210国道(北京~南宁)、213省道(包头~府谷)、包神铁路(包头~神木)、拟建的包西铁路(包头~西安)通过,东西向有109国道(北京~拉萨)通过。东胜区北距包头市108km,南至包神铁路大柳塔车站78km,西距乌海市360km,东抵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245km。 表1-1-1 井田境界拐点坐标表 本井田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为煤炭外运及生产所需设备、材料物资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 井田交通位置见图1-1-1,井田在矿区中的位置见图1-1-2。 二、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之东南部,区域性地表分水岭“东胜梁”的南侧为毛乌素沙漠的东北边缘地带。井田内地形总体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

煤矿工作面综采设计

一、地质概况: (一)工作面位置、范围及井上下对照关系 工作面地面位置:位于许疃镇与集南王家附近,地表为季节性河流和农田。 该面位于82采区左翼第二区段,南侧为81采区7114工作面,北侧为82采区上山。上邻8221工作面(尚未开拓),下邻8225工作面(尚未开拓),顶部7123及7223工作面已回采完毕。 工作面概况:该面可采走向长600 m,倾斜长152m。总面积约91200 m2。工作面标高- 410.9~- 460.0m。 (二)煤层及围岩情况: 82煤层属二迭系下石盒子组,该煤层由亮煤和半亮煤组成,具有玻璃光泽,该工作面煤层厚度1.9~2.46米,平均2.18米,结构简单,赋存较稳定。倾角一般在4°~28°左右,平均16°,该煤层与上覆72煤层的层间距为8.95~16.23米,平均为15.78米,与下伏83煤层的层间距0.45~2.1米,距下部铝质泥岩约12.5米。 该工作面顶板为细砂岩,厚度平均为13.86m上部水平层理,浅灰色;中部灰白色细砂,以石英为主,局部含菱铁鲕粒,厚层状;下部灰白色,夹大量植物根部化石而呈波状层理。 该工作面直接底为泥岩,厚度平均为1.27m,灰色,富含植物根部化石,其下为83煤,玻璃光泽。老底为泥岩,厚度平均为4.6m灰色,靠上部较厚,部分地点略带褐色。 (三)地质构造情况:

根据三维勘探资料及72煤层回采的资料,该区域内共发育断层10条,其中三维地震勘探7条,7223回采揭露3条。对8223有一定影响的各断层参数如下: (四)水文地质情况: 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该工作面掘进施工时将会出现顶板滴,淋水等现象,对掘进工作面有一定影响。预计涌水量5~10t/h。 8223工作面位于7123工作面、7223工作面采空区下方,由于7123工作面、7223工作面老空区积水,将会对8223工作面掘进施工构成水害威胁。 掘进工作面的充水水源为82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及上覆7223老空区积水,特别是在断层等裂隙发育处,滴、淋水现象较严重。 (五)工作面瓦斯、煤尘及地温情况:

煤矿新井设计说明

摘要 本设计矿井为XX 市某煤矿新井设计,设计生产能力为1.2Mt/a,服务年限62.85a。根据设计要求,井田的工业资源储量为15751.59万吨,可采储量为105.58Mt。井田走向长8km,倾斜长5km,煤层平均倾角15°,属于缓倾斜煤层。 本设计矿井采用双立井的开拓,单层大巷布置方式。共划分十一个采区,其中首采区为211采区,布置一个工作面同时生产。采煤工艺为综采,大巷采用胶带输送机运煤。年工作日为330d,采用“三八”工作制,工作面长为180m,截深0.865m,班进两刀,第三班检修。 由于井田走向较长,且为缓倾斜煤层,以及煤层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决定本井田全部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开采。 主井装备:12t箕斗,钢丝绳罐道,箕斗由四根钢丝绳提升。副井采用1.5t罐笼提升。副井采用一套为1.5t矿车单层单车双罐笼提升设备,槽钢组合罐道。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 关键词:立井;上山开采;大采高;单巷掘进;中央分列式 Abstract design of mine for XX in some mine Nii design, the design production capacity of 1.2Mt/a, length of service 62.85a.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Ida industrial resources reserves 157515900 tons, recoverable reserves is 105.58Mt. Ida to long 8km, long 5km tilt, the average coal seam dip 15 °, which belongs to the gently inclined seam. The design of double shaft mine development, single lane layout. Is divided into eleven districts, one of first mining area of 211 mining area, layout of a working face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Mining technology for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roadway using belt conveyor coal. Years working for 330D, use "three eight " working system, working face length is 180m, cutting depth 0.865m, class two knives, third class maintenance. Due to long Ida, and gently inclined seam, and the seam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 decided the Ida all used to long wall mining mining. Main equipment: 12t skip, wire rope guide, skip the four wire rope hoist. Auxiliary shaft cage hoisting by using 1.5T. Auxiliary shaft adopts a set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