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七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圣才出品】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七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圣才出品】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七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圣才出品】

第七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一、概念题

1.公共政策问题(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即便存在上述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倘若它并没有被社会大多数人所察觉,它也只能是一种潜在的社会问题。(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这种冲突除了表现于个体之间,更多地表现于个体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以至于个体、团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让某些个人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直至上升为政策问题,往往不是少数个人行动就能奏效的。⑤政府的必要行动。社会问题要列入政策议程,必须是那些被认为是很重大的问题,值得政府给予更多的注意,并依法采取政策行动加以解决。

2.政策问题的层次分析法(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层次分析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首先通过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其优点体现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灵活简洁。具体操

作中,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实质是一种分类分析方法。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合理原因,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问题成因;可行原因,是合理原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原因。

3.政策议程(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

答: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政策议程强调公共问题得到决策主体的深切关注,感觉有必要由公共权力机构来解决,并纳入了政策的讨论过程等几方面的因素。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有:①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③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4.政策问题的结构

答:政策问题的结构是指与政策问题相关联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构成状态。根据各种要素所达到的不同标准,可确定政策问题结构的不同质量。按照一般的观点,政策问题的结构质量可分为优良、适度和不良三种状态。

5.政策问题的层次

答:政策问题的层次是指由影响范围和社会关注参与人数的多少所决定的政策问题在社会政治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根据政策问题涉及影响的范围、社会关注和参与人数的多少,可将政策问题所处的位置分为三个政治层次,即微观政治、系统政治和宏观政治层次。

6.政策问题的引发机制

答: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认为,政策问题的产生总要由一些特定的自然现象或人文事件引发。这些特定的自然现象或人文事件便成为政策问题产生的“引发机制”。这些自然现象或人文事件也就成为政策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在詹姆斯·安德森看来,一个国家内部发生的特定自然现象或人文事件称为政策问题产生的“内在引发机制”;国际上发生的、对一个国家内部产生影响的特定自然现象或人文事件称为政策问题的“外在引发机制”。这些特定自然现象或人文事件的出现,必然要在客观上引发政策问题。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2012湖南农业大学年研)

答:(1)关联性与公共性

①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政策问题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会与其他领域、地区或部门的政策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种政策问题的处理可能会产生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其他相关的政策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时,要从政策问题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高度去把握。

②政策问题的公共性表现在政策问题是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的,一般都影响到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大多数人,与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它必须通过公共权力机构来加以解决。公共权力机构对政策问题的解决,表现为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或指示等形式的公共政策,对其所针对的所有人员都具有权威性和普遍的效力。

(2)客观性与主观性

①无疑,任何公共政策问题都基于一定客观的社会现实而得以成立。例如突发自然灾害、人为事件、社会变迁以及科技变迁等客观事实的变化多会引发政策问题。但是,同时

它们又都是基于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切身感受以及分析研究和其他主动行为才得以上升到政策问题的高度,因而必然更具有主观性。

②面对同一状况,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标准、价值、利益和规范等出发就可能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可能认为必须制定一定的政策予以解决,有的则可能并不如此认为。

③另外,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也可能造成国家间对问题的不同认识。例如,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的先入之见往往会影响到该领域政策问题的不同建构。

(3)历史性与动态性

①所谓历史性,是指公共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尤其新的公共政策问题很可能是已有政策遗留、衍生的,也可能是环境与事态的新变化所导致的。这些都说明公共政策问题常常具有历史性。

②从公共政策问题的历史性中我们又可获知政策问题还具有动态性。所谓动态性,是指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然,政策问题的动态性不但可以从纵向历史发展方面去看,而且可以从横向状态上来观察。

2.举例说明公共政策问题的边界分析法。(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1)邓恩的观点

邓恩认为,政策分析者很少面临一个单一的、完全界定了的问题;相反,他们面临着多种问题,这些问题散见于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被那些观点和符动相互依赖的利益相关者以明显不同的方式加以界定。边界分析是问题界定的一个重要方法,它由以下三步构成:①饱和抽样。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来获得有关利益相关者的饱和抽样(或滚雪球抽样)。②问题陈述的唐发。具体说明这些闷题表述的证据可以从面谈或电话交谈中获得,

并可从饱和抽样阶段中的相关者那里获得所需的文件。③边界估计。这一步是要估计元问题的边界。

(2)帕顿和沙维奇的观点

帕顿和沙维奇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所谓便捷计算方法,基本步骤是:①使用参考来源。检查数据推导的细节,使用各种来源,少使用或不使用那些没有提供操作定义的来源。

②运用相关调查数据。分析者通常没有时间去作一个新的、正式的调查。但有许多全国性的或地方的调查材料可以提供有关数据。③猜测。有各种猜测方法,如那些不因时间地点变化的比率可以用来猜测一个绝对数;可以应用某些学科已建立起来的拇指规则;一个已知的变项可以用来猜测另一个变项(假如两者的关系为已知的话);从相似的现象中借用比率进行测量;因素累加得出估计总数等。④使用专家。向专家请教,但必须保证他们是真正的专家。有各种由专家使用的估计方法可以用来减少估计所产生的可能错误。

3.简述政策议程确立的过程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政策议程确立的过程模型是一种阶段性的描述,是对政策进行程式化的分析。其核心是将政策议程看做是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议程的关系对政策议程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过程模型认为政策议程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过程。政策议程的确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议题确认,某一问题受到注意,并被察觉到需要政府的行动。

(2)第二阶段——议题采纳,政府决定对公共问题是否做出反应。

(3)第三阶段——议题重要程度排序,对议程中各个问题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4)第四阶段——议题持续。

4.公共政策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答:(1)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政府和有关社会公共组织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列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实际上是从问题到社会问题再到公共问题最胡到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3)政策问题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议事日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政府面临的社会问题非常多,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够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只有那些被政府提上议事日程并加以处理的问题才是公共政策问题。

(3)政策问题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状况,也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一种社会状况是否能够构成政策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是与人的主观判断密切相关的。

5.公共政策问题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1)公共政策问题的相关性

公共政策问题通常总是表现为复杂问题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系统中,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因而发生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许多公共政策问题都是一种相互缠绕的“问题系统”。因为任何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问题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公共政策问题的人为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