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浮沉雨打萍——《末代皇帝》人物评析

身世浮沉雨打萍——《末代皇帝》人物评析
身世浮沉雨打萍——《末代皇帝》人物评析

身世浮沉雨打萍——《末代皇帝》人物评析《末代皇帝》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也是

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作为一部史诗般的电影,影片将溥仪的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放在时代的大命运中,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沉浮以及溥仪在那个时代的裹挟前进下的身不由己,影片始终以一种悲悯的眼光展现溥仪的人生经历,让观影者在不知觉中投去同情和理解。下面我将以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为分析对象,解析溥仪传奇的人生历程。

一、溥仪——身世浮沉雨打萍

溥仪的人物分析以年龄段来划分为五个时期。

(一)溥仪幼年时期

影片的片头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和中国红,有浓郁的东方气息。因为影片采用的是自然光线拍摄,给人的真实感是现在的一些影片所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看电影就好像真的回到那个时代。影片使用现在和过去交叉剪辑,形成两条故事线,有一种命运的交错感。影片音乐和色彩运用给影片笼罩一层阴霾的情绪,预示着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溥仪第一次进宫,导演将场景选在晚上,环境气氛加重了悲怆感,溥仪被强制抱进宫时还是一个3岁的孩童,他就像一个离开父母的孩子一样撒娇的哭泣,可是他却不知道他的一生将就此改变。慈禧在临死前,叫溥仪靠近她身边,溥仪就是不知事的孩童所表现一样,并不惧怕权威,在恢宏森严的宫殿里甩着他的手套走来走去打量着陌生的一切,展现了儿童的天真好奇。对于慈禧所讲,他将成为皇帝,紫禁城唯一的男人的特殊高贵完全不理解也不在意,相反只是一脸天真看着慈禧。我们不能责怪他,他只是一个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命运的孩子而已,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别人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强加给他的。

在太监给溥仪洗澡时,他问他是真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太监说当然,他就开始用水浇太监们。他以后肆无忌惮的行为背后无不是因为其他人的纵容。在登基大典之日,他百无聊赖的坐在高高在上的龙椅上,他的小与龙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他走出宫殿,众人向他下跪,在紫禁城内,他是至高无上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以后养成为我独尊的性格。所以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溥仪一生的个性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制度下养成的,他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已。当所有人都在跪拜他时,他却无所顾忌的走来走去新奇的看着一切,这就是一种嘲弄,他是无知的孩童,他们只是要他做一个傀儡,而这个孩童也并不把一切放在眼里。溥仪在一位大臣那里得到蟋蟀,这里的蟋蟀是有象征意义的,蟋蟀又叫“百日虫”,每年夏季出生,秋后死亡。用无意发现蟋蟀,暗示着晚清命数的短暂。

(二)溥仪童年时期

溥仪的母亲在七年后的第一次带溥杰来看溥仪,溥杰送给溥仪风筝,溥仪的母亲泪流满面,都从侧面凸显的溥仪人生的悲哀,不能享受父母的爱,兄弟姐妹的陪伴,他是多么的孤独。他是最孤独的孩子“他是天下唯一不能走出自己家门的孩子。当他带领溥杰转圈时,太监们围绕着他俩转圈,就像舞台小丑的表演一样可笑,同样也是溥仪所处环境的可笑之处,明明已经丧失了对中国的统治权,一群人却还要溥仪陪着他们演着戏。此时溥仪乖张的个性已凸显。当溥仪第一次退位时,他喃喃的说,我一点也不明白,这是真实性写照,十岁左右的溥仪对于动荡的中国的局势怎么明白,而此时奶妈的离去对于溥仪来说是一个打击,当他奔跑最赶奶妈时,镜头下他与空旷宏大的宫殿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看似至高无上,其实他什么也不能做主。

(三)溥仪青年时期

这是溥仪开始成长的时期,他遇到了他的老师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庄世顿,他们第一次见面是以一次长久的握手相笑开始的。庄世顿教给溥仪做人的准则,送给他自行车,当溥仪母亲去世时,溥仪将他养的小老鼠砸向大门,他的精神极度痛苦,庄士敦给溥仪安慰劝解。溥仪开始想去牛津大学,但是他无法逃跑,他听从庄士敦的建议结婚。但他的爱情也是不自由的,选婉容做皇后也不是自愿的。

(四)溥仪成年时期

溥仪在庄士敦的鼓舞下,溥仪减掉自己的辫子,决心在宫内进行改革,但是一把大火让他的改革之梦破碎,溥仪将宫里的太监全部赶走,溥仪废除了延续了800多年的太监制度。后来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在城门外,这是他自三岁以来第一次能出紫禁城,城门外的骆驼一如他第一次进宫时,此时却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桑之感。之后溥仪逃到天津的公馆,他还是想着复辟,天真的认为日本人是为了他好,他由于养尊处优惯了,变得贪图享乐。在日本人的邀请下,溥仪到了在满洲国,登上满洲帝国皇帝,此时他还是做着复辟的春秋大梦,但是他溥仪却没有什么能力,所以溥仪只不过是一个庸人。日本不过是为了利用他,制造日满亲和的假象,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溥仪不过是一个堵住外界质疑声的工具,掩盖日本的侵略罪行,溥仪彻彻底底成为一个傀儡。

(五)溥仪老年时期

二战后,溥仪被苏军俘获成为战犯。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送回中国抚顺的战犯管理所,在管理所的这十年是溥仪解析自己思想和自我更正的十年,在管理所所长的教导下溥仪学会了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影片最后年迈的溥仪走进曾经登基的大殿,他从龙椅下拿出曾经装蟋蟀的盒子给红领巾,一只蟋蟀从里面钻出来,这只蟋蟀见证了50多年的沧桑巨变。当红领巾回头,溥仪却消失了,消失在漫漫时间长河里,他的一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沧桑巨变。

二、庄世顿——溥仪的人生导师

庄世顿是对溥仪影响最深的人,对于溥仪来说亦师亦友。庄士敦总是耐心细致的说教,给溥仪讲诉西方神秘传奇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溥仪一直要去牛津大学的原因。庄士敦为溥仪保守小老鼠的秘密,送他自行车,教他做人的道理。之后溥仪改革减掉辫子也是受庄士敦的影响。当溥仪戴眼镜问题上,庄士敦与内务总管激烈争辩,当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庄士敦还在想通过大英使馆帮助溥仪寻求政治避难。他根据溥仪的前半生撰写了《紫禁城的黄昏》,影片就是根据这本书和溥仪的自传改编的。

三、婉容、文绣

婉容作为溥仪的皇后,新婚之日她对溥仪说“我们做一对现代夫妻吧”,体现她是受西方婚姻观的影响新时期女性。而作为女性她是不幸的,她不能选择自己的婚姻,而且这段婚姻的对象还是溥仪,她命运就添上了悲剧色彩。她在溥仪选择去东北时极力阻挠,说明她对局势有自己的看法,她在溥仪再次称帝时的失态,说明她明白溥仪不过是日本人的傀儡,她比溥仪能更加看清时局。最后婉容出轨、吸大烟,侧面反映了伪满洲国制作大烟对人民的残害。婉容孩子出生就死亡是她精神崩溃的原因,最后她疯了,落得如此悲惨的境地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哀。

文绣是一位值得称道的新时期女性,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一直都排在婉容后面,结婚时她比婉容先进宫,只是为了迎接第二天进宫的婉容,在天津的公馆时,溥仪和婉容在舞池里跳舞,是别人眼中的恩爱夫妻,而她显得多余。当溥仪不再是一夫多妻制的皇帝时,她毅然离去,成了历史上唯一敢和皇上离婚的人,充分展示了她的洒脱个性。

四、战犯管理所所长——领路人

管理所所长是帮助溥仪解剖自己思想,改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的好老师。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当审问官对他恶语相向时,所长在一旁劝解;当溥仪仍然为我独尊的享受着其他人对他的服侍时,所长帮助他改正,帮助学会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当溥仪自暴自弃胡乱承认自己知道日本的活人细菌实验时,他将溥仪骂醒,最后溥仪在管理所改造后得到特赦,后来成为一名花匠,管理所所长给了溥仪重生。后来溥仪在文革时,所长被批斗,溥仪站出来替所长辩解,称所长是好老师、好人,证明所长对溥仪影响深远。

总结:《末代皇帝》导演选择了独特的视角,将溥仪的一生放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去演绎。他的一生三起三落,三次称帝三次退位,导演始终以悲悯的眼光去诠释溥仪的一生,影片中的每个人物的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命运都是时代产物,在历史的大潮下,个人的力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周朴园是曹禺的剧作《雷雨》中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伪善、无情、冷酷、自私、专制、残忍、狡诈、懦弱、卑鄙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一、在戏剧情境的巧妙安排中揭示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戏剧家要使各种人物在较短时间之内,就能通过有力的动作充分展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须为他们安排一种特殊的情境,即戏剧情境。在《雷雨》中,以下三个戏剧情境对展现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包括剧中人物动作展开的时间、场所等等,这些因素对人物性格的揭示具有独特作用。在《雷雨》中,作者将整个剧情安排在一个郁闷的夏天,从早晨到午夜,仅一天时间,周朴园出场的时间实际上只在上午、下午和午夜,但就是在这一天之中,周朴园的性格暴露无余。时间高度集中,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就相应集中,这种集中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深刻。同时,作者又将与周朴园有关的剧情都安排在周公馆内,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如第一幕的景,周家客厅的摆设,是按三十年前侍萍喜欢的样式摆设的,同时突出了一张旧相片,实际上这是鲁侍萍的相片。鲁侍萍与周朴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内见面的。可以说,这个场所是曹禺先生的精心设计,使鲁侍萍与周朴园的见面格外扣人心弦,使周朴园伪

善的性格暴露得更为彻底。 (二)突然事件 突然事件的安排对推动剧情具有重要作用,而剧情的展开又不断地揭示人物性格。如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展开了她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这一突然事件打破了周公馆三十年的沉寂,一个三十年前被周朴园抛弃而跳河自尽的女人忽然出现在眼前,使气氛骤然紧张,悬念陡然产生——人们不禁好奇: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在家人面前表现出对侍萍有着深切的怀念,在侍萍真正出现后会如何?在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之前,我们对周朴园的印象是重情重义,他对侍萍的种种“怀念”之举,甚至已使读者为之感动。但随着突发事件的展开,矛盾冲突逐渐激烈,周朴园的伪善面纱遂被揭开。 (三)特定的人物关系 这是构成戏剧情境的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因素。在《雷雨》中,周朴园、鲁侍萍、周蘩漪、周萍、鲁大海、周冲、鲁四凤等人物构成了复杂的关系,有夫妻、父子、母子、母女、兄弟、兄妹等关系,其中,周朴园是众多人物关系的核心和纽带。周朴园与他们的关系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发展对揭示周朴园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周朴园在周公馆是家长,高高在上,专制骄横。为了树立他的家长威严,逼蘩漪喝下一碗苦药,尽管蘩漪并不情愿。周朴园之所以要逼蘩漪喝药,是因为他意识到蘩漪有些反常的行为,危胁到他的家长威严,因此借着喝药这件事来压制蘩漪的“反抗”。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周朴园对蘩漪的问候只是义务式的关心,而没有夫妻的真情,

电影《末代皇帝》影评

电影《末代皇帝》影评 闲来无事在豆瓣上看到《末代皇帝》的推荐,以前我是很反感看外国人拍任何跟中国历史文化有关的影片的。但是看了以后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非常的成功,每一个场景都能精准地把握那个时代的印记,触动人心。不愧是奥斯卡金奖影片。 这部影片是导演贝托鲁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讲述中国人的故事,也是关于中国的电影第一次获得奥斯卡金奖。也许是出于对大师的尊敬,中国没有对这部影片做任何剪辑和修改,体现在中国观众面前的完全是原汁原味的面貌。而且在拍摄过程中故宫完全是清场取景,撤销了所有的护栏,这是绝无仅有的。甚至拍摄期间恰逢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华,也因拍摄缘故无法参观故宫。不过据我所知,贝托鲁奇是意大利共产党员,这个身份也许有点微妙。 溥仪是头号大汉奸,是一级战犯,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我们也都知道这是拜时代所赐。溥仪三岁即被送入宫,从天真的孩提时代就被禁锢在森严的紫禁城中,虽为傀儡但也是要什么有什么。自小他便知道自己拥有一切,但是他所拥有的都是建立在深深的无奈之上,懂的越多,这种无奈便越深重。他一直是孤独的,尽管有那么多的宫女太监陪他玩,但他得时刻知道自己是个皇帝,他的孤独渗到了骨髓里,以至于他长大了,从小照顾他的奶娘被接走时他说了一句话:“她不是我的奶娘,她是我的蝴蝶。”在那个压抑人心的禁区,唯一一份亲情也被无情地剥夺。皇宫锦衣华服,歌舞升平,事实上他所享受的再多不过是紫禁城里的封建时代所残存的封建思想使然罢了。他的人生三起三落,三次做皇帝三次投降。满清的末代皇帝,张勋复辟是称帝,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向中华民国投降,向日本人投降,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投降。他也曾想干一番事业,在紫禁城里他要改革,在明知日本人是在利用他时他曾信誓旦旦地说:“我也要尝试着去利用日本人。"但他没有能力,那个时代注定了他的没有能力。 所以说,称他为一级战犯还真是抬举他了。他只是一个王朝的牺牲品,他不幸地成为了末代皇帝,哪一个末代皇帝又是有好下场好评价的呢?廉政的末代皇帝不是没有,只是对于一个改革变化风起云涌的时代来说,多余的不是你这个皇帝,而是整套的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溥仪不过可怜地成了这套制度的代言人,他无法选择。更何况,他不是一般的末代皇帝,这个时代也不是一般的时代,因此他的经历也注定了变换诡谲,注定了悲剧。 这部电影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导演用全新的视角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客观真实。在影片

《雨打芭蕉》教案

《雨打芭蕉》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丝竹乐,有对多元文化接纳与包容的意识,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对比法、实物观摩法、实践体验法感知乐器高胡、二胡、梆笛、扬琴的音色、外型,通过对比欣赏、观看教师范奏片断,理解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的音乐手法与地方戏曲的渊源。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广东音乐、江南丝竹音乐风格形成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了解广东音乐、江南丝竹与粤剧、昆曲之间的关系。 2.会听辨主奏乐器高胡、二胡、扬琴的音色;知道高胡的分弓奏法、滑音奏法、扬琴的颤音奏法、二胡的连弓奏法;理解江南丝竹的 支声性手法。 3.会分辨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我校地处农村,是一所农村镇级学校, 70%的学生为外地打工子弟,全校30%的本地生中95%的学生为农村户口的孩子,学生对艺术的了解、认知渠道是有限的,依据这个学生认知现实情况,再加上所教授的内容是这些孩子平时很少关注的“丝竹乐”,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对我国丝竹乐关注

程度不高。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参差不齐,有很多学生不具备识别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但经过前期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已有明显转变。学生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的识别运用相对纯熟,对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形式要素的掌握与运用有所提高。学生对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这两种音乐的情绪、流行的地区、主要的乐器了解甚少。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比感知、分析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音乐手法(二)教学难点 对比感知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的音乐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导出课题 (一)创设情境导出课题【播放《步步高》】 学唱主题 【讲授】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 (二)丝竹相和: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 1.广东音乐 (1)广东的地域文化 师:广东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怎样的音乐风格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广东地域文化视频片断】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整理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X,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X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X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5.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X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6.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XX之一枝,XX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7.怀桔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X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XX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人X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X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二)花草类 1.红叶 传情之物。X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X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X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许浑《XX城西楼晚眺》:“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

《雷雨》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雷雨》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从周朴园如何对待生命中的两个女人看人性的复杂 一、教材分析: 《雷雨》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戏剧单元的第一篇。作为戏剧,戏剧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刻画艺术两方面。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者上,我将人物形象分析和人物评论写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的基础上,高二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发展理性思维,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观察,高二(6)和高二(17)班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缺乏条理性。理性思维的质量有待通过表达训练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目标: 1、把握剧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理解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了解周朴园与侍萍、繁漪之间复杂的关系。 2、掌握人物性格分析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周朴园对侍萍感情的复杂性,以及从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资本家特有的性格上的两重性。 五、教学难点:对周朴园复杂的内心感情世界的体会和把握。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设计: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歌曲《当爱已成往事》导入。 歌词中:往事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风雨 纵然记忆抹不去 爱与恨都还在心里 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雷雨》中:三十年了周朴园都在打探梅侍萍的消息, 当他们再次重逢时, 又有多少往事被重提, 又有多少爱恨还在心里? (二)、人物感情分析 1、周朴园对梅侍萍三十年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1)保留着旧的家具和陈设 (2)记得侍萍的生日 (3)保留着关窗的习惯 (4)雨衣、衬衣都喜欢旧的,记得绣着“萍”字的旧衬衣 (5)熟悉侍萍关窗的动作 (1)(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2)谁指使你来的? (3)(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4)“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5)“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 (6)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2、两个对比,你怎么看?怎么理解? 答案:(1)、对侍萍怀念的前提是,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不利。这时候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 (2)、周朴园年轻时的确喜欢过侍萍。他曾经到德国留学,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上进。而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漂亮伶俐,而且对周朴园服侍得很周到。 (3)、周朴园的后妻繁漪傲慢不驯,不吃他一套,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引起对她的怀念。 (4)、曹禺后来解释道:“因为两次婚姻的不如意,周朴园对侍萍的思恋、怀念变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感情,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曹禺谈《雷雨》) (三)、从周朴园对蘩漪的态度看周朴园作为中国第一代资本家的代表,身上所特有的双重性格特征。 1、观看《喝药》片段的影片 2、 “喝药”一段要她做出服从的榜样。病的好坏为次要,维护他的权威是主要。 3、 血腥的原始积累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看了末代皇帝这部剧,感触很深。该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末代皇帝》成片于1987年,曾经获60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九项大奖,影片语言为英语,导演是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这部电影有很多第一,包括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影片,同时也是第一部获准进入到紫禁城拍摄的故事片电影(不包括纪录片)。 整整165分钟的片长,将溥仪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段一幕幕的表现了出来。娴熟的蒙太奇手法,将那些看似不太连贯的各个片段紧凑的联系在一起,让人一口气看到结束,欲罢不能。 也让我由衷地感叹导演那炉火纯青的电影功底。 溥仪这被操纵的人生似乎从降临人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被抹去以往王侯将相的光鲜亮丽,取而代之的则是阴郁的灰暗。溥仪三岁登基,被慈禧硬生生地摁上宝座;六岁退位,经历了灰色的童年与躁动的青春后,终于日落紫禁城,被袁世凯等各方压力逼出宫门;近三十岁在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之下成为伪满“皇帝”;四十余岁伪皇退位,被俘苏联;五十岁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辗转回到沈阳,最终获得特赦并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享年61岁。 一个王朝从兴起到灭亡,最后的皇帝往往都处于某种尴尬的历史背景,一个没有权利的溥仪,一个自三岁进宫再没有过父母兄弟关爱的溥仪,一个被时代过渡推着走着迫害着的溥仪,一个让我感到无限无奈和同情的,大清国的最后的皇帝。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导演以全新的视角,在两个多小时中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在电影中,溥仪不再是我们一直理解的那个罪人,而是一个无知、本性中还有一丝善良的庸人。历史狂潮将他卷来卷去,他无能为力。影片中溥仪的幼年在吃喝玩乐和阿嬷的陪伴下度过,青少年时期在庄士敦师傅的陪伴下度过,中年时期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度过,之后又在牢里度过,最后一个人孤独终老。影片格局冷清、悲怆。给人一种特别孤独的感觉,感觉整个世界就是在故宫里。似乎溥仪只要想出一个门,就要付出身边最亲的人。到

雨打芭蕉

雨打芭蕉 (一)窗前的一株芭蕉苍苍独立,雨就这么潇潇而来。挥洒在这个深宵难寐的浩阔红尘里,雨打芭蕉就这么轻易地穿越了时空,从这个寂寥的夜里氤氲散开,便感动了自古至今那些怀有灵性而敏感的心灵。杜牧诗云: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取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所以芭蕉的内涵就在大诗人的笔下悄然与我们而近了。 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最合此时的情景,就在雨打芭蕉的淅沥声里,便洇濡出了绵远的人文气息。无论是婉约妩媚的江南,还是雄豪浑朴的北国,都在雨打芭蕉的滴答声里融合濡染出一种情调,都能激起一种寥落的情绪在无边的雨夜里回旋,飘逸出浓浓的古典情怀,使人思接千载,神驰六合。 雨打芭蕉,清声悠远。因而多少古今诗人词客便将芭蕉和雨璧连在了一起,词调中有《芭蕉雨》,曲调有《雨打芭蕉》,诗词中更是随处可见。唐五代时期的诗人汪遵的“秋宵睡足芭蕉雨,又是江湖入梦来”,最是令我激赏,一叶芭蕉,一滴秋雨,却体现出了大气与雄阔,不见一丝媚气。而宋代诗人贺方回的“隔窗赖有芭蕉叶,未负潇湘夜雨声”,诗情含蓄、意境幽深,虽不见气势,但却有另一种意蕴。 在古典诗歌中,吟咏雨打芭蕉而得其三昧的要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那首《芭蕉雨》:芭蕉得雨更欣然,终夜做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铿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听雨打芭蕉而还能分辨出声音大小,雨量疏密,更写出了质感。可见其体验细腻,感受独到,令人足资吟味,真是一位大家。

千百年来,雨打芭蕉声里,激起了多少性情中人无限的遐思与落寞的情怀。最初听到雨打芭蕉的,一定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她年华青葱,清雅婉丽,长日闺阁,诗词为伴。忽然那么一天,便有一个少年的影子就常常萦绕在她青涩的梦里了。无论春花夏雨、秋月冬雪,都能牵动她情感的波澜,丰盈的心事。于是,在那个雨打芭蕉的夜里,她又一次失眠了,空寂的楼阁竟容不下她惆怅的思绪,雨打芭蕉声里,她的叹息被渐渐淹没…… 当那位少年怀抱豪情,负笈走天涯后,流浪就是他唯一的主题了,因为他是个浪子,这是他的宿命!在一个远方的客栈里,他第一次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便有一种萌动的情怀暗涌,那滴滴答答的声音,就突然刺入了他落寞孤寂的心中,刺痛一段刻骨的记忆和往事,当他手摸颌下的胡须,沧桑的脸颊,看看一身积满风尘的衣衫,他第一次流下了浑浊的泪水…… 啊,明天应该往哪里去呀?! “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是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中的一联。在这样的夜晚,就连梦里也充满了碎玉般的雨打芭蕉声了。在音韵清寂里,那在远方的伊人,今宵你是否也会无眠,是否也会辗转反侧? 你清丽的容颜,含情的眼眸,已经激荡起红尘凋敝的烟云,已经拨动了那久已暗哑的琴弦,那奔涌的情感之河怎能阻隔?在水之湄,你轻易就挥洒出绚丽的芭蕉雨了。今宵,想你款款的身姿和着雨打芭蕉的清音有韵地走来,该是一种美,还是一种幻影?亲爱的,那怕是你走进我孤寂的梦寐,那也是一首诗呀。 雨打芭蕉,就这样弥漫了伤感的夜晚,也点缀了那些曾经流逝的岁月…… (二)蕉叶是长安的箜篌,被唐女千年百年地弹奏。 昆山玉碎裂成无数惊心的雨点,引凤凰一声长鸣腾空而去;湘女伫立君山,横吹一支斑竹,潋滟了千里洞庭秋波。

《雷雨》人物分析

雷雨中的喷薄火山 ——分析周蘩漪的人物形象 “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这是雷雨里对周蘩漪的出场描写。曹禺先生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而我更想说“蘩漪对我是个诱惑”。看着蘩漪,我分明像看到了雷雨中的一座火山,“热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烈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是她的人生哲学。——我欣赏蘩漪,我疼惜蘩漪。 “果敢阴鸷”只是表面,在这副令人疏离的面孔之下,是敏感而炽热的灵魂。 蘩漪是美丽的,“静静的长的睫毛”,大眼睛,细瘦,“似乎是一个水晶”。蘩漪也是“明慧”的,有着“对诗文的爱好”。作为一个漂亮而受过教育的“中国旧式女人”,能被“正统”的周朴园娶进家门,想必至少是称得上小家碧玉吧。我不禁想象,做姑娘的蘩漪在深闺里,“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或许轻吟《诗经》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时,也是含羞而热切地幻想过和未来丈夫琴瑟和鸣的婚姻生活的。 然而现实粉碎了她的美梦。她的丈夫是一个封建家长——专治、冷漠。十几年的婚姻生活,蘩漪始终没有得到周朴园平等的爱。看着周朴园拿着侍萍的旧照片,她轻蔑地说“哼,又是那个女人的照片!”而这一个“又”字,谁能说没有一丝醋意和心酸?纵使她不爱他,她到底是不希望他对其他女人心心念念的。而我想,初入周家的蘩漪还有着

少女的纯真,即使眼前的丈夫再不如人意,她多少还是试图过能感化他的,当她第一次发现周朴园保留着侍萍的照片和当年的摆设时,她不是没有愤怒和嫉妒的,一个年轻妻子,对此不会没有抗争。但年复一年,周朴园没有变也不会变,蘩漪知道“他是什么都不肯将就的”,“什么事都要依着他”,她麻木了,是周朴园十几年来的”凶横”,把蘩漪“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于是,她的大眼睛“灰暗”,“眼光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和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压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 诚然,蘩漪变得“阴鸷”,“令人觉得有些可怕”。可是这怎么能怪她?她不过是个弱女子——对鲁贵、四凤来说,她是太太,而实际上,她也不过是周朴园的奴隶,在这个封建家庭里讨着生活。当看到第一幕里周朴园强制繁漪喝药时,周朴园的“被要求做冷峻”、蘩漪的“恳求”和最后被逼无奈的屈服,我们怎么能不同情、不愤慨、不震撼?他不是被周朴园当做妻子,而仅仅是“服从被的榜样”!蘩漪是多么的无助啊!曹禺先生说“《雷雨》里,宇宙正像是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在这样的环境里,蘩漪的脸上怎会不是布满阴云呢?可怜的蘩漪,我怜悯她。这样一个孤独无靠的她,纵使她做了多错多恶的事,我都恨不起来。 她不是没有反抗,“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他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而来的力量”,她诅咒这个“永远是不干净”的、“活活地闷死人”的家庭的“罪恶”。她“想起朴园严厉的脸”,却到底还是“厌恶”着让四凤把药倒掉;她能对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 爱新觉罗溥仪观后感(一) 从来都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像他那样曲折,而他,一直都是命运的玩偶,直至暮年,才有了重生的机会,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历尽了沧桑,心里竟然涌上了阵阵的愁绪……但他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165分钟内不断闪回叙述了溥仪61年的人生,其实更多是叙述了中国那61年动荡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人。 历史的车轮从来都不会为一个人而停留,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而这个末代皇帝溥仪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可怜乘客。甚至比一般的乘客更可怜,因为他的前半生都是被囚禁起来的,没有自由的人,是一种何等的悲哀。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一个天真无暇的孩子已被送进一片千疮百孔的禁宫中,在目睹慈禧驾崩全过程后全然不知此时残酷的。 现实,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摄政王的阿玛前,问他是否可以回家了,阿玛无任何言语,却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时间,一切不言而喻。

孩子的地位立刻变得何等的尊贵,何等的独特,何等的不逢时代!一个政治牺牲品就这样诞生在即将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象,孩子将来的成长过程是多么扭曲。黄昏的紫禁城,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语一个末代皇帝的悲剧的开始。万年皇帝,带给他的究竟是什么,还记得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 中国文化概论仪喃喃着。命运是不公平的,生旦净丑,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命运又是绝对公平的,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候都是被动的。童年时候,他想做个快乐的孩子,人们却强迫他坐在皇位上,从此与骨肉亲情绝缘。少年时候,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只是成为一个符号象征,豪情壮志成为一江春水。青年时候,他想创立一个国家,变革中却被敌人蒙骗成为傀儡,沦成为民族的罪人。 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个罪犯,以为难逃一死而割脉,却柳暗花明重获自由。一次又一次,他被命运戏弄,身不由己。溥仪曾经讲

最新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整理

最新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整理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5.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6.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7.怀桔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二)花草类 1.红叶 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许浑《咸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修订稿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 析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繁漪是曹禹的成名之作《雷雨》中的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一个阴鸷的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为了爱情,“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的搏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将“最圆满,最有秋序”的封建家庭劈得粉碎。但她不仅毁灭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一人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 《雷雨》繁漪封建社会形象悲剧 正文: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繁漪是曹禺刻画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快乐地散布在她的脸上”。①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在曹禺看来,繁漪是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并“敢冲破一切的桎桔,做一次困兽的搏斗”②的女性。 一、繁漪是资产阶级的新女性 繁漪是个受过新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女性,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

的绚丽光彩。首先,她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对于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日益深刻,人民群众没有人身自由,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同时,刚刚过去的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要求民主,争取人权,要求自由的新思想、新观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这种时代的特点,这种时代里要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氛围,无疑给繁漪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抗争的精神动力。另外,她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这不仅使她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她们奋起,勇敢地走上了抗争之路,义无反顾地追寻自己被社会、被封建家庭剥夺了的幸福。这种抗争的勇气和行动使她们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她们压抑——抗争——再压抑——再抗争(不惜以自毁方式抗争),正是“五四”以来时代新女性精神觉醒的典型性历程。③然而,新时代潮流过于迅疾、过于猛烈,使她们根本来不及从容地吸取新的精神营养,除去存留于灵魂深处的旧时代的种种烙印。于是,她们不得不以“半新”(相对现代新女性而言)的姿态,乃至以传统的、病态的思维方式、斗争方式去寻求个人幸福。但她身上折射出的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是周朴园这个死寂家庭的一场雷雨、一个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罪恶,当她的灵魂终于勇敢地发出一声强烈呼喊:“我是人,一个要真正活着的女人!”那是时代的觉醒,是“五四”的声音。她一生为这追求,生命为这燃烧。 二、繁漪的反抗精神及反抗的不彻底性

莫生于帝王家 《末代皇帝》观后感 中英文

莫生于帝王家——《末代皇帝》观后感 伏案观赏了《末代皇帝》这部细腻而又气势恢弘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整部片子把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勾勒得淋漓尽致,真切地还原了如同一辆摇摇晃晃的自行车般的大清,轰然倒下的历史。 莫生于帝王家,人人都知道。大清是满人,而统治的却是汉人天下,这里造成的民族矛盾更是永远无法消除。溥仪有同样的困惑,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谁叫他偏偏生在了帝王之家,偏偏选择在他三岁时登基,拿了这个万人争抢的烫手山芋。在历史的漩涡中,溥仪想改革,可是对于这样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而言,改革已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唯一能做的就是,推翻。而这个历史使命又落到了孙中山等人的头上,于是溥仪他又被历史抛弃了。 最出彩的当属结尾处之戏。那个蝈蝈,象征着一个孩子最初的童真。藏在那张龙椅上,也藏起了他所有的想往。引用张爱玲的话:“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抑郁的紫缎子的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无论是小时候的他还是长大后的他,其实都一样。他的家只有紫禁城那么大,他的世界只有那么大。他像一只青蛙,坐井还想观天。 下辈子,莫生于帝王家。然而,已经是末代了,都回不去了。大清的背影,在他消失的刹那,也灰飞烟灭。一切都来不及感慨,来不及感伤。繁华落尽,如梦无痕。

Don't born in imperial family -- "the last emperor" impression of view Bend over to watch the film "the last emperor," exquisite and grand Osca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the film the last emperor pu yi's life sketch to get incisively and vividly, really restored a rickety bike like The qing dynasty , the history of the fall. Don't born in imperial family, everyone knows. Qing is man nationality, but rule is under han nationality, ethnic conflict is caused by here can never be eliminated. Pu yi have the same confusion, he can't choose our birth, who call he must to be born in the monarch, the select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 he began to reign, and for more than ten thousand people in this hot potato. In the history of vortex, pu yi want to reform, but for such a crumbling qing dynasty, reform can not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only can do is to overthrow. An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and the heads of sun yat-sen and others, so the pu yi he abandoned by history. The most impressive is the end of play. That guo guo, a symbol of a child's initial childlike innocence. Hidden in the dragon, also hides all he wants to. Quoted zhang ailing: "she is not the bird in the cage, the bird in the cage, the cage, will fly out in the screen she is embroidering bird - depression purple satin on the screen of zhijin a white bird in the clouds,

人音版初中音乐 雨打芭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感受《雨打芭蕉》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征,听辨广东民间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 2、了解“换头合尾、加花”等音乐创作手法;愿意参与简单的音乐创编活动。 3、乐于感受和体验中国民族乐器丰富的意蕴美,能对广东民间音乐产生兴趣。 2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一般对祖国各地风格各异的民族民间音乐接触较少,喜爱程度不高;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一些常见民族乐器已有一些了解,在这种能力基础上,结合学生好动好表现的心里,通过有趣的人声表现和创编活动,让学生对广东音乐特点有所了解,并对国乐产生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听辨乐器音色,体验《雨打芭蕉》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征; 难点:理解“换头合尾、合头换尾”等音乐创作手法;用人声表现雨打芭蕉的情景。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雨打芭蕉 课前欣赏广东音乐《花好月圆》。 活动2【导入】雨打芭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静听雨声。 师:“同学们,刚才的音乐让人感觉心情怎样?这就是我此刻见到同学们的心情!我来自刚才大家看到的学校,常熟市第一中学,虽然你我初次相见,但我觉得特别亲切,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都叫“一中人”。我更相信音乐可以拉近你我的距离。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听听音乐告诉了我们什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 2、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活动3【活动】雨打芭蕉 1、了解广东音乐及主要乐器。 师:“描绘得真好!同学们听出了雨水的灵动和曼妙。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诗人流连于雨水的浪漫情怀。此时,我想起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描绘的‘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的意境。今天,就让我们在美妙的乐思中,一起来感受广东音乐《雨打芭蕉》。” 什么是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我国民间器乐的一个乐种,20世纪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风格。目前,不仅在全国广为流传,在海外华侨中也有很大影响,历来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的说法。

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

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 2011年9月 第3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Journalof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NanjingNormalUniversity Sep.,2011 No.3 论古代文学中的”雨打芭蕉”意象 徐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中唐以来,雨打芭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雨打芭蕉主要是由雨 和芭蕉两种元素组成,呈现出声韵,节令,地域等丰富的美感特征.在欣赏吟咏的同时,雨打芭 蕉引发了古代文人羁旅,闰怨,闲适等多种情感体验. 关键词:雨打芭蕉美感特征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853(2011)03—079一O5 走进烟雨迷蒙的江南,随处可见三两株芭蕉,优雅的身姿引起了无数文人的欣赏与吟咏,芭蕉偏又

“多情管定风和雨”(宋张铉《菩萨蛮》),把最美的时光都交给了淅淅沥沥的雨.”种蕉可以邀 雨”…’,雨打芭蕉是古人偏爱的听雨方式之一,且”芭蕉声里催诗急”(宋陈棣《骤雨呈质夫兄》),是 “诗肠之鼓吹”l(H’,能诱发文人创作冲动,成为寄托情感的载体.据笔者统计,雨打芭蕉意象在唐五 代诗词中有26处,宋代诗词中有217处,元明清时期,随着芭蕉种植普遍化和以蕉雨为主题的景观营 建,雨打芭蕉意象在诗词文创作中出现得更多了,仅乾隆一人的诗中就有47处雨打芭蕉意象,其中有8 篇是专咏之作.雨打芭蕉是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本文略作探讨. 一 ,雨打芭蕉意象的发展与演变 芭蕉又名甘蕉,绿天,扇子仙等,汉代就开始了开发利用,《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芭蕉在东晋已经成为文 学题材和意象,卞承之(?—4cr7)《甘蕉赞》是芭蕉题材作品的发轫之作,此后谢灵运,沈约,徐搞,庾信等人都 描写过芭蕉.但中唐之后雨打芭蕉这一自然景象才引起关注,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岑参的《寻阳七郎中宅

《雷雨》中繁漪的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的形象分析谢谢咯 本文主要通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而隐秘性格的各方面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通过繁漪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了繁漪的悲剧。繁漪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色彩与现实黑暗、罪恶的社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她叛逆、挣扎,有力的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并撕毁了自己所在罪 恶家庭虚伪的面纱。繁漪是一场突发的“雷雨”性格,揭示了在中国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个性解放人性扭曲封建专制民主自由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剧作者曹禺曾以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写戏主要是写人.本着对艺术的这一追求,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而成名作《雷雨》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剧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个性中的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这一人物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繁漪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下面就对《雷雨》中繁漪的现象作一番分析和探讨。 一、人性的扭曲,心灵的窒息 首先,《雷雨》剧中的繁漪作为名门之女,正值花样年华的繁漪,十八岁那年便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一个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被周朴园续娶为妻。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一生的空虚。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被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俗话说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如果对繁漪所处的时代、自身教养、家庭属性等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繁漪有着资产阶级女性和旧式女人两个方面的因素。对繁漪性格上的两重性,曹禺先生也曾经这样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雷雨》序)。”在繁漪的舞台指示中他又说:“她是一个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而在新版《雷雨》中他综合了以上两种说法:“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显然,在繁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人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繁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同时她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在她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繁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这主要通过繁漪对侍萍貌、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旧式女人的表现)。 例如:繁漪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却对周冲的选择大加阻挠,提醒周冲说:“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雷雨》序)。在周冲面前,繁漪对四凤的偏见显然不是出于对四凤的嫉妒,因为四凤与周冲的相爱对她有利,这恰恰反应了繁漪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