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工程案例复习进程

第二章工程案例复习进程
第二章工程案例复习进程

第二章工程设计、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本章基本知识点为:

1.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2.施工方案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3.综合评价法在设计、施工方案评价中的应用;

4.价值工程在设计、施工方案评价中的应用;

5.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在方案评价中的应用;

6.工程网络进度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进度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案例一】

背景:

某层单元式住宅共54 户,建筑面积为3949.62m2 。原设计方案为砖混结构,内、外墙为240mm 砖墙。现拟订的新方案为内浇外砌结构,外墙做法不变,内墙采用C20 混凝土浇筑。新方案内横墙厚为140mm内纵墙厚为160mm其他部位的做法、选材及建筑标准与原方案相同。

两方案各项指标见表2—1。

问题:

1.请计算两方案如下技术经济指标:

(2)新方案每户增加使用面积多少平方米?多投入多少元

2.若作为商品房,按使用面积单方售价5 647.96元出售,两方案的总售价相差多少? 3.若作为商品房,按建筑面积单方售价4 000.00元出售两方案折合使用面积单方售价各为多少元?相差多少?

分析要点:

本案例主要考核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要求能准确计算各项指标值,并能根据评价指标进行设计方案的分析比较。

答案:

由表2—2可知,按单方建筑面积计算,新方案比原方案每平方米高出34.57元;而按单方使用面积计算,新方案则比原方案每平方米高出3.59元

(2)每户平均增加的使用面积为:(2 881.98—2 797.2)+54=1.57m2

每户多投入:(4 300 342.00—4 163 789.00)+54=2 528.76元

折合每平方米使用面积单价为:2 528.76÷1.57=1 6.68元/m2

计算结果是每户增加使用面积1.57m2,每户多投入2528.76元。

问题2:

解:若作为商品房按使用面积单方售价5 647.96元出售,则

总销售差价=2 881.98×5 647.96—2797.20×5 647.96

=478 834.05元

总销售差率=478 834.05÷(2 797.2(×5 647.96)=3.03%

问题3:

解:若作为商品房按建筑面积单方售阶4 000.00元出售,则两方案的总售价均为:

3 949.62 x

4 000.O0=1

5 798 480.00元

折合成使用面积单方售价:

砖混结构方案:单方售价=15 798 480.00/2 797.20=5 647.96元/m2

内浇外砌结构方案:单方售价=15 798 480.00/2 881.98=5 481.81元/m2 在保持销售总额不变的前提下,按使用面积计算,两方案

单方售价差额=5 647.96-5 481.81=166.15元/m2

单方售价差率=166.15/5647.96=2.94%

【案例二】

背景:

某汽车制造厂选择厂址,对三个申报城市A、B、c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考察,综合专家评审意见,提出厂址选择的评价指标有:辅助工业的配套能力、当地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自然条件。经专家评审确定以上各指标的权重,并对该三个城市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其具体数值见表2-3

问题:

1.表2—3中的X、Y、z分别代表的栏目名称是什么?

2.试作出厂址选择决策

分析要点:

本案例要求掌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内容,熟练运用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对需要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案设定若干个评价指标并按其重要程度分配权重,然后按评价标结果见表2-4.

解:x为评价指标,Y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z为各方案的综合得分(或加权得分)。

问题2:

解:各方案的综合得分等于各方案的各指标得分与该指标的权重的乘积之和。计算结果见表

一。

【案例三】

背景:

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有两幢科研楼和一幢综合楼,其设计方案对比项目如下:

A方案:结构方案为大柱网框架轻墙体系,采用预应力大跨度叠合楼板,墙体材料采用多孔砖及移动式可拆装式分室隔墙,窗户采用中空玻璃塑钢窗,面积利用系数为93%,单方造价为1 438元/m2;

B方案:结构方案同A方案,墙体采用内浇外砌,窗户采用单玻璃塑钢窗,面积利用系数为87%,单方造价为1108元/m2 ;

c方案:结构方案采用砖混结构体系,采用多孔预应力板墙体材料采用标准黏土砖,窗户采用双玻璃塑钢窗,面积利用系数为79%,单价为l 082元/m2。

方案各功能的权重及各方案的功能得分见表2—5。

问题:

1.试应用价值工程方法选择最优设计方案。

2,为控制工程造价和进一步降低费用,拟针对所选的最优设计方案的土建工程部分,以工程材料费为对象开展价值工程分析。将土建工程划分为四个功能项目,各功能项目得分值及其目前成本见表2-6限额设计要求,目标成本额控制为12 170万元。

3. 若某承包商以表2-6中的总成本加3.98%利润报价(不含税)中标并与业主签订了固定

总价合同,而在施工过程中该承包商的实际成本为12170万元该承包商在该工程上的实际

利润率为多少?

4.若要使实际利润率达到10% ,成本降低额应为多少?

分析要点:

问题考核运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评价的方法、过程和原理。

问题考核运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优化和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

价值工程要求方案满足必要功能,清除不必要功能。在运用价值工程对方案的功能

进行分析时,各功能的价值指数有以下三种情况:

(1)VI=1,说明该功能的重要性与其成本的比重大体相当。是合理的.无须再进行价值工程分析;

(2)VI<1,说明该功能不太重要,而目前成本比重偏高,可能存在过剩功能,应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3)VI>1,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较多,其中较常见的是:该功能较重要,而目前成本偏低,可能未能充分实现该重要功能,应适当增加成本,以提高该功能的实现程度。

各功能目标成本的数值为总目标成本与该功能的功能指数的乘积。

问题3考核预期利润率与实际利润率之间的关系。由本题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若承包商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利润率。在本题计算中需注意的是,成本降低额亦即利润的增加额,实际利润为预期利润与利润增加额之和。

答案:

问题l.

解: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功能指数、成本指数和价值指数,并根据价璧指数选择最优方案。1.计算各方案的功能指数.如表2—7所示。

由表2—9的计算结果可知,B方案的价值指数最高,为最优方案。

问题2:

解:根据表2-6所列数据,分别计算桩基围护工程、地下室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和装饰工程的功能指数、成本指数和价值指数;再根据给定的总目标成本额,计算各工程内容的目标成本额,从而确定其成本降低额度。具体计算结果汇总见表2一10。

由表2—10的计算结果可知,桩基围护工程、地下室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和装饰工程均应通过适当方式降低成本。根据成本降低额的大小,功能改进顺序依次为:桩基围护工程、装饰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地下室工程。

问题3:

解:

该承包商在该工程上的实际利润率=实际利润额/实际成本额

(l2 812 x3.98%+12 812—12 170)÷12 170=9.47%

问题4:

解:设成本降低额为x万元,则

(12 812×3.98%+X)÷(12 812一X)=10%

解得X=701.17万元

因此.若要使实际利润率达到10%,成本降低额应为701.17万元。

【案例四】

背景:

某房地产公司对某公寓项目的开发征集到若干设计方案,经筛选后对其中较为出色的四个设计方案作进一步的技术经济评价。有关专家决定从五个方面(分别以F1~F5表示)对不同方案的功能进行评价,并对各功能的重要性达成以下共识:F2和F3同样重要,F4和F5同样重要,Fl相对于F4很重要,F1相对于F2较重要;此后,各专家对该四个方案的功能满足程度分别打分,其结果见表2—11。

据造价工程,A、B、c、D四个方案的单方造价分别为l 420元/m2、l 230元/m2、1 150元/m2、1 360元/m2。

问题:

1.计算各功能的权重。

2.用价值指数法选择最佳设计方案。

分析要点:

本案例主要考核。0一4评分法的运用。本案例与案例三不同的是,在案例三中各功能因素的权重均是已知的,而本案例仅给出各功能因素重要性之间的关系,各功能因素的权重需要根据0-4评分法的计分办法自行计算。按0一4评分法的规定,两个功能因素比较时,其相对重要程度有以下三种基本情况:

(1)很重要的功能因素得4分,另一很不重要的功能因素得0分;

(2)较重要的功能因素得3分,另一较不重要的功能因素得l分;

(3)同样重要或基本同样重要时,则两个功能因素各得2分。

答案:

问题l:

解:根据背景资料所给出的条件,各功能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一l2。

问题2:

解: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功能指数、成本指数、价值指数如下:

1.计算功能指数

将各方案的各功能得分分别与该功能的权重相乘,然后汇总即为该方案的功能加权得分,各方案的功能加权得分为:

VD=FD÷CD=0.230÷0.264=0.871

由于C方案的价值指数最大,所以C方案为最佳方案。

【案例五】

背景:

承包商B在某高层住宅楼的现浇楼板施工中,拟莱用钢木组合模板体系或小钢模体系施工方案。经有关专家讨论,决定从模板总摊销费用(F1)、楼板浇筑质量(F2)、模板人工费(F3)、模板周转时间(F4)、模板装拆便利性(F5)等五个技术经济指标对该两个方案进行评价,并采用0-1评分法对各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其部分结果见表2—13,两方案各技术经济指标的得分见表2一14

经造价工程师估算,钢木组合模板在该工程的总摊销费用为40万元,每平方米楼板

的模板人工费为8.5元:小钢模在该工程的总摊费用为50万元,每平方米楼板的模板人工费为6.8元。该住宅楼的楼板工程量为2.5万m2。

问题:

1.试确定各技术经济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2.若以楼板工程的单方模板费用作为成本比较对象,试用价值指数法选择较经济的模板体系(功能指数、成本指数、价值指数的计算结果均保留三位小数)。

3.若该承包商准备参加另一幢高层办公楼的投标,为提高竞争能力,公司决定模板总摊销费用仍按本住宅楼考虑,其他有关条件均不变。该办公楼的现浇楼板工程量至少要达到多少平方米才应采用小钢模体系(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分析要点:

本案例主要考核。一l评分法的运用和成本指数的确定。

问题l需要根据。一l评分法的计分办法将表2—13中的空缺部分补齐后再计算各技术经济指标的得分,进而确定其权重。o一1评分法的特点是:两指标(或功能)相比较时,不论两者的重要程度相差多大,较重要的得l分,较不重要的得0分。在运用0一l评分法时还需注意,采用0~l评分法确定指标重要程度得分时,会出现合计得分为。的指标(或功能),需要将各指标合计得分分别加l进行修正后再计算其权重。

问题2需要根据背景资料所给出的数据计算两方案楼板工程量的单方模板费用,再计算其成本指数。

问题3应从建立单方模板费用函数人手,再令两模板体系的单方模板费用之比与其功能指数之比相等,然后求解该方程。

答案:

问题l:

解:根据0-1评分法的计分办法,两指标(或功能)相比较时,较重要的指标得l 分,另一较不重要的指标得0分。例如,在表2-13中,F1相对于F2较不重要,故得0分(已给出),而F2相对于F2重要,故应得1分(未给出)。各技术经济指标得分和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15。

问题2:

解:

1.计算两方案的功能指数,结果见表2—16。

令该两模板体系的单方模板费用之比(即成本指数之比)等于其功能指数之比,

有:

某特大城市为改善目前已严重拥堵的长为20km的城市主干道的交通状况,拟投资建设一交通项目,有地铁、轻轨和高架道路3个方案。该3个方案的使用寿命均按50年计算,分别需每l5年、l0年,20年大修一次。单位时间价值为10元/小时,基准折现率为8%,其他有关数据见表2-17。

不考虑建设工期的差异,郦建设投资均按期初一次性投资考虑,不考虑动拆迁工作和建设期间对交通的影响,3个方案均不计残值,每年按360天计算。

寿命周期成本和系统效率计算结果取整数,系统费用效率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问题:

1.3个方案的年度寿命周期成本各为多少?

2.若采用寿命周期成本的费用效率(CE)法,应选择哪个方案?

3.若轻轨每年造成的噪声影响损失为7 000万元,将此作为环境成本,则在地铁和轻

轨2个方案中,哪个方案较好?

分析要点:

本案例考核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有关问题。

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包括资金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由于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较难定量分析,一般只考虑资金成本,但本案例问题3以简化的方式考虑了环境成本,旨在强化环境保护的理念。

工程寿命周期资金成本包括建设成本(设置费)和使用成本(维挣费)。其中,建设成本内容明确,估算的结果也较为可靠;而使用成本内容繁杂,且不确定因素很多,估算的结果不甚可靠,本案例主要考虑了大修费与年维修和运行费。为简化计算,本题未考虑各方案的残值,且假设3个方案的使用寿命相同。

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方法中,费用效率法是较为常用的一种。

其公式为:费用效率(CE)=系统效率(SE)/寿命周期(LCC)

=系统效率(SE) /[设置费(IC)+维持费(sc)]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将系统效率定量化,尤其是应将系统的非直接收益定量化,在本案例中主要考虑了土地升值和节约时间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成本应作为寿命周期费用增加的内容,而不能作为收益的减少,否则,可能导致截然相反的结论。

3.计算高架道路的年度费用效率CED

(1)年度系统效率SEG

SEG=25×0.4 x 10×360+30 000=66 000万元

(2)CEG=SEG÷LCEG=66 000÷2751=2.36

由于轻轨的费用效率最高,因此,应选择建设轻轨。

问题3:

将7 000万元的环境成本加到轻轨的寿命周期成本上,则轻轨的年度费用效率CEQ=SEQ÷LCCQ=137 200÷(50 891+7 000)=2.37

由问题2可知,CED>CEQ,因此,若考虑将噪声影响损失作为环境成本,则地铁方案优于轻轨方案。

问题:

1.若混凝土浇筑工期不同时,A、B两个方案哪一个较经济?

2.当混凝土浇筑工期为l2个月时,现场黉作混凝土的数量最少为多少立方米才比购买商品混凝土经济?

分析要点:

本案例考核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的一般应用。

问题l和问题2都是对现场制作混凝土与购买商品。混凝土的比较分析,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问题l的条件是混凝土数量一定而工期不定。问题2的条件是工期一定而混凝土数量不定。由现场制作混凝土的单价计算公式可知,.该单价与工期成正比,即工期越长单价越高;

与混凝土数量成反比,即混凝土数量越多单价越低。

问题3要注意的是,若背景资料仅给出模板单价(即侧模与底模单价相同),在计算模板面积时,不能以梁的周长与其长度相乘,因为梁的顶面无模板。

问题:

1.若挖掘机和自卸汽车按表中型号只能各取一种,且数量没有限制,如何组合最经济?相应的每立方米土方的挖运直接费为多少?

2.若该工程只允许白天一班施工,且每天安排的挖掘机和自卸汽车的型号、数量不变,需安排几台何种型号的挖掘机和几台何种型号的自卸汽车?(不考虑土方回填和人工清底) 3.按上述安排的挖掘机和自卸汽车的型号和数量,每立方米土方的挖运直接费为多少?

分析要点:

分析要点:

本案例考核施工机械的经济组合。通常每种型号的施工攒械都有其适用的范围,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选择。另外,企业的机械设备数量总是有限的,因而理论计算的最经济组合不一定能实现,只能在现有资金条件下选择相对最经济的组合。

本案例中挖掘机的选择比较简单,只有一种可能性,而由于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

自卸汽车的选择则较为复杂,在充分利用最经济的8t自卸汽车之后,还要选择次经济的15t自卸汽车(必要时,还可能选择最不经济的5t自卸汽车)。

在解题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挖掘机与自卸汽车的配比若有小数,不能取整,应按实际计算数值继续进行其他相关计算。

第二,计算出的机械台数若有小数,不能采用四舍五入的方式取整,而应取其整数部分的数值加l。

第三,不能按总的土方工程量分别独立地计算挖掘机和纂卸汽车的需要量。例如,仅就运土而言,每天安排20台8t自卸汽车和3台5t自卸汽车亦可满足背景资料所给定的条件,且按有关参数计算比本案例的答案稍经济。但是,这样安排钒械组合使得挖掘机的挖土能力与自卸汽车的运土能力不匹配,由此可能产生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挖掘机充分发挥其挖土能力,9天完成后退场。由于自卸汽车需l0天才能运完所有土方,这意味着每天现场都有多余土方不能运出,从而必将影响运土效率,导致10天运不完所有土方。二是挖掘机按运土进度适当放慢挖掘进度,10天挖完所有土方,则2台wY75挖掘机均要增加一个台班,挖土费增加,亦不经济。如果考虑到提前一天挖完土方可能带来的收益,显然10天

2.计算三种型号自卸汽车每立方米土方的运土直接费

问题:

1.画出决策树。

2.试决定采用哪个方案扩建。

分析要点:

本案例已知三个方案的净现金流量和概率,可采用决策树方法进行分析决策。由于方案3需分为前3年和后7年两个阶段考虑,因而本案例是一个两级决策问题,相应的,在决策中有两个决策点,这是在画决策树时需注意的。另外,由于净现金流量和投资发生在不同时间,故首先需要将净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然后再进行期望值的计算。

本案例的难点在于方案3期望值的计算。在解题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方案3决策点Ⅱ之后的方案枝没有概率枝,或者说,销路好的概率为1.0。但是,不能由此推论两级决策点后的方案枝肯定没有概率枝。

二是背景资料未直接给出方案3在三种情况下(销路好再次扩建、销路好不扩建、销路差)的净现金流量,需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方案】和方案2的相应数据。尤其是背景资料中的“其生产能力与方案l相同”,隐示其年净现金流量为9 000万元。

三是机会点③期望值的计算比较复杂,包括以下状态下的两个方案:(1)销路好状态下的前3年小规模扩建,后7年再次扩建;(2)销路差状态下小规模扩建持续l0年。

四是需二次折现,即后7年的净现金流量按年金现值计算后,还要按一次支付现值系数折现到前3年初。

答案:

问题l:

解:根据背景资料所给出的条件画出决策树,标明各方案的概率和净现金流量,如图2一l所示。

第二章进程管理答案

第二章进程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顺序程序和并发程序的执行相比,()。 A.基本相同 B. 有点不同 C.并发程序执行总体上执行时间快 D.顺序程序执行总体上执行时间快 2、在单一处理机上,将执行时间有重叠的几个程序称为()。 A.顺序程序 B. 多道程序 C.并发程序 D. 并行程序 3、进程和程序的本质区别是()。 A.存储在内存和外存 B.顺序和非顺序执行机器指令 C.分时使用和独占使用计算机资源 D.动态和静态特征 4、在下列特性中,不是进程的特性的是()。 A. 异步性 B. 并发性 C. 静态性 D. 动态性 5 A 6 A. 7 A. 8 A. 9 A. 10 A. 11 A. 12。 A. 13 A. 14 A. 15 A. 16、在操作系统中,对信号量S的P原语操作定义中,使进程进入相应阻塞队列等待的条件是()。 A. S>0 B. S=0 C. S<0 D. S≠0 17、信号量S的初值为8,在S上执行了10次P操作,6次V操作后,S的值为()。 A.10 B.8 C.6 D.4 18、在进程通信中,使用信箱方式交换信息的是()。 A.低级通信B.高级通信C.共享存储器通信D.管道通信 19.( )必定会引起进程切换。A.一个进程被创建后进入就绪态B.一个进程从运行态变成等待态c.一个进程从运行态变成就绪态 D.一个进程从等待态变成就绪态 20、操作系统使用( )机制使计算机系统能实现进程并发执行,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A.中断B.查询c.同步D互斥 21.对于一个单处理器系统来说,允许若干进程同时执行,轮流占用处理器.称它们为()的。 A.顺序执行 B.同时执行c.并行执行D.并发执行

穿插提效专项方案精编版

关于魅力之城一期一标段 穿插施工及楼层内外截水措施专项方案 根据对昆明万科魅力之城一期一标段1#至7#楼交房节点的要求,结合现场实际进度,采取主体结构与外墙装饰工程穿插施工,确保项目优质、高效、按时完成。 一、现场概况 1、现场楼栋布置方案 根据设计施工图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如下安排: 1#、2#、3#、4#、6#楼楼层数均为34层,规划4段悬挑脚手架,分别在4层、12层、20层、28层设置。根据悬挑架设置方案将各栋号外立面划分为4个施工段,分别为1~11层一段、12~19层一段、20~27层一段、28层~屋面层一段。 5#楼楼层数为30层,规划4段悬挑脚手架,分别在4层、11层、18层、25层设置。根据悬挑架设置方案将各栋号外立面划分为4个施工段,分别为1~11层一段、12~18层一段、19~26层一段、27层~屋面层一段。 7#楼楼层数为25层,规划3段悬挑脚手架,分别在4层、12层、19层设置。根据悬挑架设置方案将各栋号外立面划分为3个施工段,分别为1~11层一段、12~18层一段、19~屋面层一段。 2、楼栋施工计划 根据铝合金模板施工要求,对班组劳动力进行调配优化,形成1#楼与4#楼及7#楼之间、2#与5#楼之间、3#与6#楼之间的三个流水施工段。制定“铝模板6天一层各工序计划时间”表,使每层楼的工序细化、时间细化、责任人细化。 附:铝模板6天一层各工序计划时间。 第2段悬挑架搭设完毕截水措施完成后,砌体施工开始穿插。各截水层以下砌筑抹灰完成后,截水层以上结构施工基本完毕,各截水层砌筑抹

灰完成后开始外立面施工,整个施工现场完全实现穿插施工。 附:整体进度计划。 二、穿插施工的影响 主体结构与外墙装饰工程穿插施工后,外墙装饰工程由原先的自上而下,变为由下往上施工。 所有栋号在第2段与3段悬挑架之间设置一道截水措施。在悬挑架搭设及楼层截水工作后,开始外立面及内部装饰工程的施工。最后一段外立面施工段施工在屋面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开始。 外墙装饰工程由原先的需要主体结构封顶,完成砌体及抹灰后才能进行施工。变为主体结构封顶后,已完成大面积砌筑抹灰施工及一半以上外立面的装饰工程,大大提高施工进度。 由于提前穿插施工了外立面,悬挑架第1、2段可以先行拆除,最后外架拆除只需要进行最上面2架的拆除,大大缩减关键工期,提前完成交付任务。 二、施工控制难点 1、多家分包单位同时进场,协调配合工作量大。我司为此制定分包单位管理专项方案,并与各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单位管理协议,统一管理明确责任划分。 2、楼层上下主体工程与装饰工程同时施工,特别是外墙涂料提前穿插,防止污染工作尤为重要,为此采取特殊的截水措施,详见本方案截水具体做法。 3、上下施工段工作面交叉带来的安全隐患加剧,我司加大管理力度、加派人手、增设安全防护用具。临边防护由以往的工具式,改为全封闭式。 4、成品保护工作量加大,为此成立专门的维护小组进行成品保护工作。 5、严格控制各栋号件施工班组流水,避免因集中出现或消失工作面造成的窝工; 三、组织管理

做管理学案例分析的步骤

做管理学案例分析的步骤 案例分析步骤: 1、分析问题是什么。 认真看原文!从原文上寻求答案! 2、理论是应该是什么。 理论对照题目的问题,复述相关的理论是必要的步骤! 3、解决方式。 从理论上分析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问题。 可以用案例分析题的问题作为分析的线索。 1、航空公司案例 案例描述 某航空公司飞机维护部的考评标准以维修费用预算完成情况作为考评依据,年维修费用预算80万,年维修费用少于80万给予奖励,超过80万,给予扣奖金的处罚。这种考核方式是否合理? 某一次飞机降落在武汉后,维修部人员检查飞机有故障,武汉现有人员无法解决该故障,维修部能排除该故障的人员被派往江西,经理有权命令江西的维修人员返回武汉,但如果江西的维修人员返回武汉机场排除故障,当晚就来不及返回江西,面临的问题是:如需返回,费用要增加500元(500元从维修预算内扣除),武汉飞机不能正常起飞一天的费用是2-3万(费用由航空公司支付),所以,维修部未让他返回。如何解决该问题? 航空公司问题分析 维修部为了节约500元,使航空公司蒙受2-3万的损失, 问题的原因是: 1.职业道德 2.考核指标不健全 3.激励政策 4.信息非对称性

航空公司问题解决方法 1.收权 2.速度、质量和数量作为考评的标准 3.激励政策与考评标准挂钩 2、广告公司案例 案例描述 一家广告公司,92年建立,初期为有机式结构,广告创意人员以结果作为考核标准,97年发现公司内部问题: 1.广告创意人员过去完成任务需5天左右,现在7-8天还没有完成,进一步了解到创意人员为其他公司做, 2.广告公司业务人员的谈判价格有问题。 如何控制道德风险,解决现有问题? 广告公司案例分析 过程不可观察外在监督机制效果不好 结果不可观察外在激励机制效果不好 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股权分配 制度上:疑人 心态上:信人 3、领导: 案例介绍: 赵兰是西南百货的总会计师,在公司工作20年,待人和蔼,在公司名望较高,要求下属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好的理解,年初被提拔为商业厅副厅长。张颖毕业于一流大学会计系,在外企有七年总会计师的经验,被西南百货挖来接任赵兰的职位。但是在张颖就职后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在她向下属要数据时,下属问她为什么要这些数据,她很不理解,认为她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不需要告诉下属,这是她的权力。另一件事是一位下属提供的数据有误,使她在经理会上很丢面子,然后她当众批评了这位下属,等等。总之,张颖感觉下属不是很配合自己的工作,而且由于下属的不配合导致与其它部门的协调上出现了很多问题。 案例分析:

工作分析方法及案例

1工作分析方法介绍 观察法是工作人员在不影响被观察人员正常工作的条件下,通过观察将有关的工作内容、方法、程序、设备、工作环境等信息记录下来,最后将取得的信息归纳整理为适合使用的结果的过程。 采用观察法进行岗位分析时,应力求结构化,根据岗位分析的目的和组织现有的条件,事先确定观察内容、观察时间、观察位置、观察所需的记录单,做到省时高效。 观察法的优点是:取得的信息比较客观和正确。但它要求观察者有足够的实际操作经验;主要用于标准化的、周期短的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工作,不适用于工作循环周期长的、以智力活动为主的工作;不能得到有关任职者资格要求的信息。观察法常与访谈法同时使用。 访谈法是访谈人员就某一岗位与访谈对象,按事先拟定好的访谈提纲进行交流和讨论。访谈对象包括:该职位的任职者、对工作较为熟悉的直接主管人员、与该职位工作联系比较密切的工作人员、任职者的下属。为了保证访谈效果,一般要事先设计访谈提纲,事先交给访谈者准备。 访谈法通常用于工作分析人员不能实际参与观察的工作,其优点是既可以得到标准化工作信息,又可以获得非标准化工作的信息;既可以获得体力工作的信息,又可以获得脑力工作的信息;同时可以获取其他方法无法获取的信息,比如工作经验、任职资格等,尤其适合对文字理解有困难的人。其不足之处是被访谈者对访谈的动机往往持怀疑态度,回答问题是有所保留,信息有可能会被扭曲。因此,访谈法一般不能单独用于信息收集,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问卷调查是根据工作分析的目的、内容等事先设计一套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填写,再将问卷加以汇总,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回答,形成对工作分析的描述信息。问卷调查法是工作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法的关键是问卷设计,主要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形式。开放式调查表由被调查人自由回答问卷所提问题;封闭式调查表则是调查人事先设计好答案,由被调查人选择确定。 1.提问要准确 2.问卷表格设计要精练 3.语言通俗易懂,问题不能模凌两可 4.问卷表前面要有导语 5.问题排列应有逻辑,能够引起被调查人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

第二章_进程管理习题修改汇总

一、选择题 1.在进程管理中,当 C 时,进程从阻塞状态变为就绪状态。 A.进程被进程调度程序选中 B.等待某一事件 C.等待的事件发生 D.时间片用完 2.分配到必要的资源并获得处理机时的进程状态是 B 。 A.就绪状态 B.执行状态 C.阻塞状态 D.撤消状态 3.进程的三个基本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进程由就绪状态变为运行状态的条件是 D 。 A.时间片用完 B.等待某事件发生 C.等待的某事件已发生 D.被进程调度程序选中4.进程的三个基本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进程由运行状态变为阻塞状态的条件是 B 。 A.时间片用完 B.等待某事件发生 C.等待的某事件已发生 D.被进程调度程序选中5.下列的进程状态变化中, C 变化是不可能发生的。 A.运行→就绪B.就绪→运行C.等待→运行D.等待→就绪 6.一个运行的进程用完了分配给它的时间片后,它的状态变为A 。 A.就绪 B.等待 C.运行 D.由用户自己确定7.操作系统通过 B 对进程进行管理。 A. JCB B. PCB C. DCT D. CHCT 8.一个进程被唤醒意味着 D 。 A. 该进程重新占有了CPU B. 它的优先权变为最大 C. 其PCB移至等待队列队首 D. 进程变为就绪状态 9.多道程序环境下,操作系统分配资源以 C 为基本单位。 A. 程序 B. 指令 C. 进程 D. 作业 10. 从下面的叙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叙述: (1)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进程,不同的进程所执行的代码也不同。

(2)操作系统通过PCB来控制和管理进程,用户进程可从PCB 中读出与本身运行状态相关的信息。 (3)当进程由执行状态变为就绪状态时,CPU现场信息必须被保存在PCB中。 (4)当进程申请CPU得不到满足时,它将处于阻塞状态。(5)进程是可与其他程序并发执行的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所以程序段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11. 从下面的叙述中选出4条正确的叙述: (1)一个进程的状态发生变化总会引起其它一些进程的状态发生变化。 (2)进程被挂起(suspend)后,状态变为阻塞状态。 (3)信号量的初值不能为负数。 (4)线程是CPU调度的基本单位,但不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5)在进程对应的代码中使用wait、signal操作后,可以防止系统发生死锁。 (6)管程每次只允许一个进程进入。 (7)wait、signal操作可以解决一切互斥问题。 (8)程序的顺序执行具有不可再现性。 二、是非题 1.进程是动态的概念 2.进程执行需要处理机 3.进程是有生命期的

操作系统第二章进程和线程复习题

第二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进程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等待从磁盘上读入数据,此时该进程的状态将( C )。 A. 从就绪变为运行; B.从运行变为就绪; C.从运行变为阻塞; D.从阻塞变为就绪 2.进程控制块是描述进程状态和特性的数据结构,一个进程( D )。 A.可以有多个进程控制块; B.可以和其他进程共用一个进程控制块; C.可以没有进程控制块; D.只能有惟一的进程控制块。 3.临界区是指并发进程中访问共享变量的(D)段。 A、管理信息 B、信息存储 C、数 据 D、程序 4. 当__ B__时,进程从执行状态转变为就绪状态。 A. 进程被调度程序选中 B. 时间片到 C. 等待某一事件 D. 等待的事件发生 5. 信箱通信是一种( B )通信方式。 A. 直接通信 B. 高级通信 C. 低级通信 D. 信号量 6. 原语是(B)。

A、一条机器指令 B、若干条机器指令组成 C、一条特定指令 D、中途能打断的指令 7. 进程和程序的一个本质区别是(A)。 A.前者为动态的,后者为静态的; B.前者存储在内存,后者存储在外存; C.前者在一个文件中,后者在多个文件中; D.前者分时使用CPU,后者独占CPU。 8. 任何两个并发进程之间存在着(D)的关系。 A.各自完全独立B.拥有共享变量 C.必须互斥D.可能相互制约 9. 进程从运行态变为等待态可能由于(B )。 A.执行了V操作 B.执行了P操作 C.时间片用完 D.有高优先级进程就绪 10. 用PV操作管理互斥使用的资源时,信号量的初值应定义为(B)。 A.任意整数 B.1 C.0 D.-1 11. 现有n个具有相关临界区的并发进程,如果某进程调用P操作后变为等待状态,则调用P操作时信号量的值必定为(A)。 A.≤0 B.1 C.n-1 D.n

第2章 进程管理练习答案演示教学

第2章进程管理 练习答案

第二章进程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单一处理机上执行程序,多道程序的执行是在(B)进行的。 A.同一时刻 B. 同一时间间隔内 C.某一固定时刻 D. 某一固定时间间隔内 2、引入多道程序技术后,处理机的利用率( C)。 A.降低了 B. 有所改善 C.大大提高 D. 没有变化,只是程序的执行方便了 3、顺序程序和并发程序的执行相比,( C)。 A.基本相同 C.并发程序执行总体上执行时间快 B. 有点不同 D.顺序程序执行总体上执行时间快 4、单一处理机上,将执行时间有重叠的几个程序称为(C )。 A.顺序程序 B. 多道程序 C.并发程序 D. 并行程序 5、进程和程序的本质区别是(D )。 A.存储在内存和外存 B.顺序和非顺序执行机器指令 C.分时使用和独占使用计算机资源 D.动态和静态特征 6、进程就是程序在并发环境中的执行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基本单位。进程具有[1A]、[2D]、调度性、异步性和结构性等基本特征。进程是一次执行过程,具有生命期体现了进程的[1]特征。进程由程序段、[3B]、[4C]组成,其中[4]是进程在系统中存在的唯一标识。 供选择的答案: [1][2] :A、动态性 B、静态性 C、共行性 D、并发性 E、可执行性 F、易用性 [3] :A、过程 B、数据 C、进程标识符 D、函数

[4] :A、FCB B、FIFO C、PCB D、JCB 7、进程执行时的间断性,决定了进程可能具有多种状态。进程的基本状态有三种,在分时系统中,当一个进程拥有的时间片到时,则该进程即由[1D]进入[2A]。如果出现因某种原因使得处理机空闲时,则需要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进程,并将处理机分配给它,此时该进程进入[3D],这个过程是由[4C]来完成。供选择的答案:[1][2][3] :A、就绪状态 B、静止状态 C、阻塞状态 D、运行状态 [4] :A、进程控制程序B、资源分配程序C、进程调度程序 D、处理机分配程序 8、为描述进程的动态变化过程,采用了一个与进程相联系的(C ),根据它而感知进程的存在。 A.进程状态字 B. 进程优先数 C.进程控制块 D. 进程起始地址 9、下列进程状态的转换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C)。 A. 就绪->运行 B. 运行->就绪 C. 就绪->阻塞 D. 阻塞->就绪 10、下列各项步骤中,哪一个不是创建进程所必须的步骤( B)。 A. 建立一个进程控制块PCB B. 由CPU调度程序为进程调度CPU C. 为进程分配内存等必要的资源 D. 将PCB链入进程就绪队列 11、在下列特性中,哪一个不是进程的特性( C)。 A. 异步性 B. 并发性 C. 静态性 D. 动态性 12、在单处理机系统中,处于运行状态的进程(A )。 A.只有一个 B. 可以有多个 C.不能被挂起 D. 必须在执行完后才能被撤下 13、如果某一进程在运行时,因某种原因暂停,此时将脱离运行状态,而进入( C) A.自由状态 B. 停止状态 C.阻塞状态 D. 静止状态

第二章-进程管理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进程管理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进程的静态描述由三部分组成:① 、② 和③ 。 【答案】①PCB、②程序部分、③相关的数据结构集 【解析】PCB是系统感知进程的唯一实体。进程的程序部分描述了进程所要 完成的功能,而数据结构集是程序在执行时必不可少的工作区和操作对象。后两 部分是进程完成所需功能的物质基础。 2.进程存在的标志是。 【答案】进程控制块PCB 【解析】系统根据PCB感知进程的存在和通过PCB中所包含的各项变量的变化,掌握进程所处的状态以达到控制进程活动的目的。 3.① 是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了更好地描述这一特征而 引入了 ② 这一概念。 【答案】①程序的并发执行,②进程 【解析】程序的并发执行和资源共享是现代操行系统的基本特征。程序的并 发执行使程序失去了程序顺序执行时所具有的封闭性和可再现性。在程序并发执 行时,程序这个概念不能反映程序并发执行所具有的特性,所以引入进程概念来 描述程序并发执行所具有的特点。 4.给出用于进程控制的四种常见的原语① 、② 、③ 和④ 。【答案】①创建原语、②撤消原语、③阻塞原语、④唤醒原语 【解析】进程控制是系统使用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段来创建、撤消进程 以及完成进程各状态间的转换,从而达到多个过程高效率地并行执行和协调,实 现资源共享的目的。把那些在管态下执行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段称为原语。 5.进程被创建后,最初处于① 状态,然后经② 选中后进入③ 状态。 【答案】①就绪,②进程调度程序,③运行 【解析】进程的从无到有,从存在到消亡是由进程创建原语和撤消原语完成的。被创建的进程最初处于就绪状态,即该进程获得了除处理机以外的所有资源,处于准备执行的状态;从就绪状态到运行状态的转换是由进程调度程序来完成的。 6.进程调度的方式通常有① 和② 方式两种。 【答案】①可剥夺、②非剥夺 【解析】所谓可剥夺方式,是指就绪队列中一旦有优先级高于当前运行进程 的优先级的进程存在时,便立即发生进程调度,转让处理机。而非剥夺方式则是指:即使在就绪队列中存在有优先级高于当前运行进程的进程,当前进程仍将继 续占有处理机,直到该进程完成或某种事件发生(如I/O事件)让出处理机。 7.轮转法主要是用于① 的调度算法,它具有较好的② 时间, 且对每个进程来说都具有较好的③ 性。

(完整版)操作系统第二章课后答案

第二章进程管理 2. 试画出下面4条语句的前趋图: S2: b:=z+1; S3: c:=a-b; S4: w:=c+1; 3. 程序在并发执行时,由于它们共享系统资源,以及为完成同一项任务而相互合作, 致使在这些并发执行的进程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也就使得进程在执行期间出现间断性。 4. 程序并发执行时为什么会失去封闭性和可再现性? 因为程序并发执行时,是多个程序共享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因而这些资源的状态是 由多个程序来改变,致使程序的运行失去了封闭性。而程序一旦失去了封闭性也会导致其再失去可再现性。 5. 在操作系统中为什么要引入进程概念?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为了使程序在多道程序环境下能并发执行,并能对并发执行的程序加以控制和描述,从而在操作系统中引入了进程概念。 影响: 使程序的并发执行得以实行。 6. 试从动态性,并发性和独立性上比较进程和程序? a. 动态性是进程最基本的特性,可表现为由创建而产生,由调度而执行,因得不到资源 而暂停执行,以及由撤销而消亡,因而进程由一定的生命期;而程序只是一组有序指令的集合,是静态实体。 b. 并发性是进程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OS的重要特征。引入进程的目的正是为了使其 程序能和其它建立了进程的程序并发执行,而程序本身是不能并发执行的。 c. 独立性是指进程实体是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系统中独立获得资源和 独立调度的基本单位。而对于未建立任何进程的程序,都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来运行。 7. 试说明PCB的作用?为什么说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a. PCB是进程实体的一部分,是操作系统中最重要的记录型数据结构。PCB中记录了操 作系统所需的用于描述进程情况及控制进程运行所需的全部信息。因而它的作用是使一个在多道程序环境下不能独立运行的程序(含数据),成为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一个能和其它进程并发执行的进程。 b. 在进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系统总是通过其PCB对进程进行控制,系统是根据进程 的PCB而不是任何别的什么而感知到该进程的存在的,所以说,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8. 试说明进程在三个基本状态之间转换的典型原因. a. 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当进程调度程序为之分配了处理机后,该进程便由就绪状态变 为执行状态。 b. 当前进程因发生某事件而无法执行,如访问已被占用的临界资源,就会使进程由执行 状态转变为阻塞状态。 c. 当前进程因时间片用完而被暂停执行,该进程便由执行状态转变为就绪状态。 9. 为什么要引入挂起状态?该状态有哪些性质? a. 引入挂起状态主要是出于4种需要(即引起挂起的原因): 终端用户的请求,父进程 请求,负荷调节的需要,操作系统的需要。

操作系统第二章进程管理测验题答案

爱班网测验2 刷新 第二章进程管理测验题收起 测验进行中结束 试题1 正在进行中 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在()发生。( B ) A.同一时刻 B.同一时间间隔 C.不同时刻 D.不同时间间隔内 试题2 正在进行中 进程控制块是描述进程状态和特性的数据结构,一个进程( D ) A.可以有多个进程控制块 B.可以和其他进程共用一个进程控制块 C.可以没有进程控制块 D.只能有惟一的进程控制块 试题3 正在进行中 当时,进程从执行状态转变为就绪状态。( B ) A.进程被调度程序选中 B.时间片到 C.等待某一事件 D.等待的事件发生 试题4 正在进行中 在进程状态转换时,下列转换时不可能发生的。( D ) A.就绪态->运行态 B.运行态->就绪态 C.运行态->阻塞态

D.阻塞态->运行态 试题5 正在进行中 下列各项工作步骤中,不是创建进程必需的。( B ) A.建立一个PCB B.调度程序为进程分配CPU C.为进程分配内存等资源 D.将PCB链入进程就绪队列 试题6 正在进行中 下列关于进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进程通过进程调度程序而获得CPU B.优先级是进行进程调度的重要依据,一旦确定不能改变 C.在单CPU系统中,任一时刻都有1个进程处于运行状态。 D.进程申请CPU得不到满足时,其状态变为等待状态 试题7 正在进行中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看,进程调度属于( C ) A.I/O管理 B.文件管理 C.处理机管理 D.存储器管理 试题8 正在进行中 下列有可能导致一进程从运行变为就绪的事件是( D ) A.一次I/O操作结束 B.运行进程需做I/O操作 C.运行进程结束

法学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同价值观的文化汹涌而来,冲击着我们的思想和世界,我们全社会需要建立共同的信仰和准则,这就是当今的道德和法律。良好的公共秩序离不开两种手段:法律和道德,实现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道德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的支持,法律以其独有的强制性坚实而有力的保障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作为社会的素质人才。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有利于个人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依法自觉履行义务,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法学作为研究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法律行的有理有据,当然,法学的案例分析也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

第一,审阅案例的内容和情节。为了弄清案例发生背景和来龙去脉,可以采用5W2H的方法。即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ich(何物),How(如何做),How much(费用)等一连串的疑问,即从时间、空间、人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多维度、多视角提出问题,然后再认真思考,只有对提问逐一地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真正把握案例实情。在分析案例发生的背景和隐含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文中的细节,认真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案例分析应当实现中高层管理者的角色扮演,设身处地进入案例的情节之中,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掌握各种数据的基础上,透过错综复杂的案情,“一进门”就抓住事件的关键,认清事物的本质。。

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第一步: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多角度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实,内在,外在,尽可能全面到位。第二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掌握语言的技巧,要有时代气息,反映现实问题。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依照审题、析题、答题三步走,按部就班做好案例分析。第二,案例分析应当根据正确的判断,提出具体的评析意见或者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阐述自己从本案例中引发了什么样的思考,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获得了什么样的教益;如何将这些经验、收获和体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案大学生学习法学案例分析法能够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它突出了实践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正确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于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案例分析方法的展开其实就是 运用形式逻辑三段论的过程。形式逻辑三段论在司法中的运用可以说是近代法治的产物,它遵循了判解的说理性,使法官的思维过程得以在判决中展开,同时也使当事人能够了解判解结果的形成,从而增强裁判结果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三段论就好像是判决中的程序规则一样,维护了法院的裁判权的正当性,并对裁判权作了必要约束,以免滥用之虞。可以说,三段论在司法中的运用是法治文明的组成部分。正确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有助于限制法官恣意裁判,保证法律的安定性。法律推理本是一个演绎过程,采取三段论模式:大前提是“找法”,即寻找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小前提是确定案件事实;最后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将抽象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得出结论,即判决意见。但在一些中国法官那里,它却变成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复杂错综的工程,首先确定判决结果,然后在法律条文和案情证据的丛林中殚精竭虑地寻找论证的路径,这就是学者所谓的“被倒置的法律推理”。在这个过程中,判决结果不是法律推理的产儿,而是法律推理的指南。至于这个判决是如何被首先确定的,却是一个黑箱。因此,法学方法的确立有助于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保证其依法裁判,从而维护法律的安定性,促进法治的实现。 正确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要求加强判决的说理性,法官不能仅仅凭个人的法感断案,必须正确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才更可能达到以普遍或平等原则为基础的公正。法学分析方法体现了法律的形式正义,使得司法成为一个技术性的过程,裁判的技术化、形式化,使得判决书的公开和监督成为可能。判决书是裁判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最终成果和 物质载体,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强判决书的说理性和透明性。判决书公开使得法官的推理方法和论证过程受到公众的监督,以保障司法公正。由于法学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化的程式,运用该方法也可以增进法官思维的明确性,简化思维的过程,避免分析案件的思维误区,从而使得司法裁判更具效率,并且保障审判的质量。例如,法官面对一个新的案件不必考虑从何处下手,只需按照分析方法指引的步骤操作即可。因此,有学者称,案例分析法可以与

第二章 进程管理

第二章进程管理 1.从静态的角度看,进程是由(A)、(B)、(C)三部分组成的,其中(C)是进程存在的惟一标 志。当几个进程共享(A)时,(A)应当是可重入代码。 A,B,C:(1) JCB;(2) PCB;(3) DCB;(4) FCB;(5) 程序段;(6) 数据段;7) I/O 缓冲区。 2.进程的三个基本状态是(A)、(B)、(C)。由(A)到(B)是由进程调度所引起的;由(B)到C) 是正在执行的进程发生了某事件,使之无法继续执行而引起的。 A,B,C:(1) 挂起;(2) 阻塞;(3) 就绪;(4) 执行;(5) 完成。 3.下列进程状态转换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状态转换是(A);一般不会发生的状态转换是 (B)。 A,B:(1) 就绪→执行;(2) 执行→就绪;(3) 就绪→阻塞;(4) 阻塞→就绪;5) 阻塞→执行;(6) 执行→阻塞。 4.在一个单处理机系统中,存在5 个进程,则最多有(A)个进程处于就绪队列,(B)个进 程处于阻塞状态。 A,B:(1) 5;(2) 4;(3) 3;(4) 2;(5) 1;(6) 0。 5.正在执行的进程由于其时间片用完被暂停执行,此时进程应从执行状态变为(A)状态; 处于静止阻塞状态的进程,在进程等待的事件出现后,应变为(B)状态;若进程正处于执行状态时,因终端的请求而暂停下来以便研究其运行情况,这时进程应转变为(C)状态;若进程已处于阻塞状态,则此时应转变为(D)状态。 A,B,C,D:(1) 静止阻塞;(2) 活动阻塞;(3) 静止就绪;(4) 活动就绪;(5) 执行。 6.为使进程由活动就绪转变为静止就绪,应利用(A)原语;为使进程由执行状态转变为阻 塞状态,应利用(B)原语;为使进程由静止就绪变为活动就绪,应利用(C)原语;为使进程从阻塞状态变为就绪状态,应利用(D)原语。 A,B,C,D:(1) create;(2) suspend;(3) active;(4) block;(5) wakeup。 7.在将CPU 的执行状态分为用户态和核心态的系统中,应该在核心态下执行的指令依次 为(A)、(B)和(C)。而从用户状态转换到系统状态是通过(D)实现的。 A,B,C:(1) 屏蔽所有中断;(2) 读时钟;(3) 设置时钟的值;(4) 存取内存中某地址单元的值;(5) 停机。 D:(1) 执行进程直接修改程序状态字;(2) 中断屏蔽;(3) 中断;(4) 进程调度。 8.在分时系统中,导致进程创建的典型事件是(A);在批处理系统中,导致进程创建的典型事件是(B); 由系统专门为运行中的应用进程创建新进程的事件是(C)。在创建进程时,D)不是创建所必需的步骤。 A:(1) 用户注册;(2) 用户登录;(3) 用户记账;(4) 用户通信。 B:(1) 作业录入;(2) 作业调度;(3) 进程调度;(4) 中级调度。 C:(1) 分配资源;(2) 进行通信;(3) 共享资源;(4) 提供服务。 D:(1) 为进程建立PCB;(2) 为进程分配内存等资源;(3) 为进程分配CPU;(4) 将进程插入就绪队列。 9. 从下面对临界区的论述中,选出两条正确的论述。 (1) 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实现进程互斥的那段代码。 (2) 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实现进程同步的那段代码。 (3) 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实现进程通信的那段代码。 (4) 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访问共享资源的那段代码。 (5) 临界区是指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

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法律关系分析法

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法律关系分析法 (一)法律关系分析法概述 整个民法的内容,不外乎法律关系之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及其变动和变动的原因.法律关系分析的方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适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决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优点: 第一,在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时,能够条分缕析地分析各种权利义务。通过对法律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将各种法律关系比分开来,以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当事人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第二,排除非法律关系的因素。很多生活关系由道德、风俗、习惯、宗教等社会规范调整,法律并不介入,如民法学说上所谓的“好意施惠关系”、“自然债务”等理论。例如,甲乙二人素来交好,甲邀请乙到家里做客,此为好意施惠关系,由当事人的私人友谊调整,而不构成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及违约责任问题。 第三,把握法律关系的要素。即主体、客体和内容。法律事实导致法律关系发生变动,但它本身并不是法律关系内在的要素。 第四,把握法律关系的变动。一定的法律事实是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及其变动的效果,是将抽象的法律规范与具体的法律关系加以连接的中介 (二)法律关系分析法的特点 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不同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性质,和权利义务内容。及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适用法律。特点:

第一,考察案件事实,在此基础上在适用法律,把案件事实的分析与法律的适用作为两个步骤。 第二,它是对法律关系三要素的全面考察, 第三,是法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其不仅是一种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适用于法学研究和民法体系的构建。 (三)法律关系分析法的运用 第一步,考察案件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四个步骤: 1.明确争议的核心关系,围绕该核心关系还有哪些“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二者关系如何。 例如,争议的焦点(核心关系)是无权代理行为是否有效,围绕该争议点可能涉及到授权关系是否存在、相对人是否成立表见代理关系等“有关联的法律关系”,然后判断核心关系与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之间的联系,例如授权关系的有因还是无因等。 2.确定是否产生了法律关系。如好意施惠关系,朋友亲戚相聚交谈、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等也不产生法律意义。 3.要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如分析其究竟是合同关系、侵权关系、无因管理关系还是不当得利关系。对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影响很大。 4.分析考察法律关系的各要素,即考察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 (1)确定法律关系的主体。首要的就是解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涉及的人的范围、在哪些当事人之间发生等问题。1,谁向谁主张权利,是否与法律关系发生直接的利害关系,具有适格的诉讼主体资格。2,确定具体的主体是谁?民事法律关系的每一方主体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数的。例如,在债权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每一方都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在相对法律关系

第二章进程管理答案

第二章进程管理答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二章进程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顺序程序和并发程序的执行相比,()。 A.基本相同 B. 有点不同 C.并发程序执行总体上执行时间快 D.顺序程序执行总体上执行时间快 2、在单一处理机上,将执行时间有重叠的几个程序称为()。 A.顺序程序 B. 多道程序 C.并发程序 D. 并行程序 3、进程和程序的本质区别是()。 A.存储在内存和外存 B.顺序和非顺序执行机器指令 C.分时使用和独占使用计算机资源 D.动态和静态特征 4、在下列特性中,不是进程的特性的是()。 A. 异步性 B. 并发性 C. 静态性 D. 动态性 5、各进程向前推进的速度是不可预知,体现出“走走停停”的特征,称为进程的()。 A.动态性 B.并发性 C.调度性D.异步性 6、在单处理机系统中,处于运行状态的进程()。 A.只有一个 B. 可以有多个 C.不能被挂起 D. 必须在执行完后才能被撤下 7、下列进程状态的转换中,不正确的是()。 A. 就绪运行 B. 运行就绪 C. 就绪阻塞 D. 阻塞就绪 8、已经获得除()以外的所有运行所需资源的进程处于就绪状态。 A.存储器 B. 打印机 C. CPU D. 磁盘空间 9、一个进程被唤醒意味着()。 A.该进程重新占有了CPU B.进程状态变为就绪 C.它的优先权变为最大 D.其PCB移至就绪队列的队首 10、进程从运行状态变为阻塞状态的原因是()。 A.输入或输出事件发生 B.时间片到 C.输入或输出事件完成 D.某个进程被唤醒 11、为了描述进程的动态变化过程,采用了一个与进程相联系的(),根据它而感知进程的存在。 A.进程状态字 B. 进程优先数 C.进程控制块 D. 进程起始地址 12、操作系统中有一组常称为特殊系统调用的程序,它不能被系统中断,在操作系统中称为()。 A.初始化程序 B. 原语 C.子程序 D. 控制模块 13、进程间的基本关系为()。 A.相互独立与相互制约 B.同步与互斥 C.并行执行与资源共享 D. 信息传递与信息缓冲 14、两个进程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在并发执行中,一个进程要等待其合作伙伴发来信息,或者建立某个条件后再向 前执行,这种关系是进程间的()关系。 A.同步 B. 互斥 C.竞争 D. 合作 15、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称为()。 A. 共享资源 B. 临界区 C. 临界资源 D. 共享区 16、在操作系统中,对信号量S的P原语操作定义中,使进程进入相应阻塞队列等待的条件是 ()。 A. S>0 B. S=0 C. S<0 D. S0 17、信号量S的初值为8,在S上执行了10次P操作,6次V操作后,S的值为()。

《操作系统》习题集:第2章 进程与线程(第1部分)

第2章进程与线程-习题集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进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联考】 A. 进程获得CPU运行是通过调度得到的 B. 优先级是进程调度的重要依据,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C. 在单CPU的系统中,任意时刻都有一个进程处于运行状态 D. 进程申请CPU得不到满足时,其状态变为阻塞 2.一个进程是()。【*,联考】 A. 由处理机执行的一个程序 B. 一个独立的程序+数据集 C. PCB结构、程序和数据的组合 D. 一个独立的程序 3.并发进程指的是()。【*,★,联考】 A. 可并行执行的进程 B. 可同一时刻执行的进程 C. 可同时执行的进程 D. 不可中断的进程 4.当一个进程处于这样的状态时,(),称为阻塞态。【*,★,联考】 A. 它正等着输入一批数据 B. 它正等着进程调度 C. 它正等着分给它一个时间片 D. 它正等进入内存 5.某个运行中的进程要申请打印机,它将变为()。【*,联考】 A. 就绪态 B. 阻塞态 C. 创建态 D. 撤销态 6.以下进程状态转变中,()转变是不可能发生的。【**,★,联考】 A. 运行→就绪 B. 运行→阻塞 C. 阻塞→运行 D. 阻塞→就绪 7.当()时,进程从执行状态转变为就绪状态。【*,联考】 A. 进程被调度程序选中 B. 时间片到 C. 等待某一事件 D. 等待的事件发生 8.一个进程的基本状态可以从其他两种基本状态转变过来,这个基本状态一定是()。【**,联考】 A. 运行状态 B. 阻塞状态 C. 就绪状态 D. 完成状态 9.当一个进程完成一个时间片后,系统需要将该进程的状态由运行状态转变为()。【*,联考】 A. 就绪状态 B. 阻塞状态 C. 撤销状态 D. 创建状态 10.进程状态由就绪态转换为运行态是由()引起的。【**,联考】 A. 中断事件 B. 进程状态转换 C. 进程调度 D. 为程序创建进程 11.下列选项中,降低进程优先级的合理时机是()。【***,10考研】 A. 进程的时间片用完 B. 进程刚完成I/O,进入就绪队列 C. 进程长期处于就绪队列中 D. 进程从就绪状态转为运行态 12.()必会引起进程切换。【**,★,联考】

第二章 进程管理练习题

第二章进程管理练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进程的动态、并发等特征是利用()表现出来的。 A.程序B.数据C.程序和数据D.进程控制块 2.进程是程序的执行过程,可以处于不同的状态。这种性质称作进程的()。 A.动态性B.并发性C.调度性D.异步性 3.如果信号量S的值是0,此时进程A执行P(S)操作,那么,进程A会()。 A.继续运行B.进入阻塞态,让出CPU C.进入就绪态,让出CPU D.继续运行,并唤醒S队列头上的等待进程 4.某个信号量S初值为3,当前值为-2,则等待在该信号量上的进程数为()个。 A.1 B.2 C.3 D.4 5. 正在运行的进程在信号量S上操作P操作之后,当S<0,进程将进入信号量的()。 A.等待队列 B.提交队列 C.后备队列 D.就绪队列 6.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一条是()。 A.进程被撤销时,只需释放该进程的PCB就可以了,因为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B.进程的互斥合同步都能用P/V原语实现 C.用户程序中执行系统调用命令时,处理机的状态字将发生改变 D.设备独立性是指用户在编程时,程序中所使用的设备与实际设备无关 7.当对信号量进行V原语操作之后()。 A.当S<0,进程继续执行 B.当S>0,要唤醒一个就绪进程 C.当S<=0,要唤醒一个等待进程 D.当S<=0,要唤醒一个就绪进程 8.在非剥夺调度方式下,运行进程执行V原语后,其状态()。 A.不变 B.要变 C.可能要变 D.可能不变 9.一个进程被唤醒,意味着()。 A.该进程重新占有了CPU B.进程状态变为就绪 C.它的优先权变为最大 D.其PCB移至就绪队列的队首 10.进程和程序的本质区别是()。 A.存储在内存和外存 B.顺序和非顺序执行机器指令 C.分时使用和独占使用计算计资源 D.动态和静态特征 11.系统感知进程的唯一实体是()。 A.JCB B.FCB C.PCB D.SJT 12.一进程在某一时刻具有()。 A.一种状态 B.二种状态 C.三种状态 D.四种状态 13.进程从运行状态变为等待的原因可能是()。 A.输入/输出事件发生 B.时间时刻 C.输入/输出事件完成 D.某个进程被唤醒 14.进程创建原语的任务是()。 A.为进程编制程序 B.为进程建立PCB表 C.为进程分配CPU D.为进程分配所需的各种资源 15.进程被创建后即进入()排队。 A.阻塞队列 B.就绪队列 C.缓冲队列 D.运行队列 二、填空题 1.通常,进程实体是由_____,_____ 和_______ 这三部分组成,其中_____是进程存在

(完整版)第二章进程管理习题和答案

--一、填空题 1. 进程是一个程序对某个数据集的一次执行过程。进程从结构上讲,包括程序、 数据和PCB 三部分。 2. 进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程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3. 操作系统中,可以并行工作的基本单位是进程,它是由程序、数据集和PCB 组 成。 4. 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是PCB 的存在。当系统创建一个进程时,系统为其建立 一个PCB ,当进程被撤销时系统就将其收回。 5. 进程有三种基本状态,即运行状态、就绪状态、阻塞状态。当进程由(1) 变换到(2)或(3)时,就会立即引起重新调度。 6. 在操作系统中,不可中断执行的操作称为原语。 7. 并发进程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同步或互斥。其中互斥是指进程之间的一种间接关 系。 8?临界资源是指一段时间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的资源_,而临界区是指—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程序代码。 9. P,V 操作原语是在信号量上操作的。 10. 信号量的物理意义是:当信号量的值大于零时,表示_ 可用资源的数量当信 号量值小于零时,其绝对值为—等待使用信号量所代表资源的进程的数量。 11. 有n 个进程共享同一个临界区,若使用信号量机制实现对临界资源的互斥访 问, 则信号量值的变化范围是1~-(n-1 )。 12. 如果系统中有n 个进程,则在等待(阻塞)队列中进程的个数最多可为个 n 。 13. 如果信号量的当前值为- 5,则表示系统中在该信号量上有 5 个等待进程。 14. 某程序运行时经常需打印中间结果。计算时,该进程处于_ 用户态,打印时处 于系统态,打印结束时进程处于用户态。(指系统状态)、

15. 在操作系统中引入线程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程序并发执行时的时空开销,使 OS 更具有并发性。 16. 如果一个程序能为多个进程同时共享执行,那么它应该以纯码形式编写,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