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感官品质评定及其在食品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食品感官品质评定及其在食品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食品感官品质评定及其在食品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食品感官品质评定及其在食品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沈洋 16090308

感官评定的定义:感官分析技术是近代新兴的一门学科和技术,它利用人们的感觉器官作为“仪器”,综合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等基础学科对产品的感官特性进行检验。食品的一些重要感官性状,如色、香、味、型等很难通过精密仪器和现代分析技术进行表述和体现,而人却可以通过味觉、嗅觉、视觉来将食品的这些特性表述、体现出来。食品的感官检验,是根据人的感觉器官对食品的各种质量特征的”感觉”,如:味觉,嗅觉,视觉,听觉等,用语言、文字、符号或数据进行记录,再运用概率统计原理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对食品的色,香,味,形,质地,口感等各项指标做出评价的方法。

当前常用的感官评价方法有差别实验、描述实验、接受性实验三大类。在这三大类评定方法内,其又包括很多子类评定方法。差别实验中包括配对法实验、无关分布检验、三角检验等;描述实验中有风味概况评价、质构剖面评价量化描述分析、谱图描述性分析、自由选择貌相分析等;;接受性实验有配对对比法、喜好刻度法等。在质构剖面评价中又有图象质构等。图象质构在食品中的应用又分为如下四大类: 统计质构、结构质构、模型质构、转化质构,而这四类又可细分为数类。

感官评定中的味觉、触觉、视觉、嗅觉、和觉评定。在味觉中,所感受到的食品质构通常用硬、脆、粘、光滑、粗糙、质粒感等词汇进行描述。食品材料在口腔中所被感受到的质构性质着重在于其在口腔中的存在形式有关,而非食品的天然状态。而在食品质构描述中,有些术语是针对食品材料的;有些术语是针对食品材料在口中时口腔的感觉状态的。口中味觉可以分为五类:咸味、酸味、苦味、甜味和鲜味。咸味是由离子物质引起的,其可以反映食品中物质的电离平衡状态;酸味是由有机酸产生的,其反映了物质降解;苦味令人不愉快,其可防止人们食入有害物质;鲜味一般是由氨基酸产生,其反映了氨基酸的存在;甜味由糖产生,其反映了食品中的营养源。研究表明辣椒素所产生的火辣感其实是由烧灼感和温和感在有损与无损热感受神经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而在感官评定中进行感官描述所用的某些术语其实从生理学,解剖学等角度看并不严格。同时,食品基质中的不同组成物质亦会对食品质构产生相应的影响,如食品的硬度、流变学性质(粘度)等。冯涛研究过离子强度对凉粉草胶链刚性和比浓粘度的影响。颜色是食品的基本物性,从很广的层面反映了食品的物理、化学、感官性质。消费者对食品的颜色较其它感官指标敏感,其通常被消费者作为接受或拒绝某种食品的一个指标。通常颜色被消费者接受后,其后才是对其它食品指标进行评价,以决定是否接受相应的食品。在视觉感官评定方面,当前主要有仪器检测与评定人员评定两大类。在仪器测量中,其主要的评定过程着重借助各种光学原理对其进

行相应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国际发光照明委员会( CIE)指出任何颜色的三刺激值X,Y,Z是通过照明体、物体的反射率或透射率、标准观察者函数乘积,然后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积分求得。Hunter公司的颜色空间是一个基于对立颜色学说的3—维矩形空间。用L、a、b来描述物体的颜色。其含义如下: (明度)轴O- 代表黑,100代表白;a(红-绿)轴-正值为红,负值为绿,0为中性色; b(蓝-黄)轴-正值为黄,负值为蓝,0为中性色。通过L、a、b值的测定,从而可定量分析产品的色泽指标。而食品颜色受食品基质组成的影响,M.K.Youssef在研究脂肪及蛋白质对肉乳化物物化性质影响时,指出蛋白质的含量及脂肪类型、固液比对肉的乳化产品的颜色有显著影响,值随蛋白质含量升高而降低。而在嗅觉评定中,借助“食品风味化学”的研究与进展,食品嗅觉感官评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嗅觉方面感官评定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为嗅觉粘附法,其包括: 风味阀值、风味区别、风味辨别三种方法。同时因为人的感官知觉与饮食行为会受到年龄的影响,故在感官评定中在同类群体中进行相应的对比评定研究应当受到重视。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肥胖成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事情,减肥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高甜度甜味剂和脂肪替代品,同时不改变相应食品的嗅觉与味觉感受已经成为现实,这也促进了减肥食品的发展。空气的振动会产生声音。而食品在咀嚼过程中,食品内部相应的结构受到破坏,其必然会引起食品内部及外部的空气振动从而产生声音。在膨化食品中,一般在咀嚼过程中其会产生明显的声音。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任何食品在咀嚼过程中均会产生声音,只不过其声音的强弱程度不同而已。在咀嚼食品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声音是由食品的内在性质决定的。所以,可以通过测量咀嚼过程中所产生声信号强弱来推测食品质构性质,但其当前仍处于研究期,并未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在咀嚼过程中,其咀嚼的速度也是影响人们对感官接受性判定的一个标准。Paula Varela研究发现,在质构检测中,检测速度为30mm/s 时接近人类实际的咀嚼速度,其感官检测与仪器检测相关性较大。

下面要介绍的是感官评定在乳制品工业中的作用。我国烟、酒行业形成了自身特色的食品感官分析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感官分析技术和方法,这对推动我国的卷烟、酿酒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优质产品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我国的乳品行业,目前,我国的乳企业除少数大型跨国企业外,绝大部分没有标准化感官分析实验室,经过专门培训的评价员更是奇缺,乳品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产品改进等方面还停留在凭经验思维的水平上,缺乏规范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严重影响了我国乳品技术开发水平和我国乳标准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感官分析标准及技术应用于乳品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改进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乳制品生产过程中,感官评价已深入到其方方面面,从前期研究、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控制到市场和销售。为了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属性,市场销售对消费者

需求进行调研,确认具有开发价值的消费产品。在概念转换为产品时,必须首先对其感官特性及进行详细化,从而得到该产品的感官特征。产品研发系统得到产品感官特性,进而利用技术手段达到满足消费者的感官特征。研发在新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感官评定测定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感官评定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初步控制,最终将产品放行到消费者手中。可见,所有的步骤均与感官测试有密切的联系。感官评价作为与市场营运、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和生产相互关联,进而参与到整个企业的运作中。因此感官评定是乳制品进行正常生产的重要环节。

感官评定在乳制品市场中的作用。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利用市场调研,以为决策参考之频率将大为提高。市场调研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行为科学方法对消费者进行系统分析。而感官评定在市场信息的收集上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利用感官评定可以获得消费者购买产品对口味的喜好研究,进而为改良产品建议以及竞争产品比较分析作出判断,为市场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感官评定在乳制品研发中的作用。感官评价作为一种独立的工具,特别是在消费性乳品产品的研发中,包括产品的改进、开发、评价和基础研究等所有活动,直接为乳工业企业及时解决生产问题,并持续改进现有的产品而形成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因此已成为乳品工业企业的决策基础之一。当研发中需要改进产品时,需要改变配方以及改变工艺时,感官评定可以在产品改进上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当有新的原料和新的工艺出现时,企业要求我们研发改变产品的配方和工艺,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这些改变会对消费者产生什么的影响,就需要利用感官评定对我们的改变进行评价。当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感官评定可以为产品的工艺参数提供决策基础。当研发一个新的产品的时候,研发人员会选择不同的条件进行加工。从而达到一个最佳的工艺参数,评价系统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感官评定,因此感官评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产品研发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在市场的竞争中,减少与竞品的差距,需要利用感官评定系统分析二者产品的差异,从而为研发提供改进方向和依据。如可以使用FIZZ等专业的品评系统,通过专业品评师对市场上该类产品的特征风味进行描述,进行专业评分后运用软件绘制雷达图,找到同类产品的差异,进而为改进配方和工艺提供改进的方向和依据。

感官评定在乳制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许多产品质量控制程序中的检测可以由机器和仪器来完成。然而,始终存在一些所必需的信息是不能通过感官评价之外的检测手段来得到的。人类感官和客观测试之间关联的研究仍在继续,以保证人类感知不会随时间而出现漂移。因此,尽管日常产品质量检测可通过理化测量来实现,但一些质量属性只能通过使用感官评价来取得,特别是乳品产品的气味和味觉。感官评定在乳制品的收购和成品质量的监测上,仍有着相当的优势,因为乳品的一些检测项目需要一俩天的时间,而乳制品又是极其

容易变质的食品,而通过感官评定可以快速而准确的判断产品的质量。而如何科学的组织以及培养一些经验丰富的感官评定员,以及结合现代的仪器的检测手段相结合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感官评价可以保证产品符合及检测过程中物料质量(包括原奶和成品)与标样相符,并可以对储存过程中质量的变化进行追踪。为。可见,感官评价在乳制品产品质量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诚然,随着食品感官评定的方法的建立,其迅速在食品各行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们也要不断发展食品感官评定,使之有深入的发展,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食品行业服务。

食品感官评定知识概括

食品感官评定知识概括 一、名词解释 1、风味:指食品在嘴里经由化学感官所感觉到的一种复合现象,它不包括外观 和质构;作为食品的一种属性,可定义为食物刺激味觉或嗅觉受体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 2、气味:样品的挥发性物质进入鼻腔时,能被嗅觉系统所识别的味道。 3、交叉—适应:也称感觉疲劳,感觉疲劳发生在器官的末端神经、感受中心的 神经和大脑的中枢神经上,感觉疲劳的结构是感官对刺激感受的灵敏度急剧下降;灵敏性逐渐下降,随刺激时间的延长甚至达到忽略这种气味存在的程度。 4、协同:由于一种物质的存在而增强了对两种物质混合强度的感知,这样使得 对混合物的感觉要比每种组分的感觉总和更为强烈。 5、组群效应:一个好的样品在一组劣质产品中会降低它的等级,反之亦然。 6、对比效应:在评价劣质样品前,先呈送优质样品会导致劣质产品的等级降低 (与单位评定相比),相反情况也成立,优质样品呈送在劣质样品之后,它的等级将会被划分得更高。 7、极限阈值:指刺激水平远远高于感官所能感受的刺激水平,或是物理刺激强 度增加而反应没有进一步增加所涉及到的区域,通常也称为最大阈值。在这个水平上,感官已感受不到强度的增加,且有痛苦的感觉。 8、质地剖面方法:这是一种感官分析方法,它根据食品的机械、几何、脂肪和 水分特征,每个特征表现的程度以及从咬第一口到咀嚼完成的全过程中感官属性表现的顺序情况,对食品的综合质地进行分析。 9、快感标度:在接受性检验中有一个概念叫快感标度,也就是已知的对样品喜 爱程度的标度。 10、适应性:是由于持续地接受相同或类似物的刺激而对所给刺激物感觉的减少 或改变。(在感官评定中,此因素会导致感官阈值和强度等级的变化,是必须要避免的因素) 11、属性差异试验:是指检验一种样品与另一种样品或其他几种样品间某种属性 之间的差异。(两样品间属性差异试验可根据两样品的特性强度的差异大小来判断)

食品感官鉴评作业题

食品感官评价 一、感官鉴评的基本术语 1.感官特性: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 2.接受: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行为。 3.可接受性:根据产品的感官特性,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状况。 4.厌恶:一种令人讨厌的感觉。它使人躲避产生这种感觉的刺激。 5.可口性:能使消费者喜爱食用的食品的综合特性。 6.强度:感受到的感觉的大小或者引起这种感觉的刺激的大小。 7.感官适应:由于受到连续的和(或)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暂时的改变。 8.感觉疲劳:敏感性降低的感官适应反应。 9.拮抗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低于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0.协同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1.掩蔽:由于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而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对该刺激的感受发生改变。 12.刺激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 13.识别阈: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14.差别阈: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15.甜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6.酸味的:由某些酸性物质(例如柠檬酸、酒石酸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7.苦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8.咸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氯化钠)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9.碱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碳酸氢钠)在嘴里产生的复合感觉。 20.涩味的: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粘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 21.风味: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叉神经特性的复杂结合。 22.异常风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23.异常气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24.味道:能产生味觉的产品的特性。 25.后味:余味:在产品消失后产生的嗅觉和(或)味觉,它有时不同于产品在嘴里时的感受。 26.气味: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觉特性. 27.芳香:一种带有愉快内涵的气味。 28.特征:可区别及可识别的气味或风味特色。 29.外观:一种物质或物体的外部可见特征。 30.稠度:由机械的方法和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口腔区域受到的刺激而觉察到的流动特性。它随产品的质地不同 而变化。 31.参照值:与被评价的样品对比的一个选择的值(一个或几个特性值,或者某产品的值). 32.对照样:选择用作参照值的被检样品,所有其他样品都与其作比较。 33.参比样:本身不是被检材料,而是用来定义一个特性或者一个给特性的某一指定水平的物质。 34.二点检验法:以随机的顺序同时出示两个样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对这两个样品进行比较,判别整个样品 或某些特征强度顺序的检验方法。 35.二-三点检验法:先给鉴评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品相同。要求鉴评员挑 选出哪个与对照样品相同的检验方法。 36.三点检验法:同时提供三个编码样品其中有两个是相同的要求鉴评员挑选出其中单个样品的检验方法。 37.A-非A检验法:鉴评员学会了识别样品A 以后,再将一系列样品提供给鉴评员。这些样品有A 和非A , 要求鉴评员指出那些是A 和非A 的检验方法。 38.五中取二检验法:同时提供五个以随机顺序排列的样品,其中两个是一种类型,另外三个是一种类型,要求 鉴评员将这些样品按类型分成两组的一种检验方法. 39.选择检验法:从三个以上的样品中选择出一个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样品的检验方法。

食品感官评定考点

1食品感官评定:利用人体内外感觉器官,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方法来对食品感官质量特性进行检验和分析的技术。2感觉:感觉神经传导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部位,再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的印象。 3知觉:感觉的综合产生的对物质的认识。 4感受器:人和动物身上专司感受各种刺激的特殊结构,通常是一些感觉神经末梢。 6感觉器官:部分外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 7评价员的选择:实际上主要就是对候选评价员感觉敏感性的测定。针对不同试验,挑选不同评价员。 8感觉阈限:从刚能引起感觉到刚好不能引起感觉刺激强度的一个范围。 9敏感性(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识别和分辨能力。每种感觉既有绝对敏感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又有差别敏感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10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和刚刚导致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的两个阈限。11差别感觉阈限:当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如果刺激强度发生微小的变化,人的主观感觉能否觉察到这种变化,就是差别敏感性的问题。 12适应现象: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3对比现象:两个刺激物同时或持续存在于同一感受器时,一个刺激的存在使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叫作对比现象,所产生的反应叫对比效应。 14协同效应(相乘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5拮抗效应(相抵效应):指因一种刺激的存在,而使另一种刺激强度减弱的现象。 16掩蔽现象: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时,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该刺激的感觉发生了改变。 17味觉:可溶性呈味物质作用于味觉感官便产生味觉。 18味觉感受器:覆盖在舌面的味蕾。 19味蕾的结构:味毛,味孔,支持细胞,感受器,神经纤维。 20味蕾分布在不同的味乳头:茸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上。 21味觉的相互作用:(1)味的对比(2)味的消杀(3)味的转换(4)味的相乘作用 22四种基本味:甜、酸、咸、苦。 23我国一般分为七类:酸、咸、甜、苦、辣、鲜、涩。 24味觉适应:一种有味物质在口腔里维持一段时间后,引起感觉强度逐渐降低的现象。 25食品滋味的评价:从食品滋味的正异、浓淡、持续长短来评价食品滋味的好坏。 26嗅觉: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嗅觉神经,并在中枢神经引起的感觉。 27嗅觉感受器:嗅粘膜。 28嗅觉的特性:(1)人的嗅觉相当敏锐;(2)人所能标识的气味物质种类相当多;(3)嗅觉强度的区分能力相当差; (4)不同人嗅觉差别很大,即使嗅觉敏锐的人也因气味而异;(5)嗅觉易于疲劳而处于不灵敏状态; (6)嗅觉阈值受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实际经验等主观因素影响尤为明显。 29嗅觉适应:有气味的物质作用于嗅觉器官一定时间后,嗅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30嗅觉物的相互作用:当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气味呈现时,可引起下列几种类型的感知觉:(1)可以清楚地确认出来; (2)可以产生一个完全新的气味;(3)与某单一成分有相似之味,但却有不同; (4)一种气味可能占优势,而不易闻出其它气味,这种现象称为掩蔽效应; (5)气味彼此抵消以致无味,即中和作用。 31食品气味的评价:从食品香气的正异、强弱、持续长短等几个方面来评价食品香气的好坏。 32视觉:是眼球接受外界光线刺激后产生的感觉。 33视觉感受器:视觉感受器、视杆和视锥细胞位于视网膜中。 34视觉的特性:(1)明暗视觉:当光线暗到一定程度时,就只有杆状细胞(视杆细胞)起作用,人眼不能分辨光谱 中各种颜色,整个光谱带只反映为明暗不同的灰色条纹。 (2)彩色视觉:主要由视网膜上的锥状细胞(视锥细胞)完成,在明视觉产生。 视锥细胞类型:红敏细胞、绿敏细胞和蓝敏细胞。

食品感官评定试题答案

一、简答题(本题总分55分,每小题5分) 1、什么是感官评定理化分析能否在短时间内取代感官分析 答:是用于揭示、测量、分析和说明食品或材料在为人的视、嗅和触等感觉器官所接受时的特性的一门学科或是用人们的感觉器官(即嗅、味、触、听、视)对食品的感官特性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2分) 理化分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分析型感官分析(1分),其原因如下(2分): (1)理化分析方法操作复杂,费时费钱,不如感官分析方法简单、应用; (2)一般理化分析方法还达不到感官方法的灵敏度; (3)用感官可以感知,但其理化性能尚不明了; (4)还没有开发出合适的理化分析方法。 2、感官评定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和要求 答:(1)分析型感官评定(分) 特点:将人作为测量仪器来测定试样感官质量性质及其差别,主要用于品质管理;只有具有一定感觉灵敏度的人才能参加此类试验;评价结果不反映评定员主观喜好或接受性。(2分)(2)偏好型感官评定(分) 特点:以物品为工具来测定人对物品的感受官嗜好性,市埸研究时常用;对参加感官评定的人的感觉灵敏度无要求;对试验方案,参加试验者的人群特点有许多要求,如年龄、性别、生活水平、文化素养、地区、生活习惯、嗜好和宗教习俗等。(2分) 3、什么是感觉阈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感觉器官所能感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的灵敏程度。(2分) 感觉阈可分为: 绝对阈:指以产生一种感觉的最低刺激量为下限,到导致感觉消失的最高刺激量为上限的一个范围值。(分) 差别阈:是指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分) 4、什么是味觉舌头上四种基本滋味的感受器是如何分布的(见下图) 答:味觉是可溶性呈味物质溶解在口腔中对人的味觉感受器进行刺激后产生的反应。(2分)舌头上四种基本滋味的感受器的分布见下图(3分) 5、视觉对感官评定有何影响 答:(1)食品处于正常颜色才会使味、嗅觉评定正常,否则灵敏度下降或不能正确感觉(2分) (2)色泽对分析评价食品具有的作用(3分) ☆ 便于挑选食品和判断食品质量 ☆ 影响对该食品的食欲 ☆ 有助于判断该食品所应具有的特征 6、试述产生嗅觉的基本途径和嗅觉的基本特性。 答:产生嗅觉的基本途径(2分): 空气中气味物质分子在呼吸作用下进入嗅感区,吸附和溶解在嗅黏膜表面→进而被嗅细胞所感受→嗅细胞将所感受的气味刺激通过传导神经以脉冲信号形式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嗅觉。 嗅觉的基本特性(3分): ⑴嗅觉疲劳:嗅觉长期作用于同一气味刺激而产生的适应现象 特点:施加刺激到嗅觉疲劳或嗅感消失有一段时间间隔;产生嗅觉疲劳过程中嗅味阈逐渐增加;刺激疲劳发生后嗅觉灵敏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食品感官评定

4种基本味道:甜、酸、苦、咸 五种基本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感觉是由感官产生的,具有如下属性: 人的感觉可以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感官是感觉事物的必要条件; 人的感觉不只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也反映人体自身活动和舒适情况; 感觉虽然是低级的反映形式,但它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的基础和前提; 感觉的敏感性因人而异,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感官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①对周围的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非常敏感; ②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 ③只有刺激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对感官产生作用; ④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官会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觉灵敏度下降; ⑤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很大的影响; ⑥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相互影响。 感觉阈值: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既有绝对感觉阈值,又有差别敏感阈值。 食品感官的基本规律:适应现象、对比现象、协同效应和掩蔽现象、变调现象 影响味觉的因素: 呈味物质的水溶性、介质、温度、不同味道本身的感受时间不同、身体状况 嗅觉的生理特点: (1)嗅觉对气味的适应性 嗅觉适应会产生3种反应: ①从施加刺激到嗅觉疲劳,嗅感减弱到消失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②在产生嗅觉疲劳的过程中,嗅味阈逐渐增加; ③嗅觉对某种刺激产生疲劳后,嗅感灵敏度再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2)嗅味的相互影响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味混合到一起时,可能产生下列结果: 气味混合后,某些主要气味特征受到压制或消失,从而无法辨认混合前的气味; 产生中和作用; 混合中某种气味被压制而其他的气味特征保持不变,即失掉了某种气味; 混合后原来的气味特征彻底改变,形成一种新的气味; 混合后保留部分原来的气味特性,同时又产生一种或者几种新的气味。 (3)不愉快气味的掩盖 各种气味之间存在掩蔽现象。 (4)嗅觉的敏感性 人的嗅觉相当敏锐,可感觉到一些浓度很低的嗅感物质,这点超过化学分析中仪器方法测量的灵敏度。

食品感官评定(课件整理2)

第三章食品感官鉴评的方法 目前常用于食品领域中的方法有数十种之多,按应用目的可分为嗜好型和分析型,按方法的性质又可分为差别检验、标度和类别检验以及分析或描述性检验。 1.差别检验 差别检验只要求鉴评员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样品中是否存在感官差异(或偏爱其一)。差别检验的结果分析是以每一类别的鉴评员数量为基础的。 一般规定不允许“无差异”;的回答(即强迫选择)。差别检验中需要注意样品外表、形态、温度和数量等的明显差别所引起的误差。 常用的方法有:成对比较检验法、二-三点检验法、三点检验法、“A”-“非A”检验法、五中取二检验法以及选择检验法和配偶检验法。 2.标度和类别检验 在标度和类别检验中,要求鉴评员对两个以上的样品进行评价,并判定出哪个样品好,哪个样品差,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和差异方向等,通过检验可得出样品间差异的顺序和大小,或者样品应归属的类别或等级。选择何种手段解释数据,取决于检验的目的及样品数量。 此类检验法常有:排序检验法、类别检验法、评估法、评分法、分等法、成对比较检验法等。 3.分析或描述性检验 要求鉴评员判定一个或多个样品的某些特征或对某特定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检验可得出样品各个特性的强度或样品全部感官特征。常用的方法有:简单描述检验法和定量描述与感官剖面检验法。 对于嗜好型试验方法多采用成对比较法、选择法、排序检验法和评分法。 第一节差别检验 1.成对比较检验法 以随机顺序同时出示两个样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对这两个样品进行比较,判定整个样品或某些特征强度顺序的一种鉴评方法称为成对比较检验法或两点试验法。 定向成对比较法(2-选项必选法) 确定两个样品在某一特定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如甜度,黄色度,易碎度等。 样品呈送顺序:AB,BA 具体试验方法:把A、B两个样品同时呈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根据要求进行鉴评。在试验中,应使样品A、B和B、A这两种次序出现的次数相等,样品编码可以随机选取三位数组成,而且每个鉴评员之间的样品编码尽量不重复。 结果分析 根据A、B两个样品的特性强度的差异大小,确定检验是双边的还是单边的。如果样品A的特性强度(或被偏爱)明显优于B,换句话说,参加检验的评价员,作出样品A比样品B 的特性强度大(或被偏爱)的判断概率大于作出样品B比样品A的特性强度大(或被偏爱)的判断概率,即 P A>1/2。 例如:两种饮料A和B,其中饮料 A明显甜于B,则该检验是单边的;如果这两种样品

食品感官检验复习题含答案

食品感官检验复习题(附答案) 一、感官鉴评的基本术语 1.感官特性: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 2.鉴评员:参加感官分析的人员。分为初选鉴评员、优选鉴评员和专家等。 3.鉴评小组:参加感官分析的鉴评员组成的小组。 4.接受: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行为。 5.可接受性:根据产品的感官特性,特定的个人或人们愿意消费某产品的状况。 6.厌恶:一种令人讨厌的感觉。它使人躲避产生这种感觉的刺激。 7.可口性:能使消费者喜爱食用的食品的综合特性。 8.强度:感受到的感觉的大小或者引起这种感觉的刺激的大小。 9.感官适应:由于受到连续的和(或)重复刺激而使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暂时的改变。 10.感觉疲劳:敏感性降低的感官适应反应。 11.拮抗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低于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2.协同效应:两种或多种刺激的综合效应,它导致感觉水平超过预期的每种刺激各自效应的叠加。 13.掩蔽:由于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而降低了其中某种刺激的强度或使对该刺激的感受发生改 变。 14.刺激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 15.识别阈: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16.差别阈: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17.甜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蔗糖)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8.酸味的:由某些酸性物质(例如柠檬酸、酒石酸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19.苦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20.咸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氯化钠)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 21.碱味的:由某些物质(例如碳酸氢钠)在嘴里产生的复合感觉。 22.涩味的: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粘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 23.风味:品尝过程中感受到的嗅觉、味觉和三叉神经特性的复杂结合。 24.异常风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25.异常气味:非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味(通常与产品的腐败变质相联系)。 26.味道:能产生味觉的产品的特性。 27.后味:余味:在产品消失后产生的嗅觉和(或)味觉,它有时不同于产品在嘴里时的感受。 28.气味:嗅觉器官感受到的感觉特性. 29.芳香:一种带有愉快内涵的气味。 30.特征:可区别及可识别的气味或风味特色。 31.外观:一种物质或物体的外部可见特征。 32.稠度:由机械的方法和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口腔区域受到的刺激而觉察到的流动特性。它随产品的质 地不同而变化。 33.参照值:与被评价的样品对比的一个选择的值(一个或几个特性值,或者某产品的值). 34.对照样:选择用作参照值的被检样品,所有其他样品都与其作比较。 35.参比样:本身不是被检材料,而是用来定义一个特性或者一个给特性的某一指定水平的物质。 36.二点检验法:以随机的顺序同时出示两个样品给鉴评员,要求鉴评员对这两个样品进行比较,判别整 个样品或某些特征强度顺序的检验方法。 37.二-三点检验法:先给鉴评员一个对照样品,接着提供两个样品,其中一个与对照样品相同。要求鉴评 员挑选出哪个与对照样品相同的检验方法。 38.三点检验法:同时提供三个编码样品其中有两个是相同的要求鉴评员挑选出其中单个样品的检验方法。

食品感官评价的应用

食品感官评价的应用 08食营2班肖镇州200830600530 摘要:绝大多数的感官检验都是在一套工业体系中进行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决策也包括在内。作为在决策时减小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手段,我们能够体会到感官检验所产生的效益。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研究者和市场经理来说,感官检验的作用是一种减少风险的机制。本文主要介绍感官评价方法应用于产品贮藏期试验、质量控制、感官评价与仪器测定产品质构之间关系。 关键词:感官评价质量控制稳定性试验仪器测定 前言 感官评价是指用于唤起、测量、分析和解释产品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所引起反应的一种科学方法。感官评价包含一系列精确测定人对食品反应的技术,把对品牌和一些其他信息对消费者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努力解析食品本身的感官特性,并向产品开发者、食品科学家和管理人员提供关于其产品感官性质的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感官评价技术在开发产品、研究基础理论、配料和调整工艺、降低成本、控制品质和优化产品等工作中提供着重要的服务。这些服务能给企业决策提供信息,降低决策风险。食品或消费产品厂家有一套感官检验程序,有助于确保满足消费者的期望(既有良好的质量又有满意的感官品质的产品进入市场)[1]。 一、感官评价应用于产品贮藏期试验 近年来,评估产品稳定性和储存期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那些食品、饮料和具生物活性的产品。这要归功于产品日期的日益普遍使用,赋予了产品在销售或者被消费者使用时的有效朗。对于那些无须标注有效期的产品来说,对储存期进行评估是出于竞争和商业方面的考虑。不管怎样,我们都有理由去了解产品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情况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对于带日期的产品来说(比如销售日期或使用日期等),要考虑的是市场召回成本和消费者对靠近或者达到储存期限的产品的态度。而对于不带日期的产品来说,要考虑的是了解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或者通过发动广告攻势来加强消费者对产品感官差异的认识或强调某个产品已经过时。除此之外,技术发展(指工艺和原料方面)和新型的包装材料也会对产品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基于不当储存期做出的商业决策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因此对产品储存期进行估算是十分重要的【2】。 很多企业都会测量产品的稳定性,一般也会对储存期有所了解,然而,竞争、技术、新型包装材料以及产品日期在包装上的位置等方面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对产品稳定性问题进行审视。新的发展表面上增加了对稳定性测试的需求,但有时候也会对一些问题的复杂性缺乏充分的认识,这些问题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测试方法、产品变化与产品市场接受度的关系以及日益缩短的储存期所带来的经济影响等。这样,感官评定部门收到的产品稳定性测试申请往往会堆积如山,而且测试的频率也不是根据预期的储存期来制定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测试申请要求在18个月内每个月对产品进行测试,但是一半以上的测试实际上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在开始的8—9个月内产品并不会有显著变化。大部分感官程序只要接到6—7个这样的测试任务就会满负荷了。显然,我们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程序,在不牺牲所需要信息的前提下,在产品测试频率和可利用的资源之间建立平衡。 在接到测定储存期的申请之后,感官评定人员一定要和申请人商讨该项目的所有细节,例如,申请的提出是基于技术、新包装材料还是竞争对手等?产品目前的储存期是多长?现有什么关于稳定性方面的信息可以提供?还有,产品的配方在近期是否进行过更改?产品配方尚未定型就去确定其稳定性的做法完全是在浪费资源,除非是想鉴别出哪个配方的稳定性更能

食品感官评定试题答案.doc

一、简答题(本题总分55 分,每小题 5 分) 1、什么是感官评定?理化分析能否在短时间内取代感官分析? 答:是用于揭示、测量、分析和说明食品或材料在为人的视、嗅和触等感觉器官所接受时的特性的一门 学科或是用人们的感觉器官(即嗅、味、触、听、视)对食品的感官特性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 2 分)理化分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分析型感官分析( 1 分),其原因如下( 2 分): (1)理化分析方法操作复杂,费时费钱,不如感官分析方法简单、应用; (2)一般理化分析方法还达不到感官方法的灵敏度; (3)用感官可以感知,但其理化性能尚不明了; (4)还没有开发出合适的理化分析方法。 2、感官评定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和要求? 答:( 1)分析型感官评定(分) 特点:将人作为测量仪器来测定试样感官质量性质及其差别,主要用于品质管理;只有具有一定感觉灵 敏度的人才能参加此类试验;评价结果不反映评定员主观喜好或接受性。( 2 分) (2)偏好型感官评定(分) 特点:以物品为工具来测定人对物品的感受官嗜好性,市埸研究时常用;对参加感官评定的人的感觉灵敏 度无要求;对试验方案,参加试验者的人群特点有许多要求,如年龄、性别、生活水平、文化素养、 地区、生活习惯、嗜好和宗教习俗等。( 2 分) 3、什么是感觉阈?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感觉器官所能感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的灵敏程度。( 2 分) 感觉阈可分为: 绝对阈:指以产生一种感觉的最低刺激量为下限,到导致感觉消失的最高刺激量为上限的一个范围值。 (分) 差别阈:是指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分) 4、什么是味觉?舌头上四种基本滋味的感受器是如何分布的(见下图 )? 答:味觉是可溶性呈味物质溶解在口腔中对人的味觉感受器进行刺激后产生的反应。( 2 分) 舌头上四种基本滋味的感受器的分布见下图( 3 分) 5、视觉对感官评定有何影响? 答:( 1)食品处于正常颜色才会使味、嗅觉评定正常,否则灵敏度下降或不能正确感觉( 2 分) ( 2)色泽对分析评价食品具有的作用( 3 分) ☆ 便于挑选食品和判断食品质量 ☆ 影响对该食品的食欲 ☆ 有助于判断该食品所应具有的特征 6、试述产生嗅觉的基本途径和嗅觉的基本特性。 答:产生嗅觉的基本途径( 2 分): 空气中气味物质分子在呼吸作用下进入嗅感区,吸附和溶解在嗅黏膜表面→ 进而被嗅细胞所感受→ 嗅细胞将所感受的气味刺激通过传导神经以脉冲信号形式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嗅觉。 嗅觉的基本特性( 3 分): ⑴嗅觉疲劳:嗅觉长期作用于同一气味刺激而产生的适应现象 特点:施加刺激到嗅觉疲劳或嗅感消失有一段时间间隔;产生嗅觉疲劳过程中嗅味阈逐渐增加;刺激疲 劳发生后嗅觉灵敏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⑵气味的相互影响 两种或两种以上气味混合时可能产生:主要气味特征受压制或消失,无法辨认混合前气味;混合后无味而发 生“中和作用”;某种气味被压制而其它气味特征保持不变;原气味特征彻底改变,形成新气味;保 留部分原气味特征,同时产生新气味。

食品感官鉴评试题及答案

试卷二(A): 一、填空:(30分) 1、食品感官检验中,根据检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和两 大类,按感官检验方法的不同又可分 为:、和三 类。(P8页、P 21页) 2、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将人类的感觉划分成、、、、 和五种基本感觉。除上述的五种基本感觉外,人类可以辨认的感觉还有、、口感等多种感觉。(P10页) 3、在生理上,人的味觉有、、、四种基本味觉。 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几种味道的灵敏度是不同的,最易感觉甜味和咸味,对苦味感觉灵敏,则容易感觉酸味。(P14-15页) 4食品感官实验室应布置有:、、和三个独 立的区域。(P18页) 5、影响样品制备和呈送的外部因素有:样品温度、、和。 (P19页) 6、差别检验的目的是要求评价员对的样品,作出是否存在感官差别的 结论。其结果是以做出不同结论的的数量及检验次数为基础进行概率统计分析。(P21页) 7、描述性检验常用的方法有:和。(P33页) 二、名词解释:(30分) 1、感觉(P9页) 2、感觉阈值(P10页) 3、对比现象(P11页) 4、掩蔽现象(P11页) 5、、食品感官评价(P12页) 6、口感(P17页) 7、规范的感官实验室环境(P18页) 8、“A”—“非A”检验法(P25页) 页)P29、分类检验法(9. 10、简单描述性检验法(P33页) 三、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15分) 1、引起嗅觉的刺激物,必须具有挥发性及可溶性。(P13页) 2、味觉与温度无关。(P15页) 3、咸味的感觉比苦味慢。(P15页) 4、分析型感官检验和偏爱型感官检验对检验人员的要求一样。(P18页) 5、感观检验宜在饭前进行。(P20页) 四、问答题:(15分) 1、简答影响味觉的因素有那些?(P15页) 2、简述两点检验法的定义和具体试验方法。(P21页)

食品感官评定期末试卷3

食品感官评定期末试卷3 出题审阅批准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XX /20XX学年第一学期 《食品感官评定》课程食品监管13A1 班期末考试卷一、名称解释 1. 刺激阈 2. 三点检验法 3. 感官剖面检验法 4. 感觉疲劳 5. 后味 二、填空题 1. 感官评价常用的三类方法分别是:、 _________ 、 _______ 。 2. 基本味觉分为___、___、___、___。 3. 量化感官体验的最常用方法有 ______ 、___、 ___、 4. 感官检验必须做好三方面的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 、 ____ 。 5. 视觉主要是对食品的___________ 、 _____ 、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评价。 6. 感官检验分为________ 型感官检验和________ 型感官检验。三、单选题 A. 形状 B. 大小 C. 脆性 D. 弹性 3. 罐头的

1. 在食品的感官评价中,找出下列与触觉有关的术语 A. 硬的 B. 弹性 C. 脆性 D. 粘性 2. 在食品的感官评价中,找出下列与视觉有关的术语( ) A. 形状 B. 大小 C. 脆性 D. 弹性 3. 罐头的

感官检验至少要进行四方面检验,除外观外,还有( ) A. 手捏罐盖 B. 上下振摇 C. 敲打听音 D. 漏气检查 4. 鲜乳质量的感官检验,除色泽检验外,还应包括( ) A. 组织状态检验 B. 滋味检验 C. 煮沸检验 D. 气味检验 5. 感官评价是建立在多种理论综合的基础上的,主要与( ) 密不可分。 A. 社会学 B. 心理学 C. 生理学 D. 统计学 6. 食品感官评价中常用的试验方法有六种:除差别试 验、排列试验、分级试验外,还有 ( ) 。 A. 阈值试验 B. 消费者试验 C. 匹配试验 D. 分析或描述试验 7. 定量描述检验可单独或结合地用于品评食品的香味,还可品评食品的( ) 。 A. 风味 B. 余味 C. 外观 D. 质地8. 要求参加性描述 试验的品评员,必须具备( ) 。 A. 语言理解能力 B. 词汇恰当使用能力 C. 观察能力 D. 综合归纳能力9. 食品的风味特性,要通过人的( ) 以及口腔的冷、热能感受得到. A. 味觉 B. 嗅觉 C. 视觉 D. 听觉10. 差别检验最常用的方法包括( ) 。

感官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感官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班级:食安122班 姓名:何佳 学号:2012152008

感官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摘要介绍了感官评价的定义、主要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感官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感观评价在食品中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食品感观评价感观评价方法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sensory evaluation, metho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ensory eval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view of evaluation in food research situation are reviewed,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food sensory evaluation methods 食品感官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初,欧美等国家首先进行了感官品评方法的研究,蒂尔格纳于1957 年用波兰语写成第一部感官学专著———《定量与定性感官分析法》。日本和美国学者的著作《工业感官检验手册》、《食品感官评价的原则》也于1962 年和1965 年相继问世。1986 年创刊的首个介绍感官知识和技术应用的专业期刊《Journal of Sensory Studies》正式出版,20 多年以来已刊出了世界各国在食品感官领域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中国食品工业朝着安全营养、美味、便捷的方向长足地发展,各种包装精美、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品层出不穷。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单单只是为了生存,而是对食品风味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口味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食品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于食品来说,风味是食品的灵魂,而香精在食品的风味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食用香精分为甜味香精和成味香精。甜味香精主要用于饮料、糖果、饼干、巧克力等食品行业中,咸昧香精主要用于方便面、肉制品、鸡精调味料、休闲膨化食品、复合调味料、餐饮配料等食品行业中。随着方便面、鸡精、肉制品、膨化食品等食品领域的快速发展,咸味香精也伴随着咸味食品行业同步发展起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主食Et益“方便化”,从而为咸昧香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媒体宣传,个人自己的饮食经验等等,食品信息的真实性与充分性给消费者一种先人为主的“感觉”定势。消费者接受食品与否,主要是取决于食品的质量,而食品质量的高低完全是消费者的满意度而定。消费者对于咸味食品的满意度也就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咸味香精的满意度,感官评价便是科学化解决顾客满意度的关键技术,也是很有效的工具之一。因此,对

食品感官评价作业

食品感官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与方法 感官评价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消费品公司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逐步延伸到了食品、纺织、化工、印刷、医药等各个领域, 其中以食品行业最为突出,通过感官分析不仅可以解析食品本身的感官特性, 而且为产品研发者、质量管理人员提供关于产品感官性质的重要而有价值的信息,为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所以目前一些大的食品企业正逐渐完善该项技术的应用。而要进行一项食品的感官分析检验需要具备一些必备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本文对食品感官评价体系的确定与方法,做了简要的介绍。 感官指标是描述和判断食品质量最直观的指标。科学合理的感官指标能反映该食品的特征品质和质量要求, 直接影响到食品品质的界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控制。 目前, 在我国的产品标准中, 感官指标大多采用定性描述。这种描述方法在科学性和准确性方面存在不足, 导致感官指标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对已设置的感官指标缺乏相应的检测方法, 不能像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那样得到检验和监查。因此研究食品感官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是制定我国不同类型食品感官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工作, 也是我国感官分析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完善我国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食品的感官特性被分为五类: (1)外观:颜色、透明度、大小和形状、表面质地、碳酸饱和度; (2)气味、香气、香味; (3)粘度、粘稠与质地; (4)风味:香气、味道、化学感觉; (5)声音。 针对食品的感官特性进行描述、定义而制定的指标为食品的感官指标。对不同的感官特性可制定不同的感官指标。所有感官指标的集合构成了感官指标体系。对于某种特定的食品, 无需对其所有的感官特性制定指标, 只需选择和确定那些能够反映该食品感官品质特征的感官特性并加以描述、定义和评价, 即为该食品的感官指标, 并构成其感官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感官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四大原则: (1)特征性原则:制定的感官指标应能反映该食品的特征感官品质和其特有的感官特性。 (2)相关性原则:制定的感官指标应与其理化指标相互关联,能够互相解释、补充与支持。从感官特性、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3 个方面定义该食品的品质技术要求。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制定的感官指标不仅需要定性的描述,还需要可量化的参数定义,以方便感官指标的检验。 (4)可操作性原则:制定的感官指标均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执行。 依据上述的四个原则,来确定食品感官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过程与方法。食品感官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如图所示。

五大结合法在《食品感官评定》课程中的应用

五大结合法在《食品感官评定》课程中的应用食品品质评价概述及感官评价在奶酪分析中应用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工程1班) 食品感官科学是系统研究人类感官与食物相互作用形式与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核心的表现形式是食品感官品质,其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感官分析。感官分析仅短短40多年的发展历史,却因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风味营销和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等方而的强大作用,迅速成为现代食品科学技术及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感官评价的新方法、新技术,并对食品感官评定的作用,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并以豆奶,阐述了分析的方法。 1 感官评定研究现状 纵观感官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即:从管理者品评起步;专业感官品评小组品评成主体,多学科交叉与应用,感官评价活动标准化;感官分析与理化分析相结合,仪器测量辅助感官评价。从管理者品评起步感官是人类最为原始、简单、有效的使用工具和技术手段。专业感官品评小组品评成主体是通过他们的感官评价,决定生产工艺以保证产品具有满意的品质。仪器测量辅助感官评价食

品的感官特性一般可指色、香、味、形几个方面。目前,针对色泽的仪器测定已经建立了与人的视觉之间良好的相关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感官评价历史,特别是在白酒、茶叶、烟草等传 统嗜好性食品的生产、加工与流通管理中。然而总体上我国的感官科学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基础相对薄弱。我国的食品企业在产品改进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大多缺乏规范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对感官分析技术与标准的研究及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感官分析方法标准十分欠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感官 评价技术也得到蓬勃的发展,正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分析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科技工作者投入感官科学研究中。对我国一些传统食品,如白酒、米酒、茶叶、馒头、米饭等的感官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此外,我国在研究智能感官分析仪器方面有了一些进展。 2 感官评定的作用 食品感官评定,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卫实验室研究过程,特 别是新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

食品感官评定作业

班级:贮运111 姓名:高兵学号:010******* 食品感官评定发展现状 摘要:食品感官评定在食品质量评估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其在食品生产与食品研究中越来越得到更多的人的重视。本文从感官评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及国内感官评定现状总结了感官评定的历史;由感官评定的定义出发,通过味觉、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五个方面对感官评定常用的方法手段等相应状况进行了概述;概述了感官评定人员、食品基质、食品加工处理对食品感官评定及食品感官的影响。 关键词:感官;质构;评定;评价;食品基质 1、感官评定的发展历史 感官评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发展必然以其它学科的发展为基础。而由于与感官评定相关的相应学科及知识体系发展不完善,感官评定当前仍处于发展之中。随着各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与感官评定相关的、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感官评定的大至发展历程如下:20世纪40年代未到50年代初,Hansen、等人建立并完善了“区别检验法”;1957年Arthur D. Little公司创立了“风味剖析法”,推动了正式描述法的形成及专业感官评定员群体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质地剖析法”出现;20 世纪70 年代,公司创立了定量描述分析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系统描述分析法;1984年,Williams与创立自由选择剖析法(Free choice profiling, FCP);1992年,《感官评价在品控当中的应用》出版;1996年至今,感官评价着重研究感官评价中的细节性问题[3];2000年后根据Herbert Stone 和Joel L .编著了“Sensory Evaluation Practices”第三版并对感官评定进行了定义。 2、食品中常见的感官评定及其方法 2.1感官评定的定义与方法 根据Herbert Stone 和Joel L编著的“Sensory Evaluation Practices”第三版,感官评定定义如下: 感官评定是一种测量、分析、解释由食品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所引发的,能通

食品感官品质评定及其食品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食品感官品质评定及其食品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一、食品感官评定的原理和依据 食品感官评定就是凭借人体自身的感觉器官,具体地讲就是凭借眼、耳、鼻、口(包括唇和舌头)和手,对食品的质量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是通过用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用口品尝和用手触摸等方式,对食品的色、香、味、和外观形态进行全方面全面的评定以获得客观真实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的手段,对食品的感官质量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食品感官评定的原理 当食品的感官性状发生轻微的异常变化时,常会使人体感觉器官也产生相应的异常感觉。食品感官评定指标主要是指色泽、气味、滋味和外观形态。现将有关食品色、香、味的感官评定基本原理简述如下: 1、视觉与食品的色泽 食品的色泽是人的感官评价食品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食品显现着各不相同的颜色,不同种食品中含有不同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又吸收了不同波长的光。如果有机物吸收的是可见光区域内的某些波长的光,那么这些有机物就会呈现各自的颜色,这种颜色是由未被吸收的光波所反映出来的。如果有机物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域以外,那么这种有机物则是无色的。 对于判定食品的品质亦可从明度、色调、饱和度这3个基本属性全面地衡量和比较,这样能准确地推断和评定出食品的质量优劣,以确保购买良质食品。2、嗅觉与食品的气味 食品本身所固有的、独特的气味乃是食品的正常气味。嗅觉是指食品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微粒子浮游于空气之中,经鼻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然后传达至中枢神经所引起的感觉。人的嗅觉比较复杂,亦很敏感。 3、味觉与食品的滋味 味觉与温度有关,一般在10℃~45℃范围内较适宜,尤以30℃时为敏锐。随温度的降低,各种味觉都会减弱。味道与呈味物质的组合以及人的心理也有微妙的相互关系。味精的鲜味在有食盐时尤其显著,是咸味对味精的鲜味起增强作用的结果。另外还有与此相反的消减作用,食盐和砂糖以相当的浓度混合,则砂糖的甜味会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当尝过食盐后,随即饮用无味的水,也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味的变调现象。另外还有味的相乘作用,例如在味精中加人一些核苷酸时,会使鲜味有所增强。 在选购食品和感官评定其质量时,常将滋味分类为甜、酸、咸、苦、辣、涩、浓淡、碱味及不正常味等。

感官评价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与前景

感官评价在食品分析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感官评价的基本概念与评价方法,以及目前感官评价在国内外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感官评价食品分析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食品工业朝着安全营养、美味、便捷的方向发展,各种包装精美、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品层出不穷。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再单单只是为了生存, 而是越发注重食品的质量。食品质量的优劣最直接地表现在它的感官性状上,通过感官指标来鉴别食品的良莠和真伪,不仅简便易行,而且灵敏度高,直观而实用,它可以及时准确地判定出食品有无异常现象的发生,还能够检验出其他检验手段无法判断的特殊性污染或食品感官性状的微量变化,某些项目的检测灵敏度甚至超过仪器分析方法。 1 感官分析的定义 感官分析是利用科学客观的方法,借助人类的感觉器官(听觉、嗅觉、味觉、视觉)对食品的感官性质进行评定、换起、测定、分析、解释,并结合心理、生理、物理、化学及统计学等学科,对食品进行定性、定量的测量与分析,了解人们对这些产品的感受或喜欢程度,并测知产品本身质量的特性。简单的讲就是以“人”作为仪器工具,借助人的眼睛、鼻子、嘴、舌、手和耳朵,并结合心理、生理、物理、化学及统计学等多学科,对食品进行定性、定量的测量及分析,从而了解产品本身的特征,进一步了解该产品被消费者接受或喜爱的程度。 2 食品感官分析的方法 2·1 按应用目的可分的类型 目前常用于食品领域中的感官分析方法有数十种之多,按应用目的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分析型和偏爱型。分析型的目标是产品。评员作为仪器使用,希望知道产品具有哪些性质、强度、感官差异。评员要进行筛选和训练,评员中还可能包括专家评员。分析型包括描述分析、差异测定(总体差异测定和性质差异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