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限时训练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2.右图取自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

电影的情景。据图判断,以下正确描述画面的选项是

①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②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

露诧异情③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④电影初创寂无声,

旁有吹吹打打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19世纪中后期中国办报的主力军是

A.外国在华传教士B.清朝政府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D.洋务派

5.美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看电视,日益“发福”,成为“沙发土豆”。这主要说明了 A.电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B.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C.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D.电视引领了文明的发展趋势

6.近年来中国人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如手机、互联网、数码等新词汇,根本原因是

A.高科技产品的问世B.大量新事物涌现

C.改革开放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变化D.人们都追求时尚

7.中国的互联网日益普及,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是

A.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果B.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

C.中国科技进步的结果D.中国人民生活巨变的结果

8.下列关于中国传媒业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电影事业诞生②中国电视事业诞生③互联网进入中国④中国近代报业萌芽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9.“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诗中所赞叹的是

A.高架铁路B.化学工业的进步C.电报电话D.火车的发明

10.1995年后,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其影响是

①超越时空界限传递信息②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③加快了生活节奏④引起价值观的多样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

A.报纸B.电影C.组织工人运动D.发动民众起义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并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