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嗣世,一代代,继承。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溥就是普。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应该是这样子才对。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完成了统一大业。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寴车巛,就是亲巡。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坐车出巡,就是车巛。)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阤,延续。)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一了,不再打仗了。)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黔首,就是百姓。)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是为诵略。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上面的是四言诗。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白泰古始世五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峄山古刻又名“峄山碑”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

为秦始皇东巡石之一,传李斯所书,李斯书法古雅妍妙,为后世敬仰。惜此碑毁失已久,现所传者,为南唐徐铉临写,重刻于长安(今西安市)现存西安碑林。杜甫诗句“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可理解为徐铉的笔调比正宗的秦篆略逊一筹。碑字笔画的线条非常挺拔,因嫌偏于肥厚,故世称“玉箸体”。但对研究篆书结构乃至用笔仍有价值。

峄山碑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嗣世,一代代,继承。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溥就是普。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应该是这样子才对。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完成了统一大业。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寴车巛,就是亲巡。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阤,延续。)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一了,不再打仗了。)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黔首,就是百姓。)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是为诵略。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上面的是四言诗。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五种书体的简介和欣赏-教学设计

微视频文字简介 篆书: 秦·李斯《峄山碑》。“峄山碑”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为秦始皇东巡石之一,传李斯所书,李斯书法古雅妍妙,为后世敬仰。 《白氏草堂记》是篆书的代表作此书作为邓石如六十二岁所书。清·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 隶书: 隶书始于秦而兴于汉,尤其到了东汉,碑刻最为发达,留下了不少书法艺术的精品,《曹全碑》可以说是隶书发展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系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 楷书 书法史上有楷书四大家。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后世颜真卿和他并称「颜筋柳骨」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 行书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在书坛的地位至今也没人能够取代。《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和朋友们在绍兴饮酒赋诗。他乘着酒兴为诗作的序。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局部。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如唐·怀素《小草千字文》。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如唐·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峄山碑 释文

峄山碑释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 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称王,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我们作战的对象,是乱逆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 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 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阤,延续。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壹了,不再打仗了。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黔首,就是百姓。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是为诵略。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 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 上面的是四言诗。 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这是李斯。 臣去疾,此人据说是姓杜。 御史大夫臣德,此人史传无载。 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大夫, 是政府首脑。 当时的官制,这三位均是宰相。 当时的制度,是宰相负责制。 可以开府。 就是可以自己组成一个行政班子。 人员由宰相任命。不通过皇帝。 当时的宰相,权利是很大的。 皇帝基本就是个国家象征。 秦始皇很厉害,所以他能管事儿。 到了二世,就不管事了。事全交给宰相处理。 汉朝的皇帝,其实也是不太过问事情的。 政务交给宰相处理。 皇权,相权,在中国历史上, 是皇权越来越大, 相权越来越小。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制曰,可。这是皇帝说的。 皇帝说,可以。 昧死言,就是冒着因冒犯皇帝而可能被处死的危险,来进言。 这是一种大臣上书的格式。 因为皇帝总是对的,皇帝即是圣人。 你对他说话,可能就是错的。 这个峄山刻石就讲完了。 简单的,跟现代汉语没什么区别的词就不用讲了。 其实在战国后期,所有的人, 不论是哪国的百姓, 都是希望统一的。 春秋战国之际的所有思想家,其思想都是要求统一的。 无论是儒,墨,老庄,都要求统一。 社会整体的愿望就是统一,结束战争。 所以,如果不是秦国政治比较急功近利, 他完全可以是一个好的帝国。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嗣世,一代代,继承。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溥就是普。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应该是这样子才对。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完成了统一大业。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寴车巛,就是亲巡。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阤,延续。)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各地大观圣作之碑资料

蔡京(1047-1126) 宋代重意 2009-07-18 14:00 阅读6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字元长,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进士。徽宗朝,拜尚书左丞、右仆射。大观中,拜太师。二年封鲁国公。是历史有名的权奸。精工书法,尤擅行书,形似米南宫,字势豪健,痛快沉着。或谓“ 宋四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传世墨迹有《节夫帖》,《宫使帖》、《鹡鸰颂跋》等。

《听琴图》是宋徽宗赵佶的画作,蔡京深得他的宠信,所以在他的绘画作品上多有蔡京的题记,题诗。蔡京书法如《铁围山丛谈》所 译:“字势豪健,痛快视着。”但后世恶其为人,往往鄙薄其书法。 《听琴图》在画外将小人政客形象呈露得淋漓尽致。那是宋徽宗作的一幅画,画上端坐在古松树下的弹琴者为宋徽宗本人,两侧毕恭毕敬聆听的,红衣为蔡京,青衣为童贯。这幅图上,蔡京题有一首诗,其为一幅瘦筋草书,字体草而不狂,字圆笔润,且诗意投徽宗所好。 有材料表明早在蔡京政治上发迹之前,他已被公认为重要的书法家。 蔡京《节夫帖》32.3 X 42.3cm 《节夫帖》,全称《致节夫亲契尺牍》。册页。载宋人法书第三册之第四开。本幅纸本,墨迹。纵32.2厘米,宽42.3厘米。行书。 此帖流传有绪,钤有鉴藏印记,有“神奇”、“墨妙”、“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王元美鉴赏”、“薛氏家藏”等。 此帖书法近似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笔力雄健,气势亦不同凡响。尽管他的书法似米芾,但从他那姿媚的笔法来看,还是从唐人书法入手,直溯“二王”,即从此帖能清楚地看出其精细的笔意与健丽的体态。用笔挥洒自然,而不放纵的高雅格调;结字方面,字字笔划轻重不同,出自天然;起笔落笔呼应,创造出多样统一的字体;分行布白方面,每字每行,无不经过精心安排,做到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地。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对蔡京较高的书法造诣应给予一定的地位,决不能因人废字,应客观地来评述他的书法 才好。 释文: 京再拜。昨日终日远劳 同诣。下情悚感。不可胜言。 大暑。不审 还馆

姜夔《续书谱》原文、译文2

【原文】用笔 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欧阳率更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虽小楷而翰墨洒落,追踵钟、王,来者不能及也。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魏、晋之风规,则扫地矣。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则浊俗不除,不足观。故知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译文】用笔不要太肥,太肥了字形就浑浊;也不要太瘦,太瘦了字形就憔悴;不要多露锋芒,锋芒太露,字就不稳重;不要深藏棱角,不见棱角,字就没有精神;不要上面大,下面小;不要左边高,右边低;不要先占地位多,后占地位少。欧阳询的书法,结体虽太拘束,但用笔独具众美,就是小楷,笔墨也潇洒利落,上追钟王,后来人是谁也及不上他的。颜柳结体,既与古人不同,用笔又陷于偏执。我说这两家书派是书法的变体,几百年来,人们争相效学,固然其笔画的刚劲高明,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说毫无帮助,可是魏晋人的风格规模,究已扫地无遗。至柳氏的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代也有效学的,那就免不了俗和浊,变得毫不可观,所以说字与其写得肥,还不如写得瘦些好。 【解读】这一段主要讨论书法用笔的肥瘦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古代书家多有讨论。所谓“古肥而今瘦”,常与“古质而今妍”对举。诗圣杜甫关于开元之前书法“书贵瘦硬”的判断,常被人误解为所有的书法都应该以瘦硬为上。杜甫在其论书诗《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写到: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在杜甫看来,使用枣木传刻《峄山碑》而使其点画丰肥,坏了风气,书风不古。诗中对仓颉石鼓文、秦相李斯、东汉蔡邕书法的赞叹,对李潮“小篆逼秦相”的赞叹和对当时著名书家张旭“草书非古”的贬斥都反映出杜甫崇尚“瘦硬”的观念。杜甫的这种观念在论及初唐褚薛书风的时候更为突出,如《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云:“学并卢王敏,书偕禇薛能。”《发潭州》赞曰:“贾傅才未有,禇公书绝伦。”杜甫书贵瘦硬说,主要是就初唐书风而言。“书贵瘦硬”在作为他自己的审美概括的同时,也是初唐书风的真实写照。众所周知,初唐欧、虞、褚、薛四家、盛中唐颜真卿书风、中晚唐柳公权书风代表了唐楷演变三阶段。正如康有为所说: 唐世书凡三变,唐初,欧、虞、褚、薛、王、陆,并辔叠轨,皆尚爽健。开元御宇,天下平乐,明皇极丰肥,故李北海、颜平原、苏灵芝辈并驱时主之好,皆宗肥厚。元和后沈传师柳公权出,矫肥厚之病,专尚清劲,然骨存肉削,天下病矣。 从此角度来说,唐代书法史似乎可以看作肥瘦的演变史。这与姜夔的看法基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 (篆书)秦《峄山碑》 技法解析 第5节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二、秦《峄山碑》技法解析 《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于次年起巡游各地,先后作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诸刻石。途中登邹峄山(亦称峄山),立是刻石。原石已佚,且无拓本存世。传世拓本仅二,一为宋淳化四年(公元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的“长安本”,一为元申屠驷据郑文宝本重刻于绍兴的“绍兴本”。这些摹刻本字迹虽与存世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异,线条更圆融劲拔,结字更端稳典雅,亦可视作秦篆典范。以下说到的小篆,主要指《峄山碑》篆书。 1(笔法小篆的各种点画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从笔法来讲,小篆比较单一。尤其是玉箸篆,强调的不是变化而是统一,皆逆锋起笔,中锋铺毫行笔,回锋收笔。做到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用笔须笔杆直立,笔笔中锋;藏头护尾,清润圆融;横平竖直,用力匀和,使转流畅。看似简单,但这种笔法的实现却需要平和的心气和深厚的功力,舍此不能达到简静、清雅的境界。篆书属于古文字。在楷书出现之前,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 的笔法。所以初学时不可以今之概念套古之笔法。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 2(直线与曲线直线:直线包括横、竖、斜。横画须严格水平,竖画则绝对垂直,如“土、在”。斜画须注意控制其方向角度。斜线条在对称结构尤其是“×”形结构中多强调挺拔,如“五、乃、其、斯、建”,不对称的有“窥、蔗”,前者互相平行,后者则呈上紧下散之放射状。有的斜线挺拔中带有弧

书法的故事|秦始皇用他的字统一了中国文字!

书法的故事|秦始皇用他的字统一了中国文字! 书法的故事秦代刻石统一规范的小篆书法小篆的形成 及其特点李斯小篆是秦代产生的规范篆书,与大篆(古文、籀文等)相对而言,也叫秦篆。在小篆这种新型字体形成的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历史人物是李斯。李斯(?—前208),楚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书法家。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载,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上奏章说:“上古时所创制的大篆,在社会上还很通行,但这些大篆字体毕竟是远古时期的产物,很多人不认识。现在删略大篆中繁琐的笔画,选取复合字体中的一部分,加工改造,变成小篆。”他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恩准。于是,李斯等人以西周以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并以新造的小篆作为学童启蒙的识字课本和推广应用的楷模,从此与先秦大篆相对而言的小篆就成了秦代的通行书体。李斯擅长书法,宦官赵高以下的官员,都佩服李斯创造小篆的才华。当时刻在名山、碑碣、印玺、铜人上的文字,都出自李斯的手笔。他在书秦望山记功石时,竟然说:“我死后五百三十年,当会有一个人接替我的书迹。”可见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小篆有什么特点呢?与大篆相比,小篆的特点表现为:线条圆匀,结构统一定型,字形呈纵势长方。秦始皇留下的六处七篇刻石秦峄山刻石(五

代徐铉摹刻本)从书法发展上看,秦代以小篆光耀史册。而小篆又以秦始皇在位十二年间留下的六处七篇记功刻石文 字最值得称道。这六处七篇刻石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刻于之罘)、碣石刻石、会稽刻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三年(前219)即率大臣,浩浩荡荡东巡,宣扬其威德盛治,到峄山、泰山、琅琊山等处刻石,以歌颂其功业。第四年再东巡,在之罘山留下之罘刻石、东观刻石。过了三年再东巡至碣石,面对苍茫大海,他喜气洋洋不可一世,又立石颂德。第十年(前210),始皇南巡,至会稽,再刻石彪炳其伟业,愿江山千秋永固。这四次巡游,刻石六处,文章七篇。二世皇帝即位后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在始皇帝所刻石上加刻一段文字,说明这是始皇帝所刻,使后世不疑。六处七篇刻石,据说都出自李斯手笔。其中东观刻石、碣石刻石,历代都无著录。之罘一刻,原石也早已散佚,欧阳修所得拓本,是二世皇帝加刻的诏书21字,原文付阙(见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一)。传世仅见久已失真的宋代《汝帖》本13字,风格与其他刻本差别很大。因此宋代流传的秦始皇刻石拓本仅峄山、泰山、琅琊、会稽四种,称为“秦四山刻石”。秦峄山刻石拓本局部放大《峄山刻石》,又名《峄山碑》,为始皇东巡第一刻。其前段是秦始皇颂赞文,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后段是秦二世诏书,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

《峄山碑》

《峄山碑》 《峄山碑》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碑刻历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济宁邹城峄山立下的刻石,即后世所称《峄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秦篆刻石。 《峄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祭山川之事”,说明秦始皇曾上峄山(今山东省济宁邹城境内)立《峄山刻石》;后又上泰山,立《泰山刻石》;再东行至琅琊(今山东胶南县西南),立《琅琊台刻石》,其内容皆为歌颂他立国的功德,《峄山刻石》是他的第一个刻石颂扬其废封建立郡县的功绩。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句子。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称峄山刻石有7种翻刻本(今称有9种之多),即“长安木”、“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天府学本”、“青社本”、“蜀本”,“邹县本”等。《宋史》记翻刻峄山碑的郑文宝,善篆籀书,师事徐弦。今西安碑林所藏《峄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修订稿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嗣世,一代代,继承。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溥就是普。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应该是这样子才对。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完成了统一大业。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寴车巛,就是亲巡。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坐车出巡,就是车巛。)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阤,延续。)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一了,不再打仗了。)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黔首,就是百姓。)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是为诵略。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上面的是四言诗。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集峄山碑联

集《秦绎山碑》句联 1、集《秦绎山碑》五言联 书久绎乃显;理日战而长。 臣家今高国;帝德古成康。 乱流自起灭;远山时有无。 金经略成诵;白日长无为。 相亲维白石;所诵此金经。 昧乃明之极;昔者今所因。 道因时以立;理自灭而开。 2、集《秦绎山碑》六言联 乐山泽而之野;臣以壹经自乐;帝德万世无极; 明经义以著书。史称万石之家。臣家一经如初。 3、集《秦绎山碑》七言联 无古无今道惟一;无言者天此理显;天年自乐今山长;不以经明思自荐;有可有不理自明。有道之世其日长。帝德能书昔史臣。维其道在泽长流。 日暮万山如无有;为东极之五六日;以经史为无尽义;世不能争维此理;天高四野极分明。著书可以十万言。不山泽而有远思。臣之所乐莫如书。 世登上理有极乐;四时不害年可乐;白乐天因天而乐;乐其所乐莫之禁;臣除经义无壹长。数世之利书可长。王无功成功如无。利不言利无所争。 有无不争家之乐;戎功久著今天下;动之作之咸有道;此日一去不可得;上下相亲国乃康。高义咸称古相臣。高也明也今夫天。及时行乐其无辞。 此乐无极臣壹石;自古以有年为乐;自天降康年乃有;尽日相亲维有石;斯世其康帝万年。方今如初日之常。及时行乐臣所能。长年可乐莫如书。 极尽四时之所乐;时定始成金石乐;时绎古时明古义;昔之所经极可念;自成壹家以立言。功高长在帝王家。请从山野著山经。今如不乐请复思。

始于在家能及远;帝立四维而定国;帝德不以首山显;起灭万流金自定;困之为道如登高。臣诵壹经以起家。臣年乃如野王高。久长壹念石为开。 家无所有黔长乐;理义明时有建白;略诵古今成野史;惟孝于亲有石建;世尽能思白不群。功夫定后无思维。具言金石著山经。不言所利无王戎。 清于极盛登咸世;清于泰上无为世;维于经义有献可;道在无言天自显;诵此无为道德经。长作天家在野臣。不从时世复争长。年高有德世咸亲。 登高因诵白也作;家有义,方称长者; 立石自刻献之书。道维强,立在初年。 4、集《秦绎山碑》八言联 山高流长,请从所乐;书无经史,咸极其义;功德既高,长在国史;道成德立,自显于时。山有土石,分为之辞。金石之乐,下及臣家。 远在泰古,乃有此乐;乱流四下,疾于夫不;威仪可亲,帝称长者;尽刻斯世,所无之书。古石群立,作其之而。康强不害,臣乐高年。 经史之泽,可以及后;威制强暴,惠及山野;帝称其功,世乐其利;道德既高,因而显亲。泽流后世,功在邦家。及后者德,定远者威。 既动复止,初念不及;家世之盛,长为称首;强者明者,乃能斯道;自昧而明,群言尽除。著作所定,无不成书。尽矣极矣,而复其切。 登高而思,此乐万古; 立言不袭,自成一家。 莫不乐其乐,利其利; 斯乃言无言,为无为。 5、集《秦绎山碑》九言联 及地为乐,请自今日始;道义自高,如立六国相; 于世无争,长如泰古初。著作极盛,可称万石家。 6、集《秦绎山碑》九言以上联 后日思今,今复思昔,不如尽除此念; 天下在国,国乃在家,其维自定于初。 自泰初而皇而帝而王,理乱相从,止此一道; 念古昔立德立功立言,辞义不袭,具在六经。

峄山碑及译文

峄山碑及译文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嗣世,一代代,继承。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溥就是普。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应该是这样子才对。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完成了统一大业。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寴车巛,就是亲巡。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阤,延续。)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一了,不再打仗了。)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黔首,就是百姓。)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是为诵略。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上面的是四言诗。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会稽刻石》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会稽刻石》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作品原文皇帝休烈(1),平壹宇内,徳惠攸长(2)。卅有七年(3),寴?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4),黔首齐庄(5)。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6)。秦圣临国,始定刑名(7),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8),贪戾慠猛(9),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10)。阴通间使,以事合从(11),行为辟方(12)。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13),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14),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15),靡有隐情。饰省宣义(16),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猳(17),杀之无罪,男秉义程(18)。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19)。皆遵轨度,和安敦勉(20),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陲休铭(21)。注释(1)休烈:盛美的事业。(2)攸:原作“修”,据严可均辑校《全秦文》卷一所收申屠駉重刻会稽碑拓本改。“攸”在此作语气助词。(3)卅:原作“三十”,据《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4)省(xǐng):明白。(5)黔首:战国时期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

齐:肃敬。(6)道:原作“首”,据《全秦文》会稽碑拓本改。高明:指秦始皇的所作所为。(7)刑名:原本指形(事实)和名(名称)。先秦法家把“名”引申为法令、名份、言论,主张“审合刑名”,“循名责实”,以明赏罚。(8)六王:指楚、齐、燕、韩、魏、赵六国之王。专:独断专行。倍:通“背”。(9)慠(aò):同“傲”。(10)甲兵:甲胄和武器。(11)合从:即合纵,战国后期纵横家提出的六国联合抗秦战略。(12)辟:同“僻”。方:通“旁”。辟方:不正当。(13)殄(tiǎn)熄:灭绝,扑灭。(14)六合:天地及四方。(15)否(pǐ):恶。(16)饰:文饰。省:通“眚”,过失。(17)寄猳(jiā):借给别家传种的公猪,比喻进入他人家中淫乱的男人。(18)秉:操持。义:礼仪容止。(19)休:美。(20)敦:督促。(21)陲:流传。作品译文皇帝创业美且盛,境内平定大一统,德泽恩惠长又长。始皇三十有七年,亲自出巡游天下,视察周遍到远方。于是登上会稽山,宣布教化树风尚,国民肃敬又端庄。臣子个个颂功德,寻根求原明事迹,追述往事赞秦皇。秦皇天圣做国君,始立法令正名实,明确公布旧规章。首先统一总法式,审别官职明任务,从此办事有恒常。六王专横背信义,贪心乖戾又凶猛,个个带头想逞强。随心所欲施暴虐,自恃军力太骄狂,屡次出兵动刀枪。暗中通使搞离间,串联合纵拒秦国,所作所为不正当。掩盖内心怀奸计,公然外来侵我疆,天下从此起祸殃。秦国正义威力强,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精编版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嗣世,一代代,继承。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溥就是普。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应该是这样子才对。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完成了统一大业。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寴车巛,就是亲巡。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阤,延续。)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峄山碑

《峄山碑》 一、介绍 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二、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三、碑刻历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济宁邹城峄山立下的刻石,即后世所称《峄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秦篆刻石。《峄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祭山川之事”,说明秦始皇曾上峄山(今山东省济宁邹城境内)立《峄山刻石》;后又上泰山,立《泰山刻石》;再东行至琅琊(今山东胶南县西南),立《琅琊台刻石》,其内容皆为歌颂他立国的功德,《峄山刻石》是他的第一个刻石颂扬其废封建立郡县的功绩。 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

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句子。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称峄山刻石有7种翻刻本(今称有9种之多),即“长安木”、“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天府学本”、“青社本”、“蜀本”,“邹县本”等。《宋史》记翻刻峄山碑的郑文宝,善篆籀书,师事徐弦。今西安碑林所藏《峄山刻石》,便是南唐徐弦临写,郑文宝重刻的,现存于西安碑林第五室,圆首方座,通高218,宽84厘米,两面刻文,共15行,满行15字。此石刻于宋淳化四年(993年),距今约有九百余年的历史。《邹县志·古迹卷》记载:“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今济宁邹城孟庙存有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 四、版本 一:“长安本”。现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内所看到的《峄山碑》就是后世艳称的“长安本”。圆首方座,通高218厘米,宽84厘米,两面刻字,一为九行,一为六行,行十五字。 二:“绍兴本”。元至正元年(1341)申屠駉摹刻于绍兴学府。 三:“应天府本”。元至元十二年(1275)李处簨摹刻于江宁应天学府。 四:“邹县本”。宋张文仲摹刻于邹县。 五:“青社本”。宋绍兴四年河南李仲坦摹刻于青社郡舍。

姜夔《续书谱》原文、译文2

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欧阳率更结体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虽小楷而翰墨洒落,追踵钟、王,来者不能及也.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魏、晋之风规,则扫地矣.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则浊俗不除,不足观.故知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译文】用笔不要太肥,太肥了字形就浑浊;也不要太瘦,太瘦了字形就憔悴;不要多露锋芒,锋芒太露,字就不稳重;不要深藏棱角,不见棱角,字就没有精神;不要上面大,下面小;不要左边高,右边低;不要先占地位多,后占地位少.欧阳询地书法,结体虽太拘束,但用笔独具众美,就是小楷,笔墨也潇洒利落,上追钟王,后来人是谁也及不上他地.颜柳结体,既与古人不同,用笔又陷于偏执.我说这两家书派是书法地变体,几百年来,人们争相效学,固然其笔画地刚劲高明,对书法艺术地发展不能说毫无帮助,可是魏晋人地风格规模,究已扫地无遗.至柳氏地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代也有效学地,那就免不了俗和浊,变得毫不可观,所以说字与其写得肥,还不如写得瘦些好.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解读】这一段主要讨论书法用笔地肥瘦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古代书家多有讨论.所谓“古肥而今瘦”,常与“古质而今妍”对举.诗圣杜甫关于开元之前书法“书贵瘦硬”地判断,常被人误解为所有地书法都应该以瘦硬为上.杜甫在其论书诗《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写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杜甫看来,使用枣木传刻《峄山碑》而使其点画丰肥,坏了风气,书风不古.诗中对仓颉石鼓文、秦相李斯、东汉蔡邕书法地赞叹,对李潮“小篆逼秦相”地赞叹和对当时著名书家张旭“草书非古”地贬斥都反映出杜甫崇尚“瘦硬”地观念.杜甫地这种观念在论及初唐褚薛书风地时候更为突出,如《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云:“学并卢王敏,书偕禇薛能.”《发潭州》赞曰:“贾傅才未有,禇公书绝伦.”杜甫书贵瘦硬说,主要是就初唐书风而言.“书贵瘦硬”在作为他自己地审美概括地同时,也是初唐书风地真实写照.众所周知,初唐欧、虞、褚、薛四家、盛中唐颜真卿书风、中晚唐柳公权书风代表了唐楷演变三阶段.正如康有为所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唐世书凡三变,唐初,欧、虞、褚、薛、王、陆,并辔叠轨,皆尚爽健.开元御宇,天下平乐,明皇极丰肥,故李北海、颜平原、苏灵芝辈并驱时主之好,皆宗肥厚.元和后沈传师柳公权出,矫肥厚之病,专尚清劲,然骨存肉削,天下病矣.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此角度来说,唐代书法史似乎可以看作肥瘦地演变史.这与姜夔地看法基本一致.姜夔认为,欧阳询用笔极好,但颜又偏肥,柳又偏瘦,学颜柳者更将其缺点发挥,写颜更肥,学柳更瘦,“不足观”.这对于今天地书法学习无疑也有着作用.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唐楷诸家是否是书法入门地唯一选择?如何学习本来就已经偏肥或者偏瘦地颜体、柳体呢?在姜夔地辩证中,我们可以知道,肥瘦本身并无高下,只是不能太过,太肥则“形浊”,太瘦则“形枯”;藏露本身并无轩轾,只是不能过于偏执,太露则“不持重”,太藏则“不精神”;上下、左右、先后关系均需合理安排.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姜夔《续书谱》原文、译文与解读()] 【原文】草书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