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整理简约版(1)

最新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整理简约版(1)
最新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整理简约版(1)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西方哲学:爱智之学、反思之学

2、马克思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中国古代哲学

(1)概念

是中国本土理论思维历史的展示;

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中华文化的灵魂。;

(2)包含内容:

时间上:上古以来到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

领域上:儒、释、道为核心;

(3)发生学角度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佛教思想传入于南北朝而确立于唐

(4)比较学角度

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支撑、核心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夏商周时期的哲学

夏:BC2070-BC1600

商:BC1600-BC1046

西周:BC1046-BC771

(一)年代

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

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

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二)原始宗教与神话

1、原始宗教——神灵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上帝崇拜。

2、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劈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

(三)商周之际的思想——《易经》和《洪范》

夏商周之际,崇尚鬼神。

商代发展为一种和巫术紧密结合的宗教观念

西周的敬德思想——“明德慎刑”、“敬天保民”

1、《易经》——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1)原称《周易》

周:东汉郑玄“周普无从不备”(说法之一)

易:古代卜筮书籍的通称;日月为易;蜥蜴(变色龙)

A.作者

*传说

上古:伏羲氏演八卦

中古:周文王演成六十四卦、卦辞、爻辞

下古:孔子作《十翼》

*应为卜者所做

B.相关内容

*朱熹“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

*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

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阳),

“--”为六(阴)。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C.性质:

*卜筮书:《易经》原本是供卜筮用的书,朱熹为代表。

*哲学书:《易经》为义理之书,即主要是讲天道及人事训教的著作。

*历史书:《易经》是一部历史著作。近代史学家胡朴安的观点。

D.历史价值

*用《易经》算命,虽不科学,但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惑,给人以精神上的慰籍。

*包含有很多生活智慧,对人们有启发指导作用。

*已经具备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萌芽。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

2、《洪范》

(1)《尚书·洪范》,据说是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灭殷后,殷遗臣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九条治国方略。“九畴”,意为“畴”通“筹”,为谋划、策略的意思。

(2)五行思想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一)时代背景: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黄河流域先后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封建王国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二)学术派别

1、百家争鸣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诸子百家”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农家、小说家。

3、“九流十家”形成历程

(1)最早分派:《史记》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的《六家要旨》以黄老道家为立场总结、概括、分类先秦诸子;

*此文被司马迁收录于“太史公自叙”,最早提出六家,并进行评说(2)分派形成

*十家: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在“七略”中,在“诸子略”上又加入四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成为“十家”。

*九流:小说虽为一家,但不能入流。

(三)学术中心:天人关系问题

(四)显学

1、道家

(1)老子

“道”为万物之宗;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静观”“玄览”的认识论;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2)庄子

评价:又名庄周,战国人,文学家、哲学家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

“生有涯,而知无涯”“气变而有生”

2、墨家——墨子

(1)评价

(1)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2)墨家学派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2)思想主张

A.兼爱非攻

B.天志明鬼

C.尚同尚贤

D.节用节葬

E.非乐非命

F.三表之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G.哲学思想之贡献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墨子认为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

(3)逻辑思维

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辩、类、故等逻辑概念。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

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

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

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3、儒

(1)孔子

A.生平评价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B.《论语》(论:论纂、编经;语:语言)

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

C.主要思想

a.“仁者爱人”的伦理思想

b.克己复礼为仁

c.“为仁由己”:实现“仁”的具体方法

d.“中庸”的辩证法思想

(2)孟子

A.生平评价

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人,是邹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政治家,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亚圣”。

B.主要思想

a.性善论

b.仁政学说

a. “定于一”的理想:孟子在政治上有改良倾向

b.基础—性善论、重民

c.仁政的内容

反对战争

省刑罚,薄税敛

使黎民不饥不寒(制民之产)

与民同乐

谨庠序之教

d.论君臣关系

C. 生与义

三、两汉经学

*两汉:西汉、东汉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称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一)今古文经之争

1、今文经学

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经书。注重义理,有哲学思辨特色,但往往失之臆说无据;董仲舒为代表,立于官学。

2、古文经学

古文经是指用先秦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经书。注重证据,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但往往失之繁琐。刘歆为代表,立于私学。

(二)天人关系问题

以董仲舒为代表:以儒家思想为的基础天人感应观

以王充为代表: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天道自然观。著有《论衡》、《养性书》(已佚)等。(三)主要思想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1、“天”为宇宙间最高主宰

2、“天意”体现于阴阳五行

3、人副天数,天人感应。“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四、魏晋玄学

*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一)原因

原因一:

*观念应出自《老子》,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

*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

原因二:

*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

*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二)概述

1、代表人物: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弼、嵇康、阮籍、郭象等

2、研究对象:以《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为研究对象

3、讨论核心: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所谓“名教与自然之辩”。

此外还有“本末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形和神的关系如何等。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逐渐盛行。东晋时的葛洪写了一部《抱朴子》,为道教进一步提供了哲学依据,成为中国唯一一种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宗教。

五、隋唐佛学

(一)宗派

*法相宗:其创始人是玄奘,《成唯识论》是其代表作。

*华严宗:其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代表作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金狮子章》等。*中国禅宗:其创始人是慧能,主要经典是《坛经》。禅宗也被称为“心宗”。

(二)四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文殊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观音菩萨的道场。每逢观音菩萨的节日,来自国内和国外的佛教徒很多,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国际性道场。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普贤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地藏菩萨的道场。

六、宋明理学

(一)概述

1、来由: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的一种新的历史形态,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

形态是理学,所以,人们习惯上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代表: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二)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

1、按地域分

濂学:周敦颐

洛学:程颢、程颐

关学:张载

闽学:朱熹

2、现代学术界的划分:

气学:张载

数学:邵雍

理学:程颐、朱熹

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七、明清实学

(一)概述

1、主张:清代实学又称早期启蒙思潮,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它在自然

观以“气”为存在之根基,强调实践力行;在社会历史领域以“复古”为形式,

主张实行民主民本政治;在人性论中,以“血气心知”规定人性,推崇先秦儒学

倡导的大同、平等、自由、仁爱的伦理道德精神。

2、代表: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日知录》

王夫之: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

颜元: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

八、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

1、坚持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2、着眼于伦理本位,高扬重德精神

3、无神论传统

4、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辩证思维传统

5、强调知行合一,注重直觉顿悟

第二讲阴阳学

一、阴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阴阳两字的本义

阴阳两字的本义都与太阳有关。

“阳”字在小篆中作“昜”,其本义是“旗开见日”。

“阴”字在小篆中作“霠”,其本义是“云覆日”。

2、《说文》中的阴阳

《说文解字》:“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阴表示幽暗的意思,即太阳光照射不到。

*山南谓阳、山北谓阴

《说文解字》:“阳,高明也。”

*高处的地方光线好,故而为阳。“

3、阴阳与自然之气

(1)西周末年以后,阴阳开始被想象成为“气”。

(2)一切自然现象的正常与否,常从阴阳之气中去探寻解释。

4、《国语》中的“阴阳”

“阴阳”作为哲学范畴,最早记载于《国语》

《国语》中“伯阳父论地震”一段,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阴阳学说的文献。

5、老庄道家中阴阳思想的哲学化

阴阳开始被认为是万物的本源。

6、阴阳思想的学派——阴阳家

*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之下,出现了宗奉阴阳思想的学派——阴阳家。

*阴阳家在诸子百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汉书·艺文志》所记录的学术谱系中,其地位仅次于儒家和道家,先于法家和墨家。

*最有名的阴阳家是邹衍。

(1)源流

阴阳家源出于王室执掌天文历数的史官,与道家有着同源性。

(2)学问

阴阳家的学问包括“道”和“术”这两个层面。

1)“道”的层面重在阐述阴阳之理,是理论性、哲学性的知识。

2)“术”的层面重在说明阴阳之用,是实用性、技术性的知识。这就是“方术”,(3)不足

*阴阳之术的发展导致禁忌众多,使人的行动受到拘束,人们将希望寄托于鬼神,而不是相信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阴阳之术的发展,导致了自相矛盾,使人无所适从。

(4)衰落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阴阳家逐渐衰落。

*有学识的阴阳家或者成为儒生,或者成为道士,从而将阴阳思想带入到汉代儒学和道教思想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阴阳思想在医学中仍然是重要的基础理论,并被不断地探索发展着。这些思想已不再作为阴阳家的思想出现。

7、阴阳思想的大成——《周易》

(1)《周易》

*《周易》唯一一部讲述阴阳思想的儒家经典。《易传》中阴阳思想显然受到了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

*阴阳贯穿《周易》全书,用象征的形式,讲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阴阳与周易系统

*阴阳爻构成了《周易》的卦形符号系统。八卦、六十四卦就是以这种一连一断的阴阳符号重叠组合而成。从中可以阐发出变化无穷的阴阳之理。

*乾、坤、坎、离是反映《易经》阴阳思想的最重要的四个卦。汉代著名易学家京房:“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

*阴阳被进一步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道”。

*意义

将《周易》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一阴一阳”;

将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概括为“一阴一阳”;

·从理论思维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我国古代哲学两点论的代表。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一命题将西周末年以来的阴阳学说,从具体事物的论述

抽象为表述事物对立性质的范畴、事物的本性及其变化的规律。这是对先

秦以来辩证思维发展的总结,对后来易学和哲学的发展起了深刻的影响。

·阴阳由最初的向阳背阳,到自然之气,到生成万物的本源,再到最高的本体—“道”,体现了阴阳思想逐渐哲学化的演变过程。

(3)汉代的象数易学

*汉代的象数易学是易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阴阳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象数易学的特征:

第一,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经传文;

第二,以卦气说解释《周易》原理;

第三,利用《周易》讲阴阳灾变。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二、阴阳的性质

1、相互对立

2、相互依存

3.相互消长

4.阳升阴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