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物学第五章练习题

口腔生物学第五章练习题
口腔生物学第五章练习题

选择题

1. 成骨细胞来源于下列那种细胞(B)

A. 骨细胞

B. 间充质干细胞

C. 骨衬里细胞

D. 造血干细胞

2. 下列那种基质蛋白不是成骨细胞所合成的( D )

A. 骨桥蛋白

B. 骨涎蛋白 C . 骨钙素 D. 降钙素

目前发现的行使骨吸收功能的唯一细胞是:B

A. 成骨细胞

B. 破骨细胞

C.巨噬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淋巴细胞

骨髓位于较大骨骼的髓腔中,占人体体重的:A

A.4~6%

B.9~12%

C. 14~18%

D. 1~2%

E. 2~2.5%

1下列关于破骨细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是骨组织中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细胞

B.来源于骨膜以及骨髓中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

C.无固定形状,多核

D.胞质嗜酸

2.下列关于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组织学变化,错误的是:(B)

A.上颌窦提升2周后——形成编织骨,成骨活跃;

B.上颌窦提升4周后——大部分有新形成的编织骨,成骨细胞数量最多;

C.上颌窦提升8周后——薄层皮质骨在上颌窦侧壁和上颌窦底膜侧形成;

D.上颌窦提升8周后——转变为板层骨,骨组织结构趋于成熟。

1.破骨细胞来源于(A)。

A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 B间充质干细胞 C破骨干细胞 D造血干细胞

2.组成骨组织的四种细胞中(A)被包埋在钙化的骨基质中。

A骨细胞 B成骨细胞 C破骨细胞 D骨衬里细胞

1. 骨组织由哪些细胞构成:(E)

A.成骨细胞

B.破骨细胞

C.骨衬里细胞

D.骨细胞

E.以上全是

2牙槽骨的生物特征70%为矿化物质,22%为蛋白质,8%为水分。有机基质中95%为____胶原,另外5%由蛋白糖原和多种非胶原蛋白构成。:(A)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Ⅴ型

E牙周膜中的重要细胞成分E:A.成纤维细胞B.未分化干细胞C.成骨细胞D.破骨细胞E.A 和B

E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的阶段有哪些E:A. 前成骨细胞B. 成骨细胞C. 骨细胞D. 骨衬里细胞E. 以上都是

1、下列那种细胞是来源于血液中单核巨噬细胞(C)

A 骨细胞

B 成骨细胞

C 破骨细胞

D 骨衬里细胞

2、以下关于机械力引起骨改建的说法那一项是错误的(C)

A 应力过低,骨吸收会超过骨沉积导致骨量的丢失。

B 应力水平在生理范围(200~2500 με),骨吸收与骨沉积达到动态平衡。

C 应力水平在2500~4000 με的范围内,骨沉积不会超过骨吸收。

D 应力超过4000 με,可发生病理性超负荷。

1、以下哪项不是骨组织的细胞成分:(A)

A、间充质细胞

B、成骨细胞

C、破骨细胞

D、骨衬里细胞

2、骨改建的影响因素不包括:(A)

A、胶原蛋白

B、激素

C、机械力

D、骨改建的调节因子

1.下列哪项不是组成骨组织的细胞

A.中性粒细胞

B.成骨细胞

C.破骨细胞

D.骨衬里细胞

E.骨细胞

2. 下列不是骨质疏松的致病原因的是

A. 外伤

B.内分泌絮乱

C. 钙代谢失调

D. 废用因素

1.以下哪项关于成骨细胞的说法是错误的D

A 成骨细胞在骨基质沉积活跃的部分呈单层排列

B 成骨细胞合成多种骨基质蛋白

C 成骨细胞来源于多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

D 成骨细胞最后只能退化成骨细胞

2.以下哪项关于破骨细胞的说法是错误的D

A 破骨细胞常位于该花的骨基质陷窝内

B 破骨细胞的皱褶缘结构是自身的特有结构

C 破骨细胞来源于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

D 破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骨和牙本质,不能吸收软骨。

1.下列哪项不是口腔常见的遗传性骨疾病(A )

A 骨质疏松症

B 骨硬化症

C 成骨不全

D 锁骨-颅骨发育不良

E Crouzon综合征

2.一个骨的机械应力(microstrain)相当于(B )

A 1m长的骨组织发生1cm的形变

B 1m长的骨组织发生1um的形变

C 1cm长的骨组织发生1cm的形变

D 1m长的骨组织发生1dm的形变

在牵张成骨术中骨组织行驶全部功能以完成新骨改造的改建是 E

A骨切开B间歇期C签张期D固定期E改建期

1.以下不是骨组织的细胞成分的是 A

A前成骨细胞B成骨细胞C破骨细胞D骨衬里细胞E骨细胞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骨衬里细胞和骨细胞被包埋在钙化的骨基质中

B.破骨细胞来源于骨膜

C.不能形成皱褶缘的破骨细胞也可以行使骨吸收功能

D.骨细胞通过其细长的细胞质突起与相邻细胞相连接

2. 下列说法关于骨组织改建错误的是(C)

A.骨终身改建,一直处于骨吸收和新骨形成的动态过程

B.正常的机械负荷也可引起骨改建

C.前列腺素受体位于破骨细胞表面

D.前列腺素促进破骨细胞的产生和骨组织改建

1骨组织由(E)构成

A、成骨细胞

B、破骨细胞

C、骨细胞

D、骨衬里细胞

E、以上都是

1前列腺素受体存在于(A)表面

A、成骨细胞

B、破骨细胞

C、骨细胞

D、骨衬里细胞

1 骨髓占人体体重的 B

A 2%-4%

B 4%-6%

C 6%-8%

D 8%-10%

2 以下哪种蛋白不属于非胶原蛋白 A

A胶原纤维 B骨钙素 C骨涎蛋白 D 蛋白多糖

1以下关于成骨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C)

A.为立方状单核细胞,直径20-30μm,细胞质嗜碱性

B.前成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均合成骨钙素。

C.成骨细胞来源于多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

D.成骨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胶原蛋白和非胶原蛋白

E.随着骨基质的沉积,成骨细胞最终退化为骨细胞

1以下关于骨组织改建的生物学特征不包括(B)

A.骨终生改建,一直处于骨吸收和新骨形成的动态过程

B.正常的机械负荷不引起骨改建

C.骨改建对于维持正常骨的形状和生理活动、骨折后修复都十分重要、

D.成年人每年约10%的骨骼产生骨改建

E.在出生后第一年,所有的骨骼均会通过骨改建发生置换

1、下列哪项不属于理想的骨移植材料所具备的特点( D )

A、骨结合作用

B、骨传导作用

C、骨诱导作用

D、骨移植作用

2、下列哪项不属于种植体表面修饰方法( D )

A、化学法

B、物理法

C、电化学法

D、生物学法

1.关于力在骨改建中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骨受到的应力过小,骨吸收会超过骨沉积

B.引起骨改建的关键是力的大小

C.引起骨改建的关键是力在组织中的分布

D.机械力可通过对前列腺素的影响引起骨改建

E.细胞骨架的改变也是机械力在骨改建中的作用

2.下列哪项不是骨组织的细胞(E)

A.成骨细胞B破骨细胞C骨衬里细胞D骨细胞E间充质干细胞

B.下列属于骨基质的成分的有E

A胶原 B骨钙素 C骨涎蛋白 D骨桥蛋白 E以上都是

C.骨基质中最丰富的非胶原蛋白是A

A骨钙素 B骨涎蛋白 C骨桥蛋白 D生长因子

1.牙槽骨的结构不包含(B)

A固有牙槽骨 B牙骨质 C密质骨 D松质骨

1.目前发现行使骨吸收功能的唯一细胞是(A)

A.破骨细胞

B.成骨细胞

C.骨衬里细胞

D.骨细胞

2. 成骨细胞合成与分泌的蛋白主要是(A)

A.I型胶原

B.碱性磷酸酶

C.骨涎蛋白

D.骨桥蛋白

E.蛋白多糖一.下列哪项不属于骨改建调节因子(B)

A 白细胞介素-1

B 干扰素

C 肿瘤坏死因子

D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二.关于破骨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B)

A 为多核巨细胞,胞体变异很大

B 细胞质嗜碱

C来源于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 D 具有骨吸收功能

1.破骨细胞来源于(C)

A.骨膜

B.间充质细胞

C.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

1、骨组织中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细胞是 A

A、破骨细胞

B、骨细胞

C、成骨细胞

D、骨衬里细胞 E 、骨质细胞

2、牵张成骨术中技术分期中哪一期形成哈弗系统:E

A 、骨切开 B、间歇期 C、牵张期 D、固定期 E、改建期

1、下列哪种成分在骨基质中含量最大( )

A、固体钙

B、镁

C、胶原

D、锌

2、CGF是(B )所特有的

A、牙周膜

B、牙骨质

C、牙釉质

D、牙本质

1.牙槽骨的基本结构按解剖部位可分为,以下不包括的是B

A.致密骨B.牙周膜C.固有牙槽骨D.松质骨

2.不属于遗传性骨病的疾病是D

A.骨硬化症B.成骨不全症C.Crouzon综合征D.骨质疏松

1.骨组织的细胞成分(E)

A成骨细胞 B破骨细胞 C骨细胞 D骨衬里细胞 E以上都是

2Crouzon综合征是(B)

A性染色体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多基因遗传 E染色体病

1、下列关于骨组织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

B.骨细胞存在于钙化的骨表面的陷窝内,由成骨细胞退化而来。

C.破骨细胞是骨组织中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细胞,由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

D.骨衬里细胞位于骨表面,高表达组织蛋白酶K。

2、下列不属于牙槽骨的生物学特征的是( A )。

A.均属于扁骨,形成方式为膜外成骨

B.具有高度可塑性

C.骨质变化活跃,与牙的发育和萌出、乳牙替换、恒牙移动和咀嚼功能均有关系

D.不同部位的牙槽骨其结构不尽相同

1.关于牙槽骨的生物特征,以下论述错误的是 B

A.70%为矿化物质,22%为蛋白质,8%为水分。

B.有机基质中95%为Ⅱ型胶原,另外5%由蛋白糖原和多种非胶原蛋白构成。

C.在细胞控制下,骨的有机基质由羟基磷灰石的形式沉积。

D.骨的形态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2. 破骨细胞的功能,以下论述错误的是 C

A.破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骨、牙本质和钙化的软骨.

B.是目前发现行使骨吸收功能的唯一细胞。

C.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过程:与骨表面附着→形成封闭区→细胞极性化→形成骨吸收陷窝

→脱离骨面转移到下一个吸收表面或细胞死亡。

D.破骨细胞对矿物质的降解:只有低pH状态可以溶解羟基磷灰石。

1.成骨细胞的作用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

A.吸收

B.合成

C.分泌

D.矿化

1.牵张成骨术中哪一期中新生的组织完全钙化(C)

A间歇期 B.牵张期 C.固定器 D.改建期

1、成熟骨基质中主要的有机成分是(A)型胶原

AⅠ BⅡ C Ⅲ DⅣ E Ⅴ

2、当机械应力超过(D)με,可发生病理性超负荷。

A 200

B 400

C 2500

D 4000 E2000

1.进行骨吸收的主要细胞为 B

A骨衬里细胞B破骨细胞C前成骨细胞D骨细胞E成骨细胞

1.骨改建中与骨吸收有关的只要细胞为 E

A.成骨细胞B骨衬里细胞C前成骨细胞D骨细胞E破骨细胞

2.负责骨基质形成和钙化的细胞是(D)

A前成骨细胞B骨衬里细胞C破骨细胞D成骨细胞E骨细胞

2、进行骨吸收的主要细胞是(B)

A骨衬里细胞B破骨细胞C成骨细胞D骨细胞E前成骨细胞

1包埋在钙化的估计值中的骨细胞是(D)

A成骨细胞 B破骨细胞 C骨衬里细胞 D骨细胞

1.骨基质中最丰富的非胶原蛋白是(A)

A骨钙素 B骨涎蛋白 C骨桥蛋白 D骨粘连蛋白 E生长因子

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是()A

A成骨细胞B破骨细胞C骨衬里细胞D骨细胞E 以上都不是

1以下哪项是骨改建的影响因素()E

A前列腺素B维生素D C机械力 D生长激素 E以上都是

1.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破骨细胞所特有的:A

A 前列腺素受体 B皱褶缘

C 清晰区

D 封闭区

2.下列那种细胞因子是目前发现最强的骨吸收促进因子:A

A . IL-1 B. TNF C. IGF D. FGF

1.介于固有牙槽骨和密质骨之间,由骨小梁和骨髓所构成A

A.松质骨

B. 固有牙槽骨

C. 密质骨

D.以上都是

2.骨改建的影响因素D

A.激素

B.机械力

C.骨改建的调节因子

D.以上都是

2.以下哪个是成骨细胞最晚表达的特征标志? A

A骨钙素 B.骨涎蛋白 C.骨桥蛋白 D.生长因子受体 C. 膜结合型碱性磷酸酶

牙槽骨是高度可塑性组织,是全身骨骼中变化最活跃的部分,其变化和以下哪项有关? E A牙的发育和萌出 B.乳牙替换 C.恒牙移动 D.咀嚼功能 E.以上全部

1、在成骨细胞退化为骨细胞的过程中,骨细胞失去了很多成骨细胞的特点,其中有D

A.其线粒体明显减少

B.其核糖体明显增多

C.其细胞膜明显增厚

D.其高尔基体明显减少

2、骨基质中最丰富的非胶原蛋白是A

A.骨钙素

B.骨涎蛋白

C.骨桥蛋白

D.骨粘连蛋白

填空题

1.破骨细胞来源于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主要功能是吸收骨、降解矿物质和降解骨基质中

的有机质

2.骨钙素是骨基质中主要的非胶原蛋白,目前认为是成骨细胞最晚表达的一个标志。

3.牙周膜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细胞是成纤维细胞和未分化肝细胞

4.根据骨结构的特点,骨又可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5.骨组织的细胞成分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衬里细胞,骨细胞。

6.Onlay骨块移植的组织再生和愈合机制:成骨细胞理论,框架理论,骨诱导理论

7.体外培养成骨细胞鉴定:生化鉴定;形态学观察;骨形成能力鉴定

8.破骨细胞来源于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有共同的前体,在特定条件下融合成

多核细胞

9.种植体表面修饰的方法:化学法、物理法和电化学法。

10.牙周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由于牙周病原菌和宿主免疫防御系统长期相互作用所致

11.固有牙槽骨是牙槽窝的内壁,又称筛状板,围绕于牙根周围,与牙周膜相邻。

12.骨硬化症造成的牙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牙萌出异常、埋伏牙、牙根发育不全、釉质发育

不全等。

13.牵张成骨术可分为几个阶段:骨切开,间歇期,牵张期,固定期,改建期。

14.代谢性骨病包括骨质疏松,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遗传性骨病等。

15.破骨细胞的鉴定标准为细胞表面降钙素受体阳性、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阳性、

可以在骨表面形成骨吸收陷窝

16.牙周膜中的重要细胞成分有:成纤维细胞、未分化干细胞

17.破骨细胞来源于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功能包括吸收骨基质、与成骨细胞互相作用调

节骨代谢、参与造血干细胞的迁移和作为免疫细胞参与炎症反应。

18.破骨细胞有两个与骨吸收功能密切相关的独特结构,即皱褶缘和清晰区

19.组化染色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呈强阳性。

20.牙周膜中存在多种胶原,目前已发现Ⅰ、Ⅲ、Ⅴ、Ⅵ、Ⅶ、Ⅷ型。

21.牙周膜中的重要细胞成分有:成纤维细胞、未分化干细胞

22.成骨细胞的形态呈单层排列、立方状单核细胞、胞质嗜碱。

23.骨基质中的其他成分有:骨钙素、骨涎蛋白、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生长因子、骨形

成蛋白。

24.骨质疏松的致病原因:内分泌紊乱、钙代谢失调、废用因素

名词解释

1.束状骨:固有牙槽骨靠近牙周膜的表面由平行骨板和来自牙周膜的穿通纤维构成,骨板的排列方向与牙槽骨的内壁平行,而与穿通纤维垂直,这些含穿通纤维的骨板称束状骨

2.Osseointegration:骨结合,指埋植在体内的种植体与组织之间几乎不存在骨以外的如结缔组织等的结合。成功的种植体与骨组织应为骨结合,即负载咬合力的种植体表面与有活力的骨组织之间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直接的联系,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不间隔任何组织。

3.牙骨质:是覆盖于牙根表面的薄层矿化组织,位于牙根部牙本质表面。从解剖学观点来看,牙骨质是牙体组织,但从功能来看,它属于牙周组织,因为胶原纤维牢固地附着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上,使两者紧密相连。

1.牙槽骨:alveolar bone,颌骨包围牙根的突起部分,又称为牙槽突

2.密质骨:位于牙槽骨外层的致密骨外表面是平行骨板,深部为哈弗系统。

E.成骨细胞:成骨细胞是城固的主要细胞,能分泌大量胶原蛋白和非胶原蛋白等骨基质成分,

同时启动骨质的钙化。

F.牙周韧带: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结缔组织,连接牙和牙槽骨,调节咀嚼压力具有悬韧

带作用。

`1.seal zone:封闭区环绕皱褶缘的破骨细胞膜与骨基质紧密接触,形成一个封闭区,使骨吸收陷窝与周围骨基质相对隔离,构成骨吸收的局部微环境。

2.牙周膜:又称为牙周韧带是牙槽骨中特殊结构,牙周膜是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结缔组织,主要连接牙齿和牙槽骨,使牙齿得以固定于牙槽骨内,并可调节牙齿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作用。

6、骨硬化症:一组由破骨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障碍所导致的骨密度增高性疾病。

骨衬里细胞:覆盖在骨表面的一层成骨细胞变成长梭状,彼此连接,隔绝骨与外界的直接接

触。

1清晰区:破骨细胞与封闭区相对应的细胞质内没有任何细胞器

1Howship’s lacunae:骨吸收陷窝,破骨细胞清晰区相对应的细胞膜与骨基质通过整合素紧密附着,在破骨细胞及其所附着的骨面之间形成封闭区,封闭区内通

过皱褶缘进行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形成一个微环境,在酸和破骨细胞

所分泌的各种酶作用下,骨质被降解,形成骨吸收陷窝。

1、固有牙槽骨:是牙槽窝的内壁,又称筛状板,围绕于牙根周围,与牙周膜相邻,是一层

多孔的骨板,牙周膜的血管、神经通过筛状板的小孔与骨髓腔相通。

2、代谢性骨病: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骨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全身骨的代谢性疾病,

常伴有钙、磷、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和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其发病机制包括骨吸收、鼓生长和矿物质沉淀3个方面的异常。

3、Microstrain :即骨的机械应力单位,1microstrain相当于1米长的骨组织发生1微米

形变。

4、骨质疏松症: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化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薄,

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

5、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指通过对骨切开后仍保留骨膜及软组织附

着及血供的骨段,施加特定的牵张力,促使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以延长或扩宽骨骼畸形和缺损的一种外科技术。

6、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化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

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

7、皱褶缘:指行使骨吸收功能时破骨细胞与骨表面相对的部分细胞膜高度折叠形成皱褶状,

这部分细胞膜上有质子泵等结构,主要承担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功能。

8、清晰区:破骨细胞与封闭区相对应的细胞质内没有任何细胞器的区域,在带你井下由于

电子密度低而称之为清晰区。

9、Onlay骨块移植:是将从自体不同部位获取的游离骨块固定在骨增量部位的骨膜下方,

促使移植骨块与原有牙槽骨愈合的骨增量方法。

10、哈佛系统:在内外环骨板之间有很多长柱样呈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称哈佛系统,是

长骨中其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11、Crouzon综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颅缝早闭综合征之一,是由于颅缝过早骨化

闭合引起

12、Sharpey纤维:牙周膜内的纤维主要为胶原纤维,主纤维束一端埋在牙骨质中,另

一端埋在牙槽骨中,称为穿通纤维或Sharpey纤维。

13、CAP:牙骨质附着蛋白,一组从牙骨质中提取的活性蛋白,能显著促进牙周韧带细

胞和牙龈成纤维等对根棉的附着,是目前公认的成牙本质细胞区别于其他细胞的标志性分子。

简答题

1试述牙槽骨生物学特性

骨组织是有高度特异性的结缔组织,70%为矿化物质,有机基质由钙和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沉积骨的形态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牙槽骨是高度可塑性组织,也是全身骨骼中变化最活跃的部分,受压力侧牙槽骨骨质吸收,牵张侧牙槽骨骨质增生

1简述破骨细胞的功能

答:(1)吸收骨基质:破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骨、牙本质和钙化的软骨,主要表现在对

钙化骨基质的吸收以及有机基质的降解。

(2)与成骨细胞相互作用调节骨代谢:成骨细胞可分泌蛋白酶消化骨表面的类骨质,使矿化的骨表面暴露,为破骨细胞的附着提供条件;成骨细胞可合成破骨细胞骨吸收刺激因子,促进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

(3)参与造血干细胞的迁移

(4)作为免疫细胞参与炎症反应

一.简述破骨细胞的鉴定标准

1细胞表面降钙素受体阳性

2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阳性

3可以在骨表面形成骨吸收陷窝

简述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功能

1、成骨细胞:

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

2、破骨细胞:

①吸收骨基质

②与成骨细胞相互作用调节骨代谢

③参与造血干细胞的迁移

④作为免疫细胞参与炎症反应

简述前列腺素与骨吸收的关系

答:①促进破骨细胞的产生和骨组织改建;②介导其他细胞激肽、生长因子引起骨吸收。

7简述骨组织改建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答:1)a终身改建

b处于骨吸收和新骨形成的动态过程

c骨改建对于维持正常骨的形状、骨折后修复、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都十分重要。

2)激素:PTH,Vitamin D,GH;机械力;骨改建的调节因子:IL-1,TNF-α/β,TGF-β,IGF,FGF

7.牙槽骨的生物特征?

①70%为矿化物质,22%为蛋白质,8%为水分。有机基质中95%为Ⅰ型胶原,另外5%由蛋白糖原和多种非胶原蛋白构成。在细胞控制下,骨的有机基质由羟基磷灰石的形式沉积。

②骨的形态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③牙槽骨是高度可塑性组织,也是全身骨骼中变化最活跃的部分,受压力侧牙槽骨骨质吸收,牵张侧牙槽骨骨质增。

口腔常见的遗传性骨病有哪些?

答:有骨硬化症,成骨不全,颅骨锁骨发育不良,Crouzon综合征。

论述题

试述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关系

1.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在骨表面附着的调节

2.成骨细胞合成破骨细胞骨吸收刺激因

子 3.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调节

1.细述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的临床应用:

答:目前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技术治疗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牙种植术:牙种植部位骨高度或宽度不足、即刻种植中拔牙窝与种植体外形的不完全吻合、患牙因炎症及拔牙后骨吸收,都会造成骨量的不足。即刻种植中

应用GBR可以保存骨量,缩短拔牙窝的愈合时间,减少医源性感染。

(2)牙槽嵴水平方向、垂直向骨量不足:使用GBR可使骨缺损严重的拔牙区获得一定的骨增量。原有骨缺损的位点使用GBR后,同非骨缺损位点种植的效果相同。

(3)种植失败后的治疗:种植体周围炎可导致种植体周围严重骨吸收。在取出失败种植体清除感染组织后,应用GBR技术可以使牙槽嵴外形得以维持,缺口处可

有新骨生成。

论述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应具备的特点:

(1)骨结合作用:以化学粘附方式附着在骨表面;

(2)骨传导作用:使骨沿其表面生长;

(3)骨诱导作用:引导多能干细胞在其表面分化为成骨细胞;

(4)成骨作用:由骨移植材料中的成骨细胞产生新骨。

8、论述牵张成骨术的技术分期。

答:(1)骨切开,术中骨组织被切开分为两段,骨皮质的连续性被破坏,激活了骨折愈合过程,包括成骨细胞的聚集,骨断端形成血痂,血痂逐渐被机械强度更好的层板状骨替代。(2)间歇期,也称延迟期,指骨切开术后到开始施加牵张力的阶段,一般为5~7天。血管断裂形成血肿,血凝块聚集。在骨断端出现细胞坏死,新生的毛细血管开始向血肿中侵入以恢复血供,大量细胞增殖,类似于炎症反应。血凝块逐渐被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和毛细血管替代。随后进入软痂期,手术后5天在骨折线周围形成毛细血管网。(3)牵张期,指从开始牵张到结束牵张的一段时间,时间通常为1~2周。持续的牵张力影响到细胞水平和亚细胞水平,表现为生长刺激和塑形作用。(4)固定期,指结束牵张至拆除牵张器的阶段。这一期间在牵张期新生的组织完全钙化,可以见到一些独立的软骨岛及矿化的骨基质周围的软骨细胞。(5)改建期,是指使骨组织行使全部功能以完成新骨的改建,骨皮质和骨髓腔恢复,哈弗系统形成。新形成的骨完全改建为正常的骨结构大约需1年的时间。

1.力在骨改建中的作用

○1机械力对牙周组织及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机械力作用于牙齿可以引起牙槽骨中细胞激肽含量的变化,还可以使亚洲组织中胶原的代谢率发生改变,诱导牙周膜中成骨细胞的前体向成骨细胞转化。

○2机械力引起细胞骨架的改变任何由于机械力或生物学因素所导致的细胞变形、细胞膜牵拉、细胞外基质的改变都可以通过细胞骨架传导到细胞内,使蛋白质大分子的亚单位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发生变化。

○3机械力引起骨组织中基因表达的改变人体内存在立即早期基因,对外界的反应迅速而短暂,可以解码引起细胞表型变化的迟缓反应基因的转录因子,促进或抑制转录进程。立即早期基因的表达在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增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机械力引起骨改建的机制

1.对细胞骨架的改变

任何由于机械力或生物学因素所导致的细胞变形、细胞膜牵拉、细胞外基质的改变都可以通过细胞骨架传导到细胞内,使蛋白质大分子亚单位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发生改变。对附着于弹性底面的牙龈纤维细胞施以机械力,会引起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的波动,引起细胞的生物学反应。可见,细胞骨架介导机械力引起细胞生物反应。

2.机械力对前列腺素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不储存PGE,而机械力可以刺激PGE的合成,并释放回到细胞间夜中,与靶细胞发生作用。PGE与骨的吸收和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3.机械力对第二信使通路的影响

对体外骨细胞施以机械力能迅速引起cAMP,PGE2和DNA的合成同时升高;另外一方面,机械力能使细胞膜受到牵拉,激活磷脂酶A2将花生四烯酸从胞膜上释放,后者在前列腺

素合成酶的作用下产生PGE,也引起cAMP升高,钙离子浓度升高,刺激DNA合成,活跃成骨细胞,引发了破骨细胞的产生和骨吸收活动。

4.机械力对骨组织相关表达基因的影响

人体内存在立即早期基因,对外界的反应迅速而短暂,使成骨细胞发生机械形变,可以迅速诱发IEGs的表达。立即早期基因的表达在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增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1.请论述口腔骨改建的特征

1、终身改建

2、处于骨吸收和新骨形成的动态过程

3、骨改建对于维持正常骨的形状、骨折后修复、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都十分重要。

试述种植体在骨内的组织反应的3个阶段

答:①第一阶段:种植体植入后表面被血块包绕;

②第二阶段:术后七天时,组织破坏与增生同时发生,但以创伤修复为主;

③第三阶段:植入3个月后,在种植体周围形成胶原纤维,之后形成网状纤维结构,足部完成骨结合。

8. 牙槽骨的生物特征是什么?

(1)属于扁骨,膜内化骨

(2)有高度可塑性

(3)变化活跃,与牙的发育和萌出、乳牙替换、恒牙移动和咀嚼功能均有关系

(4)不同部位的牙槽骨其结构不尽相同

1.简述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相互作用

答:1.成骨细胞收到骨代谢调节因子作用后,可使矿化鼓面暴漏,为破骨细胞的附着提供条件。

2.成骨细胞可合成破骨细胞骨吸收刺激因子,促进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

3.成骨细胞膜上存在诱导破骨细胞前体分化的因子,在破骨细胞前体分化成熟过程中,与成骨细胞接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4.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间存在双向的信号通路,从而维持骨代谢的平衡。

5.破骨细胞褶皱缘上高表达质子泵的一种组成蛋白,可抑制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活性。

6.破骨细胞课分泌局部的因子刺激成骨细胞的分化,或改变成骨细胞的胶原合成。

8破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破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骨、牙本质和钙化的软骨,是目前发现行使骨吸收功能的唯一细胞。

①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过程:与骨表面附着→细胞极性化→形成封闭区→形成骨吸收陷窝→脱离骨面转移到下一个吸收表面或细胞死亡。

②破骨细胞对矿物质的降解:只有低pH状态可以溶解羟基磷灰石。骨陷窝的微环境在骨吸收开始时,是通过破骨细胞内的酸性分泌小泡不断与皱褶缘的胞膜融合,同时将胞内酸性物质分泌到骨陷窝内造成的。

③破骨细胞对骨基质中有机质的降解:骨基质中有机质的降解主要通过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MMPs)进行。成骨细胞可以分泌MMP-1(胶原酶)降解骨表面的类骨质。

2.叙述牙周膜的生物学特征

答:牙周膜是多种重要细胞的来源,从结构和功能上看,牙周膜可以说是牙骨质与固有牙槽骨的骨膜,其中的成纤维细胞对牙周膜胶原纤维的生成和更新起着重要作用。成骨细胞产生新骨,是新生的牙周膜纤维得以重新附着,保持牙与牙周的正常联系。成牙骨质细胞可以形

成新的牙骨质,对牙骨质的修复起作用

PG(前列腺素)在骨吸收、骨生成中的作用?

答:PG与骨吸收关系:1、促进破骨细胞的产生和骨组织改建; 2、介导其他细胞激肽,生长因子引起骨吸收;

PG与骨形成关系:PG对骨代谢的作用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时促进成骨细胞DNA 合成和细胞复制,高浓度时抑制细胞分化。

骨质疏松的骨组织特征和主要的口腔特征

答:骨质疏松症的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化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下降,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是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的口腔特征为口腔骨丢失,变现为颌骨、牙槽骨或剩余牙槽骨的骨量减少或骨丢失,最终引起剩余牙槽骨的快速吸收和牙周炎的进展加剧。

口腔生物学第二章练习题汇编

选择题 1.唾液中有一些对细菌有抑制作用的酶,其中一种是:(C) A.果糖基转移酶 B.葡糖基转移酶 C.乳过氧化物酶 D.蔗糖酶 2. 牙齿硬度由硬到软的顺序是(A) A.老年恒牙>年轻恒牙>成熟乳牙>不成熟乳牙 B年轻恒牙>老年恒牙>成熟乳牙>不成熟乳牙C. 老年恒牙>成熟乳牙>不成熟乳牙>年轻恒牙 D 年轻恒牙>成熟乳牙>老年恒牙>不成熟乳牙 以下哪项不是生物矿化的过程 A.成核 B.晶核成长 C.集聚 D.固相转换 E. 修复 答案:E 以下哪个不是口腔中糖转变为丙酮酸的过程 A. EMP B. HMP C. PTS D. PK E. ED 答案:C 1.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的EMP途径的关建酶是(A) A.磷酸果糖激酶 B.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醛缩酶 C.磷酸乙酮醇酶 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 2.下面有关水溶性葡聚糖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又称变聚糖 B.主要糖苷为α- 1, 3 C.分子分支程度低 D.分子结构为交链 E.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是c A骨骼B牙本质C釉质D牙骨质 F.牙菌斑内的矿物质转换主要是菌斑与( c )之间的矿物质转换 A牙本质B牙骨质C釉质D唾液 1. 正常的牙龈结缔组织中,主要的胶原类型是:(A) A.Ⅰ和Ⅲ型为主,少量Ⅳ和Ⅴ型 B.Ⅰ和Ⅲ型为主,少量Ⅴ型 C.Ⅰ型 D. Ⅰ型为主,少量Ⅳ和Ⅴ型 E.Ⅰ型为主,少量Ⅲ型 2. 龈沟液的抗菌防御作用是:(E) A.缓冲作用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带出龈沟 B.灭杀细菌 C.调理趋化吞噬细胞 D.激活补体系统发挥抗菌作用. E.以上全是 生物矿化的有机基质作用为E A控制矿物形核B控制空间组织C修饰机械性能D 辅助矿物稳定E以上都是 牙菌斑内的糖代谢各途径的关键酶,不包括A A葡萄糖激酶B磷酸果糖激酶C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D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醛缩酶E磷酸乙酮醇酶 1、哪种无机物在釉质中从表面到内层浓度逐渐降低(A) A F B H2O C Na D Mg 2、主要由腮腺分泌的人类唾液中最大的一族蛋白是(C) A 富组蛋白 B 富酪蛋白 C富脯蛋白 D富半胱蛋白 1、唾液中钙以的存在方式不包括:(A) A、钙离子 B、无机复合物

口腔生物学第六章练习题(推荐文档)

选择题 1.关于细胞培养技术叙述错误的是(B) A可用来研究细胞生理和细胞各种功能 B首先用胰蛋白酶将动物或植物组织进行酶解,游离出单细胞后再进行培养 C用小牛血清配制的培养基进行动物细胞培养 D培养过程可用倒置显微镜进行观察 2.贴壁细胞的分裂方式属于 ( B ) A.无丝分裂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增殖 调节唾液腺细胞增殖、分化和功能的因素,没有以下哪一个:D A.细胞因子 B. 激素 C. 细胞外基质 D. 白介素-8 E. 钙离子 以下哪句话是错误的:B A.牙周膜是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 B.颌面部软骨细胞培养多见于上颌骨髁突软骨培养 C.鳞状细胞癌是口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D.成釉细胞是一种常见的良性上皮源性肿瘤,因其易复发、可能恶变等特性,而受到研究 者的广泛关注 E.体外培养的腺泡上皮细胞多成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 1.牙周膜不具有以下哪种功能:(D) A.分泌功能 B.矿化功能 C.收缩功能 D.防御功能 2.唾液腺细胞不包括以下哪种:(C) A.导管上皮细胞 B.,腺泡上皮细胞 C.唾液腺肿瘤细胞 D.肌上皮细胞 1.从体内去除组织接种培养到第一次传代的阶段称为(A) A.初代培养 B.传代期 C.衰退期 D.以上均不对 2.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研究一个完整生物体所表达的全体蛋白质特征称为(A) A蛋白质组学 B蛋白质鉴定 C模式生物学 D生物信息学 1. 按照培养细胞的主要形态,可包括哪些类型:(E) A.上皮型细胞 B.成纤维型细胞 C.游走型细胞 D.多形型细胞. E.以上全是 2复苏是以一定的复温速率将冻存的培养物恢复到常温的过程。在冷冻复苏中应遵循什么原则:(C) A.速冻速溶 B.慢冻慢溶 C.慢冻速溶 D.速冻慢溶. E.以上都不是 组织工程三要素E: A.种子细胞 B.生物支架材料 C.细胞活性因子 D.A和B E.A、B和C 细胞培养一代中,进行各项试验最好的阶段是D A.游离期 B.贴壁期 C.潜伏期 D.指数生长期 E.停滞期 1、有关上皮型细胞说法错误的是(A) A 一定来源于外胚层 B 形态类似体内的上皮细胞 C 生长易相连成片 D 铺路石状 2、那种细胞是悬浮型细胞(D) A 心肌细胞 B 平滑肌细胞 C 成骨细胞 D 白细胞 1、以下哪项不是培养细胞的生长过程:(A) A、分裂期 B、原代培养期 C、传代期 D、衰退期 2、培养细胞的生存环境与条件不包括:(A) A、竞争菌群 B、细胞的营养需要 C、温度条件 D、液相环境 下列哪项不是正常细胞体外培养调解下生存过程的阶段D

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 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p1) 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 ecosystem )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 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 不适者淘汰 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p2) (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 (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p2) 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 a.温度

一般细菌可在-5℃ ~55℃环境中生存 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 60o 嗜冷菌 < 25 ℃嗜热菌 > 45 ℃嗜温菌 25 ~ 37 ℃ b.氧张力 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 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 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 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 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 e.营养物质的利用 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 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 (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 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 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 溶菌酶 (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 (三)细菌因素 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

口腔生物学第五章练习题_共5页

选择题 1. 成骨细胞来源于下列那种细胞(B) A. 骨细胞 B. 间充质干细胞 C. 骨衬里细胞 D. 造血干细胞 2. 下列那种基质蛋白不是成骨细胞所合成的( D ) A. 骨桥蛋白 B. 骨涎蛋白 C . 骨钙素 D. 降钙素 目前发现的行使骨吸收功能的唯一细胞是:B A. 成骨细胞 B. 破骨细胞 C.巨噬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淋巴细胞 骨髓位于较大骨骼的髓腔中,占人体体重的:A A.4~6% B.9~12% C. 14~18% D. 1~2% E. 2~2.5% 1下列关于破骨细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是骨组织中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细胞 B.来源于骨膜以及骨髓中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 C.无固定形状,多核 D.胞质嗜酸 2.下列关于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组织学变化,错误的是:(B) A.上颌窦提升2周后——形成编织骨,成骨活跃; B.上颌窦提升4周后——大部分有新形成的编织骨,成骨细胞数量最多; C.上颌窦提升8周后——薄层皮质骨在上颌窦侧壁和上颌窦底膜侧形成; D.上颌窦提升8周后——转变为板层骨,骨组织结构趋于成熟。 1.破骨细胞来源于(A)。 A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 B间充质干细胞 C破骨干细胞 D造血干细胞 2.组成骨组织的四种细胞中(A)被包埋在钙化的骨基质中。 A骨细胞 B成骨细胞 C破骨细胞 D骨衬里细胞 1. 骨组织由哪些细胞构成:(E) A.成骨细胞 B.破骨细胞 C.骨衬里细胞 D.骨细胞 E.以上全是 2牙槽骨的生物特征70%为矿化物质,22%为蛋白质,8%为水分。有机基质中95%为____胶原,另外5%由蛋白糖原和多种非胶原蛋白构成。:(A)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Ⅴ型 E牙周膜中的重要细胞成分E:A.成纤维细胞B.未分化干细胞C.成骨细胞D.破骨细胞E.A 和B E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的阶段有哪些E:A. 前成骨细胞B. 成骨细胞C. 骨细胞D. 骨衬里细胞E. 以上都是 1、下列那种细胞是来源于血液中单核巨噬细胞(C) A 骨细胞 B 成骨细胞 C 破骨细胞 D 骨衬里细胞 2、以下关于机械力引起骨改建的说法那一项是错误的(C) A 应力过低,骨吸收会超过骨沉积导致骨量的丢失。 B 应力水平在生理范围(200~2500 με),骨吸收与骨沉积达到动态平衡。 C 应力水平在2500~4000 με的范围内,骨沉积不会超过骨吸收。 D 应力超过4000 με,可发生病理性超负荷。 1、以下哪项不是骨组织的细胞成分:(A) A、间充质细胞 B、成骨细胞 C、破骨细胞 D、骨衬里细胞 2、骨改建的影响因素不包括:(A) A、胶原蛋白 B、激素 C、机械力 D、骨改建的调节因子 1.下列哪项不是组成骨组织的细胞

口腔预防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口腔预防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1.药物牙膏必须具有? A.不干扰氟防龋作用 B.长期应用不影响或破坏口腔微生物的生态平衡 C.不产生抗药性?D.不使酵母菌落过度生长或外源性微生物殖居于口腔内?E.具有以上各个方面【答案】E? 2.不属于口腔健康促进范围的是 A.调整自来水含氟浓度 B.推广使用窝沟封闭 C.给儿童进行窝沟封闭处理?D.控制含糖食品的食用次数?E.开展有指导的口腔卫生措施并提供合格的口腔保健用品 【答案】C? 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教育的定义是 A.其目的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 B.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C.促进每个人或集体努力做好本身应做的一切?D.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E.定义包括上面4点 【答案】E 4.饮酒主要增加口腔哪个部位癌症发生的危险性 A.颊部 B.舌及口底? C.硬腭?D.软腭?E.牙龈?【答案】B? 5.饮酒加吸烟可使口腔癌危险性增加 A.1倍? B.1.5倍?C.2.5倍? D.3.5倍?E.4.5倍 【答案】C? 6.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时简化软垢指数记为? A.0? B.1 C.2 D.3?E.0.5 【答案】B?7.成人牙刷全长为(mm)?A.120~130 B.140~150?C.155~160 D.160~180? E.180~200 8.某市调查学生患牙龈炎情况,已知以前调查结果患病率为50%,要求抽样误差为10%,需要 【答案】D? 调查的人数为 A.100人 B.200人? C.400人 9.妊娠期口腔健康检查的重点是? A.面龋 D.600人? E.800人?【答案】C? B.邻面龋?C.牙龈炎 D.牙周炎? E.楔形缺损?【答案】C 10.用0.2%NaF溶液含漱防龋,应用的频率应该是? A.每天一次 B.隔天一次 C.每隔三天一次 D.每周一次 E.每月一次?【答案】D?11.口腔癌最好发部位是? A.唇?B.牙龈 C.口底 D.腭 E.舌?【答案】E?12.属口腔健康教育方法中双向信息交流的是?A.个别交谈?B.组织小型讨论会?C.借助大众传播渠道? D.组织社区活动? E.以上均是?【答案】A?13.酸蚀应用的最合适的磷酸浓度是 A.10%~20%

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口腔生物学为2001年始新开设的一门口腔基础学科,它是衔接前期医学基础课(生理、生化、微生物、免疫、分子生物学等)与口腔临床学科(口内、口外、口修和正畸等)的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包括“口腔微生物”、“口腔免疫学”、“口腔生物化学”、“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牙周骨组织生物学”和“口腔细胞培养及其应用”六大部分内容,从不同角度阐明口腔疾病的发生、进展和预防。理论大课28学时,考试2学时,要求学生把握口腔生物学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技术,为今后从事口腔医疗、教学和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学科学习,要求学生: 1.把握口腔生态系的阻碍因素,牙菌斑的形成、分类及要紧物质代谢、矿物质转换。 2.把握要紧致龋菌、牙周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在牙周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3.把握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的化学组成。 4.氟在生物矿化中的作用。 5.把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要紧方法及在口腔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 6.把握骨改建的生物学基础 7.把握细胞培养的差不多原理与技术。 8.把握细菌培养、细菌鉴定、毒力检测方法 三、学时分配 四、考核要求 按照把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考核。理论考核题型为:名词讲明、填空题、选择题和咨询答题。

学习目的要求 一、把握口腔生态系定义及阻碍因素、牙菌斑的形成及分类、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其成员。 二、熟悉细菌粘附的学讲、正常菌丛的双重作用。 三、了解口腔生物学的内容及意义。 课程内容 一、口腔生物学简介 1.口腔生物学的定义 2.口腔生物学的进展 3.口腔生物学的六个组成部分 二、口腔微生物学概论 1.口腔生态系及其阻碍因素:生态系、生态学、口腔生态系的概念,口腔生态系的阻碍因素 2.口腔正常菌丛:来源和类型 3.牙菌斑:形成、分类、成份 考核知识点 一、口腔生物学的定义、进展 二、口腔生态系的概念及其阻碍因素 三、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来源 四、牙菌斑的形成和分类 考核要求 一、把握口腔生态系定义及阻碍因素、牙菌斑的形成及分类、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其成员。 二、熟悉细菌粘附的学讲、正常菌丛的双重作用。 三、了解口腔生物学的内容及意义。 复习摸索题 一、口腔生态系及其阻碍因素。 二、何谓牙菌斑? 三、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其双重作用。 第二章牙体微生物及其免疫 学习目的要求 一、把握要紧致龋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二、熟悉免疫防龋的概念 三、了解防龋疫苗的研究、根尖周病的发病机制 课程内容 一、正常口腔菌丛成员 1.链球菌属 变形链球菌群

口腔生物学第六章练习题

选择题 1.关于细胞培养技术叙述错误的就是(B) A可用来研究细胞生理与细胞各种功能 B首先用胰蛋白酶将动物或植物组织进行酶解,游离出单细胞后再进行培养 C用小牛血清配制的培养基进行动物细胞培养 D培养过程可用倒置显微镜进行观察 2.贴壁细胞的分裂方式属于 ( B ) A、无丝分裂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增殖 调节唾液腺细胞增殖、分化与功能的因素,没有以下哪一个:D A.细胞因子B、激素C、细胞外基质D、白介素-8 E、钙离子 以下哪句话就是错误的:B A.牙周膜就是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 B.颌面部软骨细胞培养多见于上颌骨髁突软骨培养 C.鳞状细胞癌就是口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D.成釉细胞就是一种常见的良性上皮源性肿瘤,因其易复发、可能恶变等特性,而受到研究 者的广泛关注 E.体外培养的腺泡上皮细胞多成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 1.牙周膜不具有以下哪种功能: (D) A.分泌功能 B、矿化功能 C、收缩功能 D、防御功能 2.唾液腺细胞不包括以下哪种: (C) A、导管上皮细胞 B、,腺泡上皮细胞 C、唾液腺肿瘤细胞 D、肌上皮细胞 1.从体内去除组织接种培养到第一次传代的阶段称为(A) A、初代培养 B、传代期 C、衰退期 D、以上均不对 2、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空间研究一个完整生物体所表达的全体蛋白质特征称为(A) A蛋白质组学 B蛋白质鉴定 C模式生物学 D生物信息学 1、按照培养细胞的主要形态,可包括哪些类型:(E) A、上皮型细胞 B、成纤维型细胞 C、游走型细胞 D、多形型细胞、 E、以上全就是2复苏就是以一定的复温速率将冻存的培养物恢复到常温的过程。在冷冻复苏中应遵循什么原则:(C) A、速冻速溶 B、慢冻慢溶 C、慢冻速溶 D、速冻慢溶、 E、以上都不就是 组织工程三要素E: A、种子细胞 B、生物支架材料 C、细胞活性因子 D、A与B E、A、B与C 细胞培养一代中,进行各项试验最好的阶段就是D A、游离期 B、贴壁期 C、潜伏期 D、指数生长期 E、停滞期 1、有关上皮型细胞说法错误的就是(A) A 一定来源于外胚层 B 形态类似体内的上皮细胞 C 生长易相连成片 D 铺路石状 2、那种细胞就是悬浮型细胞(D) A 心肌细胞 B 平滑肌细胞 C 成骨细胞 D 白细胞 1、以下哪项不就是培养细胞的生长过程:(A) A、分裂期 B、原代培养期 C、传代期 D、衰退期 2、培养细胞的生存环境与条件不包括:(A) A、竞争菌群 B、细胞的营养需要 C、温度条件 D、液相环境 下列哪项不就是正常细胞体外培养调解下生存过程的阶段D

完整2014口腔生物学复习提纲

1.生态系是什么?建立的中心原则p1 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适应与改建,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为后继定植的细菌创造了定植条件,使之能存活于新环境中。 2.口腔链球菌属有哪些。P16-19 变异链球菌群、唾液链球菌群、咽峡菌组群、轻链球菌群(血链球菌、轻链球菌) 3.Ecosystem 4.临界pH: (来源网上,待商榷) 某种特定的矿物质,如牙釉质,溶于某种溶液刚好达到饱和时的pH值。 5.非附着性菌斑p11 为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面,却与结合上皮和龈沟上皮直接接触的菌斑,其中主要细菌为G-厌氧菌和螺旋体、新月形单胞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等能动菌属,它们浮游地生活于附着性菌斑外表面和龈沟上皮之间,细菌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上皮下结缔组织,引发牙周组织炎症。 6.唾液的主要功能有哪些。P56-57 消化及营养功能(协助咀嚼与吞咽、直接参与消化作用、维持味觉功能、提供各种营养来维持口腔软硬组织的代谢平衡),保护功能(润滑功能、维持黏膜完整、软组织修复、清除作用、调节口腔菌群平衡、维护口腔缓冲能力、维持牙齿矿化)、诊断作用 7.龈沟液的主要组成及功能p57-58 主要组成:细胞成分(细菌、脱落上皮细胞、中性多形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电解质(钠、钾等)、蛋白质(IgG、IgA、IGM、C3、C4,血浆蛋白包括清蛋白、纤维蛋白等,葡萄糖、葡萄糖己糖胺和糖、醛、酸,酶类) 8.什么是转导、转染、转化。P92-93 转化是指受体菌捕获和表达质粒载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转染是专指受体菌捕获和表达噬菌体DNA分子的过程;转导是利用噬菌体颗粒为媒介,将外源DNA转移至受体菌并得到表达的生命过程。 9.PCR的原理是什么。P95-96 DNA合成是以一股DNA单链为模版,在引物存在下,DNA聚合酶沿模版以5’—>3’方向延伸的过程。PCR是利用DNA合成的原理,合成两个与靶DNA两侧序列互补的引物,早体外进行靶DNA的重复合成。PCR扩增包括DNA变性、引物与靶DNA退火、引物延伸三个步骤。 10.什么是细胞增殖、细胞凋亡。P118 细胞增殖: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细胞凋亡:是细胞主动性的程序性死亡,表现为细胞染色体DNA片段化,细胞皱缩分解成凋亡小体,最终为其他细胞豚鼠而清楚。 11.牙髓组织固有免疫成分包括什么p132-133 牙髓组织固有免疫成分包括牙髓低油的免疫成分(成牙本质细胞)、固有免疫细胞(牙髓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etc)和免疫分子(外流的牙本质液流和管内沉积的免疫球蛋白、神经肽、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etc) 12.粘膜免疫系统p125 或称共同黏膜免疫系统(CMIS),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和散在的免疫细胞。MALT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韦氏环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CMIS分为诱导部位(MALT)和效应部位(固有层、上皮内的散在免疫细胞核外分泌腺)。黏膜免疫功能特点是产生SIgA和SIgM通过细胞归巢将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相关联,参与局部特异性

口腔生物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单选 1、最早在口腔定居的链球菌是:(A) A.血链球菌 B.唾液链球菌 C.变异链球菌 D.轻链球菌 2、以下有一项不是影响口腔生态系的物理化学因素:(D) A.营养 B.温度 C.pH D.唾液流量 3. 导致龋病最重要的口腔细菌是 :(B) A.韦荣菌 B.变异链球菌 C.奈瑟菌 D. 放线菌 E.乳杆菌 4. 一般情况下,成熟菌斑的标志是:(D) A.谷穗样结构 B.HE染色为粉红色 C.细菌层位于中间地带 D.栅栏状结构 E.菌斑表面主要含松散在菌斑表面的短杆菌 5.儿童口腔龈沟内不存在以下哪种菌群?(D) A.奈瑟菌 B.链球菌 C.乳杆菌 D.螺旋体 E.韦荣菌 6.成熟菌斑的标志是?(A)约出现在菌斑形成的第5-6天 A.栅栏状结构 B.产生覆盖牙面的获得性薄膜 C.放线菌附着 D.海绵状结构 E.多种细菌附着 7.黏附在牙表面的细菌团块成为(A) A.牙菌斑 B.生物膜 C.细菌沉积物 D.软垢 8.目前可以从口腔中分离出( B )种不同种的细菌。 A.100~300 B.500~700 C.1000~3000 D.3000~5000 9. 口腔正常微生物的有益作用( E ); A.保护性生物屏障 B.合成维生素 C.拮抗有害菌群 D.刺激宿主免疫. E.以上全是 10.口腔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E ) A.相互凝集作用 B.相互营养关系 C.竞争与拮抗 D.通讯与遗传多样性. E.以上全是 11.以下哪一项,有助于抑制龋病发生:( D )A.变异链球菌B.乳酸杆菌C.放线菌D.唾液链球菌E.螺旋体 12.口腔内部PH值( A ) A 5.0-8.0 B 6.0-7.0 C 5.0-7.0 D 6.0-8.0 13.口腔内菌丛有( D ) A 固有菌丛 B 增补菌丛 C 暂时菌丛 D 以上都是 14.龋齿标志菌为( A ) A、乳杆菌属 B、棒杆菌属 C、丙酸杆菌属 D、梭菌属 15.可产生黑色素的菌类是( B ) A、卟啉单胞菌 B、普氏菌 C、棒杆菌属 D、丙酸杆菌属 16.以下哪项是影响口腔生态系的物理化学因素( D ) A 温度 B 氧张力 C pH D 以上都是 17.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有( E )

最新生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99本口腔生物学结业考试试题 时间:2003年5月30日上午姓名: 学号: 分数: 一、名词解释 1.口腔生态系 2.兼性厌氧菌 3.Proteomics 4.束状骨 5.中心法则 二、填空题 1.牙菌斑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2.采集龈上菌斑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菌。 采集龈下菌斑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与疾病相关的细菌。 3.糖蛋白氨基己糖含量占4%以上者称,小于4%者为。 4.根据蛋白的来源不同,将牙本质非胶原蛋白分为、、 、四大类。 5.口腔第一道防线由、、、等组成。 6.免疫球蛋白在体内具有的生物活性功能包括①与特异性结合;②激活; ③结合;④可穿过;⑤抗体的作用;⑥抗体的免疫原性。 7.破骨细胞来源于,主要功能是吸收骨、和。 8.聚合酶链反应(PCR)是通过反应在体外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 三、问答题

1.试述成熟菌斑的标志及结构。 2.唾液中的主要蛋白质及其生物学意义。 3.试述釉基质蛋白在釉质发育中的作用。 4.试述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5.试述你所了解的免疫防龋。 四、论述题: 1.请问normal flora有何作用? 2.釉质晶体生物矿化的机制和过程是什么? 3.试述固有口腔屏障的组成。 4.常用的免疫疫苗包括哪几类,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5.试述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方法。 6.试述Embden-Meyerhof-Paras(EMP)途径的特点。 7.试述釉质及牙本质的生物矿化步骤。 8.试述变形链球菌GTF特性、种类及与致龋性的关系。 五、附加题: 1.列举你所知道的细胞因子名称。 2.简述前列腺与骨吸收的关系。 3.列举你所知道的口腔特有的成体干细胞。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2000本口腔生物学结业考试试题 时间:2004年11月17日下午姓名: 学号: 分数: 一、名词解释(5×4分) 1. 转录 2. plasmid

口腔生物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 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p1) 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 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 不适者淘汰 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p2) (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 - (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p2) 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 a.温度 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 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60o 嗜冷菌<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 25 ~ 37 ℃ b.氧张力 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 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 ] 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 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 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 e.营养物质的利用 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 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 (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 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 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 溶菌酶 … (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 (三)细菌因素

口腔生物学考试总结(中大)

一、名解 1、自身抗原:auto-antigen 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2、清晰区:破骨细胞与封闭区相对应的细胞质内没有任何细胞器。 3、口腔生态系统:oral ecosystem口腔内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活的口腔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口腔生态系。 4、再矿化:remineration 已脱矿的组织内发生矿物质的重新沉淀结晶化,分为自然、病理、人工再矿化。 5、细胞培养:Cell Culture 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适当的条件下使活体组织细胞在体外环境存货、生长增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它是研究机体细胞形态及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从事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及干细胞工程研究的基础。 6、DSPP:牙本质涎磷蛋白牙本质基质中两种主要的非胶原蛋白DSP和DPP是同一目的基因DSPP编码的单一转录的表达产物。最初认为其仅局限于牙本质,主要在成牙本质细胞中表达,最近研究表明DSPP 在骨组织、内耳组织、乳腺癌及肺癌组织中也有表达。 7、GCF: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龈沟液主要由从龈沟上皮渗出的液体、蛋白、电解质构成,同时也是混合唾液是我组成部分。具有抗菌防御作用,其成分变化可作为牙周病变得评判指数。 8、Southern hybridization:Southern杂交先用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然后在原位将DNA片段转移至固相基质如硝酸纤维素膜上,经变性及干烤固定,用核酸探针进行杂交,经放射自显影显示杂交结果。最大优点是能根据杂交带的位置判断待测样品中与探针杂交的DNA片段的分子量。 9、SIgA:分泌型IgA 由一个IgA双聚体分子、一个分泌成分和一个J链分子组成,有IgA1、IgA2两个亚类。主要存在于乳汁、唾液、泪液和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表面,参与局部黏膜免疫。10、seal zone:封闭区环绕皱褶缘的破骨细胞膜与骨基质紧密接触,形成一个封闭区,使骨吸收陷窝与周围骨基质相对隔离,构成骨吸收的局部微环境。 11、stem cell:干细胞来自胚胎、胎儿或成人的具有持久或终身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它能产生特异的细胞类型,形成人体组织和器官。 12、cell subculturing :传代培养当原代培养成功以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细胞不断分裂,一则细胞之间相互接触而发生接触性抑制,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停止;另一方面也会因营养物不足和代谢物积累而不利于生长或发生中毒。此时就需要将培养物分割成小的部分,重新接种到另外的培养器皿(瓶)内,再进行培养。这个过程就称为传代(passage)或者再培养(subculture)。 13、exon外显子最后出现在成熟RNA中的基因序列, 又称表达序列。既存在于最初的转录产物中,也存在于成熟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就是指真核细胞的基因在表达过程中能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14、牙菌斑dental plaque 指粘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是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不能用漱口或用水冲洗的方法把它去除。因此,现把牙斑看成是细菌附着在牙石上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结构,其与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15、获得性薄膜acquired pellicle 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um,龈缘区较厚而牙尖区较薄,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对细菌有选择性吸附能力。 16、GTF(Glucosyltransferase) 葡糖基转移酶是变形链球菌分泌的胞外酶之一,也是其主要致龋因子之一,包括三种类型。 17、PCR(Plymerase Chain reation) 聚合酶链反应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复性)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等基础研究,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任何有DNA,RNA的地方. 18、胶原酶Collagenase 它能在生理PH和温度条件下特异性地水解天然胶原蛋白的三维螺旋结构,而不损伤其它蛋白质和组织。胶原酶的化学本质是一种蛋白质,因此,这对温度、PH和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各种因素均非常敏感,极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改变其本身的构象和性质。

2008口腔生物学习题集

2008口腔生物学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外显子 2.质粒 3.转录 4.兼性厌氧菌 5.牙本质非胶原蛋白 6.粘蛋白Mucins 7.细胞培养 8.组织工程 9.转录 10.口腔生态系 11.束状骨 12.中心法则 13.细胞因子 14.免疫系统 15.公共粘膜免疫系统 16.抗原 17.极期群落 18.均相成核 19.遗传密码 20.组织工程 21.核酸疫苗 22.Intron 23.Indigenous flora 24.Remineralization 25.In situ hybridization 26.Internal signal systems 27.DNA vaccine 28.Supplemental flora 29.Remineralization 30.Gene mapping 31.Adhesion molecule 32.Bacteriophage 33.Proteomics 34.Facultative Anaerobes

二、填空题 1.口腔菌丛的主要成员为菌、菌、菌。 2.关于口腔细菌粘附的机制研究颇多,已被阐明的学说有、 、、 3.DNA复制的方式具有和特点。 4.聚合酶链反应(PCR)是通过反应在体外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 5.口腔链球菌属包括、、和菌群。 6.根据蛋白的来源不同,将牙本质非胶原蛋白分为、、 、。 7.生物矿化的种类包括、和再矿化,其中再矿化分 为、和。 8.牙本质胶原以型胶原为主,牙周组织的胶原蛋白以、型胶原为主,口腔黏 膜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基底膜带的胶原蛋白以、为主。 9.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分为四个阶段、、、。 10.组化染色成骨细胞酶呈强阳性。 11.是骨基质中主要的非胶原蛋白,目前认为是成骨细胞最晚表达的一个标志。 12.破骨细胞有两个与骨吸收功能密切相关的独特结构,即和。 13.牙菌斑中细菌进行糖转运的途径有、、、。 14.生物矿化的结晶过程包括、、、。 15.生物间的共生关系有、、、、。 16.根据微生物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生长,可分为、、。 17.根据细菌对氧的敏感程度可分类为、、、 、。 18.Walter J. Loeshe将口腔菌丛划归为、、三种类 型。 19.目前已知的非釉原蛋白包括、、、。 20.体外培养细胞根据其能贴附在支持物上生长的特性,将其分为和两大类。 21.根据胞壁多糖抗原的血清学反应,变形链球菌可以分为个血清型,根据细菌菌体 中DNA G+C mol%含量的不同被分为个菌种。 22.唾液分泌有分泌和分泌。 23.分子克隆的主要步骤是、和。 24.口腔免疫体系由、和组成。 25.口咽淋巴组织环由、、、、 、组成。 26.近来研究表明天然免疫系统中存在着。 27.口腔内淋巴结(口咽淋巴结)包括、、 、。 28.固有口腔屏障包括、、、 。 29.组化染色成骨细胞酶呈强阳性。 30.是骨基质中主要的非胶原蛋白,目前认为是成骨细胞最晚表达的一个标志。 31.破骨细胞有两个与骨吸收功能密切相关的独特结构,即和。 32.细胞传一代后,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和。

口腔生物学试卷

口腔生物学试卷 姓名: 学号:班级: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决定微生物口腔环境生态系的理化因素错误的是: A.温度 B.氧张力 C.PH值 D.致病强度 2.口腔内四个生态系中没有: A.腭黏膜生态系 B.舌背部生态系 C.龈上菌斑生态系 D. 龈下菌斑生态系 3.牙菌斑形成过程划分三阶段,以下错误的是: A.获得性薄膜覆盖 B.细菌附着 C.细菌间竞争 D.菌斑生物膜成熟 4.在婴儿口腔内可检测细菌的时间为: A.诞生当即 B.诞生后6小时 C.诞生后12小时 D.诞生后24小时 5.以下不属于口腔“固有菌丛”的是: A.链球菌 B.放线菌 C.奈瑟菌 D.真菌 6.牙釉质内钙的主要存在方式是: A.碳酸钙 B.氟化钙 C.磷酸钙 D.羟基磷灰石 7.钙在牙釉质分布不均匀,以下含量最高处为: A.牙尖 B.中央窝 C.牙颈部 D.发育沟 8.牙釉质中的微量元素没有: A.钾 B.锶 C.铅 D.铀 9.牙本质的化学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A.矿物质占70%,有机物和水占30% B.矿物质占90%,有机物和水占10% C. .矿物质占30%,有机物和水占70% D. .矿物质占50%,有机物和水占50% 10.牙本质中的有机成分主要是: A.胶原纤维 B.弹力纤维 C.胶质 D.非胶原蛋白 11.唾液对口腔软组织生理作用中没有:

A.营养 B.润滑 C.保护 D.修复 12.有关骨膜覆盖位置叙述错误的是: A.骨外面 B.骨内面 C.关节面 D.滋养孔 13.正常龈沟液内没有: A.细菌 B.上皮细胞 C.粒细胞 D.脓细胞 14.以下命名骨外形错误的是: A.长骨 B.短骨 C.扁骨 D.多形骨 15.成人个体每年产生骨改建所占比例是: A.约5% B.约10% C.约15% D.约20% 16.影响骨改建钙平衡的因素中没有: A.甲状旁腺素 B.生长激素 C.降血钙素 D.胰岛素 17.以下有关牙骨质生物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A.基础代谢高 B.无血管供给 C.无淋巴回流 D.无神经支配 18.牙周组织的胶原主要是: A.I型胶原 B.III型胶原 C.IV型胶原 D.V型胶原 19.在细菌代谢途径中能产生丰足ATP的是: A.EMP途径 B.HMP途径 C.ED途径 D.PK途径 20. .在细菌代谢途径中能合成嘌呤和嘧啶前体物的是: A.EMP途径 B.HMP途径 C.ED途径 D.PK途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外来致病菌侵入人体必须突破三个防御屏障,即(1),(2), (3)。 2.口腔内菌斑通常分为(1)和(2)菌斑。 3.菌斑的组成分为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其中细胞成分为(1)和(2),非细胞成分为(3)(4)(5)。

口腔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

口腔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口腔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外显子 2. 质粒 3. 转录 4. 兼性厌氧菌 5. 牙本质非胶原蛋白 6. 粘蛋白Mucins 7. 细胞培养 8. 组织工程 9. 转录 10. 口腔生态系 11. 束状骨 12. 中心法则 13. 细胞因子 14. 免疫系统 15. 公共粘膜免疫系统 16. 抗原 17. 极期群落 18. 均相成核 19. 遗传密码 20. 组织工程 21. 核酸疫苗

22. Intron 23. Indigenous flora 24. Remineralization 25. In situ hybridization 26. Internal signal systems 27. DNA vaccine 28. Supplemental flora 29. Remineralization 30. Gene mapping 31. Adhesion molecule 32. Bacteriophage 33. Proteomics 34. Facultative Anaerobes 二、填空题 1. 口腔菌丛的主要成员为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 2. 关于口腔细菌粘附的机制研究颇多,已被阐明的学说有钙桥学 说、 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及转移酶复合体学说、 识别系统学说、 3. DNA复制的方式具有和特点。 4.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通过反应在体外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 5. 口腔链球菌属包括变链菌群、唾液链球菌群、咽峡菌群 和轻链球菌菌群。 6. 根据蛋白的来源不同,将牙本质非胶原蛋白分为、、 、。 7. 生物矿化的种类包括、和再矿化,其中再矿化分 为、和。 8. 牙本质胶原以型胶原为主,牙周组织的胶原蛋白以、型胶原为主,口腔黏

口腔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口腔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口腔生物学第一章练习题】 腔定居的链球菌是:(a) a.血链球菌b.唾液链球菌 c .变异链球菌d.轻链球菌 2 、以下有一项不是影响口腔生态系的物理化学因素:(d) a.营养b.温度c.ph d .唾液流量 1. 导致龋病最重要的口腔细菌是 a. 韦荣菌 b.变异链球菌 c. 奈瑟菌 d. 放线菌 e.乳杆菌答案:b 2. 一般情况下,成熟菌斑的标志是d a. 谷穗样结构 b.he 染色为粉红色 c. 细菌层位于中间地带 d. 栅栏状结构 e.菌斑表面主 要含松散在菌斑表面的短杆菌儿童口腔龈沟内不存在以下哪种菌群?(d) a. 奈瑟菌 b.链球菌 c. 乳杆菌 d.螺旋体 e.韦荣菌 1. 成熟菌斑的标志是?(a)约出现在菌斑形成的第5-6 天 a. 栅栏状结构 b.产生覆盖牙面的获得性薄膜 c. 放线菌附着 d.海绵状结构 e. 多种细菌附着一.黏附在牙表面的细菌团块成为a。 1. 牙菌斑b.生物膜c. 细菌沉积物d.软垢二.目前可以从口腔中分离出b 种不同种的细菌。 a. 100~300 b.500~700 c.1000~3000 d.3000~5000 1. 口腔正常微生物的有益作用e; a.保护性生物屏障 b.合成维生素 c.拮抗有害菌群 d. 刺激宿主免疫. e. 以上全是 2 口腔微生物之间的关系:e a.相互凝集作用 b. 相互营养关系 c.竞争与拮抗 d.通讯与遗传多样性 e.以上全是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a ) a. 37 度 b.42 度 c. 25 度 d.0 度 以下哪一项,有助于抑制龋病发生:(d)a.变异链球菌 b. 乳酸杆菌 c.放线菌 d. 唾液链球菌 e.螺旋体 1、口腔内部ph 值(a) a 5.0-8.0 b 6.0-7.0 c 5.0-7.0 d 6.0-8.0 2、口腔内菌丛有(d ) a 固有菌丛 b 增补菌丛 c 暂时菌丛 d 以上都是 1 、龋齿标志菌为(a ) a 、乳杆菌属 b、棒杆菌属 c、丙酸杆菌属

口腔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口腔医学院重点讲义

小生境niches 生物生活、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小生境的种类、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数的主要因子。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 生物间的共生关系有互生、共栖、寄生、无损共生、双方受损共生。 口腔菌丛的主要成员为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 血链菌最先定植,乳杆菌是龋标志菌 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 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 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 根据微生物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生长,可分为嗜冷微生物、嗜热微生物、嗜温微生物。 嗜热微生物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 在45°以上能生长的微生物 WalterJ.Loeshe将口腔菌丛划归为固有菌丛、增补菌丛、暂时菌丛三种类型。 增补菌丛supplemental flora 包含常居的,但是以低数量(少于1%)存在的菌属,当环境改变时可以成为固有菌 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 包含以高数量(大于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的菌群与宿主呈稳定的相互关系 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 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态 影响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可控制因素 normal flora作用 正常菌丛对机体有双重作用,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但在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导致菌群失调,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 影响口腔生态系的宿主因素有哪些? 宿主的全身状况和口腔各部位的解剖形态以及组织结构均对口腔生态系有一定影响,宿主唾液和龈沟液中许多成分均能影响寄居的细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或阻止细菌在口腔内生存 1.抗体:唾液中的抗体主要为SIgA,有凝聚口腔细菌的能力,使菌细胞较难键合在口腔黏膜表面或牙硬组织表面。龈沟液中抗体主要为IgG,在保持龈下菌丛的稳定和抑制其他细菌的定植上起调节素的作用 2.唾液蛋白质:防御细菌、真菌和病毒侵袭,调节微生物对牙合软组织表面的定植,粘膜上的唾液膜可抵御病毒感染,某些唾液蛋白能减弱HIV感染力。唾液对口腔细菌起选择性培养及作用 根据胞壁多糖抗原的血清学反应,变形链球菌可以分为8个血清型,根据细菌菌体中DNAG+Cmol%含量的不同被分为7个菌种。 变形链球菌至少能产生GTF-sd、GTF-I、GTF-si三种GTF,控制它们的基因为gtfD、gtfB、gtfC,分别合成水溶性葡聚糖、非水溶性葡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葡聚糖 口腔链球菌属包括变链菌群、唾液链球菌群、咽峡菌群和轻链球菌菌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