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复习题

生态学 复习题
生态学 复习题

个体生态学

1、“生态学”一词最早于什么地方、谁、什么时候提出?

答: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郝克尔在1866年提出

2、生态学上环境的内涵;地境与生境的概念;微环境与内环境的概念。

答: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群落(或生物个体)的环境。地境:群落(或生物个体)的环境出现前的环境。

3、生态因子、环境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的分类方法(列举2种)

答: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环境因子:范畴要比生态因子的范畴更广。

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分类方法:道奔麦若按照分子性质分:气候、土壤、地形、人为、生物因子

蒙恰德斯基按照生物适应性分类:初始周期性因子、派生因子、非周期因子。盖尔分类方法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①生态因子的综合性②主导因子的作用③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或不等性(春化)

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和可以调剂性⑤生态因子多变性:生态因子直接性和间接性

6、太阳高度角对光强和光谱成分的影响;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答:太阳高度角越高,光强越强,光谱成分中短波部分的比例增大。

可见光及其生理效应:红、橙光(760-620nm):叶绿素吸收,促进叶绿素形成,有利

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生理有效光)

蓝光(495-435nm) :植物叶绿素、胡萝卜素吸收,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绿光:生理无效光

不可见光:

紫外光:在平流层被O3吸收,仅290-380 nm能到达地面。在高山地带抑制植物茎

的生长,古高山植物多为莲座状叶丛。某些动物可以通过紫外光作用,将皮肤中的

麦角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

红外线:有增温作用,波长越长,增热效应越大。

7、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周期现象;简述水体中的“日”比大气中的短。

答:光饱和点;在一定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强度上升到某一数值后,光合速率不再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于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叫做~。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水中的日比大气中的短:太阳高度角小时,光难进水中。

8、以光(光强、日照长度)为主导的植物生态类型及其特征。

答:①阳性植物;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旱生化特征

②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下比光强下生长良好。常见红豆杉等。很多药用植物如人参、三七。

③耐阴性植物: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萌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轻度的遮荫。如:云杉

10、以温度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及其特征。

答:广温生物: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幅。窄温生物、低温窄温生物、高温窄温生物:在高温范围生长发育,最怕低温的生物

11、生物学零度、临界时间;两者的相关性。

答:临界温度: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

度或“生物学零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12、低温对植物的伤害类型。

答:①寒害(冷害):指温度在0℃上仍能使喜温植物(如热带植物)受害甚至死亡。

②霜害:当气温或地表温度下降到零度,空气中过饱和的水汽凝结成白色的冰晶,

为“白霜”。“黑霜”:对植物的然害比白霜大。

③冻害;指植物冷却到冰点以下,使细胞隙结冰所引起的伤害。

④旱害:土温低,气温高时,叶蒸腾失水而树难吸于,造成生理干旱。

⑤冻拔:⑥亏损:⑦窒息:

13、低温胁迫及植物的抗性。

答:植物抗性=躲避+忍耐①躲避形态上:芽具鳞片;叶片有油脂类保护物质;植物体表面被密毛和蜡粉,树皮厚等;植株矮少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以保持温度,减轻低温的影响。

②忍耐生理上:降低冰点(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浓度,减少水分);增加热量

的吸收(如秋季叶片变红,增加红外线的吸收);植物休眠。

14、简述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物候、物候期、物候学、等物候线、物候谱。

答:温周期现象:植物适应温度昼夜变化。

春化作用:很多植物在生命过程中,要求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否则,植物将不能完成生命周期。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为春化作用。

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某地一年中温度、水份、光照等因素的节律性变化,从而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和生活方式的周期性变化。

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性变化相互关系的科学。

物候谱、物候图:用图或谱表明特定地点的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物候期。

等物候线:有同一物候期的地点在地图上的连线。

物候期:植物与气候相吻合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和果实成熟与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阶段,即物候期。

15、简述Bergman规律、Allen规律、霍普金斯物候定律。

答:Bergman规律:生活于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于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这是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位体重散失热量相对较少。

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霍普金斯物候定律: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洲温带地区每向北移动1纬度,向东移动5经度,或海拔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 天;在秋天则要提早4天。

16、积温、有效温度法则;生物学零度的实验室求取方法。

答:有效积温法则:每种生物在完成每个特定的生长发育时,都要求一定的有效积温。

对于特定的物种,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17、高温对植物的胁迫及植物的抗性。

答:①使酶系统受害:光合>呼吸,植物饥饿而死。②使蒸腾作用加强,破坏水分平衡,使植物萎蔫干枯。③蛋白质、变性:分解出有毒物NH3积累。④缩短植物的整个生育期,促进叶子衰老,减少有效光合面积而减产。⑤植物的热伤环(土壤表面温度高)病、病虫害入侵。⑥日灼病:温度变化剧烈,热胀冷缩造成树皮裂缝。

植物的抗性:形态上:过滤阳光:植物体生有可过滤光线的密绒毛和鳞片。

①反射阳光: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可反射大部分光线,以免植

物体受热伤害。②减少受光面积:叶片排列时以叶缘向光;高温下叶片卷曲成筒状;

③隔热:某些树木树干具有厚的木栓层,油隔热和保护作用。降低细胞含水量,增

加糖或盐的浓度,减缓代谢速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

生理上:加强蒸腾作用,散发热量。反射红外线(某些植物)。

18、以水分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水生、陆生)及其特征。

答:水生植物:①沉水植物:整株植物沉没在水下,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根退化或消失,吸收功能由表皮细胞担任。如金鱼藻。②浮水植物:包括漂浮植物和浮叶固定植物。

叶片漂浮水面,无性繁殖快,生产力高:③漂浮植物:浮萍,全体悬浮,根也悬浮在水中。④浮叶固定植物:根固定于淤泥中,如睡莲、眼子菜。

⑤挺水植物(沼生植物):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芦苇、香蒲等。

陆生植物:①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耐较长时间水分不足的陆生植物。阳性:毛莨、阴性:秋海堂。②中生植物:生长于水湿条件适中生境中的植物。

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完整,叶具保水能力,根较发达,机械组织也发展起来。

故具有轻度抗旱能力。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类型。

(湿中生植物:地榆(草甸)。典型中生植物:阔叶树类。旱中生植物:斜茎黄蓍)

③旱生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生长,能长期忍受干旱,并仍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

长发育的一类植物。

19、植物干旱胁迫的适应方式及植物的抗旱指标。

答:适应方式:形态上:扩大根系,肉质化,贮藏水分,躲避缺水。减少水分丢失,为减少蒸腾面积,气孔调节,减少角质蒸腾等一系列形态上(当缺水时,脱落酸含量增大,引起气孔关闭减少水分的丢失)。生理上:缺水还能正常生理代谢。

植物的抗旱性指标①根茎比:根/茎②比叶面积:叶表面积(cm2)/叶鲜重g③肉质化程度:饱和含水量g与表面积(cm2)的比值。④比存活时间:植物体内可利用水与其角质层蒸腾速率的比值。⑤相对干旱指数:是植物的实际水分饱和数与其临界水分饱和数的比值。

20、简述植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与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作用。

答:净化作用①调节CO2与O2( CO2的温室效应)②吸尘③杀菌④消除噪音⑤吸收毒气并且转化为无毒。例:氰→丝氨酸→天冬氨酸

21、简述CO2温室效应和溫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必考)

答: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氟氯烷和水蒸气,这些温室气体由于人类活动增加而在大气中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的作用类似于温室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允许太阳

辐射的短光波段通过(可见光部分)不允许长光波段通过(红外光部分)造成温室

的温度上升,温室气体的作用是导致大气温度的上升。

22、简述土壤的质地、结构与营养。

答:质地: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以不同比例组成不同的土壤的粗细状况。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结构:土壤颗粒排列、胶结在一起的团聚体。土壤结构通常可划分为团粒结构、

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营养:土壤腐殖质,碳氢氧氮硫

23、腐殖质与腐殖化作用。

答:

24、以土壤中含钙多少划分的植物生态类型及钙的生态作用。

答:喜钙植物:只生长在碳性含钙丰富的土中。例:柏、紫花苜蓿、西伯利亚落叶松。

嫌钙植物:只能生在缺钙的酸性土上。越橘属、杜鹃花属、酸模及许多兰科中的

植物。

生态作用:钙的生态作用是多样的。H+和Ca++在土壤化学上的作用是对立的,在

石灰性土壤上的主要特点含有多量的Ca2+和HCO3-离子。钙能促进土壤团粒的产生,

因此,这类土壤通常有良好的结构与通气性。它们对高pH值有较强的缓冲作用,

故呈弱碱性反应。

25、盐土、碱土对植物的危害;以土壤酸碱性划分植物生态类型。

答:盐土对植物的危害:①引起生理干旱②伤害组织:③气孔不能关闭

④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⑤中毒引起的代谢紊乱

碱土对植物的伤害:①OH-根对植物根系的毒害(包括机械伤害,即腐蚀作用)。

②土壤结构被破坏,形成一个不透水的碱化层(B层)湿时膨胀粘重,干时坚硬

板结。生态类型:①嗜酸性植物:pH3~4,自然界中强酸沼泽,水藓。

②嗜酸-耐碱植物:pH4~5,也能生长在中性土中并能忍受弱碱,如曲芒发草;

此外,帚石南、金花③嗜碱耐酸植物:在中性至碱性内最适宜,但pH4时也能忍耐,如款冬。④嗜碱植物:

⑤耐酸耐碱植物:熊果等,pH中性土中很少生长。

26、以土壤盐渍化程度划分植物生态类型(植物在生理上对盐渍化适应)。

答:①聚盐性植物(真盐生植物):体内积聚大量可溶性盐类不受害,这类植物的原生质对盐的抗性特别强,能忍受6%甚至更浓的Nacl溶液。如盐角草、碱蓬、滨藜、盐节木、白刺、黑果枸杞等。细胞浓度高,渗透压高(根部细胞渗透压>40大气压>盐土溶液渗透压),所以能吸收高浓度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吸收的盐分贮存在液包中(即盐泡),而液泡的膜对Na+、cl-的透性很小。

②泌盐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的透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但它吸入体内的盐分

并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分泌腺(盐腺),把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叫泌盐作用。排出在叶、茎表面的NaCl和Na2SO4等结晶和硬壳,逐渐被风吹掉或雨淋洗掉。

③不透盐性植物(拒盐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性非常小,所以它们虽

然生长在盐碱土中,却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27、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幅、驯化作用。

答: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对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具有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l iebig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ustus von Liebig在他所著的(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中,分析了土壤表层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说,作物的增产与减产是与作物从土壤中所能获得的矿物营养的多少呈正相关的。

Shelford耐性定律:即生物生长发育和生存不仅受生态因子最小数量的限制,同时也受最高数量的限制。某种生态因子超出生物生长发育和生存所需要的最高或最低数量时,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生态幅: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特定的适应范围。

驯化过程:是生物体内决定代谢速率的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驯化过程可以调整生物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28、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活型、生活型谱、生态型。

答: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

(或相似)的适应方式为趋同适应。趋同适应的结果使不同的生物在外貌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其结果产生生活型。

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群之间就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这是同种生物对不同综合环境条件的趋异适应。其结果产生生态型。

生活型: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生活型谱:统计某地区或某一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

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 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型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群,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

种群生态学

29、概念:①种群②基株与构件③生态对策④生态位⑤最大可持续收获量

⑥密度效应⑦协同进化⑧生态入侵

答:①种群是同一种生物中占据特定空间和时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的个体集合群。

②基株由实生苗长成,在生理上,是有联系的植物系统。构件指实生苗上的构件。

③生态对策:生物体对其所处环境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

④生态位是每个种在一定生境的群落中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的自己的时间、空间位置,

也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

⑤如果取得比持续产量更大的产量就会造成种群数量的下降那么这个持续产量就是

最大持续产量。

⑥密度效应(邻接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时,就必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⑦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

化,而后一个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⑧生态入侵是某种被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的地区,使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大,

彻底改变原有生态环境,从而造成该地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这种过程。30、种群的空间格局

答:均匀、集中、成块分布

检验方法:方差与平均数的比率法:方差/平均数: S2/m

随机分布 S2/m = 1

均匀分布 S2/m = 0 m = ∑ fx / n

集中分布 S2/m>1 S2 = ∑(x - m)2 / (n – 1)

42、最大可持续产量与人类的合理利用。

答:1/4 rk

43、生态对策及分类(K—对策、r—对策的特征)。

答:生态对策:指生物体对于其所处生存环境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凡是那些能够以其繁殖和生存的的进程来最大程度的适应所处的环境的个体,都是有利于进化,这种和生存的进程就代表着物种的“生态对策”。

44、最后产量衡值法则,-3/2定律。

答: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Y = W d Y:最后产量 W:每棵平均重量

d 种群密度

-3/2定律:在高密度的种群中自疏线的回归率为-3/2

自疏现象 self-thinning W = C d-aHarper 1981 对黑麦草的研究发现

a=3/2 W = C d-3/2被称为-3/2 自疏法则

45、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方程和各项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四种结局(说明竞争排斥

答;

r1:种1的内禀增长率。K1 :种1的环境容纳量。α为种2对种1的竞争系数r2 为种2的内禀增长率。K2 :种2的环境容纳量。β为种1对种2的竞争系数。

N取胜:

1

46、Tilman模型及其实验的意义,根据Tilman的ZNGI 模型说明植物竞争的特点及其相互排斥和共存的条件。

答:

49、简述大熊猫濒危的原因。

答:亲代保护子代能力差,使之专为r型对策,r值小;人类加速它的灭绝

群落生态学

50、表现面积(最小面积)取方法,表现面积(最小面积)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答:方法:巢样式方法。

条件:①对乔木而言: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越多,群落的最小面积,相应地就

越大;进一步可以发现,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组成群

落的植物种类也就越多。

②对草木植物群落来说:法国生态工作者用标准化了的巢式样方研究世

界各地不同草本植被类型的种类数目特征,所用的样方面积最初为

1/64㎡,以后成倍加大。他们把每含样地总种84%的面积做为群落的最小面积。

51、群落的各种数量特征。7度,2值。

答:①多度:是目测估计指标,我国采用Drude 七级制多度,从极多-单株或个别

七级。多用于草本和灌木群落,而乔木群落多用“记名记数法”

②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用公式表现为:d = N / S

d:密度;N: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S:样地面积。

③盖度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④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⑤高度height :为测量植物体体长的一个指标。测量时取其自然高度或绝对高度。 ⑥重量:在草原群落中分鲜重与干重。

⑦体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乔木:V = f S h

S :胸高断面积 h :树高 f :树形

52、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辛普森(Spimpson )生物多样性指数)概念及求取方法。

答: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 复杂性。

①丰富度:Gleason 指数 : D = S / lnA

S :群落中物各数目 A :单位群落面积

Margalef 指数:D =(S-1)/ lnN N :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②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s

1i 2i -1P

Pi :为某种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最低值0,最高值1-(1/S )

Shannon-Weiver 指数: H = -i 2s

1i i log P P ∑=

53、群落层片的概念、层次结构的概念;群落层片结构与层次结构及其关系。

答:四个基本层次一个层间层

54、镶嵌群落与复合群落的概念、类型及其关系。

答:群落层片在二维空间的不均匀配置, 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 称为群落的镶嵌性。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叫做镶嵌群落。(分轮廓型、融合型)

群落复合体是由于环境条件(主要是地形、水分和土壤条件)在一定的空间地段有规律的交替,而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落或群落片段多次的有规律的重叠出现的所组成的植被。

①镶嵌群落是群落内部小群落间的结构格局,而复合体是各不同群落之间的结构

格局。

②构成镶嵌群落的层片和群落都具自己的生态小环境,小生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

一个统一的群落环境。但是构成复合体的诸群落之间不仅不具有共同的环境条件,而且是以生境类型的不同为其存在前提的,一旦差异趋于一致,复合体也就消失了。

③组成镶嵌群落的不同层片或不同小群落之间经常处于相互作用状态中,并且具

有从属互依关系。但是复合体的构造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只出现在相邻空间的边缘更主要的是相互替代和互相转化关系。另外,也由于种群的分布格局的不同,复合体也可以分为轮廓型、融合型。

55、群落的时间结构。

答: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在时间上的配置。

①群落季相: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片的物候变化,季相是一种时间结构。

②植物群落的年变化:除了周期性的季节变更之外,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

常有明显的变动。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成为波动。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于群落在地区的气候条件不规划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56、群落交错区的概念、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

答:群落交错区 ecotone: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 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称做

边缘效应。

57、群落的演替及其演替系列。

答:演替的概念:这样一个地段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取代的过程为演替。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过的地面,或者原来虽有生长植被,但被彻底地消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

原生演替系列:由顺序发生的一系列原生演替群落。

旱生演替系列:①地衣植物阶段:先锋群落②苔藓植物阶段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木本植物阶段

水生演替系列:①自由漂浮阶段②沉水植物阶段③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④挺水植物阶段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⑥木本植物阶段

58、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性质、特征。

答: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植物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①次生演替的速度问题②次生演替方向

③关于次生演替所经历的阶段

59、演替的顶级理论(顶级群落;

答:顶极群落:由于经过长期(演替系列)的发育过程,在植被影响下,某一地区的大部分土壤达到了最中和的阶段,在这种土壤上覆盖着的群落,结构最为稳定或中和,即为顶极群落(演替顶极)。

60、进展演替与逆性演替的特征来讨论目前全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61、群丛的命名原则。拉丁文命名

答:①凡是已确定的群丛应正式命名。我国习惯于采用联名法,即将各个群中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和生态指示的学名按顺序排列,在前面冠以Ass。(Association的缩写)不同层之间的优势种以“-”

②有时某一层具共优种,这时用“+”相连

③当最上层的植物不是群落的建群种,而是伴生种或景观植物,这时用“<”或

“()”,或“||”来表示层间关系。

62、植被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植被。

答:地带性植被(显域植被):就是气候顶极的植被类型。

在大陆上呈面积分布的地带性生物群落型主要有: ①森林:热带雨林、常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②草地、稀树草原、草原。③荒漠。④苔原。

非地性植被(隐域植被):非气候顶极的植被类型。诸如地形顶极、土壤顶极、动物顶极等。

63、影响陆地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

答:①纬度: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林→寒带温针叶林→极地苔原。

为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②经度: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干旱荒漠植被、植被因水分状况而由东到西

(按经度方向)成带状依次更替,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③海拔:

64、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与水平地带性分布的异同。

答:虽然植被分布的垂直带与水平带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应性,但是在它们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异。引起形成水平带和垂直带植被分布的各个因素,并不完全都一样,从赤道到极地和从山麓到山顶,年平均温度都是依次降低的,但其它的气候因素,首先是这些因素的周期性变化各不相同。

①温度季节变化的进程是由赤道到极地逐渐明显;而山麓到山顶温度的

变化年进程就不同在赤道地带的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虽然温度越来越冷,最后进入终年积雪地区,但仍保持着均匀的年进程。如果平原没冬季,如亚热带在山上就有冬季;如果平原有冬季(温带),那么在山上的冬季较长。

②光:首先光周期在纬度上体现,而在海拔上不体现(海拔垂直带随纬

度带);其次光的质量

生态系统

72、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共性、类型、发展。

答:生态系统(生物地理群落):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依赖部分或事件的集合。

共性:

①能量定律:凡是利用能量,涉及能量的都从服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

律。

②边界:系统的边界需要实验范围来规定。

③子系统:所有的生态系统又都包括着其它系统。

类型:

①物理角度:隔离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②系统结构简单与复杂程度分:简单系统;复杂系统。

③人类的影响: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

④按生境性质分:水生生态系统(盐分\淡水); 陆生生态系统

⑤按能源来源分:无外力的自然太阳供能生态系统;自然补加外力的太

阳供能生态系统;人类补加外力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燃料供能的城市

73、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分解过程;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以及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答:生产过程: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细菌

分解过程:物理或生物作用、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腐殖酸

的缓慢矿化

影响:①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②高山的冰川融化,人类所

需的淡水匮乏。③降水的格局发生变化,总体趋势是中纬度地区降水量

增大,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的降水量下降,南半球的降水量增大。④自

20世纪以来,全球云量有增加的趋势。⑤气候灾害事件增加,如暴雨、

干旱、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频发。

74、人类活动对地球接受太阳能的影响。(必考)

答:①城市建筑,公路。②植被退化。③大气中颗粒物质增加。④温室气体温室效应75、食物链的特点、类型。

答:特点:①不超过4-5 营养级能量传递10%。②食物链越长,经济效益越差。

③网状食物链和连状食物链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

类型:捕食食物链、腐屑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76、生态金字塔(数量、生物量、能量概念)和生态效率及其特征。

答: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内所有有机体之间的关系以金字塔的形式来表示。

生态金字塔能形象的表示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营养机能。

数量金字塔:以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产者的个体数目为塔基,

以相同面积内各相继营养级位有机体数目构成塔身塔顶。每个营养级位

所包含的有机体的个体数目顺着食物链向上递减。

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生物量即生命

物质总量建立的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所积

累的能量比率来构成的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有效性。

生态效率:指相邻两个能量转化环节中,后一个环节的能量含量与前一

个环节的能量含量的比率,即生产产品的能量含量与生产过程中所消耗

能量的比率。

特点:①生态效率不能大于1,也不能越营养级比较。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顶级生态效率越小;也就是说,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的损失越小。

同化效率:肉食动物 > 植食动物;草食动物和碎食动物低

生长效率:肉食动物 < 植食动物;年老 < 幼年;动物个体小的 > 个体大的;

变温> 恒温人工饲养(北京鸭)>野生动物

无脊椎动物(30%~40%) >外温性脊椎动物(约10%)> 内温性脊椎动物(1%~2%)。动物的生长效率与呼吸消耗呈明显的负相关。

77、生态系统演替的时期及其特征。

答:

78、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特征,生态系统稳定。

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也可以说,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

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成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功能和输入与输

出的稳定等。

79、生态阈值。

答:是生态系统具有通过负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的功能,但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有一定的限度。

80、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及其特征;生物学放大作用(富集作用)。

答: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生物学放大作用:有毒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放大(浓缩),不排除到

生物体外,造成顶级动物受害的现象。

富集作用:生物体逆着生境的浓度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

88、现代世界的主要问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厄尔尼诺成因和危害。

答:厄尔尼诺成因:两极温度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南北环流动力不足环流由从西向东流动替代,成为厄尔尼诺现象。

危害:使南美洲带来倾盆大雨,淹没曾经干涸的沙漠,在太平洋另一边却完全相反,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没有温暖海流,那里缺少湿气常遭遇严重旱灾,仅仅改变一个河流地球气候就要遭遇几个月的无序。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2017-2018(2)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生态福:生物耐受某一生态因子的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围。 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 遗传漂变: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的现象。 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 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 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多态现象:种群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体,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整体的现象。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某一特定的环境。 贝格曼规律: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在寒冷地区的温动物,它们身体的凸出部分有变小的趋势。 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将获得的它们存活或死亡的动态过程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次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生物量:单位空间,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 2. 简答与论述 简述最小因子定律。 德国农业化学家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 简述耐受性定律。 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于1913年提出,指的是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论述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微生物与生态 习题 重点 答案 刘满强 教授

土壤生物与生态学复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土壤生态学/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的相互作用及功能过程的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控规律的 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徐琪,1990)。 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土壤生物学相对于土壤物理和 土壤化学,以生物个体本身为研究重点的学科. 土壤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土壤内的微生 物过程、土壤酶及土壤内有机质形成和周转的研究.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微生物及其生 态过程的传统学科.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生境包括土壤、植物、动物、淡水 和海洋及沉积物,它包含了部分土壤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的内容.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①土壤生物与非生物组成份的数量、构成及时空分布;②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土壤 环境的关系;③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④土壤生物多样性、生物相互作 用与生态功能的关系;⑤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⑥土壤生态系 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和维持;⑦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⑧土壤生 态工程及各种应用研究⑨结合和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哪些中英文专业杂志上(各举例3个) 土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发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杂志、其它土壤及微生物、植物和环境类的杂志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crobial Ecology、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Plant and soil、Pedobiologia、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Biogeochemistry、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The ISME Journal和Ecology Letters、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cological Appl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刊物上。 我国进行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第二章土壤生物的生境 土壤结构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砂粒 sand – mm),粉粒silt – mm),黏粒clay(< mm) 的相对比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 大类。土壤质地主要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是较为稳定的自然属性。土壤质地与土 壤持水性能、阳离子交换量,植物和生物养分的短期库有关;因此土壤质地的重要性在于 它(黏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决定了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质地的测定实际上就是颗 粒组成的测定。土壤结构是不同大小的颗粒结合或团聚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土块或土团。 稳定(力稳、水稳)团聚体的形成需要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的相互作用。土壤结构的 稳定性常用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来反映。一般将直径大于的团聚体视为大团聚体。土壤结 构主要不仅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而且也是人类可以调控的属性。土壤结构很早就被认为是 高肥力和高生物活性土壤的标志。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促进水气流通、利于土壤生物的迁移, 从而增加营养交互的机会;当然,也利于根系的生长。土壤结构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强烈 关注,其重要性不仅决定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分布和保持能力,而且其创造的孔隙分布也 决定了土壤生物能否获得栖息空间。土壤团聚体的传统测定方法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生态学期末复习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7)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协同进化 2.内禀增长率 3.生态工程 4.净初级生产力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谢尔福德氏耐性定律 7.边缘效应(作用) 8.生态演替 二、简述题(任选三题;每题14分) 1.简述种群增长基本类型,并说明环境容量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2.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3.简述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4.简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功能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17分) 1.试论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2.论述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3.论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丧失的原因及保护的对策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8)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生态平衡 2.温室效应 3.生境 4.生态学 5.生物小循环 6.生态工程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生态演替的主要类型及其内容 2.举例解释边缘效应 3.分析单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 4.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 1.试论述种间关系及其内容 2.试用系统科学或控制论的观点举例分析一个生态学问题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1999) 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 1、生态因子 2、生态型 3、R-对策 4、K-对策 5、食物链 6、食物网 7、种群 8、群落 9、竞争10、协同进化 11、耐性限度12、生态幅度13、原生演替14、次生演替 15、初级生产16、次级生产17、可再生资源18、不可再生资源 19、温周期现象20、光周期现象 二、简答题(每题5分) 1、种群空间格局的类型及其特征 2、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 3、生活型与成层现象 4、列举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分类 2、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 中科院生态学试卷(2000)

大学期末考试非常准确的生态学重点

名词解释:1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种群: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群落的基本单位。4耐受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5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6生活型:指与一定生境相联系的,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是以某种方法把生物的生活方式划分成一定的类型,或者说按生活方式分出的生物类型7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8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9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10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数数量。 11竞争排斥原理:生态学上相同的两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方生存。如果生活在同义地方,由于剧烈的竞争,它们之间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分化。填空题: 1生态学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2三种空间行为的分布类型: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集群(成群)分布型3共生作用三个类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生态学复习题集复习资料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9.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聚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11.内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式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生态学复习材料

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 考试题型: 一单选10个(20分) 二名词解释5个(都是英文的,要求先翻译成中文,然后解释,20分) 三简答4个(40分) 四论述一个(20分) 第一章绪论(P1-28) 1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的概念: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P11 2环境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寂静的春天》P12 3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P16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P30-70) 1物种(Species)的概念: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P32 2协同进化概念(coevolution):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P33 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及4个层次。P35 概念: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7点)。P37 (1) 物种生物量 (2) 物种属性 (3) 物种库(种质库) (4) 输入环境的总能量(能量-多样性假说) (5) 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6) 生物地化循环 (7) 系统稳定性(多样性-稳定性关系) 5 Gaia假说的主要论点(5点)P40 (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起着调控的作用。 (2)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3)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对x作图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生态学练习题

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 A.岩石圈的上层 B.全部水圈 C.大气圈的上层 D.大气圈的下层 答案:C 2.下列关于生态因子作用规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限制因子起主导因子作用 B.地形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是间接作用 C.水分因子对农作物的影响是阶段性作用 D.不同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同等重要不可代替性,但可以相互补偿答案:A 3.关于层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答案:C 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高级单位是()。 A.群系 B.群丛组 C.植被型 D.群系组 答案:C 5.决定生物的分布范围的因子是()。

A.限制因子 B.生态幅较窄的因子 C.生态幅较宽的因子 D.主导因子 答案:B 6.顶级一格局假说的意思是()。 A.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种顶级群落 B.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级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各顶级群落呈连续变化 D.顶级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答案:C 7.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生态系统生物量逐渐降低的原因是()。 A.光照逐渐减弱 B.温度逐渐降低 C.降水逐渐减少 D.土壤逐渐贫瘠 答案:C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小型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大型动物 B.通常,幼年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老年动物 C.通常,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低于植食动物 D.从利用效率大小可以看出一个营养级对下一个营养级的相对压力答案:D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的是()。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模拟实验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 介绍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生态学家。 ①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在《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②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的各种适应性。 ③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 ④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⑤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⑥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 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的关键性因子。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6.生活型: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答:大气候一般不能控制,但小气候可以改变。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12.4℃→空气和树枝3.5℃→天空→-20.7℃。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2.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2015年重点大学考研生态学考点整理(含试题及答案)

2015重点大学考研生态学核心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供参考)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 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蒸腾作用积累的能量 我的答案:C 2当光合能力超过库对光合产物的利用能力时,碳水化合物会积累在()中。(1.0分)1.0 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我的答案:C 3从理论上来讲,海水蒸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1.0分)1.0 分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太阳辐射的反射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我的答案:C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区别气候变化与天气变化的主要标准是()。 (1.0分)1.0 分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围 D、 造成后果 我的答案:A 7农业释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1.0分)1.0 分 A、 二氧化硫和臭氧 B、 二氧化硫和氧化亚氮 C、 甲烷和臭氧 D、 甲烷和氧化亚氮 我的答案:D 8 大气圈在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包括()。 (1.0分)1.0 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