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期末考试资料

中医文献学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是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贤人(言论)→《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典籍也,献:贤也。[朱熹注]

2.元朝开始转变为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权威的定义(国家标准局)→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新)。

中医文献学是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讨论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旧)

2.研究对象和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殷商——1840年(观点一)

︱1911年(观点二,普遍观点)

↓1919年(观点三)

以殷商为上限,以1911年为下限,期间所有中医文献。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80年前中医药图书达12124种

古典文献→一万种

4.研究的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艺术、学术价值较高,雕刻、印刷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本

3)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历代中医文献概况(重点,问答题)

一、先秦至两汉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

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

《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

《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

汉成帝命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3.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时期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各科临床针灸《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轩《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昝殷《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

1)官方:隋文帝敕撰的《四海类聚方》2600卷;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单要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灸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

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宋仁宗嘉佑2年(1057)~宋神宗熙宁2年(1069)

十部医著:《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

《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如《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第一个注解伤寒),朱肱《南阳活人书》,苏东坡、沈括《苏沈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

1)《小儿药证直诀》使儿科学形成系统.

2)《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使妇产科学初具规模

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

4)宋慈《洗冤集录》成为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3.学术争鸣和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

4.医学丛书的创编《万寿道藏》、《济生拔粹》

四、明清时期

1.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为了时尚,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

《内经》:53种,234卷;《难经》:15种,53卷;《伤寒论》:148种,481卷;《金匮》,16种,9卷。

考据成风原因:1.科举;2.文字狱。

2.《本草纲目》和《普济方》的问世成为这两大领域巅峰之作

3.温病学的产生开创了医学的新领域,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叶天士《温热论》,吴瑭《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目录

第一节概述

一、目录和目录学

目录: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

目录学: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目录学的意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如:《素问》:1)全书:A、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B、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C、林亿等人《新校正》

D、郭蔼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2)条目:A、胡澍学《内经素问校义》32条

B、俞樾《读书余条》48条

C、孙贻让《札移》13条

D、于鬯《香草续校书》103条

第二节目录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一、基本结构完整目录:由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4部分组成。

1.前言

2.目次——传统目录概念

3.正文:是一部目录的主体,由著录、提要和小序3部分组成。

1)著录:书名、作者、版本、真伪、存佚

2)提要:也称叙录、解题、书录,是用以揭示与报道图书文献的有效方法之一。

提要分类(三者区别):A、叙录体:既介绍生平,又介绍作品。如《四库全书总目》

B、传录体:介绍生平,不介绍作品。如《中国分省医籍考》

C、辑录体:大量收集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如《四部总录·医药编》

3)小序:各种分类编排的目录书中的部序和类序,是和总序(前言)相对而言的。

4.辅助资料

二、古代目录的类型

1.官修目录:是由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之后,修撰的国家藏书目录。

其特点:著录完整,包罗宏富。

其代表:《四库全书总目》或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

↙↘

《四库全书》:乾隆39-54年,10254种书籍,著录书(完整型)3461种,存目书(提要型)6793种。

七套:底本【翰林院】;文渊阁【皇宫】;文源阁【圆明园】;文津阁【避暑山庄】;文汇阁【扬州大观堂】;

文宗阁【镇江金山寺】;文澜阁【杭州圣因寺】;文溯阁【沈阳(盛京)】。

2.史书目录1)概念:史书目录是指史籍中含有的目录。

2)分类: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3种

3)正史目录:是指正史中记录典籍书目的专门篇章。

两种称呼:A、经籍志:《隋书》《旧唐书》,仅这两部

B、艺文志:《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

3.私家目录1)概念:私家目录是指个人编撰的私人藏书目录而言。

2)举例:天一阁明兵部侍郎范钦,地方志,天一阁书目;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三、中医专科目录

1.现存最早的中医专科目录是明末殷仲春撰的《医藏目录》。

2.《中国医籍考》,日本丹波元胤撰,该书收辑我国自秦汉至清道光年间历代医书2383种。

3.《宋以前医籍考》,(日本)冈西为人编,该书收集我国宋代以前已佚和现存的医书1860种。

4.《中国医籍通考》,严世芸编,目前规模最大一部中医古籍目录,与《中国医籍考》相仿,都是采用辑录体形式,

该书收辑上溯出土文物,下迄清末,旁及日本、朝鲜的中医古籍,凡见载于文献者,皆竭力搜罗,共收书9000余种,其数量已数倍于《中国医籍考》。

5.《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薛清录主编,该书是在1963年版《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基础上修订而成,是一部

全国性的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了全国113个图书馆1949年前出版的中医药图书12124种,是迄今为止收录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中医书目。采用分类编年的方法来编写。

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概述

一、版本与版本学

1.版本:是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2.版本学:是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

导版本利用的一门科学。

《灵枢》版本:1)《四部丛刊》影印明赵府居敬堂刊本;2)元至元己卯胡氏古林堂刊本;3)明成化十年甲午熊氏种德堂刊本;

4)明绣谷书林周日校重刊本;5)明万历二十九年医统正脉全书本;6)明金陵尚义斋刊本。

二、版本学的意义:

1.关乎人命【戴元礼,用“锡”煎药,锡—饧(饴)】;

2.学术研究【夏良心本《本草纲目》:治重舌延出,水浆不入。太阴玄精石二两,牛黄、朱砂、龙脑各一分,

为末,以铁铁舌上去血,掺汤漱口,神效。——金陵胡梦龙本,铁铁—铍针】。

第二节古籍形制沿革与版本制度

一、书籍形态沿革:简策时期(殷商-三国)、卷轴时期(西晋-五代)、册页时期(宋-清)

二、书籍的装订形式及书版款式

1.装订形式: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形式。(注意先后顺序)

2.书版的款式

1)栏框A、版框:是勾勒刻印文字的外围轮廓线,也就是书版的四周。

B、栏线:书版四周的界线称为“栏线”。上边的横线称“上栏”,下边的称“下栏”,左右两边的

直线称“边”,也称“左右栏”;一条直线的称“单边”、“单栏”,两条直线的称“双边”、

“双栏”。单栏的线条较粗,双栏的线条往往是外粗内细,俗称“文武边”。仅左右两

边有双线的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均有双线的,称为“四周双边”。

2)栏外A、天头:上栏外称为“天头”,(空间较大,便于眉批)。

B、地脚:下栏外部称“地脚”,(空间较小)。

C、书耳:在书版版框左右栏外上角有一个小长方格,像耳朵,称为“书耳”、“耳格”。

3)栏内A、界格: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亦称“行格”。朱丝栏(红色界格),乌丝栏(黑色界格)。

B、行款:指书页中正文的行数和字数。如“单页七行十七字至二十五字”

C、版心:一张书页的正中间部分,称“版心”“中缝”,即“书口”、“版口”,正处于折叠部位。

D、白口黑口:在版心上下两端至边栏,未印有黑线的称“白口”,印有黑线的称“黑口”。

E、鱼尾:在版心约1/3处的上端或下端,或上下两端,常刻有状似鱼尾形的记号。白,黑,花鱼尾…

F、象鼻

G、口题:上鱼尾下端的版心,刻有书名、卷数、页数,这类文字称为口题。

第三节中医文献版本的类别

一、非印刷类

1.简策如流沙坠简

2.缣帛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医学帛书

3.卷轴如敦煌卷子

4.稿本

5.抄本唐代以后的

6.拓本

二、印刷类:刻本(刊本)

1.按时代分:唐刻本、宋刻本等

唐刻本:1)最早的雕版印书始于唐代晚期

2)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为834年的一本历书,出自敦煌藏经洞,现于俄罗斯

3)现存最早的刻本医书《新集备急灸经》,公元861年的敦煌残卷,现于法国巴黎图书馆宋刻本:1)以1127年为界分为北宋本和南宋本

2)北宋本:白口,四周单边,早欧、中颜、晚柳

3)南宋本:白口,左右双栏,上下单边,多用柳体

2.按地区分:浙本,闽本(麻沙本最差),蜀本等

3.按机构分:1)官刻本:指由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

A、中央:a.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称为监本。

b.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属的刻书机构刊印的书。

c.殿本:雍正时期修书处刊印的书。

d.内府本:清朝宫廷内负责刻书的内务府刊印的书。

B、地方:藩本:明朝各藩府主持刻印的书。(往往质量上乘)

2)家刻本:亦称“家塾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而非出售牟利的。

3)坊刻本:凡以刻书经商者,不论其字号称为书棚、书铺、书堂、书肆、书店、书局等,所刊印出

售的书通称为坊刻本。

4.按刻工质量分:1)精刊本:指经过了专家的精审校勘,雕版字体工整清晰,刻工工艺水平较高的刊本。

2)影刊本:完全按照原刻本摹刻仿刊,甚至连文字的笔划缺损,纸张墨色等,也摹仿原刻。

3)写刻本:是据书法家抄录的字体而刊刻的版本。

4)邋遢本:指坊间纸张低劣,版面漫涣,字迹模糊的刊本。

5.按刊印次序分:1)祖本:指某一部书后来有众多不同的刊本,但它们来源或依据于同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就

是祖本。

2)原刻本:也称“初刻本”。指该书初次刊刻的版本。

3)重刻本:即按照原刻本或其他早期传本重新刊刻的版本。

6.按字迹大小分:1)大字本:通常刻本半页10行,每行20字左右。有些书(尤其是宋本)半页不足10行,每

行14字左右,所谓“字大如钱”,是为大字本。

2)小字本:每半页15行以上,每行25字以上。

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概述

一、校勘

1.校勘的概念:指利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通过比较核对和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

中发生的错误。

2.名称的沿革:1)最初为雠校或校雠

2)“校勘”初见: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

书省考功校勘。”

3)现代概念初具: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馀篇,然多错乱重复。”

4)广狭二义:“校雠”多用于广义,包括目录、版本、校勘等方面。“校勘”专指校正文字。

二、校勘学:研究校勘及有关问题的一门学科。

三、古医籍校勘源流:1)医籍校勘始于西汉;2)繁荣于宋;3)鼎盛于清。

第二节校勘的对象

一、脱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写刊刻过程中缺失的文字。

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血溢流注精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血溢流注,精液乃少。

二、讹文:是指古籍在其传写和翻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亦称“误文”。

如:1)形近致误《灵枢》:“手太阳之正,别入少阴渊液之前,入走肺,散入太阳。”

→《太素》:“太阳”作“大肠”

2)音近致误《素问》:“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明·绿格抄本“引”作“饮”

3)文字拆合致误(臆改)

《脉经》:“菽者,小豆,言脉,轻如小豆之重。焒【豆氏】作。”→“吕氏作火豆”

《医心方》:“大豆炒小麦,勿与一岁以上,十岁以下小儿,喜气壅而死也”→仁和寺本“炒小麦”作“【麦少】”

4)符号致误姑息脚气法,第一忌嗔二即心二腹二烦二即脚气发动。

→“二”为重文号,姑息脚气法,第一忌嗔,嗔即心腹烦,心腹烦即脚气发动三、衍文:即剩文,羡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的文字。

如:《素问》: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大急。→《甲乙经》: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

四、倒文:又称倒,古书在抄刻过程中颠倒的文字。

如:《素问》: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太素》:“至经”作“径至”

五、错简:古籍中一切位置错乱而相距较远者。

第三节校勘的基本方法

一、对校法

1.概念:对校法即用同一部书的各种不同版本相互校勘的方法。

2.优劣:1)优:A、简单稳妥;B、体现严谨

2)劣:A、机械呆板;B、风险低;C、学术性差

e.g. 《素问·气穴论》:“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林亿《新校正》:“卷肉”作“寒肉”

二、本校法

1.概念: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文字进行校勘的方法。

2.优劣:1)优:另辟蹊径2)劣:不可轻信

e.g. 《素问·五脏生成篇》:“名曰心痹,得之外疾;名曰肺痹,寒热得之;名曰肝痹,得之寒温。”→得之寒热

三、他校法

1.概念:他校法是指用不同著作的相同内容进行相互校勘的方法。

2.条件:1)本书所引前人之书2)本书作者所作的其他著作3)引用本书的同时代或后人之书。

3.优劣:1)优:A、范围最广,用力最勤;B、往往能够一锤定音

2)劣:还是不能盲目轻信

e.g. 《医心方》:驻车丸“大人服卅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暮岁者,五丸。”→《千金要方》:“暮岁”作“朞(期)年”

四、理校法

1.概念:理校法就是据理推测正误的校勘方法。

2.优劣:1)优:境界最高2)劣:风险最大

e.g. 《灵枢·官能》:“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

五、兼校法

1.概念: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称为兼校法。

e.g. 《针灸大成》“气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足,取之足太阳荥俞”。

→《脾胃论》卷中“不足”作“不知”。《方言》“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知”

第四节校勘的方式

一、死校法:校勘家较常采用的校勘方式,它不直接改动底本中的文字错误,而是将异文在校勘记中一一例举,让读

者自己甄别正误。

e.g.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元刻本,朝鲜刻本,道藏本“温病”均作“病温”

二、活校法:校勘家最常采用的校勘方式,它是根据不同的版本及相关资料,校出底本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在校

勘记中说明校勘的依据。

e.g. 上例改为“春必病温”。死校:元刻本……作“病温”

活校:病温,原作“温病”。今据元刻本……已正(转)

第五节校勘的常用术语(附表)

第六章中医文献的注释

第一节概述

一、注释的概念:指对中医古籍语言文字和医药义理的解释。

二、注释与训诂的关系:古今的称谓不同罢了

1.目的相同: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言释方言

e.g.《扁鹊传》“问中庶子喜方者”,中庶子(古语):古代掌管庶子教育的官员。

e.g.蒙蒙昧昧,蠢若游魂,游魂(方言):行尸走肉般的人

2.内容相同:都以释词为主,兼及其他

3.方法相同:如因形求义兔走.触颈而死披发及.地

三、医籍注释的概况:

1.医籍注释的最早形式:以经注经

e.g.《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灵枢·小针解》:所谓易陈者,

易言也。难入者,难著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也。

2.医籍最早注本:三国时吴太龄吕广《众难经》

3.《素问》的最早注本:梁·全元起《素问训解》(现存最早:王冰《黄帝内经注》)

4.《灵枢》的最早注本:明·马元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甲乙经》对《灵枢》最早作注,但反对其部分内容)

5.《神农本草经》的最早注本: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辑佚本:非完整,东拼西凑)

6.《伤寒论》的最早注本: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

7.《金匮要略》的最早注本:元末明初·赵以德《金匮要略方论衍义》

8.《难经》的最早注本:元·滑寿《难经本义》

第二节注释的内容(八大点)

一、诠释词义:为注释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选择、判断,“最基本、最困难”为错误说法)

1.确定义界义界:一词有别于他词在意义上的界限。e.g.吏,治人者也。医,治病者也。

2.释特殊义 e.g.《至真要大论》神圣工巧,可得闻乎?→《难经》“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

二、说明通借 e.g.能使良医得蚤从事蚤,通“早”。加书证(如《太素》“夜卧蚤起”,杨上善注:“蚤,通‘早’”)

三、考镜源流(三大点)

1.学术渊源《脚气治法总要》“脚气”董汲注“汲尝考诸经脚气之疾,其来久矣,在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多为缓风,宋齐之后,

谓为脚弱,至于大唐,始名脚气”

2.医史来历唐大烈《吴医汇讲》注叶天士《温证论治》“所著《温证论治》二十则,乃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山随之舟中,

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

3.引文出典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经,《黄帝阴符经》

四、注音正讹

1. 注音:拼音加直音汉字 e.g. 了(liao 僚上声):了解。

2. 正讹

五、分析语法 六、指明修辞 七、分析断句标点 八、概况篇章要旨(均为了解)

第三节 注释的方法

一、 因形求义: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掌握该字造字本义,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该字的句中意。

e.g.《素问·刺腰痛》:“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说文》:“顾,环视也。”张志聪:“顾,回视也。”马莳:“顾,如有所见”

二、因声求义:即声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解释词意。e.g.《素问·五运行大论》王冰注:“脾之为言并也。”

三、因类聚求义: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词或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及多义词诸义项的比较来提取词义。

1. 直训:就是对词义直接注释。e.g.《素问·杂诊》“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杨注“水泉,小便也。”

2. 转训:即注与被注者词义原不相同,辗转想通。e.g.《太素·五脏脉诊》“脉至如丸,滑不直手”杨注:“直,当也”

直→值→当

3. 陈说:即描写其事以明其义。 e.g.《灵枢》“汗出溱溱,是谓津”,王注:“溱溱,汗盛貌”

第四节 注释的常用术语(均为考试范围)

一、确定义界

曰,为,谓之 e.g.《伤寒论》:“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者,当以汗解。”陈修园注:“皮肤为表,肌腠为外。”

二、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

犹:用于引申义 e.g.《伤寒论》:“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方有执:“失,犹不也。”

三、声训

1. 之言 e.g.《本草乘雅半偈》:蒺藜。卢之熙注:“蒺之言疾,藜之言利。”

2. 之为言 e.g.《五运行大论》:“脾之为言并也。”

3. 读为,读曰 e.g.《素问·征四失论》:“妄言作名,为粗所穷。”胡澍注:“作读曰诈,妄诈对文。”

(较少用于声训,常专用于通假)

四、注音

1. 读若,读如 e.g.《素问》:“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胡澍注:“意,古或读若德。”

2. 如字:多音字e.g.《素问》:“复下一度,肾之命也。” 注“度d ù

,如字”

五、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貌: e.g.《至真要大论》:“粗工嘻嘻。”张介宾注:“嘻嘻,自得貌。”

六、最常用的三个术语

1. ……者,……也 1)确定义界 《说文》:“吏,治人者也。”

2)解释近义词或同义词 《素问》:“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张介宾注:“大着,豁大。”

3)声训 《素问》:“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王冰注:“高,膏也,梁,粱也。”

2. 谓 1)用具体的解释抽象 e.g.《素问》:“大气皆去。”王冰注:“大气,谓大邪之气也。”

2)串讲 e.g.《伤寒论》:“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吴人驹注:“无阳者,谓表之阳微,故不可更汗。”

3)说明语法(少见)

3. 言 1)串讲 e.g.《伤寒直格方》:“大指次指不能为用。”刘守真注:“不能为用,言屈伸不能如意也。”

2)说明语法 e.g.《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陈修园注:“言正气为邪气乱。”

3)说明修辞 e.g.《素问·刺腰痛论》:“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王冰注:“如张弦者,言强之甚。”

第七章 中医文献的辨伪和辑佚

1. 伪书: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籍。

2. 辨伪:古籍有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将有伪的古籍,或某部古籍中有伪的内容、篇章提示出来,这就是“辨伪”。 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籍的真伪,任务是认定古籍的真实作者和成书年代,体现真实的文献归属。

3. 辑佚:根据现存文献中存留的各种古籍佚文(如一句话、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通过搜集摘录、考校整理、

汇聚编排等工作,使佚书全书或部分复原。这一工作称为辑佚,也作“辑逸”。

4.佚文:某些佚书的内容曾被同时代或后代的古籍抄录、引证和整理,有的甚至还保留了原书的体例或目录,这些

被保存下来的文字,文献学上称为佚文,其中属于医学范畴者即为医学古籍佚文。

5.辑佚工作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形式:

1).狭义的辑佚,即单纯的辑佚书,也就是原书完全散佚,如有佚文可供辑录,则将其辑出,以存其书于万一。

2).广义的辑佚,除上述辑佚书外,还包括辑佚文。

A.其一是辑补缺佚。即原书尚存,但已残缺不全,非原书全貌,也称作部分佚书。

B.其二是辑补脱佚。即原书似乎完存,但在校勘过程中,时有较多佚文辑补。

C.其三是辑拾漏佚,指有些辑佚书虽有辑本,但不完整,现存古籍中仍有佚文可供辑补。

考试说明

名解15′e.g. 注释、目录、私家目录、义界、本校、活校

是非15′e.g. 文献最早的概念是……贤人的言论(对);诠释词义为注释最基本、最必要的工作(?);《新唐书》属于经籍志这种称呼(错);

单选15′e.g. 中医古典文献的时代下限(1911);《中国医籍考》的作者(日·丹波元胤);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依次排序(略);

版本;行款。

多选10×2′下列古医籍哪几种出自长沙马王堆;下列哪些内容符合官修目录的特点;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13个,12124种,1949年前;

简答35′请举例说明晋唐时期中医文献的研究概况(四个时期选一个,必背);

举例说明注释中的因形求义;

阐述北宋本和南宋本的鉴别;

《太素·调阴阳》:“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杨上善注::“喝,汉【曷反】,呵也。谓喘喝出气声也。,故汗出即热去。”请指出杨上善所使用的注释术语以及它们此处的作用。

(“呵也”,术语:……者,……也,声训;“谓喘喝出气声也”,术语:谓,用具体的解释抽象;“汗者,阴

气也”,术语:……者,……也,确定义界)

By AC文库

中医学基础模拟试卷电子教案

中医学基础模拟试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年秋季期末考试 A卷(本科试卷一) 一、选择题 (一) A1型题 1.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炮炙论》 D .《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 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 B .《炮炙论》 C.《新修本草》 D .《本草纲目》E.《本草经集注》 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 .阴阳交感 B .阴阳的对立制约 C .阴阳的互根互用 D.阴阳的消长平衡 E .阴阳的相互转化 4.人体五官中的舌属“火”,这一归类主要采用下列哪一认识方法() A.比较法 B .取象类比法 C.推演法 D .试探法 E.反证法 5.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 A.木B.火C.土 D .金E.水 6.“藏象”一词始见于() A.《素问》 B .《灵枢》C.《类经》D.《难经》E.《伤寒杂病论》

7.“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 A.肾B.肝C.心 D .脾E.肺 8.脾为“气血化生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化生水谷精微 B .脾主升清 C.脾主统血 D .脾为后天之本 E.脾运化水液 9.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退之表现()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气化作用 E .固摄作用 10.临证对于自汗的治疗常用补气药物,其组方的理论依据是() A.气有推动作用 B.气有固摄作用 C 气有温煦作用 D 津液能载气 E.津液能化气 11.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 手阳明大肠经 E 手太阳小肠经 12.气虚湿盛体质者,受邪后疾病多从() A.寒化B.热化C.燥化 D .湿化E.火化 13.具有“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六淫之邪是() A.风邪B.寒邪C.湿邪 D .暑邪E.火邪 14.导致“气结”的情志刺激是() A.怒B.悲C.忧 D .喜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单选题)重点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单选题) 1. 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春秋养阳 B.夏季养阴 C.秋冬养阳 D.春秋养阴 E.春夏养阳 2. 中药的“五味”指: A.寒热温凉平 B.辛甘酸苦咸 C.喜怒悲恐惊 D.相需相使相畏相杀相恶 E.以上均不是 3. 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并,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摘自: A.《吕氏春秋尽数》 B.《黄帝内经素问》 C.《伤寒论》 D.《千金要方》 5.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下列事物具有阳性属性的是: A.静的、不括跃、柔和 B.抑制、消极、晦暗、 C.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 D.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 E.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 晚点试试,晚上或者明天 6、有关形神合一不正确的是() A.因神以形为物质基础,故应先养形 B.守神全形 C.保形全神 D.形神共养 7、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中医的方法手段,()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运用、研究、完成 B.运用、施行、实现 C.研究、运用、实现 D.研究、施行、达到

8、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运用中医的(),实现预防疾病、()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思想、方法、保障 B.思想原则、方法、保障 C.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 D.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促进 9、阴阳就成为中国古代认识和阐释天地万物()的一对哲学范畴。 A.发生 B.发展 C.变化 D.以上都是 10、只有()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A.对立 B.关联 C.A和B D.A或B 11、()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A.阴阳消长 B.阴阳转化 C.阴阳对立制约 D.阴阳互根互用 1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的通道。 A.运行气血 B.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C.沟通上下内外 D.以上都是 13、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括()经脉、奇经()脉和()经别三大类。 A.8、8、12 B.8、12、8 C.12、8、8 D.12、8、12 14、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十二经脉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口诀教学文稿

妇科口诀(自己整理版) 妇科月经先期证治歌诀: 先期连续早七天,--月经先期:1.提前7天以上。2.连续两个周期 气虚血热两因连。--先期的病因:1.气虚。2.血热 脾虚归脾补中益,--脾气虚证,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 肾虚归肾固阴煎。--肾气虚证,用固阴煎或归肾丸 阳盛血热用清经,--阳盛血热证,用清经散 阴虚两地凉血痊。--阴虚血热证,用两地汤(生地,地骨皮) 肝郁血热不难治,--肝郁血热证,用丹栀逍遥散 方用丹栀逍遥丹 妇科月经后期证治歌诀: 后期推后多七日,--月经后期:1.周期推后7天以上,2.连续两个周期。 不通不荣两因迟。--病机:1.不通(寒凝,痰湿,气滞),2.不荣(血虚,肾虚)。 当归地黄应肾虚,--肾虚证:当归地黄饮 血虚补元煎来治。--血虚证:大补元煎 实寒良方虚金匮,--实寒:良方温经汤。虚寒:金匮温经汤 乌药专治是气滞。--气滞证:乌药汤 辨证清楚用方明。 芎归二陈去痰湿。--痰湿证:芎归二陈汤。 妇科月经先后不定期证治歌诀: 先后不定期, 责之脾肾肝。--先后不定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肝郁逍遥散,--肝郁证,用逍遥散 肾虚固阴煎。--肾虚证,用固阴煎 肝肾定经汤,--肝郁肾虚证,用定经汤 脾虚归脾丸。--脾虚证,用归脾丸。 妇科月经过多证治歌诀: 月经过多辨分明,--经量大于100ml 脾虚举元或安冲。--脾虚证,用举元煎或安冲汤

血热通用保阴煎,--血热证,用保阴煎 失笑一下血瘀通。--血瘀证,用失笑散 妇科证月经过少治歌诀: 过少不通与不荣,--过少之因分虚(肾虚,血虚),实(血瘀,痰湿) 血虚滋血或小营。--血虚证用滋血汤,或小营煎 归肾归地补肾虚,--肾虚证用归肾丸,或当归地黄汤 血瘀通瘀或桃红。--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痰湿苍附导痰妙,--痰湿证用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二陈芎归亦有功。 妇科经期延长证治歌诀: 经期延长仔细辨, 气虚便下举元煎。--气虚证,用举元煎 虚热两地合二至,--虚热证,用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 血瘀亦致经期延。 桃红四物合失笑,--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 或用桂枝茯苓丸。 妇科经期出血证治歌诀: 经间出血病复杂, 阴虚两地二至法。--肾阴虚证,用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脾虚通用是归脾,--脾虚证,用归脾汤 湿热清肝止淋下。--湿热证,用清肝止淋汤 血瘀逐瘀止血用,--血瘀证,用逐瘀止血汤 辨证论治效堪夸。 妇科崩漏证治歌诀: 崩漏辨证须分明, 脾虚固本或固冲。--脾虚证,用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肾虚又分阴阳气, 阳虚右归气苁蓉。--肾阳虚证,用右归丸。肾气虚证,用加减苁蓉菟丝子丸阴虚左归合二至,--肾阴虚证,用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中考试试题: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2.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3.下列选项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都不是 ()4. “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什么关系的高度概括?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根据五行相侮的规律,下列哪项可能会侮“金”?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7.阴阳在一定围的消长保持动态平衡称为? A.阴阳离决 B.阴平阳秘 C.阴阳对立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8.中医“五官”中什么“五行”属“火”?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9.中医总结“五行”中“木”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下列“五行”相生关系错误的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 土生木 D.金生水 E.火生土 ()11.下列“五行”相克关系错误的是? A.木克土 B.火克水 C. 水克火 D.金克木 E.土克水 ()12.“后天之本”是指?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3.五脏中“五行”属“木”的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阳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1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A.阴邪 B.易伤阳气 C. 凝滞,主痛 D.收引 E.以上均是 ()19.以下情志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 A.怒则气上 B.喜则气消 C. 思则气结 D.恐则气下 E.惊则气乱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49213复习课程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一)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二)血热证: 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 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五、月经过少 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七、经间期出血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资料 肺系疾病 一、感冒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舌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 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 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5、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中医养生学 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中医养生学考试重点

简答: 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为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是中医养生学隶属中医学;三是中医养生学是千百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实用性科学。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实用;适应广泛。 包括四个因素:整体动态(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和谐适度(以和为贵,养生以不伤为本); 综合实用(要应人、因时、应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可以通过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 适应广泛:养生包括在无病之时,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 2.中医养生学的意义:于己是维护健康,追求长寿。与人是提供促进健康,提高素质的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目的:保持健康,益寿延年。 3.中医养生学分为精神养生法;体育养生法;饮食养生法;睡眠养生法。 4.四维健康观:包括形体、心理、道德、社会的四维健康观。 健康的标准:形体生理健康,精神心理健康。 5、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均,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6、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愉快,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 7、喝烫水为阳虚,手心脚心烫为体内虚火,郁火阴虚,手脚冰为阳虚。健忘是心脾亏损。

8、精神养生包括主动的修德养怡、积精全神、调志摄神。心脏神,心是民主之宫。 修德怡神包括长存仁爱之心,常怀坦荡之胸,常作乐善之事,长省修德之身,常以恬淡为务。 9、如何做到仁爱之心:1.)学会微笑2.)由衷赞美3.)关注倾听4.)接纳包容5.)远离小人6).为所有人鼓掌7.)说好话、做好人、存好心 10、聚精、养气、存神,聚精——寡欲、节劳、息怒、戒酒、慎胃 11、聚精途径:一.节欲保精二.饮食养精三.方药补精 12、情志包括七情和五志。七情包括怒、喜、思、悲、恐、忧、惊。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以怒胜之;悲伤肺,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13、相生顺序:木生水、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4、相克的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5、过激情志产生时选用的方法有:一、移情法二、暗示法三、开导法四、节制法五、疏泄法六、调气法七、情志相胜法。 16、起居养生包括起居环境(室外环境:空气清新,安静清幽。室内环境:坐北朝南,居室结构合理,通风采光良好,选择少污染的装饰材料。)、 作息常规(定时休息、定时工作学习 、定时用餐、定时锻炼、定时洗澡、定时排便)、 劳逸适度(过劳:劳累太过,劳倦所伤,包括体劳、神劳、房劳等。致病的特点有二,一是耗损脏气,尤其是肺、脾之气;二是可致形体组织的损伤,主要

中医妇科常用方歌

一贯煎记忆口诀::当地(一贯)杀狗卖金铃(当归、生地、沙参、枸杞、麦冬、川楝子)。二至丸:旱莲草女贞子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甘草乌梅 二仙汤:二仙汤将瘾疹医,仙茅巴戟仙灵脾,方中知柏当归合,调补冲任贵合机。 失笑散:失笑灵脂共蒲黄 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八珍汤:地芍归芎参苓术草(四物与四君);再加芪桂即十全 人生养荣汤:十全去川芎,加五味陈皮远志加姜枣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牡丹皮桃仁瓜子芒硝桃红四物汤:四物汤+桃仁、红花 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 小蓟饮子:小蓟生地藕蒲黄,滑竹通栀归草香,凉血止血利通淋,焦瘀热血淋康。 小营煎:当归熟地芍药山药枸杞炙甘草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上下相滋汤:熟地山茱萸葳蕤人参元参沙参当归麦冬北五味牛膝车前子 止带方: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乌药汤: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乌药二香当归草)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丹栀逍遥丸(丹皮+栀子+逍遥)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开郁种玉汤: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舒肝解郁功效彰 养精种玉汤:养精种玉女科方,归萸芍药熟地黄,血虚不孕经不调,滋肾养血冲任康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参草芪,当归麦味青陈皮,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姜枣随白虎加人参汤:白虎膏知粳米甘,益气生津人参添 归肾丸:归肾杜仲菟丝杞,苓萸山药归熟地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甘麦大枣汤:炙甘草大麦甘草 生化汤: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平胃散: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艾附暖宫丸:艾附暖宫四物配,吴萸续断芪肉桂,温经养血暖子宫,止带调经腹痛退 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黄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圣愈汤: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当归身黄芪 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流连正治方。 三仁汤: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趣味记忆法:三仁(人)朴(扑)通滑竹夏(下)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当归补血汤:五分黄芪一当归当归生姜羊肉汤:瘦羊肉当归生姜 当归建中汤:当归建中补血虚,小建中加当归齐,不论男女腹中痛,适证应用效神奇。 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同,主治妊娠腹痛证,疏理肝脾有奇功。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一、感冒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 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 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 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 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 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 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 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 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月暑湿 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 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 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 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 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 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 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 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 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 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 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 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 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 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 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 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5.常用药: 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 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 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 薇——清热和阴。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 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 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 宣。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主方: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5)常用药: 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 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 —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2、风热犯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 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 咳时汗出, 兼症: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 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 肃。 (3)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主方:桑菊饮加减。 (5)常用药: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 疏风清热;前胡、牛蒡子、杏仁、 桔梗、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 气,化痰止咳。 3、风燥伤肺证 (1)症状: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 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等健康及亚健康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及促进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沐),身有疡则(2浴)。 4、首创“麻沸散”的是(1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 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

中医药学概论-总复习-考试重点1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③用于疾病的诊断; 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自然界 五 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脉 五液 五神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弦 泪 魂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洪 汗 神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缓 涎 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忧 浮 涕 魄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沉 唾 志

20、什么是痰饮?什么是瘀血? 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泛指体有血液停滞。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没有消散的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1、什么是四诊? 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22、简述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 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23、脏腑在舌面上是如何分属的?请简述病理性舌色的主病?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的两边分属肝胆。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 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 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的意义? 答: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的病因、部位额、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 ()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 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 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穑 B.炎上 C. 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 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 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 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 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 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A.《伤寒论》 B.《难经》 C.《黄帝内经》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1、何谓气?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2、何谓气机?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何? 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如平衡失调,即叫“气机失调”。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闭。 阴阳学说: 1、什么是阴阳?事物的阴阳属性如何确定?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2、阴阳学说有哪些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阴阳学说如何概括人体的病理变化?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

中医养生学要点

中医养生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健康的理论, 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 寿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 实用学科。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受纳、传化、排泄功能,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劳逸损伤: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会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 发病。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因时施养,因人施养,因地施养。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合一的生 命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协调平衡的调养观,正气为本 的预防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整体动态的 养生理念,和谐适度的养生法则,综合调摄的养生方法, 实用广泛的应用范围。 周易的养生观:1.确定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2.建立了人体阴阳稳态观3.明确了整体有机论人体观4.提出了居安思 危的治未病思想5.奠定的正确的养生理念。

金元四大家对养生学的影响:刘完素养生重养气,张子和 养生重祛邪以扶正,李东垣养生重调理脾胃,朱丹溪养生 重养阴。 天年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它与先天禀赋的强弱, 后天的给养条件,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 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 健康的生理特征:(一)生理健康特征:1.眼睛有神2呼吸微徐3二便正常4脉象缓匀5形体壮实6面色红润7牙齿 坚固8双耳聪敏9腰腿灵便10声音洪亮11须发润泽12食欲正常(二)心理健康特征1精神愉快2.记忆良好 衰老:人在壮年之后,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渐进性的退化。 与生命过程一样,理想的衰老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累 积的,可称为正常衰老或健康老化,也即生理衰老,通常 正常衰老状态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严重的功能障碍,具 有一定的隐蔽性,在衰老的过程中,某些老化的改变可能 演变成为疾病,反过来,某些疾病又会加速衰老的过程, 使衰老提前到来,并使衰老的程度明显加重,这就是病理 性衰老。 正气,指人体机能活动和抗病及康复的能力 邪气,指损害人体正气的一切致病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