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十哲学思想与物质观、实践观

【考纲考点】

l、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 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 条件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 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 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8)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 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10 )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备考策略】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趋势,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生活相关的实际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注意加强对名人名言、诗词、谚语的针对性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培养。特别注意科学发展的哲学理论依据,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的哲学分析。

3.关注党和政府涉及本专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关注试题的地方特色,注意小的切入点。

【构建主干体系】

【核心要点突破】

考点一哲学是什么

【主干知识】

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典题训练】

(2010·新课标文综T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命题立意】本题以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为材料背景,体现了对哲学的关注。主要考查学生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本题旨在考查哲学的含义及作用。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①观点是错误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观点正确;科学研究需要哲学来做指导,钱学森并没有主张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③观点是错误的;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类题拓展】上述题目涉及“哲学的内涵”这一考点,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频率较高。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从考查方式上看,常结合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复习时主要应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哲学的内涵。

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②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③从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④从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②联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要点提示】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提示:区别:二者的内涵不同。

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提示:哲学是对整个世界和最一般规律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对特定领域和具体规律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它们之间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考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主干知识】

(2010·江苏单科T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唯心主义的错误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要求,必须准确把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但解答时必须仔细加以鉴别。

【规范解答】选C。事物是感觉的集合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项不选;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项不选;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是不可知论的观点,D项不选。唯心主义者都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C项符合题意。

【要点提示】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其中第一方面是根本的,第二方面是从属的。

(1)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解决有赖于对第一方面的正确解决。

(2)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到第一方面问题的彻底解决。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唯物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认识论必须以唯物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中总是贯穿和渗透着唯物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提示:(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点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典题训练】

(2010·山东文综T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命题立意】本题以英语儿歌歌词的改动为背景材料,体现了今天的高考要考查的知识载体越来越丰富,体现了目前的素质教育要求。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解读、获取进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A。英语儿歌歌词强调上帝的创造活动,是宗教观念的体现,体现了唯心主义世界观,而美国科普作家的改动,体现了科学精神,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所以①③正确,应选择A项。②④两项与题干无关。

【要点提示】

1.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做世界的本原,当做第一性的,决定一切的东西。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绪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是第一性的,但这种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2.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吗?

提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只能在“物质与意识”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范围内运用,即唯物主义正确地认识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唯心主义则错误地认为“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意识决定物质”。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只能就其根本观点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才能成立。超越这一范围,认为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是没有意义的。

正确与错误都只是相对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以往的唯物主义哲学都有其错误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究其根本观点来说是正确的,但它把具体的物质当成世界的本质,则是错误的。考点四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干知识】

(2010·江苏单科T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特点,也是它之所以是科学的的依据。

【规范解答】选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丰富和完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A项符合题意。其它各项均与题意不符。

【要点提示】

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提示:(1)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

(2)“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无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还是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都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因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产生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提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唯物论的角度看,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行的统一。

考点五世界的物质性

【主干知识】

(2010·重庆文综T30).材料表明:

A.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人们心中的“美人鱼”形象是以“美人鱼”雕像为基础的

C.人们对“美人鱼”认识的差异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D.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鱼”是主观思维的产物,缺乏客观基础

【命题立意】本题以正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本题的材料是以转折式的形式呈现的,考查的“题眼”在后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主观因素影响,人们根据自己获得的“美人鱼”信息在头脑中“加工”形成了“美人鱼”形象,从而导致了意识的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A、B、D三项本身表述错误,故选C。

【要点提示】

1.如何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提示:(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相当于意识而言的。

(2)物质的固有属性(根本属性)是运动。

(3)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能够被人民所感觉、认识、反映,简言之,物质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提示:(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这要求我们既要坚持辩证法的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又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体现在二者的含义和特点不同,“统一”体现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除此之外,还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我国国家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及制度理论的创新等就很好的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

3.如何正确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提示:(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或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辩证地认识规律的客观性。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考点六意识的本质、作用

【主干知识】

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的能动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

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要点提示】

1.意识一定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吗?

提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取决于意识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提示(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在行动中必然遭到失败。因此,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考点七求索真理的历程

1.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

历史性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2010·上海政治T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实践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规范解答】选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依据题意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项。

【要点提示】

1.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回事吗?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认识都源于实践,因为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而是通过对认识的学习和传递而间接获得间接经验。

2.如何理解“时间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提示:(1)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都不能用来检验认识;同样,被实践证明其科学性的理论,也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它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获得成功。但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否获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论本身来检验,而要靠实践活动的结果来检验。

(2)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的正确与否。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够把主观、客观联结起来加一对照。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是真理性的认识;否则是错误的认识,是需要修正的认识

【社会热点透析】

热点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国家和民族奠基

2010年7月2日,庆祝《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

暨《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1周年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

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认为,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科学

对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极端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

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观形成的土壤、

基石,从这样一个高度看,《中国社会科学》与《中国社会

科学报》承载着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进方向的历史责任,

使命光荣,任重而道远。

张梅颖说,《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都是

代表国家学术水准和形象的“国家品牌”,负有引领我国哲学

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责任。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

得了巨大成绩,哲学社会科学日益繁荣。《中国社会科学》的30年,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一个见证。

1.文化生活角度

问题: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原因?

分析: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我国60年经济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生活与哲学角度

问题:为什么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分析:(1)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导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对改革和发展必将具有深刻的意义。

(3)意识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1.在党中央大力支持下,2010年7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诞生的第一份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宣告创刊一周年。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B.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哲学是对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2010年5月25日,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奖表彰大会暨全省社科联工作会议在长沙隆重召开。会议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集中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理论素养、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 )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为人们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

D.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1.C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对哲学的理解,ABD三项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C项观点正确。

2.D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社会作用,A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C两项观点错误,D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热点二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2010年3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讲话。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党员领导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强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正因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伟大胜利。

1.经济生活角度

问题:科学发展观包括哪些经济生活知识?

分析: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所涉及的经济生活知识包括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市场调节、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等。

2.生活与哲学角度

问题: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分析:(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1.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科学发展观( )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的丰富和发展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③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④是哲学发展的巅峰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D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④观点错误,排除ABC三项,应选D项。

2.C解析: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故AB两项观点错误;D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观点正确。

热点三 2010年下半年最值得期待天文奇观

2010年是个值得被天文迷记住的年份,从年头的日

食到年尾的月食,几乎每月都有“看点”。美国宇航局太

空网近日刊文,对2010年下半年将要发生的一系列太空

大事进行了梳理。6月6日:两对星星;6月26日:月偏

食;7月11日:日全食;8月8日:行星三重奏;8月12

日:英仙座流星雨;8月12日,每年准时出现的著名英

仙座流星雨达到峰值。9月21日:木星长大;10月底:与

彗星近距离遭遇;11月18日凌晨至19

星雨;12月14日:双子座流星雨;12月20日、21日:

月全食。

1.经济生活角度

问题:天文奇观经济圈,是国际天文学界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有幸被日全食光顾的地方,在发生日全食的这一年里,旅游收入会有持续而惊人的增长。“天文奇观经济”对当地的发展

有什么意义?

分析:(1)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

(2)以旅游业带动交通、通讯等产业的发展。

(3)以旅游业为窗口与外界加强信息交流,吸引外部资金和人才。

2.政治生活角度

问题:从迷信和宗教的角度来说,日全食是可能发生毁灭性灾难的一种征兆。对于日全食乃一不祥征兆的说法,天文学家、科学家以及非宗教教育论者一直想尽办法予以反击。请回答宗教与迷信活动有哪些区别。

分析:(1) 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在法律允许的宗教活动场所范围内进行的活动,是信教群众表达宗教感情、举行宗教仪式、共度宗教节日的各种活动。

(2) 封建迷信活动是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宿命观念等,使用占星、卜筮、相术、风水、算命等手段,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

(3)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对于利用封建迷信活动,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骗钱害人者,必须依法惩处。

3.生活与哲学角度

问题:人们对天文奇观的成功预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分析:(1)意识具有能动性,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还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历代天文学家根据长期观测积累的经验,摸索出了出现天文奇观的规律,并能够预测出其发生的时间。

(4)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以前,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这一天象发生的本源、拿不出合理的解释,所以就对日食产生了恐惧,就出现了迷信行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人类已经完全了解了日食的本源和规律,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超自然的解释。

1.就中国而言,20世纪中国境内一共观测到7次日全食、8次日环食和1次混合型日食(全食过程中带有环食现象),总计16次。在2009年过后,中国境内下一次经过多个大中城市的日全食就要等到2035年9月2日。这一事实说明( )

A.自然界是客观的B.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C.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D.人们可以利用规律

2.离500年一遇的日全食还有4天时,互联网上出现不少帖子称,这次日食不单纯,是凶兆,会带来厄运,尤其是拿去年8月份在新疆地区观测到的日全食与汶川地震联系到一起,引起不少人的担心。从哲学上讲,将日全食与地震联系到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3.2009年7月22日上午,五百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在天空上演。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对此次日全食作出了精确的预报。在日全食发生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出《关于妥善做好应对日全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工作,以克服人们不了解日全食引起的恐慌心理。

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1.C解析:材料的主体是人类可观测日全食和预见日全食日期,因此体现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

2.A解析: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不能创造主观的联系,将日全食与地震结合到一起是主观创造联系。人类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由此可知BD两项错误。假象的存在就是以非本质的联系掩盖本质的联系,故C项错误。

3.解析:“五百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在天空上演”说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有其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对此次日全食作出了精确的预报”说明人类发挥主动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并能利用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以克服人们不了解日全食引起的恐慌心理”到现在“作出了精确的预报”说明人类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答案:(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日全食天文现象的产生,是自然界中的天体运行的结果,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2)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古代人们还不能正确认识日食这一天文现象。随着观测

手段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才逐渐正确揭示了日食现象。

(3)

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并能利用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预测事物发展的方向。

热点四安全生产重于泰山

2010年6月28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安部、

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通报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兴东二

矿“6·21”特别重大炸药爆炸事故。通报称,初步分析,

事故是由该矿非法违法组织生产、私存炸药发生爆炸引

发的,暴露出驻矿监管人员严重失职等问题。

通报要求各地对发现有非法违法生产经营的单位,

要严肃处罚,及时向社会公示曝光,该关闭的要依法关

闭。要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非法违

法生产行为相关责任的追究力度,依法严肃处理,构成

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各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要全面立即开展以防爆炸为重点的专项检查,对煤矿爆炸物品的来源、储存、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切实加强爆炸物品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

1.经济生活角度

问题一:为什么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分析:(1)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

(2)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对市场经济秩序中的违规现象进行规范,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问题二: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分析:(1)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需要政府依靠经济、法律、行政法规等手段,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企业经营者要合法经营,遵循国家的法律制度,切实采取措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政治生活角度

问题: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安全事故,并采取措施进行及时救援说明了什么?

分析:(1)体现了我国的政府的职能。政府在行使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体现了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述举措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实践“三个代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务院安委会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下大力气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是我国国家性质的体现。表明国家非常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4)体现了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妥善处理事故救援工作,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

3.生活与哲学角度

问题:从哲学角度分析如何避免矿难的发生?

分析: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党和政府的积极应对措施,是从矿难的实际出发制定的,表明我国党和政府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各级政府和企业一定要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落实的重要性,要切实制定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效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国务院安委会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下大力气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3)坚持正确价值观。灾难无可预料,但是灾难绝对可以避免。这关键取决于各级各部门各党员领导干部是不是有着“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大于一切”的价值观。坚持科学发展,增强安全责任意识,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1.国务院安委会的通报称,事故暴露出企业采掘布置不合理,井下现场管理和劳动组织混乱,超强度组织生产,通风系统复杂,抗灾能力弱,应急预案不完善等问题,反映出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不彻底,是一起责任事故。这启示我们( )

①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④要尊重群众的实践经验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2010年4月13日,国务院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矿“3·28”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事故调查工作全面展开。调查组组长由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担任,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事故调查。骆琳在会议上说,王家岭煤矿“3·28”特别重大透水事故是一起明显的责任事故,也是一起不该发生的、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令人十分痛心,教训十分深刻,发人深省,再次为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这说明( )

①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②人类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③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决定的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D解析:④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①②③正确,故D项应选。

2.D解析:酿成特大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没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故①④观点符合题意。②观点不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

【高考真题探究】

1、(2010·四川文综T29)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2.(2009·江苏单科)《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2009·广东单科)“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2009·江苏单科)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5.(2009·广东文基)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都认为()

A.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C.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6.(2008·山东文综)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7.(2008·江苏单科)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8.(2008·宁夏文综)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

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9.(2008·宁夏文综)“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2009·江苏单科)下边的漫画《爱鸟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B.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1.(2009·广东单科)“我们要坚强,不要哭,要保持清醒,保持体力”。四川某中学生在地震废墟下鼓励同学们坚持待援,最终他和同学们一起配合救援人员得以脱险。这体现了

①面对灾害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②面对灾害人们应该相互合作③团结互助可以战胜自然④团结互助可以减少损害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2009·广东文基)“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

A.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13.(2009·海南单科)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的很多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改变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2009·海南单科)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2009·江苏单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09·辽宁、宁夏文综)图中两个市场调查员

对同一地区的调查之所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是

由( )

①反映客观世界的侧重点的不同决定的

②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主动创造性的不同决定的

③是否如实反映客观对象决定的

④是否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决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2009·浙江文综)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 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8.(2009·安徽文综)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二(2)班的同学以“网络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

信息一网络与经济

国家工商、物价、卫生、农林等部门通过网络与遍布全国各地的检测点相联,及时掌握信息,对大宗物资储备、工农业产品价格波动、疾病防治等实施监控。众多企业通过网络在国内外建立了技术研发、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体系。当今,网络购物、网络教育、网络服务、刷卡消费等已经走进百姓生活。据统计,2009年“五一”三天假期里,某地居民跨行刷卡消费额达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

信息二网络与政治

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发帖子、留言、在线交流等方式,就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国计民生问题,向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进言献计,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目前,各地政府陆续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收集网络上的社情民意,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或回答咨询,这已成为继信访、接访之外群众表达民意的一种新时尚。

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就网络给经济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请结合信息一谈谈你的认识。

(2)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网络的发展及其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AC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

19.(2009·安徽文综)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20.(2008·宁夏文综)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21.(2010·上海政治T35)城市是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呈逐步增长的趋势(表1)与此相适应,我国选举法对各级人大中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的规定,也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表2)。

就可分配到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其他类推。

(2)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22、(2010·上海政治T34)为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世博会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集中展示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实践案例,这在世博史上尚属首次。在众多参观者中,相关专家悟出了宜居城市规划理念:空间紧凑、功能集聚、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真可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运用“探索规律、实事求是”相关知识简要回答:

(1)“热闹”和“门道”体现了哲学上哪对关系?

(2)“案例”作为生动、丰富、具体的材科,在专家形成的“理念”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3.(2010年高考福建卷)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参考答案

1.【命题立意】本题以古文材料、名言、典故、寓言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古文阅读能力的关注。要做好此题,关键要弄清题意,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哲学现象、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B。材料《吕氏春秋?自知》中的“得钟者”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A项和D项不(部)是唯物主义观点,而C项属于不可知论。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应该是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题干材料和四个选项所蕴含的哲理。[高考资源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210060999.html,]

【类题拓展】客观评价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中的很多分支,有的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认为唯物主义是正确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一切唯物论都是反映论的观点是正确的。

2.【解析】选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意思是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这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造福人类,故D项正确。A、B、C三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3.【解析】选B。从引言中可以看出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应选B项;A、C、D三项不合题意。

4.【解析】选B。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B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6.【解析】选B。本题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一知识点。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不准确到比较准确再到准确的漫长过程,形成了多种认识,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观点错误,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7.【解析】选D。本题以人们对三角形内角之和定理的认识的发展过程为背景材料,考查真理的特点,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小于、大于180°,都是因其所处平面、凹曲面、球形凸面的不同而得出的不同结论,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这反映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②

③正确。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①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④材料不能说明。

8.【解析】B本题以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为背景,考查规律的特点、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知识,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说明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①符合题意;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气象的预测更精确、更长期则体现了科技的作用,即科技能提高人们对规律的认识能力,③符合题意;大气仍按自然规律运动,②认识错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永远做不到完全掌握,④错误。

9.D。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漫画中的爱鸟者砍倒大树建鸟窝的做法,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合题意。

11.【解析】选C。①正确,体现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②明显正确,如实地反映了题干材料;

③夸大了团结互助的作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正确,指出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12.【解析】选A。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书本知识和亲身实践谁更重要,要视具体情况而言,因此D 项不选;B项错误,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C项正确,但不合题意。故本题选A项。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①④说法正确;②的说法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③说法错误,故选C项。

1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①④说法正确。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其他的哲学也是这样。③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的,排除③,故选B项。

16.【解析】选D。①不合题意,漫画没有涉及侧重点的问题;②正确,正是由于甲、乙两个调查员的主动创造性不同,所以才得出不同的调查结论;③不合题意,甲、乙两个调查员均如实地反映了客观现象;④正确,只有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7.【解析】选D。本题考查联系、认识等有关知识。①说法错误,事物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②正确,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③说法正确,但与哲学无关;④体现了材料的观点,故选D项。

18.【解析】本题属于综合探究类型的题目,其考查的“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是政治学科考试的考核目标之一。近几年新课改地区如江苏、山东、广东等已经多次出现此类型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模块限定为《经济生活》,结合信息一谈谈你的认识,属于认识类型的题目,而信息一的行为主体有三个:政府、企业、(百姓)消费者,所以要以行为主体作为线索组织答案。第(2)问关键搞清楚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包括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并逐个分析。

答案:(1)政府利用网络能够更好地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以便对经济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企业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信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消费者通过网络改变了消费方式,使生活消费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从联系观点看,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应当利用网络与社会生活广泛而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发挥网络便捷的功能。从发展观点看,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应当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新形式、新途径。

19.【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注意模块限制《生活与哲学》。其次理论运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启示学生运用唯物论知识回答,回扣到教材知识就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理论结合材料,同时要紧扣教材。

答案: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0.【解析】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材料,考核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四个“气候评估报告”。人类对地球变暖原因的认识在发展,答题时抓住“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具体可以从实践是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上升性以及追求和发展真理永无止境等角度去组织答案。

答案:(1)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2)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3)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21.【命题立意】本题以选举法的修改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国家性质、选举制度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等方面的知识。

【规范解答】解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牢牢抓住设问的答题范围“我国国家性质和选举制度”和表格中数字的变化来说明材料反映的信息。在解答第二问时注意设问的范围“一切从实际出发知识”,也就是要回答材料是怎样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这样可把一切从实际处出发的哲理回想全面,然后和材料一一对照,就可以回答了。

【标准答案】(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选举法的多次修改,符合我国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说明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这是个过程。

22.【命题立意】本题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认识论中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关知识,考查理解和推理能力。

【规范解答】解答第一问时要理解“热闹”属于现象,而“门道”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说明了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复杂性;解答第二问时首先要有认识论方面的知识储备,搞好与哲学原理的对接。材料中的“案例”属于感性认识,而在专家的加工之后就会形成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1)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或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2)这些“案例”作为丰富、生动、具(县)体的材料,使专家对此形成的感性认识能够为理性认识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在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对宜居城市的本质作出正确概括,形成理性认识,即“理念”。

23.解析:紧扣认识的性质和特点分析,结合材料中不同时期的民本思想及专家点评,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认识不同,但总体上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反映出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答案:(1)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2)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3)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专题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1.孟子和王夫之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王夫之提出“气

者,理之依也”。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

A.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C.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D.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

2.(2010年江苏南通4月)一个有梦想的人,才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一个有伟大梦想的人,才会去做伟大的事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哲学角度看,这句广告语( ) A.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B.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有一定道理,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有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3.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动即含静,动不舍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这些观点分别属于

A.怀疑论相对主义辩证法 B.唯心主义诡辩论辩证法

C.唯心主义辩证法辩证法 D.形而上学宿命论诡辩论

4. 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了强烈地震。多年来,地震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人类至今依然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这说明了:

①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②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③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有人认为“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是智者,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是愚痴”。这一观点

①认识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量力而行②没有用发展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

③符合辩证否定观的要求④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6.沙漠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鄂尔多斯人另辟蹊径,变“征服沙漠”的^一厢情愿为“善待自然”的^两全其美,他们把沙漠绿化、沙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鄂尔多斯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社会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实践C.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 7.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将从2009年的“保增长”转变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这一工作思路的调整体现了: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善于抓住本质和主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8. 2009年7月22日,我国境内出现本世纪最为壮观的日食天象。小明的爷爷说:“天狗吃太阳啦,灾难要降临了。”小明解释说:“日食是一种正常天文现象,当月球挡住了太阳的部分或全部照射到地球的光线时,看起来好像是太阳消失了。”爷孙俩的分歧,是因为(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差别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9右图漫画中两个人的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认识到

A.办事情要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

B.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C.办事情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办事情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10.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

口立。诗中牧童“忽然闭口立”说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11.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就是物联网。物联网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物联网的出现说明

A.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 B.意识的形式与内容都是客观的

C.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D.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12. “脑子决定步子”、“思路决定出路”是许多成功者的经验之谈。这一经验的合理性在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13.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14.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

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15. 钱学森先生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 !!!”(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是因为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④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A.①② B.①④C.③④D.②③

16. “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表明

①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哲学就是要触动每个人的精神内存,让人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是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C.哲学高于一切具体科学 D.哲学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

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11月第3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哲学日”。我们之所以要重视对哲学的学习,是因为它是

A.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综合科学 B.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C.哲学家思维活动的科学总结 D.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9.我们在学习时,要面对和处理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经营者要面对和处理企业的经营策略、思想和计划与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共同的哲学问题,即

①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③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④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承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是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南京的实际出发,为全面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以及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体现了

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 B.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

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2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物质决定意识 D.实践决定认识

22.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这两种观点的不同体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23. 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了强烈地震。多年来,地震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人类至今依然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这说明了:

①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②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③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24.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文物工作者在火焰山北部戈壁发现大面积罕见神秘怪石圈,这片神秘怪石圈的形成及历史至今仍是个谜,有待专家考证。这主要说明:①由

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③世界上有不可认识的事物;④世界上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

25.从唯物论角度分析,右图漫画讽刺某些人无视

A.自然界的客观性

B.意识的创造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实践的物质性

二、非选择题

26.近年来,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文化市场。回答下列问题。

甲:建议我国设立政府资助动画出口项目。邀请一些国家的专家为动画样片打分,评选出适合国外观众欣赏口味的动画选题,这样可以避免政府资助的盲目性。

运用哲学知识,说明政府邀请国外专家评选样片,是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做法。(12分)

27.2009年12月19日,有190多个国家参与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在经历复杂曲折的^协商后,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紧张情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定并全力落实应付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他强调,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28.哥本哈根离我们很远,我们感受不到为人类未来谋划的会议气氛。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现在的寒冬腊月与几十年前的动辄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冬腊月不可同日而语。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水危机……这些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问题的人为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12分)

29.“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