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说课人:邓红芳

一、说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与人生》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既是对哲学课程的重大创新,也是发挥哲学指导作用和解决人生问题作用的体现,是一门全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必修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说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从主客观条件出发,正确进行人生选择,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同时,使学生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唯物辩证发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对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和逆境,处理好人生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再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相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思维方法的作用,及其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用于实践、明辨是非,增强创新意识,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随后,使学生再了解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理想信念的作用,及其对确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处理好理

想与现实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最后,使学生了解人的社会本质、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知道学生正确处理好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劳动奉献中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三、说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1、说课程设计理念

本门课程教学核心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学哲学、用哲学”的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知识载体和基本线索——学哲学,以分析和解决中职学生的人生发展中的切要的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用哲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哲学来指导人生,用人生来体验哲学,充分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结合,用哲学的原理来分析人生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本人坚持以下四点:

(1)凸显人本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结合学生学习与成长、人生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

(2)凸显思想性:体现课程理论的科学性、完整性、客观性,启发、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教学设计。

(3)凸显实践性: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设计。

(4)凸显中职性:坚持适用为主、够用为度,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进行教学设计。

2、说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结构:本课程共分为5个单元模块、15课: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落脚点在于如何进行人生选择;第二个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落脚点在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第三个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落脚点在如何进行人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个单元顺应历史潮流,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落脚点在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第五个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落脚点在于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总之,本课程最终用意在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解决人生方向这个大问题。

(2)总体课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30学时,考核2学时,机动2学时。其中第一单元6学时、第二单元6学时、第三单元6学时、第四单元6学时、第五单元6学时。

(3)德育教学实践: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学实践,教师要体现出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的境界有多高,就会带着学生走多远。正如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形式多样的运用各种媒介,巧设问题情景、选取生动、贴近学生的案例,把“我”融入其中,营造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营造语言情境,来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达到共鸣。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培养,努力以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把爱带给每一个学生,以自己丰富健全的情感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理解中懂得理解,在尊重中学会尊重,从而形成健全、高尚的情感。

四、说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说教学原则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思想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提高教育的实效。

(3)坚持知、信、行相统一。淡化传统的学科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教授必要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

(4)加强实践环节。转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2、说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学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情境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角色扮演、自由发言、分组讨论,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说教学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资源,用课堂教学时间或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追求实效、确保安全。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全过程给予认真、及时的指导。要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总结等方式,整理学生的收获,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在顶岗实习阶段,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

4、说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并恰当使用挂图、录音、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网络等辅助教学,尤其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模范人物、社会各界人士、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社会德育资源。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的多种教学资源,其中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质量,做到科学准确、生动实用;社会德育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

五、说课程评价和考核

1、说评价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反思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以便发扬成绩、找到差距、明确方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由此产生成就感,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更快地进步。使教师透过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以便发扬成绩,改正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说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公正;激励学生进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

其中的全面评价,要求对学生从知、信、行三个维度予以评价,尤其重视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行为表现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求既评价学生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

3、说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

相互评价等方式。评价教师的教,包括听取学生反映、教师自我反思、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估等方式。

4、说评价标准

(1)学生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评价、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评价、行为表现评价。

①认知评价分为“了解”、“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

“了解”指知道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能够再认或再现;“理解”指对有关知识和原理能较全面、较深入地把握;“运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恰当地举例说明所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②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评价。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和观念为标准,评价学生不良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

③行为表现评价分为:课内外学习表现和日常生活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以道德、学校纪律和法律为标准,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日常行为表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激励其进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使之明确努力方向。

(2)教师“教”的评价,包括教师对课程定位的把握、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驾驭,以及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

5、说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采取“2+3+5”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终结性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其中平时成绩20分,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出勤率、

听课率、作业完成情况、日常行为等;期中测试30分,主要考察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期末测试5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度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六、说教学程序及特点

1、说教学程序

复习提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进行总结、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

2、说教学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探究,通过案例等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课程设计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原有的“满堂灌”,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利用课堂及校园内外的资源,有效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教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准确理解、把握大纲的精神基础上,跳出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实现教材观与学生观的统一。

小结: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创新地运用教材,智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时时体现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

《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说课稿

《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说课稿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德育》第一册中《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它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共同构成第一册教材第六课第一节《正确面对人生》的内容。《正确面对人生》是从人生常见的矛盾出发,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后,提出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帮助学生实现观念上的适应。而《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生真谛,正确看待世界、正确看待社会、正确看待人生,从而培养“终身”德育的能力。 一、主要内容: 阐述人生常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之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动力。 而现实是,我们有的学生,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面对困难,消极悲观;看待问题,片面武断;不能正确处理人生的各种矛盾。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有较强的事非辨别能力,只要社会和老师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能培育出一颗颗美的心灵,培养出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青年。 所以,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体验人生的各种矛盾,懂得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自我教育的能力 2、培养价值判断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辨析和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树立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人生的各种矛盾,理清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依据:这是因为竞争与合作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者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又是统一的。青少年看待问题容易走极端,往往认为竞争就排斥合作,合作就不

哲学与人生 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 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 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 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 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 底之勇。

2.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 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3.发展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 在。 4.发展——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不是重复。发展是事物自身 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5.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 发展前途的事物。 6.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仅凭形式上现象 上是否新奇,而要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7.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消极过时的又保留合理积极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事物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8.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 与时俱进。支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发展。要学会辨别新旧事物。要正确立理解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中职一年级《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教材为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全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本元和本教材的基本哲学观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共需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涉及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即第一个知识点: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但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不善于思考,对人的存在价值不清,常感到迷茫,同时,缺乏对问题深入剖析的能力,行动时比较冲动。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并学会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社会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教学难点: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四、说教学理念和教法学法 依据中职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高效课堂,用“学哲学、用哲学”的思想,达到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德育目标。 具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穿插案例分析比较、自主探究讨论等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行动的效率。使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分析归纳能力得到提高。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实课堂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中央十套“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现场张也演唱的歌曲——《田野太阳》。创设情境,引出课前案例:“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 (二)教师板书课题,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三)展开教学 这部分是教学主体,分四部分完成: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物质观、人生选择) 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辩证法、人生态度) 第三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认识论、人生实践) 第四单元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历史观、人生理想)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第一单元坚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P2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内涵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立足点,把客观实际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据。 客观实际:就是指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现实情况,即事物自身的属性和特点,以及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关系。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看P3相关链接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根据。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前提和依据。人们做事情的过程既是认识对象的过程,又是改造对象的过程。只有从客观事物自身的状况属性和规律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它,才能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改造对象的目的,把事情做好。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1、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就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 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 (1)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前提) (2)个人的主客观条件(根据) 个人的客观条件:体质、学业基础、家庭 个人的主观条件:兴趣、性格、能力 (3)人生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 2、要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 人生选择的含义:人生选择就是人们在人生历程中,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在追求人生的价值中,在多种可能性中所作的选择和确定的活动。 人的任何选择都必须在一定的生活范围内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下进行。 2、人生选择是人的自我觉醒的表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能不能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是影响人一生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青年人在人生选择面前应力求做到科学、正确,迈好人生每一步。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基础 4、人生选择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任何事物的可能性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根据和条件。没有一定的客观根据和条件,永远都不能实现的,是不可能性。只有选择那种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可能性,才具备转化为现实的根据和条件,才能转化为现实。 5、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怎样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使自己的主观愿望符合自己的客观实际 2、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使自己的主观愿望适应时代潮流,主动地承担社会历史所赋予我们的责任。 3、要主动选择,既要抓住选择的机遇,又要慎重选择。 1

2020哲学与人生第三课第二节《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说课稿

《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讲课稿 职教中心王金花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主要方面说一说这堂课。 一、说教材 1.首先我要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强不息,走好人生每一步》内容是高教版《哲学与人生》课中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第二课时,是运用辩证唯物论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走好人生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是客观规律和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理解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明确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走好人生每一步对人生发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运用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关系原理,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及人生发展,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相统一,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指导人生发展。 (3)情感与态度目标: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自觉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

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促进人生的发展。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走好人生每一步。 确立依据: (2)教学难点: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 二、说学情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在第二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客观规律的知识,为理解和掌握本节课重难点奠定了基础。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中职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具有了很强的观察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本课时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可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或自己经历的实际事例理解本课所学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结合专业特点略) 三、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法”、“欣赏图、读名言、读故事情境教学法”、片“分析探究法”等。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哲理,再结合实际生活谈论明白道理,在分析探究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谈话交流、分析探究、概括总结为主要形式的

哲学与人生 第四单元学习指导参考答案新

第四单元学习指导参考答案 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二)多项选择题 (三)辨析题 1.此观点是片面的。人生目标的实现需要许多条件,首先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其次需要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第三,需要制定详细计划、付诸实施。第四,要能坚守正确的人生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此观点是错误的。实现人生目标需要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要全面分析所处的外部环境,也要全面分析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包括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兴趣和特长。只有分析清楚自己所处的主客观条件,实现人生目标才切实可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四)材料分析题 1. 实现人生目标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将宏大的人生目标进行分解,制定短、中、长期计划。一个人的人生目标通过层层分解、最终会落实到每一天、每件事方。以最近的目标为指南,做好每一件事情,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付诸实施,宏大的人生目标实现就有可能。 2.(略)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三)辨析题 1.此观点是片面的。选择好了专业,将来的工作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不等于已经确立了理想。将自己所选的专业学好,努力成为职场中优秀的员工才是职业理想的确立。理想是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前进的巨大的动力,理想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充分发挥理想对个人成长的巨大作用。 2.此观点是正确的。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实现的条件。 (四)材料分析题 1.(1)个人理想包括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政治理想等。小燕想自营一家酒店的理想属于职业理想。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第二单元是关于哲学中辩证法的部分内容,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其中第五课是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一课。由于内容较多,准备安排两课时来讲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情感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教学难点: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二、说学情 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框的学习打下了能力基础。同时,职专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社会热点。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生为本,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职专学生思想的深度、看问题的全面性还存在不足,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还不够强,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1)启发教学:适时运用媒体创设情景,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问题,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答案(20201101144340)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 1、“哲学是 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 、学会哲学,生活就一定会更美好 C 哲学与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决定 用 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A 、有神论和无神论 C 、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 3 分,共 36 分) D ) B 、哲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 D 、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 化 C 、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4、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 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主要强调规律是( C ) A 、发展变化的 B 、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 、事物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 D 、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5、 “揠苗助长 ”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B ) A 、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B 、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C 、 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 、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6、俗话说: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这说明( A )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 这句话说明( B B 按图索骥 ”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半功倍 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7、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引起了海啸、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表明(D ) A、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完全是被动的 B、人不能利用和改造自然 C、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人的活动要受到自然规律 的制约8、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 这个观点表明( A )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9、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C ) A、能够改变环境 B、有心理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 D、能反映外部事物 10、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 ( C )A、能动地改造规律B、能动地创造规律 C、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 D、能动地消灭规律

《哲学与人生》第十三课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案 一、说教材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创造人生价值”。《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运用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

生选择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2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六、教法学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七、课时安排 本节课一共有2个学时 八、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8分钟 1. 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救人也要讲“价钱”吗?》 2.提出问题:”同学们,救人者的要求合理吗?这种利该不该追求?在道义和利益面前,我们该怎么选择?” 3.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正确的利益观。 步骤二:讲授新课 80分钟

哲学与人生第二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第二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授课教师课时 2 授课班级课题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物质运动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人生行动决定人生发展,人生贵在立即行动,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内容安排一、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二、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重点 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2.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规律的内涵;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自主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以目标导向控制整个任务实施的正确性,配合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使整个 教学过程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资源开发 1、对原教学光盘素材进行再加工,按授课内容事先做好教学预期成果,使学生在学习前先看到学完本次课后能完成的成果。 2、自行开发了与本课相对应的教学课件,方便教学,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及内容安排学生 活动 设计说明 (一)导入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人生发展】 邓亚萍的 事例 由此可 见,人生行动,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深刻懂得这一道理,就要 学习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案例 学习 导入本课 的学习, 引入本课 的教学内 容。 (二)一、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我们共同看下面的名言和诗句:你能否说出空 2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13课时

第13课时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

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

《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四课 一、填空题 1、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社会联系、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人际交往 3、广泛性、多样性、人的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4、联系、全面、孤立、片面 5、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核心价值观 二、选择题 1、A 2、B 3、D 4、A 5、C 6、D 7、C 8、A 9、C 10、A 三、辨析题 1、要点:观点错误。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人际和谐意味着不 同个性的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包容、和睦相处,互助、互补、互利,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和谐不等于不承认差别和分歧,“和而不同”的观念,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的平衡、和谐状态。 2、要点:观点错误。个人能力水平的高低无疑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人际和谐对事业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谐人际是每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和谐人际能培养人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谐人际有力与自我实现,以积极的态度吸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确地认识和完善自我,有利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广泛获得社会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能力,促进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有利于人们之间相互帮助和相互支持,这些都是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材料分析题 1、结合图示用联系的观点说明由于“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即可。 2、要点:从联系的观看来看,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一环的中国,特别是一些外资经济和对外经济,出现订单减少、收缩规模的情况,也影响了我国的就业市场。作为中职学生,面对就业形势,一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因为就业市场上“技能水平高,操作能力强”毕业生历来比较受企业欢迎;二要用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严峻的就业形势,用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就业压力,加强人际交往,学会与人和谐共处、合作做事,建立于同学、同事真正的友谊,营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3、结合教材内容主要说明和谐人际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只要条例清楚、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课 一、填空题 1、突破、飞跃、前进、上升 2、全盘抛弃、扬弃、克服、保留 3、发展、发展、与时俱进 4、生理发展、精神发展、循序渐进、曲折发展、曲折中迂回向前发展 5、顺境、逆境、对人生的考验 二、选择题 1、A 2、B 3、C 4、C 5、C 6、A 7、D 8、C 9、D 10、B 三、辨析题 1、要点:观点错误。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时间出现的先

第五单元答案 哲学与人生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单项选择 1、B 2、C 3、A 4、D 5、B 6、A 7、C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 1、AC 2、BCD 3、ACD 4、ABD 5、ABCD 6、ACD 7、ABCD 8、ABC 三、辨析题 1、义与利是对立的,我们只能舍利取义。 片面。(1)义和利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统一在公共关系上,是利益和道德的统一。义和利又是对立的,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和利不能同时兼得,但义和利并不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2)只要分清公利和私利,权衡大利和小利,就不难找到道德把握的界限。因为利有正当的和不正当的,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利,正当得利就应该努力争取。 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错误。(1)“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思想。(2)人生活在社会中,应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利己与利他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对立性表现为有的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但两者的统一性表明有些情况下,“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3)“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处事原则体现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在为社会、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首先应强调“我为人人”,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请你用人的本质属性、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知识谈谈材料一外来务工人员的错误做法。 (1)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认识社会的产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都依赖于社会。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个人和社会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3)外来务工人员的做法违背了人的社会属性,使孩子失去和社会的接触,失去正常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2、请你谈谈材料二青年和他的朋友对话,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利己和利他? 那位青年一味的追求:“人人为我”,却不讲奉献,显然他的人生价值观在于索取。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别人劳动创造的成果,即“人人为我”,而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该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即这位青年的朋友所坚持的“我为人人”的观点。 “我为人人”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牺牲自我的精神。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服务站,每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的对象,个人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就每个人而言,首先应该强调“我为人人。”即每个人都应努力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实现了“我为人人”,同时也就接受了“人人为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doc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

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 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 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 (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但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议一议)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脱离了社会照样生活得很好,这如何解释呢?师生一起分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课件显示) 4.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说课稿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说课稿 单位:三原职教中心 教师:许红 时间:20XX年4月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叫许红,是三原职教中心的一名哲学教师。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程是《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大板块展开讲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是《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的的第一章第一课,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这一章中的重点内容。 它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哲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以及后面所有章节的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个人发展、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作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本章和本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5--17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求知欲强,精力充沛。 但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并不清楚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 3.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结合职高学生的认识结构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其一,知识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一个线索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其二,能力目标。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体会思维逐步上升进行抽象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其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

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社会的发展是由作用决定的。 A、某个小团体 B、某个杰出人物 C、一个机构 D、无数人共同的想法 (2)下列关于理想信念的关系正确的是() A、信念是人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的,不懈奋斗的意志力 B、信念是理想的延伸和体现 C、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 D、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一种状态 (3)信念对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有() A、战胜各种困难的支撑力量 B、精力集中的凝聚力量 C、持之以恒的稳定力量 D、聚集各方的感召力量 (4)是人在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科学技术 B、文化知识 C、物质资料的生产 D、经济建设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6)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A、相互联系 B、相互促进 C、相互依存 D、相互制约 (7)人生目标对人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①鼓舞作用②约束作用③明确前进的方向,规划一个人的发展 ④鞭策作用⑤激发人的潜能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8)下列关于人生目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生目标就是明确的努力方向 B、人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是怎样的人

C、人生活动动机的表现,即一个人想要做什么,成为怎样的人 D、以上说法都对 (9)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基本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历史发展的矛盾 (10)理想实现的主观条件是() A、坚定的信念 B、顽强的意志 C、自觉的责任 D、以上答案都正确 (11)下列对理想,对人生发展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理想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 B、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C、理想对人生发展起阻碍作用 D、理想是人生进步的力量源泉 (12)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就要() A、有炽热的感情 B、要刻苦学习 C、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 D、保持相对稳定 (13)下列对于人生目标错误的是( ) A人生要有目标B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C人生目标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D人生目标只有正确的没有错误的 (14)“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胜其远”是指() A.理想B.责任C.信念D.意志 (15)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之中有两大发现:是( ) ①唯物史观②无产阶级学说③人剥削人④剩余价值学说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D.①④ (16).在走向理想的过程中,信念是() A.战胜各种困难的支撑力量B.精力集中的凝聚力量C.持之以恒的稳定力量D.凝聚各方的感召力量。 (17)关于理想和现实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B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说课稿

《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说课稿 职教中心王金花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主要方面说一说这堂课。 一、说教材 1.首先我要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内容主是高级版《哲学与人生》课中第三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的重点内容。《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懂得提高人生发展能力要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既要重视书本科学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的内容,就全书来说,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考点的理解,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实践和认识的含义;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能力目标: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道

理的认同,初步形成知行统一观,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实践的关系。 确立依据:只有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2)教学难点: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确立依据: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 二、说学情 我认为:1.从知识基础上说,中职生对本课时有关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知识,有一些了解。但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理论知识面相对较窄,对这些知识了解较浅,尤其是对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2.从身心特点上说,中职生具有好奇心,但缺乏主动思考探究的精神,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接受,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都比较弱。 3.从生活经验上说,中职生长期处于家庭和学校的生活之中,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生活方面的了解较少,对理解人生发展能力和必须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缺乏全面和深刻的社会生活方面的体验和认识。 三、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