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MA复合材料合成与制备

PMMA复合材料合成与制备
PMMA复合材料合成与制备

PMMA复合材料制备与合成

摘要:PMMA复合材料制备是采用本体聚合原理来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通过改变预聚合温度以及引发剂的用量来确定实验的最佳反应方案是30g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在85℃水浴下,偶氮二异丁腈(AIBN)0.015g作用下预聚合30min。采用预聚浆体模腔浇注法来制备试样,并通过对所制试样进行冲击性能、透光率、硬度等物性测试来对其表征。从物理化学光学方面全面了解PMMA复合材料的基本特征和性能,总结PMMA复合材料在现代化生活中重要角色以及中国国情下的PMMA材料发展。

关键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膨润土本体聚合引发剂

一、PMMA复合材料简单理解

聚丙烯酸酯类透明塑料一般系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PMMA),其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是一种活性高而且易于均聚和共聚的单体,它主要用于制造有机玻璃,也是广泛用于制造模塑料、工程塑料、涂料及粘合剂等的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简称MMA)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片状物俗称为有机玻璃,它是目前塑料中透明性最好的品种。俗名特殊处理有机玻璃。亚克力的研究开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72年丙烯酸的聚合性始被发现;1880年甲基丙烯酸的聚合性为人知晓;1901 年丙烯聚丙酸脂的合成法研究完成;1927年运用前述合成法尝试工业化制造;1937年甲基酸脂工业制造开发成功,由此进入规模性制造。二战期间因亚克力具有优异的强韧性及透光性,首先,被应用于飞机的挡风玻璃,坦克司机驾驶室的视野镜。1948年世界第一只压克力浴缸的诞生,樗着压克力的应用进入了新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中国压克力(亚克力)有机玻璃年销售量不足2万吨,消费市场不以建筑业为主。进入90年代以来,PMMA 在建筑业中的市场应用有了较大的发展,消费量增长很快,2000年已达到8.5万吨,其中浇注板2.9万吨、挤出板2.5万吨、模塑料3.1万吨(不包括挤出板用模塑料)。预计今后几年中,中国压克力有机玻璃市场发展速度年均将保持在6%以上。预计到2005年,中国压克力有机玻璃的市场容量为11万吨,其中建筑业约占60%~70%

有机玻璃有良好的热塑加工性能,易于加工成型,它的化学性能也很稳定,能耐一般化学腐蚀,低浓度的酸、碱对它的作用很小。有机玻璃成型后的边角废料经加热裂解会还原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又可回收之后再用于聚合,避免了原料的浪费。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俗称有机玻璃,其结构简式为: C5H8O2;( PMMA)聚合机理不同,其分子构型及性能也有所不同。自由基引发

的聚合物系无规结构。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的PMMA,常常成为短的链区相互间隔地排列着全同立构或间同立构,以致整个链段看来仍是无规结构。它们甚至拉伸时还呈现无定型。通常PMMA分子量为50万―100万。在低温(0℃―-78℃)用γ-射线或紫外线照射MMA进行自由基聚合可得到间同立构为主的PMMA。由于PMMA的长分子链上具有许多非极性的甲基和极性的羧甲酯基团,使大分子之间既有一定空间位阻,又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且大分子链由仲碳原子、季碳原子连接而成,因此,它的力学性能、化学性能、熔融体性能、热稳定性能等都和它的结构有关。

PMMA聚合试验方法在聚合物生产发展史上,长期以来自由基聚合占领先地位,目前仍占较大比重。自由基聚合的实施方法主要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四种。其中也有些方法可用于缩聚和离子聚合。本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找出制备有机玻璃的最佳工艺条件,最终经过物性测试来对样品进行表征,所以要求制的产品非常纯净,而且本体聚合的方法简单易操作,所需仪器比较少,宜于实验室研究用。因此采用本体聚合的方法。

PMMA的缺陷以及改性研究现状在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透明性最好的聚合物材料之一,具有优良的耐候性、电绝缘性和极好的装饰效果。但有机玻璃的硬度低,不耐刮擦,在使用过程中表面极易被擦伤,造成表面起雾,使材料的透明度下降,装饰效果劣化。与抗冲击性能好的透明材料聚碳酸酯(PC)相比,PMMA的价格低,有成本优势,但抗冲击强度低,在许多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改性来解决这些缺点带来的问题。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改性,就是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某些调整和改变,从而使高聚物的某些性能得以改善和提高。所有高聚物的改性工作都是着眼于高聚物的三个结构层次,即通过改变高聚物的分子链结构、聚集态结构以及表面来达到改性的目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改性工作也是如此。

PMMA复合材料在近年来,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这类材料兼具有机和无机材料的特点,具有普通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更高的模量、热变形温度、尺寸稳定性及优异的气液阻透性等。蒙脱土(montmorillonite,简称MMT)结构特征为两层Si-O四面体中间夹一层Al-O八面体的三明治结构。利用蒙脱土的层间可膨胀性及与有机阳离子吸附与交换性,很容易将其亲水性改为亲油性,从而为制备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可能性。

采用一般的乳液聚合即可制备出PMMA/OMMT纳米复合材料。针对PMMA本体聚合制备过程中引发剂用量、预聚合温度对PMMA性能的影响做一个探讨,确定现有条件下的最佳预聚合温度和引发剂用量。得出上述制得PMMA最佳方案后,我们

将膨润土作为添加剂来对其进行改性,制得MMT/PMMA复合材料。将所得样品与相同反应条件下制得的未经改性的PMMA样品的力学性能进行比较,通过数据的比较来探讨膨润土改性后的PMMA其韧性是否得到了改善。

二、PMMA材料合成实验原理

实验通过将试剂α-甲基丙烯酸(分析纯),甲基丙烯酸甲酯(分析纯),天无水乙醇(分析纯),偶氮二异丁腈(化学纯),医用凡士林(精细化工),甲基硅油(精细化工),通过仪器电动恒温水浴锅(DSY-1-2孔型),直流电动搅拌器(JJ-2型),电热鼓风干燥箱 (DF206型), 分光光度计(722型),冲击实验机(XJJ-5型),塑料洛式硬度计(XHR-型)进行实验,实验采用本聚合反应在机理上属于自由基聚合。自由基聚合反应一般由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基元反应组成的原理。链引发反应是形成单体自由基活性种的反应。用引发剂引发时,MMA分子中的双键,在引发剂的激发下在双键处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聚物,成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反应用中的引发剂是偶氮二异丁腈。将由下列两步进行:

(1)引发剂I分解,形成初级自由基R。 I →2R?-。

(2)初级自由基与单体加成,形成单体自由基。单体自由基形成以后,继续与其他单体加聚,而使链增长。

在链引发阶段形成的单体自由基,仍具有活性,能打开第二个烯类分子的π键,形成新的自由基。,新自由基活性并不衰减,继续和其他单体分子结合成单元更多的链自由基。这个过程称做链增长反应。

自由基活性高,有相互作用而终止的倾向。终止反应有偶合终止和歧化终止两种方式。两链自由基的独电子相互结合成共价键的终止反应称做偶合终止。偶合终止结果,大分子的聚合度为链自由基重复单元数的两倍。用引发剂引发并无链转移时,大分子两端均为引发剂残基。

某链自由基夺取另一自由基的氢原子或其他原子的终止反应,则称做歧化终止。歧化终止结果,聚合度与链自由基中单元数相同。每个大分子只有一端为引发剂残基,另一端为饱和或不饱和,两者各半。

链终止方式与单体种类和聚合条件有关。由实验确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60℃以上聚合,以歧化终止为主;在60℃以下聚合,两种终止方式都有。

三、PMMA的制备流程

(1)模具制作。

截取足够量长125mm宽15mm厚2.0mm的平板无机玻璃,每四片为一组将标准试样夹紧并以胶带固定密封住。标准试样要留出至少1/3以便抽出留出空腔。待标准试样抽出并将模具四面平板无机玻璃密封完全后将模具底部也用胶带封起来,这样一个模具就做好了。在选择胶带的时候最好选择无色透明的胶带,这样能

很清楚地观察得到模具里面反应体的情况。

(2)预聚浆的制备。

在100ml小烧杯里加入MMA30g(本实验所用MMA含量大于99%,20℃下密度为0.9410―0.9440g/ml,30gMMA即为31.88ml。)。然后称取一定量的偶氮二异丁腈(AIBN),轻轻摇动至溶解,倒入三口瓶中,在搅拌器搅拌的条件下在较高温度的水浴中加热预聚合,观察反应体系的粘度变化直至形成粘性薄浆(似甘油状或稍粘一些)。此时将反应体迅速冷却至室温,将预聚合好的粘稠状浆液倒入烧杯,预备灌浆。

(3)灌浆。

将制好的粘稠浆液迅速冷却至室温,倒入一只洁净干燥的小烧杯中,倒时注意不要过急,以免空气被包裹在聚合体中形成气泡。将做好的洁净的无机玻璃模具倾斜约30°,缓缓倒入预聚浆料,注意一定要控制倒的速度,要使预聚浆慢慢地沿着模具的壁面向下流,尽量减少空气被包裹的可能。倒满后,可以轻轻在桌面上敲击模具的底部赶出里面的空气。待空气完全赶出以后,用胶带把模具的口封住,确定要密封严实,不能让里面的预聚浆漏出来。

(4)低温聚合。

将灌浆后封好的模具放入40℃―50℃的烘箱中进行低温聚合,时间为10―12个小时。低温聚合使模具里的聚合物基本成为固体后再将温度升高到95℃―100℃,保持1.5―2个小时后断开电源,使模具在烘箱内慢慢冷却至50℃―60℃后取出。

(5)脱模。

将冷却后的模具取出,拆去外面的一层密封胶带,橇开四面围着的平板无机玻璃既可得样品。因为无机玻璃表面是光滑的,而且它与有机玻璃不会发生反应,所以可以不用涂脱模剂。如果是钢制模具则一定要涂一层脱模剂。脱模剂要能在100℃温度不挥发,我们可以选用有机硅油,它可以在-50℃―150℃温度长期作用。脱模剂使用时要注意用量,太少了起不到作用,太多了又会影响到样品的透光度和色泽。

四、MMT/PMMA复合材料的制备

将钠基膨润土配成一定浓度的矿浆,使其pH值在7-8之间,再加入一定量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在一定温度下活化一段时间,过滤、洗涤、干燥,即得有机膨润土。将上面PMMA制备实验中总结得到的工艺条件(即预聚合反应温度和引发剂的用量)作为制备MMT/PMMA复合材料的实验条件,搅拌下在MMA 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有机膨润土进行预聚合。预聚合后即得MMT/PMMA齐聚物。同样用上面所用的模具进行浇铸,聚合完全后脱模得到样品。

本实验主要测试的是产品的透光率、机械强度和成品硬度。冲击性能测试使用的是XJJ-5型冲击性能试验机,所要冲击能量数据由下式计算得到:冲击能量=显示能量-空白能量(单位:J)。透光率测试使用的是分光光度计,在550nm波长下测透光率。制模用的平板无机玻璃片在440nm波长下测得其透光率为68%,5号试样在440nm波长下的透光率为85.4%。硬度测试使用的是XHR-型塑料洛式硬度计。

五、PMMA材料的性能和特性

1、物理性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PMMA,英文Acrylic),又称做压克力或有机玻璃,在香港多称做阿加力胶,它的铸板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一般为2.2×104,相对密度为1.19~1.20,折射率为1.482~1.521,吸湿度在0.5%以下,玻璃化温度为105℃。具有高透明度,低价格,易于机械加工等优点,是平常经常使用的玻璃替代材料。设计新颖、工艺先进、色调高雅、造型美观。PMMA的重量轻,密度比玻璃低:PMMA的密度大约在1150-1190 kg/m3,是玻璃(2400-2800 kg/m3)的一半。同样大小的材料,其重量只有普通玻璃的一半,金属铝(属于轻金属)的43%。PMMA的机械强度较高:有机玻璃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200万,是长链的高分子化合物,而且形成分子的链很柔软,因此,有机玻璃的强度比较高,抗拉伸和抗冲击的能力比普通玻璃高7~18倍。抗拉强度为6~7千克力/毫米2,耐压强度为12~14千克力/毫米2,耐冲击性比聚苯乙烯好;它还有不易破碎的特点。有一种经过加热和拉伸处理过的有机玻璃,其中的分子链段排列得非常有次序,使材料的韧性有显著提高,用钉子钉进这种有机玻璃,即使钉子穿透了,有机玻璃上也不产生裂纹,这种有机玻璃被子弹击穿后同样不会破成碎片。因此,拉伸处理后的有机玻璃可用作防弹玻璃,也用作军用飞机上的座舱盖。

2、光学性能:可见光:可见光透过率较高:PMMA是目前最优良的高分子透明材料,可见光透过率达到92%,比玻璃的透光度高[1]。

紫外光:石英能完全透过紫外线,但价格高昂,普通玻璃只能透过0.6%的紫外线,但PMMA却能透过73%。PMMA不能滤除紫外线(UV)。紫外光会穿透PMMA,部份制造商[2]在PMMA表面进行镀膜,以增加其滤除紫外光的效果和性质。另一方面,在照射紫外光的状况下,与聚碳酸酯相比,PMMA具有更佳的稳定性。红外线:PMMA允许小于2800nm波长的红外线通过。更长波长的IR,小于25,000nm时,基本上可被阻挡。存在特殊的有色PMMA,可以让特定波长IR透过,同时阻挡可见光,(应用于远程控制或热感应等)。

3、化学性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单体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无色液体,

具有香味,沸点101℃,密度为0.940克/厘米3(25℃)。

工业上是先用丙酮氰醇法或异丁烯催化氧化法制出甲基丙烯酸,然后酯化而得。它容易聚合,需要在5℃以下存放,或加入0.01%左右的对苯二酚阻聚剂来保存。使用前将其蒸馏,把阻聚剂分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能溶于自身单体、氯仿、乙酸、乙酸乙酯、丙酮等有机溶剂。由于它能溶于自身单体中,它的本体聚合物非常透明(见本体聚合)。

4、特性:采用新型聚脂材料,经热曲成型或平面镶边,金属托底内置光源,极具视觉冲击力。

耐侯性:面板涂覆高浓度紫外线吸收剂,金属底座喷涂进口汽车漆压克力具有高透明度,可保长久耐侯,永不褪色,使用年限长达5~8年。

耐久性:产品对内置光源具有良好的保护,延长光源产品使用寿命。

合理性:合理性设计,防雨防潮;开启式结构,便于维修。

耐冲击性:是玻璃产品的200倍,几乎没有断裂的危险。

透光性:高达93%,透光极佳、光线柔和、璀璨夺目。

耐燃性:难燃,离火后能继续燃烧。

美观性:工艺精美,全字体呈镜面效果,底座无褶皱,无接缝,所有铆固件不外露。

节能性:透光性能好,相应减少光源产品,省电,降低使用成本。

六、总结

目前我国PMMA主要消费领域为广告灯箱、标牌、灯具、浴缸、仪表、生活用品、家具等中低端市场,防射线PMMA、光学纤维等特种PMMA的应用领域尚属空白。随着国内广告业、中高档家具业、建筑业、交通业、光学领域I吨业的迅猛发展,PMMA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产品也将逐步由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扩展。此外,PMMA还可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LCD)导光板,我国LCD需求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拉动了PMMA的生产。

参考文献

[1] 李克友,张菊华,向福如.高分子合成原理及工艺学[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9.

[2] The influence of preparation method upon the structure and relax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MMA/clay composites.Arunee Tabtiang[J].European Polymer Journal,2000,36:2559-2568.

[3] 黄葆同,丘坤元等.英汉?汉英高分子词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4] 马占镖,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化工出版社,2001.

[5] 孙忠成,秦一波.低吸水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5):23-24.

[6] 闫铁奇,孙忠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改性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5):8-9.

[7] 官同华,瞿雄伟,李秀错,等.乳液法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J].中国塑料,2003,6(6):34-38.

[8] 张径.插层法悬浮聚合制PMMA/蒙脱土复合材料[J].高分子学报,2001(1):79-84.

[9]任强,李坚,邓健,等.PMMA/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及热性能[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9(5):52-55.

(整理)C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方法.

C/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方法 地点:山西大同大学炭研究所 时间:5.31——6.3 学习内容: 一、C/C复合材料简述 C/C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及其织物为增强材料,以碳为基体,通过加工处理和碳化处理制成的全碳质复合材料。 优点:抗热冲击和抗热诱导能力极强,具有一定的化学惰性,高温形状稳定,升华温度高,烧蚀凹陷低,在高温条件下的强度和刚度可保持不变,抗辐射,易加工和制造,重量轻。 缺点:非轴向力学性能差,破坏应变低,空洞含量高,纤维与基体结合差,抗氧化性能差,制造加工周期长,设计方法复杂。 二、C/C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 化学气相沉积法 气相沉积法(CVD法):将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丙烷、液化天然气等通入预制体,并使其分解,析出的碳沉积在预制体中。 技术关键:热分解的碳均匀沉积到预制体中。 影响因素:预制体的性质、气源和载气、温度和压力都将影响过程的效率、沉积碳基体的性能及均匀性。 工艺方法:温度梯度法 温度梯度法 工艺方法:将感应线圈和感应器的几何形状做得与预制体相同。接近

感应器的预制体外表面是温度最高的区域,碳的沉积由此开始,向径向发展。 温度梯度法的设备如下图:

三、预制体的制备 碳纤维预制体是根据结构工况和形状要求,编织而成的具有大量空隙的织物。 二维编织物:面内各向性能好,但层间和垂直面方向性能差;如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 三维编织物:改善层间和垂直面方向性能;如热解炭 四、C/C的基体的获得 C/C的基体材料主要有热解碳和浸渍碳两种。 热解碳的前驱体:主要有甲烷、乙烷、丙烷、丙烯和乙烯以及低分子芳烃等;大同大学炭研究所使用的是液化天燃气。 浸渍碳的前驱体:主要有沥青和树脂 五、预制体和碳基体的复合 碳纤维编织预制体是空虚的,需向内渗碳使其致密化,以实现预制体和碳基体的复合。 渗碳方法:化学气相沉积法。 基本要求:基体的先驱体与预制体的特性相一致,以确保得到高致密和高强度的C/C复合材料。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工艺流程: 碳纤维预制体→通入C、H化合物气体→加热分解、沉积→C/C复合材料。 六、碳碳复合材料的机械加工和检测 可以用一般石墨材料的机械加工方法,对C/C制品进行加工。对C/C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对材料的要求日益提高,使普通的单一材料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复合材料是多种材料的统计优化,集优点于一身,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轻比重等一系列特点。尤其是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具有较高工作温度和层间剪切强度,且有导电、导热、耐磨损、不吸湿、不放气、尺寸稳定、不老化等一系列的金属特性,是一种优良的结构材料。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materials requirements increasing, the ordinary single material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Composite material is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set merit in a body,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trength, high modulus and light specific gravity and a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the metal matrix composite ( MMCs ) has the high working temperature and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and a condu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wear resistance, moisture, do not bleed, dimensional stability, aging and a series of metal properties, is a kind of structural material. 关键词: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发展概况(Development situation)、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base composite materia l)、发展前景(Development prospect) 正文: 一:复合材料简介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物质以微观或宏观的形式复合而成的多相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复合材料按其组成分为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非金属复合材料。按其结构特点又分为:①纤维复合材料。②夹层复合材料。③细粒复合材料。④混杂复合材料。[1]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简介 (1)定义: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以金属或合金为基体,以高性能的第二相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它是一类以金属或合金为基体, 以金属或非金属线、丝、纤维、晶须或颗粒状组分为增强相的非均质混合物, 其共同点是具有连续的金属基体。 (2)分类:按增强体类型分为:1.颗粒增强复合材料;2.层状复合材料;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按基体类型分为:1.铝基复合材料;2.镍基复合材料;3.钛基复合材料;4.镁基复合材料 按用途分为:1.结构复合材料;2.功能复合材料 (3)性能特征: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所选用金属或合金基体和增强物的特性、含量、分布等。综合归纳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以下性能特点。 A.高比强度、比模量 B. 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 C.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好 D.良好的高温性能和耐磨性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 法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对材料的要求日益提高,使普通的单一材料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复合材料是多种材料的统计优化,集优点于一身,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轻比重等一系列特点。尤其是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具有较高工作温度和层间剪切强度,且有导电、导热、耐磨损、不吸湿、不放气、尺寸稳定、不老化等一系列的金属特性,是一种优良的结构材料。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materials requirements increasing, the ordinary single material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Composite material is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set merit in a body,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trength, high modulus and light specific gravity and a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the metal matrix composite ( MMCs ) has the high working temperature and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and a condu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wear resistance, moisture, do not bleed, dimensional stability, aging and a series of metal properties, is a kind of structural material. 关键词: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发展概况(Development situation)、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base composite materia l)、发展前景(Development prospect) 正文: 一:复合材料简介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物质以微观或宏观的形式复合而成的多相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复合材料按其组成分为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非金属复合材料。按其结构特点又分为:①纤维复合材料。②夹层复合材料。③细粒复合材料。④混杂复合材料。[1]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简介

复合材料制备与塑料产品注塑成型

实验报告 专业姓名学号成绩 1、实验名称 复合材料制备与塑料产品注塑成型 2、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塑料产品注塑成型过程,理解书本理论知识,为今后设计可采用模具制造的结构奠定基础。 具体要求:观察注塑原材料的制作设备以及注塑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原料到注塑产品的制作工艺过程,要求仔细观察,做笔记并撰写实验报告书。 3、实验过程 备料 (1)、材料选择 此次的塑料产品注塑成型,选用的原材料是高密度的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是熔点为130摄氏度,相对密度是0.946到0.976g/cm3,一种结晶度高、非极性的结晶树脂。日常生活中主要用来制作塑料盆、管道等。原态HTDE的外表呈乳白色,在微薄截面呈一定程度的半透明状。由于单一材料的稠度、韧性、强度等达不到产品要求,因此常常在其中加有其它配料,通过加热其它混合物料而改变本体特性,本次加工主要是完成物料混合。 图1原料 (2)、设备认知 该过程使用的设备为同向旋转双螺杆挤出机,这个机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

部分: a)、加料段:加料 b)、压缩段:物料逐步由固态到液态的转变 c)、均化段 d)、冷却段 动力系统:电动机 传动机构:齿轮减速,料筒里面有两根螺杆,通过不断旋转来搅拌和输送配料。(螺杆转动越快,传送物料越快,料筒外面有加热器,下料时温度为167度)。 图2旋转双螺杆挤出机 (3)、备料过程 整个加工过程包括加热、融化、冷却、固化;融化后的物料将从口模处挤出(主要由口模形状来决定来决定材料横截面形状),在冷却装置中冷却固化后将其伸入造粒机中造粒,之后再上注塑机打产品: a)用搅拌机搅拌准备好的配料,记住要搅拌均匀。 b)接着用双螺杆挤出机对其进行加工。 先开机,之后打开油泵,再开主机,之后使电流升到一定程度后,往料 斗中添加物料,加料时注意电流(一般不超过9,超过9说明设备负载 过大,容易遭到损坏)。从入料口开始,原态HTDE开始从固态颗粒慢慢 转变为高弹态,再到液态,然后通过口模挤出成相应形态的高温固态塑 料(口模有多种形态,口模开大可以做柱状材料,模口开细,可做丝, 能根据产品的加工要求来更换不同模具,使挤出的塑料形态便于完成后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插层制备方法 刘京京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11材1,唐山063000 【摘要】:介绍了插层制备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剥离—吸附法、原位聚合插层法、熔融插层法和模板合成法;对插层法制备聚合物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粘土聚合物插层 0引言 “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材料类别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提出来的,从其一诞生,就因广阔的商业前景而被美国材料学会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 目前,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原子分散法、溶胶-凝胶法、分子复合材料形成法、插层复合法等①。 插层复合法师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②,它是将单体或聚合物插入粘土片层间,破坏粘土的片层结构,使其以厚度为1nm左右的片层分散于聚合物中,形成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1插层制备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插层制备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有如下4中: 1.1剥离—吸附法 选用一种溶剂将粘土剥离成单层,其中聚合物是可溶的。由于所有粘土中使层结合在一起的作用力较弱,所有容易被分散在一种液态溶剂中,然后在剥离的片层上吸附聚合物,溶剂挥发或混合物沉淀时,片层重组形成三明治状的聚合物。最佳状态下可形成一种有序多层结构,在此过程中,也可通过乳液聚合得到纳米复合材料,其中粘土分散在水相中。 (1)聚合物溶液的剥离—吸附法 此方法广泛采用水溶性的聚合物,如聚乙烯醇(PVOH),聚环氧乙烷(PEO),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或聚丙烯酸,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将聚合物水状溶液加入到完全剥离的钠基粘土分散相中,在水溶液宏观大分子和粘土层间所存在的强相互作用力,往往有暖气层面重新聚集。这种状态正对应一种真正的纳米复合材料杂化物的生成。 (2)预聚物溶液的剥离—吸附法 Toyota研究小组③第一个用此法制备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其中聚酰亚胺的前驱体是由4,4—二胺二苯醚与苯均二酐逐步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复合材料的定义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结构不同的物质自然地或人为地构成性质不同的另一种多相材料,称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由基体和增强材料组成。 基体的作用是将增强材料粘合成一个整体,起到均衡应力和传递应力的作用,使增强材料的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产生一种复合效应 【聚合物基体(热固型树脂、热塑性树脂、橡胶)、无机非金属基体、金属基体】 增强材料是复合材料的主要承力部分,如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主要有增强材料承担。【纤维、颗粒、片状】 复合材料的分类 【按增强体的形状分】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夹层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按基体材料的类型】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 ?常用复合材料增强体 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氮化硼纤维、碳化硅纤维、芳纶纤维、金属纤维、晶须;颗粒:金属颗粒(延性颗粒增强体,用于脆性基体)、氧化物颗粒(刚性颗粒增强体,如Al2O3、ZrO2、TiO2等)、非氧化物颗粒(Si3N4、SiC、TiB2、BC等); 片状:云母、玻璃片、铝、铍、银等 ?FRP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开模成型、拉挤成型、预浸带压制成型) 预浸带压制成型:将一定量经一定预处理的模压料放入预热的模具内,施加较高的压力使模压料填充模腔。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使模压料逐渐固化,然后将制品从模具内取出,再进行必要的辅助加工即得产品。【热塑性树脂成型】 拉挤成型:在牵引设备的作用下,将浸渍树脂的连续纤维或其织物通过成型模加热使树脂固化,生产复合材料型材的工艺方法。【热塑性树脂成型】 步骤:1)使纤维增强材料浸渍树脂;2)玻璃纤维预成型后进入加热模具内,进一步浸渍(挤胶)、基本树脂固化、复合材料定型;3)将型材按要求长度切断。 增强材料浸渍树脂方式:槽浸渍法+注入浸渍法 开模成型:开模成型是在室温下,在有胶衣的模具上铺层。【热固性树脂成型】 手糊成型:使用手工将材料、树脂和纤维铺设到模具上的过程。刷子、滚子、浸渍喷枪是可以用来铺设树脂的工具。增强材料通常是毡、布、粗纱织物和各种芯材等。 喷射成型:在喷射成型过程中,将短切的无捻粗砂和可固化的树脂一起,喷射到胶衣的上面后再压缩。 真空袋法:将手糊成型未固化的制品,加盖一层橡胶膜,制品处于橡胶膜和模具之间,密封周边,抽真空(0.05~0.07MPa),使制品中的气泡和挥发物排除。【纤维致密化好、浸渍与脱气佳、形状一致性佳】

复合材料性能与制备试卷

滨州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材料化学专业(本)2009级《复合材料性能与制备》试卷(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做答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材料科技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不包括()。 A.发现新的物质,测试新物质的结构和性能。 B.由已知的物质,通过新的制备工艺,改善其显微结构,改善材料的性能。 C.由已知的物质,改善制备工艺,制备出性能优良产品。 D.由已知的物质进行复合,制备出具有优良性能的复合材料。 2.对玻璃纤维和聚酰胺树脂构成的复合材料命名不正确的是()。 A.玻璃纤维聚酰胺树脂复合材料 B.玻璃/聚酰胺树脂复合材料 C.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D.聚酰胺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3.从固体力学的角度,复合材料可分为三个结构层次,其中不正确是()。 A.一次结构B.混合结构 C.二次结构D.三次结构 4.下列哪项不是普通混凝土的组成()。 A.水泥B.水C.粘土D.气泡 5.影响碳纤维弹性模量的直接因素是()。 A.晶粒的取向度B.微晶尺寸 C.缺陷尺寸D.缺陷分布 6.目前,复合材料使用量最大的增强纤维是()。 A.碳纤维B.氧化铝纤维C.玻璃纤维D.碳化硅纤维7.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的大体过程不包括() A.预浸料制造B.制件的铺层 C.固化及后处理加工D.干燥 8.容重大于()为特种混凝土。

A.2500kg/m3B.1900g/m3C.800kg/m3D.500kg/m3 9.下面哪项不属于纳米复合材料应用领域()。 A.纳米隐身材料 B.高韧性,高强度的纳米复合陶瓷材料 C.光学材料 D.结构材料 10.下面哪项不属于纳米粉体的分散方法()。 A.物理改性分散 B.机械搅拌分散 C.分散剂分散 D.超声波分散 二、填空(每空1.5分,共45分) 1.复合材料按基体材料分类,可分为______ ,_____和______。 2.复合材料的界面表征的内容为______ 、____和______。 3.无论用何种原丝来制造碳纤维都要经过5各阶段:_____ 、____ 、_____ 、____ 和石墨化 4.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征是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 5.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造大体过程为______ 、____、____和_____。6.混凝土的耐久性包括、___、和_____四方面的内容。 7.近些年来发展的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主要有____、、___、和_____五种。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界面效应的内容? 2.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特点? 3.复合材料增强体应具备的特征? 4.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特点? 四、论述题(15分)

(整理)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

材料综合知识竞赛试题集 ——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 1.以下不属于决定复合材料基本性能的主要因素是;D A.增强材料的性能、含量及分布情况 B.基体材料的性能及含量 C.界面的结合情况 D.添加剂种类 2.一般来讲,生产批量大、数量多及外形复杂的小产品,多采用A A.模压成型 B.手糊工艺 C.喷射工艺 D.连续成型工艺 3.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过程即:B A.自身凝固过程 B.与乙烯类单体共聚的过程 C.自聚过程 D.外界条件(紫外线)作用过程 4.过氧化物的特性指标不包括:C A. 活性氧含量 B. 临界温度 C. 分子量 D. 半衰期 5.以下不属于影响玻纤强度的因素是:D A. 玻纤直径和长度 B. 化学成分 C. 存放时间 D. 玻璃纤维的质量 6.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中应用最普遍、用量最大的一类树脂是:A A. 不饱和聚酯树脂 B. 环氧树脂 C. 胶衣树脂 D.酚醛树脂 7.以下不属于玻璃纤维的处理方法的是:B A. 后处理法 B. 池窑拉丝法 C. 前处理法 D. 迁移法 8.以下不属于玻璃纤维表面毡和玻璃纤维短切毡作用的是:D A . 增强胶衣,防止表面微裂纹; B . 形成富树脂层以提高模具光洁度和耐腐蚀性能; C . 消除玻纤布在表面产生的痕迹。 D. 增加材料强度 9.不饱和聚酯树脂胶液的配制方法是:A A. 先加引发剂,再加促进剂 B. 先加促进剂,再加引发剂 C. 引发剂和促进剂同时加入 D. 只加引发剂 10.响蜂窝夹层性能的因素不包括:D A. 含胶量 B. 玻纤布 C. 蜂窝尺寸和高度 D. 外界环境 11.泡沫塑料的发泡方法不包括:C A物理发泡法B机械发泡法C紫外线发泡法D化学发泡法12.模压成型工艺的成型压力较其它工艺方法(),属于()A

材料合成制备与加工

第一部分金属 1、冶炼原理:氧化还原反应 2、冶炼金属的方法:热分解法、热还原法、电解法、湿法冶金 3、冶炼的一般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 4、铁的分类:生铁、熟铁、粒铁、海绵铁、工业纯铁 5、铁的冶炼方法:高炉炼铁、直接还原、海绵炼铁法、熔融还原 6、高炉炼铁的设备主要有:高炉本体、腐蚀设备(供料和装料系统、染料系统、渣铁处理、送风系统、煤气储存系统) 7、高炉炼铁中以CO为主要反应的方程式: 3Fe2O3+CO=2Fe3O4+CO2 Fe3O4+CO=FeO+CO2 FeO++CO=Fe+CO2 8、炼钢的基本任务:去除杂质(S、P、O、H、N和夹杂物) 调整钢的成分 调整钢液的温度 9、钢的冶炼方法主要有:转炉炼钢法、电弧炉炼钢法、平炉炼钢法 10、转炉炼钢法包括:贝氏炉炼钢、托马斯炼钢、碱性侧吹转炉炼钢、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氧气底吹转炉炼钢、顶底复合吹炼钢 11、复吹转炉底吹气体的表现: A、强化熔池搅拌,均匀钢水成分、温度 B、加速炉内反应,使渣—钢反应界面增大,元素间化学反应和传质过程更趋于平衡 C、冷却保护供气原件,使供气原件寿命延长 12、顶底复合吹炼的优点: (1)熔池搅拌的结果改变了原顶吹炼钢的钢水温度不均匀性 (2)终点渣中氧化铁的含量比顶吹转炉要低 (3)脱磷、脱硫效果比顶吹转炉好 (4)钢中氧含量比顶吹转炉底 (5)钢铁量、脱氧用铁合金和铝、氧气和石灰都比顶吹转炉消耗低 (6)降低了钢种气体和有害夹杂物的含量,提高了钢的质量 13、钢水脱氧的目的:氧含量脱除到钢种要求范围 排除脱氧产物和减少钢中非金属夹杂数量 改善非金属夹杂的分布和形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