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新校园教学研究

· 25 ·

数学是一门集中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学科,这是其与语文、英语等学科最为明显的区别,因此这也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之下探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是有意义而且是有必要的。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致力于学生正面体验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法在兼顾全体的基础上做到了分层优化,使得全体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最佳方式。分层教学法以学生学习实际为出发点,将教学起点放在比较低的位置上,有效规避了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转变对数学学习的刻板印象,让学生在良性竞争和自我提升中形成数学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实现补差、促中、保尖的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输数学知识,不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激起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消极态度,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引入分层教学法已经迫在眉睫。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1. 对学生进行分层

初中生的数学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数学理解能力和思维状况、数学学习态度、数学学习热情来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教师要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弱点,并制订详尽的分层教学计划。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要动态调整、实时变化,不应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学习近况随时调整分层情况,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挑战和理解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

2.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教师应当以教学大纲为总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数学课本进行梳理和整理,坚持中等生学会、后进生基本学会的教学原则,提升全体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因

此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自学的教学环节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教学分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根的定义以及解的特性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探索一元一次方程和其他方程之间的区别。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由浅至深的作业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解决一道题目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另外,教师在为学生制订作业目标的时候,要引导基础薄弱的学生达到完成第一题、第二题的目标,引导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达到完成第三道题的题目要求,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收获信心。

3. 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

教学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是保证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分层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来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价,并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同时,教师在评价中也要避免唯分数论的影响,

而是强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鼓励性言语、微笑支持等激励方式来赞扬学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大激发。具体来讲,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差、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对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进行表扬,还要对其学习态度的进步予以鼓励,并有意识地改正其在学习习惯上的不足之处,给予其进步的空间和学习的自信。对于处在分层底层的学生,教师要更加积极地挖掘其优点和进步之处,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对学生开展分层教学有益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应当引入分层教学方式,对学生、对教学内容、对作业训练、对教学评价开展分层教学,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刘美杰.分层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邹怀钢

(重庆市大足区双路中学,重庆 402360)

摘 要:分层教学法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基础能力考虑在教学过程之中,秉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采取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本文对分层教学法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教学实例对初中数学开展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探讨,希望借此能够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提升和改进提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措施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仅仅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导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完全取决教学的气氛、对象和目标。在小学数学课中,常见的课堂导入有以下几种: 创设情境式导入。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课中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例如,一年级《找规律》,课前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间隔排列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而后,通过“兔子、蘑菇、篱笆、手帕” 为学生创设现实问题情境,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孩子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的牢固有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开门见山式导入。教师在上课的一开始,就点明本节课所讲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这种方式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例如,四年级下册《梯

形的认识》,在导入时,我直接呈现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梯形实物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几个实物图的相同点,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学生很快就认出梯形来,此时,我又问,你们想知道关于梯形的哪些知识呢,学生立马回答说:“平行四边形有底和高,我想知道梯形有没有底和高呢?”,于是我回答说「'当然有啦,不过和平行四边形底与高有一些不同,你们想知道吗?”这种导入法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讲故事式导入法。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但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的,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例如,四年级上册用画表格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其实课本呈现的例题学生早就会做了,但在上课前,我先是给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讲完之后我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喝瓶子里的水?”,这时,教室里热闹了,都在七嘴八舌的说着,有的孩子满脸的疑惑,今天老师怎么了?数学课竟然给我们讲语文里的故事,孩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孩子甚至就等不急了,“我会用手拿起瓶子来喝水”,“我会用吸管吸”,“我把它导进杯子里喝方法五花八门,都能喝到瓶里的水。我趁机告诉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一堂课的导入,对于一节课来说,有着不可低诂 的作用。我从事教学工作十多年来,总结出了几种较为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复习回顾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课前复习旧知识,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为本节学习 新的知识做下了良好的铺垫,这样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结构向未知的知识领域迈进,不仅符 合孔子的这一教学方法,而且也符合学生的认知道规律。应用这种导入法时,新旧知识之间 的联系,在联系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巧设疑问,,起到激发兴趣、调动欲望、引起思索的作用。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例如我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是这样导入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什么呢?(三角形中位线的长是第三边的一半)那么梯形的中位线和梯形的底又有怎样的 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梯形中位线定理。” 二、联系生活导入法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如果我们在教学 中能用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入新课,必定也能激发兴趣,调动他们。如我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 质定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教师指窗外远处移动信号铁塔)问:“同学们,远出的那铁塔高吗?大家猜猜它有多高?有没有办法准确地计算出它的高度?还有谁能计算出我们学校的 红旗杆的高度是多少呢/”这样他们自然七嘴八舌、跃跃欲试了这时候很自然的引入这节课, 并板书课题,学生的求知欲可想而知了。 三、设疑导入法 换句话说就是设置悬念进入新课的方法,真正体现因有疑而学习,因学习而无疑的教学理念。根据我多次的教训尝试,采用这种方法时,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即问题的 难易程度,不“悬”学生就会不思而解,相反太“悬”学生就望而怯步,两者都不能达到我们所 设想的目的。看来这个问题就十分关键了。例如我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 首先出了这样一个题:“方程2x-4x-30=0的一个根为x=-3,不解方程,求出另一个根x=?” ,这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x=15÷(-3),请学生验算。结果学生代入原方程是正确的,于是就有了 好奇心,急于想搞清楚为什么?这时我顺势导入“其中的‘-3’是方程已知的一个根,那么15是 如何确定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样的导入自然就为新课的讲授作下了很好的铺垫。 四、利用实物导入 就是利用教师手中的教具、学生的学具、当时的情景等导入新课。例如我讲直角坐标系时让 学生准确的说处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问:“用两个什么词确定的?”学生回答:“行”和“列”,这样进行新课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讲弦切角时,我先把圆规两角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 黑板画好的圆上,摆成圆周角,然后圆规的一边不动,另一边绕顶点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 学生观察此时这个角的特点,就自然地进入主题了。 其实,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远远不止这些,但不管猜用那一种方法,关键是看哪一种 方法能创造最佳课堂学习气氛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新的教学理念。

初中数学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

初中数学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 现行数学教学中存在重教学内容而忽视导入的现象。教师方面: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及班级之间互相比较分数来评估教学,更由于升学的压力,迫使教师们继续用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穿新鞋,走老路”,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也很关注导入,可较多形式单一且呆板,譬如:回顾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从这些预备知识中转入本节课的学习;当然,也有些教师一直都很注重课堂导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导入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导入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方面:一、学习负担过重加上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二、学生每天需上七节课,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都会产生疲惫感。三、初中生具有好奇心理。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 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数学课堂。因此,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特色的导入。如何设

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大家普遍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导入要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即与学生进行自由交谈,师生彼此互相了解,由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话题,带他们走入课堂的任何内容来进行导课,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既建立友好关系,又自然而然地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活动。促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著名学者加涅根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如果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未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知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将知识存入长时记忆;因为只有存入长时记忆的知识,学生才

初中数学课的有效导入

初中数学课的有效导入 冯志强 现行数学教学中存在重教学内容而忽视导入的现象。教师方面: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及班级之间互相比较分数来评估教学,更由于升学的压力,迫使教师们继续用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穿新鞋,走老路”,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也很关注导入,可较多形式单一且呆板,譬如:回顾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从这些预备知识中转入本节课的学习;当然,也有些教师一直都很注重课堂导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导入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导入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方面:一、学习负担过重加上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二、学生每天需上七节课,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都会产生疲惫感。三、初中生具有好奇心理。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数学课堂。因此,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特色的导入。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大家普遍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导入要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即与学生进行自由交谈,师生彼此互相了解,由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话题,带他们走入课堂的任何内容来进行导课,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既建立友好关系,又自然而然地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活动。促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著名学者加涅根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如果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未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知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将知识存入长时记忆;因为只有存入长时记忆的知识,学生才能用它来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即课堂导入时,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业的注意。再者审美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李彩霞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节完整的新授课,应包括导入新课、新授课和巩固练习这三个基本部分。其中新授课是主体,导入新课是为了引出新课,导入新课虽不是主体,但它却是整节课堂教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因此设计好上好导入新课这一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 一、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法”是指单刀直入,直切主题,在上新课前,不加以其他环节,由教师直接引出新授课内容。这种导入新课方法的优点是A、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直接明了,简单高效,节约大量课堂时间。B、可以适时地破题质疑,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开门见山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许多新知识的传授中经常用到。例如,我们在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师:大胆地设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与什么共同之处? 师:所以老师想进行一种尝试,直接让你们完成《课堂作业》第29页,有这个信心吗? 开门见山法主要适用于与以前所学知识无联系的新知识的传授中,因为对于此类新知识的传授,由于无旧知识可以迁移,因此采用直接切入主题的开门见山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就最为适宜,开门见山的方法优点显而易见,但缺点也较多,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适用范围窄,由于省去了导入新课这一阶段的很多时间,因此课堂结构就会显得疏散。 二、复习引入法 所谓“复习引入法”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法。由于数学教材的编排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因此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的学习就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复习引入式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就适应了这一特点,它在许多的数学知识的传授中,应用非常广泛。 复习引入法的基本模式是:先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再由旧知识引出与之有联系的新知识。例如我们在四年级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时,就可采用复习引入法。由于在三年级,就已教学过万以内数的读法,很显然,亿以内数的读法,就是建立在万内数的读法基础之上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节完整的新授课,应包括导入新课、新授课和巩固练习这三个基本部分。其中新授课是主体,导入新课是为了引出新课,导入新课虽不是主体,但它却是整节课堂教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因此设计好上好导入新课这一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 一、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法”是指单刀直入,直切主题,在上新课前,不加以其他环节,由教师直接引出新授课内容。这种导入新课方法的优点是A、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直接明了,简单高效,节约大量课堂时间。B、可以适时地破题质疑,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开门见山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许多新知识的传授中经常用到。例如,我教学《圆的周长》时,一上课,教师用简捷的语气说:“同学们认识了圆的半径、直径,什么是圆的周长呢?”生答:“圆一周的长。”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出现一幅什么图形?”生:“一条线段。”师:“怎么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诱发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复习引入法

所谓“复习引入法”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法。由于数学教材的编排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因此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的学习就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复习引入式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就适应了这一特点,它在许多的数学知识的传授中,应用非常广泛。 复习引入法的基本模式是:先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再由旧知识引出与之有联系的新知识。例如我们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就可采用复习引入法。由于在一年级,就已教学过百以内数的读法,很显然,万以内数的读法,就是建立在百内数的读法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百以内的数,让学生读完后,说出百以内数的读法法则,这时教师可以问:“刚才我们复习了百以内数的读法,那么三位、四位、五位数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复习引入这一导入新课的方法,应该说包含两个步骤,即先复习再引入,“复习”这一步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教师出示复习题的方式。教师在出示复习题时可以让学生口答(例如口算等较简单的题目),或者学生独立作业的方式(例如计算等较复杂的题目)。而“引入”是在“复习”完成后向新课过渡的阶段,是“复习引入”中一个重要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就显得结构不严密,失去了导入新课所要达到了的目的。“引入”中,教师可以直接陈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也可以采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的方式。 “复习引入”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必须有旧知识作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导入”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导入” 发表时间:2013-01-10T14:59:53.3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月总第123期供稿作者:陈富金[导读]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陈富金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汶水中学616552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十几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实例导入法 教学中设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导入,能体现数学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并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呈现方式。利用身边的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教师可以提出:“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我们学校下边的金沙江的宽度吗?”“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对岸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吗?”这样既联系实际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指出:“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的导入朴素自然,十分得体。 二、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三、类比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四、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了发现真理的快乐。 五、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一个问题:“用一张0.5毫米的报纸对折50次,其厚度大概是多少?”大多数学生不会猜到其很厚,最多猜到几米厚。这时教师提示说:“你把对折50次以后的报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的高度就远远超过月球了。” 学生感到很惊讶,并急于探求其所以然。至此,教师点出本堂课的主题,以悬念成功地完成了导入。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得到掌握。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通过学生眼、手、脑协同活动,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取出三根,经过拼一拼,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课题自然导入了。 八、故事导入法 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讲一些与课程有关的趣味事例,如名人故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于释疑的迫切要求下学习。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可以先讲一个故事:唐朝一个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旗鼓相当,难分高下,一时无法确定。这名官员就把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13人,布匹总数是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个候选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的吗?学生被故事所吸引,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对于一个班级而言,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有益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中的课前导入

数学教学中的课前导入 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 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开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教师就一定要讲究导课的艺术,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 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 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 造良好的开端。但是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为此,要优化新课导入,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真正做到“激情导思”让学生用最短 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根据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种导入方法。 一、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 例如在学习整式乘法中平方差公式时先复习多项式乘法。计算①(5+6x)(5-6x)②(x- 2y)(x+2y)③(ab+8)(ab-8)通过观察计算过程和结果,展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今 天学习的内容----平方差公式。 二、利用数学小故事导入新课 惊奇、疑惑、矛盾是心理冲突的现象,也是产生认知的冲突方式,这些心理冲突具有两重性,既是认知的障碍,又是探索的起点。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惑和惊奇开始。”我们教师 如果能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同时又有趣味性的疑难问题或故事,开始就创设悬念,学生 就会被激起求知欲望而“愿闻其详”。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借助一个小故事导入: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很迷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 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拒绝了所有的赏赐,只是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大臣说:“就怕 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聪明的同学们,大臣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能帮助国王算出到底要赏赐这位大臣多少粒米吗?此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会形成一种学习动力,进而 转化成积极的探究欲。 三、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不但图文并茂,生动具体,而且再现力更强,多媒体具有连 续移动屏幕,简洁明了,操作简单的功能,利用它可增加导入知识的科学性,可使学生对比 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再现,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例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片断并给出字幕问题“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高,不过河就测出河宽?……”要想能,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借 助图像教师只需短短几句话,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 能点燃其对数学爱的火花。使学生印象更深,同时更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 生爱数学的热情。 四、借助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数学课堂如何进行课前导入

数学课堂如何进行课前导入 江口学校:初中数学教研组 教学活动所谓的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起到联结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的作用。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起始,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绝不能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套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类型。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现结合自己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对几种有效的导入方法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直观形象导入 平时我们教学中的图片、插图,大部分离学生比较遥远或者比较陌生。如果偶尔碰到学生身边的材料,学生会有一种亲热感,学习积极性会大增。因而我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一课时,先出示我们学校的大花坛图,学生一看是自己的学校,感到特别好奇,于是我趁机提出问题:我们的学校的大花坛中间是一个圆形,它的半径为3米,中间雕塑的底面是边长为1.2米的正方形,看看我们班谁最能干?能用算式表示这花坛的实际种花面积?这样一来,学生热情高涨,马上凭自己的经验列出算式。然而我紧接着问:这个算式有哪几种运算?应怎样计算?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 二、悬念导入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上课伊始,可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为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例如初一数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我先组织猜年龄的游戏:“同学们,老师能猜中你们中每一个人的年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不信!”“那就试试看,只要你们把自己的年龄除以2再减去4,把计算后的结果告诉我,老师就能猜出你们的年龄是多少。”一位同学很快说出一个数字3,我马上猜出这位同学的年龄是14岁,这位同学马上说:“老师猜得对!”另一位学生报上一个数字2.5,我脱口而出:“是13岁!”这时同学们议论开了,“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接着让同学们相互试着猜,很快他们找到了“诀窍”。“原来如此,只要把这个数字加上4后,再乘以2便是所猜的年龄!”当学生的兴趣正浓时,我适时地进行点拨:“你们每个人的年龄,可以用一个字母a来表示,那么我猜第一个同学的年龄问题,可写成这样一个等式:a÷2-4=3,解这个简易方程得a=14。”进而指出:“用字母表示数有时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 在学习时, 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 三、情境导入法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例如预备数学“等可能事件”一课,基于预备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本课由上海中心气象台今日天气预报:“明天降雨的概率为80%…”。明天会下雨吗?这一问题创设情境,然后从多个生活实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事件,从而引出新课内容。这样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知,符合探求知识的规律,这样安排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同时也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疑导入法 例如预备数学“圆的周长”一课,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师:某校举行遥控模型赛车比赛,有两辆赛车分别沿边长为3米的正方形和直径为3米的圆形赛道进行比赛。如果它们同时、同速从一点出发,那么谁先回到原出发点?学生1:走正方形的先回到出发点。学生2:走圆形的先回到出发点。师:你是怎么判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导入”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导入”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十几年来,我一直 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实例导入法 教学中设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导入,能体现数学与实际的相互联系, 并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呈现方式。利用身边的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教师可以提出:“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我们学校下边的金沙江的宽度吗?”“你能不过河 而测量出河对岸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吗?”这样既联系实际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指出:“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的导入朴素自然,十分得体。 二、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 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 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 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 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 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三、类比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如在讲相似三 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 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 迁移,发现新知识。 四、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 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了发现真理的快乐。 五、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 种方法。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一个问题:“用一张0.5毫米 的报纸对折50次,其厚度大概是多少?”大多数学生不会猜到其很厚,最多猜到几米厚。这 时教师提示说:“你把对折50次以后的报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的高度就远远超过月球了。” 学生感到很惊讶,并急于探求其所以然。至此,教师点出本堂课的主题,以悬念成功地完成 了导入。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得到掌握。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 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 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谈谈我个人的粗浅做法和见解。 一、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1、以旧带新导入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学科。”就好像一条很长的铁链,前后的知识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先复习旧知识,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案例分享:我们在四年级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时,就可采用以旧带新导入法。由于在三年级,就已教学过万以内数的读法,很显然,亿以内数的读法,就是建立在万内数的读法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万以内的数,让学生读完后,说出万以内数的读法法则,这时教师可以问:“刚才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那么比万大的数,如五位数、六位数、七位数、八位数等这些较大的数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点评: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案例分享: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这堂课时,可以通过“逛商店”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也要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也要精彩 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那么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 一、开门见山 教师在授新课之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600000、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悬念导入 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以旧引新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

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五、类比迁移 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系,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六、实物演示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

数学教学中几种常见的情景问题导入法

数学教学中几种常见的情景问题导入法 发表时间:2011-08-22T14:24:48.950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黄明 [导读] 在对某些知识有了一定认识以后,这些知识对今后的应用提供了知识支持,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黄明(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景问题,引入新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来开展活动,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创设情景问题来引导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把一堂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 【关键词】导入新课;情景问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但如何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上课开始是否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教师思考的.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通过创设情景来引导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把一堂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其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刚刚开始上课,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学生的思想还徘徊于上节课的疑虑中,有的学生的心则沉浸在课间的兴奋中……如果此时教师不是生硬干瘪地直奔主题,而是以一个新鲜、恰当的内容作为话题,引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不但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甚至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因此,新课导入绝不是伎俩,也不是噱头,而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更是一门艺术.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确实,好的引入新课的情景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引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以下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常采用的几种情景问题引入新课方式. 1.悬念生疑,触摸新知 情景的创设必须切合学生实际,顺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和智力水平,学生基础的不同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在创设情景是要做到因情况而异.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有一手绝活,只要你们给出两个数,我就能马上说出以这两个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不信,咱们可以试一试.学生听了后,恨不得考倒老师,纷纷报数,我一一解答.然后问学生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我能快速回答,“源头”何在.前面我们在学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完全是由系数决定的,根的存在情况由来决定,这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着密切关系,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它们的深层关系,老师的绝活就随之破解了.通过故弄玄虚的“绝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发生疑问,把学生引入新课的探索历程.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情绪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但都被老师一一破解,从而引起学生思考:老师用的是什么办法如此灵验,愿闻其详,愿探其理的心理陡然而生. 2.游戏创境,温故知新 “用列举法求概率”这一节在引入新课时,我如下设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玩一些游戏,而游戏规则制定是否公平,对游戏者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由上节课学习初步知道游戏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概率大小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在游戏的同时出示问题)问题1:向空中抛掷两枚同样的硬币,如果落地后一正一反,老师赢;如果落地后都是正面,同学们赢,你们觉得游戏公平吗?(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对游戏是否公平的理解没有问题,但学生在求每一个事件的概率时,认为所有结果只有:两个都是正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和两个都是反面三种可能,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因此有了第二个问题)问题2:同学们都认为是公平吗?(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原来认为的偏差:列举不全面)问题3:你知道所有可能结果是怎样的?(学生思考、交流,方法多样,老师对每一种方法加以肯定,指出优缺点,突出列表的方法)列表列出所有可能: 由上表可以看出,一正一反的概率是1/2,两正面的概率是1/4,因此这种游戏是不公平的. 把课本的例2进行改造,变成一个游戏是否公平的问题,既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又为本节的学习搭上了引桥,使得列举法的出现自然顺畅,让学生感觉到它是我们学习生活的需要,能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类比引入,方法渗入 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的解析式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中已多次得以应用,因此在学习“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一节引课时,设计了层层递进的6个问题引出待定系数法. 问题1:已知正比例函数的图形过点(-2,3),你能确定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吗? 问题2: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形过点(-2,3),你能确定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吗? 问题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形过点(-2,3),你能确定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吗? 问题4: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形过点(-2,3)、(1,5),你能确定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吗? 问题5:由以上问题的解答,你能发现确定函数解析式的基本条件吗? 问题6:你能推测出确定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关系式需要一个条件吗? 通过个别提问、集体回答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类比明晰了确定待定系数的必要条件,力求“温故知新”,以达到二次函数确定条件的自行“登陆”.经常使用这种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4.创设冲突,导入新课 有时在学习较为复杂的知识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尝试中碰壁,引入新课时设计的问题往往步步为营,层层递进.例如在“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三课时学习引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1)一个口袋有3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把他们分别标上

浅谈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

浅谈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的作用,能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谈谈导入新课的一些方法。 一、实例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设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导入,体现数学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利用身边的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解直角三角形”一节,教师可提出:“你能不过河而测量河的宽度吗?”“你能测量学校对面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吗?”既联系实际,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指出:“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的导入朴素自然,十分得体。 二、直观活动导入法 直观活动导入可利用实物,教具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通过学生眼、手、脑协同活动,激发学生直觉思维。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课前准备好三角形形状的物体和四边形的物体,让学生都来操作一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发现了只有三角形才具有稳定性。这个新课题就自然导入了。 三、生活情境导入法 新课的导入,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如:在探索勾股定理的一堂课上,可这样导入:多媒体演示楼房失火的录像片段。教师说:楼房一旦失火,造成的灾难往往是十分惨重的。一般高层建筑周围都有楼群,消防车很难靠得太近。如果云梯的最大长度是25米,梯子底端离墙的距离是7米,那么消防队员能达到楼房的最大高度是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课就知道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和急求知的欲望。 四、问题导入法 教师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引起学生主动探索。如:在讲幂的乘方时,先要求学生探究问题:(23)2=25,还是(2)3=26?学生通过计算、猜测、讨论,找出正确的答案。然后让学生探究(αn)m等于多少?这样很好地调动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