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图表(教案)

统计图表(教案)
统计图表(教案)

统计图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能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培养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能力,并作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能对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2.了解统计图表的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二、重点:根据统计图表的特点,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描述数据,如何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及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简单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为了某件事或某个问题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就需要收集数据、分析与整理数据,因此常常会用到统计图表。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下列的统计图表吗?说说看。

销售量

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师:其实生活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今天只研究统计图表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师:假如我们想了解我国解放以来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应该怎么做?

生:收集具体数据、设计统计图表。

问题一、解放以来,我国的国生产总值(GDP)一直呈递增趋势,1952年只有679亿元,1962年上升到1149.3亿元,1970年上升到2252.7亿元,1980年上升到4517.8亿元,1990年上升到18547.9亿元,2000年上升到89404亿元。

(摘自《经济日报》2001年3月4日第7版)

(1)设计一统计表,简明地表达这一段文字信息;

(2)再设计一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明这种递增趋势;

(3)从上述两图表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理由。

三、认识统计图表的特点。

1.提出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统计图表,它们之间各自有什么特点呢?请结合你们的统计图,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合事例说明它的特点。

学生自己逐个展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统计图的特点,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三种统计图及其特点。

2.展示结果:

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及之间的大小关系。

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及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 3.再提问题。

师:在我们收集数据时,统计图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图在我们对不同问题进行统计时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并交流。然后让学生自己回答。 统计图对统计的作用:

(1)可以清晰有效地表达数据。 (2)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 (3)可以获得许多的信息。

(4)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 四、学会读图并制作不同的统计图。

1.教师出示世界人口情况的调查数据图片,广泛征集学生获取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提出问题。

师: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得到哪些数据?从哪幅图中得到的?

2.再提问题。

非洲 欧洲 北美洲 拉丁美洲 加勒比地区 亚洲

2050年世界人口分布预测图

1974 2050 20

40 60 80 100 人口/亿

世界人口变化情况统计图

年代/年

2050年世界人口分布预测图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拉丁美洲 加勒比地区

亚洲

10 20 30 40 50 60

(1)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容?

(2)从哪幅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 (3)2050年各洲人口的情况怎么样?你能得到哪些有关世界人口情况的结论?从哪幅图得到的?

3.请你根据图片中的有关数据制作有关的世界人口情况的统计图。 4.学生自己展示制作的统计图,并说明统计图所表达的不同的含意。

5.从同学们制作的这三种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问题选择的统计图也不一定相同。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不同的问题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达到我们不同的目的。

至此可以回到课堂引入中的问题情境——为什么生活中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6.师:我们知道,数据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可以做出合理的选择,那么通过制作统计图,你想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就世界人口问题情况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吗?试试看。

学生1:可以在地球外开辟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 学生2:注意控制人口数量。

学生3:提倡计划生育、优生优育。 学生4:可以开发海洋、地下空间。 五、练一练。

一所学校准备搬迁到新校舍,在迁入新校舍之前,同学们就该校300名学生如何到校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得到下列数据:

问题二:在2000年第27届悉尼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中国体育健儿在该届奥运会上共夺得多少枚奖牌?其获得的金牌数在奥运会总数中占多大的比例?

(2)从所获奖牌总数的数据,和最近几届奥运会相比,中国体育健儿在本届奥运会上的成绩如何?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许多生活中有用的数学知识,请同学们说一说。 1、如何制作不同的统计图表? 2、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3、各种统计图表的优劣。

4、如何根据要求对统计图表作出分析?

七、作业。

1.作业本(二)

2.结合你调查中收集的数据写一份调查报告。

《读统计图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读统计图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③小结④预测。 到了20xx年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

第三课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分数的简单计算 单元 第八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弓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难点 整数1减去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你会做吗?请你试一试! (1) 43里面有(3)个4 1。 (2)1里面有(5)个5 1 。 (3)85里面有5个(8 1 )。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西瓜吗? 学生看课件填空。 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进行有效的复习,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讲授新课 1、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一个西瓜,哥哥吃了 82,弟弟吃了8 1 。兄弟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你会列式吗?怎样计算呢? 学生列式。 =+8 1 82 82是2个81 , 81是1个81 ,加在一起就是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课件演示: 变式题 一个西瓜,哥哥吃了82,弟弟吃了8 1 。哥哥比弟弟多吃几分之几? 2、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6 265- 课件演示: 3、学习“1”减去一个分数。 1-4 1= 小组合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个 8 1 ,也就是8 3 。所以 8 38182=+ 答:兄弟俩一共吃了这个西 瓜的8 3。 5个61减去2个61 ,剩下3个61,就是6 3。 6 3 6265=- 可以看作4个 41,就是44。 1-41=44-41=4 3 同分母分数相 加或相减,把分子相加或相 减,分母不变。 “1”减去一个分数,可以把“1”写成和减数分母相同的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中学信息技术《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案例 让图表“说话”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案例■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 4 章数据统计与分析,第 4 节数据图表与分析,这也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属 于《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因 此在整个 Excel 的学习中是个重难点。建立图表的四个步骤并不难,难点在 于学生对于图表类型的选择,源数据的选择以及图表选项的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柘汪中学七年级( 1)班的学生,在这之前,该班学生 对于 Excel 应用软件的窗口组成以及利用该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都 已掌握的比较好!而且学生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该班级还有一个较 大的特点就是班级凝聚力强,相互协作能力强,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利用这一 特点展开教学。同时,他们对于图表在其它的学科的学习中也有接触,为本 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利用图表向导选择正确的图表类型分析不同的数据。 2.理解并掌握图表(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类型的选择,能根据数据 内容选择相应的图表类型进行创建。 3.能对于图表进行简单的美化和修饰,使其更加美观、得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游戏教学法”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任务驱动法”将任务有层次的一一呈现,让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小老师”帮助的方式,让掌握好的学生帮助理解能力稍微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息,提高课堂整体效益。 1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2.让学生体验 Excel 图表功能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应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目标,逐渐养成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3.激发学生参与到环保行列中来,从自我做起。 行为与创新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逐步培养环保意识和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所分析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图表类型。 2.源数据的正确选择。 3. 图表的美化。 (重点成因:由于不同图表反映的重点不同,因此,要想利用数据分析图表,前提就要选择好恰当的图表,因此,图表类型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知道了图表的类型,不明白数据与图表的生成关系,也将前功尽弃,因此数 据源的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学难点 1.源数据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2. 审美意识的培养。 (难点成因:七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限制,在理解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引导,尤其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而这些恰恰有事突破重点的核心,因此,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范文整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圆形纸、长方形纸若干,各种可用分数表示的图片.

学生准备:圆形纸、长方形纸各一张、彩色笔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谈话激趣:这几天我们一直学什么。现在老师心理想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分数。 师分别拿出有颜色的夹子、6本本子、一捆小棒请学生找出分数。 根据板书,用“/里面有个1/”的话说一说。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出示分吃西瓜的情景: 师:从上面的图画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提出问题:“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教学分数加法 生猜一猜:1/8+2/8等于多少? 学生最可能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3/8,一种是3/16,这里要注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证明自己的方法 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3/16若出现

有没有不同的答案吗? 若出现3/8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现在出现了两种答案,到底哪个正确,谁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说法是正确的,让大家都来接受你的说法,好吗? 集体操作验证 ①生动手折出1/8和2/8,并涂上颜色。 ②观察并讨论:和是多少?为什么? ③汇报交流,思路可能有: a、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3/8; b、2/8是2个1/8,2个1/8加1个1/8是3个1/8,也就是3/8 ④引导辨析:1/8+2/8的结果为什么不是3/16? 围绕问题:“西瓜的总份数有没有改变?”来讨论。 教学分数减法: 观察:这个西瓜现在还剩几分之几? 思考:爸爸回来后从剩下的这5/8中又吃了2块,最后还剩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生小组讨论:5/8-2/8等于多少? 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a、从5份中吃了2份还剩3份,也就是3/8;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案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廖桂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四章第四节——“数据图表与分析”。图表是一种能直观地反映数据特征和趋势的表现形式,它能把枯燥的数据表现得栩栩如生,在数据统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决定了本节课在本章内容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中通过数据描述的多样性与图表的制作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建立图表、编辑图表的操作,并且在众多类型的图表中重点介绍了常用的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并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体会柱形图、折线图、饼图适合表达的数据关系、适用的场合。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熟悉了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主探究,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个别学困生不能适应整体节奏,需要老师及时的帮助,以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图表类型的选取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新教材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接受“新”(新知识、教师教学的新方法)的幸运儿,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作表数据的处理,并且每一位学生都能独自操作。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据图表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领悟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我在教授时尽量多的以课件展示,用数据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为题引,展开了教学。在技能知识的传授中,我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会学习的好习惯。本节课我是沿着以下思路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引入课题---步步为营,导学达标---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利用图表向导,创建柱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方法; ②理解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在反映数据上的区别; ③能根据所要反映的数据情况选择适当的图表类型并建立图表; ④能根据需要对图标进行修改和美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来制作图表; 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同类型图表的适用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善于分析、乐于尝试、独立思考的自学品质,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③以探究学习方式了解数据分析的有关知识,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品味有关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知识,树立努力学习好信息时代的技术,做一名新时期的人才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 1.根据图表向导制作柱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 2.图表的修改与美化。 六、教学难点: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个1/42)2/5里有()个1/5 3)4/8里有()个1/84)5/9里有()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三、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

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教案

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 新课指南 1.知识与技能:(1)理解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2)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折线图及频数、频率的含义,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和预测、判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和预测的过程,充分理解并掌握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类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常见四种统计图表的学习与分析,体会统计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获得相关的信息.难点是频率、频数的意义及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画法. 教材解读精华要义 数学与生活 如图12-1所示的是某粮店的大米、面粉、小米、玉米面的销售情况统计图,观察图形,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如果你是这家粮店的老板,你会怎么做? 思考讨论这个问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其目的是想通过这个统计图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其中的有些信息可以帮助老板了解民众的需求量大小,如:(1)大米的销售量最大,需多进货;(2)小米的销售量最小,需少进货;(3)面粉的需求量仅次于大米的需求量,也应多进货,等等,你还能找到哪些信息? 知识详解 知识点1 扇形统计图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关于数据的统计的表示方法,它们多是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主要是反映具体问题中的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扇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之和为100%或1,如图12-2所示. 知识点2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用扇形的面积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 知识点3 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条形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条

《分数的简单计算》优秀教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9页--100页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 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 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苹果、桔子、梨。试题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节课我们来一个吃水果比赛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愿意)谁愿意把你的水果分给你的好朋友吃呢?(我愿意) 刘莉同学到讲桌前把自己带来的桔子分给他的两位好朋友吃。边分边说我的桔子有9瓣(10、11瓣),分给王惠2瓣,分给李丹阳3瓣,分完后,他的两位好朋友分别说出我吃了这个桔子的2/9,我吃了这个桔子的3/9。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刚才的分桔子、吃桔子活动。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小组讨论(教师参加到小组活动中) 2. 小组汇报。 (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了这样一些数学信息:王惠吃了一个桔子的2/9,李丹阳吃了一个桔子的3/9。提出的数学问题:他俩一共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 还剩下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 (2)我们小组发现的数学信息和他们小组的发现的数学信息一样,但是问题不一样: 李丹阳比王惠多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 刘莉吃了这个桔子的几分之几? 3. 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好棒呀!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齐声回答:会! 学生1:2/9+3/9=5/9 学生2:1-5/9=4/9 学生3:3/9-2/9=1/9 学生4:1-(2/9+3/9)=4/9 4. 你们是怎样想的? 学生1:刚才我做2/9+3/9时是这样想的:2/9是2个1/9,3/9是3个1/9,2个1/9加3个1/9等于5/9。学生2:我在算1-5/9时,看到还剩下4瓣桔子,就觉得等于4/9。 师:好!你是通过观察得出的结果。很好! 学生: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想法。 师:说说吧! 学生:1是那个桔子,桔子有9瓣,所以1就是9/9,9个1/9减5个1/9=4/9。 师:你说的太棒了! 学生3:3个1/9减2个1/9等于1个1/9是1/9。 学生4:老师我算1-(2/9+3/9)=4/9时,先算2/9加3/9等于5/9,再算1减5/9就等于4/9了。(二)以小组为单位分苹果、梨或桔子吃比赛。(把你小组在吃水果比赛中,发现的信息记录在本子上,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讲义:常见的统计图表

常见的统计图表 考点一统计图表的简单应用 (2015·温州)某校学生参加体育兴趣小组情况的统计图如图所示,若参加人数最少的小组有25 人,则参加人数最多的小组有( ) A.25 人B.35 人C.40 人D.100 人(2015·武汉)下面的折 线图描述了某地某日的气温变化情况.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 :00 气温最低B.6:00 气温为24 ℃ C.14:00 气温最高D.气温是30 ℃的时刻为16:00

变式:(2015·苏州)某学校“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调查中,随机调查了若干名学生(每个学生分别选了一项球类运动),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扇形统计图.已知其中最喜欢羽毛球的人数比最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少6人,则该校被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名. 考点二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表的应用 兰州市某中学对本校初中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做了总量控制,规定每天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不超过1.5 小时.该校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对本校初中学生回家完成作业的时间做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并绘制出频数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的一部分. (1)在表中,a=(),b=();(2) 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请估计该校1 400 名初中学生中,有多少名学生在1.5 小时以内完成了家庭作业.

变式 1:下图是某学校全体教职工年龄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统计中采用“上限 不在内”的原则,如年龄为 36 岁统计在 36≤x <38 小组,而不在 34≤x <36 小 组),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学校教职工总人数是 50 人 B .年龄在 40≤x <42 小组的教职工人数占该学校总教职工人数的 20% C .教职工 年龄的中位数一定落在 40≤x <42 这一组 D .教职工年龄的众数一定在 38≤x <40 这一组 变式 2:某学校为了解学生课间体育活动情况,随机抽取本校 100 名学生进 行调查.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统计图.若该校共有 1 200 名学 生,则估计该校喜欢“踢毽子”的学生有 人. 考点三 统计的综合应用 (2015·金华)小明随机调查了若干市民租用公共自行车的骑车时间 t (单位:分), 将获得的数据分成四组,绘制了如下统计图.请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常用的统计图有

常用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图。 A、条形;折线;扇形 B、条形;射线;扇形 C、折线;线段;扇形 D、曲线;折线;扇形 小丽家上个月的教育支出占全月总支出的25%,绘制她家上个月支出情况的扇形统计图时, 圆的面积表示(),表示教育支出的扇形圆心角是()°。 A、全月总支出;60 B、全月总支出;40 C、全月总支出;120 D、全月总支出;90 下面是鸡蛋各部分质量统计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鸡蛋中蛋壳的质量约占 ( ),蛋黄的质量约占( )。如果一个鸡蛋的质量为60 g,那么这个 鸡蛋中的蛋白的质量为( )g。 A、20%;32% ; 31.8 B、20%;42% ; 31.8 C、15%;32% ;23.8 D、15%;32% ; 31.8

扇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A、表示数量的多少 B、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太阳上的氢元素约占75%,下面图()能正确地表示这个信息。 A、 B、 C、 右面是某班一次测验成绩的扇形统计图。其中得优的有12人,全班共有()人。 A、10 B、30 C、40

某校六年级学生视力统计情况如右图。 (1)视力正常的有76人,近视的有()人,假性近视的有()人。 A、50 ;64 B、50 ;65 C、60 ;64 D、60 ;68 (2)假性近视的同学比视力正常的同学少()人。 A、12 B、24 C、20 D、16 (3)视力正常的同学与视力非正常的人数比是()。 A、19:21 B、13:31 C、21:31 D、19:31

李明家5月份的支出及储蓄情况统计如下。 (1)李明家5月份的伙食费共花了800元,这个月他家的支出及储蓄总共是多少钱? A、这个月他家的支出及储蓄总共是3600元钱。 B、这个月他家的支出及储蓄总共是1800元钱。 C、这个月他家的支出及储蓄总共是2000元钱。 D、这个月他家的支出及储蓄总共是2400元钱。 (2)根据扇形统计图把下表填写完整。 A、

excel图表教学设计 2

《5.5制作数据图表》教学设计 教案基本信息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图表表现数据的特点和意义 2、理解并掌握图表(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类型的选择,能根据数据内容选择 相应的图表类型进行创建。 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数据之间的图形关系,发现事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2、让学生体验Excel图表功能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应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目标,逐渐养成自主探索的创新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的操作。 2.图表类型的选择(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形图)。 3.图表数据源的选择。 教学难点:图表类型的选择与图表数据源的选择。 教学关键:对图表所要表现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法,教师引导、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 【教学工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实例、素材、Excel应用软件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中职财经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生经过前面几堂课的学习,对EXCEL操作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简单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但是这种纯文字、数字的格调让他们感觉不再新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他们能够运用EXCEL中的“图表”来处理数据,而这些处理的数据又跟我们学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这堂课的时候,学习兴趣应该会很高,效果也会很好。但是在这堂课中可能会存在以下一些难点: 1、有些同学可能不能正确选择创建图表的数据源。 2、对数据图表不能选择正确的样式。 【教材分析】 《5.5制作数据图表》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第5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围绕EXCEL这个主题展开。本课是EXCEL中的关于数据图表的内容,图表功能是EXCEL中的最常用、最重要的功能,它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地位十分重要。 【教学过程】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3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2、通过交流,总结,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 3、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4、使学生能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分数的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在分数加减法中,分母相同时,分子相加或相减; 2、在加法中,和的分子和分母相同时,可以写成1; 3、在减法中当被减数为1时,可以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减。 教学准备: 打开电脑,播放PPT 教学过程: . (—)课前复习: 打开PTT,让同学们回答屏幕上的问题,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 (1)4/9里面有()个1/9,5/6里面有()个1/6. (2)3个()是3/7,5个()是5/9. (3)()个1/3是2/3,()个1/7是3/7. (4)5/8里有()个(),4个1/4是()。 (5)1=4/4=()/8=3/()=6/()=()/5. (二)情境引入: ; 师:同学们好,老师买了个大西瓜,我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那么每份是这西瓜的多少了 学:八分之一。 师:真不错,小红说她吃了这西瓜的八分之二,小丽说她吃了这西瓜的八分之一,问:

他们一共吃了这西瓜的几分之几了你能否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大家试着写一写、做一做。 师:先提问一些学生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2/8+1/8=3/8”可分解成2个1/8加上1个1/8等于3个1/8。然后板书,让同学们齐读。 师:屏幕展示:长方形的六分之一与长方形的六分之五刚好凑成这个这个长方形。问:谁能用数学算式表式出来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出来。然后,老师板书“1/6+5/6=6/6=1”问同学们你们重这两个式子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下。 学生:分母相同,只要把分子相加,和的分子分母相同时可看做是一。(引导学生得出概念) 师:让学生齐读并抄写在课本例题1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做练习,巩固知识,讲评。 师:刚才我们学了分数的加法,现在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减法。屏幕展示:解释长方形的六分之五去掉六分之二等于六分之三。老师板书“5/6-2/6=3/6”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个式子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下。 ~ 学:分母相同,可以把分子相减。(引导学生得出概念) 师:让同学们齐读,并抄写在课本例题2,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做练习,巩固知识,讲评。(练习最后一题是1-1/4=这道题可能同学们都不太懂得,那么现在老师来帮大家解决好吗) 师:屏幕展示:解释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分每一分视这个圆的4/1,拿走一份剩下3/4。板书:“1-1/4=4/4-1/4=3/4”问1还可以看做几分之几呢 学:积极回答。 师:同学们学得好快呀,你们真聪明,在减法中当被减数为1时,可以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减。要求同学们抄写在例题3,好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同学们做练习,反馈。 师: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教案

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 殷惠平一、课程内容标准 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的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的第二部分内容:“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是表格数据处理之后对表格数据应用的进一步深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图表处理操作使用方面,能够根据具体需求恰如其分地表达意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认识图表的作用与适用特点,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数据和图表的关系,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和价值,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感悟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2.难点:如何根据任务需求,进行图表数据的分析。 五、教法学法:采用讲授、探究、任务驱动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网络微机室 七、教学过程:

(1分钟)学生看幻灯片回答,转置前后不同. 老师总结(1分钟):针对同一组数据,通过改变不同的统计任务,得到 的图表表达信息有明显的不同。由此可见,对于同一组数据,我们如果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目标来审视和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就会有不同方 面的结果,这就是利用图表加工信息的价值所在。 ★ 任务3:合作探究:图表的灵活应用 (1分钟)老师:在学习和工作中,各种表格、图表被大量运用到报告或文档中,不同的任务需求,设计的图表会不同,不同的图表表达的息 也不同。下面请同学根据你对图表理解,选择合适的图表分析工作表。 我们的资料:“自行车品牌统计” “绿色出行 人数变化” “绿色出行 人数比例”。分两步进行,首先请小组长搜集本组同学讨论一下,确定图表 类型(2分钟),基次,同学们按讨论结果,将工作表转成图表,并得出结论。 3.1 选择合适图表类型分析工作表“自行车品牌统计”,得出结论? 3.2 选择合适图表类型分析工作表“绿色出行 人数变化”,得出结论? 3.2 选择合适图表类型分析工作表“绿色出行 人数比例”,得出结论? 3.4选做: 3.4.1做完上述任务的同学,请将“图表”进行适当修饰,例如: 更改图表背景; 3.4.2 做一下工作表”选做题”中的任务。 选做题,看时间是否演示。 学生讨论确定图表类型(2分钟) 学生练习(6分钟) 学生演示(3分钟) 学生回答(3分钟) 老师:上面我们综合运用了三种图表类型,下面请同学们参考p54表格,对上述三种图表类型进行总结。 ★任务4:图表的用途 通过前面对各种类型图表的运用,总结各种图表有哪些作用? 类型 具体用途 擅长比较数据间的多少与大小关系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 确定图表类型。 学生练习 学生总结

2017八年级数学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doc

学科:数学 教学内容: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 新课指南 1.知识与技能:(1)理解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2)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折线图及频数、频率的含义,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和预测、判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和预测的过程,充分理解并掌握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类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常见四种统计图表的学习与分析,体会统计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获得相关的信息.难点是频率、频数的意义及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画法. 教材解读精华要义 数学与生活 如图12-1所示的是某粮店的大米、面粉、小米、玉米面的销售情况统计图,观察图形,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如果你是这家粮店的老板,你会怎么做? 思考讨论这个问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其目的是想通过这个统计图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其中的有些信息可以帮助老板了解民众的需求量大小,如:(1)大米的销售量最大,需多进货;(2)小米的销售量最小,需少进货;(3)面粉的需求量仅次于大米的需求量,也应多进货,等等,你还能找到哪些信息? 知识详解 知识点1 扇形统计图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关于数据的统计的表示方法,它们多是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主要是反映具体问题中的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扇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之和为100%或1,如图12-2所示.

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教案)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并形成报告 运城中学王庆【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粤教版高一第三章“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第2课时,它既是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延伸,又为后面数据库的学习奠定基础。表格信息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常用的一种方式,而采用图表方式更方便分析数据、挖掘数据规律并直观形象地表达统计结果,因此,表格信息加工是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加工、处理及分析,能从中发现和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提升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excel的基本操作,但对表格数据的挖掘、提炼能力欠佳,将所学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中应用更是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体验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 ②知道图表的类型、用途及特点; ③能根据任务需求,利用图表来快速提炼信息;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并能 结合图表科学准确地得出合理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 正确分析、评价数据的价值观及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使用恰当的图表类型来呈现数据;(2)总结各类图表的适用范围;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图表类型; 【教学方法】 教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学校德育处每月都要进行文明班集体的评选,现有图1的数据需要同学们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以下信息: 哪个班总成绩最好? 哪个班三周成绩趋于平稳? 哪个班进步最快?? 请同学们比较分析下:图1和图2哪个更容易帮助我们完成任务。显然,图2的图表直观明了,可以快速挖掘出我们所需信息。下面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及形成报告。 我们来复习下图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一般流程: ——— ———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本环节围绕3个知识点通过3个任务的学习来完成,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 主学习、小组协助实现。 ( 图1) (图2) 明确任务 建立表格 分析数据 形成报告

小学数学统计图表题

小学数学统计图表题

统计图表 一、填空。 1、我们学过的常用统计形式有() 和()。 2、一般情况下,数据整理时较常用的方法 是画()字。 3、条形统计图用()的长短来表示 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折线上的 ()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4、能清楚地反映出各种数量的多少的统计 图是(),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 少,还能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的统计 图是()。 二、1、下表是大成小学2001学年各年级学生 人数统计,按要求解答问题。 年级合 计 一二三四五六 人 数 280 265 220 180 已知四年级人数是三年级人数的90%,六 年级人数比一年级人数少55%,算出四、 六年级的人数和合计数,填在表格里。 2、下表是某糖厂今年第二季度产量统计 图,请看图填空。

(1)在括号里填出每个月的产量。 (2)第二季度平均月产糖()吨。 (3)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增产()吨。 (4)六月份比四月份增产()%,五月份产量占全季度的()%。 3、下图表示的是某人骑自行车所走的路程和花费的时间。 (1)他一共骑了()千米,旅途的最后半小时他骑了()千米。 (2)他在途中停留了()小时,因为图中()。 4、下面是一辆110巡逻车某一天上午8时 到11时30分的行程情况,请看图回答

问题。 (1)这天上午这辆110巡逻车共行驶了()千米路程,平均每小时行驶()千米。 (2)有一段时间这辆车停在那里,这段时间是()到()。 (3)这天上午他们车速最快的一段时间是()。(4)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什么? 5、李刚、王芳、小亮和昊昊四个人某一天上学的情景是这样的: (1)李刚家的不远处有一个农贸市场,他离家走了一段路以后就进入农贸市 场,由于人多,走得比较慢,走出农 贸市场后,他加快速度,一直走到学 校。 (2)王芳的爸爸是一位出租车司机,这天爸爸顺路带了王芳一段路,然后她自己步 行到学校。 (3)小亮这天最有趣,他从家出发走了一段路以后才发现忘记带美术课要用的 材料了,于是他赶紧回家,拿了材料

高中信息技术_数据可视化—发现数据之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据可视化:发现数据之美》教案设计 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及适应了现代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是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兼备的课程。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数据需要图表进行表示,以形象直观的图形将枯燥的数据表现的栩栩如生,让人很轻松地就能从中看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及变化。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数据用EXCEL电子表格将数据图形化是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必修课本第四章第二节第二个知识点,这一课内容有图表类型及让学生掌握柱型图、饼图、折线图。本课为第1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常用的图表类型及创建图表。利用图表的直观性,可以较方便地对数据进行分析。随着实际需求的日益增长与软件的不断更新,现在Excel中提供了很多的图表类型,人们日常使用的主要有三种图表:柱形图(直方图)、折线图、饼图(扇形图)。这部分内容在本章中占重要地位,学生在学完本课内容之后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统计方面的数据,是数据处理软件数据计算及显示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创造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探究。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表示实质就是表格内要素关系(如数量或比率有类别、地点、时间等要素的关系)的图形化展开,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直观比较,增强了数据的可读性,从而使我们发现和理解事物之间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学生感兴趣且难度不大。本课可采用范例对几种常用的图表表示方法进行教学。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 1、学习根据表格中的部分数据生成柱形图。 2、举一反三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部分数据生成折线图、饼图。 3、练习并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爱动手又具有个性,兴趣比较广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具备EXCEL其本操作的基础。由于学生自身发展及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差异,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因此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层次

分数的简单计算(一)-教案

2.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1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例1、2题及第97页“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算理,初体会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2.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3.经历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在动手操作及说理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投影仪等。 【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分吃西瓜的情景: 哥哥和弟弟分吃西瓜,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8份,哥哥吃了两块,弟

弟吃了一块。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哥哥吃 了西瓜的2 8,弟弟吃了西瓜的1 8 ) 2.提问题:“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①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②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多少? ③弟弟比哥哥少吃了多少? …… 3.选择第一个问题来解答: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1 8+2 8 =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分吃西瓜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进行新课】 教学分数加法(例1)。 (1)生猜一猜:1 8+2 8 等于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答案,一种是3 16,一种是3 8 ,这里注重引导学生 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若出现3 16 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2019新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教材是利用吃西瓜的情景引出分数的简单计算。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打算用学生过生日分吃蛋糕的情景引入新课,因为学生过生日的情感体验大都是愉悦的,采用这一情景,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认为1/8+2/8等于3/16,鉴于这一点,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确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本节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教材第99页例1从分吃西瓜的情境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图中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块),一个男孩吃了2块,一个女孩吃了1块,要求一共吃了多少块,即计算2/8+1/8是多少。教材通过小精灵提示思路和答案。 教材第99页例2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减法。通过一个女孩从5/6中拿出2/6,来展示计算过程,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算理。接着让学生通过填空,来呈现思考的过程。这样逐级展现算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对分数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材第100页例3教学“1减几分之几”。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理解1可以改写为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样减法就不会有困难了。不过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仍然安排了直观图。 三、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过“过生日”这种愉快的情感体会,利用这一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主动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生成知识、掌握知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 功体验。 五、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