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规范(正式)

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规范(正式)
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规范(正式)

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比例尺1:250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OO五年一月

1:25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定了1:25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目的任务、工作性质、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和测试技术、采样和测试质量监控及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的编制、异常查证、设计和成果报告的编写等技术方法和要求。

考虑到我国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黑龙江等边缘省、区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化探工作;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改变为按国际分幅的1:250000;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特别是随着全国区域化探深入开展,方法技术不断提高,在西部及边缘地区一些特殊地理景观区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样品测试监控方法和地球化学编图方法技术有了新的改进,野外采样定点和记录中GPS和信息技术已开始应用。修订规范已势在必行。它的修订将有助于提高区域化探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本规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6年1月颁发、6月1日实施的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0000)(DZ/T0167-1995)行业标准基础上,并结合近几年区域化探在特殊景观区野外工作方法、样品测试、编图等新成果编制而成。

本规范在《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0000)基础上,主要增加和修订以下几方面内容:

1、增补了高寒湖沼丘陵区、森林沼泽区、干旱荒漠区与高寒山区及与内地沿海中低山丘陵区过渡区的野外工作方法;将高寒山区划分为两个亚景观区,并补充了高寒山区干旱亚区的野外工作方法。

2、修订补充了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的方法,并提出新的分析质量监控方案;

3、修订了野外记录卡的格式、录入方式及采样定点方法,提出了野外现场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录入和GPS定位技术要求;

4、补充修订了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方法和要求,对异常查证方法技术和要求也做了补充、修订。

5、对地理景观分区图做了部分修订,将热带雨林区划归内地及沿海低山丘陵区;

本《规范》自颁发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任天祥、牟绪赞、张华、叶家瑜、向运川。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总则 (1)

4 设计书的编写 (2)

5 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3)

6 特殊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

7 样品库 (14)

8 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 (14)

9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16)

10 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 (16)

11 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 (21)

12 异常查证 (24)

13 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 (25)

附录A 地球化学记录卡(补充件) (27)

附录B 各种编码代号(补充件) (33)

附录C 野外GPS定点及航迹监管要求 (38)

附录D 地球化学采样掌上电脑现场记录要求 (39)

附录E 地球化学图说明书封面、扉页格式(补充件) (47)

附录F 区域化探样品可供选择的分析配套方案(参考件) (49)

附录G 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格式(补充件) (50)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比例尺1:25000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对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简称区域化探)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性质,设计书的编写,内地沿海中低山丘陵区和特殊景观区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和样品库,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异常查证,地

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等作了规定,确立了统一标准。

1.2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基础地质调查中进行的中小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基本工作比例尺为1:250000,亦可供比例尺1:200000和1:500000的同类工作或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

2 引用标准

GB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DZ/T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GB/T14496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GB/T14839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

3 总则

3.1 区域化探是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之一。工作范围应覆盖我国全部可工作的国土面积。其调查成果,主要为区域矿产勘查中成矿远景区和中大型找矿靶区的圈定、资源潜力预测、地质填图与基础地质研究、环境与土地质量评价以及社会其它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提供数十种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的地球化学资料。此项工作按国际分幅部署测区。基本工作比例尺为1:250000,交通很不发达、工作条件困难的边远地区也可采用1:500000工作比例尺。它们的基本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分别为1点/1~4km2和1点/16km2。成果图件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对地球化学资料的需求,可制作任意比例尺和不同图示表达形式的图件(册)提供应用。

3.2 按地理特点和区域化探工作条件,可把我国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地区(见图1):

a. 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

b. 具有各类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

所谓具有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主要是指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吉林东部等地的森林沼泽,内蒙古(大青山南坡除外)、甘肃兰州以西、宁夏、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青海、西藏、新疆、川西、甘肃祁连山等地的高寒山区,西藏北部、青海西南部的高寒湖沼丘陵,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岩溶,以及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与内地沿海冲洪积平原区等。这类地区的区域化探工作应针对各类自然地理景观条件制定特殊的工作方法。

3.3 区域化探采用的方法原则上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但允许在不同景观区在采样介质和工作方法上有所差别。

4 设计书的编写

4.1 设计书是化探工作的施工依据,应由承担本项区域化探工作的单位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编写。

4.2 在编写区域化探设计书前,应做好如下工作:

a.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特别要收集和本测区有关的区域化探资料;

b. 研究测区内水系分布情况及采样点布局的可行性;

c. 根据前人在本测区进行的化探工作资料,确定在本区进行区域化探合理工作方法。如果测区以前未进行过化探工作,也没有相邻地区化探资料可供参考,则应派人到工区进行实地踏勘,同时选择分布在不同子景观区的若干已知矿区进行必要的方法试验。

d.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符合本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提出在本测区内进行区域化探工作的实施方案。

4.3 设计书应提交主管部门审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执行,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4.4 设计书应包括的内容:

a. 工作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与工作量;

b. 测区的概况:包括测区的地理景观、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点、前人工作及研究程度等;

c. 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方法试验结果及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中拟测定的元素及分析方法的选用、野外采样及元素测定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编图方法等;

d. 重要异常的查证:包括拟采用的查证方法、使用的现场分析手段和设备、查证程度、提交异常查证的成果图件、简报等。

e. 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设备、材料计划、经济预算、组织编制和工作进度安排等;

f. 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包括计划上交的报告、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

4.5 区域化探项目都应单独编写设计书。设计书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写。

4.6 在设计书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设计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符,有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时,应

提出书面修改补充意见报请原设计审批单位批准后实施。

5 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5.1 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

5.2 工作比例尺为1:250000或1:200000的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密度一般为1个点/km2。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地区可以适当放稀。已发现水系沉积物异常持续长度短的地区,可适当加密到平均1~2个点/km2。

5.3 采样布局原则为:

a. 采样点要分布均匀、合理。要使1:50000地形图上按1km2划出的采样格子(称小格)中的绝大多数(95%以上)小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应做到基本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3个以上空白小格。采样密度平均为1~2个点/km2时,小格内样品数一般不要超过2个。采样点分布均匀并不意味着将采样点布置在采样格子中央,而应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见图2);

b. 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水系中和一级水系口上。适当考虑水系长度,超过1km的一级水系,除在水系口上取样外,还可以进入水系取一个或几个样品。注意使每一个点都能控制自己特有的汇水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

c. 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一般不小于1/3km2,不大于3km2;

d. 要考虑不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下异常的持续性。

上述原则中a.、b.两条最重要。实际运用时应分清主次、统筹兼顾、平衡取舍。具体布点作法是:在1:50000地形图上将长度大于500m的水系勾出并作初步布点。这样可以全面观察布局的均匀性和是否符合上述布点原则,然后加以调整。初步定下布局方案后,还可以允许采样人员在野外根据实际情况,按上述原则灵活作出一些变更。

5.4 尽量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聚积的淤泥、粉砂、细砂等物质。避免采集淤泥表层可能存在的有机物、岸边塌积物及人工堆积物,特别是可能带来严重污染的人工堆积物。

5.5 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的代表性及保证足够的样品重量,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例如15m~30m)进行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采样重量视不同岩性地区、样品粒度分布状况而定。可以在野外用不锈钢筛过筛,也可以回驻地使样品干燥后过筛。但要保证样品过60目筛后的重量大于200g。

5.6 采样部位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或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在干的河道或很少水流的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积之处采样。

5.7 选择采样地点时应注意避开厂矿、村镇、交通要道、路口可能带来的污染,在野外如果发现原布置的采样点在可能导致污染的下游,应挪至其上游。

5.8 采样点应正确地标绘在1:50000地形图上。使用GPS定点,定点误差不大于50m(GPS定点方法及要求见附录C)。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至少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5.9 统一使用标准化的野外记录卡、用代码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及周围环境特征,野外记录卡的格式及

填写说明见附录A。

5.10 记录卡填写的内容在现场用2H或3H铅笔填写或在现场用掌上电脑录入。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录入的要求见附录D。

5.11 记录卡填写内容要求正确、齐全。使用铅笔填写时,字迹要求工整、清晰,不准重抄和涂改,发现记录有误,只能将原记录代码划去,在其左上方写上正确的代码。

5.12 采样小组使用的1:50000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写上样品号。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另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点误差应小于0.5mm。

5.13 厚层运积物覆盖区、黄土覆盖区及湖泊地区在未研制出合适的工作方法之前暂不采样。少量空格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用土壤样品或塘积物代替,在点位图上用符号标明。破碎丘陵地区水系不发育或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考虑用土壤测量取代。土壤测量可沿路线进行,尽量使路线穿过大部分方里网格,在每一个取样小格(1km2)内,选择合适的层位在3~5个采样地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有水塘的地段,可按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方法,在水塘中及水塘入口处采集(冲积形成的)塘积物。使用土壤测量及塘积物采样的范围在点位图上和成果图上均应标明。

5.14 样品编号以4km2作为单位格子(大格),事先按1:50000地形图图幅的偶数方里网为界将单位格子编号(注意应包含1:250000图幅边廓线的偶数方里网线)。编号顺序自左至右再自上而下。在每一个单位格子中划成四个1km2的小格,标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为A、B、C、D。在每一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脚注为1,第二号样品脚注为2。这些号记录在1:50000底图上。例如在某图幅内,编号为3的一个采样大格中,采样小组沿水系向上采样的编号如图3。

5.15 格子编号时先制作编号表。大约每50个号码为一批。在其中任取一个号码为重复采样大格之编号,并在表上标明。在此大格内每个采样点上重复采样。取1个号码作为此大格内重复取样编号。另任取4个号码,为插入监控样编号之用(见表1)。

5.16 按编号表在1:50000地形图上按4km2的方里网格依次编号,组成样品编号图(图4)。注意每批留出的上述5个号码不要编在图上。将重复样号(例:19号)也记在重复采样格子中(例:25号)。

重复采样格子第二次采样号位置监控样位置

图4 根据编号表对采样地形图的编号

在底图下方注明重复样及监控样的号码,例如:

重复样:25 19

监控样:7 15 28 42

意即将来送交分析的样品25号为在25号大格内采集的样品,19号为在25号格子内采的重复样。

上述重复样号、监控样号的位置在各1:50000图幅中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的。

5.17 重复采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各个1:250000图幅上采样误差的起伏是否会影响或掩盖地球化学变化。重复采样数量应为总采样量的2~3%。

5.18 重复采样应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进行。选择哪个大格作重复采样,在编号图上预先固定。选择重复采样格子时要考虑使格子在图幅中较均匀分布和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单元。

5.19 采集的样品要防止玷污。采集用的新布袋及装过样品的布袋都要经过洗涤才能使用。如采集湿的水系沉积物要挤出一部分水份,套上塑料袋使湿样品隔开。

5.20 采样小组每日采样结束后,填好送样单将样品交野外样品加工组加工。

5.21 野外样品加工

5.21.1 样品加工组负责样品干燥、过筛、填写样品签、装瓶或纸袋、填写交样品库的送样单及编制样品号图、装箱送样等。

5.21.2 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可在日光下干燥或于50℃下烘干。在干燥过程中要及时揉搓样品,以免粘土物质胶结在一起。为使粘土胶结的颗粒解体,干燥中的样品可用木槌适当敲打。

5.21.3 样品干燥后,用60目不锈钢筛过筛。将小于60目筛孔部分收集于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应大于200克。

5.21.4 塑料瓶或纸袋上除应标有样品号外,还应有1:50000图幅号。

5.21.5 样品加工流程(见图5)

5.21.6 为减少分析工作量同时又保证样品有足够的代表性,将每一个大格(4km2)中的样品各取25g,等重量组合,每个组合样品重量应为100g。组合样品由野外样品加工组人员制备。

5.21.7 组合样编号流程(见图6)(以H-50-130-B幅第24号大格中共采4个样品为例)。

5.22 与半干旱草原荒漠毗邻的内地半干旱山区、丘陵区,如河北省北部、辽西、晋北等地,由于往往

受风成物质干扰,在进行水系沉积物测量时应注意消除干扰。一般截取-10目~+40目或-10目~+60目粒级可有效消除风成物质干扰。

6 特殊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1 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1.1 高寒山区指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南部、四川西部、甘青交界祁连山、新疆昆仑山、天山等地的年平均气温≤0℃的高山和极高山区。按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可分为湿润、半湿润高寒山区和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两个亚景观区。

6.1.2 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但两个亚景观区在具体方法技术上有所差异。

6.1.3 湿润半湿润高寒山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祁连山东段、阿尔泰山西段。

6.1.3.1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为1个点/4km2。在交通特别困难的地区采样密度一般为1个点/16km2,但可在1个点/8~25km2范围内选择。

6.1.3.2 布点原则

6.1.3.2.1 根据采样密度选择布点位置:

a. 1个点/4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超过1~2km的一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和三级水系中上游区段;长度超过3km的一级水系,应进入水系加布采样点。

b. 1个点/16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超过3km的一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和三级水系中上游区段。长度超过5km的一级水系应加布采样点;

c. 1个点/25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二级水系中,以及长度超过4km的一级水系沟口和三级水系的中上游区段。三级水系中下游布控制点。

高山峡谷区羽状水系发育,在羽状水系分布区,一般只在长度超过2~5km的水系沟口上方采样。长度超过5km的水系可增加取样点。羽状水系密集时,可在2~3个水系沟口取样,然后组合成一个样品,采样点标在适中水系或最大水系,并在记录中注明;也可按一定间距,选择支沟采样。

6.1.3.2.2 要考虑采样点控制汇水盆地面积的均匀性和采样布局的合理性。

6.1.3.2.3 采样点有效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60%以上。

6.1.3.2.4 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汇水域面积一般不小于所用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二分之一,不大于其两倍。

6.1.3.2.5 注意减少行走路线及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

6.1.3.3 布点时,可先在野外用地形图上标出水系;兼顾上述各条原则在图上初步布点。

a. 1个点/4km2采样密度,可选用1:50 000或1:100 000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在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2km的水系;

b. 1个点/16~25km2采样密度,可选用1:100 000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在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4km的水系。

6.1.3.4 采样点按网格编号。网格大小的选择应与采样密度相适应。原则上每个网格内至少有一个采样点。

a. 1个点/4km2,可选用4km2或16km2网格;

b. 1个点/16km2,可选用16km2或64km2,网格;

c. 1个点/25km2,可选用25km2或100km2网格。

在图上以图幅为单位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按顺序编排格子号。格子内的样品号用阿拉伯字码并用英文字母脚注。如3号格中1号样品,记为3A;2号样品记为3B。

6.1.3.5 编排格子号、在地形图上制作编号表和重复取样的要求同内地沿海区规定。

6.1.3.6 尽量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聚积的粉砂、细砂、淤泥等物质,但避免采集淤泥表层和含泥炭较多的淤泥。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代表性,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30~50m)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样品重量应保证样品过筛后重量大于300g。

6.1.3.7 采样部位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选择有利沉积物聚积的水流变缓处、河道转弯内侧、大石背后等部位。在高寒山区与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的“过渡带”,在干河道或很少流水的河道中取样时,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如河道很宽可横切河道多点采样,并注意排除风成物质干扰。

6.1.3.8 野外采样注意事项、记录、样品加工和分析同“内地及沿海中低山区”有关规定。

6.1.3.9 野外采用GPS定点,要求见附录C。采样点应正确标绘在野外工作用图上,定点误差不大于50m。每个采样点在野外均应留有标志。每日野外结束后要将手图上的采样点着墨编号,同时将手图上的采样点转绘到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转点要求同内地沿海规定。

6.1.3.10 样品在野外过60目筛,选用-60目粒级;取100g送实验室分析。另取200g送交样品库保存。样品装在特制的样品瓶或纸袋内,并标出样品号和所在的1:50 000或l:100 000图幅号。

6.1.3.11 一般只作单点样分析。大致以50个号码为一小批,一个1:100 000或1:250 000图幅为一大批,进行送样分析。每一小批中留出5个号码,分别插入一个重复样(可编成密码)和相应监控样(插入方法同内地沿海区)。

6.1.4 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主要分布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西藏西北部、祁连山西段、阿尔泰山东段。

6.1.4.1 该区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由于区内干旱少雨,流水搬运作用相对较弱,水系沉积物迁移距离偏短,采样密度一般为1个点/4km2。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可适当放稀。

6.1.4.2 该区风积物分布普遍,为消除或减少风积物干扰,采样粒级一般应选择-10目~+80目。一些地区风积物颗粒偏粗,干扰较重,采样粒级可选择-10目~+40目。

6.1.4.3 该区水系发育但众多水系少见地表径流,多为干沟和干河谷。雨季偶有阵发性洪流。水系沉物样品应在有利于冲洪积物堆积的现代洪流通道上(或干沟底部)采集,注意避开风成沙堆积部位,选择在粗细混杂和砾石成分复杂地段采样。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应在采样点30-50m范围内或横切河床多点采集组合样。采样重量,要保证过-10目~+40目或+80目筛后的重量不少于300g。

6.1.4.4 在少数植被比较发育的沟谷,采样时应选择在流水线明显的部位采样,或在沟底挖至出现明显冲洪积层位,采集粗细粒混合的冲洪积物样品。避免采集含有机质较多的褐土和淤泥。在采样点30~100m 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

6.1.4.5 羽状水系分布区,在采样单元内可选择多条并列水系采样并组合成一个样品,样点标在中间水系,其它采样水系可用箭头指向样点位置。

6.1.4.6 野外定点、记录、样品加工处理、送样、成图比例尺等同湿润半湿润高寒山区。

6.2 高寒湖沼丘陵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2.1 高寒湖沼丘陵景观区系指海拔3500m以上、年平均气温0℃以下、地形起伏较小、并分布有较多沼泽或湖泊的自然地理景观区。该景观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可可西里地区和藏北的羌塘高原。区内由东向西气候由半干旱至干旱,风积物分布普遍。江河源区水系发育,水系中、上游发育有沼泽湿地,低洼处分布有淡水湖泊;青藏公路以西、可可西里和羌塘高原,地势较平缓,水系较发育,但流水搬运作用较弱,为内陆水系,水系下游多为咸水湖泊,岸边有盐沼分布。

6.2.2 高寒湖沼丘陵景观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

6.2.3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基本密度为1点/4km2。在通行条件较好区段可适当加密;在通行条件较困难或雪线附近可适当放稀。

6.2.4 布点原则

a. 采样密度1点/4km2,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三级水系内,长度为1-2km的一级水系口,长度>2km 一级水系内应增加采样点。羽状水系分布区,除多条羽状水系采集组合样外,应在主水系布置控制点。

b. 采样密度小于1点/4km2的地区,采样点主要布置在二、三级水系及大于2km 的一级水系口上,四级水系可布控制点。

c. 采样点布置要合理,即在采样单元内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同时应注意采样点要分布均匀。

6.2.5 最上游采样点控制汇水域一般不小于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二分之一,不大于其两倍。

6.2.6 采样点有效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的70%以上。

6.2.7 样品采集应选择在现代流水线上冲洪积物成分复杂且粗细粒混杂堆积部位。在100m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样。由于区内风积物分布比较普遍,采样时注意避开风积物。采样粒级为-10目~+40目或-10目~+60目。采样重量应保证过筛后不少于300g。

6.2.8 若采样区内水系多见紊流,样品采集应横切河道或在多条紊流线上多点采集组合样。

6.2.9 若一、二级水系上游多见植被或风积物覆盖,采样时注意选择明显流水线或下挖至有冲积物的部位及层位采集样品。

6.3 干旱荒漠和半干旱草原荒漠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3.1 干旱荒漠和半干旱草原荒漠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区。干旱荒漠指年降雨量<150mm、年蒸发量>2500mm,气候极其干旱、植被极端稀疏,发育荒漠植被和干旱荒漠土类的地区。半干旱草原荒漠区是指年降雨量150~350mm,年蒸发量1500~2500mm,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草原植被和栗钙土类发育的地区。

6.3.2 目前可在下列地区开展区域化探工作:

a. 荒漠、半荒漠山区(或丘陵);

b.地形起伏不大,干沟不发育的石质戈壁(岩漠)或有较多基岩崩解物分布的碎石质戈壁区;

c. 半干旱草原荒漠区中覆盖较薄(一般小于2~5m)的准平原或盆岭区。

6.3.3 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

a. 水系(或干沟)发育的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

b. 石质戈壁、戈壁残山和碎石戈壁区:以碎屑为主的残积土测量;

c. 薄层覆盖的丘陵准平原(草原)区,以土壤测量为主;

6.3.4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在低山丘陵和羽状水系发育区,为1个点/km2,在地形切割剧烈山区可以将采样密度放稀至1个点/2~4km2。其布点原则可参考“内地及沿海地区”的有关规定。

6.3.5 干旱荒漠区很少见地表径流,几乎全为干沟和干河谷,洪水期偶有暂时性水流。不少地区沟谷宽阔,有多道流水线或辫状流水线。因此,水系沉积物样品应在有利于冲洪积物堆积的洪流通道上(干沟底部)采集;注意避开风成沙,采粗粒级物质。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应在采样点附近30~50m范围内及横切河床多点采样,组合成一个样品。

6.3.6 风成沙干扰是干旱荒漠区水系沉积物异常含量稀释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不同地区风成沙干扰水平的差异使元素含量分布出现假趋势和失真分布。为消除或基本消除风成物质干扰,可截取不含或少含风成沙的-4目~+20目的中粗粒级水系沉积物。截取所需粒级可在采样现场直接进行。截取后的样品重

量不应少于300g,其风成沙含量应小于样品重量的10%。

6.3.7 半干旱草原荒漠区地表径流开始增多,但大多数沟谷仍为干沟,水系沉积物主要为洪水季节带来的洪积物和冲洪积物。风成沙干扰比干旱荒漠区减弱,且粒级变细。不少地区出现草皮沟或水系沉积物中具双层和双层韵律结构。即上部为腐植化冲风积细砂土层,下部为冲洪积砂砾层。水系沉积物样品应取自有利于冲洪积物堆积的部位。为避开风成沙和腐植质干扰,可截取-4目~+40目或-10目~+40目粒级的水系沉积物。截取后的样品重量不小于300g。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应在采样点附近30~50m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当河床宽阔、出现多道流水线时,应横切河床多点采样,组合成一个样品。6.3.8 水系沉积物野外采样定点、样品编号、记录、样品组合加工可参考“内地及沿海地区”的有关规定。但粗粒级和中粗粒级样品应先行中碎后再进行细碎。

6.3.9 在碎石质戈壁和石质戈壁地区进行的以碎屑为主的残积土测量,采样密度可为2个点/1km2或1个点/1—2km2。可按正方形网格布点。编号方式同内地沿海区。

6.3.10 以碎屑为主的残积土测量。剥去含风成物质的表层,取以岩石碎屑为主的残积土层,筛取+20

目至10mm粒级的碎屑样品。为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应在采样点距三分之一范围内多点(3-5处)取样组合成重量300g的样品。取样点在野外应留有标志。野外记录统一使用土壤测量记录卡。

6.3.11 土壤测量。采样密度一般为1~2个点/km2。以方形网格布点。

6.3.12 采集土壤样品的部位和粒级:

a.疏松层上部含有风成物质或为腐殖土风积层时,应穿过风成物质层在残积层取样。为消除风成物质干扰,应截取-4目~+40目之间的粒级;

b. 在钙积层和盐渍层发育区,应穿透钙积层和盐渍层在残积层取样。取样粒级,可截取-4目~+20目粒级。若已证实所采物质不含风成沙,可用-4目粗细混合粒级。

6.3.13 为增强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周围100~200m范围内多点(3-5处)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采样点标在采样小格的中部。采样重量以保证截取的粒级样品重量不少于300g。野外记录统一使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记录卡。

6.3.14 土壤测量野外均采用GPS为主、结合地形图进行定点。定点要求、样品编号方法、重复取样、样品组合与加工、送样等均同内地沿海区。但样品细碎前,应先进行粗碎和中碎。

6.3.15 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要使90~95%的采样格子(大格)都有采样点分布。

6.3.16 1:250000图幅内用不同介质取样时,宜分别标出其取样范围,以不同的方式编制地球化学图。由于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均采集粗粒或中粗粒以岩屑为主的岩石风化物,三者差异不大,在标出各自的取样范围后,也可以统一成图。

6.4 岩溶(喀斯特)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4.1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分布在我国南方广西、贵州、云南东部等地的以溶蚀作用为主的热带(部分亚热带)岩溶类型区。

6.4.2 根据采样环境和工作条件可将岩溶区划分为四类:

a.岩溶山区和低山丘陵区;

b.峰丛、峰林谷地;

c.峰丛、峰林洼地;:

d.岩溶平原(包括大面积的盆地)。

6.4.3 采样方法和采样密度

6.4.3.1 岩溶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一般有一、二级水系发育和临时性水流。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采样密度1个点/km2,采样方法与“内地及沿海”地区相同。当无水系时,可在洼地底部采集土壤样品代替。土壤样品在采样点附近三分之一点距范围内2~3处采集,组成一个样品。

6.4.3.2 峰丛、峰林谷地,往往以开放式水系和半封闭式串珠状洼地并存为特征。采样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测量为辅。水系沉积物测量点主要布在谷底,采集活性沉积物或洪积土壤样品,平均采样密度1个点/km2,土壤样品在洼地近底部采集坡洪积物。该类地区洼地多大于0.3km2,在一平方公里采样格内择其大者采样,在采样点附近100~200m范围内多点采集合成一个样品,采样密度一般1~2个点/km2。

6.4.3.3 峰丛、峰林洼地,洼地多为封闭式和半封闭式,且洼地面积较小,多在0.3km2以下。采样方式以土壤测量为主,水系沉积物测量为辅。采样密度以1~2个点/km2。土壤测量点主要布置在洼地底部最低处,采集坡洪积土壤样品。当洼地<0.3km2时,可在2~3个小洼地采样合成一个样品。半封闭式洼地有流水线时,可采水系沉积物样品。

6.4.3.4 岩溶平原或盆地,可采用土壤测量和塘积物测量:

a. 土壤测量:平均采样密度2个点/km2。在平地中相对低洼的部位布点。注意避开外来堆积物的干扰,取残坡积物。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在取样点周围三分之一点距范围内2~3处采集并合成一个样品;

b.塘积物测量:平均采样密度;1个点/km2。采样点布在受水面积较大的天然水塘(与河流无联系)。在水塘边侧距岸边l~3m的浅水处或出水口附近采集。采样时在15~30m范围内选取三个取样点,穿过表面污泥层(一般10~30cm)取大致等量的塘积物,合成一个样品。

6.4.4 岩溶区土壤、塘积物、水系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粘土,采样粒度对区域化探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取20目以下或60目以下均可。样品重量应保证过筛后不少于200g。

6.4.5 同一矿床形成的土壤异常、水系沉积物异常、塘积物异常,其元素组合、强度和规模均无显著差别。在岩溶区进行区域化探时三种方法混合使用,一起直接成图。但与非岩溶区相比,岩溶区疏松沉积物和覆盖物中大多数成矿和指示元素强烈次生富集,在同一幅成图时必须进行区别。

6.4.6 岩溶区样品编号、野外定点、重复取样、样品加工组合、送样等均与内地沿海区要求相同。

6.4.7 野外记录统一使用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记录卡。土壤测量采样位置(49列)的代码可规定为:沟底、谷地为1;山坡为2;山脊为3;洼地中心为4;平坡或缓坡台地为5。

6.4.8 塘积物测量使用塘积物测量卡。塘积物测量卡可在水系沉积物测量卡的基础上改制。主标识符定为6;41列记录取样地点在水塘中的相对位置:岸边浅水处为1,水塘中部为2,出水口处为3,入水口处为4。

6.4.9 在1:250000图幅中,成片岩溶区面积大于400~500km2时,应将岩溶区单独划分出来作为子区,使用岩溶区工作方法,并分别统计各类地球化学参数和圈定异常。

6.5 森林沼泽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5.1 森林沼泽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的大兴安岭中北段、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区内被森林覆盖,植被十分茂密。在山脊附近,地势较平缓,河谷及排水不畅区段出现沼泽。区内水系发育,二级水系上游及大多数一级水系不明显且冲积砂砾少见,多被沼泽所替代,沟内多为泥炭、有机淤泥和多年宿根性草本植被。

6.5.2 森林沼泽景观区域化探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

6.5.3 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基本密度通常为1点/4km2。视通行难易程度和水系发育程度可适当加密或放稀。

6.5.4 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水系、三级水系上游区段和长度1~2km的一级水系口附近。长度超过2km 的一级水系内应增加布点。三、四级水系应适当布设控制点,避免失控面积过大。

羽状水系和放射状水系可将数条水系子样等重量进行组合,样点标在中间水系,子样点用箭头指向中间样点。

6.5.5 布点时应注意样点的合理性,应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同时应考虑采样点的均匀性,应不出现连续3个空白采样单元(4km2)区域。采样点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的70%以上。

6.5.6 最上游采样点控制汇水面积一般不小于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二分之一,不大于其两倍。

6.5.7 采样粒级为-10目~+60目的砂砾质水系沉积物,采样重量应保证过筛后不少于300g。

6.5.8 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有利于砂砾质沉积和各种粒级混杂堆积的现代河道活动流水线上,河床底部。避免在早期河漫滩及岸边泥炭堆积和有机质淤积部位采样。为增加样品代表性,应在100m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样。为减少或避免有机淤泥混入,防止胶结假粒级,样品尽量在野外就地或选择不受人类活动玷污的异地水过水筛。

6.5.9 野外定点、样品编号、重复取样、样品加工等同内地沿海区要求。

7 样品库

7.1 必须建造样品库以长期保存样品。样品库要求干燥、通风良好。样品应保存在聚乙烯小瓶或玻璃瓶中。样品按顺序置放在特制的长方形盒中或抽屉中,盒上或抽屉上标有样品图幅号及样品起讫号。不同类型样品(单个样或组合样、水系沉积物、土壤或岩石样品等)要分别存放。盒或抽屉可置放于样品架上。库内要配备活动梯子和轻便小车,以备样品提取与存放。样品库要建立样品资料档案和库房管理制度。要有专人管理,并经常清扫,库房内要挂放样品存放位置图。

7.2 单点样品送交样品库要按1个或n个1:50 000或1:100 000图幅为一批运送,随样品送交采样点位及号码图。样品库人员按点位检查验收样品,并在送样单上(一式二份)签字。

7.3 对已入库样品,经主管部门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提取。从样品库提取样品时,应摇振均匀后取样,并严防沾污。

8 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

8.1 岩石样品采集的目的,主要是为系统地了解不同地质单元中元素的含量(或近似丰度),为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的区域化探异常解释与评价提供资料。同时,也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地球化学资料。

8.2 岩石样品采样的布置原则

a.布置岩石采样要在全区或多个图幅范围内统筹规划,不要求在每一个1:250000图幅中都进行岩石采样。

b. 岩石采样工作可按不同地质单元来布置。对不同时代的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进行系统采样。

8.3 岩石采样的方法与要求

a. 地层以系为采样统计单元,每个采样单元应有30件以上的样品,岩浆岩以期或主要岩类为采样单元,每个主要岩类至少有10件以上的样品,变质岩区以变质建造或分布面积大的主要岩类为采样单元,每个主要岩类样品数一般不少于10件;

b. 沉积岩(含火山岩)样品的采集。主要选取各地质时代研究程度高、代表性好、岩性出露齐全的区域地质调查标准剖面进行,在标准剖面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布置部分辅助剖面或点采少量样品;岩浆岩样品的采集主要选取各岩类(不同时代)面积较大的和有代表性的岩体取样,采样剖面应穿过岩体的不同岩性单元;变质岩样品的采集,应依变质岩的不同类型区别对待,正变质岩的采样可参照岩浆岩类的取样方法,采样要着重考虑变质建造、岩类及其面形分布特征。负变质岩的采样,可参照沉积岩的采样方法进行;

c. 采集岩石样品时,每个样品在采样点周围10~20m范围内多处采集(3处以上)同一岩性的新鲜岩石碎块(直径应小于30mm)组合成一个样品;重量300g以上。按岩石测量记录卡的格式(见附录A)记录有关内容,并应附有采样点的地形地质示意图。岩石采样点位置应标在1:50 000地形图上;

d.对部分地区已按图幅在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同时采集的岩石样品也可以利用,但应注意检查采样的布局和样品质量,并根据本区的地层构造单元分布特征,适当补采一些标准剖面,以保持全区岩石采样布局的完整性;

e.采集岩石样品时,要避免在接触带、蚀变带和有矿化迹象的部位取样。在野外定名有困难的岩石样品,应单独取薄片鉴定样;

f. 岩石采样工作要保证质量。岩石采样应由熟悉本省地质情况的人员主持。

8.4 岩石样品加工一般不在野外进行,需将样品晒干装箱,送实验室加工处理,加工方案(见图8)。岩石样品在加工前应由专题负责人负责对采样的质量和岩石样品的定名进行复查。凡不符合设计书要求的样品应予以剔除。岩石样品在运送和加工过程中应防止污染,加工前应根据岩石类别不同进行分类,各类不同岩石应分别进行加工,严禁将岩石样品与矿石或矿化岩石样品混同加工,不同类型样品加工完毕后应仔细清扫,必要时应用石英碎屑进行磨洗。用于岩石样品粗碎加工的颚式破碎机,应选用安装有非金属材料作颚板内衬的破碎机(如:高铝瓷或刚玉瓷等)以防止粗碎时样品污染。

8.5 岩石样品中多元素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应能满足报出85%以上岩石分析数据的要求。分析方法达不到要求时,可暂不进行分析。岩石样品测试项目参照1:250000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的要求进行。8.6 岩石样品分析的质量监控办法和质量监控限的要求,可参照本规范水系沉积物样品测试质量监控办法和要求执行,用于质量监控的一级标准物质应改为岩石标准物质。岩石样品的测试中,对个别高点以及与岩性明显不符合的结果或可疑点应进行复核。对于含量低于常规分析检出限的结果,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采用更灵敏的方法进行补充测试。

8.7 区域化探中岩石采样分析数据的整理:

a. 岩石样品中各元素的分析数据,应统计全区内主要地层、构造单元、岩浆岩等地球化学参数,如平均值(X)、标准离差(S)、变异系数(CV)等;

b.计算统计各主要地层、岩类、构造单元的元素近似丰度或丰度。

8.8 岩石样品各元素的分析数据及各项计算、统计的地球化学参数等资料要存入区域化探数据库,以便随时进行研究与使用。

9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9.1 为确保区域化探工作的高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野外采样工作质量检查制度。

9.1.1 采样小组的日常自检互检。小组长应对当天所采样品、记录卡、GPS航迹图、点位图进行100%自检互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如一个地区或一个1:50000图幅采样工作结束)时,作阶段性检查。全面检查本阶段所采样品、记录卡、点位图是否合乎质量要求。

9.1.2 大组(或区)检查。大组(或工区)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工作质量检查。当一站工作结束时,必须进行阶段检查。

a. 方法技术检查。大组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随同采样小组深入工作现场,观察野外采样工作全过程,检查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及工作设计。还应深入样品加工组,检查样品加工全过程,了解样品有无玷污和编号有无混乱等;

b. 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和野外检查两项。室内抽查的工作量应大于总工作量的10%,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GPS航迹图、记录卡和样品成分。野外检查包括重复取样在内占总工作量的5%。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取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介质、记录内容等;

上述a、b两项检查结果,要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记载下来,供资料验收时参考。

9.1.3 项目组要定期抽查大组(或工区)的野外工作质量,其中包括对大组检查的内容作适量(10%)的抽查。检查的内容同前。

9.1.4 野外工作结束前,项目承担单位应派质检组对野外工作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并对小组、大组、项目组的质检工作以及全部原始资料进行评价和验收,并写出验收文据,提供项目委托单位检查、验收。

10 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

10.1 单样或组合样交实验室后,由专门管理人员负责检查验收。供分析用的单样或组合样品事先要大致混匀并在低于50℃下烘干,然后在高铝瓷或玛瑙的球磨机或盘式粉碎机上研磨。全部样品粉碎至-200目。每个样品加工后必须彻底清扫干净。以免玷污。

10.2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一般要求分析39种元素和氧化物,即:Ag、As、Au、B、Ba、Be、Bi、Cd、Co、Cr、Cu、F、Hg、La、Li、Mn、Mo、Nb、Ni、P、Pb、Sb、Sn、Sr、Th、Ti、U、V、W、Y、Zn、Zr及SiO2、Al2O3、K2O、Na2O、CaO、MgO、Fe2O3。必要时可增加Br、C、Ce、Cl、Cs、Ga、Ge、Hf、I、In、N、Pd、Pt、Sc、Se、S、Ta、Tl、Rb等19种元素。

10.3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多元素分析方法,实验室可根据自己的技术条件及仪器设备条件,从附录F四种配套方案中任选一套作为该测区分析方法。

10.4 所选用的分析方法必须具有较高生产效率和尽可能采用多元素同时测定的分析方法,以适应大量样品分析的需要。所选用的分析方法检出限(D L)应达到表2要求。

10.5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用分析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系列(水系沉积物)的方法进行检验,被选用的分析方法应对12个GBW系列标准物质中的每一个标准物质进行12次分析,并分别计算每个标

准物质12次测定的平均值和推荐值之间的对数偏差(

C

lg

?),或平均值和推荐值之间的相对误差(RE),

相对标准离差(RSD),其结果应符合表3的要求。

注:*单位为%,△单位为ng/g。

地球化学涉及的基本图件制作及相关软件应用(点位图)

地球化学涉及的基本图件制作及相关软件应用(连载...) 发帖之前思绪良久,本想以有声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但碍于工作紧张,只能以教程的形式展现,希望带给大家些许帮助。如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交流,我的邮箱94024716@https://www.360docs.net/doc/b212490746.html,. 地球化学图件涉及内容较多,本帖将从基本的原始数据图开始,到最后的解释推断等图件,逐一展现,帖子将不定期更新,对此也希望大家支持与谅解。 说明的是各种作图软件有的需要狗和相关插件,如有需要,请联系本人。 1、点位图 MAPGIS做法: 设置带号是关键。 记住数据类型为6,即字符串型

将预先做好的图框套入!!! 根据属性表注释,建立一个新的点文件,注释文件, 完成!!! 为突出高值,我们在预先统计好的基础上,对高值进行特殊标注,如Cu将大于80的数据进行特殊表示,这就涉及我们刚才所要注意的属性类型,因设定的为字符串型,所以在输入数值时加引号""。可以改变其子图类型和注释大小,颜色。我们将注释颜色改为红色,完成。

事先说明的是该软件所做点位图只能针对单个元素进行,而且所作点位无属性。 成图格式为明码格式,进行转换。

2 地球化学图的各种做法简介 在此介绍我所掌握的各种做法,仅供参考。 一、MAPGIS 在DTM模块完成, 设置好各项参数点确定。标记我们这里选无,也可以选自己相要的制图幅选择数据投影变换,填好各项。 完成。套图框

强调的是,MAPGIS网格化是根据数据范围进行,而未经扩边处理,所以和原图框比较较小。 二、金维 数据网格化

与图框大小不合,要进行扩边处理,进行两次扩边之后,完成。

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 工作部署

农业地质调查技术和工作要点 1我国农业地质调查进展 农业地质调查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测定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湖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农作物等环境介质中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水产品)—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评价。调查成果具有“多目标”、“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为土壤环境治理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护、基础地质研究、地方病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前苏联于1927年就成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对生态地球化学进行了八十多年的系统研究。随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作了大量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韦伯(J.S.Webb)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和思路引入到环境研究中。此后几十年里,有关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球化学、地方病与环境地球化学的关系等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各国地球化学家的重视,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化学元素与某种生物效应的相关性。在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许多国家的地球化学家普遍认识到,全国(或区域)生态地球化学填图工作可以在解决日益迫切的人类生态环境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全国或区域性多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我国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成就比较显著。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目前已覆盖了600多万km2的国土面积,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后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利用区域化探资料,开展了农业、环境、地方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区域化探资料主要涉及山区和丘陵区,使其在农业、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受到限制。 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和部署下,1999年首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开展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其成果引起了中

地球化学图相关计算

地球化学图相关计算 一、计算Al 2O 3/(CaO+Na 2O+K 2O)和Al 2O 3/(Na 2O+K 2O)或A/CNK-A/NK 分子(摩 尔)比步骤与投图 1.列出Al 2O 3、CaO 、Na 2O 和K 2O 的分子量 Al 2O 3分子量 CaO 分子量 Na 2O 分子量 K 2O 分子量 102.00 56.00 62.00 94.00 主要氧化物分子量 氧化物 Al 2O 3 CaO Na 2O K 2O Si 2O TiO 2 Fe 2O 3 FeO MnO MgO P 2O 5 分子 量 102.0 56.0 62.0 94.0 60.0 80.0 160.0 72.0 71.0 40.0 142.0 2.列出所测样品的Al 2O 3、CaO 、Na 2O 和K 2O 含量 岩性 样品号 Al 2O 3含量 CaO 含量 Na 2O 含量 K 2O 含量 (x ηγT 1) P4XT06 14.44 0.41 2.66 5.52 (x ηγT 1) P15XT02 13.31 0.41 4.33 4.47 (z ηγT 1) P15XT03-1 13.34 0.57 4.32 4.25 (z ηγT 1) P4XT10 13.82 0.56 4.23 4.30 3.求出分子(摩尔)数(样品中Al 2O 3、CaO 、Na 2O 和K 2O 含量除以各自氧化物

的分子量) 岩性样品号Al2O3分子数CaO分子数Na2O分子数K2O分子数 (xηγT 1) P4XT06 (14.44/102.0=) 0.142 (0.41/56.0=) 0.007 (2.66/62.0=) 0.043 (5.52/94.0=) 0.059 (xηγT 1) P15XT02 (13.31/102.0=) 0.130 (0.41/56.0=) 0.007 (4.33/62.0=) 0.070 (4.47/94.0=) 0.048 (zηγT 1) P15XT03-1 (13.34/102.0=) 0.131 (0.57/56.0=) 0.010 (4.32/62.0=) 0.070 (4.25/94.0=) 0.045 (zηγT 1) P4XT10 (13.82/102.0=) 0.135 (0.56/56.0=) 0.010 (4.23/62.0=) 0.068 (4.30/94.0=) 0.046 4.分别求出Al 2O 3 /(CaO+Na 2 O+K 2 O)和Al 2 O 3 /(Na 2 O+K 2 O)或A/CNK-A/NK分子 (摩尔) 比 岩性样品号Al2O3/(CaO+Na2O+K2O)分子比(摩尔)Al2O3/(Na2O+K2O)分子比(摩尔)(xηγT1) P4XT06 0.142/(0.007+0.043+0.059)=1.299 0.142/(0.043+0.059)=1.393 (xηγT1) P15XT02 0.130/(0.007+0.070+0.048)=1.046 0.130/(0.070+0.048)==1.112 (zηγT1) P15XT03-1 0.131/(0.010+0.070+0.045)=1.046 0.131/(0.070+0.045)=1.138 (zηγT1) P4XT10 0.135/(0.010+0.068+0.046)=1.093 0.135/(0.068+0.046)=1.189 5.投图 以Al 2O 3 /(CaO+Na 2 O+K 2 O) 或A/CNK分子(摩尔)比X为轴和以Al 2 O 3 /(Na 2 O+K 2 O) 或A/NK 为Y轴,投点即可。 换算公式 n = m / M,n是摩尔数,m是质量或含量,M是分子量。摩尔比和分子比可以看做是一个意思。 二、微量元素蛛网图K、P、Ti等的计算 1. K=K 2 O×0.83013×10000 2. P=P 2O 5 ×0.43646×10000 3. Ti=TiO 2 ×0.5995×10000 三、花岗岩R2-R1构造环境判别图解(阳离子或原子数之比)R2和R1的计算步骤 1.列出R 2和R 1 R1=4Si-11(Na+K)-2(Fe+Ti),R为阳离子数或原子数。

地球化学图相关计算

地球化学图相关计算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地球化学图相关计算 一、计算Al2O3/(CaO+Na2O+K2O)和Al2O3/(Na2O+K2O)或A/CNK-A/NK分子(摩 尔)比步骤与投图 1.列出Al 2O 3 、CaO、Na 2 O和K 2 O的分子量 Al2O3分子量CaO分子量Na2O分子量K2O分子量主要氧化物分子量 氧化物Al 2O 3 CaO Na 2 O K 2 O Si 2 O TiO 2 Fe 2 O 3 FeO MnO MgO P 2 O 5 分子量 2.列出所测样品的Al 2O 3 、CaO、Na 2 O和K 2 O含量 岩性样品号Al 2O 3 含量CaO含量Na 2 O含量K 2 O含量 (xηγT 1) P4XT06 (xηγT 1) P15XT02 (zηγT 1) P15XT03- 1 (zηγT 1) P4XT10 3.求出分子(摩尔)数(样品中Al 2O 3 、CaO、Na 2 O和K 2 O含量除以各自氧化物的分 子量) 岩性样品号Al2O3分子数CaO分子数Na2O分子数K2O分子数 (xηγT 1)P4XT06 (=)(=)(=)(=) (xηγT 1)P15XT02 (=)(=)(=)(=) (zηγT 1)P15XT03-1 (=)(=)(=)(=) (zηγT 1)P4XT10 (=)(=)(=)(=) 4.分别求出Al 2O 3 /(CaO+Na 2 O+K 2 O)和Al 2 O 3 /(Na 2 O+K 2 O)或A/CNK-A/NK分子 (摩尔) 比 岩性样品号Al2O3/(CaO+Na2O+K2O)分子比(摩尔)Al2O3/(Na2O+K2O)分子比(摩尔)(xηγT1)P4XT06++= += (xηγT1)P15XT02++= +== (zηγT1)P15XT03-1++= += (zηγT1)P4XT10++= += 5.投图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附件)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地球化学普查水系沉积物测量记录卡 图幅名称(或地区):采样日期:年月日 记录:采样:审核:第页 22

记录卡填写说明1 地球化学普查水系沉积物测量记录卡填写说明 A 主标识符:C2。规定:岩石为1;水系沉积物为2;土壤为4。 B 样品号:N7。图幅名拼音代码+采样大格编号+小格代码+小格样号,如:MP234B1。该样品号中:MP-茅坪幅代码;234-大格号;B-小格号;1,B小格第一个样号)。 C 原始样号:被重复采样的样品号 D 图幅代号:N10。1:50000地形图图幅号,如H49E007008 E 横坐标: N8。统一确定为高斯6度带,记录带号+横坐标精确到m。如20428303 F 纵坐标: N7。高斯6度带精确到m。如3395158 G海拔高程:N4。采样点高程坐标,以米为单位。从地形图等高线或通过GPS直接读取。 H 水系级别:C1。记录:1 、一级水系;2、二级水系;3、三级水系。 I 采样部位:C1。采样点位于水系的位置,用代码表示:1:河底;2:水线附近;3:河漫滩上;4:水塘入口处 J 样品组分:C3。记录3位数:分别代表样品中粗砂(第1位)、细砂(第2位)和淤泥及有机物(第3位)含量。此三项为样品的沉积物组分,以编码方式分级填写,分为:0:无;1:少量(<30%);2:中量(30~70%);3:大量(>70%),三者之和不能超过100%。K 样品颜色:C2。1、灰黑色;2、灰色;3、褐色;4、灰黄色;5、红色;6、砖红色;7、灰绿色。 L 地质时代:C4。记录所控汇水域内地质时代。记录地质时代符号。沉积地层按出露情况适当并层;侵入岩记录主要侵入期。 M 岩石类型:C4。填写该点所控制汇水面积内占优势的基岩类型,参见“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附录B表B2。 N 矿化蚀变:C1。记录矿化蚀变程度。0、无;1、弱;2、中等;3、强烈。 O 地貌类型:C1。1、平原-准平原;2、低山-丘陵;3、山地-峡谷;4、高山-深谷;5、高原;6、高寒山地;7、盆地;8、沼泽洼地;9、岩溶石山。 P 植被:C1。0,无;1,稀疏,浅薄,覆盖度<1/3;2,中等,覆盖度在1/3~2/3间;3,茂密,浓厚,覆盖度>2/3。 Q 岩溶类型:C1。指在岩溶区采样位置的岩溶类型(非岩溶区不填)。编码为:1:峰丛峰林洼地;2:峰丛峰林谷地;3:岩溶平原;4:岩溶穹窿盆地;5:岩溶石山及丘陵。 R 污染:C1。指采样点上游汇水域存在的污染源:0,无;1,矿山采冶;2,工业生产;3,居民生活。 S GPS文件号:N6。指采样点某GPS坐标数据转存入计算机内的批次文件。要求以GPS 手持机编号后四位数+录入的第n批数(n为两位数)。每批坐标存点宜在500个以内。 T GPS ID号:N3。GPS手持机对采样点自动定点形成的顺序号码。该号码与采样号一一对应,不可更改。如采样点上重复自动定点,宜自行保存不得删除;或采样点被遗忘自动定点,亦不得手动添加补充,均待转录计算机后再据记录资料做删除或添加补充处理。U 标记位置:记录书写采样点标记的具体位置。标记须清楚明显。

标准化(SOP)流程图制作规范

标准化(SOP)流程图制作规范 一、前言 二、目的 三、流程图符号 四、流程图结构说明 五、流程图绘製原则 六、范例 一,前言 标准作业流程的意义 「标准作业流程」(SOP)是企业界常用的一种作业方法,其目的在使每一项作业流程均能清楚呈现,任何人只要看到流程图,便能一目了然,有助于相关作业人员对整体工作流程的掌握。 製作流程图的优点: (一)所有流程一目了然,工作人员能掌握全局。 (二)更换人手时,按图索骥,容易上手。 (三)所有流程在绘製时,很容易发现疏失之处,可适时予以调整更正,使各项作业更为严谨。 二.目的 一、为建立本部作业标准化(SOP)流程图之可读性及一致性,参考美国ANSI系统流程图标准符号,及道勤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效率会议」标准流程,製作符号及范例。 二、本规范流程图绘製,採用由上而下结构化程式设计(Top-down Structured Programming)观念。

三、对于製作流程图共通性目标,本规范亦列出流程图绘製原则。 符号 准备作业( 处理( 决策( 终止( 路径( 文件( 预定义处理 (Predefined Process 连接( 批注

四.流程图结构说明 顺序结构(Sequence) 图形: 意义:处理程序顺序进行。 语法:DO处理程序1 THEN DO处理程序2 实例: 运用时机:本结构适用于具有顺序发生特性的处理程序,而绘制图形上下顺序就是处理程序进行顺序。 选择结构(Selection) A. 二元选择结构(基本结构) 图形:

意义:流程依据某些条件,分别进行不同处理程序。 语法:IF 条件THEN DO 处理程序1 ELSE DO 处理程序2 实例: 运用时机: 1. 2. 3. 多重选择结构(二元选择结构变化结构) 图形:

程序流程图编写规范_(终极整理版)

程序流程图规范 1.引言 国际通用的流程图形态和程序: 开始(六角菱型)、过程(四方型)、决策(菱型)、终止(椭圆型)。在作管理业务流程图时,国际通用的形态:方框是流程的描述;菱形是检查、审批、审核(一般要有回路的);椭圆一般用作一个流程的终结;小圆是表示按顺序数据的流程;竖文件框式的一般是表示原定的程序;两边文件框式的一般是表示留下来的资料数据的存储。 2.符号用法 程序流程图用于描述程序内部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或算法。 图1-1 标准程序流程图符号 1)数据:平行四边形表示数据,其中可注明数据名、来源、用途或其 它的文字说明。此符号并不限定数据的媒体。 2)处理:矩形表示各种处理功能。例如,执行一个或一组特定的操作,

从而使信息的值,信息形式或所在位置发生变化,或是确定对某一流向的选择。矩形内可注明处理名或其简要功能。 3)特定处理:带有双纵边线的矩形表示已命名的特定处理。该处理为 在另外地方已得到详细说明的一个操作或一组操作,便如子例行程序,模块。矩形内可注明特定处理名或其简要功能。 4)准备:六边形符号表示准备。它表示修改一条指令或一组指令以影 响随后的活动。例如,设置开关,修改变址寄存器,初始化例行程序。 5)判断:菱形表示判断或开关。菱形内可注明判断的条件。它只有一 个入口,但可以有若干个可供选择的出口,在对符号内定义各条件求值后,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出口被激活,求值结果可在表示出口路径的流线附近写出。 6)循环界限:循环界限为去上角矩形或去下角矩形,分别表示循环的 开始和循环的结束。一对符号内应注明同一循环标识符。可根据检验终止循环条件在循环的开始还是在循环的末尾,将其条件分别在上界限符内注明(如:当A>B)或在下界限符内注明(如:直到C

1 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94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 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000) 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 总则 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上壤为采样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 4.1 资料收集 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 a.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 b.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 d.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 e.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 4.2.1 野外踏勘 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 a.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 b.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 c.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2.2 设计前的技术试验 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如果认为资料不足,可补作部分技术试验。

程序流程图编写规范标准[详]

程序流程图规 一、符号用法 (3) 1.1数据 (3) 1.2处理 (3) 1.3特定处理 (3) 1.4准备 (4) 1.5判断 (4) 1.6循环界限 (4) 1.7连接符 (4) 1.8端点符 (5) 1.9注解符 (5) 1.10流线 (5) 1.11虚线 (5) 1.12省略符 (5) 1.13并行方式 (6) 二、使用约定 (7) 2.1图的布局 (7) 2.2符号的形状 (7) 2.3符号的说明文字 (7) 2.4符号标识符 (7) 2.5符号描述符 (8) 2.6详细表示 (8) 2.7流线 (8) 2.8多出口判断的两种表示方法 (9) 三、示例 (11)

一、符号用法 程序流程图用于描述程序部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或算法。 图1-1 标准程序流程图符号 1.1数据 平行四边形表示数据,其中可注明数据名、来源、用途或其它的文字说明。此符号并不限定数据的媒体。 1.2处理 矩形表示各种处理功能。例如,执行一个或一组特定的操作,从而使信息的值,信息形式或所在位置发生变化,或是确定对某一流向的选择。矩形可注明处理名或其简工功能。 1.3特定处理 带有双纵边线的矩形表示已命名的特定处理。该处理为在另外地方已得到详细说明的一个操作或一组操作,便如子例行程序,模块。矩形可注明特定处理名或其简要功能。

1.4准备 六边形符号表示准备。它表示修改一条指令或一组指令以影响随后的活动。例如,设置开关,修改变址寄存器,初始化例行程序。 1.5判断 菱形表示判断或开关。菱形可注明判断的条件。它只有一个入口,但可以有若干个可供选择的出口,在对符号定义各条件求值后,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出口被激活,求值结果可在表示出口路径的流线附近写出。 1.6循环界限 循环界限为去上角矩形表示年界限和去下角矩形的下界限成,分别表示循环的开始和循环的结束。一对符号应注明同一循环标识符。可根据检验终止循环条件在循环的开始还是在循环的末尾,将其条件分别在上界限符注明(如:当A>B)或在下界限符注明(如:直到C

【官方】地质矿产国家标准最新目录(2015)

【官方】地质矿产国家标准最新目录(2015) 我们每天的工作都穿行在行业内外,可是关于国家对本行业的标准,有几个人是真正清楚的呢?今天小桔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区域地质调查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1-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 958) 固体矿产调查勘查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GB/T 19492-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洋金属结核矿产勘查规程(GB/T 17229-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矿产综合勘查规范(GB/T 25283-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 13727-199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国家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地质术语(GB/T 14498-19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溶地质术语(GB/T 12329-199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4538-199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2328-199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 12719-199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58-1993)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 14497-1993)

程序流程图编写规范详解

程序流程图编写规范 一、符号用法 (2) 1.1数据 (2) 1.2处理 (2) 1.3特定处理 (2) 1.4准备 (2) 1.5判断 (3) 1.6循环界限 (3) 1.7连接符 (3) 1.8端点符 (3) 1.9注解符 (3) 1.10流线 (4) 1.11虚线 (4) 1.12省略符 (4) 1.13并行方式 (4) 二、使用约定 (6) 2.1图的布局 (6) 2.2符号的形状 (6) 2.3符号内的说明文字 (6) 2.4符号标识符 (6) 2.5符号描述符 (6) 2.6详细表示 (7) 2.7流线 (7) 2.8多出口判断的两种表示方法 (8) 三、示例 (9)

一、符号用法 程序流程图用于描述程序内部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或算法。 图1-1 标准程序流程图符号 1.1数据 平行四边形表示数据,其中可注明数据名、来源、用途或其它的文字说明。此符号并不限定数据的媒体。 1.2处理 矩形表示各种处理功能。例如,执行一个或一组特定的操作,从而使信息的值,信息形式或所在位置发生变化,或是确定对某一流向的选择。矩形内可注明处理名或其简工功能。 1.3特定处理 带有双纵边线的矩形表示已命名的特定处理。该处理为在另外地方已得到详细说明的一个操作或一组操作,便如子例行程序,模块。矩形内可注明特定处理名或其简要功能。 1.4准备 六边形符号表示准备。它表示修改一条指令或一组指令以影响随后的活动。例如,设置开关,修改变址寄存器,初始化例行程序。

1.5判断 菱形表示判断或开关。菱形内可注明判断的条件。它只有一个入口,但可以有若干个可供选择的出口,在对符号内定义各条件求值后,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出口被激活,求值结果可在表示出口路径的流线附近写出。 1.6循环界限 循环界限为去上角矩形表示年界限和去下角矩形的下界限成,分别表示循环的开始和循环的结束。一对符号内应注明同一循环标识符。可根据检验终止循环条件在循环的开始还是在循环的末尾,将其条件分别在上界限符内注明(如:当A>B)或在下界限符内注明(如:直到C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doc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是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依据。为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规范设计的编写,特制定本要求。 一、设计编写总体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和其他国家财政调查专项。 (二)设计分类 1.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专业类别分为: (1)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2)1:50000区域地质调查 (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物化探异常查证 (4)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5)矿产资源普查评价

(6)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7)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8)地下水资源勘查 (9)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0)区域重力调查 (11)矿产地球物理勘查 (12)航空物探测量 (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14)矿产地球化学勘查 (15)遥感地质调查 (16)航空遥感(摄影) (17)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 (18)地质调查专项研究(科研类项目) 2.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工作阶段(性质)分为:(1)新开项目总体设计 (2)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 3.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为:

(1)计划项目设计 (2)工作项目设计 (三)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写、设 计初审等。 1.明确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下发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的相关准备工作。 2.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地质工作成果与资料。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编写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3.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 设计编写时,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及时组织设计编写,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及附图、表的编制。 4.设计初审

流程图制作规范

教育部作业标准化(SOP)流程图制作规范 秘书室管考科制 931009 壹、前言 「标准作业流程」是企业界常用的一种作业方法。其目的在使每一项作业流程均能清楚呈现,任何人只要看到流程图,便能一目了然。作业流程图确实有助于相关作业人员对整体工作流程的掌握。制作流程图的好处有三: (一)所有流程一目了然,工作人员能掌握全局。 (二)更换人手时,按图索骥,容易上手。 (三)所有流程在绘制时,很容易发现疏失之处,可适时予以调整更正,使各项作业更为严谨。 贰、目的 一、为建立本部作业标准化(SOP)流程图之可读性及一致性,乃参考美国国家标 准协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系统流程图标准 符号,选定部份常用图形,作为本规范流程图制作符号;及参考道勤企业管理 顾问有限公司「效率会议」标准流程,作为本规范流程作业要项及流程图之范 例。 二、本规范对于流程图绘制方式,采用由上而下结构化程序设计(Top-down Structured Programming)观念,亦即流程图的结构,由循序、选择及重复三 种结构所组成,以制作一个简单、易懂及便于维护、修改的流程图。 三、对于制作流程图共通性目标,本规范亦列出流程图绘制原则。 参、流程图符号 可由计算机的Word 软件中,工具列─插入─图片─快取图案─流程图,选取 各种图示绘制;其中最常用者,有下列八种,说明如下:

肆、流程图结构说明: 一、循序结构(Sequence) (一)图形: (二)意义:处理程序循序进行。 (三)语法:DO 处理程序1 THEN DO 处理程序2 (四)实例:

化探类成果报告编写要求及格式

由于物化探本身的方法、装置、参数、比例尺的不一,物性条件及所面对的目的物不同,都导致所工作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其报告格式并不能完全统一。这里只给出一般格式,相同部分主要是物化探的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评述一般在解释前面,也即只有所取数据合格、满足规范或设计要求(化探还须说明分析方法及检出限、报出率等),并给出“可以用于报告编写”结论,才有下面解释等各章节内容。 对于图件要求也不一,如重、磁,一般还需要提供部分转换图件,但材料、平面、剖面图、推断解释图等都是必须的。 一、区域地球化学图说明书格式 在编写过程中,应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多元信息,以区域成矿学观点,综合分析区域地球化学分布、分配及富集特征,总结区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变化特点及异常查证资料,综合研究元素的分布及与构造、矿产间的关系。圈定各类区域性或局部地球化学元素异常,结合踏勘成果对其进行初步评价,对异常引起的地质原因进行推断解释,对全区进行资源潜力作出评价,划分区域成矿远景预测区及找矿靶区,为基础地质和生态环境提供地球化学信息。 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编写提纲如下: 一、序言:简要介绍工区概况及取得主要成果。包括; 1、工区自然地理及景观条件; 2、地质简况; 3、以往地质、化探、物探、遥感工作简述; 4、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二、工作方法: 1、野外工作方法,包括采样布局、采样密度、采样物质、采样方法及质量评述等; 2、样品加工; 3、分析方法及质量评述; 4、数据处理与图件编制; 5、异常圈定、筛选与查证方法。 三、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区域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元素的背景分布,元素在全图幅及主要地质单元中含量的各种统计参数特征,如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中值、标准离差、变异系数等; 2、区域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元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与变化趋势;元素

地球化学图相关计算

地球化学图相关计算 一、计算Al2O3/(CaO+Na2O+K2O)和Al2O3/(Na2O+K2O)或A/CNK-A/NK分 子(摩尔)比步骤与投图 1.列出Al2O3、CaO、Na2O和K2O的分子量 Al2O3分子量CaO分子量Na2O分子量K2O分子量 主要氧化物分子量 氧化物Al2O3CaO Na2O K2O Si2O TiO2Fe2O3FeO MnO MgO P2O5分子量 2.列出所测样品的Al2O3、CaO、Na2O和K2O含量 岩性样品号Al2O3含量CaO含量Na2O含量K2O含量 (xηγT1 ) P4XT06 (xηγT1 ) P15XT02 (zηγT1 ) P15XT03-1 (zηγT1 ) P4XT10 3.求出分子(摩尔)数(样品中Al2O3、CaO、Na2O和K2O含量除以各自氧化物的分子量)岩性样品号Al2O3分子数CaO分子数Na2O分子数K2O分子数 (xηγT 1)P4XT06 (=)(=)(=)(=) (xηγT 1)P15XT02 (=)(=)(=)(=) (zηγT 1)P15XT03-1 (=)(=)(=)(=) (zηγT 1)P4XT10 (=)(=)(=)(=) 4.分别求出Al2O3/(CaO+Na2O+K2O)和Al2O3/(Na2O+K2O)或A/CNK-A/NK分子 (摩尔) 比岩性样品号Al2O3/(CaO+Na2O+K2O)分子比(摩尔)Al2O3/(Na2O+K2O)分子比(摩尔) (xηγT1)P4XT06++= += (xηγT1)P15XT02++= +== (zηγT1)P15XT03-1++= +=

程序流程图编写规范-(终极整理版)

程序流程图规范 1. 引言 国际通用的流程图形态和程序: 开始(六角菱型)、过程(四方型)、决策(菱型)、终止(椭圆型)在作管理业务流程图时,国际通用的形态:方框是流程的描述;菱形是检查、审批、审核(一般要有回路的);椭圆一般用作一个流程的终结;小圆是表示按顺序数据的流程;竖文件框式的一般是表示原定的程序;两边文件框式的一般是表示留下来的资料数据的存储。 2. 符号用法 程序流程图用于描述程序内部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或算法 /1irn O ③特毎处理 a匸O CZZ)■ ■ ■冃— 勒箝环(上〉 界礙⑥纸环(下) ⑨t£A? 苻 ?rm 图1-1 标准程序流程图符号 1)数据:平行四边形表示数据,其中可注明数据名、来源、用途或其它的文字说明。此符号并不限定数据的媒体。 2)处理:矩形表示各种处理功能。例如,执行一个或一组特定的操作,

从而使信息的值,信息形式或所在位置发生变化,或是确定对某一 流向的选择。矩形内可注明处理名或其简要功能。 3)特定处理:带有双纵边线的矩形表示已命名的特定处理。该处理为在另外地方已得到详细说明的一个操作或一组操作,便如子例行程序,模块。 矩形内可注明特定处理名或其简要功能。 4)准备:六边形符号表示准备。它表示修改一条指令或一组指令以影响随后的活动。例如,设置开关,修改变址寄存器,初始化例行程序。 5)判断:菱形表示判断或开关。菱形内可注明判断的条件。它只有一个入口,但可以有若干个可供选择的出口,在对符号内定义各条件求值后,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出口被激活,求值结果可在表示出口路径的流线附近写出。 6)循环界限:循环界限为去上角矩形或去下角矩形,分别表示循环的开始和循环的结束。一对符号内应注明同一循环标识符。可根据检验终止循环条件在循环的开始还是在循环的末尾,将其条件分别在 上界限符内注明(如:当A>B)或在下界限符内注明(女口:直到C

[地质矿产标准]-DZ_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200000

[地质矿产标准]-DZ_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 尺1:200000 D Z / T 0 1 6 7 一1 9 9 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 2 0 0 0 0 0 1 9 9 6 一0 1 一0 7 发布1 9 9 6 一0 6 一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目次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引用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总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设计书的编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5 内地

第二部分地质资料汇交范围

第二部分地质资料汇交范围 一、成果地质资料汇交范围 《实施办法》附件1详细规定了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范围,共计十大类,以下列出了十大类成果地质资料汇交范围,其中第三类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成果地质资料汇交范围,参见1号文的要求: (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其地质图、矿产图。 (二)矿产地质资料 1.矿产勘查地质资料:各类矿产勘查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2.矿产开发地质资料:各类矿山生产勘探报告、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矿山闭坑地质报告。 (三)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地质资料 应汇交资源评价、地质勘查以及开发阶段的地质资料,包括各类物探、化探成果报告,参数井、区域探井、发现井、评价井、开发井的完井地质成果报告和试油(气)成果报告,各类综合地质报告,各类储量报告(包括探明、复算、核算储量报告)。 (四)海洋地质资料 海洋(含远洋)地质矿产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及海洋钻井(完井)地质报告。 (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 1.区域的或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 2.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业基地、港口和县(旗)以上农田(牧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报告。

3.地质情况复杂的铁路干线,大中型水库、水坝,大型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重点工程的地下储库、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铁路、公路特大桥,地下铁道、六公里以上的长隧道,大中型港口码头、通航建筑物工程等国家重要工程技术设计阶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报告,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报告以及岩溶地质报告。 5.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六)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 1.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区等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2.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3.建设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专题调查报告,重大工程和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等。 4.地质环境监测报告。 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 (七)地震地质工作 地震地质调查报告,地震地质考察报告,地震地质研究报告。 (八)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区域物探、区域化探调查报告;物探、化探普查、详查报告;遥感地质报告及与重要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与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报告。 (九)地质、矿产科学研究及综合分析资料 1.经国家和省一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报告及各种区域性图件。 2.矿产产地资料汇编、矿产储量表、成矿远景区划、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矿产资源分析以及地质志、矿产志等综合资料。

3-0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比例尺:1:200000 DZ/T 0167-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对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简称区域化探)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性质、设计书的编写,中低山、丘陵区、特殊景观区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和样品库,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异常查证,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等作了规定,确立了统一标准。 1.2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进行的1:20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亦可供比例尺1:500000的同类工作或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 2 引用标准 GB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DZ/T0075 DZ/T0011 3 总则 3.1 区域化探属基础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之一,应覆盖全部可工作的我国国土面积。它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发现由金属或非金属成矿区(带)、矿田和大、中型矿床以及某些地层、构造和火成岩的区域地球学化特征所引起的省的、区域的和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并为基础地质研究等领域提供某些基础地球

化学资料。常按国际分幅范围部署测区。我国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200000,交通很不发达的边缘地区同时也采用1:500000,它们的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分别为:0.25~1点/km2和0.04~0.10点/km2。 3.2 按地理特点和区域化探工作条件,可把我国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地区: a. 中低山、丘陵地区(见图1); b. 具有各料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 所谓具有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主要是指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的森林沼泽、内蒙古(大青山南坡除外)、甘肃兰州以西、宁夏、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青海、西藏、新疆、川西、甘肃祁连山等地的的高寒山区,西藏西部的刘寒湖沼荒漠、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岩溶,云南西南及海南岛等地的热带雨林,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及内地沿海冲洪积平原区等。这类地区的区域化探工作应针对各类自然地理景观条件制定特殊的工作方法。 3.3 区域化探采用的方法原则上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但允许在不同景观区的在采样介质和工作。 图1地理景观分区示意图 4 设计书的编写 4.1 设计书是化探工作的施工依据,一般应由承担本项区域化探工作的单位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编写。 4.2 在编写区域化探设计书间,应做好如下工作: a.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质、地质、矿产、物探、化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