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总结11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总结11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总结111

永宁乡城子古村彝族特色村寨

建设推进情况工作总结

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县民宗的积极争取,我乡城子古村荣幸列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建设项目之一。为此,我乡在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改造一片民居,壮大一方产业,传承一种文化,繁荣一项事业”的显著成效,形成了“试点一个村,宣传一个村,富裕一个村,民族团结的气氛活跃一个村”的良好局面。现将城子古村彝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推进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城子古村位于泸西县城南部,地处两州(红河州、文山州)三县(泸西县、弥勒县、丘北县)交界处,距泸西县城26公里,距州府蒙自近200公里,距省城昆明197公里,是泸西县连通州内各县(市)及文山州的南大门,泸中(泸西县城至开远中和营)公路穿境而过。城子古村保持了“质朴、自然、宁静、生态”的具有浓郁乡村气息风貌,其景观系统主要由自然景观区和人文景观区两大类构成,其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自然景观区包括主入口区、田园水域景观区、休闲度假区、山地景观区。其主体景观以农田、溪流、山体为主,强调“自然、生态和乡村”的景观特征。人文景观区主要是指土掌村寨景观区。其主体景观是以小营、中营和小龙树构成的以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建筑群为主要特征。城子古村的土掌房以整体格局真实完整,建筑群集中连片、依山而建、户户可通、家家相连而闻名,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浓厚的人文气氛,为游人展

现具有彝族文化底蕴的“建筑奇观”和“土掌房民居活化石”。

城子古村200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旅游特色村,确定为“云南省文联文学艺术创作基地”,荣获“亚洲民俗摄影之乡”称号;2011年被评为“红河州农业旅游示范点”。今年又被列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建设项目。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我们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进一步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有效地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氛围。

(二)抢抓机遇,准确定位。如何找准发展的路子,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对此,我们在借助国家、省、州有关发展政策,认真领会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抓住新农村建设、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机遇,大打民族牌,寻找发展主题,形成独特、有效的发展模式。

在特色产业培植工程方面:发展示范农家乐和示范农家小旅馆各1户。因势利导,开发一批别具一格的农家乐,完善接待设施,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土掌房、看田园景、品民族情”为目的的“农家乐”生态休闲游,突出浓厚的民族特色接待,走出了一条以游补农、以游助农、以游促农的良性发展路子。

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面:将采取分展馆和在农户中布展的方式,展示该乡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一是在土司府遗址展示永宁乡彝族、壮族、苗族等民族

的历史和节日礼仪等。通过展板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展板在文字说明的基础上配合图片资料,使展出生动翔实。二是选择3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户,进行原生态民族建筑、服饰、生产、生活习俗的展示。

在民生改善工程方面: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内容中,支持、引导城子古村的合理开发,提高景点的基础设施承载力,增强城子古村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围绕发展主题,结合当地特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要求,把民居改造与村寨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分别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民居改造规划。我们联合住建局,制定了《城子古村土掌房维修方案》,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民居,对需要改造的房屋实行“一户一图、一户一样”,保证整体风格一致,每户各有千秋。力争通过民居改造,使该村彝族建筑文化更加浓厚,充分体现了彝家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成为一道靓丽的彝族土掌房群落风景。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我们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力量和资源,形成任务共担、同创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该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普遍整合了三个方面的资源:一是相关政策资源的整合。争取国家有关民族、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二是文化、旅游战线资源的整合。力争做到文化、旅游、农业等项目做在一块、设施建在一处、活动连在一起。解决单个项目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统战、民族工作部门力量的整合。借助统战、民族工作部门的独特优势和工作条件,增添村寨建设的发展动力。

(五)注重文化,丰富内涵。在传承和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中,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挖掘、继承与创新并举。一是注重挖掘整理。重点围绕保护古村设施、保持古村风貌,提炼古村形象、挖掘古村潜力,展示古村形象、打造古村品牌,保障古村开发、实现提质增效等主要内容,深入城子古村进行调研,围绕城子古村遗存,对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查、研究,调查成果以《城子古村解说词》、《城子风光》、《城子文物古迹》等进行运用和展示。二是建好文化阵地。加强试点村寨民族文化活动基地建设,充分管好用好文化共享工程。三是广泛开展活动。在试点村寨广泛开展了民族知识、民族文化活动,定期开展民族文化培训。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效初现

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我们结合实际,在城子古村全面开展了以“三特”即特色民居改造、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树立了典型,取得了成效,少数民族村寨社会进步和特色经济、文化发展的势头初步显现。

(一)产业结构明显调整,农民收入大幅提高。随着城子古村知名度的提高,我们因势利导,发展示范农家乐和农家小旅馆,采取先扶持一家,再带动其它村民自办农家乐的办法,先后建设了“土司家宴”、“月半湾客栈”等餐饮、住宿点,目前吃农家饭、看土掌房、游田园景,品民族情的“农家乐”生态休闲游正在形成。由于经济效益突出,不仅服务质量得到保证,也有力地促进了村民旅游经济意识的增长,相应的土特产品也不断地得到开发,目前已成形的有城子米酒、将军肉、土鸡、土鸡蛋、土库长龙宴等,村民还自发组织了城子文艺团体,增强了

城子古村作为旅游区的休闲娱乐功能。

(二)思想观念大大转变,发展意识更加浓厚。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使各地村民的综合素质上了一个大台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推进,使自给自足、满足温饱、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村寨走向开放,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当地组织村民赴外地参观学习,感受竞争压力,增加发展信心,使少数民族村寨由单打独斗向组织化、团队化转变,增强发展实力。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改变,调动了村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三)村寨文明逐渐显现,凝聚功能显著增强。结合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试点村寨想方设法改造环境,使各种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走进古老的彝族村寨,与传统民族文化相辅相承、和谐共荣。全村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和谐家庭”、文化中心户等文明创建活动,树立城子古村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新风尚。该村今年被评为云南省文化惠民示范村、红河州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资金投入的压力。城子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旧民居的维修保护、景区的宣传推广都需要巨额经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在主入口处兴建接待处、停车场、进村道路,以及供电、供水、排污、消防设施,拆除与古村不和谐的现代建筑;通过整理、修缮等手法,恢复、修整民居、土司府等历史建筑物。特别是旧民居的维修改造,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土掌房早已成了危房,如果不加以修缮,就会有倒塌的危险,而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又是旅游的最大卖点,要“修旧如旧”,其经费投入远远超过新建民居的投入。假若只满足于简单的修修补补,后续投入不足,旅游经济难以持久发展和壮大。

2、保护的压力。目前保护的力度和旅游开发的力度,两者的关系有些失衡。目前,县里对城子古村的保护,主要实行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利用得不好不仅会影响保护,甚至会造成破坏。就目前而言,主要表现在迁旧建新、毁旧造新和重视文物建筑、轻视人文资源等三个方面。

3、配套设施的压力。旅游经济效益在城子古村虽然初见成效,但旅游开发的带动作用还不是很明显,食、住、购、娱等要素配套相对滞后,没有形成整条产业链,大多数农民基本没有参与进来,鲜有农民从事食、住、娱、购等经营活动,游客除了观赏土掌房外,找不到消费的途径。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继续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蓝本,着力打造民俗风情旅游。重点在特色民居保护改造、特色产业培植、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及民生改善等工程作文章,形成以游客中心为“点”的旅游接待服务区、以土掌房群落为“线”的古建文化游览区、以村前农田为“带”的水上休闲娱乐区、以日月广场为“圈”的民俗宗教文化区、以太阳山为“园”的野营探险狩猎区、以农户为“面”的农耕文化体验区。

1、旅游接待服务区。即为修建城子古村村旅游接待服务大楼(两层式仿土掌房建筑格局),主要包括游客中心、商业服务区、售票处、管理处等综合性服务设施;修建生态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按保护规划维修改造现有民居房屋,将其改造为旅游商品、纪念品服务场所;修建仿古牌楼、旅游公厕等附属设施。

2、古建文化游览区。以城子古村土掌房建筑群落为主体,合理组织游览线路,全面恢复古巷青石板路面,维修、维护、加固所有古建危房,改造村落下水道与排水系统,建设游览线路出入口场景和沿河风光带。

3、水上休闲娱乐区。主要利用村前现有农田进行开发,沿河修建观景亭等休闲设施,完善进村旅游道路;开发水上游乐,购置水上娱乐器材,开展水上休闲娱乐,包括水上餐厅等;发动移民村条件成熟的农户从事餐饮、住宿、会议接待等综合性服务,全村接待规模达到日接待600人次的要求。

4、民俗宗教文化区。按保护规划修建具有彝族特色的日月广场,包括露天表演场所。该区主要体现城子古村民俗、宗教文化内容,包括民间宗教和民俗文化表演等。

5、野营探险狩猎区。主要布设在与移民新村隔河相望的太阳山范围内,包含丛林探险、山地轨道车、山林滑道、野营、围猎等。同时积极挖掘彝族有关文化内涵,开展诸如丛林野战游戏活动等项目。

6、农耕文化体验区。利用城子移民村农耕气息较浓郁的“农耕文化”氛围,以农事生产和乡村风俗、生活为资源对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一些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如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的碾子、水车、油榨场、农事耕作等“农家乐”体验项目或活动。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相关职能部门关心支持下,城子彝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投入力度一定会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会真正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

2020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本学科贯彻“法学与经济学连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清晰,理论视野开阔,成果实效突出”,在吉林省乃至全国财经高校法学领域形成优势特色的学科。在2012年度上半年,本学科在遵循学校“提升质量、凸显特色”的发展规划下,深化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开展,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本学科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尚需解决的问题,在从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全省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视野下来看,下一步工作思路应将重点置于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强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等工作上。 一、目前学科建设的现状 1、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具体来看,一是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12年1月以来,有1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另有1名青年教师考取法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本学科继续巩固与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合作关系,提高了法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通过主办或协办全国性法学论坛等形式,为教师获取学术信息,掌握法学理论前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本学科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良好,以规范的管理方法确保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学研究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研究上,截止目前,本学科在上半年度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部省级科研项目申报上均有突破,获得2项教育部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项目(部级)、7项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青苗计划项目以及其他级别项目多项,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达到20万元;在论文成果上,共计发表论文21篇。整体来看,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在2012年上半年度有大幅度提升,且在科研项目工作上有质的突破。 3、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精法律,通财经,懂管理”的具有多学科素养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1年,应届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率在10%以上,居吉林省省属高校第一位;2012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的申报 在2012年7月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发起的全国“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申报中,本学科依托民商法、税法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入选首批60所“实用性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库。这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富家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宣传片解说词

《孽龙故乡——富家团》解说词 鸡冠、蛇身、凤尾,传说孽龙由金鸡产蛋、蟒蛇孵化而成,因而长成了这身独特的模样,它也是中国唯一由一人舞动的龙。2011年5月,孽龙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别具风味的孽龙文化,孕育于湖南西部的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 (出片名:孽龙故乡富家团) 这是一个世外桃园般的小山村,群山环绕、土地肥沃、侗民世世代代过着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农耕生活。自480年前田姓祖先来此定居后,开枝散叶,已历35代。如今的富家团,共有十个百年侗寨、386户1487人。 富家团的民居大都为一正两横的三合式院落,正屋为三柱三瓜结构,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厢房,是待客和给长辈居住的地方。左边横屋是儿孙居住的房子,右边模屋则为三屋吊脚楼,底层养牲畜和堆放柴草、农具,中间一层是客房,最上层为观赏风景和晾晒衣物的地方。 虽然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但富家团的侗民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家庭用具。这印花的雕床和衣柜、老旧的石磨和石对、古朴的蓑衣和斗笠,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富家团先民开垦破荒的古老历史。 这座上百年的老院落,据说是孽龙创始人田希佳的故居。窗上的雕花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特别是那一条条

缠绕在窗格上的孽龙,栩栩如生、似乎要破窗而出。 田老先生虽已过世多年,但他扮土地、舞孽龙的遗物依然保存在这间老屋里,他传承下来的孽龙文化,在今天的富家团得以发扬光大。 (效果声) 据传说,孽龙幼时顽劣,但龙归大海后,改邪归正,成为护佑富家团风调雨顺的吉祥之龙。逢年过节、春播秋收,富家团的侗民都要举行庄严的祭龙仪式。 (仪式) 祭龙之后,侗民就会舞动孽龙走村进寨、驱散瘟疫、祈求安康幸福,丰收平安。 (同期声) 舞完孽龙,锣鼓手还要来到侗寨后山敲起“闹年锣”,那锣鼓声响遏行云,在各个侗寨间久久回荡。 (同期声) 闹年锣响过以后,寨子里的侗民就会围扰在一起,哼唱一段富家团口耳相传的土戏自娱自乐。 (同期声) 每年春播时,富家团侗民不仅要舞孽龙,还要开秧门。用新鲜的禾苗擦去手上的污垢,可保插秧时手脚不会腐烂。高声喊唱一段四六八句,祝福自已和乡邻今年有个好的收成。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关于申报毛口乡牂牁村为少数民族特色村 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现状 毛口乡辖6个行政村(西陵村、沈家村、大冲村、木城村、牂牁村、半坡村)、1个居委会,共59个村民组、48个自然村寨。全乡2570户10132人,少数民族有布依、苗族、彝族、仡佬等,其中以布依、苗族为主体民族,占全乡总人口85%以上。 1、有保护价值的特色村寨数量和主要建筑类型 毛口乡牂牁村共12个村民组,80%以上为布依族,村寨内居住有布依、苗族、彝族、仡佬等少数民族,房屋建设全部为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村境内有多处优美的自然景观及传说,这些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主要建筑有:毛口乡牂牁村水电站、毛口乡口棚大桥、牂牁寨等。 2、特色村寨民族、地域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毛口乡牂牁村所处地区属岩溶结构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海拔落差大。地势平坦而开阔,东、西、北三面是崇山峻岭,最高山峰是老王山,海拔2126.94米,是六枝特区第一高峰,最低海拔

为北盘江虎跳石处,海拔为581米。在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属冲积性平原,具有“小盆地”、“小吐鲁番”等之美称。地势低凹,是北盘江低热河谷,气温高,气候炎热,光照充足,最高温度为43℃,最低温度为5.5℃,年均气温为22℃,无霜期达360天,降雨量1035毫升,春旱较严重。 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情况 毛口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居民长期生存的环境,村寨内植被茂密,水土流失较少,大部分村寨保存完好。因2007年光照电站的修建,毛口乡西陵村、牂牁村部分民房已被拆迁,新建的民房已失去民族村寨的特色,需要加以修饰。 二、“十一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1、取得的成绩 在国家、省市和特区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特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牂牁江旅游正在乘着西部大开发利用的东风迅速发展。1995年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经黔府发[1995]10号文件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而且,毛口乡牂牁村是一个集布依、苗、彝、回、仡佬等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其中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各兄弟民族热情好客,民风纯朴,具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蜡染、绣花更是独具风格。苗族的芦笙舞,布依族的赶俵歌更是叫人叹为观止。吸引很多的游客。北盘江光照电站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项目,光照电站建成后,毛口乡将成为一个人工大湖,面积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由于办学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于2010年确定为以“实体.实训.实战”为主题的院级特色专业。一年来,该特色专业的建设实施情况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专业将为地方经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办学思路逐步明晰。 由于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该专业所依托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获得一致好评;由于重视教学团队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院优秀教学团队”;由于重视系部建设,所在的经管系获得“学院优秀基层党支部”、“学院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由于重视课程建设,该专业的“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实务”等二门课程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由于狠抓教学质量,该专业学生的总就业率达到100%,就业质量高。 总之,该专业坚持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求发展,不懈追求教学质量,不断培育专业特色。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成绩显著,学生学习风气日益浓厚,教学质量大大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专业建设实施情况良好 (一)专业设置经充分调研论证,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中,我们将为地方经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办学思路逐步明晰。在专业设置方面,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市场设置专业,专业办学方向明确 (1)行业社会背景分析 专业设置离不开地方经济的发展。江西地区经济的腾飞,给本专业的就业带来极大的机遇。从南昌市及抚州市人才市场的招聘岗位来看,客户服务、市场推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吉首大学 湘西民间传统艺术鉴赏 题目名称: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 设与保护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年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1) (一)民俗的概念 (1) (二)土家族 (2) 1 土家族摆手舞 (2) 2 土家族哭嫁 (2) 3 土家族毛古斯 (2) (三)苗族 (2) 1 苗族银饰 (3) 2 苗族赶秋节 (3) 3 苗族接龙舞 (3) 二、民族村寨文化建设 (3) 三、村寨文化的保护 (4)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4)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 (****** 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湘西自治州主要少数民族为苗族和土家族,苗家和土家村寨民俗展演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使得民族村寨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遭受破坏,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村寨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本文以湘西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传承和保护进行了探讨,为少数民族民俗展演和文化建设保护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湘西;民俗展演;村寨文化;文化建设 前言 历史上,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同属于湘西[1]。湘西地处武陵山脉,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特色,为湘西又增添了一分神秘。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多种多样,涵盖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方面。土家族的脚楼、哭嫁、摆手舞和毛古斯,苗族的银饰、拦门酒,接龙舞,赶秋等民俗活动更是闻名与海内外。 村寨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以固定的村寨作为主要生活空间,因此其民族文化也主要通过村寨文化而得以体现[2]。村寨文化是村寨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集体遵循和认同的共同行为模式、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心理机制。 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当属最丰富灿烂、最富有潜在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然而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迁给世界上的各民族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一方面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文化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村寨文化因子在外来强势力量的冲击下破坏殆尽,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变得尤为紧迫。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一)民俗的概念 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

##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 划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行政区划 ###乡###村位于巴州东南部,距离市中心145公里,距离乡中心42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草场面积60万亩,海拔3200米,无霜期171天,年降雨量118.4毫米。 (二)民族状况 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80户317人,其中维吾尔族16人,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6%。全村居民住房以土坯房、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该村现有贫困户25户,人口为80人。现有卫生院一所。 区域内气候不稳定,自然灾害频繁,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境内盐碱滩与戈壁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林地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水源不足、利用率低、生产用水紧张短缺、农作物在6-8月份缺水,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三)保护措施 ###村以牧为主、以农为辅,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收入的60%以上,近年来,在辽宁沈阳的援建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进行新建、加固和改造,对居民道路进行硬化,环境进行绿化,支持培育特色产业。随着沈阳新村的建设、设施农业和现代化畜牧业的推进,乡党委、政府抢抓政策机

遇,积极申报各类发展经济的扶贫项目,配全配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取上级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加强劳务输出力度,着力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圈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沈阳新村20座日光温室大棚,效果十分明显。2010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39元。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目前实现了“五通”、“五有”。新建了村委会、卫生院及双语幼儿园,这些都为该村更好的发展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琼###村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和硕县和对口援疆省市、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该村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乡村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一五”时期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十一五”末,全村生产总值完成779.3万元,人均纯收入1841.39元,第一产业1674.88元;第二产业33.89元,第三产业36.82元,劳务输出95.8元;粮食总产达到109.4万公斤,牲畜存栏头数为7500头(只),村集体收入收入完成6万元。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植

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在两年的建设中,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原: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项目建设小组按照教育部等三部委批复的《酒店服务与管理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严格履行承诺,按照项目工作进度计划稳步推进,踏踏实实推进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按照《任务书》建设要求,项目预算投资230万元,完成验收要点160个。目前,已完成了预算资金投入100%,完成建设任务100%。 一是深入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探索实践了“工学结合、渐进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深入推进了办学模式改革,形成了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办学格局; 三是深入推进了教学模式改革,树立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探索构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广运用了“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方式,广泛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四是深入推进了评价模式改革,依据学生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对学生知识和素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达到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五是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加强了教师培训力度,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六是切实深化了校企合作,建立了10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见

习、实习、就业拓宽了渠道,初步构建了“工学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校企共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七是构建了以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核心,带动引领了以旅游、烹饪、市场营销为辐射的专业群,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建设两年来,在学校领导及各职能科室的密切配合下,在行业专家、酒店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下,制定了示范校工作计划,完善了相应工作制度,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共建机制,保证了示范校建设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程序规范、科学高效。 1、建立了“主任抓项目、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为加强示范校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专业组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专业组主任担任组长,对项目建设进行统一安排。建设小组下设人才培养模式组、师资队伍建设组、校企合作组,专业组主任根据年度建设计划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并分别与各小组长签订了目标任务责任书,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2、形成了“学校牵头、企业参与”的合作机制 学校牵头成立了酒店服务与管理重点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合作企业积极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到学校参与项目建设工作,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认真研讨岗位能力需求,完成了课程体系建设,分析了教师现状,共同制定了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对照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共同完善了评价体系建设。 3、实施了“动态管理、步步推进”的工作机制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

价值工程 0引言 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至今,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财政部和相关省市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的工作,它涉及经济、文化、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思想为指导,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中,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为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尊重历史,尊重民族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建筑工艺,就地取材,尊重村民意愿,注重环境协调,突出民族特色。预期达 到经过改造的民族村寨保持力求整旧如旧、 建筑风格主体不变,民族特色得以鲜明体现与发展。 1用地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距县城5.5公里 处,有五个自然组,173户、795人,总耕地面积约2300亩,梯田700亩,草林面积约1600亩,农业以小麦、洋芋、玉米为主,60岁以下劳动力48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550人,占全村总人数一半以上,现有存栏大家畜260头,教育落 后,现有村办小学1处, 教师2名,在学人数38人;清真寺1;多数住宅建筑为土胚房。村内干道为土质路面,无自来水,各户均自建水窖,村内除普通的照明、电话通讯外,无其他基础设施和人工绿化景观。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2200元,属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村。全国伊斯兰哲赫忍耶学派最大的拱北就在查湾村。因其座落于山冈之上,故名宣化冈。“宣化”含宣传、教化之意,这里集中建有该派三代穆勒什德(阿拉伯语,意为导师、引路人)和先贤的墓庐。每年都要举办十多次盛大的宗教活动,全国各地前来拜谒的教众络绎不绝,人数众多,为教众敬主颂圣、纪念先贤、涤净心灵的圣地。 2规划思想及目标 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要求,为加速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和发展进程,提供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的模式范例,以期达到: ①通过吸给来阐释、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让查湾村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伊斯兰文化的聚焦点和伊 斯兰民间工艺展示窗口。②把查湾村建设成自然风光和伊 斯兰教传统文化两全其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名村。3特色村寨的规划布局3.1规划思路规划力求在保持原有环境、自然和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及村落格局的基础上, 通过对村落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相应的景观环境设计、道路设施完善、—————————————————————— —作者简介:陈华(1977-),男,江苏泰州人,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 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 建筑、遗产保护;张萍(1979-),女,甘肃兰州人,兰州 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建筑学硕士,兰 州大学人文地理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建筑、城乡人居环境。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 ———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 特色村寨保护规划为例 Analysis on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Special Cul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 Illustrate the Protection Plan of Special Ethnic Minorities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 陈华CHEN Hua ;张萍ZHANG Ping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730070)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Lanzhou 730070,China ) 摘要:少数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村寨建筑,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活的集中体现。少数民族村寨是保存少 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的载体。如何保持和发扬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特征,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粹,在不断提高当地民众居住生活的同 时,实现少数民族村寨特色保存的持续发展。结合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简要分析地域性、民族性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村的保护设想。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of ethnic minority regions.Ethic minority village is the carrier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ethic minority region.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how to keep and develop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village,inherit the excellent culture essence,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t the same time,and realize minority village preser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2572402.html,bined with the protection plan and design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plan of ethnic culture ecology villages with region,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可持续发展Key words: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84-02 ·84·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21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为促进贫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调发展,XX年始财政部会同国家民委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丽水是浙江省少数民族重点市之一,为了推动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根据《xx市人大常委会XX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常委会副主任吕文明带领民侨工委及市民族工作部门负责人,于XX 年6~7月,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先后到松阳、遂昌、龙泉、云和、景宁、莲都等县(市、区)部分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就我市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我市现有6个民族重点县(市、区),7个民族乡(镇),208个

民族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9.06万, 其中畲族人口7.1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28%,主要聚居在少数民族村寨。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具有一些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XX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的精神,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极主动,争取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我市开展了“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排摸工作。对全市7个民族乡镇和208个民族村的村寨建筑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现有民族村特色村寨的历史沿革、民族特色、发展潜力和保护情况。通过论证、筛选、上报,争取了一批民族村寨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xx县东坑镇深垟村2个村作为省级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并分别给予了30万元和4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畲族文化旅游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我系电子商务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教学,今年是第一届毕业生圆满结业,三年来,该特色专业的建设实施情况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本专业将为地方经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办学思路逐步明晰。由于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该专业所依托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获得一致好评;由于重视教学团队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院优秀教学团队”;由于重视系部建设,所在的经管系获得“学院优秀基层党支部”、“学院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由于重视课程建设,该专业的“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实务”等二门课程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由于狠抓教学质量,该专业学生的总就业率达到100%,就业质量高。总之,该专业坚持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求发展,不懈追求教学质量,不断培育专业特色。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成绩显著,学生学习风气日益浓厚,教学质量大大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专业建设实施情况良好 (一)当初专业设置经充分调研论证,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

应性。在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中,我们将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办学思路逐步明晰。 在专业设置方面,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市场设置专业,专业办学方向明确 2、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更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 (二)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1、深化高职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科学高职教育人才观 在学院与系部组织下,本专业经常开展高职教育思想观念的学习与研究,树立了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把为地方和行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基本思路。 2、以需求为导向,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充分市场调研与专家认证的基础上,我们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力求准确、具体,我们树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体、实训、实战为专业改革方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专业办学理念,确定了“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需要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措施科学、操作性强,成效显著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并根据市场需求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对于专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十二五”规划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行政区划 哈拉峻乡琼哈拉峻村位于阿图什市东北部,距离市中心105公里,距离乡中心2公里,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草场面积160万亩,海拔3200米,无霜期171天,年降雨量118.4毫米。 (二)民族状况 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664户2997人,其中维吾尔族116人,主要以柯尔克孜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6%。全村居民住房以土坯房、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该村现有贫困户385户,人口为1820人。现有小学1所,教师78人,在校生572人,适龄儿童人数146人,有卫生院一所。 区域内气候不稳定,自然灾害频繁,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境内盐碱滩与戈壁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林地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水源不足、利用率低、生产用水紧张短缺、农作物在6-8月份缺水,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三)保护措施 琼哈拉峻村以牧为主、以农为辅,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收入的60%以上,近年来,在辽宁沈阳的援建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进行新建、加固和改造,对居民道路进行硬化,环境进行绿化,支持培育特色产业。随着沈阳新村的建设、设施农业和

现代化畜牧业的推进,乡党委、政府抢抓政策机遇,积极申报各类发展经济的扶贫项目,配全配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取上级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加强劳务输出力度,着力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圈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沈阳新村20座日光温室大棚,效果十分明显。2010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39元。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目前实现了“五通”、“五有”。新建了村委会、卫生院及双语幼儿园,这些都为该村更好的发展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琼哈拉峻村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国家、自治区、自治州、阿图什市和对口援疆省市、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该村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乡村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一五”时期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十一五”末,全村生产总值完成 779.3万元,人均纯收入1841.39元,第一产业1674.88元;第二产业33.89元,第三产业36.82元,劳务输出95.8元;粮食总产达到109.4万公斤,牲畜存栏头数为7500头(只),村集体收入收入完成6万元。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农牧民收入下降; 2、基础设施落后、农牧业产值低、效益差;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服饰 阿昌族: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包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此时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 志。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十分惹人喜爱!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

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小学2017年秋学期特色建设工作总结 亭湖区红星小学 2017-12-15

红星小学2017年秋学期特色建设工作总结 我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扎扎实实开展特色建设工作,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了明显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享受到成功快乐的同时,也备感特色建设工作的艰辛。 我们深深体会到,特色工作建设,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现将大概情况初步总结如下。 一、以校为本开展特色建设 我们给学校的特色发展定位在“校本”二字上,也就是在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学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深入挖掘校本潜力,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科学合理地把学校特长转化为特色。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好高骛远,坚持贴船下篙定方案,量体裁衣拿措施,体现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以广大小学生喜闻乐见,好做易为的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实实在在地搞好特色创建工作。 我校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写字特色建设不动摇,扎扎实实地开展写字特色建设,使写字教育教学成为我校的一大亮点。为进一步丰富我校教育教学内涵,我校于2015年以来,又开始了以经典阅读为内容的特色建设工作。两年来,我校以经典阅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经典阅读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书香校园,逐渐形成了我校又一特色。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精心编辑校本课程,科学安排阅读内容 为了便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经典文化,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教导处负责编写校本课程《红星小学“经典伴我行”——古诗文诵读》读本作为诵读教材。本学期,我们根据区教研室推荐的阅读篇目指导学生有序进行阅读,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少年”的评比活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全力构建书香校园。 2、精心打造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诵读氛围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第31卷第5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1No.52011年9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2011 收稿日期:2011-08-08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研究项目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经验研究”(MSY10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研究”(10JZD0031)。作者简介:段超(1964—),男(土家族),湖北省来凤县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族问题。E -mail :duanchao@mail.scuec.edu.cn ①国家民委经济司内部统计资料。②湖北省民委内部统计资料。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段 超 (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办公室,湖北武汉430073) 摘 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意义重大。少数民族特色 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寨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取得进展, 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目前,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保护和发展规划和方案不尽科学,部分地区部门协作不力,村民参与不够,村寨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要提高对特色村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建设目标和原则,因地制宜,探寻各自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发挥政府、村民、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 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1)05- 0020-05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 许多特色村寨。这些特色村寨规模不一、类型多样、布局奇巧、建筑独特、民俗浓厚,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三种境况:一是残破衰败,异质化严重,面目全非;二是保护与发展较好;三是总体上尚好,但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由于现代化的冲击,村寨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自然和谐布局受到影响,特色建筑和民间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消解,村寨文化资源被滥用、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久将会消失。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成效 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下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全国28个试点省、 自治区、直辖市共确定121个试点村寨,涉及27个少数民族,投入中央补助资金5000万元①。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1.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如文物、遗址、具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通过采取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方法,特色村寨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 式微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勃兴起来,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如湖北来凤县舍米湖村、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云南云 龙县诺邓村、湖南通道县芋头村等村寨都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保护了村寨自然生态,改善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是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村寨实践着各具特色的村寨环境整治方法,如湖北民族地区实施了“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家、建园、建池),这一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2010年,湖北省试点建设的特色村寨公路入户率达95%,通电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6%,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电话入户率95%;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②。重庆民族地区在民居改造上下功夫,通过建设、改造巴渝新居示范点,改善了村民生活的 环境卫生条件。云南在环境卫生的社区自我维护与 2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总结111

永宁乡城子古村彝族特色村寨 建设推进情况工作总结 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 发展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县民宗的积极争取,我乡城子古村荣幸列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建设项目之一。为此,我乡在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改造一片民居,壮大一方产业,传承一种文化,繁荣一项事业”的显著成效,形成了“试点一个村,宣传一个村,富裕一个村,民族团结的气氛活跃一个村”的良好局面。现将城子古村彝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推进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城子古村位于泸西县城南部,地处两州(红河州、文山州)三县(泸西县、弥勒县、丘北县)交界处,距泸西县城26公里,距州府蒙自近200公里,距省城昆明197公里,是泸西县连通州内各县(市)及文山州的南大门,泸中(泸西县城至开远中和营)公路穿境而过。城子古村保持了“质朴、自然、宁静、生态”的具有浓郁乡村气息风貌,其景观系统主要由自然景观区和人文景观区两大类构成,其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自然景观区包括主入口区、田园水域景观区、休闲度假区、山地景观区。其主体景观以农田、溪流、山体为主,强调“自然、生态和乡村”的景观特征。人文景观区主要是指土掌村寨景观区。其主体景观是以小 1 营、中营和小龙树构成的以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建筑群为主要特征。城子古村的土掌房以整体格局真实完整,建筑群集中连片、依山而建、户户可通、家家相连而闻名,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浓厚的人文气氛,为游人展现具有彝族文化底蕴的“建筑奇观”和“土掌房民居活化石”。

城子古村200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旅游特色村,确定为“云南省文联文学艺术创作基地”,荣获“亚洲民俗摄影之乡”称号; 2011年被评为“红河州农业旅游示范点”。今年又被列为云南 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建设项目。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我们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进一步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有效地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氛围。 (二)抢抓机遇,准确定位。如何找准发展的路子,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对此,我们在借助国家、省、州有关发展政策,认真领会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抓住新农村建设、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机遇,大打民族牌,寻找发展主题,形成独特、有效的发展模式。 在特色产业培植工程方面:发展示范农家乐和示范农家小旅馆各1户。因势利导,开发一批别具一格的农家乐,完善接待设施,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土掌房、看田园景、品民族情”为目的的“农家乐”生态休闲游,突出浓厚的民族特色接待,走出了一条以游补农、以游助农、以游促农的良性发展路子。 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面:将采取分展馆和在农户中布展的方式,展示该 乡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一是在土司府遗址展示永宁乡彝族、壮族、苗族等民族的历史和节日礼仪等。通过展板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展板在文字说明的基础上配合图片资料,使展出生动翔实。二是选择3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户,进行原生态民族建筑、服饰、生产、生活习俗的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